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明夷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8:36:14

      《易經(jīng)證釋》明夷卦


      明夷卦

      。坤上離下

      孔子《宣圣講義》

      明夷卦

      。以離合坤。亦同晉
      。而離反在下。故謂之明夷
      。言明入地下也
      。以卦爻論。離二陽(yáng)一陰
      。坤三陰
      。與晉同為四陰二陽(yáng)卦。陽(yáng)在下為陰蔽
      。如日西墜
      。光為地所蔽。陽(yáng)間于陰
      。欲進(jìn)不得
      。欲升不可。此退亡之象
      。與晉相反
      。傳曰明夷誅也。蓋以明夷時(shí)當(dāng)幽暗
      。道當(dāng)晦塞
      。行多蔽障。勢(shì)多挫阻
      。則非光明正大可也
      。夜行者。君子之羞
      。昧進(jìn)者
      。小人之志。則身于邪僻之處
      。躡足于宵小之間
      。果冒昧以求榮。必言詭隨以戾道
      。若挺拔以脫俗
      。必誣陷以遭刑。故進(jìn)止皆難免于誅
      。而去留之匪易也
      。夫夷者傷也平也
      。刪削之謂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朔ブ^傷
      。如芟夷是也。邪正不并存
      。明昧不同行
      。君子小人所攸分。而時(shí)違地偏
      。不得夫公平
      。在上者昏庸紊亂。在下者奸宄橫行
      。此衰世也
      。將難以圖存。故傳稱為誅
      。明示其不可免也
      。誅與賞對(duì)。晉以有德有功而受賞
      。明夷則以失道失勢(shì)而被誅
      。此圖由君子言也。若在小人幸進(jìn)取容
      。譎行得寵
      。明私為惡。淫邪以逞
      。自以為得志
      。而終必遭天戮。德之不齊
      。理之不講
      。權(quán)勢(shì)有時(shí)盡。則騈首市曹
      。系身囹圄
      。君子猶或非其罪。小人則實(shí)蔽其辜
      。此誅字乃概良莠言之也
      。正如日之既西。則不論高卑而俱暗
      。時(shí)之已夜
      。則不問(wèn)主客而皆息。為其時(shí)地所為
      。非但一方一族之所關(guān)也
      。而君子則尤當(dāng)重視焉。以其為道之所存
      。德之所明
      。言行足為世法。行止必以光明
      。故當(dāng)暗昧之時(shí)
      。必取法于君子之行。雖不免于誅夷
      。而有道以全其性命
      。或亡或囚
      。以正為訓(xùn)
      。罪至不辭。法加自忍
      。情以誠(chéng)見
      。志以行證。侭當(dāng)世之汶汶
      。而協(xié)乎遯世無(wú)悶
      。任他人之紛紛。而確乎知止有定
      。此明夷不害其傷
      。雖誅亦無(wú)所悔吝也。以晉為進(jìn)
      。進(jìn)者易損
      。進(jìn)之不已。變而為傷
      。此明夷之由晉變也
      。依辭義明指離日。明夷即日之傷也
      。雖非日傷
      。光之損也。晉以光盛而有功
      。明夷以光傷而多過(guò)
      。光者明之本。無(wú)光明
      。光之不足
      。明乃暗焉。此明夷以離在下
      。光為地蔽
      。而成明傷
      。明既傷矣。將何以照
      。如人目之不明
      。將何以視。推之在上者
      。不聰不明
      。將何以辨邪正。察善惡哉
      。則明夷之傷
      。不獨(dú)言明之傷。實(shí)包視之不見
      。不獨(dú)目之不見
      。且包辨察之不明也。夫不明與不明遇
      。其傷必大
      。如盲人瞎馬之險(xiǎn)也。在上不明
      。在其臣下之奸
      。則民人莫不傷矣。故明夷之傷
      。實(shí)天下之傷
      。非一人一物之謂也。人而遇無(wú)目者
      。不可與爭(zhēng)視
      。國(guó)而遇無(wú)明者。不可與論辨察
      。以其視邪亦若正
      。視善亦若惡。茍強(qiáng)爭(zhēng)之
      。反觸其忌
      。此亂世君子。惟有誅責(zé)囚亡而已
      。君子不免誅責(zé)囚亡
      。是君子之傷。即人道之傷
      。民以君子為保
      。失君子即失其保。失保之國(guó)。欲其不傷得乎
      。此明夷之時(shí)
      。惟商紂之時(shí)。文王之囚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油觥W阋杂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其所傷漸大。天下人民
      。無(wú)不疾首蹙額
      。同悼于傷也。故象辭特引二人以明之
      。讀者可知明夷為誅與傷之義矣

      《宗主附注》

      明夷與晉。一往一來(lái)

      。實(shí)則坤離兩卦上下之異而已
      。在晉離居坤上。如日出地面
      。明夷離移坤下
      。如日入地中。然地中非土中也
      。地原圓體
      。上下皆空。日在空中
      。亦未嘗附于地
      。不過(guò)光所及。只地一面
      。晉照陽(yáng)面
      。明夷則照其陰面。日猶一也
      。而地有別
      。人道重陽(yáng)。易亦以陽(yáng)為主
      。日光在陽(yáng)面為地上大明之時(shí)
      。則謂之晉。迨日光下于地
      。雖陰面亦如陽(yáng)之光明
      。而陽(yáng)面反成黑暗。故謂之明夷。此易之取名
      。本乎陽(yáng)言也
      。亦即本乎在陽(yáng)面所居之人而言。蓋地?zé)o論何面
      。皆有明暗時(shí)
      。皆有人物生存其上。此之為陽(yáng)
      。即彼之陰
      。此之為明。即彼之暗
      。實(shí)不過(guò)時(shí)之差
      。位之異耳。茍合日與地言
      。初無(wú)所謂晉明夷之分
      。固無(wú)所謂陽(yáng)與陰之特別區(qū)域。凡受光者
      。則為晉為陽(yáng)
      。背光者。則為明夷為陰
      。只可視之為日與夜耳
      。晉為晝。明夷為夜
      。日之光明未改
      。地之承受未停。所視為改或異者
      。此地面之人物已耳
      。地固無(wú)上下。無(wú)背面
      。日更無(wú)朝夕
      。無(wú)近遠(yuǎn)。其光久明
      。其熱永在
      。地雖自有遠(yuǎn)近之度。向背之差
      。而自天空言
      。所關(guān)亦甚微。易之所以必為別之者
      。亦以人物耳
      。人物既胥賴日以生成長(zhǎng)育。以離合變化。則必先辨其向背之道
      。遠(yuǎn)近之?dāng)?shù)
      。而后可以潤(rùn)其生化之本。發(fā)育之原
      。此以晉明夷分狀其晝夜之象
      。而見夫陰陽(yáng)之異用。生滅之殊途也
      。故晉為吉利
      。明夷則否。晉為進(jìn)而有功
      。明夷則退而獲罪
      。晉為榮升邀賞之日。明夷則為逃亡被誅之時(shí)
      。雖言天道。實(shí)指人事
      。讀者須先體會(huì)之也

      《宗主疏述》

      明夷與晉皆稱明不稱日者。以離固象日

      。亦象火
      。而以德用言。皆明也
      。日之光
      。火之焰
      。雖發(fā)于其體
      。而所被者乃為明。蓋無(wú)明則日火之功用不著
      。雖有其體
      。不足稱其德。日之照物
      。非日體之加于物
      。乃光明之被于物也。物之去日遠(yuǎn)矣
      。而其所接之明
      。則咫尺不離。是日之德用
      。必以明稱也
      。明對(duì)暗言。無(wú)明即暗。如日之晝
      。光被一地
      。是為天下之明。明既入地
      。乃變?yōu)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如日之夜。大地同暗
      。是為天下之夜
      。明夜皆以光為主。光之所向?yàn)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所背為夜
      。日固未嘗一時(shí)大。亦未嘗一時(shí)少其光
      。此晉與明夷
      。但以明稱。不得以日言也
      。日之體大矣
      。行于空中
      。所照者遠(yuǎn)且廣
      。原無(wú)明暗之分
      。其所受之地或他宿有向背
      。始有明暗
      。此明與夜
      。乃由所受者言
      。非日為之明暗也
      。晉為明
      。明夷為暗
      。所系在坤。非關(guān)夫離
      。已如前言
      。坤在下則明。在上則夜
      。亦以地之一面言
      。地同而所受之光異。分為朝夕正午
      。是一面亦有明暗之殊
      。可見物之大者無(wú)分
      。物之小者多異
      。一室有門窗
      。則有明暗之別。一器有表里
      。則有明昧之殊
      。皆有其體所受之光不同也。日豈有歧視哉
      。故晉與明夷
      。乃人物所感者不同。非日光所照者不一
      。因其物之大小
      。距之遠(yuǎn)近。行之向背
      。而后受有多寡
      。感有濃淡。皆物之異
      。與日無(wú)涉也
      。故論道必先衡諸事。著用必先析諸行
      。晉明夷之差
      。原自地面人物定之也。

