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國學經(jīng)典
傳統(tǒng)經(jīng)典誦讀
大道家園
傳統(tǒng)典籍
綜合瀏覽區(qū)
羲黃大學
文始法脈
道德經(jīng)集釋
藥食同源
飲食營養(yǎng)
春季食療
夏季食療
秋季食療
冬季食療
能不能吃
推拿艾灸
推拿
艾灸
拔罐
藥浴
藥酒
健康綜合
刮痧
諸子百家
儒家
歷史探究
宗祠傳統(tǒng)
道家
詩詞歌賦
古玩字畫
國學文化
生肖星座
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
黃道吉日
搬家吉日
開業(yè)吉日
裝修吉日
嫁娶吉日
道德經(jīng)集釋
實修打卡圈
每日小打卡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分支之儒教
>>
春秋戰(zhàn)國之儒學
《論語》全文翻譯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撜Z》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
。《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nèi)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jié)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禮之用
,和為貴”以及仁
、孝、信等道德范疇
。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
,不亦說(4)乎
?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
?人不知(7)
,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
,都是指孔子而言
。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 西周的禮
、樂
、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
(3)時習:在周秦時代
,“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
。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
!傲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指演習禮、樂
;復習詩
、書。也含有溫習
、實習
、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
,同悅
,愉快、高興的意思
。
(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
,即同在一位老師 門下學習的叫朋
,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
(6)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
,悅在內(nèi)心
,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
,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
,知
,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
,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
(8)慍:音yùn,惱怒
,怨恨
。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
,有時指有位者
。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
,不是很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惱怒
,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
,積德之基”
。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
,又時常溫習和練習
,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
,一句一個意思
,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時”不能解為時常
,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
,“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
,引申為采用
。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
,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
。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
,那就太高興了
;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
,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
,我也感到快樂
;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
,人們也不理解我
,我也不怨恨,這樣做
,不也就是君子嗎
?(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nèi)容時參考
。 ,而是指學說或主張
;
此外
,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
,也有人認為
,“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
?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huán)境
,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
,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
。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
,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
,我告訴他
,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
。這樣
,“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
總之
,本章提出以學習 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
、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
。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
,而好犯上者(3),鮮(4)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wù)本(6)
,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8)
?”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
,名若
,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后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
,一般都稱字
,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
,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
,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
,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孝
、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
(3)犯上:犯
,冒犯、干犯
。上
,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
,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
,都是如此用法
。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
,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
(6)務(wù)本:務(wù)
,專心、致力于
。本
,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
,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
,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
,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
,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
,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
,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
、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nèi)绻軌蛟诩抑袑Ω改副M孝
,對兄長順服
,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
,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
,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的事情
;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
,而不會起來造反
,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
,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
、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
,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個社會從天子
、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jié)構(gòu),其基礎(chǔ)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guān)系
,而孝
、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guān)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涌吹搅诉@一點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fā)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
,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
,主張“以孝治天下”
,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
,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
、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也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tǒng)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wù)的,對此應(yīng)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
,拋棄封建毒素
,繼承其合理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yīng)有的作用
。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
,鮮(2)仁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
,善其色,致飾于外
,務(wù)以說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珊土疃际敲篮玫囊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但此處應(yīng)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
,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評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
,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孝與悌
。這是從正面闡述什么是仁的問題
。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
,即為花言巧語
,工于辭令。儒家崇尚質(zhì)樸
,反對花言巧語
;主張說話應(yīng)謹慎小心,說到做到
,先做后說
,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
,停留在口頭上
。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
,特別強調(diào)人應(yīng)當言行一致
,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
。這種踏實態(tài)度和質(zhì)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
,成為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nèi)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3)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
,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
,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
(2)三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ㄒ簦睿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檢查、察看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
;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
,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
,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yīng)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
,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
,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
。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
。老師“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
,指溫習、實習
、演習等
。 傳授給自己的。習
,與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
?老師” 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講的自省
,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
,社會變化十分劇烈
,反映在意識領(lǐng)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fā)生動搖
,傳統(tǒng)觀念似乎已經(jīng)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xiàn)危機
。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nèi)求”的修養(yǎng)辦法
,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撜Z》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
,進行自我批評
,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
,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yǎng)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因為它特別強調(diào)進行修養(yǎng)的自覺性
。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
。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
,辦事盡力,死而后已
。如后來儒家所說的那樣
,“盡己之謂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盀槿酥\而不忠乎
,是泛指對一切人,并非專指君主
。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所有人
,都盡力幫助。因此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
,不止用于君臣關(guān)系。至于漢代以后逐漸將 “忠”字演化為“忠君”
,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guān)聯(lián)
,又有重要的區(qū)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靶拧钡暮x有二
,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內(nèi)容是誠實不欺
,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guān)
,表示說真話
,說話算數(shù)。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
,敬事(3)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4)
,使民以時(5)
。”
【注解】
(1)道:一本作“導”
,作動詞用
。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
,意為輛
。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
,車上甲士3人
,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
,共計100人
。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
,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
,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
。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jīng)不是大國
。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
,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wù)要謹慎專一、兢兢業(yè)業(yè)
。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
。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
;狹義的“人”
,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
,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
(5)使民以時:時指農(nóng)時。古代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主
,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nóng)時耕作與收獲
。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
,誠實無欺
,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
。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
,主要是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而言的,是關(guān)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wù),恪守信用
;節(jié)約用度
,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yīng)注意不誤農(nóng)時等
。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
,泛愛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
,而是官吏
,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
,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
。可見
,“愛人”不是愛一切人
,而只是愛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肮?jié)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
。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
。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
、統(tǒng)治百姓出謀劃策
。
魯迅曾經(jīng)指出:“孔夫子曾經(jīng)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
,即權(quán)勢者設(shè)想的方法
,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肚医橥るs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
。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
,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
,而親仁(6)
,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
;二是指學生
。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
,學習?內(nèi)則》:“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異宮”
。入是入父宮
,指進到父親住處
,或說在家
。 則在外舍
。《禮記
(3)出:與“入”相對而言
,指外出拜師學習
。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
,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
,同泛
,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
,有仁德之人
。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
。主要有詩
、書、禮
、樂等文化知識
。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
;出門在外
,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
,要誠實可信
,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
,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 文獻知識
。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
,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右蟮茏觽兪紫纫铝τ谛⒅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愛眾
、親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
,則用以學習 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
。這表明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
,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
,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
,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
,而文化學習“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
。他們就是要培養(yǎng)適應(yīng)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 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
,歷史上的任何階級
,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
,還是資產(chǎn)階級
,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wù)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xiàn)
,把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4)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
【注釋】
子夏:姓卜
,名商
,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比孔子小44歲
,生于公元前507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铀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
,尊重的意思
。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
;一是改變的意思
,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
,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
、“盡力”
。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
;侍奉父母
,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
,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
;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
,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 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
。
【評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
,實際是對上章的進一步發(fā)揮
。子夏認為
,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
,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
,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
、“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 過
,但他已經(jīng)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了
。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lián)系起來閱讀分析
,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
;學則不固(3)。主忠信(4)
。無(5)友不如己者(6)
;過(7)則勿憚(8)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
,因此這里應(yīng)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
、自持
。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