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堂宗旨

      西游記里龍的地位為什么那么低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西游記里龍的地位為什么那么低?

      當下網絡上的佛道之爭

      ,可以說有愈演愈烈之勢了。很多人都產生了疑問
      ,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正常嗎
      ?其實是很正常的
      。對于漢傳佛教的歷史來說,從來就是爭斗與融合并存的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呢?西游記的作者其實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

      《西游記》既非崇佛,也非崇道

      ,或者我們可以干脆說他既在貶“道教”
      ,又在貶“佛教”
      ,他在反“教”
      。反映的是正宗的“道家”思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詤⒖迹旱澜毯偷兰业膮^(qū)別是什么?

      連“三清”都可以丟進茅坑里

      ;佛祖都是睚眥必報小肚雞腸。具體不妨詳細論一下:

      ,菩提祖師說:他們都是垃圾,只有我道門(注意
      ,不是道教)才是真道
      ,正道

      菩提祖師嚴格說來

      ,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
      ,更不是儒教。準確地講是,最最原始的“道家”——仙道
      。有區(qū)別嗎
      ?不但有
      ,還很大
      !看原文
      ,看看菩提祖師話里話外的玄機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

      ,旁門皆有正果
      。不知你學那一門哩
      ?”悟空道:“憑尊師意思
      ,弟子傾心聽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菩提祖師的這句話什么意思嘞?這與莊子所說“道術將為天下裂”是一個道理

      。諸子百家、三教九流
      ,都是“道”的一個分支
      ,都是旁門,都不是根本大法
      。那么什么才是根本大法嘞
      ?往下看:

      (一),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么說

      ?”祖師道:“術字門中
      ,乃是些請仙扶鸞
      ,問卜揲蓍
      ,能知趨吉避兇之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蚩盏溃骸八七@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不能
      ,不能!”悟空道:“不學
      ,不學
      !”

      “術”,這東西雖然重要

      ,但“救得了你一時、救不了你一世”
      。不能說沒用
      ,但只能“避兇”
      、不能“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案!边€得用行動去“求”
      。舉個例子:比如汽車拉力賽,旁邊的領航員只能告訴你哪里有急彎兒
      、哪里有坑
      ,但他不能幫你奪得冠軍
      。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相信“算卦”就能升官發(fā)財

      ,求仙拜佛就能被賜福、就能長生
      ,祖師已經明確告訴你了:“不能
      ,不能
      !”換成一句通俗的話
      ,就像郭德綱說的那句
      。你相信這些
      !死去!

      (二)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
      ,乃是儒家
      、釋家
      、道家
      、陰陽家、墨家、醫(yī)家
      ,或看經
      ,或念佛
      ,并朝真降圣之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蚩盏溃骸八七@般可得長生么
      ?”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里安柱
      。”悟空道:“師父
      ,我是個老實人
      ,不曉得打市語
      。怎么謂之‘壁里安柱’?”祖師道:“人家蓋房欲圖堅固
      ,將墻壁之間立一頂柱
      ,有日大廈將頹
      ,他必朽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蔽蚩盏溃骸皳苏f,也不長久
      。不學
      ,不學!”

      注意這里說的道家

      ,佛教,儒家等等
      ,都是落入“九流”范疇的了。尤其其中的“道家”絕不是原始的仙道了。

      祖師的這一段話

      ,把你所能見到、聽到的所有的思想
      、理念、法門全部給否定了
      !你要信這些
      ,死去

      (三),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
      ,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
      ,或睡功,或立功
      ,并入定坐關之類
      。”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么
      ?”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
      。”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
      。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么謂之‘窯頭土坯’?”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
      ,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
      ,尚未經水火鍛煉
      ,一朝大雨滂沱
      ,他必濫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蚩盏溃骸耙膊婚L遠。不學
      ,不學
      !”

