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道家丹道術(shù)養(yǎng)生丹道術(shù)之上陽子金丹之同道中人

    網(wǎng)絡(luò) 2023-09-20 21:47:23

    此道家內(nèi)丹內(nèi)丹術(shù)之丹道養(yǎng)生內(nèi)丹術(shù)上陽子金丹

    ,由道醫(yī)閣整編自明代正統(tǒng)道藏:末尾篇同道中人

    與至陽子田至齋

    帝皇之得道者

    ,若羲、農(nóng)
    黃帝
    。仕隱而得道者,若老
    、莊
    、關(guān)令焉
    。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
    、淮南焉
    。山巖而得道者
    ,若鐘、呂
    、希夷焉
    。道之在天地間
    ,成仙作fo者,歷歷不可以指數(shù)也
    。后之罕聞?w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茫茫而少大丈夫也
    。其王公大人折?jié)下士,祗為有道存耳
    。士之學(xué)無止
    ,亦唯未臻乎道。故明于道者
    ,至圣神人也
    。仆以西行旅寓
    ,思國宣貳
    ,至齋田侯,扣首再三
    ,欲聞至道
    ,經(jīng)年不倦,乃授之曰:

    大道者

    ,至人之所秘,圣師之叮嚀也
    。古之真人
    ,行其所不能行也。宇泰定者
    ,發(fā)乎天光,天光發(fā)者
    ,人見其人
    ,備物以將形
    ,敬中以達(dá)彼
    ,以有為入無為
    。有為者與人為徒
    ,無為者與天為徒
    。與人為徒者
    ,煉先天之一氣
    。與天為徒者
    ,煉后天自然之真
    。夫人稟天地絪溫一氣而生
    ,從微至著
    ,壯而盛
    ,盛而衰,氣固為盛
    ,氣餒為衰。至人者盛則養(yǎng)之
    ,衰則救之
    ,使一氣長存,歷劫而不死者
    ,金丹也
    。大修行人既得干金
    ,入于神室
    ,心目內(nèi)觀
    ,清靜光明
    ,以成胎嬰
    ,寶之十月
    ,出入去來無滅無生者
    ,天仙也。所謂氣者何也
    ?即兩個陰陽也
    。一坤一干
    ,陰陽也;一男一女
    ,陰陽也
    ;一坎一離
    ,陰陽也
    ;一逆一順,陰陽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赌先A》云:至陰肅肅,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
    ,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采先天,煉后天
    ,謂之交通
    。通則[成]和
    ,成則物生
    ,物生而為嬰兒
    ,長大而號真人也

    至齋言下猛悟

    ,期以勤行
    ,易其號曰至陽子

    與初陽子王冰田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惟是道也
    ,在天地之間,旋轉(zhuǎn)干坤
    ,昭揭日月
    ,更代四時者也
    。一切人也,稟大道至圣至靈之體,合大道至精至粹之用
    。常人順之,是以一生一死
    ,若循環(huán)然
    。至圣神人以此道而逆之,故成仙作fo
    ,而出造化之外也。三教大圣
    ,皆體此道而用之。儒曰修身
    ,釋曰修性
    ,道曰修命者
    ,即殊途而同歸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浐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達(dá)圣人之旨,各尚所聞
    ,而非其所是
    。豈知身與性命
    ,必不可離者也
    。若一可離則非道矣。

    初陽子王舜民

    ,偉哉大丈夫也。出入仕途且三十年。仆聞之
    ,舜民之仕也,利不能移其心
    ,困不能改其操
    ,斷然有守。凡所寓以冰田自扁者
    ,示無纖瑕小疵焉。乙亥冬
    ,會溢江任所,一揖次若久要
    ,握手輸心,略無官況
    。仆睹其氣宇高邁,骨相合仙
    ,因緣遭逢
    ,求我丹道
    ,遂用盟天,以青城老師金鼎火符之秘
    ,次第授之也。乃先除其執(zhí)著
    ,去其驚疑,道其緣熟
    ,培其根深。仆之用心又如此者
    ,蓋欲將師所傳
    ,悉授不隱
    。顧惟聞道不難
    ,行之宜謹(jǐn)。純陽老仙云:便下手速修猶太遲
    。使上士聞道
    ,必勤而行之,彼常人者聽之
    ,則且驚且疑
    ,不肯疾早下工
    。電陣之光,石擊之火
    ,似箭之速,吁可畏哉
    。今語初陽,其毋忽諸
    。夫金丹者,金液還丹之道也
    。金液者,即人身中之真氣也
    。以氣合形而成真人
    ,是為還丹
    。厥人之初生也,毓先天地至純之道
    ,逮二八精氣日泄而樸散
    ,則先天之氣不純
    。且世人之壯必昏必娶者
    ,以續(xù)綱常也
    。若也中年卻能寶愛其身者,圣人也
    。孟子四十不動心。莊子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游迨烀=癯蹶栕有心晡迨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聞金丹久視之道,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
    。況初陽子道緣既重,信心益堅
    ,謹(jǐn)因師旨
    ,授之曰:

    古之真人欲理其性

    ,先寶其精,欲理其命
    ,先淳其氣
    。是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
    ,則塞于天地之間
    。若以孟子為寓言
    ,則圣賢寧如是乎
    ?若以孟子為教言,則人一身之氣
    ,豈能塞乎天地哉
    ?然必有其道矣
    。道者何耶?氣也
    。氣者何耶
    ?命也。即經(jīng)云: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也
    。夫欲了命,必先修性
    ,性命雙修,何憂不仙
    。且性也者何耶?義也。故孟子曰: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若義襲而取
    ,則物也,順也
    ,人也
    ,非金丹也
    。唯集義所生
    ,則逆也,是所謂金丹也
    。故云:配義與道
    。而孔子曰:成性存存
    ,道義之門
    。釋迦云:是諸法如義。老子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圣人之于道
    ,不離乎義也
    。義之道大矣哉
    。采鉛煉汞者
    ,集義也
    。西南得朋者
    ,上義也。龍女獻(xiàn)珠者
    ,如義也
    。是義也者,即羲之易
    ,一陰一陽之道也
    。夫一陰者,離中之雌
    ;一陽者
    ,坎中之雄。離中之陰為火
    ,坎中之陽為水
    。配義與道者
    ,以坎反上于離
    ,是水火既濟(jì)之道也。蓋于坎中取出陽爻,降而入于離之中
    ,換出陰爻
    ,是為地天泰也。蓋離中之陰為汞為.精
    ,坎中之陽為鉛為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挠〗?jīng)》云:上藥三品
    ,神與氣精
    。然精依氣生
    ,神依氣玨,神
    、氣
    、精三者
    ,無一可離。此所謂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
    。儻精耗則氣憊,氣餒則神離
    ,氣憊神離
    ,可謂之人乎
    。此所謂可離非道也
    。圣師深慮世人不能明乎道,不能煉其氣
    ,乃借名為鉛為汞
    、為鼎為爐
    、為龍為虎、為砂為銀
    、為刀圭、為火候
    ,百般譬喻
    ,托物假名
    ,以曉后之學(xué)者
    ,亦豈不欲人人作仙;個個成fo也
    。緣為世人信之弗及
    ,承當(dāng)不得
    ,偶或就中間有一二,復(fù)為旁蹊小逕
    ,著相執(zhí)空,罕聞?wù)馈H舸蟪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士至人,際遇真人
    ,一言之下生實信心
    ,寶愛其身
    ,積累其氣,而勤行不怠者
    ,則高仙地位,指日可躋
    。仆閱人多矣,今觀初陽子姿稟非凡,神氣充裕
    ,祖師金丹之道
    ,不敢秘者如此

