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26章 外篇.臣節(jié)
抱樸子曰:昔在唐虞, 稽古欽明, 猶俟群後之翼亮, 用臻巍巍之成功. 故能熙帝之載, 庶績欺凝, 四門穆穆, 百揆時序, 蠻夷無猾夏之變, 阿閣有鳴鳳之巢也. 喻之元首, 方之股肱, 雖有尊卑之殊, 邈實若一體之相賴也.
君必度能而授者, 備乎覆食束之敗;臣必量才而受者, 故無流放之禍. 夫如影如響, 俯伏惟命者, 偷容之尸素也. 違令犯顏, 蹇蹇匪躬者, 安上之民翰也. 先意承指者, 佞諂之徒也;匡過弼違者, 社稷之鯁也. 必將伏斧金質(zhì)而正諫, 據(jù)鼎鑊而盡言. 忠而見疑, 諍而不得者, 待放可也;必死無補, 將增主過者, 去之可也.
其動也, 匪訓典弗據(jù)焉;其靜也, 匪憲章弗循焉. 請托無所容, 申繩不顧私. 明刑而不濫乎所恨, 審賞而不加乎附己. 不專命以招權(quán), 不含洿而談潔. 進思盡言以攻謬, 退念推賢而不蔽. 夙興夜寐, 戚庶事之不康也;儉躬約志, 若策奔於薄冰也.
納謀貢士, 不宣之於口;非義之利, 不棲之乎心. 立朝則以砥矢為操, 居己則以羔羊為節(jié). 當危值難, 則忘家而不顧命. 擥衡執(zhí)銓, 則平懷而無彼此. 儀蕭曹之指揮, 羨張陳之奇畫, 追周勃之盡忠, 準二鮑之直視, 蹈嬰弘之節(jié)叢, 執(zhí)恬毅之守終, 甘此離紀炙身之分, 戒彼韓英失忠之禍. 出不辭勞, 入不數(shù)功, 歸勛引過, 讓以先下, 專誠祗栗, 恒若天威之在顏也;宵夙虔竦, 有如湯鑊之在側(cè)也.
負荷寄托, 則以伊周為師表;宣力四方, 則以吉召為軌儀;送往視居, 則竭忠貞而不回;搏噬干紀, 則若鷹鹯之鷙鳥雀;蕃捍疆場, 則慕魏絳李牧之高蹤;蒞眾撫民, 則希文翁信臣之德化. 夫忠至者無(原脫一字)以為國, 況懷智以迷上乎? 義督者滅祀而無憚, 況黜辱之敢辭乎? 故能保勞貴以顯親, 托良哉於輿歌. 昆吾彝器, 能者鐫勛. 皋陶後稷, 亦何人哉!
抱樸子曰:人臣勛不弘, 則恥俸祿之虛厚也;績不茂, 則羞爵命之妄高也. 履信思順, 天人攸贊;畏盈居謙, 乃終有慶. 舉足則蹈道度, 抗手則奉繩墨, 褒崇雖淹留, 而悔辱亦必遠矣. 若夫損上以附下, 廢公以營私, 阿媚曲從, 以水濟水, 君舉雖謬, 而諂笑贊善. 數(shù)進玩好, 陷主於惡. 巧言毀政, 令色取悅, 上蔽人主之明, 下杜進賢之路;外結(jié)出境之交, 內(nèi)樹背公之黨. 雖才足飾非, 言足文過, 專威若趙高, 擅朝如董卓, 未有不身膏剡鋒, 家糜湯火者也. 然而愚瞽舍正即邪, 違真?zhèn)H偽, 親覽傾僨, 不改其軌, 殃禍之集, 匪降自天也.
抱樸子曰:臣喻股肱, 則手足也. 履冰執(zhí)熱, 不得辭焉. 是以古人方之於地, 掘之則出水泉, 樹之則秀百谷;生者立焉, 死者入焉. 功多而不望賞, 勞瘁而不敢怨. 審識斯術(shù), 保己之要也.
