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升卦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2 18:34:20

      《易經(jīng)證釋》升卦


      孔子《宣圣講義》

      升卦上坤下巽。風升而地在上

      。是以名升
      。言其志也
      。風為氣之變動。發(fā)于下
      。而揚于空。地中之風。雖在下必期飛揚于上也
      。卦四陰二陽。與萃同
      。而成往來
      。萃以兩陽在上。為眾陰所萃
      。升則兩陽在中
      。挈眾陰以升。陽猶火也
      。在內(nèi)必燃至外
      。而其道升。雖三陰在外
      。不能遏之
      。坤順而巽行。行以順
      。安能止乎
      。此升之名。乃象于風之上升也
      。中互震兌歸妹
      。為女之窮。與萃中爻同于未濟
      。為男之窮
      。亦相匹也。而升中爻九三六四既濟之例
      。則上下相協(xié)
      。剛柔相濟。以成其用
      。內(nèi)有九二
      。外有六五
      。易乾坤之位。成交孚之情
      。則與地天交泰類似
      。是亦剛中而應也。然與萃之九五六二
      。孚于乾坤正位者相反
      。則萃類否。而升同泰
      。是雖陽內(nèi)陰外
      。不足為升病。且以此得孚元亨之道
      。謂其克本天行健
      。而不甘于伏屈也。升之義飛揚上進
      。包有發(fā)揮散去之意
      。物之升也必。還墜于地
      。否則散于空中
      。風之升也。必被于草木
      。否則流于內(nèi)方
      。則升猶散也。萃升相對
      。傳曰
      。萃聚而升不來。即言萃為聚
      。而升為散
      。萃為至。而升為往
      。來往相反。不來即往
      。往來者
      。易之道。天地萬物
      。不得有外于來往之例
      。有往必有來。有來必有往
      。故春夏相繼
      。秋冬相承
      。寒暑代遷。榮枯續(xù)至
      。萃既來矣
      。升則為往。來者成聚
      。往者自分
      。是不來之義。即分散也
      。氣動而成風
      。風行而多變。變則不復見前者之象
      。此由升而散
      。由散而失也。升以九二主內(nèi)中位
      。剛中之德
      。孚干九二。見龍在田
      。德施普及之用
      。而外六五應之。孚坤六五
      。黃裳元吉
      。文明中正之用。是剛中而應
      。合于乾坤交泰之道
      。以成升。升進得協(xié)
      。交孚得濟
      。則所往咸亨。而道自大
      。此元亨之占
      。所由來也。傳曰
      。聚而上者為升
      。故受以升。則升實由萃之變
      。以物既有聚
      。必有散。至而成聚者。終升而成散
      。此數(shù)之自至
      。理之自然。非故為之
      。且物聚勢蓄
      。蓄則易發(fā)。發(fā)則飛揚
      。而上聚于下者
      。乃升于高。聚于中者
      。乃散于外
      。升字之形。亦象四散之義
      。而志原求升
      。其后則反散于外。此亦因果之相應也
      。易兌以巽
      。而坤反于上。其情已殊
      。其行自異
      。故升無可往。終將散之四方
      。猶氣動風生
      。終亦還于寂靜也。明斯道也
      。則明萃升往來之義矣
      。周易以爻象顛倒為次。實則反也
      。反萃為升
      。卦然而用亦然。由遇而聚
      。由聚而升
      。皆物之遽變。人情世道亦如之
      。此升之用
      。不可極也。求高者
      。物之情。希進者。人之志
      。然高或易下
      。進或易退。是則行之極必變
      。數(shù)之窮反常
      。君子知之。故恒中庸
      。中則無過
      。庸則有常。此天道也
      。而人昧焉
      。則惟順其進退。隨其榮枯而已
      。更何有于升乎

      《宗主附注》

      升與萃為往來卦。即其倒象也

      。萃兩陽在外
      。升兩陽在內(nèi)。皆兩陽包在四陰中
      。而其用則相反
      。以坤由內(nèi)而外也。萃上兌下坤
      。升上坤下巽
      。坤雖同。而易其上下
      。兌與巽
      。原顛倒成兩卦者。兌一陰在兩陽上
      。巽一陰在兩陽下
      。皆以陰爻為主。先天巽為長女
      。兌為少女
      。即由位之異也。巽為風
      。兌為澤
      。是物之象。而巽為木
      。兌為金
      。則五行之象。風發(fā)于上。澤流于下
      。則以功用升降之殊也
      。澤為水之積。風為氣之動
      。水積則流
      。氣動則變。此兌澤為說言
      。為口舌
      。言如水之流也。巽風為進退
      。為變動
      。言如氣之飛揚也。萃以兌合坤
      。成水聚于地之象
      。故為萃。升以坤上巽
      。成風上于地之象
      。故為升。而其用之反
      。則以萃必集于所安
      。地為最安之處。故其聚也
      。如水之就下
      。而遠近咸至。升以升舉為用
      。風之起于下
      。而騰于上。如氣之飛散
      。而不知其所底
      。是一切皆遠離也。故傳曰
      。萃聚而升不來也
      。聚為來。升為不來
      。是升與萃反
      。成一聚一散之象。升散者
      。凡云煙火電
      。皆可象之
      。而風最易見。故卦取巽風
      。自下而上升
      。以明其為物之四散也
      。而卦爻則以陽在內(nèi)
      。陽剛善動。郁于中
      。則勃發(fā)必驟
      。雖有四陰。徒助其勢
      。而無以遏其行
      。則以坤之順承而安貞。不能戾陽之飛越而奔散也
      。而上下正位互易
      。與萃亦反。則剛主二
      。而柔主五
      。恰違于乾坤之正。卻以中爻九三六四
      。同于既濟
      。而得協(xié)調(diào)之功。中互雷澤歸妹
      。歸妹為女之窮
      。即坤道之盡。以陽在下得決陰
      。如女之于歸為婦
      。不復為閏中待字之身。此可見升有關于家室之道
      。而其用則與漸相錯
      。漸以女歸待男行為義。歸妹則更無待
      。勢在必歸
      。亦猶升之志已動。其行已決也
      。讀者宜合參之