    與一陽子潘太初

    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至哉言也
    。仆自獲遇至人
    ,盟授大道
    ,即欲圖就所事。而以功緣未立
    ,用是求諸仙經(jīng),搜奇摭粹
    ,作成《金丹大要》。書成之后
    ,不恤起處,每過名山及諸城邑
    ,隨方作緣
    ,低首下心,開導(dǎo)世人
    ,誘進(jìn)此道
    。四三年來
    ,求者紛紛
    ,卒未見有大力量而精進(jìn)者。比謁廬山太平宮
    ,揖當(dāng)代主人太初潘一陽
    。塵襟一見
    ,懼如平生
    ,茶罷復(fù)茶,有物外趣
    。顏童髭墨,神氣裕如,膚澤臉桃
    ,豐標(biāo)灑落
    。其剿繁治劇,若不經(jīng)心
    ,而待物擇交,似有定見
    。顯官軒車而至者
    ,皆得歡心;負(fù)義蓄材而來者
    ,愿識其面
    。頭顱且無塵俗。骨骼吻合仙姿
    ,平川洗滌而疏明,大山嵯峨而增秀
    ,天人交替,鬼神其依
    。仆每嘆:夫福之與慧,二者不可得兼
    。太平閑暇
    ,安富尊榮
    ,此人之福也
    。通玄達(dá)妙
    ,研精究微
    ,此人之慧也
    。二美具全
    ,則斯人也,不可以尋常而同年語
    。眷顧之初
    ,言及丹道,仆未即應(yīng)
    。既而情真語簡,好篤誼深
    ,敘其主領(lǐng)事繁
    ,已覺年光流邁
    ,念念急于玆事者
    ,更來歲而又遲也。仆睹其開心見誠,列盟奉誓
    ,乃授之曰:

    大道者,與天地生物

    ,干坤覆育
    ,日月陰陽同其造化焉。在人之身
    ,不外是也
    。天地以陰陽為橐籥
    ,人身以玄牝為崇籥
    。天動地靜,動為陽而靜為陰
    。陰極則萬物不生,而陽氣潛伏
    ,及夫剝盡,則一陽初動
    ,而梅先吐白者
    ,以陽在地中,而將復(fù)也
    。世政以梅為報春之信
    ,故《易》之復(fù)卦曰:復(fù)
    ,其見天地之心乎
    。復(fù)之為卦,五陰一陽
    ,其一陽在下,而陽為之主也
    。人身亦

    ,自少而壯,壯必衰,壯為陽
    ,而衰屬陰
    。逮乎有陰極
    ,則陽氣欲盡而散也
    。至人于此
    ,則能體,天地之道
    ,以子為度
    ,以日為符
    ,以癸為候,以月為則
    ,以汞為陰
    ,以鉛為陽
    。鉛生于癸,而癸在坎
    ,坎屬北方
    ,北乃子之正位
    。天地以七日而來復(fù)
    ,復(fù)一也
    。太陰以三日而出庚
    ,庚為金
    ,而金為干
    ,干之金寓于坎
    。人身亦猶是
    ,而陽復(fù)有時
    。大修行人急于癸生之時
    ,求彼先天真一之氣
    ,以為鉛也
    。納此真鉛于離之中
    ,配以離之真火
    ,煅煉成丹
    ,故曰金丹
    。則金丹者,無外乎坎離二物
    。且坎離為何物
    ?要知只是兩個真陰真陽而已
    。是知金丹之道
    ,不外乎陰陽也。當(dāng)其一陽初至,雖一身皆陰
    ,而一陽自外來
    ,彼一陽反為之主矣。今其號曰一陽子者
    ,取義于此
    。一陽子既聞此道
    ,儻不為則亦已矣
    。若也興勇猛之心,奮勤行之志
    ,吾知其功成也必矣。

    與九宮碧陽子車蘭谷

    古之真人

    ,其寢不夢,其息深深
    。寢不夢則神存,息深深則以踵
    。此即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之道
    。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赫赫發(fā)乎地,肅肅出乎天
    。此即上德為之而用以為之道。無以為者
    ,后天自然也
    。有以為者
    ,先天一氣也。何謂后天
    ?夫人稟先天一點(diǎn)真陽之氣而生,為物之最靈者。此氣日生夜長
    ,與天地混沌之時同其造化
    。其神之所以存者-,鷙烏不能攫
    ,兕虎不能傷
    ,以其神王故也
    。及乎年登二八
    ,真氣已盈,復(fù)遇至人授以寶身之道
    ,使天機(jī)不逐放事物,無勞于形
    ,無搖其精
    ,息以踵而不以喉
    ,與天為徒
    ,而世不能移其志,則比古人千二百歲
    ,不啻過也。此所謂后天無為之道
    。何謂先天
    ?且人生天地間,年壯而嗜欲俱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恣情縱欲
    ,亡精損神
    ,所稟先天之氣驅(qū)之勞之,猶虎奔而寓于西矣
    。即如干之為物,純陽也,始交于坤
    ,則干之體破而為離
    ;坤之為物
    ,純陰也
    ,潛奪干之一陽而為坎
    。由此之后,干體反虛
    ,坤體乃實,則離坎者
    ,乃干坤之繼體
    。干坤順行
    ,男女奔放
    ,精竭神去,一切常人至此則已
    。大修行人體金丹之道而修之,逆五行而用之
    。逆者何也?坎中之陽赫赫,即干金也
    。離中之陰肅肅,即坤爻也
    。金丹者以坎而升于離之上,以己而合于戊之門
    ;伏坎中之虎,以降離中之龍
    ;取坎中之金
    ,以克離中之木
    ;納坎中之水
    ,以煉離中之火;采坎中之氣
    ,以補(bǔ)離中之精
    ;回坎中之陽
    ,以實離中之陰,即復(fù)純干而成真人
    。《傳》云西南得朋
    ,伯陽云真人潛深淵,天臺云鉛見癸生須急采
    ,馬祖云一口吸盡西江水者,皆此還丹之道也
    。故降伏自己之龍虎,采取身中之精氣
    。然降伏者功在于德
    ,采取者不外乎道
    。道無德不能采取,德非道無以降伏
    。所謂采取者
    ,只須一時之功
    ,非有遲疑之事
    。蓋一時者
    ,要在初三日內(nèi)取之
    。當(dāng)此初三之夜,月生庚方之際
    ,此時水源至清
    ,渾無撓動
    ,急用半時采取,歸于鵲橋之東
    ,結(jié)成黍粒之丹,入于黃金室內(nèi)
    ,煉之成之
    ,謂之金丹,謂之先天大道
    。世人一知金丹即我本來干中之真金
    ,則為微妙玄通之士
    ,而深不可識矣

