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童子問》
北宋歐陽修撰
【典籍介紹】
《易童子問》,北宋歐陽修撰
,共三卷
。此書以童子與師問對(duì)之語
,闡釋《易》旨
。卷一
、卷二闡說六十四卦以及《彖傳》
、《象傳》大義
。卷三則考據(jù)《易傳》的 內(nèi)容
,提出《系辭》
、《文言》、《說卦》
、《序卦》
、《雜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因此不能視為孔子所作
。這一論點(diǎn)乃歐陽修首倡
,在《易》學(xué)史上產(chǎn)生過重大 影響
。但其解說《易》辭大義,卻未能悉當(dāng)
。尚秉和先生《易說評(píng)議》指出:“惟歐于《易》象
,既一概不知,于《易》理所入尤淺
,故其說多空泛不切
,且于 《易》辭妄生疑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hào)醉翁 ,晚號(hào)六一居士
,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文學(xué)家
、史學(xué)家、詩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仁宗 天圣八年(1030)中進(jìn)士,累擢知制誥
、翰林學(xué)士
;英宗時(shí),官至樞密副使
、參知政事
;神宗朝,遷兵部尚書
,以太子少師致仕
。卒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 公
。尤喜獎(jiǎng)掖后進(jìn)
,蘇軾、蘇轍
、曾鞏
、王安石都出自其門下。其詩
、詞
、散文均為一時(shí)之冠,是當(dāng)時(shí)文壇之領(lǐng)袖
。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
,并獨(dú)撰《新五代 史》
。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
。
除了詩文、史學(xué)成就,歐陽修也是宋代的易學(xué)名家
。他既辨《易》
,又解《易》,對(duì)《周易》推崇甚高
,曾自述說“飲酒橫琴銷永日
,焚香讀易過殘春”。歐陽修有 關(guān)《周易》的論著有很多
,如:《易童子問》
、《易或問》、《易或問三首》
、《明用》
、《系辭說》、《<崇文總目>敘釋·易類》等等
。其中
,影 響力最大的就是《易童子問》。
《易童子問》集中體現(xiàn)了歐陽修的疑古精神,對(duì)當(dāng)時(shí)的《周易》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歐陽修認(rèn)為,《周易·系辭》以下諸篇既“非圣人(指孔子)之作”,也 “非一人之言”,而是雜糅眾家之說而成。這一觀點(diǎn)已為后世學(xué)術(shù)界公認(rèn)。除了疑古,《易童子問》還特別重視《周易》文本的考據(jù)和說解。歐陽修本著“公心通 論”的態(tài)度 ,解說經(jīng)旨
,闡釋義理,以建立新的易學(xué)理論體系
。由于《周易》文字簡約
,古奧難懂,義理艱深
,眾說紛紜
。因此,《易童子問》特別采用了童子問學(xué) 這一形式撰寫
。這種解經(jīng)形式
,語言通俗易懂
,行文深入淺出。
【本經(jīng)·卷一】
童子問曰:“‘《乾》,元、亨、利、貞’,何謂也?”曰:“眾辭淆亂,質(zhì)諸圣。《彖》者,圣人之言也。”童子曰:“然則《乾》無四德,而《文言》非圣人書乎?”曰:“是魯穆姜之言也,在襄公之九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span>
童子問曰:“《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何謂也?”曰:“其傳久矣,而世無疑焉,吾獨(dú)疑之也。蓋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故曰‘天行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肚范悠鋱?zhí)于象也,則又以人事言之
,故曰‘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六十四卦皆然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住分I文多矣
。”
童子問曰:“《乾》曰‘用九’,《坤》曰‘用六’,何謂也?”曰:“釋所以不用七八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坟称呔艅t變
,《坤》爻八六則變,《易》用變以為占
,故以名其 爻也
。陽過乎亢則災(zāi),數(shù)至九而必變
,故曰‘見群龍無首
,吉’
。物極則反
,數(shù)窮則變,天道之常也
,故曰‘天德不可為首也’
。陰柔之動(dòng),多入于邪
,圣人因其變 以戒之
,故曰‘利永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童子問曰:“《屯》之《彖》、《象》與卦之義反,何謂也?”曰:“吾不知也。”童子曰:“《屯》之卦辭曰‘勿用有攸往’,《彖》曰‘動(dòng)乎險(xiǎn)中,大亨貞’, 動(dòng)而大亨,其不往乎?《象》曰‘君子以經(jīng)綸’,不往而能經(jīng)綸乎?”曰:“居《屯》之世者,勿用有攸往,眾人也,治《屯》之時(shí)者
,動(dòng)乎險(xiǎn)而經(jīng)綸之,大人君子 也
,故曰‘利建侯’
。”
童子問曰:“《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何謂也?”曰:“《蒙》者
,未知所適之時(shí)也
,處乎《蒙》者,果于自信其行以育德而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伞酚袝r(shí)而發(fā)也,患乎不果于自修
