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
序
《易》之為書,卦、爻
、彖、象之義備
,而天地萬物之情見
。圣人之憂天下來世
,其至矣
!先天下而開其物
,后天下而成其務(wù)
,是故極其數(shù)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 定天下之吉兇
。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皆所以順性命之理
,盡變化之道也
。散之在理
,則有萬殊
;統(tǒng)之在道,則無二致
。所以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太極者
,道也
;兩儀者
,陰陽也。
陰陽,一道也
。太極
,無極也
。萬物之生,負(fù)陰而抱陽
,莫不有太極
,莫不有兩儀。纟因缊交感
,變化不窮
。形一受其生
,神一發(fā)其智,情偽出焉
,萬緒起焉
。 《易》所以定吉兇而生大業(yè)
,故《易》者,陰陽之道也
;卦者
,陰陽之物也
;爻者,陰陽之動(dòng)也
。卦雖不同
,所同者奇、耦
;爻雖不同
,所同者九
、六。是以六十四 卦為其體
,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
,遠(yuǎn)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
。暫于瞬息,微于動(dòng)靜
,莫不有卦之象焉
,莫不有爻之義焉
。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
, 其用至神而無不存
。
時(shí)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
以一時(shí)而索卦,則拘于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 故得之于精神之運(yùn),心術(shù)之動(dòng),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shí)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然后可以謂之知《易》也。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 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
,可以言知
;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
,則所謂《易》者
,果何如哉
?此學(xué)者所當(dāng)知也。
第一卷
上經(jīng)
周,代名也
。易
,書名也
。其卦本
伏羲所畫
,有交易
、變易之義,故謂之易
。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系
,故系之周
。以其簡袠重大
,故分為上下兩篇
。《經(jīng)》則伏羲之 畫
,文王
、周公之辭也
。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
。中間頗為諸儒所亂
。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
。呂氏又更定著為《經(jīng)》二卷
、《傳》十 卷
,乃復(fù)孔氏之舊云。
干下 ,干上
。
干:元亨利貞。干,渠焉反
。六畫者
,伏羲所畫之卦也
。「—」者
,奇也
,陽之?dāng)?shù)也。干者
,健也
,陽之性也
。本注干字
,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nèi)卦也
;上者
,外 卦也
。經(jīng)文干字,六畫卦之名也
。伏羲仰觀俯察
,見陰陽有奇耦之?dāng)?shù)
,故畫一奇以象陽
,畫一耦以象陰。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
,故自下而上
,再倍而三
, 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
,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
,名之曰干
,而擬之于天也
。三畫已具
,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
,以成六畫
,而于八卦之上
,各加八 卦
,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
,上下皆干
,則陽之純而
健之至也 。故干之名
,天之象,皆不易焉
。元亨利貞
,文王所系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兇
,所謂《彖辭》者也
。元
,大也
。亨
,通也
。利
,宜也
。貞,正而固也
。文王 以為干道大通而至正
,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
,言其占當(dāng)?shù)么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終也
。此圣人所以作《易》
,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wù)之 精意
。余卦放此
。
初九,潛龍勿用。潛
,捷言反
。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
。凡畫卦者
,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
。陽數(shù)九為老
,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
,故謂陽爻為九
。潛龍勿用,周 公所系之辭
,以斷一爻之吉兇
,所謂《爻辭》者也。潛
,藏也
。龍,陽物也
。初陽在下
,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
。其占日勿用
。凡遇干而此爻變者,當(dāng)觀此象
,而 玩其占也
。余爻放此。
九二,見龍?jiān)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利見大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敢婟垺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賢遍反。卦內(nèi)「見龍」并同
。二
,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放此
。九二
,剛健中正,出潛離隱
,澤及于物
,物所利 見,故其象為見龍?jiān)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占為利見大人
。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
,常人不足以當(dāng)之
,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
。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
。此以爻 與占者相為主賓,自為一例
。若有見龍之德
,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終日干干
,夕惕若,厲無咎
。九
,陽爻。三
,陽位
。重剛不中,居下之上
,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
,有能干干惕厲之象
,故其占如此。君子
,指占者而言
。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無咎也
。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躍
,羊灼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疑而未定之辭
。躍者
,無所緣而絕于地,特未飛爾
。淵者,上空下洞
,深昧不測之所
。龍之在是
,若下于田
,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
。九陽四陰,居上之下
,改革之際,進(jìn)退未定之時(shí)也
。故其象如此
,其占能隨時(shí)進(jìn)退
,則無咎也
。
九五 ,飛龍?jiān)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利見大人。剛健中正以居尊位
,如以圣人之德
,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
,而占法與九二同
,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
,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
上九,亢龍有悔。亢
,苦浪反。上者
,最上一爻之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過于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于上
,動(dòng)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