抱樸子曰:臣職分則治, 統(tǒng)廣則多滯. 非賁獲之壯, 不可以舉兼人之重;非萬夫之特, 不可以總異官之局. 韓侯所以罪侵冒之典, 子元所以懼不勝之禍也. 若乃才力絕倫, 文武兼允, 入有腹心之高算, 出有折沖之遠略, 雖事殷而益舉, 兩循而俱濟, 舍之則彝倫斁, 委之而無其人者, 兼之可也;非此器也, 宜自忖引, 轅若載重, 鮮不及矣. 常人貪榮, 不慮後患, 身既傾溺, 而禍逮君親, 不亦哀哉! 人皆辭斧斤所未開, 而莫讓攝官所不堪. 嗟乎! 陳李所以作戒於力少, 而子房所以高蹈於挹盈也.
莊子經(jīng)典.CN
《抱樸子內(nèi)篇》抱樸子外篇自敘
抱樸子者
,姓葛
,名洪
,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
。其先葛天氏
,蓋古之有天下者也
,后降為列國
,因以為姓焉。
洪曩祖為荊州刺史,王莽之篡
,君恥事國賊
,棄官而歸,與東郡太守翟義共起兵
,將以誅莽
,為莽所敗,遇赦免禍
,遂稱疾自絕于世
。莽以君宗強,慮終有變
,乃徙君于瑯邪。
君之子浦廬
,起兵以佐光武
,有大功。光武踐祚
,以廬為車騎
,又遷驃騎大將軍,封下邳僮縣侯
,食邑五千戶
。開國初,侯之弟文
,隨侯征討
,屢有大捷。侯比上書為文藏本作文為
,從舊寫本乙轉(zhuǎn)
。訟功,而官以文私從兄行
,無軍名
,遂不為論。侯曰:弟與我同冒矢石
,瘡痍周身
,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
,吾乃重金累紫
,何心以安?乃自表乞轉(zhuǎn)封于弟。書至上請報
。漢朝欲成君高義
,故特聽焉。文辭不獲已受爵,即第為驃騎營立宅舍于博望里
,于今基兆石〈石楚〉存焉
。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
,給如二君焉
。驃騎殷勤止之而不從。驃騎曰:此更煩役國人
,何以為讓?乃托他行
,遂南渡江,而家于句容
。子弟躬耕
,以典籍自娛。文累使奉迎驃騎
,驃騎終不還
。又令人守護博望宅舍,以冀驃騎之反
,至于累世無居之者
。
洪祖父學無不涉,究測精微
,文藝之高
,一時莫倫,有經(jīng)國之藏本作史
,從舊寫本改
。才。仕吳
,歷宰海鹽臨安山陰三縣
,入為吏部侍郎、御史中丞
、廬陵太守
、吏部尚書、太子少傅
、中書
、大鴻臚、侍中
、光祿勛
、輔吳將軍,封吳壽縣侯
。
洪父以孝友聞
,行為士表
,方冊所載,罔不窮覽
。仕吳五官郎
、中正,建城南昌二縣令
,中書郎
、廷尉平、中護軍
、拜會稽太守未辭
,而晉軍順流,西境不守
。博簡秉文經(jīng)武之才
,朝野之論,僉然推君
,于是轉(zhuǎn)為五郡赴警
。大都督給親兵五千,總統(tǒng)征軍
,戍遏疆場。天之所壞
,人不能支
,故主欽若,九有同賓
。藏本作實
,從舊寫本改。君以故官赴除郎中
,稍遷至大中大夫
,歷位大中正、肥鄉(xiāng)令
,藏本無正字
,肥作肐,從舊寫本補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戶二萬,舉州最治
,德化尤異
,恩洽刑清,野有頌聲
,路無奸跡
,不佃公田
,越界如市,秋毫之贈
,不入于門
,紙筆之用,皆出私財
,刑厝而禁止
,不言而化行。以疾去官
,發(fā)詔見用為吳王郎中令
,正色弼違,進可替不
,舉善彈枉
,軍國肅雍。遷邵陵太守
,卒于官
。
洪者,君之第三子也
。生晚
,為二親所嬌饒,不早見督以書史
。年十有三
,而慈父見背,夙失庭訓
,饑塞困瘁
,躬執(zhí)耕穡,承星履草
,密勿疇襲
。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蕩盡
,農(nóng)隙之暇無所讀