      升元亨。用見大人

      。勿恤
      。南征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卦彖辭也。升上坤下巽

      。兩陽在內(nèi)
      。與觀同體。觀為八月卦
      。兩陽在顛
      。如日月照臨地上。又如人兩目觀物
      。故名觀
      。而升易其上下。巽反在坤下
      。三陰在上
      。陰降陽升。易以陽為主
      。故名升
      。以兩陽之志于上升也。全卦陽在陰中
      。亦如萃
      。而兩陽在內(nèi)卦。遂與萃反
      。萃聚而升散
      。陰雖盛。而陽得中
      。陽志于上
      。而內(nèi)主正位。上有六五應之
      。是干下于坤
      。為地天泰之象。故辭稱元亨
      。以本干行也
      。坤雖在上。而順承干志
      。故卦以干九二孚于用
      。所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者也
      。然升非干也
      。雖有九二之孚。而失九五之位
      。上所應者坤之六五
      。黃裳元吉之占
      。合為內(nèi)健外順。中正而文明
      。是以占元亨
      。而不及利貞。則坤德不專擅
      。而體干元以成其行
      。健之道也。故不曰利
      。而曰用見
      。明坤秉承干志。有其用也
      。剛以柔用。況二原坤之正位乎
      。柔以得時而上于干
      。上而不僭
      。故仍以九二為尊。而稱用見也。大人即干九二所稱
      。而以上有三陰為其障。德具而未昭
      。道行而未大
      。在干九二。尚有德施普及之尚
      。則升之大人
      。寧能以飛龍自況。而無所恤哉
      。此辭稱勿恤者
      。其其原有所憂。而以得坤之順承
      。喜柔之協(xié)濟
      。乃勿恤耳。凡易稱無咎
      。即原有咎
      。而獨免。稱勿恤
      。即原有憂而獲安
      。此古文簡括也。雖用見大人
      。而非得志滿足之日
      。此有恤也
      。雖陰柔重障。而得降心諧睦之時
      。此以勿恤也
      。卦內(nèi)體外用。升外為坤
      。故行亦本之
      。坤稱西南得朋。升非全坤
      。故占南征吉
      。仍以坤之所宜為利也。南征者南方之行
      。不陽于軍事
      。向南者則吉。皆孚

      于坤也

      。陽主升而陰不為阻
      。此南征吉。明其屬于行進也
      。升彖辭僅稱元亨
      。而吉屬南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娖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行為先。則本內(nèi)卦巽之志
      。而合外卦坤之情
      。巽風行。原無定方
      。而坤則有方
      。坤以靜先。巽以動重
      。動以合靜
      。柔以益剛。此升卦大用占元亨也
      。元亨大亨也
      。行之通于一切為亨。乾坤四德之所始也
      。元亨并稱
      。尤干之用。以其高明無不覆也。升以六五孚文明中正之象
      。而陰柔易蔽其光
      。非如觀之照臨天下也。故但取巽中兩陽上進之志
      。而名升
      。兩陽既志升。且挈眾陰以同進
      。此升不獨陽也
      。惟動自陽始耳。蓋陽在下而能率群陰者
      。以九二故
      。九二剛中。而上有六五之應
      。卦又巽以順
      。是以能合乾坤之德之半。稱元亨
      。雖非利
      。而仍見大人。足明升之以時也
      。大人兼德位之稱。與君子以德不以位者有別
      。見大人不獨見者
      。亦包大人自見于眾言。則以上下相親
      。君民相得
      。乃好升之道。如人之升用
      。必其才行可稱
      。而上位者。亦樂引進之
      。是升之利于上下
      。而為人情所同欲者。故亨
      。言升一人可以利于大眾也
      。有撥于登庸之典焉。萃既聚其眾矣
      。而擇尤升用之
      。則萃之用。由升成之
      。升而后不徒聚也
      。萃動自眾
      。故上萃于九五。升動自君
      。故下拔于九二
      。此治道之所仿。而彖辭特以見大人為孚
      。元亨之行
      。可以知易之旨矣

