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困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8:29:20

《易經(jīng)證釋》困卦


孔子《宣圣講義》

困卦。困以坎合兌

。兌在坎上
。澤之用
。亦本乎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菜跐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澤而漏水
。是失澤之義
。澤失水
。則為澤之窮。故名困
。困
。窮也。然坎在其下
。有水不自登于澤
。以其性潤下。不若巽風(fēng)之能升也
。卦雖有水
。而終為無水。此象稱為澤無水也
。卦三陰三陽
。一陽在內(nèi)。兩陽在外
。而皆為陰所包
。亦有被困之象。易以陽為重
。明君子之道也
。陽困即君子之窮。為其被群小所窘而不克展其用
。故曰困
。坎陷也
。已為陽陷之義
。兌悅也。而一陰居兩陽之上
。陽上下皆為陰所厄

是困之稱。為陽也

。由升之變
。兩陽志升。上為純陰
。雖順成其升
。終以至極。變?yōu)橼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成陽消之象
。至困則陽竟困于陰
。而隨坎以陷。此升后繼以困也
。升二陽四陰
。困則陰陽平均
。似有勝于升
。故辭稱固亨。則雖外困而中亨也
。中亨者上下正位皆剛
。九二九五相應(yīng)。秉干之道
。剖坤之象
。而得中正之位。是以亨也
。而中互風(fēng)火家人
。則孚于內(nèi)外正位。為家道之正
。家正可以推之國天下
。觀家人卦彖辭。即明其用矣
。中爻六三九四
。悖既濟(jì)之義。而類于未濟(jì)之情
。是內(nèi)外位正而志乖
。道同而情戾。以巽與離有同居而異其趨向之漸
。如睽革也
。三陰配于三極。初與二
。三與四
。五與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コ梢粍傄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孚于道。不以位言
。則可和協(xié)
。若拘于位。則順與戾半
。而中爻尤失協(xié)濟(jì)之用
。此所以為困也
。困而不已。將相怨尤
。是則如家道之乖
。而有反目之象。故爻有不見妻之辭
。亦本家人卦之占
。而有通于大小畜之義耳。蓋夫妻之和
。為家道之正
。若羼于利害之念。涉于得失之心
。則恒易乖違
。以中藏離。離麗也
。不能麗則離
。此反目之機(jī)。分途之肇
。必由物為之崇
。物過乎中。則失其和
。故圣人必先格物
。而后能收修齊之功。困以木在中
。木生之方
。孚于春。物之始育
。此天下之困
。必因物之不足。用之不充
。生之不全
。則中相詬誶。遂如夫妻反目
。此常人之困
。不得自解。惟君子則能解焉
。解困必因夫時(shí)
。必伸其陽。發(fā)其生機(jī)
。暢其生趣
。必在春時(shí)
。春雷一震。雨澤乃沛
。萬物孳息
。蟄藏皆出。此雷水解
。必以震易兌
。而解困頓也。一陽振奮而直上
。群陰無以阻之
。水中生陽突升
。萬物亦隨之自育
。此解困之義。即以兌變震也
。陽雖似減而得時(shí)
。陰雖若橧而失勢(shì)。二五相應(yīng)
。柔以成剛
。此其時(shí)惟歲之春。故困者天數(shù)
。解亦天數(shù)
。而君子則盡人以俟天。順時(shí)以進(jìn)道
。此困之亨
。惟君子能之。困字之形
。亦如其義
。而木被囚。乃為生之被困
。凡不自由而有所拘束者
。字多從口。如囹圄之屬
。圈圍之類
。明有力為之阻。如物在圈中也
。然困必因外物
。而必以險(xiǎn)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蜿I短所關(guān)
。則卦之坎與兌所取象也
。坎如坑阱
。兌為缺口
。皆示其不圓成。有傾側(cè)之意
。卦之用亦如之
。陰以悅剛為柔掩。則中多憂慮
。而行多艱阻
。此困之亨。必以貞而后見
。貞則善守
。有守則善用困之義。故全卦必師慎懼之訓(xùn)
。存警惕之心
。方不為困所困。故惟君子能亨
。剛中之德
。不失其貞。是以能亨
。不求于外
。無忤于物。是以能貞
。此用困要道所必知者也

《宗主附注》

困以兌合坎。內(nèi)險(xiǎn)而外悅

。有如小人口蜜腹劍
。心與行違。言與思戾
。謂己為智
。而利人之愚。處物以欺
。而希人之蔽
。是謂之困。猶錮閉而圖囿之也
。然困人者
。終自困。被困者
。終將反其困
。是智者亦愚
。明者亦蔽。故卦名困
。謂無不困也
。困又窮也。進(jìn)而被阻
。行而不前
。如羝羊之觸藩。童牛之在梏
。不得出入
。無可升揚(yáng)
。則惟困以終
。而莫能解。在卦澤水困
。與雷水解
。同一坎也
。而震兌異用。同一險(xiǎn)陷也
。而悅澤與震奮異行。兌澤不得戾于水
。故為所困
。震雷足以出于水。故成其解
。雷自云氣之發(fā)
。其源亦水所蒸騰。其勢(shì)勃焉
。其動(dòng)愕然
。故超出江湖。而震于空際
。此解之必以震也
。澤以儲(chǔ)水為用。無水無所成名
。其情依依
。其性

濡滯。故困之義

。必取兌也
。兌為少女。柔不抗剛
。弱不拒強(qiáng)
。順乎坎陷
。而進(jìn)彷徨。此困以兌在外
。乃與坎相系
。如物之被拘人。之被系
。情若依戀
。行則障蔽。內(nèi)陷已深
。外展莫遂
。困窮之象。乃為升之蔽
。升極則降
。高極易墜。以坤之柔
。乃易為兌
。以巽風(fēng)之善變。乃改為坎險(xiǎn)之多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埠筇煲陨ΑB睦へ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視巽若敵
。視兌則近易。以原中男而挈弱妹
。中互風(fēng)火家人
。亦有二女同居之概。益以為損
。否以易泰
。陰陽雖均。剛?cè)峤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乃成困厄之情
。與井而相對(duì)待也。

。亨貞
。大人吉。無咎
。有言不信

孔子《宣圣講義》

此困卦彖辭也。困上兌下坎。成困窮之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菜谙露簧稘稍谏隙詻Q
。是水不復(fù)儲(chǔ)于澤中
。互失其用
。而坎以險(xiǎn)陷于內(nèi)
。兌以說澤于外。外柔中剛
。剛為柔揜
。乃成困。如被圍困也
。然困者時(shí)也
。而困之道。以變則通
。是困之不可以免
。困而有時(shí)。解困亦有時(shí)
。如天之冬
。困時(shí)也。春則解矣
。地之凍
。困時(shí)也。溫則解矣
。當(dāng)解則解。天下同解
。當(dāng)困則困
。萬物同困。故困以亨
。言通于一切也
。困本非亨。當(dāng)時(shí)之困則亨
。如冬令閉藏
。不藏者為逆。藏者為順
。此困之亨
。言如其時(shí)而困也。又困有內(nèi)外之異
。外困而內(nèi)亨者
。亦亨也
。如冬寒陽德潛藏。生機(jī)內(nèi)息
。反育其本
。培其根。以為春之榮
。夏之盛
。是困于今。而亨于后
。根本既固
。枝葉必繁。是困而反亨
。亨于無形
。困于有形。君子不謂之困
。故以亨稱
。孤臣孽子。處心積慮
。以蓄其勢(shì)
。敗國辱身。臥薪嘗膽
。以勵(lì)其心
。而后發(fā)為英華。郁為武勇
。以快其志
。而致其功。是雖困而實(shí)成其亨
。故困者因
。而亨為果。因者末
。而亨為基
。何患乎困哉。愈困且愈亨
。不困則無亨
。困之甚者亨亦大。如人歷患難
。閱艱苦
。動(dòng)心忍性。激越前進(jìn)。磨兌發(fā)铏
。奮勉自強(qiáng)
。則困之至。亨亦至焉
。此困而占亨
。謂困之道有亨也。而必本于貞
。不貞不能亨
。為不貞不能處困也。困窮也
。阨也
。人之恒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熘緞t強(qiáng)
。攖心則弱。有勢(shì)則自喜
。失勢(shì)則自悲
。皆不能處困。以忘貞也
。貞者四德之末
。丁時(shí)之冬。冬令閉藏
。則天自貞
。貞以為守。不餒其氣
。不泄其精
。不伐其神。不折其性
。故中心常亨
。外物不能侵。真元永存
。妄相不能害。此貞之德
。足以固本而立根
。順時(shí)而善道。是圣人用藏之義
。處窮之行
。所謂獨(dú)善其身。遵養(yǎng)時(shí)晦。居易俟命
。不失其中者也
。故能保合太和。協(xié)于干健
。因失安貞
。致其坤順。干亨坤貞
。天地合德
。則何憂于困哉。此困之亨貞相互成用也
。大人吉
。亦以能合健順而孚亨貞。君子之謂也
。君子有德且有位
。稱大人。傳所謂與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者也
。能如此則雖困而不失其吉矣。無咎亦由是占
。既占吉
。自無咎。困時(shí)安能無咎
。雖能亨貞
。而稱大人。始免耳
。有言不信者
。兌主口舌說言。今兌在外
。是有言也
。內(nèi)懷險(xiǎn)詐。則不信矣
。但有其口
。而無其中。安能信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蚕露黄健P碾U(xiǎn)而口悅
。是口有蜜
。腹有劍
。言困未嘗以信。則不信亦困時(shí)
。人之恒情
。處困窮。而有求于人
。在困阨
。而有愬于眾。不易得人之信也
。故詩曰
。不忮不求。何用不