。乃負笈徒步行借,又卒于一家
,少得全部之書
。益破功日伐薪賣之,以給紙筆
,就營田園處
,以柴火寫書。坐此之故
,不得早涉藝文
。常乏紙
,每所寫,反復有字
,人鮮能讀也
。年十六,始讀孝經(jīng)論語詩易
。貧乏無以遠尋師友
,孤陋寡聞,明淺思短
,大義多所不通
。但貪廣覽,于眾書乃無不闇誦精持
,曾所披涉
,自正經(jīng)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雜文章
,近萬卷
。既性闇善忘,又少文
,意志不專
,所識者甚薄,亦不免惑
。而著述時猶得有所引用
,竟不成純?nèi)澹恢袨閭魇谥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河洛圖緯,一視便止
,不得留意也
。不喜星書、及算術(shù)
、九宮
、三棋、太一
、飛符之屬
,了不從焉,由其苦人而少氣味也
。晚學風角
、望氣、三元
、遁甲
、六壬
、太一之法,粗知其旨
,又不研精
。亦計此輩率是為人用之事,同出身情
,無急以此自勞役
,不如省子書之有益,遂又廢焉
。案別錄藝文志
,眾有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卷,而魏代以來
,羣文滋長
,倍于往者,乃自知所未見之多也
。江表書籍
,通同不具。昔欲藏本作故
,從舊寫本改
。詣京師,索奇異
,而正值大亂
,半道而還,每自藏本作具
,從舊寫本改
。嘆恨。今齒近不惑
,素志衰穨
,但含損之又損,為乎無為
,偶耕藪澤
,茍存性命耳。博涉之業(yè)
,于是日沮矣
。
洪之為人也,(有脫文)而騃野
,性鈍口訥
,形貌丑陋,而終不辯自矜飾也
。冠履垢弊
,衣或?縷
,而或不恥焉。俗之服用
,俄而屢改
。或忽廣領(lǐng)而大帶
,或促身本作身促
,從意林乙轉(zhuǎn)。而修袖
,或長裾曳地
,或短不蔽腳。洪期于守常
,不隨世變
,言則率實,杜絕嘲戲
,不得其人
,終日默然。故邦人咸稱之為抱樸之士
,是以洪著書
,因以自號焉。
洪稟性尫羸
,兼之多疾
,貧無車馬,不堪徒行
,行亦性所不好
。又患弊俗,舍本逐末
,交游過差
,故遂撫筆閑居,守靜蓽門
,而無趨從之所。藏本作趨所之從
,今從舊寫本改
。至于權(quán)豪之徒,雖在密跡
,而莫或相識焉
。衣不辟寒,室不免漏
,食不充虛
,名不出戶
,不能憂也。貧無僮仆
,籬落頓決
,荊棘叢于庭宇,蓬莠塞乎階霤
,披榛出門
,排草入室,論者以為意遠忽近
,而不恕藏本作怒
,從舊寫本改。其乏役也
。不曉謁有脫文
。以故初不修見官長,至于吊大喪
,省困疾
,乃心欲自勉強,令無不必至
,而居疾少健
,恒復不周,每見譏責于論者
,洪引咎而不恤也
。意茍無余,而病使心違
,顧不媿己而已
,亦何理于人之不見亮乎?唯明鑒之士,乃恕其信抱樸
,非以養(yǎng)高也
。
世人多慕豫親之好,推闇室藏本作至
,從舊寫本改
。之密,洪以為知人甚未易
,上圣之所難
,浮雜之交,口合神疕
,舊寫本作離
。無益有損,雖不能如朱公叔一切絕之,且必須清澄詳悉
,乃處意焉
。又為此見憎者甚眾而不改也。馳逐茍達
,側(cè)立勢門者
,又共疾洪之異于己而見疵毀,謂洪為泬物輕俗
。而洪之為人
,信心而行,毀譽皆置于不聞
。藏本置作之
,舊寫本作毀譽之皆如不聞,今從盧本
。至患近人
,或恃其所長而輕人所短。洪忝為儒者之末
,每與人言
,常度其所知而論之,不強引之以造彼所不聞也
。及與學士有所辯識
,每舉綱領(lǐng),若值惜短
,難解心義
。藏本作家,從舊寫本改
。但粗說意之與向
,使足以發(fā)寤而已,不致苦理
,使彼率不得自還也
。彼靜心者存舊寫本存字空白,疑是衍文
。詳而思之
,則多自覺而得之者焉。度不可藏本無不字
,從舊寫本補
。與言者,雖或有問
,常辭以不知,以免辭費之過也。
