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第27章,寓言(南華經(jīng))原文
網(wǎng)絡(luò)
2023-09-21 18:59:06
《莊子》第27章 寓言
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寓言十九
,藉外論之
。親父不為其子媒
。親父譽(yù)之
,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與己同則應(yīng)
,不與己同則反。同于己為是之
,異于己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
。是為耆艾
,年先矣,而無經(jīng)緯本末以期年耆者
,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
,無人道也
。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因以曼衍
,所以窮年
。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
,言與齊不齊也
。故曰:“言無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毖詿o言:終身言
,未嘗言;終身不言
,未嘗不言
。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
;有自也而然
,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
?然于然
;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惡乎可
?可于可;惡乎不可
?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
,無物不可
。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孰得其久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
,始卒若環(huán)
,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天均者
,天倪也。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始時(shí)所是
,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被葑釉唬骸翱鬃忧谥痉病
!鼻f子曰:“孔子謝之矣
,而其未之嘗言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釉疲悍蚴懿藕醮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復(fù)靈以生。鳴而當(dāng)律
,言而當(dāng)法
。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
,立定天下之定。已乎
,已乎
!吾且不得及彼乎!”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曰:“吾及親仕
,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鍾而不洎
,吾心悲
。”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
,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
,可以有哀乎
?彼視三釜、三千鍾
,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
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
,一年而野
,二年而從,三年而通
,四年而物,五年而來
,六年而鬼入
,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
、不知生
,九年而大妙。生有為
,死也
。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
,而生陽也
,無自也。而果然乎
?惡乎其所適
,惡乎其所不適?天有歷數(shù)
,地有人據(jù)
,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
,若之何其無命也
?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yīng)也
,若之何其無鬼邪
?無以相應(yīng)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
眾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
,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fā);向也坐而今也起
;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景曰:“搜搜也,奚稍問也
!予有而不知其所以
。予,蜩甲也
,蛇蛻也
,似之而非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鹋c日
,吾屯也;陰與夜
,吾代也
。彼,吾所以有待邪
,而況乎以無有待者乎
!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
,彼強(qiáng)陽則我與之強(qiáng)陽
。強(qiáng)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
陽子居南之沛
,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
,至于梁而遇
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标栕泳硬淮稹V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進(jìn)盥漱巾櫛
,脫屨戶外
,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請(qǐng)夫子
,夫子行不閑
,是以不敢;今閑矣
,請(qǐng)問其故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
,而誰與居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标栕泳吁砣蛔?nèi)菰唬骸熬绰劽樱 逼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舍者迎將其家
,公?zhí)席,妻執(zhí)巾櫛
,舍者避席
,煬者避灶。其反也
,舍者與之爭席矣
!
莊子經(jīng)典.CN
《先秦散文·莊子·寓言(節(jié)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莊子·寓言(節(jié)選)》原文鑒賞