      參禪

      、入定
      、清修、持齋
      、持戒等等各種功法
      ,其實在上面已經從“道家”“釋家”里給否定了
      ,為啥又提
      ?就是進一步打破你的某些幻想!不是不明白嗎
      ?我再說具體點兒!這就是祖師的用意
      。你相信辟谷
      、禪修、練功
      、修佛等等
      ,死去

      (四)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么
      ?”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
      ,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
      ,用方炮制
      ,燒茅打鼎
      ,進紅鉛,煉秋石,并服婦乳之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蚩盏溃骸八七@等也得長生么?”祖師道:“此欲長生
      ,亦如水中撈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蚩盏溃骸皫煾赣謥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怎么叫做‘水中撈月’
      ?”祖師道:“月在長空
      ,水中有影
      ,雖然看見
      ,只是無撈摸處
      ,到底只成空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蚩盏溃骸耙膊粚W,不學
      !”

      如果前面說得那些都是“顯術”的話

      ,那么祖師再來跟大家聊聊“秘術”。大家都會以為
      ,很多秘術都是不公布的
      ,都是學不到的
      。其中以“房中術”為“秘中之秘”
      ,無論佛教還是道教。結果如何?祖師還是那句:信TM這些,死去

      看到沒

      ,只有祖師傳的“長生術”才是“正道”——根本大法
      !那么
      ,長生術如何修行嘞

      難,難,難

      !道最玄
      ,莫把金丹作等閑。

      不遇至人傳妙訣

      ,空言口困舌頭干

      祖師云: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
      ,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

      ,體中藏
      ,汝受吾傳道自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谠E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

      ,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
      ,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

      ,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

      這一套說辭

      ,講的其實就是道家的修行心法——“內丹導引術”
      。(可惜自兩晉以來,大多都是意守丹田的“結丹”了
      ,沒有了“導引術”
      。)

      學會這些就能“長生”了嗎?其實還是不能的

      !這只是“一法通而萬法通”的法門。只有“萬法通”了
      ,才能真正長生
      !要想“萬法通”
      ,你還得繼續(xù)修行和歷練
      ,兼容天地萬物諸法

      打個比方:就像開車

      ,從駕校拿證兒出來,只能說明你學會了“心法”
      ,不算“老司機”。開過公路,開過土路沒?開過泥路沒
      ?開過山路沒?開過沙漠沒
      ?開過水路沒
      ?……只有各種路況都見識過的
      ,才能叫“老司機”

      孫悟空的一切經歷(包括后來的一路西行)

      ,其實就是在兼容各個旁門
      ,當然包括佛教和道教,這可是當時社會兩個最大的教派
      。只有參悟兼容這最大兩家,才算是真正“悟道”
      。體現(xiàn)的是荀子“兼容百家才是道”的思想。所以
      ,孫悟空既要有入職天庭(道教)的經歷
      ,又要有西天取經(佛教)的經歷
      。一路所除之魔,其實都是各個小門派
      。有些是需要歸并的
      ,有些是需要清除的
      。這與古代修道者云游四方是一個道理

      真正的修道

      ,不但講究隱居出世的清修,還講究云游四方的入世修
      ,所謂“大隱”與“小隱”

      關于孫悟空的一些法術,其實原本不是所學

      ,但是見別人用一次,他也就會了
      。比如三頭六臂,見哪吒用
      ,他馬上就會了
      ;還有鉆別人肚子,是當初二郎神變了個桃兒誘惑孫悟空
      ,鉆進他肚子用“煉心鎖”鎖住了孫悟空的心才抓住他的(當然百回本西游記是沒有的,是“唐僧取經念詞寶卷”里的情節(jié))
      ;銀角用捆仙繩
      ,他馬上就領會了心法,拿過來就能反捆銀角
      ,包括紫金葫蘆(西游故事里的寶貝其實都是有心法咒語的,但很多處都略去沒提)等等吧,這就是“萬法通”

      有人曾經跟我說

      ,陰陽二氣瓶能夠煉化孫悟空。其實即便煉化了
      ,也是沒關系的
      。看看曾經被紫金葫蘆煉化的金角銀角
      ,還能復原,只不過是在老君的“造化”下
      。而這個菩提祖師也是李老君的化身,靈臺山三星洞就是他在西牛賀州“化胡為佛”的根據地
      。長生術的最高境界,不但能隨意造化自己
      ,還能造化他人

