熊篤
道教形成的淵源 ,盡管可以追溯到從原始社會的自然泛神崇拜到殷商時對宗法祖先和上帝天神的鬼神崇拜之占卜巫術(shù)
;從先秦產(chǎn)生的陰陽
、五行
、天文干支學(xué)說
、神仙傳說到秦漢盛行的方土方術(shù)
;從漢武帝以后至東漢末,被神仙家將
黃帝、老子宗教化并與讖緯學(xué)說相結(jié)合逐漸形成的黃老道……但是,道教的系統(tǒng)教義和完整組織的正式形成,卻應(yīng)以東漢順帝時期(
126-144),歷史上最早的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的出現(xiàn)與傳播而后形成的太平道
,同時張道陵在鵠鳴山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為其標(biāo)志
。兩者之于黃老道可謂同源異流,而后者更多地融和了降妖驅(qū)鬼的巫術(shù)
。對此
,《三國演義》作了較為充分的反映。
一
《三國演義》第29回被小霸王孫策怒斬的于吉,其實正是第1回張角兄弟發(fā)動黃巾起義所奉行的太平道的理論傳播者和實際開創(chuàng)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逗鬂h書·襄楷傳》:
初 ,順帝時,瑯邪官崇詣闕
,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
,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號《太平青領(lǐng)書》
。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
。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jīng),乃收藏之
。后張角頗有其書焉
。
晉代虞喜《志林》亦載:
初,順帝時,瑯邪官崇詣闕上師于吉所得神書于曲陽泉水上,白素朱界,號《太平青領(lǐng)書》,凡百余卷。
但東晉葛洪《神仙傳》記載卻與上述不同:
漢元帝時,嵩隨吉于曲陽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縑朱字《太平經(jīng)》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
時間變成西漢元帝時(前48-前33),于吉弟子官崇變成“官嵩”,《太平青領(lǐng)書》變成《太平經(jīng)》了。唐代以后的道書為自神其教,多將于吉處的時代提前
,并附會老君所傳,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云:“昔周之末赧王之時……老君至瑯邪
,授道與干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謧鳌短浇?jīng)》一百七十卷甲乙十部”
。宋謝守灝《混元圣記》卷一:“漢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瑯邪曲陽淵
,授于吉《太平經(jīng)》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我們自然只能相信正史《后漢書》和晉人虞喜《志林》的“順帝時”的記載,因為于吉活到漢獻帝建安五年(200)才被孫策所殺,這在《三國志》孫策本傳裴注所引的《江表傳》中言之鑿鑿,且晉代學(xué)者虞喜《志林》考評說:“順帝至建安中五六十歲,于吉是時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禮不加刑。……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謬誅,非所以為美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实罆f周赧王時或漢元帝時人皆是不可能的,但說是“漢成帝時”于吉得授《太平經(jīng)》
,卻事出有因
,因為《漢書·李尋傳》記載:
初,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
、《包元太平經(jīng)》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
,當(dāng)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
甘忠可所造《包元太平經(jīng)》只有12卷,大約經(jīng)其信徒們不斷踵事增華,至順帝時于吉集大成而為170卷,改名為《太平青領(lǐng)書》,即今本《太平經(jīng)》的祖本
。至謂“老君”授于吉
,純系道教徒附會
;“干君”的“干”可能是“于吉”的“于”字形近而誤。
孫策之死,陳壽《三國志》卷
46本傳載是“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策單騎出,卒與客遇
,客擊傷策,創(chuàng)甚……至夜卒
,時年二十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度龂萘x》
