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
①芻(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專用于祭祀之中
,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本章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chǎn)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guī)律變化發(fā)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談到“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是這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fā)揮本章也是承上章對“道沖”作進上步論述
。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本章用具體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正確對待自然
,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比喻鮮明生動。這一章從反對“有為”的角度出發(fā)
,老子仍談論的是“無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類般的理性和感情;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并不像有神論者所想象的那樣,以為天地自然法則對某物有所偏愛,或對某物有所嫌棄,其實這只是人類感情的投射作用。這一見解,表現(xiàn)了老子反對鬼神術數(shù)的無神論思想,是值得重視的進步思想。從“無為”推論下去,無神論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他認為天地是無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須依照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生長變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駕臨于自然之上來加以命令和安排老子對此問題
老子通過這兩個比喻要想說明的問題是:“多言數(shù)窮
總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傳“虛用”
“天”的新發(fā)現(xiàn)
不講仁慈
“天”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一個范疇。
古人慣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
老子是一個勇敢的批判者
老子在關于“天”的問題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0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