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噓("河威"音):慢慢地長呼"河威"音至氣盡
,然后緩緩再吸氣至滿。
次數(shù):九遍
功效:改善和提高肝功能
。
5.呵(KE音)慢慢地長長呼呵音至氣盡
,然后緩緩再吸氣至滿。
次數(shù):九遍
功效:改善和提高心臟功能
。
6.嘻(XI音)慢慢地長長呼嘻音至氣盡
,然后緩緩再吸氣至滿。
次數(shù):九遍
功效:疏通三焦之氣
。
三
、注意事項:
1.任何功法的習練,不去抱著簡單地希望一天或者一周就有顯著功效或者療效
。但依照惟明過往深度嘗試和習練各種其它養(yǎng)生功法的經驗,通常100天一定會有相當?shù)男Ч?br>
2.心法是最高法門和秘訣:
"存乎一心
、體會微妙"
,方法可以教,也可以學
,但是心法只能靠自己品
、自己悟。沒有勤習和一定量的累計
,就很難體會到看似簡單若此的方法之妙
,深藏之中的訣竅。要么
,這個六字訣也不會流傳1500年以上
。歷史上的高道名醫(yī)藥王孫思邈,世壽141歲(一說101歲)就習練六字訣呼吸吐納功夫
。
四
、六字訣小疑考:
? ? ? ? 以上六字訣主要參照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呼吸法門精要》一書的88-94頁內容。而曹劍波所著《坐虎針龍-濟世救人的藥王孫思邈》一書129-130頁所提及的《備急千金要方》卷27的《養(yǎng)性調氣法第五》中祛病延年"六字訣"吐納呼吸法有出入
。
? ? ? ? 因此
,惟明的建議是:上述每一個字均做九遍,這樣對五臟及三焦都可均衡調理
,無論哪個臟器功能虛實
,都可以得到疏瀉或補足
。
? ? ? ? 按照中醫(yī)五行學說,肝=>心=>脾=>肺=>腎
,五者本來就是互相生發(fā)
、相克、相乘
、相侮彼此制衡而達到整體的平衡
。
? ? ? ? 愿有緣的您能夠閱讀到這篇小文,開始習練這一簡易養(yǎng)生功法
,從而令您身心受益
。
? ? ? ?
? ? ? ? ?
有記載的道家養(yǎng)身氣功嗎?
ZT
在道家氣功的修煉中
,入門后的第一個階段便是筑基階段。亦稱:“百日筑基”
。
所謂筑基
,顧名思義就是打地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
,高樓大廈平地起
,關鍵在于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蓋起大樓來
,倘若地基不固
,即便蓋好大樓也會傾于一旦。
道家氣功的修煉
,猶如蓋大樓一樣
,也需要筑基,這里指的筑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以所選功法的要求
,在明師的指點下
,煉精化氣(男)、煉血化氣(女)
,以堵漏失
;二是用精、血化氣后形成的體內真氣(生命能量)
,去疏通
、修補身體的病變。
一
、堵漏與修補
1
、堵漏:
男、女性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后
,都會出現(xiàn)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
,男會遺精
,女有月經。這在道家養(yǎng)生學中稱之為“身漏”
,即稱“漏身之體”
。精與血為人體生命的“至寶”,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
。但繁衍生息男無須天天走
、女不該月月失。然人類生性貪圖享樂
,更戀床地之歡
,固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費,使元氣走失
、疾病叢生而不能怡享天年
。故歷來修道仙術的第一步便是“百日筑基”即“練精化氣和練血化氣”。在氣功隱語中稱:“擒白虎(煉精化氣)斬赤龍(煉血化氣)”
,即“堵漏”
。道家先師
呂洞賓所講的“順則凡、逆則仙
,只在中間顛倒顛”便是此意
。
初習者往往咬文嚼字地去理解氣功術語,以為百日筑基
,就是一百天完成
,其實這里所指的“百日”并非百天的意思,而是以百日來形容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完成的意思
。
至于到底需要多少天來筑基堵漏,這與所選的功法
、有無明師指點
、練功時的入境程度、每天所化的練功時間
、及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有密切的關聯(lián)
,無統(tǒng)一標準可循,更不是修煉者的主觀愿望所能決定的
。
2
、修補
所謂修補,指的是修補已漏之身
。這里所指的已漏之身
,并不是單純指走精與漏血,主要是指由于體內元氣的走失
,造成真氣(生命能量)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變
。因此
,一般人認為未婚男女是童子身、練功無須百日筑基的看法無疑是偏面的
。
二
、關于氣機運行
在醫(yī)療氣功(大部分是道家筑基功演化而來)靜功的修習中,大部分學員在筑基階段
,都要經歷得氣
、行氣、疏通和沖擊四個過程
。
1
、得氣
道家氣功的修習,一般通常從“命功”入手
,”所謂命功
,即筑基功。而筑基功的下手功夫一般都在下丹田開始
,修煉者首先會感受到練功時腹內腸子蠕動增強
,頻放矢氣(屁)繼而出現(xiàn)丹田發(fā)熱、小腹發(fā)熱等得氣現(xiàn)象
。
2
、行氣
隨著修煉者自身“堵漏”化氣和練功中外氣內收的能量積聚,小腹發(fā)熱伴有充實感
,這是體內的真氣逐漸累積的表現(xiàn)
,隨之真氣就會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在體內運行,身體會出現(xiàn)一些反應
