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注疏
唐玄宗注 宋?邢疏
●序
《孝經》者,百行之宗
,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
,垂範將來
,奧旨微言
,已備解乎《注疏》。尚以辭高旨遠
,後學難盡詩論
。今特翦截元疏,旁引諸書
,分義錯經
,會合歸趣,一依講說
,次第解釋
,號之為講義也。
翰林侍講學士朝請大夫守國子祭酒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邢等奉敕校定注疏成都府學主鄉(xiāng)貢傅注奉右撰
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作也
。述作之旨者,昔聖人蘊大聖德
,生不偶時
,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
,君臣僭亂
,禮樂崩頹。居上位者賞罰不行
,居下位者貶無作
。孔子遂乃定禮
、樂
,刪《詩》、《書》
,贊《易》道
,以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
,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慮雖知其法,未知其行
,遂說《孝經》一十八章
,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
,知其行者謹其法
。故《孝經緯》曰:“孔子雲:‘欲觀我貶諸侯之志,在《春秋》
;崇人倫之行
,在《孝經》
。’”是知《孝經》雖居六籍之外
,乃與《春秋》為表矣
。先儒或雲“夫子為曾參所說”,此未盡其指歸也
。蓋曾子在七十弟子中
,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為請益問答之人
,以廣明孝道
。既說之後,乃屬與曾子
。洎遭暴秦焚書
,並為煨燼。漢膺天命
,複闡微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⒔洝泛娱g顏芝所藏
,因始傳之於世。自西漢及魏
,曆晉
、宋、齊
、梁
,注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
,雖備存秘府
,而簡編多有殘缺,傳行者唯孔安國
、鄭康成兩家之注
,並有梁博士皇侃《義疏》,播於國序
。然辭多紕繆
,理昧精研。至唐玄宗朝
,乃詔群儒學官
,俾其集議。是以劉子玄辨鄭注有十謬七惑
,司馬堅斥孔注多鄙俚不經
。其餘諸家注解
,皆榮華其言,妄生穿鑿
。明皇遂於先儒注中
,采摭菁英,芟去煩亂
,撮其義理允當者
,用為注解。至天寶二年注成
,頒行天下
,仍自八分禦紮,勒於石碑
,即今京兆石臺《孝經》是也
。
翰林侍講學士朝請大夫守國子祭酒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邢等奉敕校定禦制序並注
[疏]正義曰:《孝經》者,孔子為曾參陳孝道也。漢初
,長孫氏、博士江翁
、少府後倉
、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
,各自名家
。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
。至劉炫遂以《古孝經?庶人章》分為二
,《曾子敢問章》分為三,又多《閨門》一章
,凡二十二章
。桓譚《新論》雲:“《古孝經》千八百七十二字
,今異者四百餘字
。孝者,事親之名
;經者
,常行之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卑础稘h書?藝文志》雲:“夫孝
,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舉大者言
,故曰《孝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职础抖Y記?祭統(tǒng)》雲:“孝者
,畜也,畜養(yǎng)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夺屆冯叄骸靶ⅲ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吨軙罚骸罢灧ㄖ另樤恍ⅰ
!笨偠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道常在心,盡其色養(yǎng)
,中情悅好
,承順無怠之義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稜栄拧吩唬骸吧聘改笧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皇侃曰:“經者
,常也
,法也
。此經為教
,任重道遠,雖複時移代革
,金石可消
,而為孝事親常行,存世不滅
,是其常也
。為百代規(guī)模,人生所資
,是其法也
。”言孝之為教
,使可常而法之
。《易》有上經
、下經
,《
老子》有道經
、德經。孝為百行之本
,故名曰《孝經》
。經之創(chuàng)制,孔子所撰也
。前賢以為曾參唯有至孝之性
,未達孝德之本,偶於間居
,因得侍坐
,參起問於夫子,夫子隨而答
,參是以集錄
,因名為《孝經》。尋繹再三
,將未為得也
,何者?夫子刊緝前史而修《春秋》
。猶雲筆則筆
,削則削,四科十哲
,莫敢措辭