,以養(yǎng)其德而待也
。”
童子問曰:“《象》曰‘云上于天,《需》
。君子以飲食宴樂’,何謂也
?”曰:“《需》
,須也。事有期而時(shí)將至也
。云已在天
,澤將施也。君子之時(shí)將及矣
,少待之焉
。飲食以養(yǎng)其體,宴安和樂以養(yǎng)其志
,有待之道也
。”
童子問曰:“‘《師》,貞丈人’,何謂也?”曰:“師正于丈人也。其《彖》曰‘能以眾正
,可以王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釉唬骸案覇枴梢酝跻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孰能當(dāng)之?”曰: “湯
、武是已
。彼二王者,以臣伐主,其為毒也甚矣
。然其以本于順民之欲而除其害
,猶毒藥瞑眩以去疾也,故其《彖》又曰‘行險(xiǎn)而順
,以此毒天下
,而民從 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釉唬骸叭粍t湯
、武之師正乎?”曰:“凡師必正于丈人者
,文王之志也
。以此毒天下而王者,湯
、武也
。湯、武以應(yīng)天順人為心
,故孟子曰‘有湯、武 之心則可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蓖釉唬骸啊瑹o咎’
,何謂也
?”曰:“為《易》之說者,謂無咎者本有咎也
,又曰善補(bǔ)過也
。嗚呼!舉師之成功
,莫大于王也
,然不免毒天 下,而僅得補(bǔ)過
、無咎
,以此見兵非圣王之所務(wù),而湯
、武不足貴也
。”
童子問曰:“‘地上有水 ,《比》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何謂也
?”曰:“王氏之傳曰‘萬國以比建
,諸侯以比親’,得之矣
。蓋王者之于天下
,不可以獨(dú)比也,故建為萬國
,君以諸侯
,使其民各比其君,而萬國之君共比于王
,則視天下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童子問曰:“《同人》之《彖》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象》又曰‘君子以類族辨物’,何謂也
?”曰:“通天下之志者
,同人也;類族辨物者
,同物也
。 夫同天下者不可以一概,必使夫各得其同也
。人睽其類而同其欲
,則志通;物安其族而同其生
,則各從其類
。故君子于人則通其志,于物則類其族
,使各得其同 也
。”
童子問曰:“‘天道虧盈而益謙 ,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何謂也
?”曰:“圣人急于人事者也,天人之際罕言焉
,惟《謙》之 《彖》略具其說矣
。圣人,人也,知人而已
。天地鬼神不可知
,故推其跡;人可知者
,故直言其情
。以人之情而推天地鬼神之跡,無以異也
。然則修吾人事而已
,人 事修,則與天地鬼神合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童子問曰:“‘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
,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何謂也
?”曰:“于此見圣人之用心矣。圣人憂以天下
,樂以天下
。其樂也,薦之上帝祖考而已
,其身不與焉。眾人之豫
,豫其身耳
。圣人以天下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憂為己憂
,以天下之樂為己樂
。”
童子問曰:“《觀》之《象》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shè)教’,何謂也?”曰:“圣人處乎人上而下觀于民,各因其方、順其俗而教之。民知各安其生而不知圣人所以順之者,此所謂神道設(shè)教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蓖釉唬骸绊樏瘢韧踔y歟?”曰:“后王之不戾民者鮮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童子問曰:“‘《剝》,不利有攸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跺琛吩弧樁怪^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
,天行也’者,何謂也
?”曰:“《剝》
,陰剝陽也,小人道長
、君子道消 之時(shí)也
,故曰‘不利有攸往’。君子于此時(shí)而止
,與《屯》之‘勿往’異矣
。《屯》之世
,眾人宜勿往
,而君子動(dòng)以經(jīng)綸之時(shí)也。剝者
,君子止而不往之時(shí)也
。剝盡 則復(fù),否極則泰
,消必有息
,盈必有虛,天道也
,是以君子尚之
,故順其時(shí)而止,亦有時(shí)而進(jìn)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童子問曰:“‘《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者,何謂也?”曰:“天地之心見乎動(dòng),《復(fù)》也,一陽初動(dòng)于下矣。天地所以生育萬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也。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其《彖》曰‘剛反,動(dòng)而以順行’是矣。”童子曰:“然則《象》曰‘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豈非靜乎?”曰:“至日 者,陰陽初復(fù)之際也。其來甚微,圣人安靜以順其微
,至其盛然后有所為也,不亦宜哉
!”
