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說又顯現(xiàn)了出來
。王莽自居為“皇”,所以他又拾起“三皇”這個名詞來應(yīng)用
。王莽時的“三皇”還保存著董仲舒學(xué)說的意義
,只是一個順著時代變遷的位號。王莽的“三皇”大約是黃帝
、少昊(音耗 hào)、顓頊(音專須 zhuān xū)
。他在《經(jīng)》(周禮)
、《傳》(左傳)里插進(jìn)了“三皇”說的根據(jù),從此“三皇”這個名詞就長存于天地之間了
。
董仲舒朝代次序的學(xué)說只是黑、白、赤三個“統(tǒng)”。此外還有“天統(tǒng)”二字,乃指自然的統(tǒng)緒而言,即為后世所說的“正統(tǒng)”。到了劉歆就把它改變?yōu)椤疤旖y(tǒng)”、“地統(tǒng)”、“人統(tǒng)”。因?yàn)橛辛诉@新三統(tǒng)之說,《緯書》里便有了天皇、地皇、人皇的“新三皇”。于是,“人皇”便占據(jù)了“泰皇”的位置。又因?yàn)橛辛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地
、人“新三皇”之說,于是人們就把
伏羲、神農(nóng)
、燧人、
女媧 、祝融等與三皇并合在一起
。
伏羲、神農(nóng)為“三皇”之二是各說俱同的 ,還有那一“皇”也各說不同
。自從鄭玄把少昊正式加入“五帝”之中,“五帝”又變成了“六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喂盼纳袝犯驯緛頌椤拔宓邸敝S帝升至“三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叭省敝f由此便得以確定。后人又把泰皇、九皇、人皇等合并成為了同一個人,于是《淮南子》中天皇和地皇之“二皇”也就并為了一家。于是“后三皇”在西漢前期的書中也各自有了著落。在道教的經(jīng)典中也有“三皇”的說法,但他們的說法各不相同,頗不一致,大體是把“三皇”分化成為三個集團(tuán),有“初”(上)、“中”、“后”(下)的“三皇”之別。道教中的“三皇”也是天皇、地皇、人皇,有的也把伏羲、神農(nóng)和黃帝們拍合上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蹲髠鳌分杏小叭龎灐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周禮》中有“三皇之書”。鄭玄們把“三墳”來解釋“三皇之書”
,后人因此造出了《古三墳書》
。《古三墳書》是《易經(jīng)》和《書經(jīng)》的混合物
。
到了元代,在異民族統(tǒng)治下,“三皇”又變做了醫(yī)流的祖師。因?yàn)樯褶r(nóng)有嘗藥及作《內(nèi)經(jīng)》的傳說,神農(nóng)、黃帝是“三皇”之二,爽快更把伏羲也硬拉入了醫(yī)界。自此以后,“三皇”便從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階級
,跌成了“自由職業(yè)者”
。
關(guān)于“太一”問題,學(xué)者和著書者們以為:道家們叫“道”做“大”、做“一”或“太一”
,《楚辭》里又把“太一”作為神名,即東皇太一
。這兩種意義的“太一”來源誰早誰晚雖難確定
,但在戰(zhàn)國以前是見不到這個名稱的。
到漢武帝時,又有“天神貴者”的“泰一”出來
,稍后更有天神的“三一”— 天一、地一
、泰一出現(xiàn)
。“三一”是“三皇”的化身
,“泰一”是“泰皇”的化身
。:三一中也以泰一為最貴
。本來西漢的上帝是沿秦制祠青
、白
、黃、赤諸帝的
,到武帝時換了泰一
,五帝降為第二級的上帝了。這是根據(jù)謬忌“泰一佐曰五帝”的學(xué)說
。
武帝時泰帝的故事頗發(fā)達(dá),現(xiàn)在我們知道的有兩件,泰帝是禹和黃帝以前的人帝,實(shí)在也就是泰一的化身。自武帝在甘泉立了泰一壇,到成帝時,儒臣提出抗議,天地祀所三十七年間搬了五次。王莽更定祀典,定上帝的整個稱號為“皇天上帝泰一”,后來簡稱為“皇天上帝”,“太一”一名就漸漸的消失了
。那個時代的天文家也在星座里規(guī)定了天皇大帝及五帝的星辰
。《緯書》興起以后
,就給了五帝上的這位上帝以“天皇曜魄寶”一個名號
。天皇大帝曜魄寶一方面是北辰星,一方面也就西漢時“天神貴者泰一”的變相
。
到東晉時,太一墮落成了五帝之佐的同輩,“六十二神”中的一神
。至唐
,曜魄寶也跌到了祀典的第三級了。推原太一地位降落的緣故
,是由于當(dāng)時天文學(xué)說的轉(zhuǎn)變
,而民間流傳的故事也同樣于他有不利。后漢時有一種占卜的方法叫“九宮”
,“九宮”是太帝(即太一
,即北辰之神)的紫宮,也是他的“四正四維”八個行宮
。太帝是要常常出來尋狩的
,就叫做“天一下行宮”。照后來的說法
,“九宮”每一宮內(nèi)都有一位神
,九神同時移動
,這就叫做“九宮神”(即九宮太一)。
到唐玄宗時,“九宮神”竟一躍而成為國家的正式祀典
,被尊為“九宮貫神”,地位很高
。民間另有一種“太一十神”之說
,北宋時又有祀“十神太一”的制度,這“十神太一”的地位更高(以五福太一為領(lǐng)袖)
。太一幾乎回復(fù)了西漢時的地位