。
3
、疏通
由于人體正常的組織和經絡都是通暢的,因此氣機運行時通過正常的組織和經絡時一般是沒有感覺的
。但人體經絡中通常會有很多小的氣滯點
,這些小氣滯點尚未形成病變,所以平時沒有什么感覺
,但由于練功后能量的增加
,運行力度也隨之加大、加上練功時意識內守
,對身體的感受遠比平時敏感
,氣機運行在疏通這些小氣滯點時便會產生熱、漲
、麻
、疼、癢、冷
、重壓
、蟻行感等八觸現(xiàn)象,俗稱“氣感”
。
4
、沖擊
當氣機運行到有明顯病變或不正常的經絡時,氣行受到強大的阻力
,這是因為所有氣質性病變的部位
,經絡都處于淤滯或堵塞狀態(tài)(氣滯、血淤
、痰凝
、濕聚等),氣要通過受到病變的阻礙
,就形成了兩個相反的力
,沖擊力和阻滯力,病變部位受到外力的沖擊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反映
,如:疼痛
、發(fā)熱、出血
、及其他類似于病情加重的反映
。這便是氣功界通常講的“氣沖病灶”。道家氣功把這一階段稱之為“脫胎換骨”前的“大死大活”過程
。
氣沖病灶的過程
,少則幾小時、幾天
,多則幾個月
,有的病情較重或年老又身患多種疾病的學員,甚至經歷幾年的氣沖病灶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長短
,(撇開精神因素和念力調控的因素)是以修煉者自身所積聚的能量的量級和體內需要修補的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及病變部位的多少來決定的
。
三、關于氣沖病灶
(一)
、氣沖病灶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
,即找病、翻病和退病的過程
。
1
、找病
當氣機運行受到較強的阻力而體內能量尚不足以沖開病灶時,氣機的運行便會自動改變運行路線,當另一運行路線再次受到強烈的阻滯時
,便會再次改變路線
,如此不斷循環(huán),一方面將體內足以沖開的小病灶(氣滯點)全部疏通了
,另一方面也把由于能量不足而暫時沖不開的病灶一個個地暴露出來了
,這個過程就是找病的過程。
2
、翻病
第一階段的找病過程使絕大部分經絡變的更為暢通
,修煉者的能量在不斷的練功中得到加強,便會直接沖向已經找到的病灶
,并以更大的力度加以沖擊
,使各種病灶的癥狀更加突出,各種疾病都被翻了出來
,這就是翻病的過程
。
翻病過程是修煉者修復體內疾病的相持階段,也是經歷痛苦磨難的階段
,這個時期
,不但修煉者自身會感到身體的明顯不適,病情“明顯加重”
。如果此時到醫(yī)院檢查
,各項指標往往也處于暫時的失衡狀態(tài)而變的不正常。因此
,道家氣功將這一階段稱為“大死大活”階段
。不少患者由于對氣功治病的機理不了解,往往在這個階段敗下陣來
,放棄繼續(xù)修煉而導致半途而廢
,實在可惜。要知道沒有“大死”的過程是不可能有“大活”的結果的
,更談不上“脫胎換骨”和“返老還童”的效果了
。
3、退病
病灶和真氣經過一段時間的相持后
,隨著修煉者不斷練功
,體內的能量不斷得到補充,病灶(大的氣滯血淤區(qū))在真氣的不斷沖擊下
,逐漸化解
、縮小乃至完全消失,患者自身感覺的各種疾病的癥狀也會逐漸減輕
、消失
。這就是退病的過程
。
(二)、找病翻病的三個層次
找病和翻病的過程是不以修煉者主觀愿望為轉移的
,氣機運行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
,它不但要把你了解的病翻出來,還要把許多你并不知曉的疾病也翻出來
。因此往往會給一些不了解氣功治病規(guī)律的修煉者帶來困惑
,有的甚至誤認為自己練功出了“舊病未去、反而病越練越多”偏差
。其實這是道家氣功修煉中極為正常的好現(xiàn)象
,因為筑基補漏,不能光去修補你知道的病
,必須對身體進行全面徹底的修復
,才能真正算得上“脫胎換骨”。而“全面”
、“徹底”
,必然包含了三個層次的疾病。
1
、過去的病
一些多年前所患過的傷病
,有些雖然早已康復,但因傷病在愈合時組織結構發(fā)生某些變化(組織粘連
、手術刀口的疤痕等)
,經絡組織并不通暢,氣在沖擊這些組織時
,便會出現(xiàn)疼痛
,酸漲等舊傷舊病“復發(fā)”的癥狀。
2
、現(xiàn)在的病
你所了解的現(xiàn)時正患的疾病
,氣沖時便會出現(xiàn)癥狀加重、疼痛加劇的現(xiàn)象
。
3
、未來的病
所謂未來的病本身就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自己并不了解
、尚無癥狀的“已病”(已有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灰环N是沒有癥狀的早期病變
,如:中醫(yī)認為的腎虛
、肝瘀、心火等
;另一種則是真正的“未病”(處于潛伏期的將來的病)。
這三種自己并不知道
,甚至連醫(yī)院也無法診斷出來的“病”
,在氣沖病灶時,也會被翻出來
。
綜上所述
,對于修煉者或希望通過醫(yī)療氣功的修煉、達到康復疾病目的的人來說
,“百日筑基”
,無論從修煉入門到康復疾病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在這一階段的修煉中
,氣沖病灶是修復“已漏之身”的必經之途
、是筑基階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通過了這一步
,疾病才能康復
,繼續(xù)修煉才有了根基。
http://www.366.in/daojiaqigong/index.html 這里有記錄道家氣功
道醫(yī)養(yǎng)生方法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