      彖曰

      。柔以時升。巽而順
      。剛中而應
      。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
      。有慶也
      。南征吉。志行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升以坤在巽上。坤柔也
      。而升于上
      。五正位也。而為陰
      。是以時升也
      。坤為地為土。萬物所居
      。位原在下
      。今乃在上。是升也
      。而巽為木為風
      。木生土中。而風揚空際
      。其志上升
      。五行木制土。故地中之木
      。不得抑其上升
      。卦兩陽在內(nèi)。陽道升。陰雖眾
      。不得過其上升
      。此柔以時升。即順夫剛也
      。剛柔既協(xié)
      。升降乃同。此時也
      。位也
      。位當則時宜。九二在內(nèi)
      。居坤之正
      。六五在外。履干之中
      。是互交也
      。亦時之宜。則在卦地天交泰
      。為春日
      。陽正長之時。天地之德
      。皆以泰顯
      。時用之義。即生生不已之功
      。此柔之升
      。必系乎時。非時之升乃為過
      。如大小過。柔皆在外
      。而違于生生之德
      。故為過。升與萃
      。則以孚于時
      。互成其用
      。斯剛柔交易之道
      。有宜于時者也。況陰降而位在內(nèi)
      。升于外為反常
      。惟以時升。方大其用。升之稱元亨
      。正以柔之升宜于時耳
      。上坤為順。下為巽
      。故曰巽而順
      。卦自下上。如同體之觀
      。則曰順而巽
      。巽順義亦近。母女之情亦親
      。故觀與升
      。皆上下相諧。內(nèi)外相得
      。不似天水違行之訟
      。及二女不相得之睽革也。九二在內(nèi)正位
      。六五主卦中位
      。此亦剛中而應也。凡二五相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蛉南鄳匀弧殒谟谝魂幰魂栔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其得中而應
      。上順而下巽。剛柔交而天地合德
      。是以稱元亨
      。元亨大亨也。言德用亨于一切
      。而克大久也
      。九二大人之象。與六五相望
      。故曰用見
      。以其情志之協(xié)。行止之宜
      。故勿恤
      。謂雖有憂。而可無之
      。是則升之有慶也
      。有慶猶有喜
      。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以君正而德昭
      。恩周而惠遠。是一人之慶
      。即兆民之慶
      。升就主位言。故曰有慶
      。謂上下孚

      為慶

      。否則憂也。慶與恤對
      。有慶則勿恤矣
      。南征占吉。言其志在于行
      。行有方宜也
      。體巽以從坤。因近以達遠
      。此南行為升之吉
      。推而言之在下者。以時勢及其德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阅厦妗6谝蝗酥畱c矣
      。蓋九二在下之尊
      。果充其德。乘于時
      。則進于九五
      。亦無所憾。此干九二釋文以德施普及為言
      。蓋預為九五飛龍在天之備
      。升之九二亦如是。南行而卜吉
      。正如南面之當時也。升萃原一卦顛倒
      。故萃為聚
      。升為往。恰反
      。而兩陽上下易位
      。則用大殊
      。升之征吉。亦以志之升揚
      。乃順時而動之旨
      。坤以順承干為志。九二干也
      。六五應之
      。故體干用坤。柔成剛
      。陰隨陽
      。則二五合德。而占元亨
      。雖卦德不及利貞
      。而有慶吉之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姙樾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不稱利貞者。正以升之志行
      。守先利貞
      。而貞為本。行先元亨
      。而亨為基
      。此大亨之占。恰與志行相應也
      。干之道
      。必依坤而后見。剛之志
      。必假柔而后明
      。此升之用。實本于剛中而應
      。內(nèi)巽而外順也

      《宗主附注》

      升彖辭南征吉。亦如蹇解利西南

      。以其秉坤之德也
      。然升卦所重不獨方宜且在行動。故曰南征吉
      。不似蹇解但云利西南
      。而不及所行。征即行
      。亦即往也
      。傳釋升不來
      。已明其行為往。往者前進也
      。上升也
      。皆自近至遠。自下至上也
      。為升卦兩陽在內(nèi)
      。志于外。而三陰不獨不阻
      。且隨之進
      。陰本降。何以隨陽升
      。則時為之
      。時者難見。而見于位
      。位指九二為剛
      。而六五為柔。剛本以五為正位
      。今反在下
      。柔本以二為正位。今反在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娖浠コ捎谩5o在此反于所行之時
      。柔反外行
      。即隨九二之陽以同升也。故釋文曰
      。柔以時升
      。謂柔原降于內(nèi)。則升也
      。時為之
      。因二為陽。乃升于五
      。柔升非其本能
      。必假陽之勢。如地天交泰是其例也
      。泰曰地天交
      。可見地原隨天之降而后升
      。以成互交之象
      。非如否之一升一降成否隔也。升于上者
      。陽之本能
      。陰則惟時使之。時者天道之變化
      。為生化之淵源
      。故交則成其生。否則成其殺
      。如春夏與秋冬皆時也
      。時升而升則陰助陽。時降而降則陰背陽
      。此升之道
      。以坤在外而六五與九二協(xié)也。內(nèi)巽而外順
      。情投而志合
      。故萬物同升。而成元亨之象
      。即剛中而應之所致也
      。剛中已有其體。有應更宏其用
      。此易卦所貴者
      。萃升皆藉以成其德。惟萃為來
      。升為往
      。有不同。則亦兩陽上下之殊也
      。又曰升卦之義
      。本以兩陽志升。而彖辭稱柔以時升
      。是指坤由下而上
      。合萃卦之象言也。萃卦坤在兌下
      。升則反居巽上
      。即柔順時而升之象。但柔之升
      。非其自升
      。仍依兩陽同升者。陽升陰降故也
      。以陰本降
      。則今之升
      。實因于時。處常則降為正
      。處變則升為時
      。此釋彖特揭出時字。明其升之由來也
      。坤土在下
      。萬物之載。若升于上
      。萬物亦惟俱升
      。然升者墜之緣。高者卑之對
      。有升必墜
      。有高必卑。大地之升
      。猶可自保
      。物之微渺。寧能懸空而不墜哉
      。故空不可憑
      。而聚終有散。巽風以動之
      。木以揚之
      。則土散為塵沙。而景象將同幻滅
      。此升卦義
      。含空色不二之諦。與fo教有相印證處
      。天之太空
      。惟純剛能常往。人之飛升者
      。必先練就金剛體
      。方不畏罡風之吹。今柔之升
      。將以何為恃哉
      。故曰時也。時者一時之謂
      。時升者亦時降
      。仍不須臾往。而循化以來往耳。故其用
      。動而不止
      。周流無息。終始相環(huán)
      。此爻辭以行為志
      。如天地之在空中不墜者。以

