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升卦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2 18:34:20
《易經(jīng)證釋》升卦
孔子《宣圣講義》
升卦上坤下巽。風升而地在上
。是以名升
。言其志也
。風為氣之變動。發(fā)于下
。而揚于空。地中之風。雖在下必期飛揚于上也
。卦四陰二陽。與萃同
。而成往來
。萃以兩陽在上。為眾陰所萃
。升則兩陽在中
。挈眾陰以升。陽猶火也
。在內(nèi)必燃至外
。而其道升。雖三陰在外
。不能遏之
。坤順而巽行。行以順
。安能止乎
。此升之名。乃象于風之上升也
。中互震兌歸妹
。為女之窮。與萃中爻同于未濟
。為男之窮
。亦相匹也。而升中爻九三六四既濟之例
。則上下相協(xié)
。剛柔相濟。以成其用
。內(nèi)有九二
。外有六五
。易乾坤之位。成交孚之情
。則與地天交泰類似
。是亦剛中而應也。然與萃之九五六二
。孚于乾坤正位者相反
。則萃類否。而升同泰
。是雖陽內(nèi)陰外
。不足為升病。且以此得孚元亨之道
。謂其克本天行健
。而不甘于伏屈也。升之義飛揚上進
。包有發(fā)揮散去之意
。物之升也必。還墜于地
。否則散于空中
。風之升也。必被于草木
。否則流于內(nèi)方
。則升猶散也。萃升相對
。傳曰
。萃聚而升不來。即言萃為聚
。而升為散
。萃為至。而升為往
。來往相反。不來即往
。往來者
。易之道。天地萬物
。不得有外于來往之例
。有往必有來。有來必有往
。故春夏相繼
。秋冬相承
。寒暑代遷。榮枯續(xù)至
。萃既來矣
。升則為往。來者成聚
。往者自分
。是不來之義。即分散也
。氣動而成風
。風行而多變。變則不復見前者之象
。此由升而散
。由散而失也。升以九二主內(nèi)中位
。剛中之德
。孚干九二。見龍在田
。德施普及之用
。而外六五應之。孚坤六五
。黃裳元吉
。文明中正之用。是剛中而應
。合于乾坤交泰之道
。以成升。升進得協(xié)
。交孚得濟
。則所往咸亨。而道自大
。此元亨之占
。所由來也。傳曰
。聚而上者為升
。故受以升。則升實由萃之變
。以物既有聚
。必有散。至而成聚者。終升而成散
。此數(shù)之自至
。理之自然。非故為之
。且物聚勢蓄
。蓄則易發(fā)。發(fā)則飛揚
。而上聚于下者
。乃升于高。聚于中者
。乃散于外
。升字之形。亦象四散之義
。而志原求升
。其后則反散于外。此亦因果之相應也
。易兌以巽
。而坤反于上。其情已殊
。其行自異
。故升無可往。終將散之四方
。猶氣動風生
。終亦還于寂靜也。明斯道也
。則明萃升往來之義矣
。周易以爻象顛倒為次。實則反也
。反萃為升
。卦然而用亦然。由遇而聚
。由聚而升
。皆物之遽變。人情世道亦如之
。此升之用
。不可極也。求高者
。物之情。希進者。人之志
。然高或易下
。進或易退。是則行之極必變
。數(shù)之窮反常
。君子知之。故恒中庸
。中則無過
。庸則有常。此天道也
。而人昧焉
。則惟順其進退。隨其榮枯而已
。更何有于升乎
。
《宗主附注》
升與萃為往來卦。即其倒象也
。萃兩陽在外
。升兩陽在內(nèi)。皆兩陽包在四陰中
。而其用則相反
。以坤由內(nèi)而外也。萃上兌下坤
。升上坤下巽
。坤雖同。而易其上下
。兌與巽
。原顛倒成兩卦者。兌一陰在兩陽上
。巽一陰在兩陽下
。皆以陰爻為主。先天巽為長女
。兌為少女
。即由位之異也。巽為風
。兌為澤
。是物之象。而巽為木
。兌為金
。則五行之象。風發(fā)于上。澤流于下
。則以功用升降之殊也
。澤為水之積。風為氣之動
。水積則流
。氣動則變。此兌澤為說言
。為口舌
。言如水之流也。巽風為進退
。為變動
。言如氣之飛揚也。萃以兌合坤
。成水聚于地之象
。故為萃。升以坤上巽
。成風上于地之象
。故為升。而其用之反
。則以萃必集于所安
。地為最安之處。故其聚也
。如水之就下
。而遠近咸至。升以升舉為用
。風之起于下
。而騰于上。如氣之飛散
。而不知其所底
。是一切皆遠離也。故傳曰