    九宮山碧陽子車蘭谷,為玄門棟梁者

    ,四十余年矣
    。其功業(yè)設(shè)施
    ,表表在人耳目也。卓然道眼識人
    ,不似他人之忌才者。仆以不檢
    ,唯志于道
    ,不免沽癡自丑
    ,賈愚自賣
    ,既無華衣以浮飾
    ,不能強(qiáng)容以求知
    。一揖之初
    ,乃即深契
    ,求我丹道,足所未聞
    。睹其神氣裕如
    ,遂將祖師先天后天金丹之旨,悉以授之
    ,卻加勉勵焉。噫
    ,世人之所以峨其冠者
    ,入老氏之門
    ,學(xué)老氏之道也
    。夫老氏之道
    ,寶精氣修返還,尚清虛
    ,寡嗜欲
    ,薄飲食
    ,離塵綠
    ,廣慈悲
    ,樹陰德
    ,損之又損,至于無為
    ,是則謂老氏之徒
    。今焉處珠宮
    ,披鶴氅,直以問道為羞為辱者
    ,何不反思吾教之所學(xué)何也
    。間有一二希乎修養(yǎng)之說者,則叢聚而笑之
    。我太上曰:下士聞道大笑之。豈古然哉
    。夫既入其門,而不行其道
    ,則為老氏之蠹也。蠹者
    ,衣其服而妒其教
    ,蠶其食而訾其道
    ,是猶服堯之服,而非堯之言
    ,吾不知其可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負(fù)出類拔萃之材者,亦甘以清高至貴之身
    ,棄之于濁惡之地,使俗之有口者
    ,呼之為異端之徒,吁可惜哉
    。就中有能去傲除欲
    ,節(jié)飲靜坐者,雖不得真師之指
    ,亦不為教門之罪人也
    。彼神仙者
    ,慈愍為心
    ,不顧訕毀
    ,唯欲化人成道而已
    。昔者黃帝之問道也
    ,膝行跪進(jìn)
    ,既聞道已,乃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今之時人去古道遠(yuǎn),以矯詐為誠,以妄誕為心
    。其未之聞
    ,謂有何道,及稍有聞
    ,自以為足
    。或始聞師之語
    ,恐師未盡善
    ,及略聞其端倪
    ,則謂素所自有
    。借使造其閫奧,即萌僥幸而得之喜
    ,惟恐師之求其所報,寧肯勤行哉
    。果若此
    ,又孰得而臻乎極也
    。豈能如碧陽子
    ,聞一且問二
    ,聞二復(fù)問三,既不以才自矜,復(fù)愈高而愈進(jìn)
    。山間林下
    ,或有超然穎脫之器,以生死為一大件
    ,如我碧陽子者出,研精究微,叅玄造妙
    ,還丹坎戶
    ,結(jié)胎黃房
    ,若非白日而飛升
    ,亦傍神仙地位而去
    ,況其精進(jìn)而勇猛者乎
    。諺云:一子出家,九族俱仙者
    ,斯之謂歟
    。今碧陽子雖其主領(lǐng)事繁,猶能孜孜上道
    ,直以堅固為實踐
    ,不以誑妄為虛彰,與彼夢生醉死者
    ,大有逕庭
    。《南華》云:卜梁倚有圣人之才
    ,而無圣人之道
    ,吾將以圣人之道告之
    ,庶幾其果為圣人乎
    。碧陽子今聞圣人之道
    ,已早修有為之德,高證無為之功
    ,以應(yīng)龍沙八百之讖乎。異時名公鉅卿
    ,必有取法于子者。子其勉乎

    與宗陽子明素蟾

    通今博古

    ,注書立言,筆回狂瀾
    ,錦心繡口
    ,此文章之學(xué)至矣
    。鮮不以是而自足者,斯人也其才勝德也
    。叅玄入妙,窮神知化
    ,積精累氣
    ,煉氣化形
    ,此道學(xué)亦至矣。鮮不以是而自高者
    ,若能慈悲接引
    ,斯人也可與鐘呂并駕者矣
    。仆登九宮山,有曰明素蟾者
    ,自弱冠棄親出家
    ,敏而好學(xué)
    。年幾而立,卓犖不群
    ,博釆雄覽,謙訪浩記,談今考古
    ,作為文章
    ,奔放橫流,悅可人意
    ,不兔盈而大溢,焰乃上飇
    ,則于良明知己者少。既而求神仙家學(xué)
    ,凡四方來者,雖旁蹊小逕
    ,莫不開心見誠,必盡其說而后已
    。前后閱數(shù)十人,自以為畢得金丹之道已
    。仆從容訊其所得之說
    ,則亦有般運(yùn)身中之神氣者,然似是而非
    ;亦有烹煉丹田之鉛汞者
    ,又似同而異
    。甚而非采戰(zhàn)則燒黃煮白
    ,非兀坐則注想空言
    。今玆弛焉自謂金丹之道,如斯而已矣
    。其于丹經(jīng)符契
    ,朗誦如流,又且枉釋旁通
    ,辭亦近理,俯視同輩
    ,傍若無人,將有環(huán)中之期
    ,而不可遏也。傾蓋之初
    ,試問我以金丹一事
    ,睹其才高氣眾
    ,貌敬禮疏
    ,而所遇人無下手處
    ,仆乃從而順之
    ,美之揚(yáng)之
    ,德之仆之。所以德之者
    ,將有以化之也
    。蓋所以化之者
    ,為其滯于癖見邪說
    ,使一聞至道
    ,必若驚若疑。嗟夫時之高人勝士
    ,負(fù)不世出之才
    ,而執(zhí)一方之見
    ,往往不足以語大道者
    ,非恥于相師
    ,則過于聰明
    ,況其下此者乎。仆見明素蟾資稟非凡
    ,勇銳可授
    ,特其平時流于敖放
    ,泥于慣常
    ,首須降其驕心,攝其狂心
    ,去其放心
    ,移其疑心,正其邪心
    ,開以道心
    。明素蟾忽于言下幡然大改
    ,頓然大悟。于是指令腳跟踏在實處
    ,然后授以先天烹煉神氣之道也

    曰:夫先天一氣

    ,即金丹之祖氣也
    。要知此精此氣此神,根于父母未生之前
    ,是太極也
    。則人稟此先天太極之氣而生也,成于渾渾沌沌之內(nèi)
    ,出于窈窈冥冥之中
    ,當(dāng)此之時
    ,和之至也。故夫人之生也,男則萬神唱恭
    ,女則萬神唱奉
    。恭則溫良儉讓具其間也
    ,奉則委婉聽從存其內(nèi)也。男以剛健中正
    ,而不敬恭者
    ,是棄其生也
    。女有工容言德
    ,而不奉順者,是殘其德也
    。且厥初至和之氣
    ,日生夜長,至于二八而陽又太極矣
    。生而知之者,于此行上德無為之事也
    。只為世人顛倒妄想,由此淳樸一散
    ,純粹難全
    ,則向來所受之干金
    ,虎奔而寓于西矣
    。自是而后,名利心動
    ,寵辱晨馳
    ,投老而不知退步
    ,以求自全者
    ,吁可惜哉
    。凡人欲全此精.氣神者,非先天太極之氣
    ,余則無可,故曰天下無二道也
    。是此先天太極之氣,名為真鉛
    ,亦曰干金
    ,寄于坎中
    ,是云母隱子胎。世人不覺不知
    ,不明大道之本
    ,而用采戰(zhàn)采陰
    、補(bǔ)腦還精、肘后飛金之術(shù)者
    ,是愈促其生也
    。大修行人要明生身造化
    ,產(chǎn)藥川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菜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求之西南
    ,東三南二
    ,會在中央。真虎真龍
    ,必得癸一而方戰(zhàn)
    ;真水真火,必得二八而始交
    。悟玄牝是還丹
    ,辨刀圭即藥物
    。龜蛇蟠結(jié)之際,橫天上之鵲橋
    ;木金間隔之時,會人間之牛斗
    。主賓揖遜
    ,老嫩毋差
    ,片餉工夫
    ,十分謹(jǐn)慎。寶珠現(xiàn)于月地
    ,穩(wěn)穩(wěn)收來;金掖至于丹田
    ,溫溫調(diào)燮。當(dāng)時且讓
    ,凡事宜謙、饒人先鞭
    ,取他快意
    。如愚似請,顯道人之家風(fēng)
    ;禮下不爭
    ,乃神仙之上計
    。方得臨爐有慶,一點(diǎn)落在黃庭
    ;養(yǎng)火何難
    ,九轉(zhuǎn)待行符候
    。洗心滌慮,以結(jié)三百日之胎
    ;煉神還虛
    ,成就大丈夫之事也