。道教中也有“太一”,道教的神名“太一”的極多
,其中以太一救苦天尊(簡稱“太一天尊”)的地位為最高
。
此外太一君和太一五神等都是人身中的神,還有上上太一,是“道”的父親
,又“玄”、“元”
、“始”三氣也叫作真一
、玄一、太一(道教以為“太一”無處不在
,而各具名稱)
。《周禮》中的“昊天上帝”
,甘工《星經(jīng)》中的“天皇大帝”
,和漢代所祀的“太一”,其地位是相等的
,因之而有了“三位一體”的說法(鄭玄說)
。到了唐代,他卻又由一二化為了二
。唐代別祀昊天上帝與天皇大帝曜魄寶
,曜魄寶的地位低于昊天上帝。
元代更把天皇大地的祀典取消,太一也只有“十神太一”中最貴的五福太一得到祭祀
,地位并不甚高。明
、清以后
,天皇和太一的祀殿都被革除了,于是轟轟轟烈烈的太一就壽終正寢了。
此外,學(xué)者們還對于“開天辟地人物”和“河圖洛書”等的考證(《河圖》
、《洛書》也是“太一下九宮”學(xué)說的根據(jù)地)。他們對于“開天辟地人物”的考證有一個特別的提議
,以為在
盤古未出現(xiàn)前,女媧實(shí)為開天辟地的人物
。
既然提出了上面的提要,我們可以知道“三皇”的問題與“太一”問題的關(guān)系是如此的密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疤弧眴栴}又涉及到天文
、數(shù)象等學(xué)問,所以非常不容易解決
。學(xué)者們能做出這樣偉大的成績出來
,已經(jīng)是令人“五體投地”的了。
綜上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
第一:“三皇”來源的討論 。“三皇”中的天
、地二皇固然是“皇天”
、“后土”的變相,但他們的關(guān)系還是間接的
。天皇
、地皇還有個“本生娘家”在,那便是《史記·封禪書》中所記《八神》之祀里的天主
、地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試著把他們的淵源尋找出來。
《封禪書》說:始皇遂東游海上 ,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八神將自古而有之
,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
。其祀絕莫知起時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
;天齊淵水居臨菑(音資zī 已經(jīng)開墾了一年的田地
。 —編者注)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
。蓋天好陰
,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
,命曰疇
;地貴陽,祭之必于澤中圓丘云
。三曰兵主
,祀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jiān)鄉(xiāng),齊之西境也
。四曰陰主
,祠三山。五曰陽主
,祠之罡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皆在齊北
,并渤海。七曰日主
,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
,以迎日出云
。八曰四時主,祠瑯琊
;瑯琊在齊東方
。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酱ㄖT鬼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
,去則巳(見《漢書·郊祀志》)
。
八神是東方齊國所奉的神,據(jù)史公說 ,八神自古就有
,其祀絕莫知起時,而八神又為始皇所祠
,可見他們至遲也是戰(zhàn)國以前的“產(chǎn)品”
。這天主、地主,《封禪書》中說明其就是天地之神
。因?yàn)槠潇肫跂|方
,所以天子尋狩經(jīng)過的時候就祠,去就罷了(八神之祀至成帝時始廢)
。
燕、齊方士的勢力本來就活躍于秦漢間的,觀“五德之運(yùn)”秦帝后齊人就奏之,始皇也便采用。可見他們把天主、地主人話成了天皇、地皇,從東方搬到西方去是很可能的事情。況且漢武帝時的泰一也是從東方來的,天一、地一更與天主、地主相近。而天一、地一又就是天皇、帝皇的化身(因?yàn)樘┗蕪?fù)變了神,所以天皇、地皇也就跟著回復(fù)了天神的地位)。所以說天皇、地皇與天主、地主必有相當(dāng)?shù)年P(guān)系,絕不是隨意武斷的話。《封禪書》又記武帝時的祀殿道:后人復(fù)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詞,祀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祀馬行用一青牡馬,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祀官領(lǐng)之如其方,而祀于忌太一壇旁。這段文里的“太一山君”,不就是天主
、地主的變相化身嗎?陰陽使者(《漢書注》曰:“孟康曰:‘陰陽之神也’”)不也就是陰主、陽主的化身嗎
?
