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明清時(shí)期:明代著名道士周思得

    網(wǎng)絡(luò) 2023-09-20 22:10:28
    繁體中文版

    周思得(1359-1451年)

    ,浙江錢塘人
    ,字養(yǎng)真
    ,別字素庵
    ,又曾署名思德
    。周思得生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十八日
    ,早年師從杭州宗陽宮提點(diǎn)月庵丘公學(xué)道
    ,其師洪武初曾任杭州府道紀(jì)司都紀(jì)
    。后來拜訪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學(xué)道
    ,得龍虎山正一派道法的傳授。周思得精習(xí)靈寶度人之旨
    ,行持五雷火府之法
    ,以顯揚(yáng)宋元道教新出的靈官法,奠定了他在明代道教史上的地位
    。明張岱《夜航船》卷十四《弘道真人》條說周思得:

    得靈官法,先知禍福

    。文皇帝北征
    ,召扈從,數(shù)試之不爽
    。號(hào)弘道真人
    。先是,上獲靈官藤像于東海
    ,朝夕崇禮
    ,所征必載以行;及金川河
    ,舁不可動(dòng)
    ,就思得秘問之。曰:“上帝有界
    ,止此也
    。”已而
    ,果有榆川之役
    。①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四《顯靈宮》條載:“永樂中

    ,道士周思得行靈官法
    ,知禍福先,文皇帝數(shù)試之
    ,無爽也
    。至招弭祓除,神鬼示魅
    ,逆時(shí)雨
    ,災(zāi)兵,遠(yuǎn)罪疾
    ,維影響
    ,乃命祀王靈官神于宮城西。世傳靈官藤像
    ,文皇獲之東海
    ,崇禮朝夕,對(duì)如賓客,所征必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谥芩嫉渺鑿拿鞒勺姹闭鳎造`官法預(yù)知禍福獲得成祖崇信
    。于是明成祖命在京師建天將miao
    ,供奉顯示靈應(yīng)的王靈官藤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二十一說:“皇明永樂間
    ,道士周思得者
    ,仁和人,操行雅潔
    ,精五雷法
    。成祖聞其名,召試稱旨
    ,建天將miao居之
    。”③明倪岳《青溪漫稿》卷十一說:

    國朝永樂中

    ,有杭州道士周思得以靈官之法顯于京師
    ,附體降神,禱之有應(yīng)
    ,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將miao及祖師殿
    。④

    天將miao居于紫禁城附近的位置,顯示明成祖對(duì)靈官法的重視

    。據(jù)習(xí)經(jīng)撰《故履和養(yǎng)素崇教高士管道錄司兼朝天宮大德觀住持周思得墓志銘》
    ,天將miao初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天將miao供祀玉樞火府天將
    ,即道教新出護(hù)法神王靈官
    ,祖師殿奉祀王靈官受法祖師薩守堅(jiān)。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年)敕改miao額為大德觀
    。大德觀具有皇家內(nèi)道場(chǎng)的性質(zhì)
    ,專門為明代皇帝的禱祀服務(wù),因此明徐有貞《贈(zèng)太常博士顧惟謹(jǐn)序》說:“大德之祠
    ,國之秘祠也
    。永樂中,今高士周君思德
    ,始以道術(shù)幸上
    ,興祠事”。⑤

    明宣宗封薩真人為崇恩真君

    ,王靈官為隆恩真君
    ,二真君成為靈官法的象征
    。大德觀國之秘祠的顯赫地位,是周思得顯揚(yáng)靈官法的結(jié)果
    。大德觀的規(guī)格高于京師一般宮觀
    ,且隨靈官法的風(fēng)行而擴(kuò)大規(guī)模。明楊震宗《上清靈寶濟(jì)度大成金書·后序》說大德觀:“規(guī)模宏大
    ,像設(shè)尊嚴(yán)
    ,金碧輝映,儼若清都紫府
    ,實(shí)為京師之偉觀也
    。”⑥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
    ,大德觀經(jīng)擴(kuò)建并改名為顯靈宮。清于敏中
    、英廉等撰《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
    ,考證大德顯靈宮的興建說:“成化中,更拓其制
    ,又建彌羅閣
    。嘉靖中復(fù)建昊極通明殿,東輔薩君殿
    ,曰昭德
    ;西弼王帥殿,曰保真”
    。⑦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九載顯靈宮:“在鳴玉坊
    ,成化十八年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嗫芍蟮掠^改為顯靈宮
    ,是在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而彌羅閣
    、昊極通明殿的興建
    ,顯示王靈官的神格更為突出。