    明素蟾始聞而驚

    ,再聞而疑
    ,竟至通宵摸索,渾身是汗。忽然壁立萬仞
    ,直下承當(dāng),始悟性命即是兩個陰陽
    ,身心盡有許多神氣
    ,凈保保亦是,圓陀陀亦是
    ,滿空白雪,便欲一口雄餐
    ;西江清流,不待一口吸盡
    。方知大道不在丹經(jīng),以數(shù)十年精進(jìn)之功
    ,今而后知實未始有學(xué)也
    。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
    ?問之曰:明素蟾者
    ,其有謂乎
    ?曰:琮也
    ,每慕白玉蟾者也
    。故用姓以謝覆載
    ,名以謝親
    ,字以謝友
    。明即白也,素猶玉也,故謂明素蟾云

    上陽子曰:子真能求乎仙矣。慕其人

    ,希其道,并以名而就之
    ,抑亦至矣。子又知之乎
    ?夫精通而不昧者,明也
    ;聞道而勤行者
    ,素也
    。惟蟾也
    ,月中之物也
    ,陰中之陽也
    ,黑中之白也
    ,雌中之雄也,坎中之畫也。蟾之為物
    ,止三足焉
    。三足者,為鼎器
    ,取像為懸胎鼎也。則蟾之為妙
    ,乃道之用乎
    。今子希紫清翁者
    ,其謂此乎哉
    。雖然
    ,吾將勉之
    。修行之人
    ,用心若鏡
    ,不將不迎
    ,應(yīng)而不藏
    。我趙老師云:讓而不爭,財無愆尤
    。玉蟾《大道歌》曰:神仙仗倆無多子,只是人間一味呆
    。又云:世間學(xué)仙者
    ,胸襟變清雅
    。又《云游歌》云:滿面著盡笑
    ,喝罵教吾去
    。噫,紫清翁且能受盡世人笑罵
    ,而直一味呆之
    。嘆今一切人
    ,矜以自高自足之心
    ,而欲希慕神仙之說者
    ,抑何愚哉
    。子儻能以清雅而變于心胸,以謙讓而出其傲忽
    ,必能以呆而奉人之笑罵矣。自我丹陽之傳黃房公也
    ,又六傳而至于子
    ,子其勉之

    明素蟾曰:疇昔聞見,自謂人人可為鐘呂。今乃深知

    ,遍界無一人能
    。擔(dān)負(fù)此事者
    。道妙玄微,天機(jī)深遠(yuǎn)
    ,詎可忽諸
    。常謂玉蟾翁始得泥丸老仙之傳也
    ,歌云:陰陽顛倒入玄谷
    。又云:六十四年都是錯。又云:前年仙師寄書歸
    ,道我有名在金闕
    。何其聞道之晚
    ,而成之之易也如此
    。今承教者
    ,孰知至妙至玄
    ,最為難思難議者哉
    。始知五十八年都是錯也
    。千經(jīng)萬卷總非裹許,便將捉住西山之白虎
    ,攝伏東海之青龍
    ,期集吾事而已
    ,奚敢忽慢而傲世哉
    。就令書此,凡到諸方遇蓬萊仙侶
    ,試一出之,將必有取則于此者
    ,信夫。

    與玄陽子歐陽玉淵

    先哲曰:形以道全

    ,命以術(shù)延
    。子書曰:魚相忘于江湖
    ,人相忘于道術(shù)。則知道與術(shù)二者
    ,不可得而離也。術(shù)以道為主
    ,道以術(shù)為用
    。要知此道 非泛常所言之道
    ,乃天仙之道也
    。要知此術(shù)非泛常所用之術(shù),乃長生之術(shù)也
    。仆于玄陽子有說焉
    。玄陽子
    ,廬山歐陽玉淵也
    。訊道于上陽子
    ,上陽子語以天仙之道
    ,并以長生之術(shù)而授之也

    上陽子曰:是道也,極深而研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住吩唬何ㄌ揭玻誓芡ㄌ煜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唯幾也
    ,故能成天下之務(wù)
    。極深者淵淵其淵也
    ,研幾者浩浩其天也
    。浩浩其天者
    ,陽之極也。淵淵其淵者
    ,陰之極也
    。故陰極則為坎,陽極則為離
    ,是坎中有一陽之氣,而離中有一陰之精
    。天仙之道
    ,以坎離為之主也
    。長生之術(shù),以坎離為之用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釉唬荷魉剐g(shù)也以往
    ,其無所失矣
    。術(shù)者何也
    ?能顛倒坎離而用之也。古仙曰:五行顛倒
    ,大地七寶
    ;五行順行
    ,fajie火坑
    。夫坎雄為金精,離雌為真火
    ,取坎中之金精而降于離宮
    ,以離宮真火而
    。煅煉之
    ,是云顛倒陰陽之術(shù)也。然顛倒之術(shù)
    ,在乎研其幾也
    。幾者
    ,陰陽不.測之謂
    。陰陽不測
    ,則鬼神不知
    ,日月不照
    。為其日月不照
    ,吾將以道而合乎日月也。合之者
    ,月生于庚
    ,則金旺水清
    ,乃采金于三日
    ,故云與日月合其明
    。合者,彼之庚金一生
    ,即以我之真火而候之
    ,是謂之火候
    。庚
    ,西方也。西方
    ,金之正位
    。顛倒之術(shù)者
    ,則采庚金于坎之中
    ,緣以其母隱于子胎也。是以坎之雄而補(bǔ)離之雌者
    ,謂之天仙也
    。故幾者動之微
    ,吉之先見者也。幾于道者
    ,其長生之術(shù)也。幾之為言密也
    。《注齡經(jīng)》曰:斗步子形
    ,光映子精,密而行之
    ,方得成道。玄陽子研乎幾之妙
    ,極乎探之旨,密而行之
    ,勤而修之,則由長生之術(shù)
    ,以入天仙之選者,其玄陽子乎

    與復(fù)陽子歐陽玉田全陽子周草窗

    金丹之道三十四傳

    ,而得雙玉翁
    ,又三傳以至于予。予始得緣督趙公之語
    ,雖素有志
    ,未兔遲疑
    。后羈旅中
    ,復(fù)拜至人,以青城至秘之文悉授無隱
    。敬受以來,日夕不遑。嗟夫金丹一事
    ,自長春老仙慶會而后,真仙圣師不肯降世者百有余年
    ,凡今之士直以為無
    。若即自善于身
    ,則于功行何在
    。乃作《金丹大要》十卷
    ,書成之后,又慮世人非得口傳
    ,寧有自悟
    ,遂用擁書朅蹙
    ,屈己求人
    ,稍有可招可挈者,莫不低首俯身
    ,獎辭勸誨
    ,冀進(jìn)此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蛟庠嵙R,姑自隱忍
    ,偶獲一人兩人之知
    ,即來千人萬人之謗
    。但欲行道
    ,不顧是非,遇諸訕則喜而受之
    ,是法器則勉而進(jìn)之。其間可及門者,則引之而入門
    。可入門者
    ,則引之而升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缮A者,則引之而升堂
    。可升堂者
    ,則引之而入室
    。凡用心至于如此者,欲續(xù)大道于一錢
    ,提流俗于火坑,使世知有金丹之道不誣也
    。廬山有歐陽玉田、周草窗二子
    ,皆尚操行而清高者
    。玉田蓋恬淡為心,機(jī)圓應(yīng)物
    ,素有志于物外
    ,唯恐此身之墮于塵籠也。故平居暇日
    ,群而不黨
    ;處稠人廣眾
    ,和而不同
    ,以未遇真師
    ,是拘于枯坐而已。草窗則幼而敏銳
    ,習(xí)于程朱事業(yè),持己以方正,為德先孝友
    ,主乎忠信,立其敬義
    ,可謂君子矣
    。衣冠不同于俗
    ,猶善場屋之文
    ,此其志有未艾
    。相逢湓江
    ,一笑適契
    ,方知性理之學(xué)
    ,程朱未嘗不究
    。今知其有未至者
    ,既聞予說
    ,雖群疑積毀
    ,而頓然深者,是其明也
    。然二子素守如彼,若使陸聞至秘
    ,寧免驚疑
    。予乃從容引喻
    ,以漸為堤
    ,又摘丹經(jīng)中最警句而啟之
    。復(fù)以正言而析其輕易,必其堅固
    ,增其智慧。然后授之曰:

    金丹者

    ,即老子觀妙觀徹之道也
    。妙也者,無為而無不為也
    。徼也者
    ,有為而有以為也
    。無為者
    ,安而行之也。有為者
    ,勉強(qiáng)而行之也
    。夫人稟上德之資
    ,本來清凈
    ,豈知日鑿一竅
    ,而渾沌之體不全。常人以愛欲而就不全之體
    ,至于殆而已
    。今吾命玉田曰復(fù)陽子
    、草窗為全陽子,豈無旨乎
    ?蓋大修行人,以其不全而圖其復(fù)全也
    。世之千蹊百逕
    ,俱不能復(fù)而全之
    ,唯金丹之道可以復(fù)全
    。復(fù)者何也
    ?要我真陽之復(fù)歸也
    。全者何也?要我真陽之純?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牽將白虎歸家養(yǎng)
    ,復(fù)陽也。產(chǎn)個明珠似月圓
    ,全陽也
    。陽復(fù)則有火候
    ,陽全則有脫胎。金丹之道
    ,其斯之謂歟。雖然
    ,其要又有三焉:口訣而心傳者,一也
    ;決烈而勤行者,二也:以定而制動者
    ,三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谠E之心
    ,傳之既盡
    ,我之真矣
    。決烈勤行,定以制動
    ,則在乎二子之用功耳。昔正陽之授純陽也
    ,以十事而歷試之。重陽之授丹陽也
    ,以分梨而十化之
    。前圣后圣
    ,艱難若此。吾之與子
    ,曾不一試
    ,然而盟誓至重
    ,子其守之
    。上不愧于神明
    ,中不負(fù)于師資
    ,下不羞于同學(xué)
    ,三者既備,二子之金丹必成
    。金丹成而圣胎圓
    ,圣胎圓而真人見
    。于是時也
    ,則身外有身,皆分內(nèi)事
    。神仙之道三十八傳,而今附二子
    。宜相矢勵焉

    與心陽子余觀古

    世之所謂貧賤富貴者曰有命

    ,而壽夭窮通者曰有數(shù)。然數(shù)系乎命
    ,而命系乎天矣
    。世固有年相若而道相似也
    ;固有出其類而拔其萃也
    。至若越乎壽夭窮通之域
    ,超乎富貴貧賤之外者,唯古之真人也
    。比揖余舜申觀古心也
    ,謾逢適契
    ,一語投機(jī)
    ,芝蘭其香,煙霞同味
    。劇談之外
    ,則暢飲銜杯
    ,豐神灑落
    ,揚(yáng)眉吐氣
    ,議論高遠(yuǎn)。拂意者弛然而不答
    ,快心者作焉而不辭
    ,飄飄匪塵俗之拘,翛翛然物外之趣
    。予乃不倦細(xì)而詢之,始知年俱上章攝提之季夏
    ,日既同而生之時又同
    ,甫大笑曰:是真同年也
    ,不兔道亦相似
    。試征之,吾乃江右之廬陵
    ,而舜申亦江右之武寧
    ,是其地同也
    。昔長者字予曰觀吾,而舜申之號曰觀古
    ,是名又同也。觀古居九宮山頭
    ,而吾家三山高處,則居亦同也。偕誦老莊之言
    ,而明周孔之易
    ,咸簪晉代之冠,俱樂堯舜之道也
    。蓋常病古人多癖此而非彼者,今吾二人得兼而明之
    ,非唯道相似,是均所同也
    。就其間審有同而異者。予借名觀吾者
    ,止乎一己而已
    。而舜申之號觀古者
    ,蓋善觀乎古人者也
    。以道德仁義觀乎古人,是得古人之心也
    。以禮樂文物觀乎古人,是得古人之實也
    。觀古而希堯,是堯而矣
    ;觀古而希舜
    ,是舜而矣
    。此觀古之所以為勝也
    。且吾有大不勝于觀古者
    。予之癖于金鼎火符之道也
    ,欲運(yùn)坎而實乎離,儗駕龍而娶于虎
    ,將求西江之水,以來西南之朋
    ,潛采黑中之白,以化陽中之陰
    ,期若蛻蟬而冀神化者
    。夫既不能如舜申之觀乎古日,但務(wù)此恍惚杳冥為一大事
    ,唯恐不至者,此吾所謂大不勝也
    。且夫松檜桂柏,植于陵阜也
    ,地則同也
    ,樹之時又同也。日視之
    ,性有曲直而凋瘁者,影有婆娑而凌霄者
    ,豈其造化之慳也哉,而況于人乎
    。雖然
    ,觀古之與觀吾,有大同而不肯自異者
    ,為能弗拘拘于命數(shù)也
    。不徯袍帶之榮
    ,無羨萬金之富,然食飲足以充饑渴,衣帛足以御歲寒
    ,以淘汰乎神情之渣滓
    ,逍遙乎無何有之鄉(xiāng),越壽夭窮通之域
    ,而超于富貴貧賤之外,與彼之求田問舍
    ,貪名競利者
    ,猶許之洗耳而污夫巢之犢也。

    歲紀(jì)乙亥六月八日

    ,肩彘籠鵝
    ,會于所寓,叅杯交賀
    ,亦人生之希有,因書以見同異焉
    。觀古心曰:何其多同也,還能以金鼎坎離之道
    ,龍虎神化之旨,以相授受
    ,庶足其所同
    。予應(yīng)之曰可。明年再會,詢玆益勤
    。仆且箴之曰:金丹大道必先積德,而后可聞
    ,否則為之顛踣
    。今子餌于射利
    ,摯于計慮
    ,殉于嗜欲
    ,棄于嗔疑,如是而求德誣也
    ,如是而求道難也。故道之與德
    ,如陰之與陽
    ,二者不可一缺
    ,若陰而無陽,不得謂之道
    ,若道而無德
    ,未可言金丹
    。古仙云:言清行濁休談道
    。且士之為學(xué),不學(xué)則已
    ,學(xué)則期于必成
    ,而況道乎
    。仆之所以不即相付者,猶植樹焉
    ,將欲固之
    ,必探其根
    。觀古心聞
    ,而唯唯不逆
    ,于心發(fā)其悔艾之辭,將刈嗔疑之妄
    。仆乃授之曰:

