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旅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8:38:08
《易經(jīng)證釋》旅卦
旅卦
。離上艮下
孔子《宣圣講義》
旅上離下艮。亦三陽三陰
。陰陽平均。與豐同
。而為往來
。以震易艮。而離易其上下而已
。離為兩陽一陰。陰在陽中
。震艮皆兩陰一陽。而震陽在下
。艮陽在上
。反之則一卦也
。故豐旅之異
。即上下異其位
。顛倒其卦象耳
。旅與豐。皆以兩陽互于中爻
。互成大過
。所謂大者過也。亦即陽剛之過
。陽剛互于中。而陰包其外
。是本末皆弱之象。惟豐有離之一陽在初
。旅有離之一陽在上。遂與大過殊
。豐以陽始
。故名豐而稱大
。以其志升騰也
。旅以陽終。故名旅而稱小
。以其無可進(jìn)也。凡陽皆升
。升至極者反降。降而不降
。則同于剝。為其將自敝也
。如瓜果之剝。則必自腐爛
。不能長保其生存。此旅以離在艮上
。亦如艮一陽在巔。不得久留
。遂淪為羈旅。故名旅
。旅者寄寓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途釉宦谩H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如游絲。無根無本
。則將流逐胡底。此旅也
。言陽失其本始。雖據(jù)于崇高。而無可依系
。則漂泊之憂。逃亡之懼
。故旅與豐反。豐得其助
。旅成其孤。豐志于大
。旅趨于弱。豐若人之多財
。則友好眾
。勢力厚
。旅若人之失所
。則親近離
。行影單
。此傳曰豐多故也
。旅寡親也
。其別則在離之上下易位。離有附麗與分離二義
。在下則多附麗之情。在上則多離散之志
。以陽不可驕
。亦不可縱
。驕縱之敝。遠(yuǎn)近離心
。在上則易生驕縱之心
。在下則恒懷戒慎之念。此離在上者
。易肇離散之禍。攜貳之憂
。如火澤睽是也。而其往來卦風(fēng)火家人
。則有家庭之樂。睽則成乖異之悲
。同屬離所為。而一則以聚
。一則以分。旅之與豐
。亦猶是也。豐至上六
。亦漸變于旅。以上反下
。成離之大象。故有天際飛翔
。窺戶無人之辭。所謂前之聚者已散
。合者已分。而明者乃藏
。大者乃弱。故豐以終
。豐終而旅始。旅則離反自下上。而震倒為艮矣
。離艮之合。山火難明
。蓋與賁同體。賁則艮在離上
。柔來文剛。尚可自飾
。旅則艮在離內(nèi)。柔惟順剛
。轉(zhuǎn)以生疑。其情不投
。其志自異。其地失正
。其行亦違。艮為山而止于內(nèi)
。則無上進(jìn)之心。離為火而焚于外
。則成燎原之勢
。此旅之不得多助。而若客于異鄉(xiāng)之孤孑
。莫可依存也
。
旅卦艮止而離明
。原有守有為之象
。而以艮一陽
。與離之下爻連接。重剛失中。內(nèi)外正位皆柔
。不得相應(yīng)。柔乃順乎剛
。以失其主位。正如人之失其居
。遂流逐無定所。故名旅
。傳曰豐大也
。窮大者必失其居
。故受之以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娐弥韶S變來
。豐之窮
。乃失其居。如富者忽貧
。必至鬻其居宅。終至寄寓于外
。此豐上六雖豐其屋。而(“門臭”)其無人
。言有大屋不克自居。遂至家于蔀屋
。以羞赧不能見人。遂自藏而逃避于異地
。故曰旅寡親。言自別親友
。而逃亡于外
。遂為羈旅之人也。是豐上六之藏
。非隱其本處。而系遁于外耳
。以上有天際翔之語。猶竄走天涯
。不復(fù)惜其豐大之屋。而寄居異土
。反為蔀編茅舍之氓。則前之富者
。今變?yōu)樨毭瘛G爸S者
。今變成寒苦。既失其安居之地
。不得不成流蕩之身。故繼豐以旅也
。由卦言豐上為柔。旅下亦為柔
。幽暗不明
。相隨而望于剛
。初二之柔
。乃順于三四之剛
。六五之柔
。亦因之順于上九之剛
。此旅以剛在外而無家。如陽不得陰
。男不得女
。不相諧協(xié)也。賁則柔來文剛
。得其相濟(jì)。此賁為文明之象
。而旅有焚如之災(zāi)。其得失異也
。然以同體故。豐之與噬嗑
。旅之與賁。其用大同
。豐之折獄致刑。即噬嗑之明罰勅法
。旅之明慎用刑而不留獄。即賁之以明庶政
。毋敢折獄。為其卦用原本于元卦也
。豐噬嗑以多人多物而易爭。故利用刑獄以平之
。旅賁以寡助寡交而少訟。故不必刑獄以苦之