。萃聚而升不來也
。聚為來。升為不來
。是升與萃反
。成一聚一散之象。升散者
。凡云煙火電
。皆可象之
。而風最易見。故卦取巽風
。自下而上升
。以明其為物之四散也
。而卦爻則以陽在內(nèi)
。陽剛善動。郁于中
。則勃發(fā)必驟
。雖有四陰。徒助其勢
。而無以遏其行
。則以坤之順承而安貞。不能戾陽之飛越而奔散也
。而上下正位互易
。與萃亦反。則剛主二
。而柔主五
。恰違于乾坤之正。卻以中爻九三六四
。同于既濟
。而得協(xié)調(diào)之功。中互雷澤歸妹
。歸妹為女之窮
。即坤道之盡。以陽在下得決陰
。如女之于歸為婦
。不復為閏中待字之身。此可見升有關于家室之道
。而其用則與漸相錯
。漸以女歸待男行為義。歸妹則更無待
。勢在必歸
。亦猶升之志已動。其行已決也
。讀者宜合參之
。
升元亨。用見大人
。勿恤
。南征吉
。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卦彖辭也。升上坤下巽
。兩陽在內(nèi)
。與觀同體。觀為八月卦
。兩陽在顛
。如日月照臨地上。又如人兩目觀物
。故名觀
。而升易其上下。巽反在坤下
。三陰在上
。陰降陽升。易以陽為主
。故名升
。以兩陽之志于上升也。全卦陽在陰中
。亦如萃
。而兩陽在內(nèi)卦。遂與萃反
。萃聚而升散
。陰雖盛。而陽得中
。陽志于上
。而內(nèi)主正位。上有六五應之
。是干下于坤
。為地天泰之象。故辭稱元亨
。以本干行也
。坤雖在上。而順承干志
。故卦以干九二孚于用
。所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者也
。然升非干也
。雖有九二之孚。而失九五之位
。上所應者坤之六五
。黃裳元吉之占
。合為內(nèi)健外順。中正而文明
。是以占元亨
。而不及利貞。則坤德不專擅
。而體干元以成其行
。健之道也。故不曰利
。而曰用見
。明坤秉承干志。有其用也
。剛以柔用。況二原坤之正位乎
。柔以得時而上于干
。上而不僭
。故仍以九二為尊。而稱用見也。大人即干九二所稱
。而以上有三陰為其障。德具而未昭
。道行而未大
。在干九二。尚有德施普及之尚
。則升之大人
。寧能以飛龍自況。而無所恤哉
。此辭稱勿恤者
。其其原有所憂。而以得坤之順承
。喜柔之協(xié)濟
。乃勿恤耳。凡易稱無咎
。即原有咎
。而獨免。稱勿恤
。即原有憂而獲安
。此古文簡括也。雖用見大人
。而非得志滿足之日
。此有恤也
。雖陰柔重障。而得降心諧睦之時
。此以勿恤也
。卦內(nèi)體外用。升外為坤
。故行亦本之
。坤稱西南得朋。升非全坤
。故占南征吉
。仍以坤之所宜為利也。南征者南方之行
。不陽于軍事
。向南者則吉。皆孚
于坤也
。陽主升而陰不為阻
。此南征吉。明其屬于行進也
。升彖辭僅稱元亨
。而吉屬南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娖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行為先。則本內(nèi)卦巽之志
。而合外卦坤之情
。巽風行。原無定方
。而坤則有方
。坤以靜先。巽以動重
。動以合靜
。柔以益剛。此升卦大用占元亨也
。元亨大亨也
。行之通于一切為亨。乾坤四德之所始也
。元亨并稱
。尤干之用。以其高明無不覆也。升以六五孚文明中正之象
。而陰柔易蔽其光
。非如觀之照臨天下也。故但取巽中兩陽上進之志
。而名升
。兩陽既志升。且挈眾陰以同進
。此升不獨陽也
。惟動自陽始耳。蓋陽在下而能率群陰者
。以九二故
。九二剛中。而上有六五之應
。卦又巽以順
。是以能合乾坤之德之半。稱元亨
。雖非利
。而仍見大人。足明升之以時也
。大人兼德位之稱。與君子以德不以位者有別
。見大人不獨見者
。亦包大人自見于眾言。則以上下相親
。君民相得
。乃好升之道。如人之升用
。必其才行可稱
。而上位者。亦樂引進之
。是升之利于上下
。而為人情所同欲者。故亨
。言升一人可以利于大眾也
。有撥于登庸之典焉。萃既聚其眾矣
。而擇尤升用之
