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比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32:21
《易經(jīng)證釋》比卦
孔子《宣圣講義》
師之反為比。亦五陰一陽卦也
。而陽在上
。與師殊
。則位之差
。事之異耳
。上坎下坤
。水在地上
。以象言之
。相聚而朋處之意
。以情言之。相洽而同流之意
。故曰比
。比并也。相親昵也
。相匹也
。相輔頰也。水也
。地也
。水流而地澤。地博水廣
。能涵濡也
。而坎險坤厚
。險外而厚中。是朋此而不和
。交昵而不節(jié)
。如眾相聚居。羼然以群
。如浮波逐浪
。盈焉以合。剛于外而無主柔于中而失從
。此在平時大眾燕集之際
。歡笑雜陳之景。與師之以律相率
。以正相莊者恰反
。故在師為憂。在比為樂
。憂則有功
。樂則怠事。圣人垂誡
。重師薄比
。良有以也。
然比之為比
。非不可用
。乃不易用。非不當取
。乃不宜輕取
。則以有其眾。有其親其勢不可侮
。其德不可限
。唯在于善用之。善處之
。則功自弘
。業(yè)自大。故稱比為樂
。乃言其大用也
。果因其樂而平成之。則長樂
。若以其樂而自怠荒
。則反樂為憂。師反為比
。比反成師
。二者憂樂之機
。亦憂樂之兆。如應(yīng)憂而憂
。則成師之功
。此君子有終身之憂也。如應(yīng)樂而樂
。則致比之業(yè)此圣人與民同樂也
。故恒視其德業(yè)焉。憂樂者
。德業(yè)之所始所終
。成敗由之。禍福隨之可不慎哉
。
按比卦象
。亦含此義
。在上為坎
。一陽居中位。在下之坤均為陰爻
。群陰奉一陽
。即大眾歸于一主之象。而坎險坤厚
。陽剛陰柔
。險以馭厚。剛以長柔
。以一下眾
。以權(quán)約民則比之于一國之君。天下之主
。已有其眾
。已得其輔。其時實易
。其位實宜
。唯在有德以副之。有政以成之
。有其道以安享之
。有其威譽以振作之。庶乎克統(tǒng)其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酥缕溆谩9谭莾e幸可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栌箍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暴戾所奪。巧譎所取者也
。故必視其所造
。而后長樂永康。此比之異于師者也
。師以憂而有功
。是在下位之事。比以樂而立業(yè)
。是居上位之人
。二者處境不同。心懷乃異
。所事不類
。致用亦殊。得比之正者
。君主王侯之業(yè)
。失其正。則盜匪魁渠之類也
。故反師為比
。而比自有其正道焉。圣人述比之象
。以與師較
。則可見夫治平之道矣。比之對為大有
。大有亦相得有合之卦
。天火同類也。地水同類也
。大有之反為同人
。亦如師也。皆有其同情
。得其合作
。用之而當。則帝主之業(yè)
。不當
、則反害其身家。此雖天數(shù)使然
。要亦人謀所致
。學(xué)者勿以彼誤此也。故一卦之中。吉兇互見
。一爻之內(nèi)
。主客不同。人事之所為
。則存乎順逆
。天數(shù)之所見。則關(guān)乎推移
。茍合而觀之
。當?shù)闷渲家印?/p>
《宏教附注》
今講此卦、此為師之反
。亦物窮則變之意
。事常有始于此。而終于彼
。發(fā)于東
、而止于西。其所以然者
。不外極則變
。窮則反。天地有限
,歲時有度
。欲求進而不止。不循環(huán)不得也
。故變與反。亦常道也
。正道也
。不過在一方看、則有變反耳
。自大造言
。初無殊異。如一人回旋斗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騺砘蛉ァ
?倢儆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以來為常為正。亦不以去為變?yōu)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然自室言之
。則有東西之向。上下之分。而合之時位
。則有順逆之途
。吉兇之判。故數(shù)者
。為人言也
。非為天也。人有宜否