。且賁文明以止
。善自文飾
。不罹于法。旅亦以柔順乎剛
。得守其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俗载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干于罪。故刑獄不用
。勢所必至。旅猶行客
。無守土之志。無貪得之情
。則到處為家。何所系戀
。此離在外。有其自知之明
。而艮止于內(nèi)。得其知止之道也
。艮山本崇高。而離火加其上
。明照之功可期。而焚燎之害亦至
。故旅不可大用也。為其如未濟(jì)火在上
。炎上而乖其地位。則無以致其生成之功
。況下有兩陰暗拒于內(nèi)乎。陰柔之用
。必得高明勝之
。生成之功
。必自交合見焉
。故地天交泰
。水火既濟(jì)
。皆剛下柔
。陽從陰也。而旅悖是例
。此其多離異。而少協(xié)助也歟
。然旅固自有獨善之道。以能止于內(nèi)
。明于外則雖寡親
。仍克自淑
。此彖稱貞吉。而占小亨
。言小亨非大亨。則不通于一切
。言貞吉。非貞利
。則惟守之得宜。守正則吉也
。柔以為守
。而內(nèi)外正位皆柔
。是秉坤安貞之吉者也
。亦與豐同
。故雖互大過。而仍有亨吉之占
。此視夫時地之所宜。人事之所適也
。賁旅皆細(xì)小之象
。不足語于大用。習(xí)易者當(dāng)先知之
。
旅
。小亨
。旅
。貞吉
。
孔子《宣圣講義》
此旅卦彖辭也。旅以內(nèi)止外明
。明而知止。是有亨德
。亨于一切也。而以山火背用
。行止殊科。故惟小亨
。小字。承上接下言
。旅之用小。而其亨亦小
。猶言旅之為道不大。則其德用亦不大
。故曰旅小亨。旅以離在外
。行之志。不協(xié)于止之情
。不似賁之艮止在外。故雖亨而小。而只宜于旅
。謂其不克守也。離心離德
。雖有其位
。不能一朝居
。雖有其眾
。不能相與保
。此旅之大用
。惟旅于外為宜
。故曰小亨旅
。此旅字與上旅字應(yīng)。而異其義
。上指卦名。下指卦用
。言卦用與名恰孚。則其所為
。限于羈旅之行。亦不得失所守
。守其行之位也。行無定位
。自有其可守之位。位即分也
。守位即安分。安分守己
。于德為貞。貞固有持。始成其德
。此旅以貞而占吉也。合之四德有其二
。而皆不足。雖亨而小
。雖貞而限于旅行。如坤之利牝馬之貞
。以全卦上下正位皆柔。秉坤之德
。安貞之道
。不得違也
。違則非吉
。故吉由貞言
。不貞安有吉哉
。旅以剛中
。大過在內(nèi)。惟反于貞固
。以守其位。方免于過
。此亨之德由剛來
。而貞之德由柔見
。柔得其正。乃有可貞之機(jī)
。剛主其中。乃有小亨之用
。此火山旅
。上下雖不協(xié)。而中外能互調(diào)
。如人之失其家者。果以忠信篤敬為重
。亦無往而不宜。此旅之所以得亨而占吉
。正如言忠信。行篤敬
。行蠻貊之邦亦可。故重在貞
。貞則致其亨
。亨而貞則客居亦足以安。羈旅亦無所害
。蓋失其所者。仍得其暫留之地
。破其家者。仍保其寄寓之身
。此卦名旅。而在合明止之道
。協(xié)剛?cè)嶂槎H匀峤皂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得?nèi)外之正。此可以無大過矣
。論語所稱數(shù)年學(xué)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詿o大過。斯本乎旅之道。此吾周游列國不敢自寗
。蓋與卜得賁者相應(yīng)。賁旅固同體也
。用之于外。則為人文
。止之于身。則為獨善
。而小亨不可大用。勞于行不敢自逸者
。天之命也
。
彖曰
。旅。小亨
。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
。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
。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旅彖辭之義也。旅以小亨稱者
。以卦中柔得內(nèi)外正位
。而順于剛
。言二五兩柔。中指六二
。外指六五
。得字貫中外。以乎字分內(nèi)外之界
。以卦自下上。先稱得中
。次即得外。皆正位也
。而柔秉坤。實以六二為正位
。今六五亦柔。猶曰得中位
。且兼外正位也。柔降剛升
。似不相得。而卦上行