29回寫孫策因絞殺吳郡太守許貢結(jié)怨,后于丹徒西山打獵,被許貢家客行刺受重傷,醫(yī)生治療后告戒“須靜養(yǎng)百日,方可無虞”
,但因?qū)O策怒殺道士于吉
,終被于吉陰魂索命而亡。這一情節(jié)是據(jù)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和《搜神記》而來
,但小說多有增飾。《江表傳》載:
時有道士瑯邪于吉 ,先寓居?xùn)|方,往來吳會
,立精舍
,燒香讀道書
,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策嘗于郡城門樓上
,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
,漆畫之
,名為仙人鏵,趨度門下
。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
。策即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人見策母
,請救之。母謂策曰:“于先生亦助軍作福
,醫(yī)護將士
,不可殺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咴唬骸按俗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能幻惑眾心,遠(yuǎn)使諸將不復(fù)相顧君臣之禮
,盡委策下樓拜之
,不可不除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T將復(fù)連名通白事陳乞之
,策曰:“……此甚無益
,諸君但未悟耳
。今此子已在鬼箓
,勿復(fù)費紙筆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奔创邤刂瑧沂子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而《搜神記》所載不同,謂孫策督將士“使速引船”,擬渡江襲許昌,見將士多在于吉處,遂怒而下令將于吉收捕,時吉祈雨靈驗,大雨溢澗。將士喜其能免死,并往慶慰,而孫策仍殺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皩⑹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共藏其尸 。天夜
,忽更興云覆之
,明旦往視
,不知所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羅貫中將兩書所載捏合,而益加增飾如下。
(1)借用諸將賓客、孫策母、張昭等人之口,多次稱于吉為“于神仙”,說他“普施符水,救人萬病,無有不驗。當(dāng)世呼為神仙,未可輕瀆。”以致于吉一出現(xiàn),“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更是羅貫中直接贊美于吉之深得人心
。
(2)當(dāng)孫策怒喝于吉“煽惑人心”時,小說借于吉自辯,謂得神書,“惟務(wù)代天宣化,普救萬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謂煽惑人心”?孫策斥道:“汝即黃巾張角之流,今若不誅,必為后患!”小說又借張昭之口諫曰:“于道人在江東數(shù)十年,并無過犯,不可殺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睂O策卻說:“此等妖人
,吾殺之
,何異豬狗!”
(3)策母勸策說:“吾聞汝將于神仙下于縲紲(監(jiān)獄),此人多曾醫(yī)人疾病
,軍民敬仰
,不可加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顯然比《江表傳》中策母勸說之言評價更高
。小說后文更寫策母兩次對孫策為于吉鳴冤申屈說:“吾兒屈殺神仙
,故招此禍”
,“汝屈殺于先生豈無報應(yīng)”
?并令孫策去玉清觀設(shè)醮拜禱
。
(4)寫孫策最信任的謀士“張昭等數(shù)十人連名作狀,拜求孫策
,乞保于神仙”
,連出使東吳的使臣“陳震亦勸”
,愈突出于吉之深得人心而孫策之剛愎自用的孤立
。
(5)《搜神記》但云于吉被殺次日尸首不見了,而羅貫中卻虛構(gòu)出次日于吉在孫策“堂前”
、“床前”
、“玉清觀香爐”
、“殿門首”、“觀門”
、“屋上”、“府門前”
、夜間“寨內(nèi)”
、“鏡中”共九次現(xiàn)身,或立或坐
,或“怒目視策”,或“飛瓦擲地”
,或“披發(fā)而來”,或“立于鏡中”
,向?qū)O策索命
,直到策大叫昏絕,“暝目而逝”才罷
。
以上增飾,似不能僅看作小說家為使情節(jié)曲折而鐘事增華而已 ,我以為其中正透露出羅貫中對道教及其經(jīng)典《太平青領(lǐng)書》即《太平經(jīng)》的傾向態(tài)度
。例如《太平經(jīng)》卷
67《六罪十字訣》中反復(fù)強調(diào)“天地生凡財物”,“職當(dāng)主周窮救急” ,而那些“積財億萬
,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八匀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乃此中和之財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
