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網絡上的佛道之爭
,可以說有愈演愈烈之勢了。很多人都產生了疑問,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正常嗎?其實是很正常的。對于漢傳佛教的歷史來說,從來就是爭斗與融合并存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呢?西游記的作者其實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西游記》既非崇佛,也非崇道
,或者我們可以干脆說他既在貶“道教”,又在貶“佛教”,他在反“教”。反映的是正宗的“道家”思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連“三清”都可以丟進茅坑里
;佛祖都是睚眥必報小肚雞腸。具體不妨詳細論一下:一
,菩提祖師說:他們都是垃圾,只有我道門(注意,不是道教)才是真道,正道。菩提祖師嚴格說來
,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更不是儒教。準確地講是,最最原始的“道家”——仙道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
菩提祖師的這句話什么意思嘞?這與莊子所說“道術將為天下裂”是一個道理
。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是“道”的一個分支,都是旁門,都不是根本大法
(一),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么說
“術”,這東西雖然重要
如果你相信“算卦”就能升官發(fā)財
(二)
注意這里說的道家
,佛教,儒家等等,都是落入“九流”范疇的了。尤其其中的“道家”絕不是原始的仙道了。祖師的這一段話
(三),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關之類。”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么?”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么謂之‘窯頭土坯’?”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鍛煉,一朝大雨滂沱
參禪
、入定、清修、持齋、持戒等等各種功法,其實在上面已經從“道家”“釋家”里給否定了,為啥又提?就是進一步打破你的某些幻想!不是不明白嗎?我再說具體點兒!這就是祖師的用意。你相信辟谷、禪修、練功、修佛等等
(四)
如果前面說得那些都是“顯術”的話
看到沒
,只有祖師傳的“長生術”才是“正道”——根本大法
難,難,難
不遇至人傳妙訣
,空言口困舌頭干!祖師云: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
,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得清涼
,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相盤結,性命堅
,卻能火里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這一套說辭
,講的其實就是道家的修行心法——“內丹導引術”。(可惜自兩晉以來,大多都是意守丹田的“結丹”了,沒有了“導引術”。)學會這些就能“長生”了嗎?其實還是不能的
!這只是“一法通而萬法通”的法門。只有“萬法通”了,才能真正長生!要想“萬法通”,你還得繼續(xù)修行和歷練,兼容天地萬物諸法。打個比方:就像開車
孫悟空的一切經歷(包括后來的一路西行)
真正的修道
關于孫悟空的一些法術,其實原本不是所學
有人曾經跟我說
最后到達西天
從此才真正實現(xiàn)了——
一體純陽喜向陽,陰魔不敢逞強梁
須知水勝真經伏
自此清平歸正覺,從今安泰到仙鄉(xiāng)
“水勝真經伏”一句,已經點破:“水(道)勝(超越)真經(佛法)伏(低下)”。
反出天庭
其實,故事到此師徒五人修行就已經是“歸正覺”
,到“仙鄉(xiāng)”了,后面那一回再返回“受封”就是很世俗的“套路”了,也可以說是狗尾續(xù)貂。在較為早期版本里是沒有的二,西游在崇佛嗎
崇佛
但是
其實不是的
!他是漢傳民俗化后的佛。第一:佛的出身為什么是“道”。
西游記有一個明確的前提
,那就是“化胡為佛”。也就是說,佛教是“道”的一個分支。為什么西游作者要給出這么個大前提呢?這是基于作者比較原始的道家觀念的(請注意我的措辭
,是“原始的道家”,而不是“道家”或者“道教”,至于其詳細區(qū)別,可以參考:道教和道家的區(qū)別是什么?以及我的其他文章,謝謝)。從莊子開始道家就出現(xiàn)了一種思想:道術將為天下裂;荀子又提出融合百家方為“道”。天下任何一門學術,任何一家思想,可以說都能從《道德經》里找到最基礎的理論源泉。墨家的無私、楊朱的自私、兵家的詭道、法家的刑治等等。其中只有莊子和韓非子二人被稱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為啥?韓非子:那位說
,韓非子不是主張嚴刑峻法嗎先說
,老子的思想精髓。大家都知道“無為”,但不知道無為后面還有一句“無不治”,“無為”是一種手段而已,“無不治”才是目的,我的親!老子還說“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請問,這“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兵”,還是“無為”嗎?當然就不是了,那是“有為”!無所為無所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該折騰時折騰不該折騰時不折騰,什么時候該怎么著,那得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宜,不能死板教條,就叫做“周行妥善”。“周行妥善”是文始道門最高心法。這“周行妥善”是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狼有狼道以下引用部分可以直接略過,往下看
。韓非子主張以“法”
、“術”、“勢”三法治國。通俗地講就是,該“醍醐灌頂”時就“醍醐灌頂”、該“當頭棒喝”時就“當頭棒喝”、該“放任自流”時就“放任自流”。該教化的教化、該刑罰的刑罰、該自主發(fā)展的任其自主發(fā)展而不干涉。韓非子主張“廢先王之道”
,難道“先王之道”錯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得知道什么是“先王之道”。先王之道