    顯靈宮作為京師之宏偉宮觀

    ,在宣宗
    、英宗、代宗
    、憲宗朝成為國家齋醮之法壇
    。每歲萬壽圣節(jié)、正旦
    、冬至及二真君示現(xiàn)之辰
    ,朝廷皆遣官赴顯靈宮祭祀
    。在明代崇道的社會(huì)氛圍下,顯靈宮成為文人學(xué)士訪道之去處
    。明代文士何景明
    、江暉、頓銳
    、余寅
    、李言恭、馮琦
    、王嘉謨
    、袁宏道、何宇度
    、魏允中
    、顧起元、馮有經(jīng)
    、朱宗吉
    、黎民表、尹臺(tái)
    、王世貞
    、余繼登等,皆有吟誦顯靈宮詩傳世
    。王嘉謨《顯靈宮》詩曰:

    琳宮星澹曉光殘

    ,樓觀巍臨太乙壇。

    臺(tái)自凌云如動(dòng)影

    ,莖猶承露不盈盤

    窗聞?dòng)衽嵾€起,座展天書夜欲寒

    何問黃冠能住世

    ,達(dá)懷高肅使人難。⑨

    繼周思得之后住持顯靈宮者

    ,史籍所載有嘉靖年間的邵元節(jié)
    、陶仲文等,皆為明代道教的風(fēng)云人物
    。明代盛極一時(shí)的顯靈宮
    ,在清代已逐漸衰落。清震鈞《天咫偶聞》卷五說:“大德顯靈宮今已廢盡
    。惟山門之在兵馬司胡同者
    ,今尚巋然,而石額亡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庹疴x此書初刻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說明至清末顯靈宮已廢圮殆盡。

    周思得作為京師之名道士

    ,還曾主管道錄司并任朝天宮住持
    。明代主管全國道教的道錄司,是正六品衙門
    ,設(shè)有左右正一
    ,左右演法,左右至靈
    ,左右玄義等道職
    ,專門管理天下道教之事。道錄司隸屬禮部
    ,其衙門就設(shè)在兩京朝天宮
    。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九“太清觀”條說:“正統(tǒng)十二年,朝天宮住持周思得創(chuàng)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1)據(jù)明文士習(xí)經(jīng)撰《故履和養(yǎng)素崇教高士管道錄司兼朝天宮大德觀住持周思得墓志銘》,可知周思得確曾主管道錄司并住持朝天宮
    。朝天宮是明代京師著名宮觀,明憲宗朱見深有詩云:“禁城西北名朝天
    ,重檐巨棟三千間”
    。(12)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仿南京朝天宮法式
    ,在京師皇城西北建朝天宮
    ,百官大朝賀習(xí)儀就在朝天宮。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一說:“朝天宮
    ,在府西
    ,宣德間建。凡行慶賀禮
    ,百官習(xí)儀于此
    ,道錄司在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3)由于明代歷朝皇帝都尊崇道教
    ,道教祭祀儀禮成為國家禮儀的主流,這是明代道教不同于唐宋的特點(diǎn)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睹魇贰ざY志一》說:“習(xí)儀,凡祭祀
    ,先期三日及二日
    ,百官習(xí)儀于朝天宮
    。嘉靖九年,更定郊祀冬至
    ,習(xí)儀于先期之七日及六日
    。”朝天宮在元代天師府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
    ,它既是明代道錄司所在地
    ,也是明代國家齋醮的重要壇場(chǎng)。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十一月庚申
    ,征天下道士咸至京師
    ,在朝天宮、神樂觀
    、洞神宮
    ,為國家修建金箓大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稓J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二說:“朝天宮本元代舊址
    ,盛于明嘉靖時(shí),齋醮之及無虛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4)朝天宮處于明代道教中心地位,道錄司由正一派道士出任
    ,這是明代正一道貴盛的結(jié)果
    。周思得就曾主壇為國建醮,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上清靈寶濟(jì)度大成金書序》說:“大德觀高士周思得
    ,遭際明朝
    ,棟梁吾道,恭沐圣恩
    ,屢修金箓
    。其壇典儀,一依此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5)

    明英宗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周思得以年邁懇乞還山

    ,英宗敕于杭州城西南鳳凰山建太清觀
    ,為周思得退居修道之所。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五月
    ,周思得始獲準(zhǔn)告老還山
    ,由其徒周道寧扶持,返居杭州仁和縣玄元庵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二十四日
    ,周思得羽化于玄元庵
    ,享年93歲。英宗賜謚為弘道真人
    ,元代道士吳全節(jié)
    、張惟一,明四十八代天師張彥
    ,都曾有弘道真人之號(hào)
    ,此謚號(hào)為對(duì)高道的褒獎(jiǎng)。

