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訟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41:43
《易經(jīng)證釋》訟卦
孔子《宣圣講義》
訟卦為需之反象
。需以水天相從而成用
。訟以乾坎相背而成爭(zhēng)
。需以相得為象。喻人有所求
。訟以不合為旨。喻人有所妬
。此由氣之順逆
。數(shù)之從違
。兩不同也。訟之為象
。上乾下坎
。坎者乾所生
。水者天所化
。天一生水。原為同類
。而上下違行
。乃反德為仇。天主陽而上升
。則氣無由降。水主潤(rùn)而下注。則德無所承。故天在水上為訟。明其情之乖違也。夫水者德柔而性順。而其用則險(xiǎn)而易陷。剛而易沉
。處于高
。則得其溉灌之功。孚其潤(rùn)澤之用
。處于下。則變?yōu)榉簽E之患。加其潰漬之虞
。蓋所居不同
。則得失以異。天者至清明而德玄虛。至剛健而用邈遠(yuǎn)。以其主陽氣而宰生化
。履高明而含神用
。不能屈之為用
。褻之為從。故其德宜始生。而其功在大遠(yuǎn)
,此覆萬物而生化萬類
。初不見其跡也。今處水之上
。乘氣之升
。日與地遠(yuǎn)
。不相接洽。則兩者之間
。成睽違之勢(shì)
。而兩象之意
。懷嫉妬之心
。此其所以反需而成訟矣。天下之所以有爭(zhēng)者
。必因于利害之不齊
。人物之所以相訟者。必由于情性之偏激
。失其中正之道
。則無以致其均平。背乎太和之德
。則無以調(diào)其虛實(shí)
。此爭(zhēng)訟必始于失中和也。需之為需
。本于中和
。情不離性。欲不徇物
。人以禮為守
。以敬為行。貞固自持
。利用不過
。故為人道之正
。而訟則反是。逐乎物欲
。以自觸于刑
。忘其禮敬。以自失其守
。以物為滿足之望
。而物乃仇之。以情為恣肆之行
。而情乃害之
。使性無權(quán)。而為意氣之爭(zhēng)
。使禮不振
。而求法律之效。此人道之不立
。而民生苦矣
。故同生者不親。共存者相恨
。私欲是逞
。至性以漓。人紀(jì)不綱
。太和以壞
。此情識(shí)之所誤。而非正知之所裁也
。君子知之
。必先格物致知。以期其底于性命之正
。保其中和之功
。此訟卦者。圣人明致知之教者也
。
就卦象言
。訟以上乾下坎。上為純陽
。下為陰卦
。以陽從陰而不相得。內(nèi)藏險(xiǎn)阻
。外示光明
。下有二心。上成浮蕩
。陽浮于上
。陰厄于中。上下相離
。父子責(zé)善
。故為不親之象。以剛臨險(xiǎn)相待不讓
。情逼勢(shì)迫
。乃至于訟。此氣數(shù)自然
。事理自至
。皆物欲之害。而情識(shí)為蔽也
。夫人生而有其靈以為其知此性之光明也
。亦乾知大始之義。既長(zhǎng)而情欲增
。漸將真知錮閉
。而好惡日多。情識(shí)為主
。性靈以汨
。人欲橫流。遂使是非不明
。善惡無準(zhǔn)
。忘天逆理。逞暴使強(qiáng)
。棄義違仁
。好爭(zhēng)務(wù)殺。皆由于一念之妄
。而糾紛無窮也
。夫天理之存于人者。性也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dòng)
。情之欲也
。物至知知。而后好惡生焉
。此禮經(jīng)所述也
。可以見性之至善
。而情乃因物以生知
。因知以生好惡
。則好惡之知。非正知也
。乃情識(shí)也
。正知者與生俱生。不增不減
。情識(shí)者
。隨生以長(zhǎng)。日添日多
。故嬰兒只知欲乳
。而童年只知好弄。初無他欲也
。及其長(zhǎng)也
。而后愛憎之心生。嗜欲之念廣
。為恩為怨
。或親或仇
。所務(wù)既繁
。所逐不止。于是情識(shí)彌滿于內(nèi)
。物好征求于外
。是非曲直。各以所便為辭
。貧富有無
。只求心意所遂。而后利害罔別
。人己殊觀
。畛界既分。爭(zhēng)訟乃起
。此由于正知之晦
。但憑情欲以為是非。真理之亡
。但逞意氣以明得失
。此訟之不免也。而君子知其蔽焉
。則明其致訟之源
。而進(jìn)以求知之道。此因訟而推及于格致也
。格物之至
。則情識(shí)不足蔽其性靈
。而好惡自當(dāng)。致知之至
。則物欲不足涸其天理
。而意念自誠(chéng)。此人人所當(dāng)反已以觀
