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宋元時期:北宋道士王從之:從“琴王師”到太一宮宮主

      網(wǎng)絡(luò) 2023-09-20 20:01:27
      繁體中文版

      王從之(1036或1037—

      ?),北宋道士
      ,生平不詳。惟蘇頌后人所集家族史料《魏公譚訓(xùn)》之中
      ,有關(guān)于王氏的明確記載
      。其實
      ,王從之不僅與北宋名臣蘇頌及其家人淵源頗深
      ,且與北宋高道陳景元亦多有往來交集,并曾任北宋朝廷宮觀中太一宮主
      ,其生平事跡頗為不凡,是一位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道教史人物

      東京琴王師

      道士王從之與蘇頌結(jié)交

      ,乃因緣于蘇頌對音樂及古琴收藏之愛好。按
      ,蘇頌的長孫蘇象先《魏公譚訓(xùn)》卷9載:

      祖父(蘇頌)間喜鼓琴,亦嘗擘阮

      。嘗侍曾祖所
      ,得陳伯華侍御家雷琴。既知亳州
      ,得太清宮道士王從之,靜默真介
      ,恭和忠諒
      ,有自得之意
      ,非道流之比……王鼓琴造妙,又善斫琴
      。①

      這是關(guān)于王從之與蘇頌最初結(jié)識的情況記載

      。由此我們大概可知當(dāng)時王從之本人的一些基本情況:

      其一,王從之本為亳州太清宮道士

      。蘇頌任亳州知府時間為熙寧六年(1073)至熙寧七年(1074)
      。由此可知
      ,王從之與蘇頌結(jié)識的時間
      ,當(dāng)為1073至1074年間。而于此時
      ,王從之的身份就是亳州太清宮道士

      其二,王從之有不俗的文化及人格素養(yǎng)

      。文中言王從之“靜默真介
      ,恭和忠諒,有自得之意
      ,非道流之比”
      。這段評價,雖系蘇象先所記
      ,然其看法和內(nèi)容當(dāng)來自于蘇頌
      。②蓋以蘇頌的視野和眼界,王從之能獲此評價
      ,可知其文化素養(yǎng)和人格氣質(zhì)
      ,確當(dāng)超凡不俗。

      其三,王從之深諳制琴和鼓琴藝術(shù)

      。王從之得蘇頌賞識和重視
      ,亦主要在于王氏制琴和鼓琴技藝的高妙。

      熙寧七年(1074)

      ,蘇頌離任亳州知府赴朝廷加集賢院學(xué)士
      ,乃“挈之入都”——即,攜王從之到了都城東京(開封)
      。當(dāng)時
      ,蘇頌把王從之“引至太乙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疤覍m”系指北宋朝廷設(shè)立的皇家宮觀中太一宮。

      尤值得注意的是

      ,王從之在東京開封時期
      ,因其“鼓琴造妙,又善斫琴”而被譽為“琴王師”
      。北宋朝廷及士大夫階層頗有愛好古琴收藏及音樂之風(fēng)氣,都城東京一時聚集了眾多琴藝高士
      。因而,蘇頌引薦王從之入中太一宮
      ,或許就是順應(yīng)此種風(fēng)氣之故
      。另一方面,蘇頌此舉
      ,亦可能與朝廷對道教音樂的需求有關(guān)
      。因北宋時期諸如中太一宮等皇家宮觀,常常需擅長音樂的道士來支持朝廷官方儀式的舉辦
      。而蘇頌本人曾任中太一宮提舉
      ,多次參與、主持宮廷舉行的齋醮儀式
      ,并撰寫了大量的青詞
      、祭文
      。朝廷宮觀舉行這些齋醮儀式
      ,必然需要大量音樂人才。

      無論如何

      ,道士王從之能夠在全國琴師人才聚集的都城
      ,獲得京城“琴王師”美譽,足可見其琴藝是相當(dāng)出眾的

      太一宮宮主

      王從之在東京時期

      ,還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經(jīng)歷,即擔(dān)任北宋朝廷道觀中太一宮宮主
      。據(jù)蘇象先《魏公譚訓(xùn)》卷9載
      ,王從之“后二十年主宮事。及宮廷災(zāi)
      ,斥居九成觀”③
      。那么,王從之究竟是在哪20年的時間里擔(dān)任了中太一宮宮主呢
      ?為此
      ,我們需先回顧一下北宋中太一宮的歷史

      北宋中太一宮始建于神宗熙寧四年(1071)

      ,成于熙寧六年(1073
      ,參見《宋史》卷15)
      。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44載:“太一宮成
      ,以右街都監(jiān)、真靖大師陳景元為宮主
      ,景靈宮抱一大師蓋善言副之
      ,余知職、散眾道士
      。”又
      ,薛致玄《道德真經(jīng)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卷1載,陳景元乃為“宮之經(jīng)始”
      ,并于“元豐六年(1083)
      ,罷本宮事,歸隱茅山”④
      。據(jù)此可知,陳景元當(dāng)為北宋中太一宮的第一任宮主
      ,且其主宮事的時期為1073年至1083年
      ,大約為10年時間。

      那么

      ,接任陳景元主事中太一宮的是誰呢
      ?筆者以為
      ,這個人就是道士王從之
      。按前述,王從之于1074年隨蘇頌入京后
      ,即被安置于中太一宮中。此恰為陳景元任中太一宮宮主時期
      ,王從之乃受到陳景元的賞識
      。蘇象先說
      ,王從之于“后二十年
      ,主宮事”。那么
      ,這個后20年
      ,就當(dāng)于陳景元卸任宮主的時候算起,即1083年至1103年