      其轉(zhuǎn)動永無寧息也

      。此動以成靜之機。而變以持久之妙
      。愈動愈靜
      。愈變愈久。推之則無復動靜之分
      。久暫之別
      。且柔不異剛。升不異降
      。色與空一相
      。而真與妄同宗。則fo說大乘之義也

      象曰

      。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順德
      。積小以高大。

      孔子《宣圣講義》

      此總釋升卦象辭

      。明人道也
      。升以坤在上。巽在下
      。為木生地中之象
      。雖在地之下。而下無可居
      。故稱地中
      。與火地晉。稱明入地中一義
      。地本憑空
      。而自動轉(zhuǎn)。有上面而無下面
      。則以圓而時動也
      。所謂地上即地中。故易不稱地下。實含微義
      。且地中出者
      。亦非遠出地面。如天下也
      。則凡在坤下之卦
      。皆為地中。亦即在地之內(nèi)而已
      。升以巽木
      。生于地中。苗葉枝干
      。仍出地面
      。不過其根生土中耳。根生土中
      。而干出土表
      。雖曰地下。實可包上下言
      。以木為生物
      。日育日長。終且高于地面
      。此即升之義也
      。故在卦言。為坤上于巽
      。而在物言
      。為木生于地。象一而用二
      。故彖辭柔以時升
      。指坤在上也。象曰志中生木
      。指物高出地面也
      。象以人道為本。人道先實質(zhì)
      。而后理氣
      。故以木出地中。狀其上升
      。而非以坤在上為限
      。要知此卦。坤體在上
      。而用在下
      。凡物無不載于地。無不出于地面。即藏地中者
      。如充其用
      。亦終當顯于地上。為地下不得有生物之象也
      。升者動為本
      。故以生物測之。生而動者
      。始能升也
      。動而升者。雖不必有生
      。而其自下上也
      。亦猶生長之象。是升必自下上者也
      。云雷火風之屬。亦自下上
      。以成其升
      。而易則取木之生為象。是重在其自生之志
      。與天生之情
      。而以備人所取法焉。木之志遂其生
      。成其用者
      。無不升。人亦如之
      。惟人之志
      。當先德而后器。培育其生生之本
      。發(fā)揚其生成之基
      。惟德為重。德之于人猶水與熱之于木
      。木無水熱不生
      。人無德不大。此君子觀升而必順德
      。積小以高大
      。亦不外成升之道而已。積小以高大
      。乃法木之生于地中
      。必日積月累。而后長出地面。而后扶搖空中
      。而后遂其生
      。達其用。以大其材
      。收其實
      。人之于德也。亦如之
      。必自微細作起
      。日積月累。誠意正心修身
      。以至成人成物
      。得志。則明明德于天下
      。不得志
      。止于獨善其身。此人道之升
      。非可一步登天者也
      。故卦以兩陽夾四陰中。明其升之匪易
      。以剛易柔
      。以升挈降。若非積之久
      。則不能達于高大
      。若非行之順。則不克成于至德
      。此順德二字
      。一則言其積之以漸。一則言其升之以時
      。若不積
      。則猶登高不自卑。先失其本
      。若不順
      。則如行水不擇風。先迷其方
      。能積則如日月升恒
      。通而不已。能順則如風云際會
      。舉而彌輕
      。此地中生木之象
      。在君子則自勵其德也。

      《宗主附注》

      升卦象辭

      。稱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句
      。甚深意義。人多含糊讀過
      。此句要義
      。不在高大。而在積小
      。不在德
      。而在順。則以全卦大用
      。原為升進
      。升之志必高。進之志必大
      。人道法之
      。則以德之高而大為志。此盡人所知者也
      。而象辭則特揭順字與積小二字
      。在德之上。高大之前
      。以明君子之所貴。蓋德不難成
      。而順以至焉則難
      。高大不難企。而積小以躋之則難
      。順者謂無為而為
      。純乎自至。不由外力以掖之
      。不待物情以促之
      。是玄德之原。而詩所謂予懷明德
      。不大聲以色者也
      。以其始于順。終于順
      。若水之就下
      。無波瀾。無蕩漾
      。一以至平至安之行致之
      。此即順之精義
      。而其始。則由易而難
      。由近而遠
      。由細而大。由簡而多
      。循節(jié)以進
      。依分以成。此順之粗義
      。概言之
      。即不躐等。不越位
      。不事高遠而遺卑近
      。不貪深微而忽淺略。此順德之要
      。在有其基
      。則積小之義亦如之。積者日積月累
      。小者細末淺近
      。言高者必自卑。大者必自細
      。為先部署其礎
      。而鞏固其根本。如為臺閣然
      。雖志在崇閎
      。而必著力于下小。不得以高為美
      。而飛渡空中
      。不得以大為奇。而陵越近地
      。皆君子成德達道之旨
      。實以成升卦之用也。故升卦以兩陽在下
      。明其升必自下始
      。正如木之生長扶疏。必先有其根荄也
      。紙鳶之陵空
      。浮云之蔽日。高則高矣
      。而下無所系其基
      。大則大矣
      。而近無所安其本。則終必隨風飄散
      。共氣浮游
      。將何以竟升之用哉。此象辭原旨
      。實在教人之求升
      。而積德以成名者。有所警惕耳