      最后到達西天

      ,也還是要離開的
      ,再過通天河
      ,老鱉翻身棄渡
      ,表示“長壽”不等于“長生”,長壽不能渡人到“長生”的彼岸
      。上岸后戰(zhàn)勝“陰魔”——必須經過“太陰煉形”這一關才能最終成仙,而得“長生”

      從此才真正實現(xiàn)了——

      一體純陽喜向陽,陰魔不敢逞強梁

      須知水勝真經伏

      ,不怕風雷閃霧光

      自此清平歸正覺,從今安泰到仙鄉(xiāng)

      “水勝真經伏”一句,已經點破:“水(道)勝(超越)真經(佛法)伏(低下)”。

      反出天庭

      ,標志著超越“道教”
      ;再過通天河
      ,標志著超越佛教
      。因為自元代佛道辯論,道教失敗后
      ,佛教一直比道教興盛至今。所以作者才有意如此安排情節(jié)

      其實,故事到此師徒五人修行就已經是“歸正覺”

      ,到“仙鄉(xiāng)”了
      ,后面那一回再返回“受封”就是很世俗的“套路”了
      ,也可以說是狗尾續(xù)貂
      。在較為早期版本里是沒有的

      二,西游在崇佛嗎

      崇佛

      ,是西游記給人的第一印象。很明顯嘛
      ,一路向西干嘛
      ?黑熊精歸佛了
      、紅孩兒歸佛了、牛魔王歸佛了等等這些散仙妖精都歸佛了
      ,不是在說明佛教好嗎
      ?不是說明佛教比道教厲害嗎?更何況師徒五人一路西行也是拜佛求經呢
      ?向佛,是西游的一個主線

      但是

      ,西游作者所描繪的佛,真的是佛教里佛嗎

      其實不是的

      !他是漢傳民俗化后的佛

      第一:佛的出身為什么是“道”。

      西游記有一個明確的前提

      ,那就是“化胡為佛”
      。也就是說,佛教是“道”的一個分支
      。為什么西游作者要給出這么個大前提呢?

      這是基于作者比較原始的道家觀念的(請注意我的措辭

      ,是“原始的道家”
      ,而不是“道家”或者“道教”,至于其詳細區(qū)別
      ,可以參考:道教和道家的區(qū)別是什么
      ?以及我的其他文章,謝謝)
      。從莊子開始道家就出現(xiàn)了一種思想:道術將為天下裂
      ;荀子又提出融合百家方為“道”
      。天下任何一門學術,任何一家思想
      ,可以說都能從《道德經》里找到最基礎的理論源泉
      。墨家的無私、楊朱的自私
      、兵家的詭道
      、法家的刑治等等
      。其中只有莊子和韓非子二人被稱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為啥

      韓非子:那位說

      ,韓非子不是主張嚴刑峻法嗎
      ?而老子主張無為,二者尿不到一個壺里去呀
      ?怎么就“最得老子思想精髓”了

      先說

      ,老子的思想精髓。大家都知道“無為”
      ,但不知道無為后面還有一句“無不治”,“無為”是一種手段而已
      ,“無不治”才是目的,我的親
      !老子還說“兵者
      、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請問
      ,這“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兵”
      ,還是“無為”嗎?當然就不是了
      ,那是“有為”
      !無所為無所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該折騰時折騰不該折騰時不折騰,什么時候該怎么著
      ,那得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宜,不能死板教條
      ,就叫做“周行妥善”
      。“周行妥善”是文始道門最高心法
      。這“周行妥善”是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狼有狼道
      、羊有羊道
      ,天道自然、各行其道
      。為“羊道”而滅“狼道”
      ,就不叫妥善

      以下引用部分可以直接略過,往下看

      韓非子主張以“法”

      、“術”、“勢”三法治國
      。通俗地講就是,該“醍醐灌頂”時就“醍醐灌頂”
      、該“當頭棒喝”時就“當頭棒喝”、該“放任自流”時就“放任自流”
      。該教化的教化
      、該刑罰的刑罰、該自主發(fā)展的任其自主發(fā)展而不干涉