。楚騷曰期不信兮
。吉予以不閑。皆困窮之世態(tài)
。而為處困之君子所宜知
。言者心之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蚕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心不能衡。徒騰口說
。曷克以昭信哉
。此困彖辭揭出困窮之道。心自口始
。言而不謹(jǐn)
。無益于行。尚口之人
。不利于事
。兌之所以為不足也。

彖曰

。困剛揜也
。險(xiǎn)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
。其唯君子乎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有言不信
。尚口乃窮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困以坎在內(nèi)
。而一陽陷兩陰中。兌在上
。亦兩陽在一陰下
。陽為陰所蔽。故曰剛揜
。言柔揜剛
。且坎剛兌柔。柔外剛內(nèi)
。亦成被揜之象
。又揜者障也。遮蓋也
。澤之用
。在土防水溢。而水在其下
。是水被土揜也
。五行原相制。今兌在外
。水不復(fù)留
。僅存澤之外貌。故彖曰澤無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搽U(xiǎn)而兌悅。內(nèi)險(xiǎn)外說
。情志不諧
。內(nèi)外難協(xié)。是謂之困
。以其窮也
。凡物皆以用為利。失其用豈非窮乎
。然困窮而彖稱亨
。則以通于一切。得時(shí)義也
。以困而亨
。是困于物。不困于道
。窮于用
。不窮于體。故曰困而不失其所亨
。其唯君子乎
。言君子始能以困亨也
。君子本于道。不移于物
。握其本
。不囿于用。故困不失所亨
。所字指則亨有限也
。言非大亨以正也。困之亨不可久也
。貞大人吉
。此貞字省一。應(yīng)屬亨下
。而今屬大人言
。則以占吉必由貞也。貞大人吉
。以在位之君子
。能貞乃吉。然推之眾人
。亦無不吉
。此所以為亨也。蓋時(shí)之困
。惟貞能保其亨
。貞而亨。固在位者吉
。不在位者亦以貞免咎
。此下有無咎也。所以無咎而吉者
。則本卦九二九五
。剛中之德。剛中則寡欲
。而不失其守
。不以困而自危。不以亨而自恣
。故能守其位
。而吉而無咎。此君子之行
。亦即本干行健之義
。自強(qiáng)不息也。九二九五
。干之本德
。內(nèi)外之道
。升沉之宜。故無不吉
。而免于咎
。此由人道言曰貞。由天道言曰剛中
。貞出于剛中。不剛則失其守
。不中則失其正
。守正不二。斯處困之道
。得亨之由
。理數(shù)所不易者也。處亨而無驕淫之心
。處困而無恚恨之意
。是素其位不愿乎其外之君子。則剛中之道
。貞固之行所昭也
。故必稱大人。以其德也
。此大人亦可謂之大丈夫
。所謂富貴不淫。貧賤不移
。威武不屈者也
。亦所謂中立不倚。獨(dú)行不懼者也
。故非剛中以貞固者
。不能及焉。有言不信者
。本兌之用
。而無坎之協(xié)。騰口說而忘誠正
。是言不信
。惟尚于口辯。而其用已窮
。為兌在外
。困窮之時(sh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谏嗪务杂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辯論何益于行
。明困時(shí)無可說也。說既不見信
。說者亦不以信期
。是逐末而失本也。言為心聲
。言出而心不至
。將何以為信。如要盟
。如迫警
。雖若可憑。實(shí)不能信
。困窮之際
。惟有自貞。兌在外而易窮
。是以有言猶不言也
。以卦象判卦之用。由卦用定人之行
。此彖辭本旨
。既在困中。自非平時(shí)可比
。故辭述其用
。以使后人知所取法焉。

象曰

。澤無水困
。君子以致命遂志。

孔子《宣圣講義》

此釋困卦象辭

。明人道也
。坎在兌下
。兌在坎外
。水與澤相睽。乃成澤中無水之象
。前已言及
。升卦巽在坤下。而稱地中生木
。此何以不曰澤中有水
。則以木性上升。雖生于地中。仍長出地面
。故稱為升
。水性潤下。在澤之下
。勢(shì)必流滲以涸
。以內(nèi)外言。外有澤而水在內(nèi)
。明非澤中之水
。則將泛濫以盡。故曰無水
。若易其上下
。則為水澤節(jié)。而水在澤中矣
。不過澤決口。水易流
。宜自節(jié)約耳
。澤而無水。乃成困窮之象
。言其用窮也
。澤以水用。無水是不克充其用
。故比于困窮之時(shí)
。物不得展其技。人不得展其才
。非困而何
。水之在澤。如物之儲(chǔ)以備用
。如財(cái)之貯以供時(shí)需
。今無儲(chǔ)貯。豈非窮乎
。窮則困矣
。人生必賴物以為生。必利用財(cái)物以為用
。必儲(chǔ)蓄以備不時(shí)之需
。必節(jié)留有余。以防將來之不足
。此經(jīng)濟(jì)之道
。民生之原。茍無存留。其困立至
。此困卦以澤無存水而得名也
。困者有時(shí)所為。有人之過
。如年荒世變時(shí)也
。奢費(fèi)怠勤人也。皆不免于困
。而君子先自責(zé)焉
。天命靡常。人事有定
。故居易俟命
。素位而不愿乎外。盡己所能
。以謀其有余
。約己之欲。以給其不足
。故恒免于困
。以其窮于時(shí)。不窮于人也
。人事之于困窮
。亦有道焉。則憂道不憂貧
。謀行不謀物
。物之不足。吾心自足
。用之有窮
。吾志不窮。則時(shí)之困
。無傷于人
。而人之困。不見于時(shí)
。為心所安
。志所在。不在彼在此
。則困亦不害矣
。故處困必以君子為法。君子守己而安其分
。本道而昭其德
。見危授命
。而不茍免。見得思義
。而不強(qiáng)求
。命自天。而我不忮不畏
。物自物
。而我不貪不輕。是以能守貞而無恤于得失
。明分而無計(jì)于安危
。此所謂致命遂志者也。致命
。則一身之外
。更何存于心。遂志
。則本分之外
。更何動(dòng)于我。故憂樂如一
。利害無二
。行不務(wù)于外。則中常寧
。言不茍于人。則性常定
。命既致于道
。則道以外。無干于己
。志既遂其初
。則志所存。不誘于物
。故困不足困
。而窮且通。則象辭稱亨
。釋又所謂困而不失所亨者也
。惟以不自困處困。則困亦亨
。惟以亨仍不失其貞
。則困亦貞。此致命之要
。遂志之本也
。命受于天。困亦天也。則困無傷于情
。此性命之正
。足以解其困也。志發(fā)于己
。窮亦己所覺
。不以窮而動(dòng)其志。則窮何害于我
。此中和之德
。能常定其志也。則皆由卦剛中之德致之
。干之本也
。行健之義。自強(qiáng)不息之誠
。乃能逮之
。否則未有不為困而困。為窮而窮
。而窮者既不能致命
。命亦無所托。既不克遂志
。志亦無可持
。則惟隨外物以存亡。徇情欲以得喪而已
。安能困而亨哉
。故致命遂志。善用困者
。即所謂貞也
。貞不失守。則外物不能移
。貞不戾行
。則情欲不能誘。故君子處困必志于貞
。明其本德也
。且致字遂字有甚深意義。不致則無以自立其命
。不遂則無以自定其志
。是致之有道。遂之有方
。致則命自我立
。不為天所奪
。遂則志自我定。不為物所污
。是能反困為亨
。因窮以達(dá)者也。則君子之道
。豈為時(shí)所弄
。人所害哉。故處困之時(shí)
。必求其亨
。而必志于貞。貞則亨
。亨則不困
。而人道則以致命遂志為先焉。