。則萃之用。由升成之
。升而后不徒聚也
。萃動自眾
。故上萃于九五。升動自君
。故下拔于九二
。此治道之所仿。而彖辭特以見大人為孚
。元亨之行
。可以知易之旨矣
。
彖曰
。柔以時升。巽而順
。剛中而應
。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
。有慶也
。南征吉。志行也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升以坤在巽上。坤柔也
。而升于上
。五正位也。而為陰
。是以時升也
。坤為地為土。萬物所居
。位原在下
。今乃在上。是升也
。而巽為木為風
。木生土中。而風揚空際
。其志上升
。五行木制土。故地中之木
。不得抑其上升
。卦兩陽在內(nèi)。陽道升。陰雖眾
。不得過其上升
。此柔以時升。即順夫剛也
。剛柔既協(xié)
。升降乃同。此時也
。位也
。位當則時宜。九二在內(nèi)
。居坤之正
。六五在外。履干之中
。是互交也
。亦時之宜。則在卦地天交泰
。為春日
。陽正長之時。天地之德
。皆以泰顯
。時用之義。即生生不已之功
。此柔之升
。必系乎時。非時之升乃為過
。如大小過。柔皆在外
。而違于生生之德
。故為過。升與萃
。則以孚于時
。互成其用
。斯剛柔交易之道
。有宜于時者也。況陰降而位在內(nèi)
。升于外為反常
。惟以時升。方大其用。升之稱元亨
。正以柔之升宜于時耳
。上坤為順。下為巽
。故曰巽而順
。卦自下上。如同體之觀
。則曰順而巽
。巽順義亦近。母女之情亦親
。故觀與升
。皆上下相諧。內(nèi)外相得
。不似天水違行之訟
。及二女不相得之睽革也。九二在內(nèi)正位
。六五主卦中位
。此亦剛中而應也。凡二五相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蛉南鄳匀弧殒谟谝魂幰魂栔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其得中而應
。上順而下巽。剛柔交而天地合德
。是以稱元亨
。元亨大亨也。言德用亨于一切
。而克大久也
。九二大人之象。與六五相望
。故曰用見
。以其情志之協(xié)。行止之宜
。故勿恤
。謂雖有憂。而可無之
。是則升之有慶也
。有慶猶有喜
。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以君正而德昭
。恩周而惠遠。是一人之慶
。即兆民之慶
。升就主位言。故曰有慶
。謂上下孚
為慶
。否則憂也。慶與恤對
。有慶則勿恤矣
。南征占吉。言其志在于行
。行有方宜也
。體巽以從坤。因近以達遠
。此南行為升之吉
。推而言之在下者。以時勢及其德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阅厦妗6谝蝗酥畱c矣
。蓋九二在下之尊
。果充其德。乘于時
。則進于九五
。亦無所憾。此干九二釋文以德施普及為言
。蓋預為九五飛龍在天之備
。升之九二亦如是。南行而卜吉
。正如南面之當時也。升萃原一卦顛倒
。故萃為聚
。升為往。恰反
。而兩陽上下易位
。則用大殊
。升之征吉。亦以志之升揚
。乃順時而動之旨
。坤以順承干為志。九二干也
。六五應之
。故體干用坤。柔成剛
。陰隨陽
。則二五合德。而占元亨
。雖卦德不及利貞
。而有慶吉之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姙樾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不稱利貞者。正以升之志行
。守先利貞
。而貞為本。行先元亨
。而亨為基
。此大亨之占。恰與志行相應也
。干之道
。必依坤而后見。剛之志
。必假柔而后明
。此升之用。實本于剛中而應
。內(nèi)巽而外順也
。
《宗主附注》
升彖辭南征吉。亦如蹇解利西南
。以其秉坤之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