用九,見群龍無首
,吉
。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
,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
。
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于此發(fā)之 ,而圣人因系之辭
,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
,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
,吉之道也,故為「群龍無首」之象
,而其占為如 是,則吉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洞呵飩鳌吩唬骸浮陡伞分独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曰:‘見群龍無首
,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股w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
,先迷后得,東北喪朋」之意
。
《彖》曰:大哉干元,萬物資始 ,乃統(tǒng)天。彖
,吐亂反
。彖
,即文王所系之辭
。傳者,孔子所以釋經(jīng)之辭也
。后凡言傳者,放此
。此專以天道明干義,又析「元亨利 貞」為四德以發(fā)明之
。而此一節(jié)
,首釋元義也
。大哉
,嘆辭
。元
,大也
,始也
。干元
,天德之大始
。故萬物之生
,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
,而貫乎天德之始 終,故曰統(tǒng)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施
,始豉反
。卦內(nèi)同
。此釋《干》之「亨」也。大明終始
,六位時(shí)成
,時(shí)乘六龍以御天。始
,即元也。終
,謂貞也
。不終則無 始
,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此言圣人大明干道之終始
,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shí)成
,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圣人之元亨也
。干道變化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貞
。 變者
,化之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撸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
。太和
,陰陽會(huì)合沖和之氣也
。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
,全于已生之后。此言干道變化
,無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
,以釋利貞之義也
。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圣人在上,高出于 物
,猶干道之變化也。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
,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
。此言圣人之利貞也
,蓋嘗統(tǒng)而論之。元者
,物之始生
,亨者
,物之暢茂
,利則向于 實(shí)也,貞則實(shí)之成也
。實(shí)之既成,則其根蒂脫落
,可復(fù)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huán)而無端也
。然而四者之間
,生氣流行
,初無間斷
,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tǒng)天也
。 其以圣人而言
,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圣人得天位
,行天道
,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
,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
,則并行而不悖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独ぁ坟苑?此。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象者
,卦之上下兩象
,及兩象之六爻
,周公所系之辭也
。天
,《干》卦之象也
。凡重卦皆取重義
,此獨(dú)不然者
,天一而已
。但 言天行
,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
。若重復(fù)之象,非至健不能也
。君子法之
,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
,則自強(qiáng)而不息矣
。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陽,謂九
。下,謂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敢婟?jiān)谔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德施普也
。「終日干干」
,反復(fù)道也。復(fù)
,芳服反。本亦作「覆」
。反復(fù)
,重復(fù)踐行之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富蜍S 在淵」
,進(jìn)無咎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赃M(jìn)而不必進(jìn)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革w龍?jiān)谔臁梗笕嗽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造,徂早反
。造
,猶作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缚糊堄谢凇梗豢删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用九」
,天德不可為首也。言陽剛不 可為物先
,故六陽皆變而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柑煨小挂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先儒謂之《大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笣擙垺挂韵拢热逯^之《小象》
。后放此。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huì)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長,丁丈反。
下「長人」同。干,古旦反 。此篇申《彖傳》
、《象傳》之意
,以盡《干》、《坤》二卦之蘊(yùn)
,而余卦之說
,因可以例推云
。元者
,生物之始
,天地之德
,莫先于 此,故于時(shí)為春
,于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
。亨者,生物之通
,物至于此
,莫不嘉美,故于時(shí)為夏,于人則為禮
,而眾美之會(huì)也
。利者,生物之遂
,物各得宜
,不 相妨害
,故于時(shí)為秋
,于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
。貞者,生物之成
。實(shí)理具備,隨在各足
,故于時(shí)為冬
,于人則為智
,而為眾事之干
。干,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 者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huì)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干事
。以仁為體
,則無一物不在所愛之中,故足以長人
。嘉其所會(huì),則無不合禮
。使物各得其所 利,則義無不和
。貞固者
,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謂知而弗去者也
,故足以為事之干
。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干:元
、亨、利
、貞」。非君子之至健
,無以行 此,故曰「干:元
、亨
、利
、貞」
。此第一節(jié),申《彖傳》之意
,與《春秋傳》所載穆姜之言不異,疑古者已有此語
。穆姜稱之
,而夫子亦有取焉
,故下文別以「子 曰」表孔子之辭。蓋傳者欲以明此章之為古語也
。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
,遁世無悶
,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音 洛。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