《宗主附注》

困卦象辭稱君子以致命遂志

。此義甚微
。以文王作易辭時(shí)。正當(dāng)被囚羑里之日
。商王紂暴虐無道
。臣民人人自危。文王又為讒臣構(gòu)陷
。身幽囹圄
。前途吉兇莫卜。

故以易見志

。如明夷卦
。內(nèi)引箕子為偶。亦以地火明夷
。明入地中。天下同暗
。前途茫茫
。無所適從。特揭蒙難之義
。示順受其正之道
。以處明夷之世。困卦亦然
。被困則身不得自由
。道窮則行不得自主。故以致命遂志之義
。明剛中守貞之道
。以處困阨之時(shí)
。其旨一也。困之象以剛為柔揜
。明為暗障
。亦如明夷。澤成無水之象
。時(shí)當(dāng)易陷之秋
。果不有道以自持。將不知困于胡底
。故彖首揭亨貞二字
。示困之必以貞而亨。方免于咎
。更以致命遂志一語
。示處困必以剛中自持。守己不失
。方脫于害
。故致命者。言本受于天者
。仍聽之天
。而無所惜。危難如是
。安詳亦如是
。不為禍而自餒。不為險(xiǎn)而茍避
。此致命即置生死度外
。不以外來害災(zāi)移其中也。遂志者志發(fā)于心
。心不二志
。初時(shí)如是。其終亦如是
。不以物欲而動(dòng)其心
。不以利害而易其操守。此遂志即始終不渝
。不為時(shí)勢(shì)易其節(jié)也
。故明夷為順以避難之道。困為正以御害之道
。不為權(quán)變
。一為常經(jīng)。皆不外夫道之所合
。時(shí)之所宜
。所謂無可無不可也
。趨吉避兇。人之常情
。持正執(zhí)一
。道之大法。二者不可少一
。蓋不知權(quán)變?yōu)椴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知正?jīng)為不義。智圓而義方
。處明夷之時(shí)
。本坤順之德。希離光之明
。故順以就之
。處困之時(shí)。本悅澤之情
。知險(xiǎn)陷之害
。則貞以待之。順者有宜
。貞者有道
。非強(qiáng)為也。皆依卦象以行
。故困之道
。不為困困。方能解困
。困者外也
。而我以剛中解之。困者時(shí)也
。而我以貞操應(yīng)之
。是致命者足以保命。遂志者不害其志
。此禍中求福
。危中求安者也。故能困中求亨
。亨而不困。則貞以成之
。困而不亨
。則剛中以御之。是以困不失所亨
。此君子獨(dú)立不懼
。遯世無悶者也
。何哉。九二九五
。剛中不改
。足以抗包圍之群陰。而不為坎險(xiǎn)所陷也

初六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
。三歲不覿

孔子《宣圣講義》

此困初六爻辭也。初六坎之初

。坤之初六
。為卦之下。柔而在下
。如地中幽邃之處
。而在人身。則以臀喻之
。臀在身后
。以前后猶內(nèi)外上下。卦在下者
。亦稱內(nèi)或后
。在上者。亦稱外或前
。以六爻自初始
。漸進(jìn)而向前。故下為后
。如人之臀
。又臀位于幽獨(dú)之所。字從殿
。殿后之義
。亦在后也。然臀亦稱尾
。尾猶顛也
。初六稱臀。則屬于后
。且為污濁暗昧之地
。如人便溺所出。以爻為坎之下
。水下泄之道也
。而爻辭應(yīng)為臀困
。非全體之困。不過臀之困
。即身之困
。未有困其臀。而身得自由者
。此乃明所困在身后耳
。株木者。言非所困而困焉
。臀困株木
。如豕困柵中。株木所以拘系之也
。株木者
。非林木。而地低洼
。若喻以囚拘
。如畜類被幽禁。則甚合
。以初六柔也
。地下而性幽暗。非山林廣大之以
。故因其困而入于幽谷
。言無可逃也。仍本坎陷之義
。有如墜入陷阱之象也
。株根也。干也
。以其不扶疏地上
。且深陷入幽谷中。幽暗也
。深也
。與明反。而義同冥
。升上六稱冥升
。困初六稱入幽谷。是由冥升而來入也
。幽谷既非明朗
。又非淺易。則入者茫茫然不知其他。故曰三歲不覿
。言不得見也。三歲者久也
。不限于三
。凡自二以上者皆三。如俗所謂第三者
。在第二外也
。初六以坤履霜堅(jiān)氷之象。為陰始凝之時(shí)
。陽德不加
。暗然而陷。故爻辭如此
。明其困于下也
。困以剛中而亨。初六未得九二之照臨。故有幽谷不覿之占。然卦自北方始
。而稱臀
。可見其面方向外
。則其后背之陷。尚不足為全體之害。故不及吉兇
。言徒困于幽暗。不易見天日而已
。何以不易
。則為株木之困。如畜之初拘也

象曰

。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初六雖在下。而志于上
。雖陰降
。而情樂近陽以升。故雖困
。惟其臀
。雖入谷。惟幽暗而已。爻辭初與上
。多不關(guān)大用
。以無位也。柔而在下
。非無可作為
。故惟困于幽深。而苦于不明
。三歲不見
。如人盲目不見光明。初六辭旨
。為示困之始
。在不得光明。所謂剛揜也
。剛為柔揜
。況爻又為柔乎。如居暗室不得燈
。則永夜無所見
。而又困于所系。欲去亦不易
。是以成幽困之象
。欲得脫去。必因九二之剛
。故曰入
。明其無所覿而陷入焉。此困之由外物來
。而內(nèi)無所恃
。故不明也。

九二

。困于酒食
。朱紱方來。利用亨祀
。征兇
。無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困卦九二爻辭也

。九二內(nèi)卦中位
。坎之主爻
。干之九二也
。剛中在內(nèi)
。原為見龍?jiān)谔锏隆J┢占爸畷r(shí)而
。在坎則一陽陷兩陰中
。成坎險(xiǎn)內(nèi)陷之象。今合上兌卦成困之九二
。更有剛被柔揜*之情
。故不離于困。惟以剛得中
。而上應(yīng)九五。內(nèi)外同剛
。以與柔搘拄
。故困而有爵秩之降。言困仍能進(jìn)也
。酒食者
。自九二至九四互離。水火相交
。烹調(diào)之用
。而坎亦有尊酒二簋之語。明其有關(guān)于食事
。酒食雖備
。而困于時(shí)。遂不得醉飽
。徒有酒食之名
。而無甘旨之實(shí)。此所謂困也
。若在平民
。則蔬食飲水。若在上位
。則醴酒薄肴
。不過供具而已。且在困窮之日
。并非頤養(yǎng)之時(shí)
。得食已難。當(dāng)茲坎陷之時(shí)
。又非鼎食之際
。則果腹亦不易。此困于酒食
。不獨(dú)指不甘旨
。及不豐備也
。在九二為酒食而困。即有亦不能安享
。即多亦不容甘飫
。則困之時(shí)義使然。凡食以頤為養(yǎng)生之正
。以噬嗑為得食之基
。今困九二徒以互離。有與噬嗑近
。故以酒食占
。而不免為所困也。朱紱者
。朱綬乃爵賞之物
。方來者。言其有位可得之
。九二得九五頒賜也
。故曰方來。以二五正應(yīng)
。方能得焉
。然非困之得。乃困之遇
。困而得位
。斯遇此賞。而酒食且困
。朱綬又奚榮
。食飲且不充。官秩卻何貴
。不過九五方以此羈糜下位
。好爵令名。補(bǔ)其食祿之匱
。希賜厚賞
。償其苦阨之情。假以名
。使其不離
。加以秩。范其不安
。此九二因中位而得占加官進(jìn)爵也
。利用亨祀。則如萃之用禴
。仍祀事祈報(bào)之旨
。祈祜而報(bào)恩
。為在位者所必重。九二以時(shí)
。王之寵命
。當(dāng)思神祖之恩施。此利用亨祀
。乃在位者之志
。九二九五皆然。且當(dāng)困窮時(shí)
。前途尚不卜
。故有禱于祖。祈于神
。以乞佑而保安
。則猶人之恒情。人窮則呼天
。急則呼毋。為無可奈何