    周思得退居修道羽化的玄元庵

    ,其門弟子后來請(qǐng)求擴(kuò)修
    ,擴(kuò)建成的道觀改名寶極觀。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二十一載:“寶極觀
    ,在報(bào)恩坊內(nèi)
    ,舊玄元庵。元延祐五年
    ,道士章無為建
    。”并說周思得于“景泰初
    ,歸老故庵
    。甘茹淡泊,其門人以法顯者
    ,殆百余人
    。其時(shí)有異人號(hào)赤腳張,亦寓觀中
    ,與思得友善。成化間
    ,其徒昌道亨得寵憲宗
    ,詔徙玄元庵于思得墓左,而改其故居為寶極觀”
    。(16)周思得所遇異人赤腳張
    ,即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明代張三豐曾遍游多方
    ,相傳其冬春不履
    ,道門因此號(hào)稱赤腳張。正因有周思得際遇張三豐的傳說
    ,寶極觀中供奉有張三豐遺像

    周思得羽化后葬于杭州八盤嶺,此墓成為杭州道教名勝

    。明清杭州及浙江地方志書
    ,皆要記述羽士周思得之墓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四說:“三臺(tái)山之前,為栗山
    、八盤嶺
    、周真人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辈⒄f周思得“景泰改元
    ,懇乞還山,年九十三卒
    。訃聞
    ,遣行人許箎諭祭,贈(zèng)號(hào)真人
    ,敕葬于此”
    。(17)明朱廷煥《增補(bǔ)武林舊事》卷六,亦載杭州八盤嶺周思得真人墓
    。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五載:“明真人周思得墓
    。《杭州府志》:在八盤嶺
    ,景泰間諭葬
    。”(18)明永樂戊戌進(jìn)士習(xí)經(jīng)
    ,應(yīng)周思得門弟子之請(qǐng)
    ,撰《故履和養(yǎng)素崇教高士管道錄司兼朝天宮大德觀住持周思得墓志銘》,傳諸后世

    周思得擅長(zhǎng)詩文

    ,著有《弘道集》一卷,此書有《附錄》一卷
    ,并曾有刻本傳世
    。《千頃堂書目》
    、《百川書志》
    ,都著錄周思得所撰《弘道集》。明嘉靖時(shí)俞憲編《盛明百家詩》
    ,從《弘道集》中選詩數(shù)十首
    ,題名為《周真人集》。如周思得《夢(mèng)游仙詩》三首
    ,就頗有道家韻味思致:

    云樹蒼茫月正明

    ,座中還遇董雙成。玉簫吹罷桃花落,猶記霓裳譜上聲

    玉扉雙啟爛金鋪

    ,樓閣玲瓏湛玉壺。一曲霓裳看未了
    ,又隨白鶴下玄都

    翩翩鶴羽拂重云,仙樂嘈嘈世未聞

    。一虎借騎何處去
    ,定應(yīng)月下訪茅君。(19)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杭州人丁丙將此詩集及周思得《上清靈寶濟(jì)度大成金書序》《重刊清凈經(jīng)注解序》二篇序文
    ,收入《武林往哲遺著》中,現(xiàn)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已將該書整理出版

    ①[明]張岱撰:《夜航船》

    ,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第328頁

    ②⑨[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第176頁

    ③[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覽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第268頁

    ④《文淵閣四庫全書》,臺(tái)北: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

    ,1986年
    ,第1251冊(cè),第125頁
    。下同。

    ⑤《武功集》卷三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245冊(cè),第116頁

    ⑥《藏外道書》

    ,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第17冊(cè)
    ,第625頁
    。下同。

    ⑦《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497冊(cè)
    ,第706頁。

    ⑧(11)[明]沈榜編著:《宛署雜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第231頁
    ,第23頁

    ⑩[清]震鈞《天咫偶聞》,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年
    ,第123頁。

    (12)《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二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cè)
    ,第72頁。

    (13)《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冊(cè)

    ,第22頁

    (14)《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cè),第728頁

    (15)《藏外道書》第16冊(cè)

    ,第1頁。

    (17)[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覽志》

    ,第45頁

    (18)《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cè),第363頁

    (19)《御選明詩》卷一百十四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7冊(cè),第768頁

    文章摘自張澤洪的《明代道士周思得與靈官法》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596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
    ,早有龍吟虎嘯聲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shí)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青華長(zhǎng)樂界
    ,東極妙嚴(yán)宮⑵
    。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⑶
    。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名曰長(zhǎng)息
    。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
    、咽,皆出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