      初六

      。允升。大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卦初六爻辭也

      。初六巽之初爻。即坤初六
      。而升以有兩陽在中上為純?nèi)?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乃與坤初爻異。以九二九三介其間
      。居中而上應
      。則初爻亦隨之。則以初六在下無位
      。而下卦以二為主
      。初從二之正。與上四五相應
      。故曰允升
      。允信也。又相許也
      。言與上信。而與九二相許
      。柔與剛
      。如男與女。女以身許夫
      。則為貞
      。允亦貞也。貞德孚于信
      。貞以相與
      。信以相從。則剛柔諧
      。而生成之德以著
      。此初六許隨九二同升
      。而占大吉也。柔本不自升
      。其升也
      。必隨剛。此初六之升
      。為允升
      。言與九二有信約。而與上卦成相應
      。情既兩孚
      。德亦交洽。是占大吉者
      。正如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之意。孤陽獨陰不足以有為
      。陰陽不能合
      。亦不足以有成。惟孚于一陰一陽之道
      。而洽于夫唱婦隨之情者
      。方為吉。而初六如之
      。故大吉
      。大吉者元吉也。初六卦之初
      。初者始也
      。故稱大吉。言升之始
      。即吉也

      象曰。允升大吉

      。上合志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則以初爻無可用之地

      。而稱吉者
      。以其允升。允升者
      。以上合其志
      。上猶升也。進也
      。卦自下上
      。初之進即二爻
      。初六與九二相合而有得。且隨之與上六四六五合
      。應而有成
      。此初六允升。乃見大吉之占也
      。蓋全卦大用
      。初上無位。惟二三四五四爻當位乘時
      。升與萃
      。皆以中四爻。合于剛柔匹配之數(shù)
      。有其生成之用
      。而升尤勝。則以兩陽在下
      。孚于地天交泰之例也
      。陽升陰降。升而自下
      。則其道遠
      。其行徐。其進可展舒
      。其成必廣大
      。此升之用。較萃為宜

      而初六之用

      。則以麗于九二正位。而信許同升
      。以與四五相諧也
      。故上合志。上字一指其升進
      。一指與上各爻也

      九二。孚

      。乃利用禴
      。無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卦九二爻辭也

      。九二居內(nèi)正位。剛中之德
      。與六五匹而和
      。故曰孚
      。利用句。與萃九二同
      。皆以正位之主
      。主祭祀之事。為享福受祜之征
      。稱禴之義已見萃
      。言春夏時祭祀從省儉。九二雖當位
      。而在下
      。故亦惟儉約是尚。因時之升
      。易招咎戾
      。而以中正得免。則祭祀重典
      。而中位主持
      。似非可茍者。祇以九二自下而上升
      。初不宜夸張其事
      。且升者先固本。祭祀所以厚其本
      。反其始
      。而時猶早。則以儉約為宜
      。此無咎之占
      。亦正以善用時也。

      象曰

      。九二之孚
      。有善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二中位而剛
      。與外柔應。兩情諧而上下合德
      。正位固而內(nèi)外同功
      。此其孚為有喜耳。喜者中心喜悅
      。則以由二至四互兌
      。兌為悅澤。而合中互雷澤歸妹。夫婦相得
      。配偶克諧
      。此其為喜可知。正以升之用
      。在剛柔俱升
      。夫以率婦。情志先孚
      。則家以齊
      。國以治。其喜大矣
      。然則利用禴者
      。亦可釋為夫妻miao見。而卜其后之必昌也
      。情之欲孚
      。志之欲進。合而為升
      。而在于內(nèi)
      。此中心所愿也。故特以孚稱之

      《宗主附注》

      升卦之用亦如萃

      。以二五正位為主。而萃則以九五為正萃之位
      。下爻皆向之為歸依
      。升則以九二為得內(nèi)中位。各爻皆隨之以俱升
      。是萃之九五
      。為所至極位。升之九二
      。為所自起點
      。一靜一動。一往一來
      。兩相映射
      。由萃言。為眾萃于一尊
      。而無不悅服
      。由升言。為主率其群眾
      。而招之同行
      。此則以陽在內(nèi)在外為別也
      。然萃九五誠全體之主。各爻不得不歸向之
      。若升九二。不過內(nèi)卦中位
      。不足以約束群眾
      。故升雖自二始。而升之所極
      。仍在五
      。五以柔居剛。仍不得翕服大眾
      。此升之極
      。反為散也。故升九二爻辭
      。僅以孚稱
      。不以位稱。而利用禴
      。亦如萃六二在下
      。惟主祭祀。率群眾以致敬
      。亨于神祖而已
      。神祖在主之上。亦主者所共尊
      。不得以主于內(nèi)
      。而擅專及外也。釋文稱有喜
      。即祭則受福之意
      。蓋孚于上者。亦孚于神祖
      。九二以誠敬而與神孚
      。則其喜乃九二所獨。非全體共占之也
      。然上卦純?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順乎下情。而樂與眾近
      。故九二之喜
      。以能孚而后見。孚則無所閡隔
      。人神之間
      。上下之際。內(nèi)外之介。無不孚
      。是又較初之允為更進矣
      。允為孚之始。孚為允之成
      。皆以與上諧和為重
      。可見升之大用
      。在能同眾以升
      。若獨升。是違允與孚之德
      。將何以占吉而有喜哉
      。陽能自降以率陰俱升。此其為允為孚之由來
      。而人道師之
      。則以順德積小以高大為本。不順則不能得上之合志
      。不積則不能成眾之同升
      。此允孚之德。必自我致之也