洪性深不好干煩官長
,自少及長
,曾救知己之抑者數(shù)人,不得已藏本無已字
,從舊寫本補
。有言于在位者。然其人皆不知洪之恤也
,不忍見其陷于非理
,密自營之耳。其余雖親至者
,在事秉勢
,與洪無惜者,終不以片言半字少累之也
。至于糧用窮匱
,急合湯藥,則喚求朋類
,或見濟
,亦不讓也。受人之施
,必皆久久漸有以報之
,不令覺也。非類則不妄受其饋致焉
。洪所食有旬日之儲
,則分以濟人之乏,若殊自不足
,亦不割己也
。不為皎皎之細行,不治察察之小廉
。村里凡人之謂舊寫本謂字空白
,疑有誤。良守善者
,用舊寫本用字空白
,疑有誤。時或赍酒肴候洪
,雖非儔匹
,亦不拒也。后有以答之
,亦不登時也
。洪嘗謂史云不食于昆弟,華生治潔于暱客,蓋邀名之偽行
,非廊廟之遠量也
。洪尤疾無義之人,不勤農(nóng)桑之本業(yè)
,而慕非義之奸利
。持鄉(xiāng)論者,則賣選舉以取謝
。有威勢者
,則解符疏以索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蛴杏凶之斦`
,舊寫本空白。罪人之賂
,或當作而
。枉有理之家,或為逋逃之藪
,而饗亡命之人
,疑作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驋妒姑穸∫苑帘咀鞣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從下文乙轉(zhuǎn)。公役
,或強收錢物以求貴價
,或占錮市肆,奪百姓之利
,或割人田地
,劫孤弱之業(yè),愡恫官府之閑
,以窺掊克之益
,內(nèi)以夸妻妾,外以釣名位
,其如此者
,不與交焉。由是俗人憎洪疾己
,自然疏絕
。故巷無車馬之跡,堂無異志之賓
,庭可設雀羅
,而幾筵積塵焉
。
洪自有識以逮。將老
,口不及人之非
,不說人之私,乃自然也
。雖仆豎有其所短所羞之事,不以戲之也
。未嘗論評人物之優(yōu)劣
,不喜訶譴人交舊寫本作又人。之好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驗樽痖L所逼問,辭不獲已
,其論人也
,則獨舉彼體中之勝事而已。其論文也
,則撮其所得之佳者
,而不指摘其病累。故無毀譽之怨
。貴人時或問官吏民甲乙何如
。其清高閑舊寫本作賢。能者
,洪指說其快事;其貪暴闇塞者
,對以偶不識悉。洪由此頗見譏責
,以顧護太多
,不能明辯臧否,使皁白區(qū)分
,而洪終不敢改也
。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
,未必當允
,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見譽者自謂已分
,未必信德也;見侵者則恨之入骨,劇于血仇
。洪益以為戒
,遂不復言及士人矣
。雖門宗子弟,其稱兩皆以付邦族
,不為輕乎當作平
,舊寫本作評。其價數(shù)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蛞宰I洪。洪答曰:我身在我者也
,法當易知
。設令有人問我,使自比古人
,及同時令我自求輩
,則我實不能自知可與誰為匹也,況非我安可為取而
。評定之耶?漢末俗弊
,朋黨分部,許子將之徒
,以口舌取戒
,爭訟論議,門宗成仇
。故汝南人士無復定價
,而有月旦之評。魏武帝深亦疾之
,欲取其首
,爾乃奔波亡走,殆至屠滅
。前鑒不遠
,可以得師矣。且人之未易知也
,雖父兄不必盡子弟也
。同乎我者遽是乎?異于我者遽非乎?或有始無卒,唐堯公旦仲尼季札
,皆有不全得之恨
,無以近人信其嘍嘍管見熒舊寫本作螢。燭之明
,而輕評人藏本作人評
,從舊寫本乙轉(zhuǎn)。物
,是皆賣賣字疑舊寫本空白
。彼上圣大賢乎?