。而事事所宜清心以察者也。故訟者
。必求其無訟
。而聽訟者。必復(fù)之于中和
。使物我皆盡其情
。而是非不失其正。使性情皆得其正
。而好惡不偏于情
。此則物格而知至矣。故大學(xué)始教
。必先從事斯義
。物我不過。則天下皆得其平
。情性不差
。則人心皆得其正。好惡既當(dāng)
。則意念易誠(chéng)
。愛憎有恒。則心思以一
。此中和之德
。必本于情發(fā)中節(jié)也。情者人所不免
。中節(jié)則和
。而訟無由生。故圣人制體以定其節(jié)
。若已過其節(jié)
。而至于爭(zhēng)。則情將害其性
。物將害其生
。中德不全。太和且失
。是禮之不足為用
。而后圣人始假法以刑之
。此聽訟之不可免。而刑法所以濟(jì)體教之窮也
。法者
。圣人不得已而后用之。而訟者
。人道之反常也
。法則因其反常而生焉。故需者定于禮
。而訟者齊于法
。一反一正。一變一常
。交相為用
。以成其道也。故訟以天水相違
。父子不親
。性情不正。物我失德
。而后致之
。有訟必有刑。天道之所殺也
。故天道不下濟(jì)
。而水德成泛流。光明不下被
。而險(xiǎn)阻梗乎中也
。學(xué)者覽之。當(dāng)可以明圣人制象立辭之旨焉
。
訟卦象義已如前述
。其辭旨亦可知。以訟字從言從公
。意謂有爭(zhēng)不決
。必待判于公也。言者爭(zhēng)論之意
。公者士官之所
。不得明其是非。辨其曲直
。則相質(zhì)于公堂
。而待栽于法律。此訟之所取義也。然訟有公有私
。有誠(chéng)有偽有被屈而愬之
。有攻訐而毀之。有當(dāng)訟不訟
。而從解勸者有不當(dāng)訟而訟以健訟為能者
。有訟人而直已者。有自訟而悔禍者
。有藉訟以為惡者
。有因訟以成善者。訟之情不同
。訟之類亦異
。則所以成訟。與為之聽訟者
。亦各有其例。而不得一概論也
。易之訟卦
。則本乎一。致于同
。期之中正
。分其利害。要以人情為主
。人性為先
。糾其過不及。矯其蔽害
。明其真誠(chéng)
。戒其誣毀。則以表濟(jì)教化之窮
。以政成體義之用
。使訟者愧而自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诙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復(fù)其天性。而飭其私情遏其物欲
。而保其中和之德
。此以訟止訟。以訟平訟
。而歸旨于無訟也
。訟德之失也。訟而直
。猶不為損
。圣人不得已而許民訟焉
。故訟從公言。以公為止訟之本
。平訟之方也
。上以公示于民。民以公信其上
。則法懸而不用
。刑制而不施。道德昭回
。性情適正
。險(xiǎn)阻芟夷。人民和居
。則治道之成
。亦禮教之輔。訟之時(shí)義大矣哉
。故訟者致知之道也
。人所以爭(zhēng)而不決者。知之蔽也
。識(shí)之役也
。逐物忘正。任情失中
。則爭(zhēng)訟之所起
。而己之知。不足以明其是非
。定其曲直
。是有賴于聽訟之官。裁訟之法
。官與法者
。補(bǔ)民知之不逮也。比之于禮教焉
。禮以齊之
。教以化之官以正之。法以革之
。其道同而用異
。途別而歸一致。故訟之義
。以公為本
。至公無私。訟乃得平。大公以正
。訟乃得止
。夫蒙者教其愚也。訟者教其妄也
。蒙以養(yǎng)正
。訟以致中。中正之德
。教之所成
。法之所行。故曰訟以致知
。在物格之后
。格物致知。人道之始
。故需與訟相反相成也
。
孔子《宣圣講義》
訟:有孚,室
,惕中吉
,終兇。利見大人
,不利涉大川
。
此訟彖辭也
。以訟之象
。與需相反。而又相成
。故同為有孚
。有所合也。乾坎雖相違
。而父子當(dāng)有合
。此由其本來言之也。乾者純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舱呱枴I舷孪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此氣之應(yīng)也
。天水違行。此德之背也
。氣應(yīng)故曰有孚
。坎固乾所生也。以陰交陽
。以坤交乾
。而后成也。而陽卦陰德
。陽體陰用
。內(nèi)雖陰而外剛。剛與柔應(yīng)陽與陰應(yīng)上卦之陽
。與下卦九二相應(yīng)