寓言十九①,重言十七②
,卮言日出③,和以天倪④
。寓言十九
,藉外論之⑤。親父不為其子媒⑥
,親父譽(yù)之
,不如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
,人之罪也
。與己同則應(yīng)⑦,不與己同則反⑧;同于己為是之
,異于己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⑨
,是為耆艾⑩
。年先矣(11)
,而無經(jīng)緯本末以期來者(12),是非先也
。人而無以先人
,無人道也(13);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14)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5)
,所以窮年(16)
。不言則齊(17),齊與言不齊(18)
,言與齊不齊也
,故曰無言。言無言(19)
,終身言
,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有自也而可(20)
,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惡乎然(21)?然于然
,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惡乎可?可于可
。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非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22)
,以不同形相禪(23)
,始卒若環(huán)(24),莫得其倫(25)
,是謂天均(26)
。天均者,天倪也
。
【注釋】 ①寓言:有所寄托或寓意的言論;十九
,十分之九
。 ②重言:借重時(shí)賢先哲的言論;十七,十分之七
。 ③卮(zhi音支)言:指抽象的
、議論性的文字;日出,時(shí)常出現(xiàn)
,不時(shí)出現(xiàn)
。 ④和:合;天倪,自然
。 ⑤藉:借;外
,外人,他人
。 ⑥媒
,說媒,作媒
。⑦應(yīng):贊許
。 ⑧反:反對(duì)。 ⑨已言:前人已說過的話
。 ⑩耆艾:經(jīng)歷豐富的長者
。 (11)年先:年長的人;先,長
。 (12)經(jīng)緯本末:指道理
、經(jīng)驗(yàn)等;期,待;來者
,后來之人
。 (13)無人道:缺乏為人之道。 (14)陳人:陳腐之人
。 (15)曼衍:推衍
,引申為穿插。 (16)窮年:終生
。 (17)言:指人們發(fā)出的是非之論;齊,指自然萬物的齊一
。 (18)齊:指“不言則齊”
。 (19)言無言:第一個(gè)言,說;第二個(gè)言
,對(duì)自然萬物所加的是非之論
。 (20)自:指各自的主觀成見。 (21)惡(wu音烏)乎:怎么
。 (22)種:種類
。 (23)形:形式;禪
,代,傳接
,意為變化
。 (24)始:開始;卒,終;若環(huán)
,象環(huán)一樣
,指無終無始。(25)倫:次序
。 (26)天均:指支配萬物變化的自然之道
。
【今譯】 寓意的言論占十分之九,借重時(shí)賢先哲的言論占十分之七;抽象的議論性文辭時(shí)常出現(xiàn)
,總是合于自然
。寓言占十分之九,假托于他人進(jìn)行論述
。父親不為自己的兒子作媒
。父親稱贊兒子,總不如別人稱贊更令人信服;別人稱贊
,如有人不信
,這不是我的過錯(cuò),而是他人的過錯(cuò)
。與自己看法相同則贊許
,與自己看法不同則反對(duì)。與自己看法一致
,則予以肯定
,與自己看法不一致,則否定之
。重言占十分之七
,它記述的都是經(jīng)歷豐富的長者的言論。年長的人
,如果沒有處世的道理
、經(jīng)驗(yàn)留給后人,這就不能稱作是前輩長者
。人如果沒有處世的道理
、經(jīng)驗(yàn),也就失去了做人之道;人如果無人道
,那就是陳腐之人
。卮言時(shí)常出現(xiàn),與自然相合
,借此穿插推論
,一直能說到生命結(jié)束之時(shí)
。人們不發(fā)表是非之論,則物理齊一
,本來是齊同的自然萬物
,一經(jīng)人們的是非之論,則不齊了
,言論可以使原本齊的萬物不齊
,所以說對(duì)萬物不能妄加是非之論。發(fā)表對(duì)萬物不加主觀評(píng)論的話
,即使終身都在說
,也等于沒說一樣;即使一生不說評(píng)論萬物的話,也未嘗不在說話
。由于有了自己的主觀成見
,也就有了對(duì)與不對(duì)。有了自己的主觀成見
,對(duì)某一物來說
,可以是這樣的,也可以是那樣的
。為什么是這樣的呢?是這樣就有這樣的原因
。為什么不是這樣的呢?不是這樣也有不是這樣的原因。為什么是對(duì)的呢?是對(duì)的就有對(duì)的原因
。為什么是不對(duì)的呢?不對(duì)也就有不對(duì)的原因
。物本來就有其所以這樣的原因,本來就存在其可以肯定的道理
,沒有什么事物不是如此
,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可以肯定的。如果不是卮言時(shí)常出現(xiàn)
,合于自然
,隨物變化而言,所說的道理怎么能夠維持長久呢!萬物都各有種類
,以不同的形式變化
,象環(huán)一樣,周而復(fù)始
,無始無終
,無從找到它的終始的次序,這就是支配萬物變化的自然之道
。所謂“天均”,就是自然的變化
。
【集評(píng)】 清·林云銘《莊子因》:“自己扯謊
,反歸罪于他人
,奇情異想,從天外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將一部著書之法標(biāo)列于此,蓋莊子仙才
,便有此三樣用筆
,以顛倒古今文人。獨(dú)怪此處已明明揭破
,而學(xué)者獨(dú)顛倒其中
,余覽前后注《莊》者數(shù)十家,無一人不如入八陣而眩于其變化
,登迷樓而惘然其路徑也
。嗚呼,南華老仙
,天機(jī)固自崢嶸浩蕩
,乃明明揭破,而猶不能讀
,豈能免于作者之揶揄也耶
。”
清·胡文英《莊子獨(dú)見》:“(末二句)解‘人之罪也’四句
,是從對(duì)面作結(jié);‘是之謂陳人’
,從反面作結(jié);此處抽出‘天倪’細(xì)釋,從旁面作結(jié)
。讀者識(shí)破此等機(jī)關(guān)
,行文自絕跡飛行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南華妙境
,寓言十居其九,含綿邈于尺素
,挫萬象于毫端
,波瀾詭譎,機(jī)趣環(huán)生
,惟不從正文索解故也
。重言十居其七,雜言古人問答之詞
,而參以己意
,雖不必實(shí)有其人其事,當(dāng)憑空結(jié)撰之時(shí),亦準(zhǔn)乎數(shù)典不忘之例
,見非自我作古
,古人已先我言之也。二者皆卮言之日出也
,如水在卮
,隨時(shí)挹注,汨淚其來
,全是一片天機(jī)
,與為傾瀉。卮言不足以盡天倪
,而天倪自寓
。一‘和’字,最有精神
。以下又申解三層
,各極其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子嬉笑怒罵
,皆成文章,舉世悠悠
,借此以消遣歲月
,直澆盡胸中塊壘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瓘摹炀页鎏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真窺見天人合一之致,解得此妙