      九三

      。升虛邑。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九三爻辭也

      。九三內(nèi)卦之末
      。與六四同為中爻。一剛一柔
      。孚于既濟之象
      。原吉爻也。而不言吉兇
      。則以升卦兩陽比于內(nèi)
      。三陰在其外。剛以進于柔
      。雖曰升
      。而情勢反由實而虛。由高而下
      。故曰升虛邑
      。蓋以卦言。則升
      。以爻言
      。則由實而虛
      。由城郭而邑之象。邑者
      。眾聚居之域
      。而虛字亦通作墟。則郊野空曠阜陵
      。后世或稱墟里
      。小民村聚之所。民居成聚如今村莊
      。必有高地。備避水潦風雨之害
      。其中若谷
      。可以護衛(wèi)
      。升而至此
      。非崇高可知。但亦有高于他地之意
      。九三由內(nèi)望外
      。故升虛邑。邑有大小
      。小者所謂十室之邑
      。則僅數(shù)戶人家。非城市之繁庶可比
      。而虛義本虛空曠遠之意
      。九三陽也。合九二以進于四五
      。猶反風地觀之象
      。觀兩陽在四陰上。如日月照臨下土
      。升則以陰原在上
      。由陽望陰。成由內(nèi)望外之勢
      。前面空虛
      。無礙于目。則升者易矣
      。此升字當釋作近
      。由近而遠。由狹而廣也
      。巽風也
      。九二九三
      。如鳥兩翼。乘風展翅
      。望天空闊
      。則其進行利捷矣。且九三本干九三
      。當干惕之時
      。亦宜反乎空虛。期于安穩(wěn)
      。此升虛邑
      。雖不及吉兇。而其行之順則可知矣

      象曰

      。升虛邑。無所疑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疑者相猜忌而不信也。無所疑
      。亦如初之允
      。二之孚。言相信從
      。而行甚順也
      。又疑有礙義。無所阻礙也
      。又擬也
      。無庸擬揣也
      。皆兩情協(xié)調(diào)
      。不復驚怖稽遲也。蓋孚九三六四
      。既濟之用
      。則更何疑哉
      。進于虛大之原野。止于民眾樂土之村居
      。則其情志易投
      。動定咸便。此升虛邑
      。為無所疑
      。明其進之至順耳。

      六四

      。王用亨于岐山
      。吉
      。無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六四爻辭也

      。六四外卦之始
      。為坤卦爻。以卦進而上
      。則所至益高
      。此升之本義也。九三升虛邑
      。系陽進陰之象
      。六四亨岐山。則自下而高之情
      。稱王者
      。二四同功。九二正位
      。而六五六四近比
      。四雖無位
      。而九二至此
      。為升于高山之象。稱山者
      。反自三至五為艮也
      。岐山者。周發(fā)祥之地
      。亨與享同
      。享于岐山。即由九二用禴
      。更進而祀始祖
      。故在岐山。仍不外追遠報本之義
      。升高而先厚其本
      。此先王處升之道。曰用者
      。以非六四為主
      。即指九二之王。進至此
      。則宜用

      享祖也

      。故占吉。既吉
      。自無咎矣
      。以六四與九三
      。共成既濟之用。而由陽進于陰
      。亦即由內(nèi)進于外
      。坤德至順。柔行至安
      。安且順
      。更何不吉。惟反柔為進
      。從降以升
      。恒易有咎。而以六四順之始
      。厚之初
      。故免耳。坤以承干為志
      。九三九二之道
      。均于六四六五成之。此升之大用
      。皆以陰能順陽
      。柔能從剛為本。此四五爻皆吉
      。且皆著其升進之功也

      《宗主附注》

      升六四王用享于岐山。與隨上六王用享于西山一義

      。皆為報本返始之旨
      。人生有本始。如木之有根
      。隨以震在下
      。震木也。升以巽在下
      。巽亦木也
      。皆有根生于地中。而后枝葉繁榮于地上
      。雖隨上為兌澤
      。不似升上為坤。然兌之一陰
      。坤也
      。故報本返始之數(shù)。享祖致祭之典
      。乃上六
      。明本諸坤土厚載之道
      。大地厚生之功。必溯尋其初
      。而培其本也
      。升則四爻即坤。且下交兩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コ蓛敦浴9柿募词鞠砑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申敦本復始崇德報恩之情
      。此六四與隨上六。同有此辭
      。隨之西山
      。與升之岐山。視為一地亦可
      。視為兩地亦無不可
      。蓋岐山在國之西。昔時建都
      。多在陜豫
      。岐山在其西。故亦稱西山
      。然隨之稱西者
      。以卦上兌下震
      。后天震東兌西恰相對
      。而由王言。則以帝出乎震
      。原在東方
      。上六屬兌。至上六致祭
      。即向西也
      。故稱西山。兌本錯艮
      。故有山之象
      。升之稱山。亦以中互艮與兌
      。而巽在東南
      。非正東。九二主位所在地
      。而坤之方位
      。為西南
      。六四所祭之地。亦非正西
      。故不稱方
      。而曰岐山。岐山者
      。周祖太王移居之處
      。發(fā)祥之地。開基之源
      。文王周公作易之旨
      。在垂教后世。必先其子孫
      。故稱王享岐山
      。言當升六四時。應舉之祀典也
      。升萃相對
      。皆以率眾祭祖。示民以孝
      。勸民敬其祖
      。而親其親。以克成萃與升之大用
      。故爻辭凡二三見之
      。可以昭其立教之微義矣