。雖不親而有孚也。孚者信也
。氣應(yīng)而不失常也
。行雖違。其不失常
。則與需同
。故皆曰有孚。以爭(zhēng)訟者
。發(fā)于情
。止乎理。則訟已成者
。不失訟之正
。訟不成者。不乖訟之道
。訟固求其平也
。故訟雖為過。而不失其孚也
。然訟者易趨于偏滶
。因求平而反失其平。因不直而反過其直
。則非訟之正
。乃乖訟之道。曰有孚
。言不過則孚
。過則不孚。此人事之變也
。而視訟之所至
。如訟而平而直。則孚
。否則遇矣
。過猶不及
。屈者辱者不及也。今以訟而屈人辱人
。是過矣
。過則不孚。此中孚與大過為相反也
。以其或過也
。故曰有孚。明其非必孚也
。人事之所為也
。然有孚者。信于外
。達(dá)于物
。明于情。通于道
。此其德也
。而訟以上下相違。內(nèi)外相一
。氣合而行反
。體同而用乖是雖有孚。不全其德故曰窒
。惕中吉
。終兇。以其不通達(dá)也
。故曰窒
。窒。塞也
。阻也
。不順也
。不合也
。剛險(xiǎn)相交。外虞內(nèi)滯
。故為窒
。窒則惕也。行之不可進(jìn)也
。居之不可安也
。乘剛而阻于險(xiǎn)。妬物而迫于情
。欲讓末能
。欲抗末敢
。不惕得乎。然事之害者
。恒以畏而得利
。情之急者。恒以警而獲安
。是人力之勝也
。則因惕而中吉者。亦理勢(shì)所至也
。而惕之中吉
。非可恃也。情因安而自怠
。事因利而自驕
。則向之賜者轉(zhuǎn)而自幸。向之有備者轉(zhuǎn)而不憂
。則事變之來
。將與時(shí)易。過失之咎
。將與數(shù)遷
。則向之中吉者。遂轉(zhuǎn)為終兇矣
。此訟之常也
。訟之初也。激于意氣
。必因義憤而出于想有其理以致其辭
。有其情以御其勢(shì)。此所以有孚
。而志在進(jìn)也
。迨其末判。心念法之難恃
。情之難申
。或官之不信
。勢(shì)之不達(dá)
。因憂以惕。因窒以思
。則一念之微
。足以悔禍。中人之勸
。足以解仇
。此中吉也
。洎夫情移事遷。心高志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虿恍粲诜ā6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虿晃酚诠佟6賱?shì)利
。以圖直曲之反
。遂無善惡之分。失中而偏
。不正而邪
。則中孚之占。變大過之象
。此所以為終兇也
。故訟之所至。恒為終兇
。非必兇也
。情之所役。志之所縱
。乃反吉為兇
。故官力不可假也,機(jī)詐不可弄也
。法律不可瀆也
。情欲不可恣也。此訟之正道也
。訟者求申于官
。陳情于上。故利見大人
。而乾剛居上
。大人之象也。訟者處險(xiǎn)難安
。臨深莫測(cè)
。故不利涉大川
。而坎水在下
。大川之象也。乾坎相背
。天水相違
。行而多險(xiǎn)
。居而多艱。此人道之苦也
。辭乃寓其義焉
。夫訟出乎不已者也。若好為之
。則逆行而倒施
。不智之甚也。需者情之常
。訟者情之變
。需者德之正。訟者德之違
。故相反也
。君子因之以自反。則逆為順
。違為和
。則訟而需。兇而吉矣
。訟占終兇者
。明訟之不可久也。人民之安必求其睦
。訟則不睦
。何以求安。此聽訟者以無訟為貴也
。知之至者
。訟亦無矣。故君子先格物以致知也
。
訟卦彖辭
。系釋全卦之用。而為圣人立教之旨
。使讀者由辭而知其用也
。夫訟以爭(zhēng)起。以不平而出于訟
。以權(quán)利失當(dāng)而至于訟
。則其所用。明為相仇
。故有不親之義
。夫不親者。非謂路人也
。乃本來親近之
。忽變不親也
。若路人無利害之爭(zhēng)。無恩怨之緣
。無嫉妬之念
。無欺侮之行。自無訟之可言
。則其不親
。不過漠不相識(shí)。遠(yuǎn)不相聞而已
。無得失也
。無吉兇也。唯其親而不親
。近而不近
。本同生而不同道。本共處而不和居
。反恩為仇
。變和為戾。則其得失已著
。利害甚明
。爭(zhēng)訟不休。吉兇自判
。故訟之所起
。為失其親親之誼。而悖于和睦之俗
。乖于友助之情
。逆于恭讓之德。此人道之變也
。強(qiáng)乃陵弱
。智乃侮昏。唯利害之圖
。勝負(fù)之辨
。民德以薄。民風(fēng)以澆
。國(guó)俗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