。按《鉤命決》雲:“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箘t修《春秋》、撰《孝經》
,孔子之志
、行也。何為重其志而自筆削
,輕其行而假他人者乎
?按劉炫《述義》,其略曰:“炫謂孔子自作《孝經》
,本非曾參請業(yè)而對也
。士有百行,以孝為本
。本立而後道行
,道行而後業(yè)就,故曰: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然則治世之要
,孰能非乎
?徒以教化之道,因時立稱
,經典之目
,隨事表名,至使威儀禮節(jié)之餘盛傳當代
,孝悌德行之本隱而不彰
。夫子運偶陵遲,禮樂崩壞
,名教將絕
,特感聖心,因弟子有請問之道
,師儒有教誨之義
,故假曾子之言以為對揚之體,乃非曾子實有問也
。若疑而始問
,答以申辭,則曾子應每章一問
,仲尼應每問一答
。按經,夫子先自言之
,非參請也
;諸章以次演之,非待問也
。且辭義血脈文連旨環(huán)
,而開宗題其端緒,餘音廣而成之
,非一問一答之勢也
。理有所極
,方始發(fā)問
,又非請業(yè)請答之事。首章言先王有至德要道
,則下章雲此之謂要道也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
,皆遙結道本
,答曾子也。舉此為例,凡有數(shù)科
,必其主為曾子言
,首章答曾子已了,何由不待曾子問
,更自述而修之
?且三起曾參侍坐與之別,二者是問也
,一者歎之也
。故假言乘閑曾子坐也,與之論孝
。開宗明義上陳天子
,下陳庶人,語盡無更端
,於曾子未有請
,故假參歎孝之大,又說以孝為理之功
。說之以終
,欲言其聖道莫大於孝,又假參問
,乃說聖人之德不加於孝
。在前論敬順之道,未有規(guī)諫之事
,殷勤在悅色
,不可頓說犯顏,故須更借曾子言陳諫諍之義
。此皆孔子須參問
,非參須問孔子也。莊周之斥笑鵬
,罔兩問影
;屈原之漁父鼓,大蔔拂龜
;馬卿之烏有無是
;楊雄之翰林子墨,甯非師祖製作以為楷模者乎
?若依鄭注實居講堂
,則廣延生徒,侍坐非一
,夫子豈淩人侮眾
,獨與參言邪
?且雲汝知之乎,何必直汝曾子
,而參先避席乎
?必其遍告諸生,又有對者
,當參不讓儕輩而獨答乎
?假使獨與參言,言畢
,參自集錄
,豈宜稱師字者乎?由斯言之
,經教發(fā)極
,夫子所撰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稘h書?藝文志》雲:“《孝經》者
,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其為曾子特說此經
,然則聖人之有述作,豈為一人而已
!斯皆誤本其文
,致茲乖謬也。所以先儒注解
,多所未行
。唯鄭玄之《六藝論》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
,恐道離散
,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溲噪m則不然,其意頗近之矣
。然入室之徒不一
,獨假曾子為言,以參偏得孝名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独献印吩唬骸傲H不和有孝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粍t孝慈之名
,因不和而有,若萬行俱備
,稱為人聖
,則凡聖無不孝也。而家有三惡
,舜稱大孝
,龍逢比干,忠名獨彰
,君不明也
。孝以伯奇之名偏著,母不慈也
。曾子性雖至孝
,蓋有由而發(fā)矣。藜蒸不熟而出其妻
,家法嚴也
。耘瓜傷苗幾殞其命,明父少恩也
。曾子孝名之大
,其或由茲,固非參性遲樸
,躬行匹夫之孝也
。審考經言,詳稽炫釋
,貴藏理於古而獨得之於今者與
。元氏雖同炫說,恐未盡善
,今以《藝文志》及鄭氏所說為得
。其作經年,先儒以為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而作《春秋》
,至十六年夏四月己醜孔子卒為證
,則作在魯哀公十四年後、十六年前
。案《鉤命決》雲:“孔子曰:‘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據先後言之
,明《孝經》之文同《春秋》作也。又《鉤命決》雲:“孔子曰:‘《春秋》屬商
,《孝經》屬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眲t《孝經》之作在《春秋》後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鸲R者
,按《大戴禮?盛德篇》雲:“德法者,禦民之本也
,古之禦政以治天下者
,塚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
,宗伯之官以成仁
,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
,司空之官以成禮
。故六官以為轡,司會均入以為內
,故曰:禦四馬者執(zhí)六轡
,禦天地與人與事者亦有六政。是故善禦者
,正身同轡
,均馬力,齊馬心
,唯其所引而之
,以取長道遠行,可以之急疾
,可以禦天地與人事
,此四者,聖人之所乘也
。是故天子禦者
,內史、太史左右手也
,六官亦六轡也
。天子三公合以執(zhí)六官,均五政
,齊五法
,以禦四者,故亦為其所引而之
。以之道則國治
,以之德則國安,以之仁則國和
,以之聖則國平
,以之義則國成