      此一結(jié)論的真實性

      ,實可證之于“宮廷災(zāi)”一事。按蘇象先《魏公譚訓(xùn)》卷9述
      ,王從之結(jié)束主事中太一宮的原因
      ,是因為“宮廷災(zāi)”,然后被“斥居九成觀”
      。按《宋史》卷19載
      ,宋徽宗崇寧二年,“是月(六月)
      ,中太一宮火”
      ,而崇寧二年恰好就是公元1103年
      。又
      ,元姚燧《牧庵集》卷10載《重修中太一宮碑》亦云,“勝國
      ,昔中土也。作三太一宮
      ,太平興國于東南郊
      ,慶歷于西郊,元豐于汴都
      。故隨其方東
      、西、中為名
      。中(即中太一宮)后火于崇寧,政和復(fù)之”⑤
      。以上這幾條
      ,所載內(nèi)容頗為相符
      ,應(yīng)不算是巧合

      值得注意的是

      ,王從之主事中太一宮時期
      ,亦曾與高道陳景元有密切往來。按薛致玄《道德真經(jīng)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卷1載:

      元祐三年(1088)

      ,(陳景元)因過京師
      ,為中太乙宮主者而下,以宮之經(jīng)始
      ,真人有力焉,乃挽籃輿而留之
      ,愿備芝術(shù)之奉
      。未幾,朝廷復(fù)還右街道錄職。右仆射蘇謂曰:真靖當(dāng)以所業(yè)授門弟子
      ,不爾
      ,則恐陶、葛之學(xué)不傳于來世
      。⑥

      此段材料,記敘的是陳景元在元豐六年(1083)卸任中太一宮宮主并歸隱茅山后

      ,又于元祐三年(1088)因云游路過東京
      ,而為中太乙(一)宮主挽留及其復(fù)職一事

      隱歸于亳州

      崇寧二年(1103)

      ,中太一宮被火災(zāi)所焚后
      ,王從之應(yīng)該是受到了朝廷的批責(zé)
      ,故被“斥居九成觀”
      。此九成觀或當(dāng)為位于中太一宮南部附近的九成宮
      。據(jù)載
      ,徽宗崇寧元年(1102),朝廷“用方士魏漢津之說
      ,備百物之象,鑄鼎九
      ,于中太一宮南為殿
      ,奉安之各周,以垣上施埤堄墁如方色
      ,外筑垣環(huán)之,名曰九成宮”⑦
      。然而
      ,王從之在九成觀(宮)居住的時間及其情況如何
      ,惜現(xiàn)已無資料查考

      不過

      ,自蘇頌1101年去世后
      ,其后人亦一直關(guān)注王從之的行跡。按蘇象先《魏公譚訓(xùn)》卷9述
      ,“政和中,象先見之
      ,已八十矣
      ,聞其歸亳。靖康中
      ,象先子婿韓晦為酂縣(北宋屬亳州管轄;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丞
      ,聞其尚在
      ,年九十矣”⑧
      。由此可知
      ,王從之后來回到了亳州
      。至于他是否又歸居于亳州太清宮
      ,則沒有文字交代

      從蘇象先的記載來看

      ,他在政和年間見到王從之
      ,此時王的年齡為80左右。而北宋政和年間
      ,為公元1111年至1118年。按此
      ,王從之的出生年大約為11世紀(jì)30年代
      。靖康年間(1126-1127年)
      ,蘇象先的孫女婿韓晦在酂縣見到王從之時
      ,王的年齡已界九十。因北宋靖康年的時間僅為1126-1127年
      ,故此,更可細(xì)推王從之的出生年大約為1036年或1037年
      ;然其卒年為何時
      ,則難以索考了

      道士王從之在歷史上雖然名聲并不顯赫

      ,但其生平事跡卻頗有值得我們重視之處:一者,他因高超琴藝得名臣蘇頌賞識
      ,并獲東京“琴王師”美譽,當(dāng)為道教藝術(shù)之杰出人物者也
      ;二者
      ,出任北宋朝廷宮觀中太一宮第二任宮主
      ,并力挽陳景元留京復(fù)任,乃當(dāng)為弘揚道教事業(yè)之力拱者也
      ;三者
      ,生性靜默真介
      ,淡然無物
      ,并得長壽
      ,亦當(dāng)為道教高尚精神之實踐者也。

      注:

      ①③⑧《蘇魏公文集》

      ,中華書局
      ,1988年
      ,第1169-1170
      ,1170,1170頁

      ②據(jù)今人管成學(xué)考證,蘇象先所作《魏公譚訓(xùn)》

      ,其中主要部分成于蘇頌生前
      ,因此蘇頌一定審閱過此書
      。參見
      ,管成學(xué)《蘇頌著作存佚考》,《吉林中醫(yī)藥》1991年第3期

      ④⑥《道藏》13冊

      ,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第731頁

      ⑤(元)姚燧:《牧庵集》卷10,四部叢刊本

      ⑦《欽定續(xù)通典》卷54

      ,四庫全書本

      (作者單位為華東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系)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大基金項目“中國文化的認(rèn)知基礎(chǔ)和結(jié)構(gòu)研究”局部成果之一

      ,項目編號:10&ZD064)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594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時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堪聽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
      。筑基煉己講“靜”,煉精化炁講“靜”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
      、咽,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
      ,一呼一吸
      ,元有此數(shù)。欲為長息吐氣之法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
      、"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yù)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苦節(jié)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
      ,兇。六三:不節(jié)若
      ,則嗟若,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