,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窮
。今反聚而斷絕之
,使不得遍也,與天地和氣為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按素斘锬颂斓刂泻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以共養(yǎng)人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氨热魝}中之鼠,常當(dāng)足食
,此大倉之粟
,本非獨鼠有也;少內(nèi)之錢財
,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
,悉當(dāng)從其取也
。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dāng)有之
,不知乃萬戶之委輸
,皆當(dāng)?shù)靡率秤谑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種視天生財物為人類共有
,反對富豪壟斷財物,主張“周窮救急”的平等思想
,源出《老子》“天之道
,損有余以補不足
;人之道
,損不足以奉有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一回贊揚桃園結(jié)義誓詞“同心協(xié)力
、濟困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透桧瀯洹皭勖袢缱印薄ⅰ扒锖廖鸱浮本褚恢拢⑴c他參與寫作的《水滸傳》中贊揚梁山“替天行道”
、“劫富濟貧”的主張更是一脈相承,而與儒家“仁政”
、“民本”
、“民胞物與”等觀念也息息相通。試看羅氏《風(fēng)云會》雜劇寫宋太祖雪夜中憂慮人民所唱的
[滾繡毬]:
憂則憂當(dāng)軍的身無掛體衣,憂則憂走站的家無隔宿糧,憂則憂行舡的一江風(fēng)浪,憂則憂駕車的萬里經(jīng)商,憂則憂號寒的妻怨夫,憂則憂啼饑的子喚娘,憂則憂甘貧的晝眠深巷,憂則憂讀書的夜守寒窗,憂則憂布衣賢士無活計,憂則憂鐵甲將軍守戰(zhàn)場,怎生不感嘆悲傷!無論將軍士兵、舟子農(nóng)夫、商人寒士,凡士、農(nóng)、兵、工、商各業(yè)男女老少的貧窮都兼憂,天子能如此平等憂慮天下蒼生?這不就是《太平經(jīng)》所企望的致太平的目的嗎?對于集《太平經(jīng)》之大成的于吉,羅貫中怎能不給予幾分敬仰和同情呢?
二
從前引《后漢書·襄楷傳》得知,于吉弟子官崇獻《太平青領(lǐng)書》于朝
,朝廷以為“妖妄不經(jīng),乃收藏之
。后張角頗有此書焉”
。據(jù)《后漢書》卷
110《皇甫嵩傳》載:
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
,畜養(yǎng)弟子
,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
。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
,轉(zhuǎn)相誑惑
。十余年間,眾徒數(shù)十萬
,連結(jié)郡國,自青
、徐、幽
、冀、荊
、揚
、兗
、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yīng)
。遂置三十六方……各立渠帥。訛言“蒼天已死
,黃天當(dāng)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醇白鱽y,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
,于是車裂元義于洛陽
。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棣……推考冀州
,逐捕角等
。角等知事已露
,晨夜馳敕諸方
,一時俱起
。皆著黃巾為標(biāo)幟
,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為蛾賊
。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將軍
,角弟寶稱地公將軍
,寶弟梁稱人公將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
;州郡失據(jù)
,長史多逃亡
。旬日之間
,天下響應(yīng)
。
《三國演義》第1回寫黃巾起義,基本沿正史而來
,但細(xì)加對照
,仍有幾處不同
。
(1)刪去正史貶《太平青領(lǐng)書》為“妖妄不經(jīng)”,反而借神仙之口稱贊此書是“代天宣化,普救世人”的“天書”
,是“不第秀才”張角“上山采藥”遇“碧眼童顏”的老人在“洞中”所授
,老人“言訖
,化陣清風(fēng)而去”
,而張角“曉夜攻習(xí)
,能呼風(fēng)喚雨”。這與羅貫中參著的《水滸傳》
42回九天玄女授宋江“天書”讓他“替天行道”簡直如出一轍;而“代天宣化
,普救萬人”又同時出現(xiàn)在
29回于吉口中(參前) 。
(2)史書稱張角弟子“轉(zhuǎn)向誑惑” ,以致“八州之人莫不畢應(yīng)”,意謂靠欺騙迷惑而然