惟以命聽諸上帝及所生而已

。此困九二九五。皆以祀為利之義
。不獨(dú)不忘本始也
。然酒食既困。則亨祀亦難備禮
。此姤之不克豐備時(shí)也
。而所關(guān)禍福。則不得以物不足
。而失其禮
。以儀不具。而忘其誠
。此亨祀之利
。與九二之受祿相應(yīng)。皆言以禮示其情
。以尊敬之心
。致其契悅之意。此則本上兌卦之用也
。征兇者
。不易進(jìn)取。九二剛得中
。而被揜
。守則有余
。進(jìn)則不足。故占征兇
。亦與方來二字對(duì)
。來者彼來。征者我往
。如升之不來
。與萃為反。困以貞自守
。不宜輕進(jìn)
。進(jìn)必有兇。而以本爻得中正之位
。有剛健之德
。故占無咎。以中而剛
。不為物困也

象曰。困于酒食

。中有慶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二雖困于酒食

。而得中位
。剛中之德。而有朱紱之慶
。酒食之困
。其小焉者。爵秩之加
。斯吉慶之大者
。而以剛德自強(qiáng)。守貞不易
。不忘本始
。亨祀以誠。則受神之福
。且受上之賞
。是中位之慶。酒食之困
。何足為患
。利用亨祀。乃吉慶之本
。不悖于孝享之德
。不戾于神祖之命
。則雖困亦亨。況有朱紱之來
。無咎之占
。是因僅屬酒食細(xì)事。何足為憂
。亨字與享通
。亨以成禮。祀以成祜
。人神之契
。福祿無疆。則困于一時(shí)
。將亨于其后
。故困而亨。仍以敦本返始為重
。剛中之德
。干之道也。祭祀之禮
。本乎天道
。故能敬天不違。孝先不二者
。雖困又何害焉
。此亦君子致命遂志所重
。亨祀以致其誠
。祭祀以培其本。則命聽于天
。志達(dá)于神
。神祖所佑。百祿是總
。則困已不困
。貞而能亨者矣。剛中以成貞
。孝享以致亨
。則貞且亨。斯君子處困之要
。毋以九二困于酒食
。而有疑于征兇也。釋文特以中有慶
。明告九二之困不足慮
。貴在充其剛中之德
。致其亨祀之禮。而達(dá)于君子貞亨之行耳

六三

。困于石。據(jù)于蒺藜
。入于其宮
。不見其妻。兇

孔子《宣圣講義》

此困六三爻辭也

。六三下卦之終。中爻之始
。與九四接
。成未濟(jì)之象。剛?cè)峄ナ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則行止皆戾于道
。故爻辭占兇。困于石者
。以柔乘剛
。而坎之終爻。上介于兌之下
。兌下為剛
。柔與剛不能匹。以中互離之中爻
。首末兩陽
。反坎為離。變?nèi)釣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有困于石
。?jù)于蒺藜之象。石剛
。而蒺藜介于剛?cè)嶂g
。困于石則不得出。據(jù)于棘荊之內(nèi)
。更不易進(jìn)退
。是六三之時(shí)。如大壯羝羊觸藩
。不能退不能進(jìn)之情
。然非大壯也。柔之揜剛。已無由進(jìn)
。又前后為剛所斷
。柔亦無由退。是困之所遇
。皆失其宜之所為
。又較初之困于株木有異。初見阻于九二
。故曰株木
。三則前有九四。后有九二
。故曰石曰蒺藜
。明其不可據(jù)而據(jù)焉。其困窮可知
。如人失路
。而走入荊棘之中。榛莽之內(nèi)
。又為石所遮斷
。是行不可。止不能也
。入其宮不見其妻者
。兩陽之間。如中宮而自入之
。亦如初之入幽谷
。不過初在下為谷。三在中為宮耳
。其境雖殊
。其困一也。而以全卦中互風(fēng)火家人
。反為睽

家人變睽

。故曰不見其妻
。以剛過多。柔被壓
。不得與齊妻齊也
。陽與陰匹配相得者為夫妻。六三前后兩陽
。不得諧合
。故不見其妻。如小畜之夫妻反目
。亦以剛遇柔難與匹也
。宮中為內(nèi)
。如家中以妻為主。今家道乘而成睽
。六三又不與九二協(xié)
。故入宮而妻不見。困之所為
。是有家而難齊也
。自二至五。皆中互之象
。九二以酒食之困
。即婦道之乖。婦主中饋
。惟酒食是議
。困窮之日。巧婦無坎
。則易起勃溪
。而夫婦不和。家道失正
。故循至六三
。遂不見其妻。明處困之不易
。固窮之難
。婦女之見。共富貴則安
。共貧賤則詬誶
。亦人恒情。不得以君子安貧樂道責(zé)之婦女
。故困卦特以家道之困
。示夫妻乘離之由。雖不必有之
。實(shí)情勢(shì)所難免者

象曰。據(jù)于蒺藜

。乘剛也
。入于其宮。不見其妻
。不祥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三柔加于剛。而介在九二九四兩陽之中

。故有據(jù)于蒺藜之象
。剛?cè)岵幌鄥f(xié)。則動(dòng)靜兩難
。行止均不易
。不見其妻。乃不得配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ハ喑诉`。是家人之反
。即家道之乖
。為人道不祥之兆。祥以和召致
。語曰和氣致祥
。乖氣致戾。今夫妻失和
。即無以召致祥福
。而成乖戾之害。由爻辭困于石據(jù)于蒺藜言
。是行之戾
。由入于其宮不見其妻言。是止之戾
。行止皆不可
。此六三之困。為全卦最甚也
。故占兇
。較之初二雖困。而仍占無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砸娏焕印Iw困卦六爻皆困
。而三陽之困
。猶善于三陰。以陽困而得中也
。陰困則無守
。惟有順乎陽而得諧協(xié)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擅饩獭A齽t以原居多兇之地。又介于兩陽之間
。乃離之中
。離以麗為祥。離為戾
。今一柔不能與二剛麗
。遂成乖離。此所以不祥
。而獨(dú)占兇也
。若九四則雖同不當(dāng)位。而有與下相終之情
。此陽德之勝也
。困之中爻。孚于未濟(jì)之象
。而反家人為睽之情
。以致行止俱非。動(dòng)定難措
。蓋家人巽在離上
。而睽則離在兌上。由全卦言
。本互家人
。由下而上言。則反為睽
。且上卦原為兌
。是以得睽之用多。六爻初上無位
。則人道最困窮者
。為三四兩爻。而四幸以陽志在下與初應(yīng)
。故得免
。惟三以陰與上應(yīng)。皆為陰柔
。且反坎為離之中
。柔不得剛之協(xié)。故為全卦最困之位
。爻稱困于石
。據(jù)于疾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娝唤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皆為阻害
。入其宮。不見其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娝鶜w處者。亦皆相攜貳
。是六三遠(yuǎn)近皆無相與
。而成孤孑自困之象。然六三之困
。時(shí)也
。位也。君子不以時(shí)位困其心
。雖不得與
。亦無所失。以能守其貞耳
。守其貞
。則無待于外。無需乎助
。則己不為困
。何畏于石。何憂于疾藜
。不以得失移情
。苦樂易志
。則何患乎家道之睽
。夫妻之不齊。此君子處六三
。不因其不祥
。而存過慮之心。不以其兇
。而求趨避之道
。故戒慎在平日。而有終身之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磉_(dá)于事臨。而無一朝之患也