    金丹者

    ,以有作合無為
    ,以外鉛合內(nèi)汞
    。汞
    ,精也。鉛
    ,氣也。采先天之鉛于坎之中
    ,是云有作
    ;合后天之汞于離之內(nèi),是名無為
    。采鉛則一時
    ,合汞須十月。一時者
    ,月生三日也。十月者
    ,丹成九轉(zhuǎn)也。知雄守雌者
    ,三日之內(nèi)一時也。知白守黑者
    ,九轉(zhuǎn)之功十月也
    。如斯而已
    ,信則行之。觀古心言下悟
    ,乃覺疑信在人心也,而彼干金在坎心也
    。方知天下無二道
    ,圣人無兩心,遂更名曰心陽子

    與王祥翁

    凈倮倮赤灑灑,是一大事因緣

    ,是個見成公案。有大力量
    ,密示神通,立極造端
    ,撐天拄地
    ,迥超宇宙
    ,獨(dú)耀古今,無始以來
    ,靈光不昧,窮劫之際
    ,真性常存。上圣至人
    ,高仙諸fo,由此施設(shè)
    ,由此儀刑
    。所以道三世諸fo也恁么
    ,彌勒下生也恁么,七fo已前也恁么
    ,七fo己后也恁么
    ,西天四七也恁么
    ,唐土二三也恁么
    ,歷代fo祖都恁么
    ,且道古人千般計較
    ,都不會安名也
    。不肯立字,喚作恁么
    。子細(xì)看來
    ,無頭無尾
    ,無背無面
    ,總只是恁么了也。自從達(dá)磨西來
    ,至于曹溪單提別唱,而后天下叢林偉器
    ,以恁么事話會不少
    ,就中更無一人肯為他標(biāo)個名目。若是個大善知識出來
    ,或者脫卻娘生
    ,褲子未舉
    ,先知若是鈍根,都教他向人前句裹說心說性
    ,尋個本來
    ,認(rèn)影認(rèn)光
    ,竟無落處
    ,到老破賺,卻去怨祖怨fo
    ,此輩可深惜哉
    。上陽子只得不惜舌頭
    ,為他前圣后圣說出極到之處
    。且道如何是恁么底?當(dāng)知這恁么即是那凈倮倮
    、赤灑灑底,天下后來都會得那倮倮灑灑即是恁么事也
    。則知父母未生以前也恁么倮倮灑灑,父母既生已后也怨么倮倮灑灑
    ,一大事因緣也恁么倮倮灑灑,這見成公案也怨么倮倮灑酒
    。只今個樣分明說了
    ,后之人才舉目看,便知倮倮灑灑即恁么底
    ,恁么即倮倮灑灑底
    ,夫復(fù)何疑
    。豈不道昔日摩耶夫人左手攀枝,釋迦老子右協(xié)降誕
    ,九龍吐水
    ,沐浴金軀
    ,便乃周行七步,目顧四方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作大獅子吼云:天上地下
    ,唯我獨(dú)尊。一場話靶
    ,古今禪林舉揚(yáng)者多也
    。有作實事看去
    ,也有作靈跡看去
    ,也有作怪異看去,也有作話會看去
    。今若不饒露個消息,把釋迦老子只容易看過了
    ,將來孰肯承當(dāng)
    。且道摩耶左手攀枝,釋迦右脅降誕
    ,豈不是他離了生死岸頭底
    。那九龍吐水,沐浴金軀
    ,豈不是那恁么凈倮倮赤灑灑底
    。周行七步,目顧四方
    ,豈不是貌堂堂顯露底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豈不是八字打開,中有個見成公案
    。作大獅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獨(dú)尊
    ,豈不是一大事因緣。人中最為第一
    ,點(diǎn)檢將來,也是好中不足
    ,暗裹藏刀
    。后來云門道:我當(dāng)時若見
    ,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
    。云門拳拳奉揚(yáng)宗旨,只得恁么罵fo喝祖。及后園悟云:釋迦把斷要津
    ,云門知恩解報
    。他豈不知釋迦無伴無侶,是以云門特恁欺主
    。園悟深知家丑,卻又白日叫鬼
    。且似這般話頭
    ,是障礙底,是方便底
    ?若謂障礙
    ,是瞞你了,若云方便
    ,目前便見。是臨濟(jì)云:赤肉團(tuán)上有個無位真人
    ,當(dāng)從諸人面前出入
    。豈不是直指了也。一切常人暗中摸索,是又不是
    。他器識底
    ,直下便知那無位真人
    ,即是恁么凈倮倮赤灑灑的
    。古圣云:性由自見,命待師傳
    。若本分底有個真實
    ,方寸之下真常獨(dú)露
    ,全體見成
    ,何必又待許多詮注
    。便知凈倮倮是真fo性,赤灑灑是真fo性
    。一大事因緣
    ,恁么見成公案
    ,無非是真實fo性底
    。莫道釋迦老子有此一個大事因緣
    ,各各當(dāng)人分上皆有如是一大事因緣,元不闕少
    。盡干坤大地
    ,一時收來,云門出世
    ,也道一句不得;園悟再生
    ,也不敢擬議
    。于此處便知性是自家底
    ,世人如何瞞得自家,方知道性由自見。若到這田地深深密密
    ,盡他業(yè)風(fēng)沙起,滄海塵飛
    ,須知凈倮倮底如如不動。那赤肉團(tuán)上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
    ,盡他萬生萬死
    ,須知這赤灑灑底如如不動。此為不落窠臼
    ,不迷境物。磨睚到臘月三十夜
    ,孤燈自照,忽聽漏盡鐘嗚
    ,又說新年fo法去了
    ,豈不是大解脫
    ,大光明。不迷生死岸頭
    ,不拘得失流轉(zhuǎn)
    ,當(dāng)知龍光fo時也
    。只恁么來也,若構(gòu)得去
    ,與三世諸fo齊肩
    ,彌勒為奴
    ,亦不小了大丈夫漢
    。切莫做個蒙蒙??,當(dāng)斷不斷
    ,脫衫著褲
    ,無有了期,疑上疑下,著實說空
    ,語言裹尋窠窟
    ,文字裹尋公案。是皆妄想
    ,何時得返照回光
    ,脫胎換骨也

    我趙老師云:今時人腳跟前腳跟后

    ,不認(rèn)點(diǎn)地處,即是這個了
    。卻乃無端指性說空,直賺到老只如此語
    ,豈不脫露機(jī)鋒。然這老師舌柔齒剛
    ,不許人道恁么
    ,亦不許說倮倮灑灑,亦不許說見成公案
    ,亦不許直指
    ,亦不許棒喝
    。如是豈不[入]作家緣?為時人將他fo祖面目做情識見解去
    ,我這老師接上等人,唯撐眉弩目便是下梢
    ,卻饒一笑而已
    。予過刑南
    ,逢一偉器祥翁道人,自敘往者訪謁禪林
    ,深得其趣
    。詢之
    ,乃應(yīng)庵之裔也
    。其師瞎翁每指云:與他相挨廝伴
    ,暫時不得舍離,方有少許入作之分
    。又云:更須識取個空爛底髑髏,試向夜靜燈滅時
    ,打個蒲團(tuán)獨(dú)坐,密密地體取
    。只這語言
    ,瞎翁費(fèi)盡老婆心多少了
    。常人看來如此,予謂瞎翁不當(dāng)引人落草
    ,千古之下惹人提掇
    ,無有了期。雖然入作底事
    ,還要入作底人
    ,故其所出《金剛九還大義》
    ,乃曰fo示初中后三日分
    ,豈非入作事也。祥翁自倮倮灑灑而來
    ,蘊(yùn)利根智
    ,得師印證之后
    ,而唯獨(dú)一無侶,二六時中認(rèn)主人翁
    ,以此自照。比來請益
    ,求腳跟轉(zhuǎn)處一句
    。乃為普說倮倮灑灑之真諦
    ,使祥翁權(quán)以金剛為體,實以涅盤為用
    ,凈倮倮作大獅吼
    ,赤灑灑奮雄虎勢,得了便住
    ,遇緣即宗
    。然后懸崖撒手
    ,大休歇去,豈不是個少林冷坐底工夫也
    。到此方知非唯腳跟轉(zhuǎn)處事
    ,須知親為fo子已上事也。此去諸方
    ,遇著衲衣下瞌睡漢
    ,不妨饒舌云是我。