;而《演義》刪去這四字貶詞,寫成“瘟疫流行”時“散施符水
,為人治病”
,所以“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
,且增飾張角重視民心說:“至難得者
,民心也。今民心已順
,若不乘勢取天下
,誠為可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3)又添出授天書老人告誡張角“若萌異心 ,必獲惡報”。所謂“異心”
,可能即指后文“私造黃旗,約期舉事”
,造反。這說明羅氏畢竟出于正統(tǒng)觀念不贊成張角造反
,同時也為黃巾起義終歸失敗的史實預(yù)伏一層因果報應(yīng)的迷霧
。但他畢竟又在前面真實地揭露了桓
、靈二帝“禁錮善類
,崇信宦官”
,“朝政日非
,以致天下人心思亂
,盜賊蜂起”的社會原因
。所以小說描寫“四方百姓
,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十五萬
。賊勢浩大
,官軍望風(fēng)而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從以上正史與小說的比較分析中不難看出,羅貫中把《太平青領(lǐng)書》認(rèn)為是神仙所授“代天宣化,普救世人”的“天書”,這與他對于吉被殺的同情鳴冤態(tài)度是一致的,可見他對早期道教基本上是持肯定傾向的。張角奉行的太平道(自號太平道人) ,實際上就是對于吉《太平青領(lǐng)書》的繼承和發(fā)展
。羅貫中也真實地揭示出黃巾起義完全是官逼民反
,亂自上作引起的
,因而深得民心
,聲勢浩大
;但因封建正統(tǒng)觀念的習(xí)染
,他又不可能違反傳統(tǒng)而贊成造反
,這種矛盾是封建社會幾乎任何作家都無法克服的
,所以他巧妙地虛構(gòu)了神仙告誡張角
,“天書”只能“代天宣化
,普救世人”
,“若萌異心
,必獲惡報”
,用以證明張角“私造黃旗
,約期舉事”的造反就是“異心”
,最終失敗被殺即是“惡報”
。但漢高祖劉邦起義誅暴秦
,卻是歷代史家都肯定的
,羅貫中也不例外
。他在《三國演義》中多次鼓吹“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對劉備
、孫權(quán)的稱帝
,也并未置一貶詞
,因為這正符合他“有志圖王者”的政治觀念
。所以歸根結(jié)底還是“成者為王敗者賊”的傳統(tǒng)觀念在起作用
。張角畢竟失敗了
,所以羅貫中仍未超越正史稱黃巾為“賊”這一局限
。不過
,這點局限比起正史記載和封建統(tǒng)治者的立場來
,已經(jīng)是淡化到最低限度
,以致使人反而覺得他似乎是在運用史家皮里陽秋的手法——明罵暗幫忙的意味了。
三
《三國演義》59回寫張陵、張魯五斗米道,大致源于《三國志·張魯傳》及裴注引《典略》,但仍有所取舍
。
第一,按《三國志》卷八《張魯傳》云:“祖父陵,客蜀,學(xué)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fù)行之。”而《演義》云:“其祖張陵在西川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人,人皆敬之。陵死之后,其子張衡行之。百姓但有學(xué)道者,助米五斗,世號‘米賊’。張衡死,張魯行之。”小說寫張陵不僅多出一句“人皆敬之”,更重要的是把“助米五斗,世號米賊”兩句移到其子張衡頭上。這種顛倒不知羅貫中是出于無心抑或有意
,但客觀意義自然不同
。
第二,陳志《張魯傳》載:“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
,奪其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堆萘x》將張魯襲殺同是五斗米道的張修一事刪削不書。
第三,裴松之注引《典略》云: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
,漢中有張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薹耘c角同……作三通,其一上之天
,著山上,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
,謂之三官手書
。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為五斗米師
。實無益于治病,但為淫妄
,然小人昏愚
,兢共事之
。……及魯在漢中
,因其民信行修業(yè),遂增飾之
。
裴松之在此條后加按語謂“張修應(yīng)是張衡,非《典略》之失,則傳寫之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绻唬焕谖宥访椎佬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演義》均刪削不取
。而只取其“三官手書”和張魯“增飾”而作“義舍”
,“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并且比志傳和《典略》鋪敘更詳:
又蓋義舍:舍內(nèi)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