《宗主附注》

因六三爻之義

。夫子已詳示。傳曰非所據(jù)而據(jù)
。故不免于困
。以蒺藜多刺
。不可據(jù)之物。而竟據(jù)之
。此如幽谷不可入之地
。而竟入焉
。皆為困窮不擇行之象
。此恒人之情。若君子則不以境而自困
。不以時(shí)而同窮
。幽谷不入。則無不明之憂
。蒺藜不據(jù)
。則無被害之慮。心中無偏頗之見
。則物無利害之觀
。行止無濡滯之時(shí)。則道無險(xiǎn)夷之異
。故在坦途
。不失戒慎。則臨危地
。亦無恐惶
。在寬場(chǎng)。不忘檢點(diǎn)
。則當(dāng)陷穽
。亦自安豫。蓋不以境易其情
。不以行移其志
。何哉。一于素位
。持于中和
。人視若險(xiǎn)巘。君子則如平地
。人畏若危岸
。君子仍如安居。故履險(xiǎn)若夷
。行危若安
。不以外物動(dòng)其中。則外物亦無害于我
。而要在時(shí)存臨深履薄之念
。勿忘戒慎恐懼之情
。則雖困而仍亨。窮而仍達(dá)
。故入幽谷亦明
。據(jù)蒺藜亦安。此道者所謂入火不焚
。入水不溺也
。中氣自充。則任何兇惡不能干之
。性天自固
。則任何危險(xiǎn)不能害之。身無所重輕
。則物何足為患
。生死無所系戀。則安危福禍均齊之以一
。此即致命遂志之道
。為困而不困。窮而不窮者所為也
。六三之困
。固甚于各爻。君子亦視若無異
。則何不可據(jù)
。何不可入。而何困何兇哉
。此易之吉兇
。為常人言也。不能自立命
。則聽命造化
。不能自遂志。則信志時(shí)運(yùn)
。斯尋常人憂樂之情
。隨物而生。安危之念
。困境而定者
。故役于物欲。囿于變幻
。無可自主
。斯無可幸免。德之不足以邀福
。道之不足以避禍
。則困益困
。窮益窮。心不離于物之遷移
。行不逃于時(shí)之變易
。則惟憂苦沉淪而已。更何亨以解困哉
。故失貞則失亨
。能守則能行。六三不祥由于偏求祥耳
。果無祥殃之判
。自無希求之情
。則不祥亦無異于祥
。而困又何別于亨哉。此中義理至精微
。習(xí)易者須深悟之
。文王作易。固以此自解其困
。特作辭示人困之所由
。與困而亨之所在。文王悲憫之心
。于其辭中即足見之

九四。來徐徐

。困于金車
。吝。有終

孔子《宣圣講義》

此困九四爻辭也

。九四外卦之始。為兌之四爻
。而與六三同屬人爻
。以陽剛之德。居柔位
。而上有九五
。兩剛之接。與下九二同功異位
。為多懼之地
。本干九四躍淵之道。樂與下近
。故曰來
。自下上曰往
。自上下曰來。言九四由外來也
。以剛乘柔
。而易升為降。故曰徐徐
。言其行緩其情安舒
。本下就之道。有自卑之德也
。九四之應(yīng)為初六
。一剛一柔。陽來就陰
。外來親內(nèi)
。而中互家人。有如咸男下女之象
。九四居巽之中爻
。互離之外爻
。內(nèi)鄰六三
。遂牽引以俯就于下。柔之德本安閑
。行亦迂緩
。故徐徐其來。而不忽遽也
。然九四雖介于九二九五之間
。有如損益交錯(cuò)。而與益近似
。兩陽下臨于陰
。故陽剛不得伸其志。仍成被揜之情
。故亦稱困
。謂失所出路。雖轉(zhuǎn)而向下
。又失其所本
。故曰困于金車。車指在行道之中
。金車貴人所乘
。非困窮時(shí)所有。困而因金車。亦如初之困因株木也
。金車者
。以爻九四干也。而下臨坎
。雖貴重而不利于行
。以險(xiǎn)陷在下也。九四之剛
。本以陵越之情
。飛騰之志。為其所愿
。而今徐徐其來
。緩轡強(qiáng)步。有金車而等于無用
。反不若徒行之快其志
。故曰吝。言吝于行而惜其物也
。凡不暢所欲
。不滿所求皆吝也
。吝惜之而不充其用也
。此困之所使。如駕華美之車
。以行污穢之地
。雖不自吝。亦可惜也
。況行迂回
。而進(jìn)趑趄。前既不能
。退亦不可
。則吝而不免于困。

惟以剛樂近柔

。上樂親下
。有自謙之德。為克己*之行
。乃孚于坤安貞之道
。而有永貞之終。終者坤之本德
。干知大始
。坤以大終。九四發(fā)于干。而志協(xié)下之坤
。故能有終
。此凡剛就柔者。多及之
。如地山謙
。以謙退之德。成君子之終
。所謂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者也。九四之行
。恰孚謙道
。卑以自牧。故克有終
。此爻辭因其善于處困
。合乎貞亨之德。故決其有終
。明君子之困
。可終達(dá)于亨也

象曰

。來徐徐。志在下也
。雖不當(dāng)位
。有與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四陽剛
。而徐徐其來。違其本行
。則因志在下就于陰
。故不升而來。不遑遽而徐行也
。下字指下卦
。亦指行向下。即自卑之意
。位高而自下
。如干之或躍在淵耳。九四原非中位
。且剛?cè)峄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如未?jì)之象。故曰不當(dāng)位。但不當(dāng)位者
。以剛履柔位
。而下六三。則柔乘剛
。是仍成一剛一柔之道
。四爻與初應(yīng)。亦孚于一陰一陽
。故曰有與
。言兩情可與協(xié)。其用相與成也
。爻辭稱有終
。釋文稱有與。明有與始有終
。蓋陽升陰降
。原成背馳之情。而九四乃反以就下
。遂得相與之利
。陽剛原無終。而以有與得終
。正如地山謙
。以謙而有終。為克孚坤用
。亦永貞之德耳
。仍與彖辭貞大人吉相應(yīng)。貞乃有終
。剛能就柔。乃相與以有終
。此以亨貞互成其德也
。非貞無以亨。惟亨而能貞
。乃永保其亨
。是因之君子。必先自貞
。有守始有與
。有與始有終。亨者天道
。貞者地道
。人以地法天。故先貞后亨。此九四以志在下成其貞
。即以有與有終
。而免于吝與困。要以來徐徐之行
。足以征之
。來徐徐。則一切均本是以行
。自無輕躁妄進(jìn)之害
。此守貞之道。必本于坤順也
。內(nèi)健外順
。如明夷內(nèi)文明而外柔順。皆君子應(yīng)時(shí)保身之要
。不可忽略看過

九五。劓刖

。困于赤犮
。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孔子《宣圣講義》

此困九五爻辭也

。原文赤紱。乃赤犮之誤
。與九二朱紱不同
。朱紱指印綬。赤犮指除不祥之人或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蛟患洰?dāng)作韨蔽膝之物。見禮玉藻篇
。然此兼義
。其本義作赤犮。亦作捇拔
。周官赤犮氏
。主除不祥。又刪除草木蟲豸者
。以其自死
。有召致沴氣疫病。為不祥之物
。故袚除之
。九五以上卦中爻
。亦全卦正位。非同九二在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苌现糍p。而有朱紱方來之占
。九五主位
。更無以印綬賜頒者。況天子服飾
。即為印綬
。亦無受困之理。故原本赤犮
。后人以類似九二朱紱
。遂作赤紱。赤朱一色
。而朱為正名
。如印綬則當(dāng)仍稱朱紱。不得易以赤也
。九五兌之中爻
。干之九五。下與九二同為剛
。中以困之時(shí)
。陽為陰揜。雖居正位不離于困
。惟在上而近于極
。得九四之承宣。困尚無害
。且有解脫之望
。此九五之得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吮鼊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與柔周旋也。劓者去鼻
。刷者去足。古五刑之屬
。皆以誅有罪者
。九五居執(zhí)法之地。有刑人之權(quán)
。故以劓刖稱
。言其用可比于鼻足之刑
。則以上初