      韓非子主張“廢先王之道”

      ,難道“先王之道”錯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
      ,你得知道什么是“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

      ,其實就是指春秋以前一直流傳的“仁德”治世之道
      。那位說,不好嗎
      ?很好
      !但是不適應當前社會形勢了。上古那個年代還不是“家天下”
      ,部落首領相互比拼的是“看誰對自己的部落民眾好”
      ,越好就越受人尊敬,就越有資格做“王者”
      。分封制,是部落意識形態(tài)的延續(xù)
      ,是老子“小國寡民”教導的對象
      。范蠡、蘇秦
      、張儀等這些人幾乎都是在維護當時社會的一種既定平衡狀態(tài)
      。因為維護既定狀態(tài)
      ,就是“天下大治”
      。那個時候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承擔起統(tǒng)一天下
      ,實現(xiàn)天下“玄同”的“大道”

      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逐漸家天下的意識增強了,由原來為整個部落民眾著想
      ,變?yōu)榱藶樽约杭易鍌鞒兄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必然會產生紛爭,面對這個紛爭怎么辦
      ?那一套“仁德”其實已經變味兒了
      ,由大眾的“仁德”變成了自家的“仁德”了
      。怎么辦
      ?人人皆公,就需要成其私
      ;人人皆私
      ,就需要成其公。天下大一統(tǒng)就勢在必行了
      。韓非子的思想就是為了天下“玄同”。

      看到沒

      ,同樣是道家思想,該“小國寡民”就“小國寡民”
      ,該“玄同”之時就要實現(xiàn)“玄同”了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詐偽。莊子說:圣人出

      ,有詐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霸p偽”不一定是貶義詞
      ,但死心眼兒一定會死得很難看。韓非子他的主要出發(fā)點是從“圣人”的角度
      。而莊子更多還兼顧了“民”應該怎么認識“道”
      。也就是說作為普通民眾,一群被管理者
      ,在一時不能改變這種狀況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調整心態(tài)
      。身不能“逍遙游”,但是心可以“逍遙游”

      文始道門的思想里也是認為天下所有思想都是“大道”的一個分支

      ,是為了解決某一特定問題而采取的措施。就像一個醫(yī)生給人治病
      ,要按病抓藥(不同教派的思想),跟精神病人交流
      ,你得拿他們聽得懂的話。治理愚人跟治理智者的手段也是不一樣的
      ,“圣人常無心
      ,以百姓心為心”。跟王侯將相要談治國之道
      ,跟老百姓你得談柴米油鹽。歷史事實告訴我們
      ,佛教在統(tǒng)治愚民方面,確實比道教厲害
      。道家主要走的是上層路線
      ,教導統(tǒng)治階級如何實現(xiàn)天下玄同,很少告訴大眾該如何具體離苦得樂
      。而佛教正好相反
      ,很少告訴統(tǒng)治階級該如何治理國家。

      道家用玄理去教化普通民眾

      ,講“道可道”
      ,與佛家講“不吃肉就是善”
      ,二者的收效可想而知
      。同樣,你用佛家思想告訴統(tǒng)治階級不要殺生
      ,請問他們會照做嗎
      ?如果照做
      ,請問江山如何打下,社會如何去穩(wěn)固
      ?即便如“不吃肉就是善”
      ,他們也是不會政策性推廣的,為啥
      ?畜牧業(yè)怎么辦
      ?經濟怎么發(fā)展
      ?他們即便是嘴里說著尊佛
      ,實際還是采用了原始道家,諸如文始門的思想
      ,陰陽善惡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就叫做“周行妥善”,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宜,不能死板教條
      。這樣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治國之道,也是普通民眾里的智者所行之道

      由此可以說

      ,道家思想主要是講給少數能聽得懂的社會精英們的
      ,而佛家思想是講給大多數普通民眾的。道家思想不好執(zhí)行
      、不好落到實處
      。就像文始門提倡的“周行妥善”,你沒有標準咋執(zhí)行
      ?反觀佛教很多教義和戒律
      ,都是一點點落到實處的
      。那位說道教不是也有戒律嗎
      ?請詳察!道教的戒律大多是抄襲佛教的
      ,原始道家不要說戒律
      ,連所謂的“信徒”都沒幾個。即便是那些諸侯都還得圣人們去給他們講道
      ,他們還都懵懵懂懂的,何況普通民眾呢