      在晉曰明出地上

      。在明夷曰明入地中。一出一入
      。乃朝夕日光升墜之象
      。而卦遂分為二。在地上即吾人之晝
      。入地中即吾人之夜
      。不曰日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姽湃嗽缰貓A
      。日無(wú)入地中之理。故但言明
      。明即光也
      。光入地中。即光照地之下面
      。光雖未易
      。而地已有一半暗。一半明
      。明者為晉
      。暗則明夷
      。故晉字日在下。示自下上也
      。明夷明字在上
      。示自下上也。夷者平也
      。明之上曰升
      。下曰平。平猶降也
      。言自天空漸行及地平線而西墜也
      。夷又易也。交易之意
      。古稱東方曰夷
      。以其與中國(guó)交易。而自異其類也
      。明夷亦含日月互易
      。而日西下。月東升
      。光自日出
      。而東易為月。月之明
      。即日之明
      。是明夷有光明互易之義。在字言
      。夷為傷
      。明之傷。即光之暗
      。以為物蔽障
      。不得見其光明。日入地平
      。光為地蔽
      。地上人物不見其明。是曰明夷
      。言明即傷于所蔽
      。而希明者不得其明。亦自傷也
      。如大地即夜
      。人雖有目。不能視
      。豈非明之傷乎
      。雖有月之繼明
      。燭之照暗。而非如日之光明
      。故曰明傷
      。不曰無(wú)明。以日固在地之下
      。天之空
      。未嘗自隱其明。不過(guò)地上之人有不得見
      。遂覺其傷耳
      。夫明夷與晉。雖象晝夜
      。亦猶春夏之與秋冬也
      。又如兩極之與地中帶。其明暗恰相反
      。寒暖恰相殊也
      。夏之與冬。雖亦有晝夜
      。而晝夜長(zhǎng)短不同
      。雖亦受光熱。而光熱溫涼則異
      。亦地上所承受者不類也
      。兩極與中帶亦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yàn)槎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或?yàn)槎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或?yàn)殚L(zhǎng)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yàn)殚L(zhǎng)冬。其所受日光不同
      。則所感氣象大異
      。是皆有晉與明夷之別也。人寄生于地
      。不得離地以為生
      。則不得去地以為明。地上之晝?nèi)酥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地上之夜人之夜
      。地面之冬人之冬
      。地面之夏人之夏。人固視地所承受者
      。為其所承受也
      。雖高峰有異于邃谷。隆峰有異于海洋
      。然以一方言
      。則所差亦僅。則以日之行有度
      。地之動(dòng)有規(guī)
      。必其向光之時(shí)。始有大明之照
      。必其直近之日
      。始為溫?zé)溨畷r(shí)。以日與地非連附者也
      。同憑于空
      。而托于氣。即隨天以運(yùn)行不息
      。則依數(shù)而周旋無(wú)端
      。此之謂天道。圣哲之士所難盡知者也
      。謂日為懸
      。則孰為之軸。謂地為平衍
      。則孰為之基
      。謂皆行于空。則孰盡其道而莫之越
      。謂皆固于伍
      。則孰引其光而以時(shí)還。此天道之冥冥
      。有非智之所能測(cè)也
      。然吾人但就其所習(xí)見。推其所當(dāng)然
      。則可知其朝必有暮
      。夜必有旦。春必有夏
      。秋必有冬
      。以循回不息之行。定往復(fù)有稽之度
      。則可見晉之后
      。必繼以明夷
      。而光明之余。必臻諸暗昧
      。此盛衰之理
      。隆替之情。天且不違
      。而況人乎
      。故圣人示易。欲因變以知常
      。由常以防變
      。豈徒狀朝夕之日。見明暗之時(shí)
      。而指天道為已知耶
      。故天者人之所法。時(shí)者人之所貴
      。數(shù)者人之所倚
      。道者人之所由。德者人之所仿
      。觀于二卦之同異
      。與夫吉兇禍福之所成。則可以明易數(shù)矣乎

      明夷

      。利艱貞。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夷全卦彖辭也

      。明夷內(nèi)離外坤
      。陰在表而陽(yáng)在里。如日下入地之象
      。故曰明夷
      。夷傷也。易也
      。滅也
      。以日之光隱于地下。地上不得見
      。名之明夷。稱明不稱日者
      。非日之滅
      。乃光之蔽。非光之息
      。乃明之潛
      。光與明有別
      。如日之景。照及物者曰光
      。若不見其景
      。而物仍顯形。則明也
      。亦猶天空無(wú)云
      。則日光照耀。若云蔽其景
      。則僅有明及物
      。蓋明與暗對(duì)。室內(nèi)不見日光
      。而有門窗
      。不阻其明。物背不被日光
      。而在白晝
      。仍受其明。高山之下
      。日光不至
      。明則無(wú)異。朝夕之時(shí)
      。日光未射
      。明亦未泯。是卦以明稱
      。不及日或光者
      。只以物能顯形為限耳。明之生也
      。必日之升于地面
      。明之滅也。必日之墜于地下
      。若風(fēng)雨
      。晝晦密室常暗。非明之生滅
      。乃物為之蔽也
      。然日入地下。亦地為之蔽
      。而稱明夷者
      。則以地有異于云或室。所蔽至廣。為暗至遠(yuǎn)
      。凡同在地面
      。無(wú)不因日入而暗。故稱之曰明夷
      。實(shí)即日入地下為夜中之象也
      。夫行路者必以明。視物者必以目
      。照夜者必以燭
      。若夜中無(wú)燭。人生無(wú)目
      。則不見物
      。為其不明。則無(wú)所見
      。為其不能見
      。則不便于行。如瞽者必賴人之扶持
      。設(shè)不慎
      。則有傾墜之禍。此明夷之大用
      。在以艱貞為利也
      。艱者忍其艱難而不前。貞者堅(jiān)其節(jié)操而知止
      。既以艱貞為利
      。則其不便于行可知。天下所恃以為生存者
      。光明之道
      。所藉以為安樂者。正大之行
      。明夷則與之反
      。黑暗之時(shí)。顛沛之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杳灾馈C擅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將何如以行哉
      。坤重陰也。而在日之表
      。如以帛束目
      。以罩蒙燈
      。則白刃當(dāng)前。而不知避
      。深淵及足。而不知止
      。此明夷之可畏
      。而徒利艱貞也。艱則知其險(xiǎn)而自忍
      。貞則防其害而自守
      。忍以守。則不犯難行
      。而仍保其身
      。不涉險(xiǎn)阻。而終達(dá)于道
      。此君子處危亂之時(shí)
      。居臲尯之邦。所取法者也
      。乾卦四德
      。貞居其末。利在其次
      。明夷象辭
      。但以利艱貞為訓(xùn)。足見其重在謹(jǐn)守
      。而不希亨達(dá)也
      。合之時(shí)序。利貞?yīng)q秋冬也
      。秋收冬藏
      。萬(wàn)物同寂。則有行亦無(wú)可進(jìn)
      。況險(xiǎn)阻艱難
      。歷歷在前乎。故利艱貞三字
      。分言之
      。合于四德。而志宜退守
      。合言之
      。則有歷盡艱辛。自返于慎約
      。而永保其貞
      。斯即與晉相反之行。可互參也
      。晉以進(jìn)為志
      。明夷則退。晉以升為用
      。明夷則屈
      。晉以功德受賞。明夷則罹法章當(dāng)誅
      。晉以光明得利
      。明夷則以幽暗成傷。此讀象辭
      。即可辨其用之大異
      。道之殊也。

      明夷固不宜于進(jìn)行

      。而以君子處之
      。則仍有善身之道。則以卦象坤在外
      。坤道柔靜
      。安貞自守。無(wú)時(shí)不臧
      。內(nèi)為離
      。文明在中。和易自持
      。如人誠(chéng)于中
      。而以柔行諸外。安于內(nèi)
      。而以靜處諸物
      。進(jìn)止自在。憂樂不關(guān)于懷
      。艱苦不渝
      。治亂不違于道。則順時(shí)有守
      。不以物而疚于心
      。保道為行。不以得失而喪所守
      。蓋明夷雖暗昧
      。吾心則終光明。時(shí)世雖艱危
      。我行則永坦適
      。此君子以道淑世
      。以德匡時(shí)者也。貧賤不以易其操
      。屈辱不以改其節(jié)
      。困苦不以移其志。顛沛不以隳其行
      。故不獨(dú)避難
      。且能靖難。不獨(dú)免害
      。且能袪害。則利艱貞之所謂也
      。人之所畏
      。我弗恤焉。人之所慕
      。我弗忮焉
      。則伸屈無(wú)干于心。升沉不介于意
      。時(shí)止則止
      。遯世無(wú)悶。履險(xiǎn)如夷
      。逢兇化吉
      。此明夷之君子。猶物之遇冬則蟄
      。草木之見霜
      。則先棄其葉。而培其根也
      。人生如寄
      。物生如遞。孰為之耶
      。不外夫日之光明與溫?zé)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夜則憩息。冬則閉藏
      。亦惟順日之晦明
      。時(shí)之寒燠而已。明夷果不可為哉
      。守我文明
      。遵彼柔順。則所行自利
      。而永執(zhí)厥中
      。此即利艱貞之道
      。如文王箕子之所為也。更何咎焉
      。故象辭但示此三字
      。不及吉兇也。

      彖曰

      。明入地中
      。明夷。內(nèi)文明而外柔順
      。以蒙大難
      。文王以之利艱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奁涿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內(nèi)難而能正其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右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明全卦大用

      。示人道大則也
      。明夷為卦名。而有取于物
      。凡卦皆有取象
      。除八卦外。如屯蒙需訟師比以下六十四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蛳笫骂悺H×x不一
      。皆有所象則同
      。如明夷固以暗夜為象。而物之為蔽障
      。事事為暗昧者
      。亦皆象之。以物言
      。如云霧之蔽空
      。嚴(yán)谷之隱明。固可視為明夷
      。而推之如大鳥之翼
      。密室之帷。有所蔽于光明
      。使物生黑暗者
      。亦可取象
      。更推之人事之幽昧。行為之詭秘
      。跡近遮掩
      。情同蒙蓋。有失光明者
      。亦莫不類于明夷
      。蓋明夷與晉反。晉以明著于外
      。明夷則反藏于內(nèi)
      。晉以光照于遠(yuǎn)。明夷則反翳于近
      。是明夷之用
      。以暗昧也。彖辭釋卦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以見明夷之名所由來(lái)。卦離在坤下
      。如日入地中
      。地中即地下。明入地下
      。地上莫之見
      。是地上人物皆失其明。瞽目曰失明
      。以不見物也
      。日入地下。大地同暗
      。有目亦如瞽
      。故曰明夷。言傷其明也
      。然明夷雖傷其明
      。非人物自傷其目。乃因天黑不得見物
      。只曰明夷
      。示其過(guò)在時(shí)也。時(shí)由位明
      。晉以離在上
      。為時(shí)之明。此以離在下
      。為時(shí)之暗
      。時(shí)雖異
      。而明之為明尚未改。故曰傷明
      。不曰無(wú)明
      。若竟無(wú)日。則無(wú)明矣
      。日仍在空
      。不過(guò)地為之蔽。離仍在卦
      。不過(guò)坤為之障
      。此明夷之象。實(shí)以坤蔽離明
      。而非離不自明也
      。即以離在內(nèi)。則內(nèi)為文明
      。坤在外
      。則外為柔順。柔順固坤之德
      。不稱陰昧
      。而曰柔順。明時(shí)雖陰暗
      。而用宜柔順
      。坤者地道也。陰不先陽(yáng)
      。地不先天
      。坤雖在外。不得以其乘時(shí)在位
      。而自喪其柔順之德也
      。斯易教微旨。蓋示人以應(yīng)時(shí)之道
      。順變之方
      。舍短取長(zhǎng)。隱惡揚(yáng)善
      。不以時(shí)之陰暗而隨之
      。乃本于德之柔順而仿之。故釋文稱為內(nèi)文明而外柔順也
      。柔順者陰道也
      。陽(yáng)之不振。率而從陰
      。是大難之世也
      。君子不離時(shí)以生
      。不逃世以存。時(shí)暗而世難
      。則不得漠然無(wú)與
      。則惟有坦然直受。故曰以蒙大難
      。以字連上句言
      。謂君子以內(nèi)文明外柔順之道。蒙時(shí)世之大難也
      。時(shí)世雖難
      。吾德不回。時(shí)世雖暗
      。吾行不昧
      。此文王處明夷之道也。文王當(dāng)商紂之際
      。朝政失綱
      。慍于群小。幽囚獲罪
      。幾不自保
      。而卒能遇難不害。履險(xiǎn)如夷者
      。則以其深明明夷之易教。內(nèi)保其文明
      。外示其柔順
      。詩(shī)所謂憂心悄悄。又所謂小心翼翼者也
      。悄悄見其外行之順
      。翼翼見其內(nèi)心之明。此文王因明夷之教
      。而有以處明夷之世也