皆柔。如人之鼻足不全也

。而全卦中互家人睽
。由下上孚于睽。睽亦稱其人天且劓
。則以兩陰間其陽也
。今九五亦以三陽被揜于三陰。體肢不全
。而在上者去鼻
。在下者去足。雖曰刑殘以罪
。亦有非罪而受刑
。更有非刑而殘?bào)w者。此爻辭不及刑罪
。祇以鼻足之被戕
。若受劓刖之罰。如眇能視
。跛能履
。但稱眇跛。不稱所以眇跛之由
。以卦象限于所見而已
。因困而有此殘傷。且囚困而關(guān)于赤犮
。是九五為欲挽其困
。濟(jì)其窮。卻將憑此以用其道
。如見殘?bào)w之困
。則思有以療之。如見祓除之困
。則思有以正之
。皆九五剛中之德。欲行其志
。以脫于困
。而未免者則以志之不得。行之無成耳
。殘?bào)w固不易補(bǔ)
。赤犮亦難見于功。此困窮之時(shí)所為
。不容免強(qiáng)
。則雖有位
。仍無其勢(shì)。雖得中
。仍非其時(shí)
。然而以位究有可為。以剛中究有所希冀
。故曰徐有說
。說字兼悅與脫二義。則兌為悅澤
。其闕口又解脫之象
。如缺口而放水。猶啟關(guān)而釋囚
。是兌包有數(shù)用
。九五因之。乃徐有悅澤或解脫之功
。則以剛既揜于前
。欲進(jìn)不得急。與九四來徐徐之徐同義
。言困之脫
。必徐徐而后致之。窮愁之境
。必緩緩而后去之
。則以九五中直之行。立不易方
。而阨于時(shí)
。不得不徐圖之事。緩則困脫
。行徐則困解
。而殘?bào)w者終可無苦。祓除者終遂其愿
。此亦剛中之道
。持之以貞。乃致其亨也
。亨以成禮
。故利用祭祀。仍如九二之亨祀也
。返本以報(bào)恩
。培源以祈福。九五正位
。仍以孝敬示天下
。以祭祀契神明。是困終亨
。賴乎人神合德
。而禍福轉(zhuǎn)移。皆在于盡禮
。以致其敬天孝祖之行
。此本亨以和禮之義。禮以保位之功
。無論困否
。所必由之。而困時(shí)尤為重要
。故全卦于二五兩爻提示焉

象曰。劓刖

。志未得也
。乃徐有說。以中直也
。利用祭祀
。受福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五得位居尊
。宜有所為。有所成
。而輝耀當(dāng)時(shí)
。烜赫千古。而爻辭以劓刖形容其肢體且不全
。是已不副其尊嚴(yán)之貌
。而同刑余之人。何以為萬民之望
。天下所具瞻哉
。故釋文以其志未得。明其時(shí)之不宜
。雖有其位而無其時(shí)
。雖有其志而不得遂。是負(fù)其威儀之相
。辱其尊嚴(yán)之位
。亦困之所恒不免者。困于赤犮
。辱于劓刖*
。則為功而受過
。為利而反害。形之不全
。德亦不昭
。固困時(shí)不易免者。然以其中位
。終不同于常人
。故曰乃徐有說。言終得解其困
。悅其志
。以中位而直其行。此剛健自強(qiáng)不已者也
。且以利用祭祀
。受神之福。則雖困亦無害
。雖殘于前
。而全于后。雖傷于一體
。而成其全身
。雖困于袚除之物。而終得解脫之望
。此由九五有中直之德
。更以祀事。復(fù)受神祖之福
。人神合契
。何困之患哉。全卦以九五之困
。為可解而受福
。是正位之可貴。中行之可師
。而勵(lì)人以明德守位
。盡禮誠神。以待時(shí)而回天
。致命以遂志
。仍不外貞以致亨。亨以解困之旨
。故刑殘不足畏
。困窮不足憂。君子自有其保全之道也。九二九五以剛中得位
。雖困終亨
。乃困卦大用所在
。讀者識(shí)之

上六

。困于葛藟。于臲卼日
。動(dòng)悔有悔。征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困上六爻辭也

。于臲卼日。日字誤作曰
。與大畜卦日
。閑輿衛(wèi)誤曰相同。應(yīng)為于臲卼日一句
。后人以屬下句不合
。上六為全卦極位。兌之上爻
。亦其主爻
。而本坤之上六也。全卦初上皆柔
。中六三爻亦柔
。分揜三陽爻在中。故名困
。而易言之
。陰亦困也。以易卦六爻
。周而復(fù)始
。陰固揜陽。陽亦夾陰
。故六爻皆有困字
。特所困不同耳。如初困于株木
。二困于酒食
。三困于石。至上六困于葛藟
。其困于物同
。所困之物不同。初與三所困相似。木石之屬
。不情之物
。二五困于酒食赤犮。乃行為之困
。動(dòng)作之事
。上六葛藟。亦如初三之木石
。而與三之蒺藜尤相近
。蓋皆為行止之阻。進(jìn)退之難
。不過六三困于石
。而據(jù)于蒺藜。非本困也
。乃自依據(jù)之
。咎在己者多。上六則為葛藟
。而困非由己之行
。蒺藜多刺。易傷毀
。如坎之寘于叢棘
。葛藟為牽藤。易糾纏
。如坎之系事徽纆
。皆拘系之象。罣牽之情
。不得自由進(jìn)退也
。以上六極當(dāng)變。前之剛者變?yōu)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刺傷者變?yōu)槔p縛
。是以兌之用易坎。而險(xiǎn)陷之害變?yōu)榧m紛也
。且葛藟不足傷人
。徒以纏縛。不足害物
。徒以牽連
。是亦可見卦至上爻。雖困亦已大差
。以其困易脫耳
。無傷而易脫
。則困之用且窮。是困之勢(shì)
。如強(qiáng)弩之末
。明示其且解。雖困無大礙
。第上六
。兌之主爻。在全卦為極
。而在上卦為主
。故仍在困阨之中。有憂危之象
。故曰于臲卼日
。言所困之地。恰當(dāng)艱危不安之時(shí)
。臲卼者。不安之狀
。危殆也
。險(xiǎn)害在其下。糾紛在其身
。故臲卼不安
。所謂惶惑之情。困迫之境也
。兌以悅澤為用
。窮則反為憂危之態(tài)。而又困于物不得去
。重其憂思
。此上六居高而履危。迫于時(shí)而囿于物
。有不能自解之情
。故曰動(dòng)悔。言動(dòng)而有悔也
。有悔者
。以卦外多悔。既臨多悔之事
。自來易悔之思
。二悔字。一指時(shí)位
。一指心志
。時(shí)位指外來之悔。心志生己身之悔。如悔其所為
。而更悔其思也
。與豫卦盱豫悔遲有悔義相近似。皆以己之悔心
。與事之悔改相牽連
。即若事不可悔。心亦無悔
。今動(dòng)于悔
。而心有悔。是中悔外亦悔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跒檠a(bǔ)過之機(jī)。遷善之萌
。是亦德之吉者
。故曰征吉。蓋因悔而動(dòng)
。則行卜吉
。如人悔其前非。而別求其行于善
。自協(xié)吉占
。征字指行言。全卦皆以守為吉
。故稱貞吉
。上六當(dāng)變。故反為征吉
。是利用其悔禍之心
。而求其日新之德。則行無不吉矣

象曰

。困于葛藟。未當(dāng)也
。動(dòng)悔有悔
。吉行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上六高而無位
。更以柔居上。故曰未當(dāng)
。而成困于葛藟糾纏不已之象
。動(dòng)悔有悔
。以事之當(dāng)悔。且可悔
。而心知悔
。日能悔。故為吉
。而利于行事之當(dāng)悔者
。必其前之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苫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必其時(shí)尚可及。心自知悔者
。覺悟其非
。能悔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改其所為也。人不易無過
。過貴能悔
。事不易無失。失貴可悔
。故動(dòng)于悔。而必有悔
。且克實(shí)行
。自無不吉矣。言行二字
。指吉以行占
。而行亦吉。則重在能行也
。全卦彖辭有言不信
。以不能行。上六變而能行
。故占吉