      當我們從不同角度

      、不同施法對象來看待佛道的話,我們就會客觀理性了

      那位說

      ,我怎么總覺得你的文字里總是在抬高道,貶低佛呢

      那是您的狹隘!我毫無此意

      。面對一頭牛
      ,你又是從解剖學、又是從營養(yǎng)學
      、又是從生物學夸夸其談
      ,還不如學庖丁
      ,這樣才能最直接把肉吃到嘴里
      。佛和道,在不同領域的教化
      ,其優(yōu)劣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要以為上層社會就有多高級
      ,不要以為普通民眾就很低級,讓他們都能實現(xiàn)“心安理得”的精神教化
      ,才是真道
      。否則,一切都是“偽道”

      弱者最最不幸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弱

      ;愚者最最不幸的是自作聰明。認清自我
      ,也是一種道,處之而樂
      ,就是得道

      ,西游記里的如來佛是現(xiàn)實佛教的佛祖嗎
      ?唐僧是高僧嗎

      答案是否定的

      。西游記里描述的這個佛祖并不是佛教或者佛經里的佛祖,而是中國人民俗眼里的佛祖
      ,跟印度那個釋迦牟尼八桿子打不著。這個佛祖可以是王母娘娘五閨妮的兒子
      ,也可以是無生老母的兒子(無生老母三個兒子:太上老君、如來
      、彌勒)
      ,說法多多,但就不是那個凈梵國太子
      ;唐僧也不是歷史上那個玄奘法師
      ,作者描述的是類似農村辦喪事兒時那些會念幾部歪經的和尚而已
      ,老百姓眼里
      、身邊隨處可見的那類嘰嘰歪歪的和尚而已
      。所以,讀西游如果您以為西游是在崇佛
      ,那反而是在打佛教的臉。何以見得?

      我們來看真假美猴王里的一段:

      他兩個在那半空里

      ,扯扯拉拉,抓抓挜挜
      ,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靈鷲仙山雷音寶剎之外
      。早見那四大菩薩
      、八大金剛、五百阿羅
      、三千揭諦、比丘尼
      、比丘僧
      、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諸大圣眾
      ,都到七寶蓮臺之下,各聽如來說法
      。那如來正講到這:

      不有中有

      ,不無中無。不色中色
      ,不空中空。非有為有
      ,非無為無。非色為色
      ,非空為空
      。空即是空
      ,色即是色。色無定色
      ,色即是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諢o定空
      ,空即是色
      。知空不空
      ,知色不色
      。名為照了
      ,始達妙音

      概眾稽首皈依。流通誦讀之際

      ,如來降天花普散繽紛,即離寶座
      ,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
      ,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

      這是西游故事里少有的一段如來佛正兒八經講法的情節(jié)

      。但是如來講的這一段真的出自佛經嗎
      ?還真不是
      !他是出自道教的《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原文如下:

      天尊告曰:汝等眾生

      ,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
      ,不色中色
      ,不空中空
      ,非有為有
      ,非無為無
      ,非色為色
      ,非空為空,空即是空
      ,空無定空
      ,色即是色
      ,色無定色,即色是空
      ,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
      ,名為照了,始達妙音
      ,識無空法
      ,洞觀無礙
      。入眾妙門
      ,自然解悟,離諸疑網
      ,不著空見。清靜六根
      ,斷諸邪障,我即為汝
      ,說是妙經,名曰護命
      ,濟度眾生
      ,傳教世間,流通讀誦

      西游作者讓佛祖講道經,是不是很無厘頭

      ?!