,以之禮則國定,此禦政之體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粍t禦者
,治天下之名
,若柔轡之禦剛馬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都艺Z》亦有此文
,是以秦、漢以來
,以禦為至尊之稱
。又蔡邕《獨斷》曰:“禦者,進也
,凡衣服加於身
,飲食入於口,妃妾接於寢
,皆曰禦
。至於器物製作,亦皆以禦言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蚀穗叾R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鹬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裁翦述作之謂也。故《左傳》曰:“子有美錦
,不使人學制焉
。”取此美名
,故人之文章述作
,皆謂之制。以此序唐玄宗所撰
,故雲禦制也
。玄宗,唐弟六帝也
,諱隆基
,睿宗之子,以延和元年即位
,時年三十三
。在位四十五年
,年七十八登遐,諡曰明孝皇帝
,廟號玄宗
。開元十年,制經序並注
。序者
,按《詩頌》雲:“繼序思不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睹珎鳌冯叄骸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緒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帧夺屧b》雲:“敘
,緒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切蚺c敘音義同
。郭璞雲:“又為端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粍t此言緒者,舉一經之端緒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饋K注者,並
,兼也;注
,著也,解釋經指
,使義理著明也
。言非但制序
,兼亦作注
,故雲並也
。案今俗所行《孝經》
,題曰鄭氏注。近古皆謂康成
。而晉魏之朝無有此說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
,及孝武太元元年
,再聚群臣
,共論經義
,有荀昶者
,撰集《孝經》諸說
,始以鄭氏為宗
。晉末以來,多有異論
。陸澄以為非玄所注,請不藏於秘省
。王儉不依其請,遂得見傳
。至魏
、齊則立學官
,著作律令
。蓋由虜俗無識
,故致斯訛舛
。然則經非鄭玄所注
,其驗有十二焉
。據鄭自序雲“遭黨錮之事逃難注禮,至黨錮事解
,注《古文尚書》、《毛詩》
、《論語》,為袁譚所逼,來至元誠
,乃注《周易》”,都無注《孝經》之文
,其驗一也。鄭君卒後
,其弟子追論師所注述及應對時人
,謂之《鄭志》
,其言鄭所注者
,唯有《毛詩》
、三《禮》
、《尚書》
、《周易》
,都不言注《孝經》
,其驗二也
。又《鄭志目錄》記鄭之所注五經之外,有《中候》
、《書傳》、《七政論》
、《乾象曆》、《六藝論》
、《毛詩譜》、《答臨碩難禮》
、《駁許慎異議》
、《釋廢疾》
、《發(fā)墨守》
、《箴膏盲》
、《答甄守然》等書
,寸紙片言,莫不悉載
,若有《孝經》之注
,無容匿而不言
,其驗三也
。鄭之弟子分授門徒
,各述師言
,更相問答
,編錄其語
,謂之《鄭記》
,唯載《詩》
、《書》、《禮》
、《易》、《論語》
,其言不及《孝經》
,其驗四也
。趙商作《鄭玄碑銘》
,具稱其所注箋駁論
,亦不言注《孝經》
。晉中經薄《周易》
、《尚書》
、《中候》
、《尚書大傳》
、《毛詩》
、《周禮》、《儀禮》
、《禮記》、《論語》凡九書,皆雲鄭氏注
,名玄;至於《孝經》
,則稱鄭氏解,無“名玄”二字
,其驗五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洞呵锞?演孔圖》注雲:康成注三《禮》
、《詩》
、《易》
、《尚書》
、《論語》
,其《春秋經》則有評論
。宋均《詩譜序》雲:我先師北海鄭司農”
,則均是玄之傳業(yè)弟子
,師有注述
,無容不知
,而雲《春秋》
、《孝經》唯有評論,非玄所注時明
,其驗六也。又宋均《孝經緯注》引鄭《六藝論》敘《孝經》雲“玄又為之注”
,“司農論如是而均無聞焉。
,有義無辭,令予昏惑”
。舉鄭之語而雲無聞
,其驗七也。宋均《春秋緯注》雲“為《春秋》
、《孝經》略說”,則非注之謂
,所言又為之注者
,泛辭耳
,非事實
。其敘《春秋》亦雲“玄又為之注”
,寧可複責以實注《春秋》乎
?其驗八也
。後漢史書存於代者
,有謝承、薛瑩
、司馬彪、袁山松等
,其所注皆無《孝經》;唯範氏書有《孝經》
,其驗九也
。王肅《孝經傳》首有司馬宣王奉詔令諸儒注述《孝經》
,以肅說為長。若先有鄭注
,亦應言及,而不言鄭
,其驗十也。王肅注書
,好發(fā)鄭短
,凡有小失
,皆在《聖證》
,若《孝經》此注亦出鄭氏,被肅攻擊
,最應煩多,而肅無言
,其驗十一也
。魏晉朝賢辯論時事
,鄭氏諸注無不撮引
,未有一言《孝經注》者
,其驗十二也
。凡此證驗
,易為討核
,而代之學者不覺其非,乘後謬說
,競相推舉,諸解不立學官
,此注獨行於世。觀言語鄙陋
,義理乖謬
,固不可示彼後來
,傳諸不朽
。至《古文孝經》孔傳本出孔氏壁中
,語甚詳正
,無俟商榷
,而曠代亡逸
,不被流行
。隋開皇十四年
,秘書學生王逸於京市陳人處買得一本,送與著作王劭
,以示河間劉炫
,仍令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