且與貞以致亨之義相應(yīng)。兌主說言

。而困之解
。非言之功。必期于行
。能行則困不困
。而吉亦以行占葛藟之糾纏
。不足以阻其必行之志。況悔其所為
。而圖改善之
。則前之困亦自解矣。此上六以柔在上
。得坤之終
。孚永貞之吉。而合干元自強(qiáng)不息之道也
。柔悔其揜剛之失
。剛遂其中行之志。則剛?cè)嵯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困解矣
。更何憂于臲卼哉。此爻辭微旨
。重在動(dòng)悔有悔耳
。能自悔者。則雖過無害
。故以吉終
。坎陷不陷
。兌澤永沛
。則困成亨。此上六必變
。奱則為井
。而有舊德可食。往來井井
。更何物之困哉
。困之變乃為井。而坎之陷
。乃升于上矣

《宗主疏述》

一困以兌合坎。澤在水下

。成有澤無水之象
。故象辭稱澤無水困。以水與澤睽離也
。若以升卦木生地中之例
。則為水在澤中。應(yīng)不得謂為無水
。而象辭無水者
。以水性潤下
。即以卦上下言。兌上坎下
。是水在澤之下也
。澤因土以成潴水之用。若水在下
。是非澤所得潴
。水愈下流。澤亦愈涸
。遂為無水之澤
。如天旱池沼皆枯。原潴之水已不復(fù)存留
。雖有澤
。而失澤之用。此所以為困也
。澤之用
。于水為溉潤之功。于物有運(yùn)轉(zhuǎn)之便
。于中有水草魚鱉植蓄之利
。于外有流通平均蒸化之功。是皆以水為本
。水而與澤乖離
。將何以成其用哉。此困之名
。以澤不得水成其功用耳
。澤之于人。比于恩澤
。若兩露之沾沛。溝渠之灌溉
。皆以生成之效
。為其致用之道。比施政之所關(guān)
。明德及于大眾之所見
。故德政之世。膏澤下于民
。暴政之君
。膏澤不及于眾。皆以恩施為澤也
。澤而無水
。猶膏澤之不下
。而民眾無以生存。此則國之困
。民人之所苦也
。時(shí)困屬諸天。國困屬諸人
。困卦期言之
。下坎不以水成澤之用。而以險(xiǎn)陷減澤之功
。是上不得與下合志
。而內(nèi)不得與外同情。上下相疑
。中外相忌
。困之為困。乃以時(shí)成
。若救其偏
。補(bǔ)其敝。必反其道
。而易其行
。則反困為井。井則水得蓄
。而用可永
。雖非澤之大。而有巽之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卜丛谏稀R院昶錆櫸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達(dá)其生成之德
。此井之繼困。足以行困之時(shí)
。即由卦言
。困與節(jié)同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采隙鴥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則反困為節(jié)。節(jié)亦可以濟(jì)困之窮
。如人困窮
。果節(jié)約。自苦自儉
。則不為困所害
。故節(jié)困之用
。相反相成。而善用困者
。必取法于節(jié)
。不節(jié)若。則嗟若
。節(jié)則有余
。困而節(jié)。則不終困
。水用既顯
。險(xiǎn)陷失時(shí)。則困之道
。易為不困矣
。澤上水盈。其用必豐
。尚何困哉
。斯不過易其上下而已。如損與益之例也
。困彖辭稱亨貞大人吉無咎
。而釋文曰。困而不失其所亨
。其惟君子乎
。此義夫子已詳。大人君子以德言則同
。以位言則別
。亨而貞。非君子不能
。以在困時(shí)
。尤非君子不能也。蓋亨者得志之時(shí)
。易生驕心
。若不驕而自戒慎。不失其守
。豈常人所能。此達(dá)時(shí)之不易貞也
。若當(dāng)困阨之際
。貧賤所迫。易生惡心
。若不志不惡
。而潔身自好
。不失其分。豈常人所能
。此窮時(shí)之不易貞也
。今困亨貞三字相連。是兼窮達(dá)之時(shí)
。而賅升沉之際
。果以道言。則為困窮
。若以時(shí)言
。則當(dāng)亨達(dá)。此在亂世而得志者
。危邦而居高位者
。雖困而亨。然亨則亨
。而不失其貞
。為以時(shí)之亨。而道之困
。亨亦困也
。故亨不得久。而必志于貞
。所謂困而不失其亨者
。亦即困而不失其貞也。亨貞本末也
。貞本而亨末
。能貞方固其本。貞固也
。干傳曰
。貞固足以干事。此四德之本
。如木之根
。室之礎(chǔ)也。故困之亨不足為貴
。困之亨而貞
。則貴。困之貞則尤貴
。達(dá)之亨不奇
。困之亨為奇。困之亨而貞則尤奇。以困原不可亨
。而不易貞
。不可者。時(shí)可之
。不是者
。人易之。此惟君子能及焉
。蓋困之貞
。即夫子所謂固窮。夫子以子路問君子亦有窮乎
。特告之曰
。君子固窮。即明示困貞之義也
。困即窮
。貞即固。固窮者
。貞以處困之謂也
。后人釋此句。多未得夫子之旨
。不知原本困彖辭困亨貞之言
。困字指卦。亦指境遇
。亨貞則分指時(shí)宜
。與所行之道。時(shí)宜者外也
。所行之道內(nèi)也
。依乎時(shí)宜。則亨或否
。依乎人道
。則以貞為本。此困之無論何時(shí)皆貴貞
。亦即困窮君子所行也
。惟能貞固。始能免于困窮
。而不失其亨
。若失貞固。則困亦害
。亨亦害
。故困可亨
。而不可亨。必以貞而亨
。方善用困。此君子固窮
。不為窮所累
。且以成其德也。若小人不知貞固之義
。徒恨困窮之來
。遂不免為時(shí)所移。為境所迫
。而自濫其行
。趨于下流。不可復(fù)救
。故曰小人窮斯濫矣
。濫字與固字恰相反。固則有守不易
。濫則隨波逐流
。無所底止。言如水泛濫
。流下忘返也
。何以比水之泛濫。則因困卦坎水在下
。脫澤之堤防
。而下流不已也。故夫子之語
。全本困卦之用
。非偶答弟子之問為護(hù)其窮也。窮何患哉
。困卦為困窮之時(shí)
。各爻均有所困。即示在困窮之日
。無論何人
。均不免于困阨。在位者固困
。在野者尤困
。為財(cái)者固困。為食者亦困
。己與固困
。家人親友亦無不困
。行動(dòng)固困。株守養(yǎng)晦亦無不困
。此困之為亨
。言天下同困也。通于一切無不感其困
。則困安能獨(dú)亨哉
。故君子惟有致命遂志。以困待困
。先自困
。而后不深覺困之苦。身入困
。而后可希望困之解
。故初六之困以臀。即明示身已困
。而面向外
。則雖在困中。尚有出困之日
。株木之困
。幽谷之困。皆先自困
。而后求其漸脫于困
。初爻無位。原為尤困之地
。是以系于株木
。入于幽谷。明其實(shí)處困地也
。然卦自外上
。由初以進(jìn)。則在困地者
。終望脫而向上向外
。此初爻之困。為困之始也
。然困卦類無不困
。初志固在出困。而所進(jìn)仍不離于困
。且在下固困
。升于上亦困。在位固困
。進(jìn)于前亦困
。其困雖殊
。其被困則一。此卦之以固名也
。不過進(jìn)于九二剛中之德
。如在內(nèi)之主。有受時(shí)王爵祿之象
。故有朱紱方來之辭
。然其為困。亦不以位而免
。可見困之所為
。在位在野
。皆同感焉。不過所困之境有別
。而處困之情有殊
。困而無困。惟有君子因貞以求亨
。故先自困
。而不希其免。不以茍免
。而更增其困
。是君子不以困自窮。明困之屬于身外
。則不干其中心
。明困之屬于一時(shí)。則不動(dòng)其內(nèi)守
。此知困而困
。終不困也。學(xué)者要于此義深思之
。澤水困正合現(xiàn)時(shí)之象
。澤無水困。而內(nèi)為坎險(xiǎn)
。豈能免于困
。所幸者剛中之德。雖被揜而能守
。守則不失其貞
。貞固則可亨于一時(shí)。此困亨貞
。彖辭已明其教
。與人道所先
。人道以貞為本。方孚于天之亨
。而困卦內(nèi)互風(fēng)火家人
。二女同居。相猜相妒
。終成睽違
。睽反為革。故困后交井
。則井井然稍定
。勢(shì)如坐井觀天。不得其真
。井亦如坎陷
。則阱也。陷阱之災(zāi)不易出
。而后為革則變易
。至鼎則更新。革鼎之間
。一故一新
。易數(shù)如是。天數(shù)亦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饾蔀轭ァ苫鸪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澤水為困
。澤風(fēng)大過。澤地為萃
。地水火風(fēng)四大交遽
。今由地水起。將終于火風(fēng)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痫L(fēng)之合為鼎。此其時(shí)也
。而澤與之終始不離
。則兌也。故兌澤之用
。為牽引之介
。今澤無水。是澤用已窮
。兌道不復(fù)
。兌下以火
。更何用哉。此必革也