,醫(yī)藥學家
。
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
。自謂“幼遭風冷
,屢造醫(yī)門,湯藥之資
,罄盡家產”
。及長,通老
、莊及百家之說
,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yī)
,“頗覺有悟
,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
,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陜西郿縣)學道
,煉氣
、養(yǎng)形,究養(yǎng)生長壽之術
。及周靜帝即位
,楊堅輔政時
,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
。隋大業(yè)(605~618)中
,游蜀中峨眉。隋亡
,隱于終南山
,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召至京師
,以其“有道”,授予爵位
,固辭不受
,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
,唐高宗又征召至京
,居于鄱陽公主廢府。翌年
,高宗召見
,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
。咸亨四年(673)
,高宗患疾,令其隨御
。上元元年(674)
,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
,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
,不藏明器
,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
據(jù)傳孫思邈擅長陰陽
、推步,妙解數(shù)術
。終身不仕
,隱于山林。親自采制藥物
,為人治病
。他搜集民間驗方
、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yī)學理論
,為醫(y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
。后世尊其為“藥王”。他汲取《
黃帝內經》關于臟腑的學說
,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后
,將傷寒歸為十二論
,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后世傷寒學家所重視
。
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yī)論
、醫(y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
,兼及服餌
、食療、導引
、按摩等養(yǎng)生方法
,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
,已接近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的分類方法
。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
,集方廣泛
,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yī)學發(fā)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
,對后世醫(y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fā)展
,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并對日本
、朝鮮醫(yī)學之發(fā)展也有積極的作用
。《千金翼方》三十卷
,屬其晚年作品
,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
,合方
、論、法二千九百余首
,記載藥物八百多種
,尤以治療傷寒
、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
,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于病
。
只要“良醫(yī)導之以藥石
,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
,天地有可消之災”
。他重視醫(yī)德,不分“貴賤貧富
,長幼妍蚩
,怨親善友,華夷愚智”
,皆一視同仁
。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
,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
,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
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yī)學、衛(wèi)生學相結合
,把養(yǎng)生學也作為醫(yī)療內容
。認為人到暮年,體態(tài)特征和生理
、病理都有變化
。欲求長壽,須注意飲食起居等養(yǎng)生之道
。他在《千金要方·養(yǎng)性序第一》中特別強調老年人“唾不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