童子問曰:“《大過》之卦辭曰‘利有攸往,亨’,其《象》曰‘君子以獨(dú)立不懼
,遁世無悶’者
,其往乎?其遁乎
?”曰:“《易》非一體之書
,而卦不為一人設(shè) 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洞筮^》者
,撓敗之世可以大有為矣。當(dāng)物極則反易為之力之時(shí)
,是以往而必亨也
,然有不以為利而不為者矣。故居是時(shí)也
,往者利而亨,遁者獨(dú)立而無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童子問曰:“《坎》之卦曰‘習(xí)坎’,其《彖》曰‘習(xí)坎,重險(xiǎn)也’者,何謂也?”曰:“《坎》因重險(xiǎn)之象,以戒人之慎習(xí)也。習(xí)高山者可以追猿猱,習(xí)深淵者至 能泅泳出沒以為樂。夫險(xiǎn)可習(xí),則天下之事無不可為也。是以圣人于此戒人之習(xí)惡而不自知,誘人于習(xí)善而不倦,故其《象》曰‘君子以常德行,習(xí)教事’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童子問曰:“‘《咸》,取女吉’,何謂也
?”曰:“《咸》
,感也。其卦以剛下柔
,故其《彖》曰‘男下女’
,是以‘取女吉’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蓖佑衷唬骸叭粍t男女同類 歟
?”曰:“男女睽而其志通,謂各睽其類也
。凡柔與柔為類
,剛與剛為類。謂感必同類
,則以柔應(yīng)柔
,以剛應(yīng)剛,可以為咸乎
?故必二氣交感
,然后為咸也。夫物 類同者自同也
,何所感哉
?惟異類而合,然后見其感也
。鐵石
,無情之物也,而以磁石引針
,則雖隔物而應(yīng)
。《彖》曰‘觀其所感
,而萬物之情可見’者
,謂此類 也
。”童子又曰:“然則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是果異類乎
?”曰:“天下之廣,蠻夷戎狄
、四海九州之類
,不勝其異也。而能一以感之
,此王者所以為大
,圣人 所以為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童子問曰:“‘《恒》,利有攸往’,‘終則有始’
,何謂也
?”曰:“恒之為言久也,所謂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也。久于其道者知變之謂也
。天地升降而不 息
,故曰‘天地之道久而不已也’。日月往來
,與天偕行而不息
,故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shí)代謝
,循環(huán)而不息
,故曰‘四時(shí)變化而久成’。圣人者
,尚消息 盈虛
,而知進(jìn)退存亡者也,故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化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童子問曰:“‘《遁》,亨,小利貞’,何謂也
?”曰:“《遁》
,陰進(jìn)而陽遁也
。遁者,見之先也
。陰進(jìn)至于否
,則不正利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抖荨氛哧幗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陽能先見而遁,猶得小利其正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童子問曰:“‘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蒞眾
,用晦而明’,何謂也
?”曰:“日
,君象也,而下入于地
,君道晦而天下暗矣
。大哉!萬物各得其隨
,則君子向 晦而入宴息
;天下暗而思明,則君子出而臨眾
。商紂之晦
,周道之明也,因其晦發(fā)其明
,故曰‘用晦而明’
。”童子曰:“然則圣人貴之乎
?”曰:“不貴也