      利艱貞晦其明。乃言明夷之時(shí)

      。天地且自蔽其明
      。吾人自當(dāng)取法。以自晦其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蕺q蔽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奁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非不明
      。乃蔽之不以明示物。如行夜者自籠燭
      。則內(nèi)明而外不能逃其照
      。如視物者自御鏡。則光凝而形不能遁于前
      。是晦明之義
      。猶含蓄其光不外露也。亦利艱貞之意
      。艱貞以為利
      。則所行無(wú)阻。光不外泄
      。則神愈清
      。明不外顯。則志益寗
      。清寗之用
      。孚于誠(chéng)明。此天道以貞立極
      。而歲序以冬育物也
      。全卦坤在外。而離居中
      。與地雷復(fù)相類
      。而更進(jìn)則九三一爻為初九應(yīng)也。兩陽(yáng)中含一陰
      。以成目之精明
      。雖坤重陰蔽之。而光仍充盈于中
      。時(shí)至則自昭于天下
      。故晦明為育其明。而非自害其視
      。艱貞為成其利用
      。而非自棄其守持。此人道之明夷
      。即重在三字也
      。以晦明而不欲昭于外。則其丁于時(shí)艱可知
      。以艱貞而克成其利
      。則其堅(jiān)于正志可見。內(nèi)恤于難。而不忘其正志
      。則雖佯狂不為病
      。逃亡不為疏。廁于奴隸不為辱
      。覊于刑役不為屈
      。此箕子之用明夷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硬∮跁r(shí)君之邪
      。朝政之?dāng) W谏缰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家?guó)之必亡
      。不得諫正于前。不得逃徙于外
      。乃佯狂為奴
      。役身下隸。以期匡救于后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嘈倪h(yuǎn)慮。忍性屈行
      。又與文王有異
      。文王為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訛橛H
      。文王為遠(yuǎ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訛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文王能體坤而行其柔順之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觿t不得不鑒于離之附麗
      。而出于晦明之行
      。成其艱貞之志
      。故曰內(nèi)難而能正其志。內(nèi)難則有其近親之情
      。正志則明其艱貞之利
      。以明行暗。以正從邪
      。委曲求全
      。欲不佯狂為奴。不可得也。故一卦有內(nèi)外之異
      。主客之殊
      。時(shí)同而人自分。世一而境自別
      。行有所擇
      。志有所辨。文王箕子皆是取法者
      。而所為逈殊
      。時(shí)位攸關(guān)。出處以判
      。親疏所系
      。情志不同。此二圣者
      。易地則皆然矣

      《宗主附注》

      明夷彖辭利艱貞三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煞肿x

      。亦可合讀。分讀則言明夷賅四德之二
      。即利與貞
      。而艱字介其間。上屬利
      。為艱于利
      。下屬貞。為艱以守貞
      。實(shí)則不外艱難困苦之義
      。雖有利貞之德。必先艱苦之行
      。能艱苦
      。則能達(dá)利貞之用。不能艱苦
      。則雖有其德
      。而無(wú)其功。此一艱字為最重要也
      。若合讀之
      。則言明夷之用。只有利艱貞之道
      。如坤卦所稱利牝馬之貞是也
      。明夷坤在外
      。亦本坤之德用。坤利牝馬之貞
      。即明所利上于牝馬之貞
      。非乾之具全德者可比。坤地也
      。地居天下
      。其用有限
      。其行有疆
      。故其德有定量。明夷亦然
      。利止于艱貞
      。非艱貞自持
      。則利反為害。以其時(shí)之不適
      。位之不當(dāng)
      。果乘艱苦之行。貞固之志
      。則不獨(dú)不得利
      。其禍且不旋踵。為明夷暗昧之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杳灾畷r(shí)。進(jìn)退均難
      。動(dòng)定易蹶
      。惟有知其艱難而自惕勵(lì)。見其迷惘而自慎戒
      。勉于行止
      。嚴(yán)于把持。不失其貞
      。則物我不溷
      。不悖其道。則人己同諧
      。此利艱貞三字
      。重在明天道。示人道也
      。天道渺茫
      。人道踐實(shí)
      。天道變化
      。人道守常
      。誠(chéng)以明夷本坤之德。推柔靜之義
      。先安貞之吉也
      。細(xì)讀坤卦六爻辭象。即可見明夷彖辭之微旨矣
      。又曰明夷釋象辭引文王箕子
      。分釋明夷之用。二人行止不同
      。而遭逢時(shí)難則一
      。文王為之臣。以當(dāng)紂之世
      。上不見諒于君
      。下不見信于僚屬。舉國(guó)昏亂
      。莫可辨白
      。以其疏遠(yuǎn)。不宜過(guò)于諫諍
      。乃安于幽囚
      。終以恭謹(jǐn)。此即內(nèi)文明外柔順以蒙大難之道
      。本于卦象坤在外
      。外則以柔順之德。邀安貞之吉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訛橹H。故以紂之君
      。即切于親近之情
      。又定于君臣之義。身為元老
      。不能匡救朝廷之非
      。心念危亡。不能逃遁海陬之外
      。此以佯狂自病
      。取辱不辭。期以苦心救君之非
      。忍性感眾之志
      。此即自晦其明。內(nèi)艱而正志之道
      。本于卦象
      。離在坤下
      。潛光和塵。既不克悖于離麗之情
      。又不得昭其離明之德
      。委曲求全。艱苦不二
      。故能體明夷之用
      。應(yīng)明夷之時(shí)也。二人皆不免于傷或誅
      。而其成則異
      。文王終還其國(guó)。光昭其德
      。厚撫其民
      。卒開有周之業(y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觿t降志辱身
      。無(wú)濟(jì)于時(shí)。動(dòng)心忍性
      。無(wú)回于數(shù)
      。終視商社之屋。徒留禾黍之悲
      。雖亡國(guó)之余
      。猶邀興君之顧。邊疆之土
      。猶與分茅之榮
      。其志之苦樂不同。其行之廣狹大別
      。則不外所處地有內(nèi)外之異
      。于其君有遠(yuǎn)近親疏之分耳。故卦一而人之用也各不類
      。爻一而事之置也各異宜
      。明夷雖同。而文王箕子之行則別
      。行雖別
      。而文王箕子之圣則仍同。所謂易地皆然
      。不可以其同而忘其異
      。亦不得執(zhí)其異而非其同。彖辭特分明言之
      。足見其有益人道大矣

      象曰

      。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明明夷全卦象辭

      。由天道而推及人道也。明夷丁時(shí)之艱
      。為天道之變
      。而人道則因天變以立常行。此象辭之義
      。系推彖辭天時(shí)之變
      。更明人道之正用也。以明夷坤在外
      。眾陰包二陽(yáng)
      。離在內(nèi)。正位失其主
      。二五為內(nèi)外正位而皆陰
      。可見明夷之時(shí)
      。主暗于上
      。群奸蒙蔽于下。國(guó)亂民危
      。政窳法敝之日也
      。然易象之辭為人道言。人道之本
      。以君子為則
      。故在彖辭釋時(shí)之非。天之變
      。而見君子處變之道
      。今在象辭則由變以明正。由艱以知易
      。使君子鑒于天時(shí)
      。而因其變。明于理數(shù)
      。而立其常
      。變者不渝其初。常者永執(zhí)其正
      。是君子之于明夷
      。仍有為也
      。明入地中。為明之傷
      。實(shí)明之晦
      。地蔽天日。光明不久
      。天下同暗
      。人物同昏。此用晦之時(shí)
      。不宜獨(dú)明也
      。然明夷非無(wú)明。乃明不昭
      。非永暗
      。乃時(shí)未見。則明存于內(nèi)
      。光待其曙
      。天日永不息其軌。大地終復(fù)還于明
      。此黑夜之必有曉也
      。人之處世。亦如之
      。時(shí)雖不明
      。吾心自昭。世雖丁變
      。吾行自正
      。君子者眾所望也。亦猶日之在空
      。萬(wàn)物所共仰也
      。夜則盼其復(fù)曙。冬則希其早春
      。生機(jī)所存
      。玄德之秉。故有日
      。則天無(wú)永暗之時(shí)
      。歲無(wú)久寒之理。為其往必復(fù)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拚弑孛鳌W冋弑卣FD者必易
      。亂者必平
      。此君子雖在下。而猶能撫有眾也
      。眾以君子為主
      。不必位也。君子以眾為所養(yǎng)
      。不必以祿也
      。故蒞眾不必高位。而明夷之高位
      。方無(wú)以蒞其眾
      。如商紂之在位
      。民皆叛離
      。文王雖在下。反為民所歸附
      。是即君子蒞眾之例
      。不以位也。君子只以德懷民
      。以恩綏眾
      。以仁育物。仁德之至
      。天下歸心
      。此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也。而商紂雖居天下之尊
      。乃不若西伯之得眾
      。可見明夷之世
      。惟君子能蒞眾也
      。然眾心所服者德。眾志所望者仁
      。仁德不敷
      。雖眾亦散。眾叛親離
      。位誰(shuí)與保
      。此紂之必滅。周之必興
      。全在能蒞眾與否
      。而惟在明夷之明也。若非其時(shí)。則君子在位蒞眾
      。不足為稱
      。明夷之蒞眾。正以其在下也
      。在下得眾
      。乃德之所感。仁之所來(lái)
      。既非位之所宜
      。則為用之所變。以乘時(shí)得位曰正
      。非時(shí)無(wú)位曰變
      。變以敵正。必順以為常
      。此用晦而明之為貴也
      。用晦者順變。而明者復(fù)常
      。常雖未復(fù)
      。終且至焉。明雖未昭
      。終且見焉
      。如日之夜。終必日焉
      。如地之暗
      。終必照焉。君子之晦
      。終必明焉
      。天下之亂。終必平焉
      。商紂之不道
      。終必禪焉。周文王之在下
      。終必代興焉
      。此即用晦而明之義也。用晦者外也
      。明者中也
      。艱貞之利也。內(nèi)文明而外柔順之行也
      。故用晦以御時(shí)之變
      。用明以復(fù)道之正。人見其愈晦而愈明也。如文王不辭囚辱
      。不避險(xiǎn)難
      。三分有二。仍以服殷
      。此其晦也
      。而世懷其德。民歸其仁
      。天下相望
      。惟恐或后。此其明也
      。明者
      。即明明德于天下之明。書所謂光被四表者也