      再說唐僧

      ,號稱是: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但是他整個一部西游記,講過一段正兒八經的佛經經典嗎
      ?(《心經》除外)

      水陸大會里講的是:

      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

      ,談一會《安邦天寶篆》
      ,又宣一會《勸修功卷》。

      稍微有點兒佛學知識的人看看這些經

      ,什么感覺

      比丘國佛道大辯論

      ,代表佛家的唐僧與代表道家的國丈
      ,看看唐僧是怎么辯論的:

      唐僧說:為僧者萬緣都罷

      ,了性者諸法皆空
      。大智閑閑,澹泊在不生之內
      ;真機默默,逍遙于寂滅之中
      。三界空而百端治
      ,六根凈而千種窮
      。若乃堅誠知覺
      ,須當識心
      。心凈則孤明獨照
      ,心存則萬境皆侵。真容無欠亦無余
      ,生前可見;幻相有形終有壞
      ,分外何求
      ?行功打坐,乃為入定之原
      ;布惠施恩,誠是修行之本
      。大巧若拙,還知事事無為
      ;善計非籌
      ,必須頭頭放下。但使一心不動
      ,萬行自全;若云采陰補陽
      ,誠為謬語;服餌長壽
      ,實乃虛詞
      。只要塵塵緣總棄,物物色皆空
      。素素純純寡愛欲
      ,自然享壽永無窮

      不懂的猛一看唐僧好高深哪!但是您如果知道這段話的出處

      ,您會怎么想
      ?原文如下:

      世事無窮,觀來盡空

      。既向玄門受教
      ,便於心地下功
      。大智閑閑
      ,澹泊在不生之內
      ;真機默默
      ,逍遙於寂滅之中。原夫要長靈苗
      ,先持心地
      。六根凈而千種滅,三界空而百端治
      。見聞知覺
      ,是障道之元因
      ;恬淡清虛,乃頤真之大義
      。若乃堅成學道
      ,須當了心。心靜則孤明獨照
      ,心存則萬境皆侵
      。真容無欠亦無余,生前可見
      ;幻相有形終有壞,分付何求
      。明知諸法皆空
      ,萬緣都罷,行功打坐
      ,乃道之狂
      。布惠施恩
      ,即德之詐。大巧若拙
      ,還知事事無為
      ;善計非籌,直要頭頭放下
      。但使一心不動
      ,萬行自全,每暢神而度日
      ,實知命以樂天
      。任經春夏秋冬
      ,饑餐渴飲
      ;或對風花雪月
      ,穩(wěn)步安眠
      。若能對境忘情,逢場作戲
      ,本來了在方寸,何必修於累世
      。永嘉既悟
      ,強留一宿而歸
      ;盧行猶疑
      ,謾等三更而至。是知物物皆空,塵塵總棄
      ,性外更無實相
      ,目前盡是虛泡
      。長生有物而混成
      ,神鬼莫測
      ;大象無形隨處是,天地難包
      。信乎本要明心
      ,何勞苦志
      ,諒不由他
      ,誠能自已。大辯忘言
      ,真經絕字,賴啼烏宣揚
      ,落花指示
      ,石女親傳,木人舉賜
      。淺智少識者,則曰不然不然
      ;高明廣見者,乃云如是如是
      。故悟則處處平夷
      ,迷則頭頭踏刺。大抵欲修天外大成功
      ,莫掛人間些子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牡刭x》

      作為佛教高僧

      ,又是引用的道教經典。你唐僧引用就引用吧
      ,還給改頭換面了,顯得很雞賊
      。如下:

      1

      ,唐僧說:為僧者萬緣都罷……了性者諸法皆空
      。原文是:既向玄門受教……明知諸法皆空

      為僧:說的是佛教徒

      。玄門:說的是道家
      。偷換了受眾對象

      2,唐僧說:行功打坐

      ,乃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
      ,誠是修行之本
      。原文是:行功打坐
      ,乃道之狂
      。布惠施恩,即德之詐

      二者意思正好相反,高下立見

      。文始門的修法講究兩個層次:修法和修行
      。修法就是道家內丹采氣法
      ,修行呢
      ?就是“日行一善”
      ,每天做一件過過腦子的妥善的事兒
      ,而不是愚善(我們“智者正道”微信公眾號平臺有專設的“日行一善”欄目大家可以到那里發(fā)帖交流,同修共進)
      。為的是處事做到“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則心靜
      ,心靜則氣定,氣定則神安
      ,神安則入道
      。如果只注重“行功打坐”,就是“枯禪”
      ,舍本逐末
      。“布惠施恩”
      ,當布則布,當施則施
      ,不能為了行善而行善
      ,行善為了得善報,不行善怕遭惡報
      ,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
      ,就是“德之詐”