昔大安中
,石冰作亂,六州之地
,柯振葉藏本作鎮(zhèn)業(yè)
,從舊寫本改。靡
,違正黨逆
,義軍大都督邀洪為將兵都尉,累見敦迫
。既桑梓恐虜
,禍深憂大,古人有急疾之義
。又畏軍法,不敢任志
。遂募合數(shù)百人
,與諸軍旅進。曾攻賊之別將
,破之日
,錢帛山積,珍玩蔽地
。諸軍莫不放兵收拾財物
,繼轂連擔。洪獨約令所領(lǐng)
,不得妄離行陣
。士有摭得眾者,洪即斬之以徇
。于是無敢委杖
。而果有伏賊數(shù)百,出傷諸軍
。諸軍悉發(fā)
,無部隊,皆人馬負重
,無復戰(zhàn)心
,遂致驚亂,死傷狼藉
,殆欲不振
。獨洪軍整齊轂張,無所損傷
,以救諸軍之大崩
,洪有力焉
。后別戰(zhàn),斬賊小帥
,多獲甲首
,而獻捷幕府。于是大都督加洪伏波將軍
。例給布百匹
,諸將多封閉之,或送還家
。而洪分賜將士
,及施知故之貧者。余之十匹
,又徑以市肉酤酒
,以饗將吏。于時竊擅一日之美談焉
。
事平
,洪投戈釋甲,徑詣洛陽
,欲廣尋異書
,了不論戰(zhàn)功。竊慕魯連不受聊城之金
,包胥不納存楚之賞
,成功不處之義焉。正遇上國大亂
,北道不通
,而陳敏又反于江東,歸涂隔塞
。會有故人譙國嵇君道
,本作居道,從意林及晉書改
,下放此
。見用為廣州刺史,乃表請洪為參軍
,雖非所樂
,然利可避地于南,故黽勉就焉
。見遣先行催兵
,而君道于后遇害,遂停廣州
,頻為節(jié)將見邀用
,皆不就
。永惟富貴可以漸得,而不可頓合
,其閑屑屑亦足以勞人
。且榮位勢利,譬如寄客
,既非常物
,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
,赫赫者滅
,有若春華,須臾凋落
。得之不喜
,失之安悲?悔吝百端,憂懼兢戰(zhàn)
,不可勝言
,不足為也。且自度性篤嬾而才至短
,以篤嬾而御短才,雖翕肩屈膝
,趨走風塵
,猶必不辦,大致名位而免患累
,況不能乎?未若修松喬之道
,在我而已,不由于人焉
。將登名山
,服食養(yǎng)性,非有廢也
。事不兼濟
,自非藏本作不,從舊寫本改
。絕棄世務
,則曷緣修習玄靜哉?且知之誠難,亦不得惜問而與人議也
。是以車馬之跡
,不經(jīng)貴勢之域;藏本作貴世之域,從舊寫本改
。片字之書
,不交在位之家
。又士林之中,雖不可出
,而見造之賓
,意不能拒,妨人所作
,不得專一
。乃嘆曰,山林之中無道也
。而古之修道者
,必入山林者,誠欲以違遠讙嘩
,使心不亂也
。今將遂本志,委桑梓
,適嵩岳
,以尋方平梁公之軌。先所作子書內(nèi)外篇
,幸已用功夫
,聊復撰次,以示將來云爾
。
洪年十五六時
,所作詩賦雜文,當時自謂可行于代
。本脫于代二字
,從意林補。至于弱冠
,更詳省之
,殊多不稱意,天才未必為增也
,直所覽差廣
,而覺妍媸之別。于是大有所制
,棄十不存一
。今除所作子書,但雜尚余百所卷
,猶未盡損益之理
,而多慘憤,不遑復料護之。他人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