      在卦象四陰二陽(yáng)

      。陽(yáng)寡陰眾。易道重陽(yáng)
      。寡則為貴
      。故有蒞眾之象
      。蒞臨也
      。陽(yáng)以臨陰。亦如地澤臨
      。以二陽(yáng)臨四陰也
      。陽(yáng)升陰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ト糁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陽(yáng)能育陰。剛能正柔
      。此蒞眾之所由稱也
      。以陽(yáng)在內(nèi)。且二爻為陰間之
      。陽(yáng)為陰蔽
      。其光不顯。故雖蒞眾
      。而必用晦
      。以自潛其德。幽其光也
      。德雖潛而終明
      。光雖幽而終昭。久蟄者必啟。久屈者必伸
      。時(shí)移事易
      。數(shù)變用殊。故雖用晦而終必明也
      。明者吉也
      。晦者末也
      。用晦以應(yīng)變
      。終明以履常。此君子體用之備也
      。明夷故不易為
      。而君子不敢少逸。明夷故不宜進(jìn)
      。而君子毋或忘于成德
      。雖在下而猶懷其民。雖遇難而猶恤其眾
      。此文王之圣
      。視民如傷之心也。夷傷也
      。明夷為明之傷
      。即民之傷。民不得明者
      。為之君上
      。則其傷豈止于不明哉。文王憂之
      。乃思有以濟(jì)之
      。此明夷彖辭利艱貞一語(yǔ)。足以見其憂思之未已
      。周公志之
      。乃申述其義于釋彖文。更明揭內(nèi)明外順
      。以蒙大難
      。以示文王視民如傷。憂心悄悄
      。更未敢有越厥志
      。小心翼翼。順帝之則
      。無(wú)非為明夷之世
      。君子蒞位之懷
      。用晦而明之道也。故合三節(jié)讀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灾碧轿耐踝饕字嘈慕箲]。為天下民眾撥亂反正之證
      。一則見其時(shí)之艱
      。道之蔽。一則見其所處之不易
      。所求之不得
      。更有微義。則在述明武王伐紂之非得已
      。文王得眾之非有私圖
      。彼至親尊如箕子。尚不克免于狂奴之辱
      。則疏遠(yuǎn)如文王者
      。其能幸脫刑戮。誠(chéng)豈易哉
      。故讀明夷之辭
      。固不獨(dú)示后世君子處時(shí)艱之道已耳。

      《宗主附注》

      明夷總釋象辭

      。君子以蒞象用晦而明此義
      。后人講釋。多未明了易經(jīng)立言之旨
      。與彖辭稱利艱貞為全卦大用
      。釋文以內(nèi)文明外柔順
      。引文王為喻
      。內(nèi)艱正志。引箕子為喻
      。皆指臣下言
      。以明夷之時(shí)。君子多不得志
      。屈辱所不免也
      。而彖辭則又稱君子以蒞眾。是指在上位言
      。與彖辭有異
      。象辭專重人道。而略天時(shí)
      。不似彖辭之先天數(shù)后人事也
      。象辭既以人道為主
      。則無(wú)論世之治亂。時(shí)之安危
      。凡在上位
      。宜盡人道之本。在下位
      。當(dāng)本人道之規(guī)
      。如文王箕子。乃在下位之所為
      。順應(yīng)時(shí)艱
      。保全臣節(jié)。不得違天悖數(shù)
      。以求亨利
      。若丁明夷之世而為上位之君。則不得諉于時(shí)艱
      。隳其主德
      。自當(dāng)本畏天之訓(xùn)。崇儆予之戒
      。而自惕焉
      。以先安撫其民。位育其眾
      。知天之方怒
      。則不敢顯其威儀。察時(shí)之易迷
      。則不敢忘其明夷
      。故曰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人未省明夷之有君
      。執(zhí)謂易只重臣下。又未明明夷之可解脫
      。疑天道只宜退藏
      。是以象辭與彖之異同。多不克明其所謂
      。而予蒞眾一語(yǔ)
      。則含糊解釋。殊非圣人示教之意也
      。蒞眾之道
      。在平治時(shí)易。在艱危時(shí)難
      。惟其當(dāng)明夷之時(shí)
      。尤見須撫綏之道
      。惟其際迷亂之國(guó)。尤必賴明畏之君
      。不問(wèn)為商或周
      。茍能昭其德。行乎仁
      。以安其民
      。綏其眾。則天命必歸
      。人情必服
      。此文王終以西伯而開有周之基也。商之不保
      。紂失其蒞眾之道
      。非天之罪。周之代興
      。文武得其蒞眾之功
      。非天之功。故蒞眾一語(yǔ)
      。乃興亡之所關(guān)
      。亦治亂之所本。人知蒞眾之賢
      。莫如堯舜
      。而不知蒞眾之難。莫如湯武
      。蓋在位者
      。不得耀其能。無(wú)其基者
      。方足顯其德
      。湯文武乃臣下也。終以德之普施
      。天命乃降
      。民心乃歸。以履帝位
      。以撫有眾。時(shí)艱以平
      。世亂以治
      。明夷易而泰。豈非善用象辭者乎
      。以平日言
      。蒞眾故貴乎明察
      。而在亂世則不宜。如必以察察為明
      。則奸宄反乘隙以進(jìn)
      。此桀紂也。桀紂非昏庸也
      。其智勇均有過(guò)于人
      。而足害其身。敗其國(guó)
      。即不知蒞眾之道
      。在用晦而明也。

      又曰前所講釋象辭義未盡

      。茲續(xù)之
      。蒞眾用晦而明句。雖指明夷之君子
      。而推原其義
      。則凡關(guān)乎蒞眾之道。實(shí)以此語(yǔ)為要
      。固不獨(dú)明夷之時(shí)
      。危亂之世也。眾字不必限于人民
      。凡多人集處
      。皆謂之眾。一國(guó)則為庶民
      。一家則為族屬
      。一鄉(xiāng)則為鄰里。一署則為僚寀
      。一軍則為士卒
      。一校則為弟子。皆眾也
      。皆有其蒞眾之道
      。即小如一店之伙友。一宅之僮婢
      。一廠之工徒
      。一社之役夫。果為所事賓士
      。所執(zhí)勞役
      。必先有其賢良長(zhǎng)上。率之有方
      。御之有禮
      。方可善其業(yè)
      。收其功。此則蒞眾之道所見也
      。眾者受令之人
      。蒞者發(fā)令之主。不問(wèn)為官長(zhǎng)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蜃饚煛
      ;蛑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或管事
      。果能指使其下
      。督率其儕。亦皆必明蒞眾之道
      。而后可盡其職
      。成其業(yè)。所謂蒞眾之道
      。究何指
      。斯亦即易明夷象辭所稱。用晦而明四字而已
      。蓋蒞眾非易事也
      。人益多。情益紛
      。志益亂
      。國(guó)之民庶。軍之卒伍
      。固最難駕馭指揮
      。使之心悅誠(chéng)服。即家之子女
      。店之工役
      。亦非有周密教育之功。詳慎監(jiān)察之力
      。不足以撫綏就范
      。黽勉任勞。誠(chéng)以人心難齊
      。智能各異
      。是非曲直。辨之太過(guò)
      。必愈紛爭(zhēng)
      。賞罰屈伸。執(zhí)之失平
      。必多怨懟
      。此用晦而明一語(yǔ)。固已概括其要矣
      。眾之必有長(zhǎng)
      。猶國(guó)之必有主。軍之必有帥
      。家之必有尊
      。長(zhǎng)之蒞眾。猶主之臨民
      。帥之統(tǒng)卒
      。尊之率下。親盡其愛
      。則恩之所施
      。尊盡其敬。則威之所被
      。二者闕一
      。必將無(wú)以懷之綏之。二者若過(guò)不及
      。亦將無(wú)以平之正之
      。故蒞眾者必明眾情。辨眾志
      。而必有溫煦之德
      。以示其恩。有嚴(yán)肅之法
      。以示其威
      。此即用晦而明之所謂也。惟晦則無(wú)察察
      。傷于苛刻
      。而永保其仁慈。惟明則無(wú)汶汶
      。陷于昏庸
      。而長(zhǎng)有其嚴(yán)正。既寬以暢其和氣
      。推天地之生機(jī)
      。復(fù)猛以壯其威儀。本日月之明照。斯眾情畢顯
      。眾志咸同
      。更有不聽命不協(xié)忠者哉。此明夷象辭所稱
      。實(shí)為蒞眾最要之道
      。讀者當(dāng)勿忽諸。

      又曰明夷之用

      。不外以坤之柔靜行于外
      。以離之文明存于中。而坤重陰
      。陰蔽陽(yáng)光
      。如云蔽日。人之用明夷
      。如行暗夜
      。如入暗室。目雖不見
      。心自通明
      。此象辭用晦而明。實(shí)為人道大則
      。蓋亂世固宜韜光養(yǎng)晦
      。即平時(shí)亦應(yīng)含和同塵。聰明只在自心
      。渾厚以接萬(wàn)物
      。此乃人生必循之道。不必為明夷也
      。故中庸曰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
      。的然而日亡
      。又曰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偛煌庥没薅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誠(chéng)以顯與隱。若表里
      。暗與昏
      。若中外。物皆有中外之差
      。表里之辨
      。不可齊也
      。以表顯者隱其里。以外昭者昏其中
      。是小人務(wù)為文飾
      。而終于自欺。即所謂的然日亡者也
      。君子則畏名之張
      。而先飭其行
      。惡聲華之露
      。而豫約其精明。故中心昭昭
      。而外若昏
      。里志顯著。而表若隱
      。此所謂闇然日章
      。費(fèi)而隱者。亦即明夷象辭用晦而明之道也
      。惟其晦而后明
      。隱而后顯。不使鋒鋩外露
      。則接物必和易
      。不以智巧欺人。則處世必溫良
      。而人亦親之近之
      。掬誠(chéng)相與。則物皆盡其用
      。人皆盡其情
      。此則蒞眾之最要者。惟君子為能之