第二:太一來源的另一段材料。關(guān)于泰一問題,前面曾漏掉了一段材料,那就是《荀子》里所說的“五泰”。《荀子·賦篇》說:有物于此,??(音裸luǒ 同鸁 ??系“無羽毛之貌”。 —編者注)兮,其狀屢化如神……臣愚而不識,請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夫是之謂蠶理(即蠶)”。書中顯然沒見過五泰,或許就是太一的分化。但道教里的太一五神和張衡《靈憲》、《帝王世紀(jì)》里的五種“太”的來源,一部分或即由此。楊倞(音敬jìng)《注》說:“‘五泰’,五帝也”,案之下節(jié)云“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與地相對,則釋“五泰”為“五帝”也還不算錯(不過,他認(rèn)為的五帝是:少昊、顓頊、高辛、唐、虞則是大錯)。那么,泰一非但做過“三皇”,他還曾做過“五帝”哩(當(dāng)然,這里提到的“五泰”,是人是神看不清楚)。又《荀子·禮論篇》也有“太一”,是“大道”的意思
,這與道家所說的“太一”相接近
。
第三:燧人、祝融列入“三皇”說的來源。有學(xué)者曾質(zhì)問《緯書》的作者:“燧人和有巢本來是聯(lián)帶的
,為什么只請燧人入‘三皇’
,而把有巢扔在一邊置之不理呢?而且將他的次序排在伏羲之后
、神農(nóng)之前又是什么理由呢”
?對于這個質(zhì)問,也有很多學(xué)者代《緯書》作者答復(fù)曰:便是太皞(音號hào)
、燧人連稱見于《荀子》
,《正論篇》說“何世而無嵬,何時而無瑣
,自太皞
、隨人莫不有也”。玩味其語意
,是以太燧人為最古的帝王
,他們的地位正與“三皇”相當(dāng)。
《成相篇》說“文、武之道同伏羲”
;這是說近如文、武
,遠(yuǎn)如伏羲
,他們的道仍是一樣的
,看見伏羲也是最古的帝王
。在這一點(diǎn)上,太皞很有可能同伏羲并家的可能
。但是若拿太皞同伏羲兩個名詞連起來
,稱作什么“太皞伏羲氏”,那一定是劉歆們搞的鬼
!《逸周書·太子晉解》也說:“自太皞以下至于堯
、舜、禹
,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
。又《莊子·繕性篇》也以燧人、伏羲放在神農(nóng)
、黃帝之前
。《至樂篇》并云:“言黃帝
、堯
、舜之道,而重以燧人
、神農(nóng)之言”
,可見燧人是在神農(nóng)之前的
。《緯書》的作者把燧人接伏羲
,扔去有巢
,而連數(shù)神農(nóng)為“三皇”,他們的根據(jù)是《荀子》和《莊子》
。
至于《白虎通》等書請祝融坐“三皇”的寶位,學(xué)者們懷疑他沒有根據(jù),這也是一種誤區(q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f子·胠篋(音區(qū)妾 qū qiè 意為偷東西。 — 編者注)篇》列容成氏
、大庭氏
、伯皇氏、中央氏
、栗陸氏
、、驪畜氏
、軒轅氏
、赫胥氏、尊盧氏
、祝融氏
、伏羲氏、神農(nóng)氏為至德之世
。在這個太古帝王的系統(tǒng)中
,祝融氏居然也得備員其中,位置且在伏羲
、神農(nóng)之前
。綜上,這就是“三皇”里祝融氏的來源
。很可惜
,他們把祝融與伏羲的前后位置弄顛倒了。
第四:有人名的“三皇”的第四說 。有人名的“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