,一部《南華》
,如秋水澄鮮,云影天光
,無非化境矣
。”
又:“此篇是莊子揭明立言之意
。寓言
、重言、卮言
,括盡一部《南華》
,讀者急須著眼,方不致刻舟求劍
,買櫝還珠
。”
【總案】 本段說明《莊子》一書的文體特點(diǎn),將其概括為寓言
、重言
、卮言三個(gè)方面,并具體論述了采用這些文體的原因
。
庖丁解牛道境的內(nèi)在本質(zhì)是什么原文
庖丁解牛是出自莊子《南華經(jīng)》中的一則寓言,教科書中的理解是:比喻經(jīng)過反復(fù)實(shí)踐
,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
,做事得心應(yīng)手。但是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
,觀念意識(shí)的提升
,庖丁解牛也隨著時(shí)代的發(fā)展推陳出新。
以下帶來三種新式思維的解讀:
第一種主題是天道無情
,庖丁手里的刀代表了真理而那頭牛的結(jié)構(gòu)代表了世間的諸多規(guī)則
,血與肉代表諸多事物。則為觀天之道
,執(zhí)天之行
,則游刃有余。
第二種心理學(xué)的分析:庖丁代表了心性是本我
,刀有形利器實(shí)有為超我
,牛膨脹而大為自我。莊子以此來比喻人內(nèi)外之間的聯(lián)系
。
第三種上升到物質(zhì)的真實(shí)存在:如果某種物質(zhì)可以切分
,那該物就不存在。天下的萬物均可切分
,故此世間無物
。
出自《南華經(jīng)》的寓言故事
折疊視權(quán)貴如腐鼠《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報(bào)告惠子
,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慌恐
,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只鳥
,其名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
,從南海飛向北海
,非梧桐不棲,非練實(shí)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shí)
,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
,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hù)住腐鼠
,仰頭視之道:'嚇!'現(xiàn)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折疊無用乃大用
莊子與弟子
,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
,枝繁葉茂
,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
。但見這樹:其粗百尺
,其高數(shù)千丈,直指云霄;其樹冠寬如巨傘
,能遮蔽十幾畝地
。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qǐng)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
,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dú)獨(dú)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duì)此樹不屑一顧
,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
,則沉于水;用來作棺材
,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
,則脂液不干;用來作柱子
,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
。不材之木也
,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
聽了此話
,莊子對(duì)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
,無為而于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
,點(diǎn)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
,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
,亢曼之豬,痔瘡之人
,巫師認(rèn)為是不祥之物
,故祭河神才不會(huì)把它們投進(jìn)河里;殘廢之人
,征兵不會(huì)征到他,故能終其天年
。形體殘廢
,尚且可以養(yǎng)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
,方可免禍;人不成才
,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
,總結(jié)性地說
,"山木,自寇也;膏火
,自煎也。桂可食
,故伐之;漆可用
,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
,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
折疊死亦可樂
莊子騎著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
。凜冽的西風(fēng)撲打著莊子瘦削的面孔
,掀起他蕭瑟的鬢發(fā)。莊子顧目四野
,但見哀鴻遍野
,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后的悲慘景象
。夕陽西下
,暮震四合。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
,驚起樹上幾只昏鴉盤旋而起
,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系好后
,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
,忽見樹下旁邊草叢中露出一個(gè)空頭骨來。莊子走近去
,用馬鞭敲了敲
,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
、愧對(duì)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說完
,拿過一骷髏
,枕之而臥。不一會(huì)兒
,便呼呼入睡
。
半夜時(shí),骷髏出現(xiàn)在莊子夢中
,說道:"先生
,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
。你所談的那些情況
,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則無此煩累了
。您想聽聽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dāng)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