      您看原文是深得老子之教義的。反觀唐僧的說法

      ,反而就成世俗愚見了

      每當看到西游記里這些個情節(jié)啊,不由人想起了《天龍八部》里那個以小無相功催動少林七十二絕技跟少林高僧比武的鳩摩智

      ,簡直是洞房夜閃了腰
      ,是哭不得是笑不得。

      那么作者為啥要這么安排呢

      其實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菩提祖師所說之: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

      。不知你學那一門哩
      ?”

      雖出自菩提祖師之口,卻是作者的思想表現(xiàn)

      。大道已經分裂為“三百六十旁門”了
      ,每一門都有“正果”就是說都有其可取之處。但都不是“正道”

      那么什么是正道呢

      師徒五人一路西行

      ,所遇種種磨難
      ,其實都代表了一種種思想一種種行為該怎么去面對和認知。逐漸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
      ,逐漸提高認知水平
      ,逐漸做到“周行妥善”。即便登上靈山取得真經,也還不算最終得道
      ,也還差“一難”
      。再過通天河,老鱉棄渡
      ,老鱉代表長壽
      ,放棄單憑“長壽養(yǎng)生”就能入道的邪見
      。還不算完,還得跟“陰魔作號”斗爭
      。陰魔
      ,就是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完了
      ,才是:

      一體純陽喜向陽,陰魔不敢逞強梁

      須知水勝真經伏

      ,不怕風雷閃霧光。

      自此清平歸正覺

      ,從今安泰到仙鄉(xiāng)

      水勝:道勝。真經伏:佛法伏

      。此起彼伏
      。至此,才得“恒道”
      。恒:為滿月,引申為完備
      。只有融通百家
      ,取其合理,去其偏執(zhí)
      ,才是“恒道”
      ,才是大道,真道
      ,正道

      那么,哪些不是真道

      、正道呢

      ,西游路上的那些道士們

      西游記里可以說到處充滿丹道玄機

      ,如果說是貶道
      ,那是說不過去的
      。但西游記里又確實有很多貶道的內容,那么作者到底貶的是哪些道呢
      ?可以說作者崇尚的是正道
      ,貶的都是那些歪門邪道。比如蜈蚣精一回:

      長老依言

      ,四眾共入
      ,但見二門上有一對春聯(lián):“黃芽白雪神仙府
      ,瑤草琪花羽士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毙姓咝Φ溃骸斑@個是燒茅煉藥
      ,弄爐火,提罐子的道士
      。”三藏捻他一把道:“謹言
      ,謹言
      !我們不與他相識
      ,又不認親
      ,左右暫時一會,管他怎的
      ?”

      通過孫悟空的這么一笑

      ,表現(xiàn)出作者對“煉丹弄藥”一派道門的不恥。

      還有車遲國那一套隔板猜物

      、開膛剖腹
      、砍頭下油鍋
      、祈神降雨等等
      ,以及通天河童男童女的“淫祀”
      ,等等等等等
      ,作者都是一種嬉笑怒罵的姿態(tài)

      因為西游記崇佛抑道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這些論述文章隨處可見

      ,我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大家明白意思就是

      那位說西游記是在“貶道”嗎

      ?卻也不是
      。西游記所貶之道
      ,都是旁門左道,而不是菩提祖師口中的“長生大道”
      。何為“長生大道”?一路西去
      ,還能扭頭東回,堅持正念
      ,與邪魔作斗爭
      ,去除內心陰暗面,才是正道
      ;該怎么辦時就怎么辦
      ,不一味地逞強斗勇
      ,遇事兒過過腦子,是為“周行妥善”
      ,就是真道