    普說

    拄杖剎竿

    ,棒拂拳喝
    ,一機(jī)一境
    ,是皆fo祖旁開戶牖,提振綱宗
    。亦有大機(jī)
    ,亦有大用
    ,亦有權(quán)
    ,亦有實
    ,一喝不可作一喝用
    ,一棒不可作一棒行
    。要知賓主交參
    ,前后際斷
    ,昭懸日月,把定干坤
    。在昔阿難問摩訶迦葉:世尊傳金襕袈裟外
    ,別傳何法
    ?迦葉喚云:阿難。阿難應(yīng)諾
    。迦葉云:倒卻門前剎竿,著此豈不是直指人心
    ,獨(dú)露全體
    。則知當(dāng)年世尊所傳涅槃妙心
    、正法眼藏
    ,只消迦葉一句總在裹許
    。雖然直截
    ,要先識破他的處
    ,將如之何是他底處
    。世尊傳來饒得微笑
    ,迦葉傳來饒得一喚。只此一笑一喚
    ,方知fo祖無可柰何,落草尋人
    。若不恁地
    ,怎得那西來意
    ,怎得個消息底。這般提唱以來
    ,厥后諸fo諸祖
    ,遇因立緣,隨方設(shè)便
    ,以棒拂拄杖行
    ,不如一喝
    ,省了多少計較,除非明眼人舉頭便知
    。是故馬祖一喝
    ,百丈三日耳聾
    。吃茶也是
    ,受食也是
    ,鼻孔也是
    ,靈骨也是
    ,即心即fo也是,非心非fo也是
    ,一株花、柏樹子
    、麻三斤、衫七斤
    、風(fēng)與月、石與泉
    ,前圣后圣所遺公案,一題著總是了
    。若使鈍根之器
    ,到了總不是也。只如釋迦老子云:以大圓覺為我伽藍(lán)
    ,圓覺且置。且道如何是伽藍(lán)?后來舉世以伽藍(lán)為招提所在
    ,seng衲所住者,尤為可笑
    ,卻不知伽藍(lán)本是一物
    。故下云: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今之禪seng
    ,言及平等性智,便自無處尋頭
    ,況與他說伽藍(lán)。有般強(qiáng)底人
    ,見人題平等性智
    ,隨云是他的心
    ,又怎知道他心非是心。故fo祖云:非心非fo
    。又云:心不是fo,智不是道
    。fo祖慈悲,為一切人zixing不明
    ,起立模樣令人自像
    。故不得已
    ,乃至豎拳倒拂,吐舌低頭
    ,其以此機(jī)至淺至近
    ,令人易見
    。而一切人不肯承當(dāng)
    ,遂至騎山門向fo殿上
    ,放fo殿于燈籠內(nèi)。且道fo殿須要供fo
    ,如何移山門于其上
    ,豈不觸了
    ?燈籠內(nèi)著fo殿
    ,大似光燦燦地,又至山河大地
    ,須彌昆侖
    。有輩禪流,見此等語
    ,渾如嚼蠟
    ,全無意義,總謂禪機(jī)葛藤
    ,置而弗看,難似fo果
    。云:上無攀仰
    ,下絕已躬,外不見大地山河
    ,內(nèi)不立聞見知覺
    ,直下擺脫情識,一念不生
    ,證本地風(fēng)光
    ,見本來面目
    。祖師心印,何幸人人領(lǐng)悟
    ,個個圓成
    ,挨拶將來,了不可得
    。及至末后
    ,喝fo罵祖,走釋迦
    ,奴彌勒。凡此皆要諸人各認(rèn)自己心
    ,莫作他人見
    。誰知后來見喝也喝,見罵也罵
    ,不知古人向自身內(nèi)說將出來,暴露消息底意
    。那一等人專事機(jī)鋒
    ,待爾招積口業(yè)
    ,總迷了這個道理
    。饒他聲前句后,尋覓猜想,明來暗合
    ,也只野狐精
    。見解一到如此,奚謂五百年
    ,縱萬劫千生
    ,何時是了。古之人蘊(yùn)大根器
    ,若不猛利,猶自蹉過
    。是以園悟奮志
    ,南詢長慶
    ,坐破七個蒲團(tuán)
    ;雪峰三登投子
    ,九上洞山;馬祖因悟磨磚
    ,六祖躬役確舂
    ,二祖斷臂立雪
    ,釋迦聞半偈而舍全身
    。古圣先賢波吒到了,方討得個生死義路
    。今時人也
    ,口誦堯之言,而行桀之行
    ,皆是笑破自己心
    ,賺破他人口。若人人到那田地
    ,猛著力
    ,暗中求
    ,不驚不疑,無退無轉(zhuǎn)
    ,忽然相似,腳跟后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
    ,綿綿密密
    ,照天灼地,豈不是彌勒下生
    ,釋迦親見。到彼時節(jié)
    ,回首觀著一切常人皆立下風(fēng),方知道有何難事
    ,低一著是凡
    ,高一著即fo了也

    真法眼問云:fo法還有本末也無?上陽子曰:自威音王已前

    ,fo生fo滅
    ,綿綿歷歷
    ,不可窮已
    。從過去莊嚴(yán)劫來
    ,曼殊室利為七fo師
    。至見在賢劫
    ,釋迦文fo告摩訶迦葉云:吾以正法眼藏,涅磐妙心
    ,實相無相
    ,秘妙大乘
    ,今付于汝,汝當(dāng)護(hù)持
    。迦葉禮足白言:我當(dāng)體救恭順
    。fo故自爾燈燈相續(xù)。至菩提達(dá)磨受法于般若多羅
    ,乃至中國
    ,而得總持、道副
    、道育、慧可四人
    ,乃授法焉。后將西返
    ,謂道副曰:汝得吾皮;謂尼總持曰:汝得吾肉
    ;謂道育曰:汝得吾骨;謂慧可曰:汝得吾髓
    。復(fù)云:昔如來以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付大迦葉
    ,展轉(zhuǎn)祝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當(dāng)護(hù)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劭蓚鱽硖仆粒粱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遍傳天下
    ,于是濫漫矣
    。故達(dá)磨告慧可云:二百年后,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
    ,通理者少
    。就中有能悟?qū)嶋H地
    ,了心空法,三身清凈者
    ,然后得證大乘也。

    密多聞越次問曰:大乘

    、中乘
    、小乘、此三乘法
    ,皆成fo否
    ?上陽子曰:唯正法眼是為最上一乘
    。故經(jīng)云:十方fo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fo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dǎo)于眾生。吾所以云中乘
    、小乘皆假名字,唯最上一乘真空無漏
    ,真實希有
    ,無非以真心真空為之極則爾
    。豈不聞大珠和尚云:心是fo
    ,不用將fo求fo;心是法
    ,不用將法求法。fo法無二
    ,和合為seng,是謂一體三寶
    ,則知三寶本同一體
    ,奚有二乘乎。