      象曰

      。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四為坤卦之始。坤德厚載
      。萬物資生
      。資生之本。如木之根
      。水之源
      。由上而下。自近而遠
      。一本而萬系
      。莫不共尊親于所生。人為萬物之靈。必敦報本之義
      。溯其本始
      。尊其所宗。則祭祀必誠
      。敬享必至
      。時其爼豆。豐其牲牷
      。薦其粢盛
      。陳其禮樂。皆依夫情性
      。發(fā)夫親愛之誼
      。致其尊敬之誠。此事行之至順也
      。以坤之德為順
      。人道師之。亦順以將事
      。禮之加于外人者
      。或有所假借焉
      。為以成其敬也
      。如對大賓。聘問鄰國
      。朝觀王廷
      。則以敬為先。而或有執(zhí)泥于禮儀之序焉
      。若至尊祖敬宗
      。孝親祭先。則祇發(fā)夫天性
      。依夫人情
      。無假于作為
      。無待于飾詞
      。無用其繁文縟節(jié)。是以備而不求豐美
      。具而不務夸張
      。禮以將其誠。儀以著其意
      。如事其父母
      。侍于晨昏。則雖重而無所加。尊而無所忌
      。敬而無所飾
      。此順之至也。為其道然耳
      。順以孝于生前
      。順以祭于祖miao。既順以致其誠于宗祖
      。復順以垂其教于子孫
      。斯無不順者。則推之天下亦無不順者
      。六四用亨之義
      。即本順以行。故曰順事也
      。由卦爻言兩陽上升
      。六四首隨之俱進。

      亦至順也

      。上更無為阻者
      。則順以往可矣。故外卦三爻
      。皆以順成升之用

      六五。貞吉

      。升階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六五爻辭也。六五外正位

      。而柔居中
      。為坤六五之德。黃裳元吉之占
      。文明在中之象
      。升六五亦如之。而稱貞吉
      。以坤德重貞
      。貞則吉。此孚于坤安貞之吉也
      。升以升為用
      。至六五猶升于階。由內(nèi)而外者
      。如憑高望遠
      。故九三曰升虛邑
      。由下而上者。如舉步登高
      。故六五曰升階
      。以六五當外卦之中央。如門當之階步步上升
      。而不躐等
      。仍本坤安貞之道。遂其行地無疆之功
      。升以益升
      。進以益進。故曰升階
      。言如登階梯
      。必一級一級拾而上也。

      象曰

      。貞吉升階
      。大得志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六五雖柔
      。而為全卦主位。得九二剛中之應
      。乃有貞吉之占
      。而稱大得志。蓋九二陽上升
      。至六五達于極位
      。中正之勢。剛柔合德
      。貞吉者坤之道
      。升階者干之行。干行以進
      。坤承以孚
      。合成地天交泰之用。故曰大得志
      。得志者
      。言有其利。有其物
      。遂其生成
      。而大其功用。惟泰近之
      。泰以交孚而得竟其用。故有其財富。升六五亦然
      。過此則與之反
      。故上六稱不富。則以極則窮
      。交孚者反相消也
      。故升之大用。至六五為極
      。亦即全卦最吉之爻
      。初之大吉。亦必待五而后成
      。故初爻曰上合志
      。五爻曰大得志。二志字相應
      。亦即釋彖所謂志行也之志
      。志既稱大得。則全卦之用已大成
      。此爻辭占吉也
      。而以升原不可極。柔在上不可久
      。雖高不過于階
      。不得如大畜向天之衢。故大畜為道大行
      。此則為大得志
      。得志雖大。不過財物之富有
      。功業(yè)之亨遂而已
      。以言夫道。則猶未也
      。坤以柔順之道
      。雖承干。不得過之
      。此稱貞吉
      。明其吉必由貞致之。讀者當深繹焉

      上六

      。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孔子《宣圣講義》

      此升上六爻辭也

      。上六全卦之終
      。坤之上爻。陰極之象
      。故曰冥
      。以全卦大用為升。至上六升亦極
      。故曰冥升
      。冥幽暗也。與明反
      。陽曰明
      。陰曰冥。豫上六曰冥豫
      。亦以至極陰之位
      。無光明之時。而冥升之義
      。則猶夜行之意
      。暗中驀進。不知不覺
      。而順其勢
      。進于幽冥。升于暗昧之行也
      。既為暗昧
      。則不利于行。既為幽冥
      。則不宜于進
      。故爻辭以不息為利。貞為本
      。不息者
      。不生息。不發(fā)育也
      。息與消對
      。不息即消。貞者
      。靜守而不移
      。執(zhí)節(jié)而不失。乃四德之末
      。坤之道也
      。貞以為守則宜。為進則悖
      。卦內(nèi)貞外悔
      。上六外之極位
      。反以貞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娖淝橐?/p>

      。進已阻
      。惟有守耳
      。貞與利對。利主其外
      。貞主其中
      。利而曰貞。是由外入于內(nèi)也
      。上六之用
      。既窮則變。變則復于下而為初
      。升之初六柔
      。則所利者。惟從內(nèi)之貞而返于始
      。所謂不息也
      。言升至極。反為降
      。進至終
      。反為退。生者反為不息
      。升者反為無行
      。此上六冥升之道。貴在順時之消
      。而無求進益耳
      。不息又不加多。不繁殖之意
      。俗稱利金為息
      。亦所生殖者也。而不息
      。在事物為損
      。損與益反。不息既無益
      。亦不富也
      。然在道功。則以損為尚
      。為道日損
      。老氏言之矣
      。損而又損。則純乎靜一
      。故不息誠也
      。至誠無息。與自強不息
      。皆指道言
      。不息則久。久則悠遠
      。悠遠則博厚
      。博厚則高明。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無疆。此中庸至誠之功
      。亦上六之兼義也
      。蓋上六坤也。博厚者也
      。升中兩陽干也
      。高明者也。坤順承干
      。始成其升
      。升至于極。反歸于道
      。故坤德之至
      。方同于不息之干行。健以順
      。動以靜
      。高明以博厚。故升而為冥
      。明而為暗
      。乃利成不息之貞。此義至精微
      。后人無喻之者
      。性命之原。中和之至
      。生息之本
      。動作之根。皆必以不息之貞。為其機
      。為其基
      。不息始生息。貞始啟元
      。地始承天
      。柔始成剛。故純亦不已
      。剛者至柔
      。升者至止。天地之先者
      。至靜至一
      。道之始如是
      。其終也亦如是
      。有出于無。而還于無
      。生息成于不息
      。而終于不息。此精粗一貫者也故
      。人生之前無我
      。既死又何我哉。一瞬不息
      。則呼吸不續(xù)
      。而人死。一息既續(xù)
      。則生命永存
      。而身安。此不息與息相倚伏也
      。貞與元相始終也
      。不息之貞。開生息之元
      。天地復生
      。性命復具。本末之象
      。即卦六爻初上之情
      。初為之始。上為之終
      。元推至貞
      。貞返于元。上下周流
      。終始不已
      。此天道也
      。人物亦如之。故消息盈虛
      。本乎天行
      。冥升之道。本乎不息之貞
      。讀者于此
      。可以悟道矣