。天無之
。人有利害。天無之
。此為吉為兇
。舍人事外。固不足以定論
。而人事又可以趨避吉兇
。以挽其數(shù)。則數(shù)雖為人定
。亦不足以定人
。唯在人之自致之耳。賢智所以勝天
。愚不肖所以逐數(shù)
。其間相去。如霄與壞
。則吉兇又豈易言哉
。世人執(zhí)一不通。恒以此吉彼兇
。此順彼逆呶呶爭論
。而忽其大者遠者。是雖日言數(shù)
。仍不能逢數(shù)之用
。抑奚益哉。今以易之各卦
。反正相間
。順逆相乘。以指明天數(shù)自然
。俾人得夫吉兇真象
。此夫子之微意也。
又曰
。比相比也
。必有同類
。如甲比乙。此比彼
。至少在兩個以上
。方得謂之比。故曰朋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蛟槐葦M。而古文一字數(shù)用
。去聲則為比附
。有昆畀之意。皆曰比
。師者以一正眾
。故曰師。比者以眾比接
。故曰比
。二者皆眾也。而用不同
。師則有畏而自警飭
。比則偕樂而易怠荒。故師多功
。而比多過
。今師已講過。諸人于講比之時
。仍宜回溯師之用
。一正一反。相比自明
。
比卦辭義
。本卦象而生。名比者
。以象眾人比并之意。水與地并居
。其性近而情宜
。故曰比。而隱含爭競之意
。雖近而易背
。雖從而易睽。則以其失于和
。離于德也
。在五行水土相克。雖比而不易合。雖眾而恒乖離
。勢使然也
。故比宇異于。為順行
。比為背立
。是形近而懷遠志。外親而內(nèi)自疏也
。故曰處狎昵
。一旦相違。則同仇讐
。聚居歡樂
。一事啟隙。則生怨恨
。小人之恒情也
。唯君子戒之。故和而不同
。親而不侮
。近而不褻。好而不淫
。久居而敬如初
。長處而交不渝。無朝夕之殊
。冷暖之異
。無終始之判。利害之乖違
。則其守也正
。信也堅。待人以公恕
。自待以貞潔
。故如水土同類而不害也。若夫小人之志
。樂則極淫
。怨則深恨。利則與共
。害則遺人
。以情欲為愛憎。以勢利為去就
。故比之為禍
。不可旋踵
。狎怨昵仇。毀交敗節(jié)
。天下所由亂
。國家所由敗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刹簧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比之君子。益友也
。比之小人
。損友也。正人而比
。國之福也
。匪人而比。天下亂也
。能識此理
。治道備矣。人道明矣
。故讀比辭而得易教焉
。生不得離群。居不得無家
。行不得無國
。聚族以長育。合眾以經(jīng)營
。此人之不可避者
。而必自審于比之道焉。有國與天下者
。尤為要矣
。易教先其大者。乃舉治道以概其余
。順人之情
。而利用之。因民之好惡
。而導(dǎo)之以正
。決民之利害。而致之于中
。就其親近而久要之。本其歡樂而長保之
。此觀比而得其義
。察辭而著其旨矣
。
比:吉,原筮
,元永貞
,無咎。不寧方來
,后夫兇
。
孔子《宣圣講義》
此比卦彖辭。言卦用吉兇之大概也
。比以相近之樂
。其德以坤之厚。合坎之險
。外剛內(nèi)順
。故占吉。此大體也
。原筮者舊辭
。亦先天末變之象也。原筮與今異者
。取用不同也
。今以乾為先。以動為用
。原以坤為主
。以靜為德。原筮為元永貞
。秉坤之德也
。坤備四德。元亨利牝馬之貞
。比則曰元永貞以有別也
。坤德純陰。比則有陽
。故雖具坤體
。而殊坤用也。元者善之長
。貞者性之正
。而曰元永貞者。以坤之德
。為坎先天
。坎在后天代坤
。而先天則純坤之用以貞而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娖洳坏秒x貞也。有其元善而能永貞
。則德凝而用靜
。其吉可知。吉矣
。自無咎矣
。而比在今筮。因時之殊
。位之異固有咎
。茍保其永貞即免。故曰無咎
。不寧方來
。含數(shù)義。不安寧
。一也
。無寧如此。二也
。不則寧矣
。三也。方來者
。正來也
。言不寧而正來。其勢甚危
。其趨甚急
。以坤而動。入于坎窞其險在前
。而其行不可自止
。則不寧方來。明其后不利
。有禁戒之意
。若作無寧解。則以勢之逼迫
。不得自止
。無寧為將來計耳。而方字有指位者
。有指時者
。各有意義。若曰不則寧者。以比之動有咎