      《宗主疏述》

      前言象辭蒞眾之道

      。在能用晦而明。此千古以來(lái)臨民要術(shù)
      。用明則晦
      。用晦則明。譬如視物
      。由暗中視明處
      。則情景畢顯。若由明處視暗中
      。反一物不見
      。非目光之殊。乃用目之異也。故象辭特揭一用字
      。用晦非真晦也
      。雖在光明之時(shí)。亦宜隱蔽其視察之力
      。即由暗窺明之意
      。果用明以為明。則物態(tài)紛陳
      。光色已雜
      。如聚五色日中。欲辨其真色
      。輒不可得
      。此即由明窺暗之意。明如在外
      。而內(nèi)反迷亂
      。明如在中。則外自清澄
      。鏡能照物
      。為其不透光也。燈能顯物
      。為其在暗處也
      。故用晦者。實(shí)足成其明
      。人之自詡聰明
      。視事物無(wú)可隱蔽者。而往往為事物所欺
      。即只知用明
      。而不知用晦之過(guò)也。為民上者
      。尤不宜以明為明
      。眾情既紛。眾志且異
      。偶有未察
      。必招爭(zhēng)論。是以君子不用明而用晦焉
      。俗云不癡不聾
      。不作阿姑阿翁。正以其癡聾成其聰明也
      。聰明固人所喜
      。而不知原出于癡聾
      。故老氏曰。大智若愚
      。惟愚始成其智
      。一用其智。必反生其蔽
      。是智之宜藏
      。易傳所稱顯諸仁。藏諸用
      。用即智也
      。用晦者。即藏智之謂也
      。在安治之日
      。猶當(dāng)韜光藏智。況在明夷之日乎
      。書曰遵養(yǎng)時(shí)晦。固不獨(dú)蒞眾之道
      。抑亦順時(shí)應(yīng)變之行也
      。明夷象辭特拈出之。非無(wú)由也

      又曰所謂智與愚固難言

      。夫子稱寗武子。邦有道則智
      。邦無(wú)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即足證明夷象辭之義
      。蓋寗之愚。即象辭用晦之意
      。非真愚也
      。一人之智愚。決無(wú)因治亂而異之理
      。則所謂智
      。不過(guò)以明用明。所謂愚
      。不過(guò)以晦用明
      。用有不同。其成乃異
      。是用晦者
      。不失其用
      。用愚者。不失其智
      。大智若愚
      。亦只是以愚成其智而已。豈真愚哉
      。明夷之用晦
      。非不欲明也。以時(shí)之晦
      。乃用晦
      。達(dá)其成明之道。故用晦之下
      。仍揭而明二字
      。足見用晦正求明也。因明之不易
      。非時(shí)之明
      。適增其晦。惟于晦中求明
      。始得其明
      。此明夷宜行寗武子邦無(wú)道之愚也。然象辭大旨
      。不僅重在用晦而明
      。而重在以用晦而明。成其蒞眾之道
      。此原辭稱君子以蒞眾也
      。言以圣人處明夷之道。推而及于君子蒞眾之道
      。圣人處明夷
      。必用晦而明。君子之蒞眾
      。亦必用晦而明
      。是蒞眾與處明夷有同要焉。即如寗武子之愚
      。不必以治亂為限
      。此則大智若愚之謂也。以處亂世
      。乃在下之事
      。而蒞眾則在上也。在上位者
      。宜時(shí)檁冰淵之戒
      。恒存憂患之心
      。不問(wèn)為何世也。在明夷之世
      。固當(dāng)如此
      。在盛治之世。亦不可忽
      。為民眾不易臨也
      。故傳有云民猶水也。能載舟
      。亦能覆舟
      。可見蒞眾之要
      。正與在下位者之處亂世
      。同其兢兢業(yè)業(yè)也。易之立辭
      。專為示教
      。因明夷之用。而示及蒞眾之道
      。故用以字
      。明其所推。推用晦而明之效
      。乃達(dá)夫臨下有方之功。二者似一
      。而實(shí)二也
      。則以在下與在上殊耳。易教概本象數(shù)之用
      。闡明人道之規(guī)
      。而特著于各卦象辭。讀者幸勿忽焉

      初九

      。明夷于飛。垂其翼
      。君子于行
      。三日不食。有攸往
      。主人有言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夷初九爻辭也。明夷下為離

      。初爻即離下爻
      。亦與乾初九相類
      。而以上合坤。則與乾殊
      。乾為潛
      。此則為飛。潛于下者不動(dòng)
      。飛于上者不進(jìn)
      。故飛而垂其翼。以雖上而終降
      。雖展而終斂也
      。此有取喻于鳥之自空下墜。物自上下降
      。雖稱飛而不名其為鳥或物
      。則以有類于自上而下。非類于鳥與物
      。如鳥飛下地
      。物墜下地。皆與初九同
      。言明夷于飛者
      。以明夷原有似于翼之蔽空。云之遮天
      。有翳其明
      。明受其傷也。云之飛也
      。亦自上下
      。而復(fù)自下升。亦如日之光明
      。升于東而沉于西
      。鳥之飛也。自枝上升
      。而復(fù)自空落地
      。亦猶明夷之飛。自垂其翼
      。翼展則升
      。垂則降。雖有于飛之象
      。而不免垂翼者
      。以終當(dāng)降落。不克升進(jìn)也
      。乾之潛也。以不欲升。明夷之降也
      。以不能升。事同而志異
      。則以明夷剛在下。上為陰所障
      。不似乾之純陽(yáng)也
      。初九無(wú)位。升固不能
      。飛亦難久
      。以離日之似鳥善飛。而以初爻之在下易降
      。占有以明于進(jìn)退之道
      。出入之情。正如鳥因日暮
      。倦飛自還
      。云以風(fēng)生。任情自落
      。境過(guò)志易
      。不得常駐。則一日夜之間
      。明暗已殊
      。作息有別。初九猶將晚且息之時(shí)
      。正萬(wàn)物歸來(lái)之候
      。故有于飛垂翼之情。于飛言其已升
      。垂翼狀其將下。作息既別
      。行止自分
      。而初九陽(yáng)也。陽(yáng)志在動(dòng)
      。雖在下
      。而猶思上。雖將潛
      。而仍思飛
      。此君子有于行之備也。行之與止
      。亦如明之與暗
      。止者復(fù)行
      。暗者復(fù)明。往復(fù)相因
      。時(shí)地相成
      。君子于行。志也
      。而三日不食
      。為其行之難快。不食則饑
      。三日言其久也
      。行而不免于久饑。其不得志可見
      。然志固在行
      。饑亦弗苦。此即彖辭利艱貞之謂也
      。艱貞以為利
      。忍饑以為行。惟君子能之
      。為其明于時(shí)之艱
      。審夫道之晦。求明而入于暗
      。求安而犯乎難
      。則惟忍苦甘辱。勵(lì)志向道
      。蔑身從事
      。期脫于艱險(xiǎn)。出于幽昧
      。即于安坦
      。而達(dá)于光明。此雖有三日不食之災(zāi)
      。終不阻其于行之志也

      有攸往。主人有言二句

      。明夷之時(shí)
      。潛居之際。雖君子有行之志
      。既不免久饑之患
      。即有所往而難得招待之盡禮。有言指有所譏諷。而生爭(zhēng)論
      。主人指居停之處
      。為地主者也。不外以非時(shí)之行
      。異地之客
      。為人所疑。不以禮相遇耳
      。故有攸往
      。雖我之志。而主人有言
      。則必遭非難之辭
      。誠(chéng)如黑夜叩不識(shí)之門。且非近鄰
      。人將疑之為盜
      。而不以禮接待也。此明初九在下
      。秉陽(yáng)剛之德
      。有遠(yuǎn)行之志。陷于陰暗之內(nèi)
      。當(dāng)其多阻之時(shí)
      。欲前則艱險(xiǎn)不辭。欲進(jìn)則紛難不已
      。而以志之易動(dòng)
      。留之未能。忍久饑以行遠(yuǎn)途
      。犯非難以求安舍
      。途窮日暮。悵悵奚之
      。鄉(xiāng)異音歧
      。惶惶奚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娒饕闹馈P兄苟茧y
      。艱苦之情。神形俱瘁
      。君子則方勖其堅(jiān)苦之念
      。卓越之行。寗?lì)嵟娑悦鳌N阍庪S以同昧
      。光明在望
      。敢辭跋涉之勞。屈辱何傷永懷陵轢之想
      。是時(shí)暗而我不昧
      。世濁而我獨(dú)清。鑒夫明夷之情
      。勉為文明之行
      。循于柔順之道。成其艱苦之功
      。故飛者不以翼之垂
      。而貪于安憩。行者不以腹之饑
      。而憚夫劬勞
      。人固疑之。我自信焉
      。人固笑之
      。我自訒焉。此明夷初九之用
      。惟君子斯能近焉
      。解易者先求立辭之旨。次合卦爻之情
      。方知主客殊方
      。升潛同用。如本爻以離之麗而明
      。行乾之剛而健
      。雖不免重柔之囿。而終達(dá)于艱貞之行矣

      象曰

      。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初九在下而思進(jìn)。在內(nèi)而企遠(yuǎn)
      。其志求用
      。則不顧艱苦。不避勞煩
      。則雖三日不食
      。分所宜忍
      。不得以饑而廢事。以不食而降志
      。況君子先事后食
      。初九志于行。非食之求
      。果行矣
      。則不計(jì)其余。為饑餓固意中事也
      。當(dāng)明夷之世
      。非亨利之行。跋涉艱阻之中
      。踟躕荒遠(yuǎn)之道
      。投止尚不易。得食自尤難
      。此猶暮夜奔走他鄉(xiāng)
      。人地皆疏。叩門求宿
      。人且生疑
      。更望接之以禮。飫之以食
      。難矣
      。故授餐適館。乃主人優(yōu)禮之加
      。納牗進(jìn)盂
      。為中道粗疏之具。今明夷初九均不得也
      。行由于強(qiáng)
      。遇由于卒。有類逃亡
      。安得款洽
      。此三日不食。非人之無(wú)禮
      。乃時(shí)之未當(dāng)
      。地之未宜。時(shí)地既乖
      。食宿自靳
      。故曰義不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蛞源苏Z(yǔ)為君子忍饑自潔
      。如夷齊之恥食周粟
      。謂為不義。故不食其食
      。固一義也。而原旨則以不食為主
      。非不甘食也
      。不得食者。行非其時(shí)
      。至非其地
      。人不我與也。不甘食者
      。人非所信
      。食非所欲。我不受人也
      。而初九之象兼具焉
      。以明夷之時(shí)。艱阻之地
      。行出于我尚不易
      。食須于人自難得。又以行志已決
      。犯難無(wú)恤
      。人固不與。我亦弗求
      。故釋文義字
      。明其含二義。既以時(shí)地不宜
      。又以主客不協(xié)
      。孑身獨(dú)往。異國(guó)亡人
      。如逃難之時(shí)
      。更奚望優(yōu)禮之主人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姴皇郴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若不行當(dāng)有食。釋文特以君子于行
      。明三日不食之義
      。君子所重非食。不食亦毋害
      。既成行矣
      。其志已申
      。不獨(dú)不食為義。即無(wú)所留宿
      。夜臥荒野
      。亦當(dāng)弗辭。為明夷彖辭明揭利艱貞一語(yǔ)
      。而釋彖又有蒙大難正其志二句
      。足見明夷之行誠(chéng)匪易。而君子則以正志為重
      。艱貞為先也
      。初九剛爻而在下。雖內(nèi)明文德
      。而丁夜暗之時(shí)
      。此取喻于飛垂翼。于行不食
      。見其志在上進(jìn)
      。而事勢(shì)多阻。君子則惟正其志而已
      。豈有他求哉
      。此文王箕子之行。足以昭垂千古矣