      象曰

      。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上六全卦上位。而為陰極
      。故曰冥升在上
      。消即不息。而不富者不有也
      。富有也
      。豐裕也。生息繁庶曰富
      。不息則不生育
      。是不富也。此卦爻之用已窮也
      。富與窮對
      。進益之用已盡。則萬物同竭
      。生機既絕
      。則財富同消。此上六不息
      。猶冬令閉藏
      。氷地枯槁。無生物也
      。不息而貞
      。則生者自絕。升而冥
      。則明者自滅
      。純陰而暗。既寒而窮。則物皆盡
      。尚何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裳浴9仕追Q貧窘為寒苦
      。亦以無所生息也
      。消即損也。息即益也
      。損則日寡
      。益則日富。此升上六以用之窮
      。陽之消
      。而不富也。升以至高至于天為限
      。天上空虛
      。何物可有。冥邈無物
      。自成不富之境
      。故修道者。必敝蓰財物
      。成fo者。必空諸萬象
      。虛無之旨
      。即不富之義。冥升之道
      。即無我之功
      。由有還無。由實還虛
      。即由富而貧
      。由益而損。此升用之極
      。反入于冥
      。而進益之窮。反為消不富也

      《宗主附注》

      升后為困

      。困與井往來。升與萃往來
      。此四卦又成往來之象
      。蓋以四陰兩陽。變?yōu)槿幦枴@ひ诪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交錯之
      。困以坎兌合。井以巽坎合
      。皆以坎為主
      。坎后天居坤位
      。代坤之道
      。而用有殊。萃升以坤上下而異
      。困井則以坎上下而分
      。是萃升秉坤厚之德。而困井見坎險之情
      。一厚一險
      。其為用遂相反。厚本于仁
      。險本于智
      。仁者利于物。智者害于生
      。為天道盈虛
      。時令生殺。相往復也
      。陽得勢者
      。生之機。陰得時者
      。殺之道
      。春夏則萬類盛育。秋冬則萬物凋殘
      。此其驗也
      。故消與息。若寒與暑
      。升與困
      。若成與敗。升至上六
      。其氣已盡
      。其用亦窮。故爻辭曰不息
      。釋文曰消
      。消即不息
      。不息即殺。生息之道
      。以陽為根
      。消殺之道。以陰為本
      。此升上六冥升
      。與豫上六冥豫同義。豫而曰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娫ブ媒^。升而曰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娚栏F。豫絕而成隨
      。升窮而為困
      。其變甚相似也。雖陰陽由不均而平均
      。而功用卻反由息而消
      。由暢而窒。此天道之忌過也
      。過則失其中和
      。過于陽者。極則變沉淪
      。過于陰者
      。極則變散漫。此皆往復之例也
      。故升后為困。困即升之反
      。升揚者反困沉
      。升騰者反困阻。是陽升已極
      。反困于內(nèi)也
      。細繹其交代之跡。自能知之

      《宗主附注》

      升為上進

      。言地中之木。必向上生
      。以其生性然也
      。又如地內(nèi)之風
      。必向外揚。以散其塵沙
      。物質(zhì)然也
      。故升有飛揚分散之用。不獨向上已也
      。巽為柔木
      。而其偃也。隨風所靡
      。即草上之風也
      。風行善變。草亦隨之
      。坤土也
      。風自土出。則塵埃散空
      。雖在地中
      。終難久窒。此升卦可狀風塵擾攘之象也
      。地雖不動
      。而風擾之。土雖不飛
      。而木撼之
      。此由靜而動。由下而上
      。由合而散之象也
      。則以萃之聚于先。必有升之發(fā)于后
      。眾以聚稱
      。物以分散。升之至者
      。力益微
      。高之極者。勢益薄
      。以上卦純陰
      。可見其用之匪易也
      。物合而分
      。人聚而散。陽生之德不著
      。陰殺之令乃昭
      。此升之后必困也
      。困由升致。發(fā)揚之后必遇困窮
      。亦理數(shù)之常
      。而往來之例也。升者在道功中為有成
      。擬于禪家阿那含
      。金剛經(jīng)稱為不來。易傳亦曰升不來
      。皆有上升于高空
      。而不來塵寰之意。此則修靜工夫已有成者
      。亦必先能薈萃其精氣
      。化育于真元
      。而后能飛升也
      。故萃卦彖無元。升則首稱元亨
      。萃九五稱元永貞
      。皆明示元為道之結晶。必先聚斂加以烹煉
      。方成此元
      。亨即烹煉其元炁。而永貞即正定
      。永在定中
      。如如不動也。修道者
      。于萃升二卦
      。可以得證道成真之訣焉
      。不獨為人事言也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9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辰內(nèi)管丹成。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
      。筑基煉己講“靜”,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
      。道教認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四陽二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