。圣人 非武王而貴文王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童子問曰:“‘《家人》,利女貞’,何謂也
?其不利君子之正乎
?”曰:“是何言歟!《彖》不云乎‘女正位乎內(nèi)
,男正位乎外’也
?”曰:“然則何為獨(dú)言‘利 女正’
?”曰:“家道主于內(nèi),故女正乎內(nèi)
,則一家正矣
。凡家人之禍,未有不始于女子者也
,此所以戒也
。嗚呼!事無不利于正
,未有不正而利者
。圣人于卦,隨 事以為言
,故于《坤》則利牝馬之正
,于《同人》則利君子正,于《明夷》則利艱正
,于《家人》則利女正
。”
童子問曰:“《睽》之《彖》與卦辭之義反 ,何謂也
?”曰:“吾不知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蓖釉唬骸啊额ァ分栽弧∈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彖》曰‘睽之時(shí)用大矣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唬骸靶∈骂?則吉
,大事睽則兇也。凡睽于此者
,必有合于彼
。地睽其下而升,天睽其上而降
,則上下交而為泰
,是謂小睽而大合。使天地睽而上下不交
,則否矣
。圣人因其小睽 而通其大利,故曰‘天地睽而其事同
,男女睽而其志通
,萬物睽而其事類’,其《象》又曰‘君子以同而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本經(jīng)·卷二】
童子問曰:“履險(xiǎn)蹈難謂之《蹇》,解難濟(jì)險(xiǎn)謂之《解》,二卦之義相反而辭同,皆曰‘利西南’者,何謂也?”曰:“圣人于二卦,辭則同而義則異,各于其 《彖》言之矣,《蹇》之《彖》曰‘往得中也’,《解》之《彖》曰‘往得眾也’者是已。西南,坤也,坤道主順。凡居蹇難者,以順而后免于患。然順過乎柔,則 入于邪。必順而不失其正,故曰‘往得中也’。解難者必順人之所欲,故曰‘往得眾也’。”
童子問曰:“‘《損》,損下益上’,‘《益》,損上益下’,何謂也?”曰:“上君而下民也。損民而益君,損矣;損君而益民,益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Z》曰‘百姓足,君孰 與不足’
,此之謂也
。”童子又曰:“《損》之《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益》之《象》曰‘君子以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
,何謂也?”曰:“嗚呼
!君子 者
,天下系焉,其一身之損益
,天下之利害也
。君子之自損者忿欲爾,自益者遷善而改過爾
。然而肆其忿欲者
,豈止一身之損哉?天下有被其害者矣
。遷善而改過 者
,豈止一己之益哉?天下有蒙其利者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蓖釉唬骸熬右嘤羞^乎?”曰:“湯
、孔子
,圣人也,皆有過矣
。君子與眾人同者
,不免乎有過也。其異乎眾人者
, 過而能改也
。湯、孔子不免有過
,則《易》之所謂《損》
、《益》者,豈止一身之損益哉
?”
童子問曰:“‘《夬》,不利即戎’,何謂也
?”曰:“謂其已甚也
,去小人者不可盡,蓋君子者養(yǎng)小人者也
。小人之道長
,斯害矣,不可以不去也。小人之道已 衰
,君子之利及乎天下矣
,則必使小人受其賜而知君子之可尊也。故不可使小人而害君子
,必以君子而養(yǎng)小人
。《夬》
,剛決柔之卦也
。五陽而一陰,決之雖易
,而 圣人不欲其盡決也,故其《彖》曰‘所尚乃窮也’
。小人盛則決之
,衰則養(yǎng)之,使知君子之為利
,故其《象》曰‘君子以施祿及下’
。小人已衰,君子已盛
,物極而 必反
,不可以不懼,故其《象》又曰‘居德則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童子問曰:“‘《困》,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