。自下言。是皆順乎剛。初二之柔
。順三四之剛。六五之柔
。順上九之剛
。則剛為先
。柔為后。相隨而進(jìn)
。如水之順流。剛不能俯以下柔
。遂失交泰之用
。既濟(jì)之功。故惟小亨
。不似泰之大亨也。艮止而麗乎離明
。陽以從陽。雖止而不克自止
。乃隨離麗之義。以希于外來之明
。離有光明而在外。艮善知止而在內(nèi)
。上不能卑以自牧。外不能高明柔克
。此旅以不能大用。而稱小亨旅貞吉也
。旅而有所止。行而得其明
。故上曰小亨。下曰貞吉
。皆屬于旅。是非旅者
。不得有之。故卦名旅
。重其為羈寓而無家也。以豐志于大
。而行已窮。則欲不客于外
。不可得矣
。故申之曰
。旅之時義大矣哉
。以旅之為旅。時為之
。時也者。前因后果
。而系于位。著于行
。成于變也
。以旅承豐來
。豐亦中剛。而內(nèi)外正位皆柔
。此位之同。豐之求大而初遇配主
。四遇來主。至上六而天際翔
。雖豐屋而蔀其家。雖有戶而不見其人
。此行之至
。而數(shù)之變也
。蓋位失其正
。而剛過乎中
。則不克長保其尊榮
。志慕于外
。而行動于躁。則不覺失其故居
。數(shù)當(dāng)其窮
。氣至則泄
。理至剛遷
。則不得不變其舊。而圖其新
。棄其本來而暫棲于羈旅。此旅之道
。應(yīng)豐之極。而為時之移易者也
。故旅之用
。時義也
。如人之為客。必有其時
。果非其時。流亡逃竄
。是已兇矣。何亨吉之占
。今占亨吉者。應(yīng)乎時宜
。而得旅之正也。茍不審夫時
。不知其變。貪于權(quán)位
。溺于安逸。希其久大
。而悖夫窮變之?dāng)?shù)
。戾乎遷徙之理
。是將以旅道而自瀕于危亡
。以忘其貞
。而不識小亨之誡也。則剛過而自焚
。童仆資斧皆喪。將何以遂其旅居亨吉哉
。故釋彖特以時義之大。為旅之所先
。旅而順乎時。應(yīng)夫變
。則旅何害。豐之永大
。終乃就于小。豐之志遠(yuǎn)
。終乃失其居。此盈虛消息
。與時偕極者也。人之客寓于外
。何非時世所逢。親友不聞
。孤孑自保。云山迢遽
。俗尚懸殊
。此羈旅多悲傷
。而怨嗟時之不齊。命之多舛
。非釋彖時義之所指乎。艮止不得止
。而麗乎明。正位不得安
。而順乎剛。其勢所迫
。即時所為。山上之火
。明于遠(yuǎn)而蔽于近。故旅以羈寓為其所志
。設(shè)不求豐。何至為旅
。此二卦為往復(fù)。即因果也
。占得旅者。亟戒求豐
。自孚于小亨貞吉矣。
象曰
。山上有火。旅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
孔子《宣圣講義》
此旅卦總象辭。申彖辭之義。而明人道也
。旅以艮在離下。為山上有火之象
。離固可象日或電。而在山之上
。則以火為當(dāng)。以日雖若居山之上
。而不久留。電雖可發(fā)于山之巔
。而必在雷雨時。則不孚于旅卦之用
。以旅為羈寓。而卦以下為主
。上為賓。如客之寓于此地
。必有其暫憩之所。必經(jīng)歷一定之時日
。故日與電。不得如客寓
。惟火則可比類為喻。山上之火
。照遠(yuǎn)則明。視下則暗
。光之所及。愈遠(yuǎn)則微
。愈近則散
。微而散
。非明之至
。此旅之用不可大
。而其時不可久
。久大則非旅矣
。暫明而不久
。暫留而不大。故謂之旅
。言非其本居
。不得安其心
。而快其志也
。此象辭釋卦名之由來。亦即指卦用之所在也
。君子以人順天。以行應(yīng)時
。以義制事。以道成德
。故于旅則與豐異。豐重刑獄
。言以求其平也。旅則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言為慎于行也
。豐志于外。故對物明平施之心
。旅志于內(nèi)。故對己先明慎之誡
。雖同一用刑獄
。而豐屬于開展
。旅則求其收縮。此與同體賁同而有異
。賁以外止內(nèi)明。人文之象
。故無敢折獄。示有刑而不用也
。旅則以明于上止于下。與賁反
。故明慎于刑與獄。而不稽留
。言雖用。而務(wù)審約也
。則以旅寓之情。暫時之所為
。許可權(quán)之所制。僅及于細(xì)近也
。用刑以明慎。期無大過
。獄之不留。期免后患
。既盡其權(quán)時之責(zé)。復(fù)不貽他日之憂
。此旅之用。以貞得吉也
。柔而順乎剛
。止而麗乎明。故不敢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