      五,西游世界里的佛儒道

      很多人在解讀西游故事的時候

      ,總喜歡用佛派/道派之類的詞匯,分別為首的是如來和玉皇大帝云云
      ,好像他們之間就是水火不容的競爭一樣。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是的

      玉帝角色的設定就是一個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中央政府的首腦。管你佛教還是道教

      ,你都得歸我管
      ,我是該幫就幫/該限制就限制,至于佛教與道教之爭即便存在
      ,也跟人家沒關系
      。因為不管你哪家思想
      ,都是我治理天下可用的手段。但如果非得給玉帝定位一家的思想的話
      ,那就是原始道家思想(注意
      ,不是道教/也不是秦漢之后的道家思想)。原始道家思想講究善惡陰陽兩種手段都要抓還得都要硬
      ,這樣才能天下大治
      。這也是歷代統(tǒng)治階級一直在實踐的治國之道,既有仁教又有法制
      。反映在西游故事里
      ,玉帝兩個手段代表人物
      ,一個是太白金星/一個是托塔李天王,一個懷柔/一個兵伐

      道家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其實就開始分裂了

      ,莊子說”道術將為天下裂“”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針鋒相對的可以說是墨家和楊朱。就像《孟子.滕文公》篇里所說:“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即歸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粋€從老子主張“身重物輕,無為而治”
      ,發(fā)展出“貴己”
      、“為我”的學術主張;一個從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思想發(fā)展出“兼愛”“相利”等學說
      。這其實都有些極端化了
      ,你自己都吃不飽
      ,還能給予他人多少?你的愛和利
      ,都是沒價值的
      ,即便是有好心也辦不成什么大好事兒
      !你自己富得流油,還那么摳門兒
      ,那叫為富不仁
      !儒家這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忘勢》)的”兼善“”兼濟“思想實際是融合了墨楊二家之言。

      從教的角度來說

      ,道教整體上與佛教幾乎沒啥區(qū)別,因為道教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在借鑒很多佛教的東西
      ,可以說是”外道內佛“。佛教也分大乘和小乘
      ,就像墨楊二家
      。西游記里佛教里面對應的人物,妖怪就不說了
      ,只說菩薩
      。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地藏王菩薩
      。一個為了推廣佛法
      ,睚眥必報,派青獅禍害烏雞國王
      ;一個為了地獄眾生,甘愿一輩子憋屈在地獄

      而融合這兩個思想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這就好比是儒家
      ,所以在西游故事里把觀世音菩薩單列出來
      ,不屬于佛教而是與如來平級的五方五老之南海觀音。

      西游故事里的如來也只是佛教的代表

      ,太上老君也只是道教(或者說是秦漢之后的道家思想)的代表
      ,但都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都是原始道家思想的一部分
      。之于神格
      ,那就是道體之祖——李老君

      西游故事講的就是那些原本是佛教(唐僧)或道教(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的劣徒們

      ,以觀音菩薩(儒家)穿針引線,一路西去兼容佛道兩教其他分支各派思想
      ,總終達到荀子所說——”兼陳“才能合”道“的理念

      總之一句話,西游記一不是在崇佛教

      ,二也不是在貶道教
      ,不偏不倚
      、各有推崇
      、各有鞭笞
      。若非得從中分出高下優(yōu)劣,那就是你的邪念

      以“恒道”之心

      ,遍觀天下諸家,認清各有其優(yōu)
      、各有其劣,同時要反對那些極端的教條
      ,這才是客觀公正的“妥善”思想。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28/35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關令尹喜與道家文始派
      關令尹喜與道家文始派尹喜
      ,字文公
      ,號文始先生,曾任周朝大夫
      ,后轉任函谷關關令將軍
      。其著有《關尹子》九卷,又稱《文始真經》
      ,傳承關尹子思想的道家門派為文始派,又稱隱仙派
      各版本道德經之我見
      各版本道德經之我見先交代下背景吧
      ,從大學時代,我開始思考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當然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我都沒有答案。我看了管理的書
      ,我看了心理學的書
      ,還有很多的雞湯文
      2023-04-21
      小說:他因禍得福突破道破鏡<div   id=,打敗對手,卻引來更強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