      明夷全卦六爻

      。均以夷傷為言。初九垂翼
      。六二夷股
      。皆傷及股肱之喻。然傷者自傷
      。用者自用
      。如初九雖傷其翼。而飛猶未絕
      。君子雖不食
      。而行猶未止。則以全卦離在內(nèi)
      。坤在外
      。一剛一柔。一明一暗
      。各有其用
      。猶日入地下。日未損也
      。地雖暗
      。其一部猶明
      。此即內(nèi)文明之謂也。文明在內(nèi)
      。則外雖暗
      。不足以害其全德。亦如時(shí)世雖艱危
      。不足以害君子之行
      。君子善于用時(shí)。正以其明濟(jì)其暗
      。如以燭照夜。雖無(wú)天日
      。仍能見物
      。且君子以道為本。道本柔靜
      。故無(wú)為無(wú)思
      。而功德昭著。所謂玄德不求其顯
      。詩(shī)云不顯惟德
      。百辟其刑之。又云上天之載
      。無(wú)聲無(wú)臭
      。此道之至。德之極也
      。愈晦則愈明
      。愈柔則愈健。初九以剛在下
      。不求其顯
      。而志于達(dá)。故能忍饑甘辱
      。不與世爭(zhēng)
      。而終成其行。無(wú)非欲以一人救時(shí)艱
      。以一身范天下也
      。文王之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芍^至矣
      。雖幽囚。不改其臣節(jié)
      。雖專征伐
      。不失其仁德
      。故能正明夷之亂。開有周之基
      。如初九所稱之君子
      。不食而不輟其行。其被囚
      。則垂翼之時(shí)
      。忍饑受餒之日。其得釋
      。則仍于飛之象
      。正志之行。此釋文以為義
      。言利艱貞
      。即此義也。義利一也
      。利以和義
      。守其義。則得其利
      。文王先堅(jiān)持其義
      。乃克享開國(guó)之利。讀明夷之辭
      。即可見其至德也歟

      六二。明夷

      。夷于左股
      。用拯馬壯。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夷六二爻辭也

      。六二內(nèi)卦中爻。居正位
      。為離之中
      。如目之睛。兩陽(yáng)夾于外
      。一陰藏其中
      。陰以陽(yáng)明。柔以剛勝
      。乃成文明之象
      。而明夷則因坤在外。重陰蔽障。光明被掩
      。成其傷殘之象
      。故爻辭揭出明夷二字。非指卦名
      。乃明爻用
      。謂明夷之本。即在六二不得放其光明
      。如有目而為物所被
      。有燭而為墻所阻。不得發(fā)其光于外
      。雖有明在內(nèi)
      。不能充其用。是為夷傷
      。夷傷其明
      。而累及百體。則以目不得視
      。動(dòng)必有傷也。以六二在下卦
      。動(dòng)始于足
      。繼則股也。初為足
      。二為股
      。以動(dòng)之次第言。六二之傷必于股
      。而曰左股者
      。陽(yáng)升陰降。升者自右
      。降者自左
      。左右者。升降之道
      。六二以柔
      。遠(yuǎn)接上卦重柔。陽(yáng)在中莫之抗
      。乃為所傷
      。言傷及陽(yáng)也。股雖同
      。而以左右分陰陽(yáng)
      。猶四方東西南北。亦別陰陽(yáng)
      。手足皆然
      。左股者陽(yáng)之屬也
      。明為陽(yáng)。暗為陰
      。明夷即陽(yáng)之傷
      。而六二則又為左股之傷。推而言之
      。一室之左舍
      。一地之東方。一國(guó)之左部
      。皆與此象同
      。以朝廷言。則在下賢士大夫也
      。善為陽(yáng)
      。惡為陰。賢臣猶股肱
      。傷其左股
      。即失其賢臣之意。暗昧之世
      。迷惘之時(shí)
      。行不光明。動(dòng)非正大
      。群奸相逐
      。時(shí)君不明。賢者能自免乎
      。此六二之傷
      。乃比于人之左股。股傷則不良于行矣
      。況在左乎
      。右肢最便。猶小人之便捷也
      。左肢持重
      。猶君子之端莊也。左股既傷
      。不獨(dú)難行
      。且難于正立。六二以正位為用
      。自乖于正
      。其傷實(shí)多。故爻辭稱明夷夷于左股。有慨乎所傷之已甚矣
      。然六二乃居于正位
      。有其憑依。雖不免左股之傷
      。而有拯救之道
      。股之不能行。則冀助于馬
      。為其可代步也
      。故曰用拯馬壯吉。言推其拯濟(jì)之方
      。則有壯馬可用
      。乃終占吉也。凡稱用者
      。皆想像推廣之意
      。以股之傷。遂推及拯股之術(shù)
      。足既不能行
      。則用及壯馬之乘。壯馬固善馳
      。雖股之病
      。而馬猶壯。壯馬以拯病股
      。其吉可見。為其得所宜也
      。六二在中
      。始有此占。而壯字有關(guān)大壯
      。與雷天合卦相類
      。坤之對(duì)乾。離變異
      。則與震對(duì)
      。此以賓濟(jì)主。用襄體者也
      。壯馬與傷股
      。亦一賓一主。一體一用
      。而相調(diào)濟(jì)
      。以成其用。惟在位乘時(shí)者能致之。六二之為吉也
      。雖棄其股而用馬
      。有舍近圖遠(yuǎn)之嫌。而以其壯易我傷
      。亦權(quán)宜變通之道
      。惟中能權(quán)。惟正能變
      。六二之吉
      。在乎中正而已。

      象曰

      。六二之吉
      。順以則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六二柔居正位
      。上應(yīng)六五。為坤之五爻
      。坤主靜順
      。六二得中位。行柔順之道
      。以法乎坤
      。故占吉。則法則也
      。言能順坤之道
      。法坤之德。始終以柔
      。而不失中正之位
      。艱貞之謂也。爻辭稱用拯馬壯
      。亦本坤卦利牝馬之貞
      。所謂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
      。故稱其壯
      。且以六二為離中爻。離后天代乾
      。有飛龍之象
      。離原中女。不得乘其本德
      。故以柔順
      。法則坤之行
      。而孚艱貞。成明夷之用
      。明夷之時(shí)
      。出處行止。均不得違坤之道
      。則以坤在外也
      。六二居中。本坤之一爻
      。上法坤之全德
      。而后克孚明夷之行。雖有左股之傷
      。終占馬壯之占
      。善于用時(shí)故也。文王箕子以幽囚奴辱
      。其傷過(guò)于左股
      。而終得免于難。一則開國(guó)之基
      。一則封土之錫
      。是其終占馬壯之吉。不得以左股之傷
      。而悖夫順則之訓(xùn)也
      。明夷全卦。均以利艱貞為用
      。六二猶明
      。為其得中位也。雖在內(nèi)
      。而本柔道
      。雖有傷。而能順則
      。是其善于順應(yīng)時(shí)變。用晦而明之效也
      。習(xí)易者可不審諸

      九三。明夷于南狩

      。得其大首
      。不可疾貞。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夷九三爻辭也

      。明夷全卦以初三兩爻為陽(yáng)
      。而初九在下
      。不得大用。惟九三在中
      。與六四交
      。類于既濟(jì)。卦以陽(yáng)爻少而貴
      。兼得六四之和濟(jì)
      。全卦大用見于此爻。非他卦以二五爻為主也
      。九三離之終
      。進(jìn)即坤卦。離之大用
      。亦在此爻
      。故爻辭稱南狩有大得也。明夷原非其時(shí)
      。而以九三陽(yáng)德方盛
      。行獲其利。進(jìn)收其功
      。雖不免于夷傷
      。而所傷者。有喻于狩獵
      。如師卦田有禽也
      。師以坤坎合。亦重陰在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才c離對(duì)。九三上下皆陰
      。其象變坎
      。故與師類。全卦互解與屯
      。系自二至四為坎
      。自三至五為震。震坎合為解
      。移易上下為屯
      。解有開散之義。動(dòng)之象也
      。屯有初生之義
      。艱之象也。艱而動(dòng)
      。非戎即田
      。為集眾以殺伐也
      。九三雖非師。而有聚眾于田之象
      。則以上下皆陰
      。且所應(yīng)上六亦柔也。陽(yáng)統(tǒng)于陰
      。剛馭于柔
      。則如田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双@多獸
      。猶出師多所俘虜也。明夷以暗昧之地所傷
      。求光明之方
      。且本離之志。故于南狩
      。南為陽(yáng)明之鄉(xiāng)也
      。南狩但以所發(fā)處之南。言即行向南
      。不必果至南方
      。因南行而得光明。明因田獵而獲大首
      。皆九三之利于動(dòng)所占也
      。大首首字。亦可連下讀
      。謂首不可疾
      。一則首猶始也。疾猶速也
      。始不可速
      。進(jìn)必以漸。此艱貞之義
      。明夷之所宜也
      。一則首猶頭也。疾猶病也
      。頭不可疾
      。謂率領(lǐng)者不可病。病則廢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蛉酥^腦不可病
      。病則艱于行
      。皆以明夷暗昧不易進(jìn)
      。其外重陰恒多阻。猶出師而主帥有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蚴淄径^目憎風(fēng)。是皆不便于行
      。則雖有大獲之占
      。而難達(dá)逕進(jìn)之志。故重在貞
      。貞亦明夷應(yīng)備之德
      。恒卦曰貞疾恒不死。則疾與貞
      。實(shí)相成用
      。疾而貞。自無(wú)害
      。如行者有守
      。進(jìn)者有舍。則何患乎險(xiǎn)阻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蛟徊豢杉藏憺橐痪洹Q圆豢蓜t速自貞守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蛞詾椴豢杉藏憽V^宜進(jìn)而弗遽退
      。宜行而勿速止
      。固兼賅之義。然非本旨
      。蓋九三以陽(yáng)得時(shí)
      。行得志。而狩既已大獲
      。則貞守自無(wú)不宜
      。惟以出于暗中。發(fā)乎困境
      。進(jìn)不可急
      。行不可猛。視時(shí)之宜
      。順勢(shì)而止
      。此君子知進(jìn)知退。不疾不徐
      。從容中道者也
      。故占辭既言有大得
      。又戒毋遽進(jìn)。既明其宜動(dòng)
      。又命以貞守
      。總以明夷之世
      。雖有九三之光明
      。仍不得悖全卦艱貞之訓(xùn)也。