    妙香fo陀問曰:如來說法

    ,學(xué)人聽法
    ,聽法說法,有功德否
    ?上陽子曰:如來證fo為上根
    ,pusa說法以度天人
    ,非如阿含為小機(jī)說也。故提婆謂羅喉羅多云: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道
    。蓋諸說法聽法者,本具一體三寶
    ,方能說方能聽。一體三寶者
    ,fashen
    、報身
    、化身
    ,三身是曰一體三寶
    。昔神會大師云:說法則先fo而后法
    ,聽法則先法而后fo,聽法則頓中而漸
    ,悟法則漸中而頓。故色身善說法
    ,則fashen低頭稽首而聽法
    。fashen善說法,則報身摩肩聳耳而聽法。報身善說法
    ,則化身清凈無為而聽法
    。然四大色身
    ,法報化三身
    ,俱不解說法聽法
    ,唯座上有一無位真人善說法聽法。是以義玄和尚云:虛空不解說法聽法
    ,是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聲者
    ,解說法聽法。所以道心法無說
    ,fo法無聽。

    多口阿師問曰:三身且置

    ,云何是色身
    ,云何是fashen
    ?上陽子曰:色身是幻身,亦是妄身
    。fashen是清凈身
    ,亦是圓滿身,亦是自在身
    ,亦是如來身,故號為真fo
    。大鑒云:色身雖大
    ,內(nèi)心量小,不名大身
    。fashen雖小,內(nèi)心量大
    ,等虛空界
    ,是名大身。此即fo性
    ,此即真心
    。諸修行人把他做個主人翁也。所以fo祖安名立樣
    ,棒拂拳喝,燈籠fo殿
    ,拄杖剎竿
    ,千般計較
    ,形容不到了處
    ,是謂不可思議功德。然隨用而立名
    ,借物而喻.色
    ,總而論之
    ,只是個功德fashen也

    法體如如問曰:三世諸fo還住世否?上陽子曰:過去fo過去已

    ,未來fo且未至
    ,見在fo不得見。曰:我?guī)熯€見否
    ?曰:汝為甚不見
    。曰:有形容否
    ?曰:尋常頂禮,接引眾生。曰:我?guī)煪?dú)見
    ,復(fù)誰可見
    ?曰:見者不說。曰:我還可見否
    ?曰:汝不信fo,fo不汝見
    。如如低頭曰:發(fā)心信已
    ,若何見fo
    ?曰:開汝一只眼
    ,fo即在目前。曰:過去fo神通若何
    ?曰:覆載包含。曰:現(xiàn)在fo神通若何
    ?曰:生育造化
    。曰:未來fo神通若何?曰:多寶藏將開也
    。曰:云何是寶藏義
    ?曰:總歸一大藏。曰:一大藏教云何指示
    ?曰:普攝有情
    。曰:大藏亦有情乎
    ?曰:無情若何名藏
    ,因爾無情
    ,強(qiáng)名曰正法眼
    。緣此法眼不屬內(nèi)外
    ,不在四旁,秉生殺機(jī)
    ,為fo法祖,是曰正法眼藏
    。曰:正法已聞
    ,若何是眼藏
    ?曰:汝且道什么
    ,一件物無眼
    。曰:此眼藏即虛空藏否
    ?曰:fo法一般,名不虛設(shè)
    。夫叅學(xué)人莫學(xué)客語
    ,莫學(xué)異見
    ,須知腳跟有此寶藏
    ,大包天地
    ,光耀古今,形容無盡
    ,妙用無窮
    ,故云無盡藏
    。物去物來
    ,如如不動;亙古亙今
    ,如如不動
    ;生死岸頭
    ,如如不動;得大自在
    ,如如不動;演出大藏
    ,皆如來說
    ,故云如來藏。

    寶如倉問曰:迷悟兩途

    ,迷者多而悟者少
    ,敢問何以
    ?曰:昔南陽忠國師云:眾生迷時,結(jié)性成心,猶寒則水結(jié)為冰
    ;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猶暖則冰釋為水
    。上陽子復(fù)喻云;眾生迷時
    ,猶隔水而求魚;眾生悟時
    ,猶水涸而魚鱉自現(xiàn)。是慧海云:凡夫見性即非凡夫
    ,以能頓悟上乘
    ,超凡入圣;fo子若迷即非fo子
    ,以其論凡論圣
    ,終為下鬼。悟人超越生死涅槃
    ,迷人唯學(xué)說事說理
    ;迷人今生作來世福德
    ,悟人目下頓見活維摩。所以迷底人修因待果
    ,如逆風(fēng)而渡海,何有了期
    ;悟底人了心是fo,似月下觀影
    ,真?zhèn)巫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毱多尊者云:心自本來心
    ,本心非有法。則知本心無法
    ,而本來心乃是fashen
    。是以迷人以清凈fashen為五蘊(yùn)色身,悟人以清凈fashen為我fofashen也。

    優(yōu)婆夷多問曰:自曼殊室利而七fo法偈

    ,皆言幻起滅空罪福
    ,至釋迦傳來言法
    ,而十七祖seng迦難提以來又言心地
    ;二十二祖摩挈羅以后皆言性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與唐土二三fo
    ,又只言華種;及曹溪別唱
    ,天下老和尚唯直指單提
    ,各呈面目,千般百計
    ,指小喻大
    。有如山河大地,棒拂花草
    ,燈籠fo殿,拄杖拳喝
    ,似此等樣
    ,以為傳授大乘
    ,何前后之相戾也。敢問是同是別

    上陽子曰:迷人說法迷法

    ,見性迷性;悟人悟空非空
    ,悟色非色
    。故前迦葉云: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后迦葉云: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十八祖迦耶舍多云: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fā)萌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云: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東土二祖云: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華生
    。此祖祖燈燈,唯在明心而已
    。自風(fēng)旛論后,各立宗門
    ,別出模樣,直到于今
    。豈離心之外而別有大乘者乎
    ,離大乘之外而別有fo法者乎?

    大傳送問曰:夫生而有形

    ,死而魂散,有形則有性
    ,魂散則性泯,理之常也
    。比形住而性存
    ,猶華之有香
    ;比身逝而魂去,猶葉之墜地
    。雖然人為萬物靈
    ,到此得有性也無。

    上陽子曰:造化之內(nèi)

    ,無明殼子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
    ,愛水浸潤為濕生,欽起煩惱為化生
    。四生之中
    ,各從其類
    ,狐兔不能產(chǎn)鳳
    ,明也。為人之靈者
    ,本性而已
    。性之于人
    ,猶煙焰之于火
    ,泡漚之于水
    。形存之性,猶火之飛焰
    ;魂散之性,猶嘔之歸水
    。此一切人失其真性
    ,流浪輪回,萬死萬生
    ,迷迷相指,皆謂如是
    。道人之性則不然,超乎造化之外,生以不生
    ,死以不死
    ,亦唯真性而已。守此性如防盜焉
    ,敬此性如供fo焉
    ,愛此性如護(hù)寶焉
    。是故法此性
    ,即名法性;fo此性
    ,即名fo性
    。若見此性即是fo地
    ,豈干生死之義乎。十四祖龍樹云:fo性非大非小
    ,非廣非狹,無福無報
    ,無死無生
    。所以悟我性無生死
    ,見我性無地獄,修我性超乎造化之外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596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筑基煉己講“靜”
    ,煉精化炁講“靜”,煉氣化神講“靜”
    。道教認(rèn)為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
    、呵
    、噓、咽
    ,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
    ,一呼一吸
    ,元有此數(shù)
    。欲為長息吐氣之法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
    、"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yù)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 苦節(jié)不可貞。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兇
    。六三:不節(jié)若
    ,則嗟若
    ,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