。果永貞而不行
。自安寧而無險。其來亦有方矣
。辭雖賅數(shù)義。究以不安寧之行正來為主解
。以比雖吉無咎
。為取坤之靜也。茍至于動
。而行坎之險
。其難久安可知。圣人為人道言
。以長治久安為本今知比之難安則求其所以安之方
。此示戒而垂訓(xùn)也。明比之象
。乃暫安之時
。前途危殆。正不可測
。若以其安
,而忘于危。以其暫而忽于久
。則比之所謂樂
。及巢幕之燕。所謂吉
。乃塞翁之馬
。禍以為福。失以為得
。則其所至
。必不堪告。故彖辭指所包藏之甚兇
。雖吉無咎
。不可恃也。事有始樂終憂
。初好而后仇者
。比之謂也。能酣于宴安
。而醉于鴆毒哉
。故有國天下者。不得不速圖之
。后夫兇者
。亦謂后來之不吉
。比者相親而昵。相樂以嬉
。比于男女而非正配
。故曰后夫兇。以失其自貞
。則必趨于險也
。夫男女之合必以義。人之所守必以貞
。今貪樂而好色
。忘義而失貞。則所比者
。必非嘉偶
。其兇也宜矣。以女子而嫁二夫
。不貞可知
。以男子而娶再醮。不義可知
。不貞不義
。縱情徇欲
。雖不兇亦非吉
。何況不免于兇。此以比諸失節(jié)之臣
。背盟之國
。喪守之人。忘信之友
。不獨后夫也
,而日后夫者。本比之象也
。人之最近昵者
。莫夫妻若。而比之近昵
。不以正
。不能久。因喻以再婚之夫妻也
。
比卦既以眾同集
。其相得必有道。以親相近。其相應(yīng)必有故
。是其初可以利用
。其力已大。其勢已成
。則其致功有可為
。作業(yè)有可期。引而揆于正
。則建設(shè)之基
。納而歸于一。則平安之肇
。此先王所以能建邦國。固疆宇
。莫不資于比也
。有競進之心。則業(yè)易精
。有爭勝之勇
。則功必振。天下之大
。興王之道
。撫萬方而朝諸侯。建中極而威四海者
。其所本
。在能運其民而一之。致其力而大之
。良莠不殊其用
。親疏不異其仁。為能安內(nèi)攘外
。使其下不生心
。懷德畏刑。使其民不相背
。則比之大用
。在此不在彼。故彖辭明述其義
。而揭其吉兇之數(shù)
。辨其利害之因。俾后人知所法
。而毋自敗其基也
。故不寧方來者。明夫安之必遠。后夫兇者
。明夫時之不可失也
。
彖:比.吉也。比
。輔也
,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
。以剛中也
。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
,后夫兇
,其道窮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
。以盡其旨也
。所謂比吉也。比輔也
。下順從也
。以比之初可用也。猶自筑室者
。不如用人之垣
。自建山者。不如因地之陵
。彼已具其勢
。我則從其方。是事半牛而功倍矣
。比之相比
。已有其眾。已有其力
。如聚族之群
。部落之長。其下已順
。其輔已明
。則因而合之。其舉至易也
。原筮元永貞無咎
。以剛中也。謂剛中則柔見于外
。以坤能涵坎
。靜能節(jié)動
。則孚元貞而占無咎。以剛中也
。謂剛中則柔見于外
。以坤能涵坎。靜能節(jié)動
。則孚元貞而占無咎
。此數(shù)之所合。時之所宜也
。不寧方來
。上下應(yīng)也。此句亦備數(shù)義
。言上下相應(yīng)則安
。為天下而能定其藩邦。此因應(yīng)而安
。而四方來朝也
。反之則外寇末至。內(nèi)亂已生
。民心已離。遠憂方見
。上下之應(yīng)
。而不安之方來。所謂危亡立待者也
。欲轉(zhuǎn)禍為福者
。當先從此辭而致力焉。后夫兇
。其道窮也
。此與前講義同。道不可窮
。時不可失
。因比之誤于比。使先時者變?yōu)楹髸r
。其窮可知
。其兇可見。反之
、則前夫吉矣
。陰陽之合。在得其正
。一也
。上下不應(yīng)
。則不安。二也
。上下之應(yīng)
。由于能用比而安之。三也
。因上下之應(yīng)
。而不預(yù)為其道。使將來不安
。四也
。蓋在卦象。上剛下柔
。其體固相應(yīng)
。而其德乃相害。如以水浸土
。先天母子
。固相從以濡。若以土投水
。后天克勝
。反相違以陷。此體用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