      象曰

      。南狩之志
      。乃大得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三重陽(yáng)
      。秉陽(yáng)剛之德。而為離爻
      。有文明之行
      。故爻辭稱其有南狩之志。而大有得也
      。志指九三本體言
      。若非九三。則無(wú)此志
      。當(dāng)明夷之時(shí)
      。在暗蔽之中。惟九三重剛得以其德而用南狩
      。向光明之地
      。達(dá)成功之期也。推而言之
      。丁亂離之日
      。昏迷之際
      。君子方悵惘無(wú)所之
      。而忽遇光明。在前指引
      。使脫離暗昧之地
      。進(jìn)于光明之鄉(xiāng)。則其所成必異
      。所獲必多
      。如文王幸脫羑里之囚。復(fù)邀斧鉞之錫。得專征伐
      。以靖侯國(guó)
      。則其成就。不必待孟津之師
      。即已著明德于天下。文王戡黎之績(jī)
      。豈非豫伏于放歸之時(shí)乎
      。此即九三所稱南狩大得者矣。雖然茍非文王
      。亦難孚此爻之用
      。則以文王有其志也。文王有澄清宇內(nèi)
      。啟迪光明之志
      。始克膺彼節(jié)鉞之頒。專征之命
      。德若未逮
      。征若未孚。則徒滋以為亂
      。增其暗昧而已
      。更奚望九三之勛。南狩之功哉
      。故釋文特稱其志
      。明用九三者。必有仁民之心
      。勝殘去殺之念
      。方得行其征伐。代奠疆圍之功
      。得字不獨(dú)物也
      。所獵不僅獸也。得民得國(guó)
      。皆此得也
      。誅奸誅惡。皆此狩也
      。故爻辭稱為得大首
      。言以我為民之上。而獲其不善為民上者
      。故用首字
      。明其為尊。南狩者亦一尊。此主賓之別也
      。易辭以陽(yáng)為主
      。以德位為尊。九三則以陽(yáng)之盛
      。德之明
      。而略于位。此變數(shù)也
      。隱屬革命之義
      。亦見武王伐紂之孚大命也。明夷亂世
      。而九三則有戡亂之機(jī)
      。為大地雖暗。而吾行獨(dú)明
      。全國(guó)雖迷
      。而吾志永正。此賢者濟(jì)世之有道也
      。觀于爻辭不可疾貞四字
      。尤見其成功。仍在德也
      。德至乃及于位
      。若無(wú)其德。位將奚保
      。九三固無(wú)位
      。以德致功。故不可疾貞
      。明其重在己也

      六四。入于左腹

      。獲明夷之心
      。于出門庭。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夷六四爻辭也

      。六四外卦之始
      。即坤卦六四。與離九三合居中爻
      。同于既濟(jì)

      凡中爻與既濟(jì)同。為當(dāng)位

      。與未濟(jì)同
      。為不當(dāng)位。此以中爻言也。別于二五正位
      。各卦皆然
      。明夷以中爻當(dāng)位。故皆占吉
      。而六四又以柔在外
      。本貞靜之德。為順承之行
      。以坤初爻變
      。乃為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顺星病km險(xiǎn)而利于行
      。雖柔而明于心
      。雖有傷而克享乎成。入于左腹者
      。以明夷自下而上
      。至六四及腹。猶艮之六四艮其身
      。而以柔善承剛
      。故稱左腹。以陽(yáng)先也
      。入者
      。明夷之用所及。如光所射
      。矢所中
      。皆稱入。以傷至內(nèi)
      。猶矢刃之深入也
      。然六四體坤用乾。入而能出
      。傷而有得
      。雖深中腹。而因之獲其心
      。心非指物
      。乃心意也。概思想情志而言
      。獲其心
      。猶曰得其心思與意志。明其所為所成也。明夷原非物
      。亦無(wú)心腹等體骸
      。而爻則稱為股翼。為腹心者
      。譬之以一身也
      。天下如一人。國(guó)家如一體
      。雖親疏不一
      。遠(yuǎn)近各殊。而不可失其一
      。失則病矣
      。明夷者。傷也
      。傷及于腹
      。為患已深。而反以之獲覘其心
      。是緣失成得
      。緣憂成喜也。則以明夷暗于外
      。而明于內(nèi)
      。果深見其心。是易昧為明
      。剔蔽見真之謂也
      。故六四雖入腹。而竟知其心意
      。譬之君臣
      。初以讒言。不能相協(xié)
      。既經(jīng)剖白
      。而見真誠(chéng)。亦猶文王之脫囚而獲榮賞
      。于出門庭一語(yǔ)連上讀
      。明其時(shí)也。以其得明心意
      。在出行之時(shí)耳
      。六四由內(nèi)出外。而明夷全卦
      。以內(nèi)文明
      。成外柔順
      。必自近至遠(yuǎn)。自內(nèi)達(dá)表
      。方見其功
      。故爻辭以四字。明其不可留滯也
      。蓋六四兩陰在上
      。雖得其心。非真能坦然相與
      。雖見知于一旦
      。未必不再疑于將來(lái)。則以君非明主
      。朝多幸臣
      。易蔽于邪。難與久處
      。惟有決然出走
      。翛然遠(yuǎn)引。既杜悠悠之口
      。乃成落落之行
      。此六四之占
      。在得九三之歡心
      。以傷而受祿。卻慮五上之蔽障
      。因事而進(jìn)讒
      。故明其有成。特在于出門庭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蛑^此爻既獲明夷之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煞烂饕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何必繼以出走。不思終回
      。明夷之愿
      。正如文王之脫難膺封。非商紂真能用賢如唐虞之明良協(xié)洽
      。乃以侫臣得賄
      。為之緩頰。始克致此
      。則一旦讒言復(fù)進(jìn)
      。仍不免誅辱及身
      。斯明夷之所謂明夷。而所獲系入腹之傷換來(lái)
      。夫豈能久持乎
      。更奚望其終挽明夷之難。而返光明之途哉
      。此六四之占
      。僅止于出門庭已也。

      象曰

      。入于左腹
      。獲心意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六四爻辭之義也

      。以明夷之入左腹
      。猶以刃剖取腹內(nèi)之物。腹中一切
      。皆可探得
      。而六四取喻。則重在一明字
      。以明夷為暗藏不明
      。今既入腹。則藏者顯矣
      。暗者明矣
      。人之深藏于內(nèi)者為心意。既剖腹而視
      。則心意可見
      。而不明者乃明。明夷遂返于大明
      。猶夜中之暗以日入地下
      。果逐日而至地下。則亦隨所至而光明
      。其蔽既去
      。其明自存。日未嘗自隱其光
      。則去其所為障者
      。何時(shí)不大明。何地不大明乎
      。六四之用
      。重在由不明而致其明。故取入腹見心為喻
      。非真有此事也
      。然如商紂之暗
      。比干因以刳心。豈非有此事乎
      。比干賢者
      。既不見諒于君。遂至刳心以死
      。忠貞之操
      。固為罕有。而以一死成其仁
      。亦合六四入腹見心之象
      。不過(guò)易教重在求明。刳心雖忠
      。究無(wú)益于君國(guó)
      。以明夷之主。不復(fù)有光明之時(shí)
      。此爻辭以出行為勖
      。意獨(dú)贊微子之遠(yuǎn)遁。而不與比干之戕生
      。則所稱獲心
      。以得暗主之心意為主旨。而非自摳其心也
      。故曰獲明夷之心
      。用明夷以代暗主。以明夷即暗昧
      。暗昧之主
      。其心難知
      。今六四竟獲知之
      。且使相信。是君子善于用時(shí)
      。長(zhǎng)于救失之道
      。要非急急于祿位。役役于利名
      。能毅然出行
      。以棄暗投明。則將來(lái)之明
      。不恤入腹之傷
      。而幸獲心之喜也。全卦各爻
      。多取商紂時(shí)事為譬
      。止以有所忌諱
      。不能明言。故委曲出入
      。所稱明夷皆暗指當(dāng)時(shí)朝政
      。讀者細(xì)細(xì)體會(huì)。自能明了

      《宗主附注》

      明夷因內(nèi)互震坎

      。而上卦坤。又以初變?yōu)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全卦爻辭
      。與雷水解雷火豐。有相關(guān)聯(lián)處
      。震與巽對(duì)
      。為主與客。故又與風(fēng)水渙
      。亦多相類
      。如豐卦九三爻辭折其右肱。與明夷六二夷于左股正相對(duì)
      。豐九四爻辭日中見斗
      。遇其夷主吉。亦與明夷六四相關(guān)
      。日中見星斗為幽昧不明
      。即明夷也。故云遇夷主吉
      。言雖有傷夷
      。而利于行。亦猶明夷六四獲明夷之心
      。于出門庭
      。以出行占有得也。又如渙初六用拯馬壯吉
      。與明夷六二辭同
      。渙六四渙有丘匪夷所思。亦與明夷六四相應(yīng)
      。明夷之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
      。與渙之匪夷所思。皆指因傷夷而及心思
      。由行動(dòng)而見意志
      。雖明夷不足以阻其進(jìn)。雖艱險(xiǎn)不足以灰其心
      。匪夷所思
      。即非傷損其心志之意
      。言夷自夷。思自思
      。與明夷之入腹獲心一義
      。以入腹為傷。獲心則為利
      。心主思
      。心之得。即思之不害
      。思者自我
      。傷者為客。六四雖有入腹之慮
      。而成得意之行
      。猶渙六四之旨。謂所遇出乎意外也
      。后人稱想入非非
      。為匪夷所思。亦即以卦辭雖傷不害
      。反成其利
      。初非意料所及也。實(shí)則明夷以外暗內(nèi)明
      。主強(qiáng)客懦
      。正非一例傷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主之所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椭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我之所成。原不可視彼若此
      。故匪夷所思
      。即以夷為物
      。而思屬己
      。如六四之入腹為傷。獲心為得
      。一為客
      。一為我。所處地自殊也
      。如混之為一
      。則不可通矣
      。凡明夷全卦皆如此例。時(shí)固暗昧
      。我自光明
      。人固顛連。心自安定
      。故彖辭以艱貞成其利
      。非始終皆傷者也。

      六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饕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夷六五爻辭也