《宗主疏述》

二困卦各爻

。均以困窮為當(dāng)前境遇。君子則由困而至于亨
。即心無困亨之異
。自無困亨之境。fo所謂色不異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嗖划悩氛咭病No苦樂之異情
。自無困亨之異境
。困即是亨。亨即是困
。雖物我相糾紛。而情志無二致
。益困益亨
。益苦益樂。君子視為一也
。得失不存于中
。利害不涉于己。則何困何不困
。又何亨何非亨哉
。故君子惟自致其命。遂其志
。不問境之為困為亨
。乃能于困中得亨。而亨亦與困同化
。此困卦困亨二字相連也
。不過君子能同困亨而齊苦樂。小人則不逮焉
。是由一般人言
。困自困。亨自亨
。不可強(qiáng)之作達(dá)觀
。如莊氏之齊物。fo氏之空觀
。此儒家兼出世世間法
。有上下圣凡之別也
。就人情言。所謂困與亨者
。皆以生活必需為始
。生之裕者為亨。窮則困矣
。故困亨必自酒食始
。全易除養(yǎng)生以頤。求食以噬嗑外
。而最關(guān)生存需要者
。在平日則為需。在窮時(shí)則為困
。困與需乃恰相反
。需者人人皆得所需。困者人人皆失所欲
。故需卦彖辭
。即明言義不困窮。而需與困
。又皆以飲食為重
。需為得食之日。困則不得食之時(shí)
。故需象曰
。君子以飲食宴樂。而九五爻辭曰
。需于酒食
。貞吉。困之九二
。則曰困于酒食
。皆以酒食為言。吾需時(shí)得酒食之需
。而困時(shí)感酒食之乏
。皆以卦之坎為取用之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苍诟缮霞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坎在兌下即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矠樯础T谏系闷涔τ谩9食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下失其滋源
。故成困。而坎之中陽
。乃功用之所存
。滋源之所在。故需以九五稱需于酒食
。困以九二稱困于酒食
。九二九五。皆坎中爻
。亦坎主位
。實(shí)為一爻。在外則屬九五
。在內(nèi)則屬九二耳
。需以坎上干下。云上于天
。如云雨之潤物
。故能應(yīng)人物之需。困以坎下兌上
。成澤無水
。如江河枯竭。不足以溉灌
。而人物失其生育。故成人物之困
。需為時(shí)之宜
。因亦時(shí)之困。而皆自飲食始
。小民所需者飲食
。所困者亦飲食。故需九五困九二
。皆以酒食稱
。此易示人道常經(jīng)。生民要計(jì)
。不能概責(zé)為君子外物而先其守
。無求而樂其道也。故困窮之日
。惟君子能亨
。而需給之時(shí)。則凡人皆得所欲
。此需為不困窮
。亦猶治平之世
。豐足之時(shí)。人人皆安生樂業(yè)
。更何困窮之感
。故困者凡民之困。惟君子以困而亨
。民不得所生
。物不得其養(yǎng)。則雖如何言說
。亦無以解其困
。故曰有言不信。尚口乃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诓坏檬场km甘言不足以療其饑
。生不得養(yǎng)
。雖利舌不足以舒其苦。此坎之潤物無功
。而兌之說言何用
。君子惟有守貞以自持。致命遂志
。以聽天待時(shí)而已
。固辭多與坎卦同。以下為坎也
。如坎初六入于坎窞
。與堪初六入于幽谷同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采狭涤诨绽g
。寘于叢棘。與困初六各爻困于木
。困于石
。據(jù)于蒺藜。困于葛藟同意
。皆以身被困阻
。行止不自由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矠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陷穽。困亦同幽囚之象。則坎以一陽陷兩陰中
。而困亦以三陽揜于三陰中
。始末皆陰。則陽下失所本
。外失所出
。前后均阻。進(jìn)退俱艱
。故又如大過首末弱也
。然大過中四陽連結(jié)。尚有不可抗之勢(shì)
。而困之陽散錯(cuò)
。均被困而莫逃。惟幸二五正位為陽
。得剛中之德
。有自守之資。故君子因之以反困為亨
。困于時(shí)
。不困于人。困于物
。不困于心
。則雖困仍自成其德。達(dá)其道
。而圣人恒藉困以為其進(jìn)業(yè)樂道之基
。蓋不困不能自淬礪。不困不能圖振拔也
。愈困愈勉
。愈窮愈堅(jiān)。此德業(yè)反因困而日新
。為窮而日大
。正如顏?zhàn)勇锊灰詾閼n

且以為樂

。原思糟糠。不以為苦
。反以為安
。此困之亨。異夫常人者也
。困不可久
。困道將窮。天以氷雪困諸生物。不久則為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姼F必變。變必通
。困之極必亨
。此常人之情。君子則無困亨異
。視困亦亨
。故不知困之苦。然人情則以困為苦
。故望其速解
。困至九五。已有解脫之望
。爻辭所謂乃徐有說
。即言徐徐有解脫也。說亦作言說講
。以有言即俗所謂有信
。如消息之意。以有好消息
。即有解困之信
。信者如郵傳書。如花信風(fēng)
。必以期至
。故不得速。此徐有二字
。明其必至期
。始有信息也。陽之息
。即陰之消
。消息盈虛。循環(huán)終始
。故困之消
。即解困也。因陽被揜而成困
。若陽息
。則脫所揜而困解。上六一陰
。消而為陽
。初六亦為陽之復(fù)
。則成天澤履。陽剛得伸
。志意以定
。此陽之息。即困之解
。若兌易以震
。則陽得勢(shì)。而為雷水解
。以震之陽自坎中出
。水中一陽。升于天空
。遂成雷雨之象
。萬物甲坼。蟄蟲出戶
。是解之時(shí)用
。即困之消。困以坎在兌下
。兌不能升揚(yáng)
。而散于天空。故為困
。若震則以一陽下起
。勃然而上。二陰退避
。反以成陽飛騰之志
。此雷水解。水火既濟(jì)在中亙
。助其生化之用也
。困之九五。得全卦正位
。自五反初亦成震
。故有解脫之機(jī)。釋文所謂中直也
。中者正位
。直者直上。居正位而直上空中
。則澤沛天下
。如雷雨之潤物
。陽德之生成
。無不至也
。然必以徐徐而后有之。謂非本象
。必待其變耳
。且變者神功。非人力所逮
。故成其變
。致于解。必利用祭祀之受神福
。時(shí)之周流
。道之終始。惟神宰之
。天以神靈
。氣以神行。數(shù)以神明
。故窮則變
。變則通。皆神之功
。無神則窮亦不變
。變亦不通。且不知其所底
。更何望乎時(shí)中
。故中者。極也
。神也
。如懸物于至中。則不偏于何方
。永古回環(huán)
。無往不復(fù)。此神之用
。莫之為而為
。莫之致而至。雖不見有何跡
。而終古如一轍
。雖未見有何形。而天下無不從
。故歸于神
。名曰道。困之不終困
。窮之不終窮
。皆道所為
。神所主。故時(shí)至而困
。時(shí)至而解
。雖欲速之。亦無其力
。雖欲罷之
。亦無其方。此中直之效
。仍必以徐解為其信約也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9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shí)辰內(nèi)管丹成。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shí)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shí)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yàn)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hù)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游绻Φ兰茵B(yǎng)生功法,按照宇宙運(yùn)行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行功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shí)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yán)宮⑵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gè)“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筑基煉己講“靜”
,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道教認(rèn)為
,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風(fēng)行澤上
。四陽二陰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呼
、唏
、呵、噓
、咽
,皆出氣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胺踩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一呼一吸,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