,其實就是指春秋以前一直流傳的“仁德”治世之道。那位說,不好嗎?很好!但是不適應當前社會形勢了。上古那個年代還不是“家天下”,部落首領相互比拼的是“看誰對自己的部落民眾好”,越好就越受人尊敬,就越有資格做“王者”。分封制,是部落意識形態(tài)的延續(xù),是老子“小國寡民”教導的對象。范蠡、蘇秦、張儀等這些人幾乎都是在維護當時社會的一種既定平衡狀態(tài)。因為維護既定狀態(tài),就是“天下大治”。那個時候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承擔起統(tǒng)一天下,實現(xiàn)天下“玄同”的“大道”。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逐漸家天下的意識增強了,由原來為整個部落民眾著想,變?yōu)榱藶樽约杭易鍌鞒兄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必然會產生紛爭,面對這個紛爭怎么辦?那一套“仁德”其實已經變味兒了,由大眾的“仁德”變成了自家的“仁德”了。怎么辦?人人皆公,就需要成其私;人人皆私,就需要成其公。天下大一統(tǒng)就勢在必行了。韓非子的思想就是為了天下“玄同”。看到沒
,同樣是道家思想,該“小國寡民”就“小國寡民”,該“玄同”之時就要實現(xiàn)“玄同”了。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詐偽。莊子說:圣人出
,有詐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霸p偽”不一定是貶義詞,但死心眼兒一定會死得很難看。韓非子他的主要出發(fā)點是從“圣人”的角度。而莊子更多還兼顧了“民”應該怎么認識“道”。也就是說作為普通民眾,一群被管理者,在一時不能改變這種狀況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調整心態(tài)。身不能“逍遙游”,但是心可以“逍遙游”。文始道門的思想里也是認為天下所有思想都是“大道”的一個分支
,是為了解決某一特定問題而采取的措施。就像一個醫(yī)生給人治病,要按病抓藥(不同教派的思想),跟精神病人交流,你得拿他們聽得懂的話。治理愚人跟治理智者的手段也是不一樣的,“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跟王侯將相要談治國之道,跟老百姓你得談柴米油鹽。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佛教在統(tǒng)治愚民方面,確實比道教厲害。道家主要走的是上層路線,教導統(tǒng)治階級如何實現(xiàn)天下玄同,很少告訴大眾該如何具體離苦得樂。而佛教正好相反,很少告訴統(tǒng)治階級該如何治理國家。道家用玄理去教化普通民眾
,講“道可道”,與佛家講“不吃肉就是善”,二者的收效可想而知。同樣,你用佛家思想告訴統(tǒng)治階級不要殺生,請問他們會照做嗎?如果照做,請問江山如何打下,社會如何去穩(wěn)固?即便如“不吃肉就是善”,他們也是不會政策性推廣的,為啥?畜牧業(yè)怎么辦?經濟怎么發(fā)展?他們即便是嘴里說著尊佛,實際還是采用了原始道家,諸如文始門的思想,陰陽善惡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就叫做“周行妥善”,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宜,不能死板教條。這樣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治國之道,也是普通民眾里的智者所行之道。由此可以說
,道家思想主要是講給少數能聽得懂的社會精英們的,而佛家思想是講給大多數普通民眾的。道家思想不好執(zhí)行、不好落到實處。就像文始門提倡的“周行妥善”,你沒有標準咋執(zhí)行?反觀佛教很多教義和戒律,都是一點點落到實處的。那位說道教不是也有戒律嗎?請詳察!道教的戒律大多是抄襲佛教的,原始道家不要說戒律,連所謂的“信徒”都沒幾個。即便是那些諸侯都還得圣人們去給他們講道,他們還都懵懵懂懂的,何況普通民眾呢?當我們從不同角度
、不同施法對象來看待佛道的話,我們就會客觀理性了。那位說
,我怎么總覺得你的文字里總是在抬高道,貶低佛呢?那是您的狹隘!我毫無此意
。面對一頭牛,你又是從解剖學、又是從營養(yǎng)學、又是從生物學夸夸其談,還不如學庖丁,這樣才能最直接把肉吃到嘴里。佛和道,在不同領域的教化,其優(yōu)劣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要以為上層社會就有多高級,不要以為普通民眾就很低級,讓他們都能實現(xiàn)“心安理得”的精神教化,才是真道。否則,一切都是“偽道”。弱者最最不幸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弱
;愚者最最不幸的是自作聰明。認清自我,也是一種道,處之而樂,就是得道。三
,西游記里的如來佛是現(xiàn)實佛教的佛祖嗎?唐僧是高僧嗎?答案是否定的
。西游記里描述的這個佛祖并不是佛教或者佛經里的佛祖,而是中國人民俗眼里的佛祖,跟印度那個釋迦牟尼八桿子打不著。這個佛祖可以是王母娘娘五閨妮的兒子,也可以是無生老母的兒子(無生老母三個兒子:太上老君、如來、彌勒),說法多多,但就不是那個凈梵國太子;唐僧也不是歷史上那個玄奘法師,作者描述的是類似農村辦喪事兒時那些會念幾部歪經的和尚而已,老百姓眼里、身邊隨處可見的那類嘰嘰歪歪的和尚而已。所以,讀西游如果您以為西游是在崇佛,那反而是在打佛教的臉。何以見得?我們來看真假美猴王里的一段:
他兩個在那半空里
,扯扯拉拉,抓抓挜挜,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靈鷲仙山雷音寶剎之外。早見那四大菩薩、八大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比丘尼、比丘僧、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諸大圣眾,都到七寶蓮臺之下,各聽如來說法。那如來正講到這:不有中有
,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色即是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諢o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概眾稽首皈依。流通誦讀之際
,如來降天花普散繽紛,即離寶座,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這是西游故事里少有的一段如來佛正兒八經講法的情節(jié)
。但是如來講的這一段真的出自佛經嗎?還真不是!他是出自道教的《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原文如下:天尊告曰:汝等眾生
,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