      。六五外卦正位。坤卦中爻
      。以下合離
      。六二相應(yīng)。位正而爻不當(dāng)
      。非九五可比
      。而以得正行柔。有類于亂世忠貞之臣
      。故以箕子為喻
      。箕子當(dāng)紂之時(shí)
      。求匡君之失
      。受奴辱之苦。是其貞節(ji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娯侈o稱箕子之明夷。言箕子處明夷之道耳
      。利貞本坤之德
      。以守貞為先。行柔為用
      。六五正位
      。乃克臻此。然箕子何以不效微子遠(yuǎn)去
      。而必守貞自辱者
      。實(shí)以愛國(guó)心深。憂時(shí)志切。內(nèi)明而外難見諒
      。體忠而用難回君
      。不得已。硜硜?zhàn)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jǐn)慎溫柔
      。以稀有補(bǔ)于朝廷。艱苦困頓
      。以期有感于君上
      。此以守正為重。不以微子之從權(quán)
      。微子審于幾先
      。明于未至。知紂王之不悔禍
      。慮大難之將覆宗
      。鑒于箕子之奴。比干之死
      。君子不保
      。宵小盈庭。遂決意遠(yuǎn)行
      。圖存宗社于外
      。則本六四爻之用。以出行為從權(quán)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觿t不然。寗同死社稷
      。而不忍去
      。愿身當(dāng)艱苦。而不敢避
      。則本六五爻之用
      。以守正行其志也。故六五辭稱之
      。明其道在利貞
      。兢兢業(yè)業(yè)。罔敢少怠
      。拘拘謹(jǐn)謹(jǐn)
      。毋時(shí)自息。有比苦節(jié)婦女
      。堅(jiān)貞如一
      。以至于死
      。此利貞之秉坤德
      。而為艱苦勁毅之行
      。惟忠臣節(jié)婦有焉。守正不移
      。持節(jié)不二
      。至誠(chéng)不息之謂也。在卦則六五孚之
      。在人則箕子至焉
      。蓋明夷之時(shí)。此亦合乎道者
      。文王疏而在下
      。故可以善身自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佑H而近君
      。故不得不忍志成貞。斯二五兩爻殊其用也

      象曰

      。箕子之貞
      。明不可息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釋爻辭之義也。不可息

      。即不二之意
      。以箕子忠心亮節(jié)。既甘為奴辱而無(wú)悔
      。是期于至誠(chéng)以不息也
      。明字亦可連下讀。若連上則貞明
      。即傳所謂日月之道貞夫明
      。圣人之道貞夫一。日月不改其明
      。圣人不失其一
      。一即中也。六五在中
      。故箕子法之
      。如日月之明。亙古不失
      。夜之暗
      。非日之不明。地為之蔽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乙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以地之蔽。而易其明
      。日也
      。不以君之蔽。而易其忠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右病4怂苑Q為貞明
      。在不可息也
      。若連下讀。則有二義
      。一則言明之不可息
      。即日之明。不可因夜而息
      。日雖在地下
      。其明未嘗滅一毫。物自不得見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芍罩饷鳌2豢捎邢r(shí)
      。息則天地混沌
      。人物滅絕。人之光明亦然
      。然君上雖不明
      。臣下不可息其明。時(shí)世雖不明
      。人道不可息其明
      。此箕子之守貞。為其內(nèi)心光明
      。不可息滅而同于昏暗
      。合乎污濁也。一則釋箕子之守貞
      。為明臣節(jié)之不可二
      。即明至誠(chéng)之行不可息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硬幌⑵湔\(chéng)。不二其節(jié)
      。乃成其永貞
      。以孚坤上六利永貞者也
      。亦即彖辭利艱貞之義也

      上六

      。不明晦。初登于天
      。后入于地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夷上六爻辭也

      。上六全卦極位
      。為坤上六。重陰之地
      。極暗之時(shí)
      。故爻辭云不明晦。此句有二義
      。一則不明而晦
      。言由明入暗。先則不明
      。繼則晦矣
      。晦較不明進(jìn)一層
      。即行漸入暗之意
      。一則不明不晦。言明已入暗
      。既不明矣
      。亦不知其為晦。以明與晦
      。必由于辨
      。辨必由于明。今不得明
      。安能辨其晦
      。是則暗之已甚。更無(wú)明晦可分之意
      。初登二句
      。言由明入暗。如日之初原在天
      。后則入地
      。亦明夷之本象。明夷非無(wú)明
      。乃以物之蔽
      。日之初也
      。天下同明。是明之時(shí)
      。日之入也
      。天下同暗。是明夷之時(shí)
      。上六處最高
      。而為重陰。故有初登于天
      。后入于地之象
      。所謂初者。非始也
      。蓋猶其先之意
      。以日之入必自天下降。是未降之先為初
      。非指日之初出也
      。明夷離在坤下。原已入地
      。而上六乃云初登于天
      。非謂日在天。乃指日之光影也
      。日之入地
      。其始也光尚上映于天。其后漸漸沒入地下
      。若謂日之在天
      。光阻下照。而非登天
      。故上六所稱
      。仍以光明為主。光明為明之本
      。日之初降
      。光返照于天空。大地猶明
      。四方均照
      。是明夷之明。即在此剎那
      。而漸漸易為暗
      。蓋明夷離固在內(nèi)。明未嘗無(wú)
      。惟其明之及外者僅耳
      。上六與九三對(duì)
      。恰得光之反射。而有初明之象
      。正如日之西下
      。光映于云天。而轉(zhuǎn)射地面
      。又如日雖下地
      。而月得日之光。上升于天
      。以代其明
      。是皆上六初登于天之象。說(shuō)者以為明夷全卦
      。日在地下
      。初不見光
      。上六何來(lái)登天之語(yǔ)
      。是不知易卦之用。上與三對(duì)
      。陰與陽(yáng)對(duì)
      。明夷雖外不見日。日自在內(nèi)
      。日既未亡
      。明亦永在。明之直及
      。則為日光
      。是日中也。明之映射
      。則為霞暉或月華
      。是夜也。不問(wèn)為日為月
      。為云霞為日夜
      。何莫非明。亦何莫非日之光
      。明夷之日
      。固在地下。其明雖不得直及地面
      。而假于云霞者為夕照
      。假于星月者為夜光。皆明之由內(nèi)外達(dá)
      。暗而猶明
      。下而猶登
      。故上六稱之。不可以日既入地
      。忽又出為訓(xùn)
      。更不宜以上六有此語(yǔ)。謂前各爻本有明
      。上六以后
      。真為明夷。若謂上六以后方為明夷
      。則果屬何卦哉
      。自來(lái)卦例。極則反
      。窮則變
      。上六窮極。乃反變之時(shí)
      。故明夷至此
      。忽露明光。乃地下返射之余光
      。非日出正照之大明
      。故有不明悔。初登后入之語(yǔ)
      。明其為反也
      。變也。如云霞之彩
      。月星之華而已
      。且以位已極。時(shí)已窮
      。雖有此光
      。而難久明。故雖有登天之初
      。而仍或入地之象
      。是則終始不離于暗昧。此明夷之所以成名也

      象曰

      。初登于天。照四國(guó)也
      。后入于地
      。失則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照四國(guó)
      。以上六高位
      。有遠(yuǎn)矚四方之象。由登天以下映
      。故能及遠(yuǎn)
      。究?jī)H在地下。則所照不過(guò)地下一面
      。今以登天之明
      。可及地上下
      。實(shí)不獨(dú)一面已也
      。則字。法則也
      。見離卦爻辭
      。離日以在天為普照。人君以在位為普施
      。日之光明
      。人之德業(yè)。一也
      。日已入地
      。明已為晦。亦猶君雖在位
      。德已不昭。民將奚法
      。日之不明
      。人失其視。君之不德
      。人失其瞻
      。上六之辭。有慨乎世君之不明
      。人民之顛沛
      。而見天下皆清濁不辨。邪正同淆
      。賢否莫分
      。忠奸難察。而天下大亂矣
      。故爻辭有不明晦語(yǔ)也
      。全卦以明之蔽為夷傷。而歸其過(guò)在失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婋[責(zé)當(dāng)時(shí)朝政
      。無(wú)以為民法則之微義。文王不欲直言
      。乃以失則二字
      。輕輕喻之。實(shí)則寗失則已哉
      。其究必?cái)?guó)喪身
      。為天下笑。為后人惜
      。在位者可不慎歟

      《宗主附注》

      自遯至明夷四卦為一往復(fù)。遯與大壯往復(fù)

      。晉與明夷往復(fù)
      。合則遯大壯為四陽(yáng)二陰卦。晉明夷為二陽(yáng)四陰卦
      。亦成一大往復(fù)
      。以各卦所象。陰陽(yáng)消長(zhǎng)
      。一來(lái)一去
      。無(wú)不相對(duì)。遯之與明夷
      。晉之與大壯
      。又自為對(duì)。陽(yáng)升陰降
      。皆有其度
      。內(nèi)中互卦亦同。如遯互姤
      。大壯互夬
      。自相對(duì)也。以下各卦亦然
      。自家人至解
      。四卦亦成回圈。而內(nèi)互既未濟(jì)二卦
      。不獨(dú)家人與睽
      。蹇與解。為往來(lái)也
      。易原本數(shù)為象
      。依氣為數(shù)。數(shù)象之成。不離夫二氣
      。故數(shù)見知?dú)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象見知?shù)至。如明夷二陽(yáng)在內(nèi)
      。而間一陰
      。陽(yáng)以陰蔽。不得暢其生機(jī)
      。陰梗于外
      。不得復(fù)其元?dú)狻4嗣饕臑榘得粱鑱y之象
      。有光不能照物
      。有明不能及遠(yuǎn)。幽處如囚
      。冥行如夜
      。此為生機(jī)之害。人道之艱
      。作易者取商紂之世以譬之
      。非必艱于商末也。凡世道之敝
      。君主之昏
      。政令之亂。皆其象也
      。卦爻中明夷二字
      。即借喻昏暗之朝。危亂之世
      。明夷雖非名詞
      。實(shí)假之稱指當(dāng)時(shí)者也。易辭定于文王
      。不敢直指朝廷之失。故以明夷代之
      。六五箕子明夷
      。即明稱明夷之箕子。言當(dāng)商末之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犹幹蓝9盼亩嗳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否之匪人之類
      。皆以人道與世道相沖。人道為主。世道為客
      。明夷雖暗亂
      。人道自有權(quán)宜變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右岳懚妹饷饕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即人道勝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娋硬灰詴r(shí)廢道
      。不以天易人。商紂雖昏亂
      。惟自敗其身
      。亡其國(guó)。終無(wú)損于箕子之道
      。則利貞之能避禍
      。而人道即于此見焉。人法地
      。地道利貞
      。人亦先利貞。彖辭所謂利艱貞者
      。亦指人道言也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9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lái)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shí)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zhǎng)樂界
      ,東極妙嚴(yán)宮⑵。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zhǎng)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呼
      、唏
      、呵、噓
      、咽
      ,皆出氣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胺踩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一呼一吸,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
      、"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huì)是這樣?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對(duì)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rèn)識(shí)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yù)測(cè)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苦節(jié)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
      ,無(wú)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
      。六三:不節(jié)若,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