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
(周)慎到 撰
金山 錢熙祚錫之 校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
,原來學(xué)習(xí)道家思想
,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
、齊泯王時(shí)游學(xué)稷下
,在稷下學(xué)宮講學(xué)多年
,有不少學(xué)生,在當(dāng)時(shí)享有盛名
。在稷下時(shí)
,與田駢、接子
、環(huán)淵等有較多的交往
。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
說 明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慎子》四十二篇 ,班固注慎子“名到
,先申、韓
,申
、韓稱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妒酚?孟子荀卿列傳》載:“慎到
,趙人
。田駢﹑接子
,齊人。環(huán)淵
,楚人
。皆學(xué)黃老道德之術(shù),因發(fā)明序其指意
。故慎到著十二論
,環(huán)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濉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道德之為刑名,此其轉(zhuǎn)關(guān)
,所以申韓多稱之也
。”呂思勉《經(jīng)子解題》稱“其學(xué)實(shí)合道法為一家”
。
《慎子》舊有七篇本、五篇本及上下二篇本三種,檢索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阿建所下載的《慎子》一種,共七篇,錢熙祚校并輯佚,未說明來源,放在“新語絲”網(wǎng)站中。此本當(dāng)出清道光二十四年(己亥)錢熙祚自刊《守山閣叢書》,其后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中華書局《諸子集成》 、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商務(wù)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各本均據(jù)以排錄,嚴(yán)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著錄題為《校定慎子》
。此電子版雖經(jīng)阿建校對(duì)
,題為錢熙祚校,實(shí)未有校記
,逸文亦未錄出處
。今據(jù)以整理,補(bǔ)齊校記及逸文出處
,用惠學(xué)人
。
目 次
威德
因循
民雜
知忠
德立
君人
君臣
逸文
跋
正 文
威德
天有明,不憂人之暗也 ;(原刻脫也字
,依《治要》補(bǔ),下句同)地有財(cái)
,不憂人之貧也
;圣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
。(原刻危作厄
,依《治要》改)天雖不憂人之暗,(原刻脫之字
,依《治要》補(bǔ))闢戶牖必取己明焉
,則天無事也;地雖不憂人之貧
,(原刻脫之字
,依《治要》補(bǔ))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則地?zé)o事也
;圣人雖不憂人之危
,(原刻危作厄,依《治要》改)百姓準(zhǔn)上而比于下
,其必取己安焉
,則圣人無事也。故圣人處上
,能無害人
,不能使人無己害也,則百姓除其害矣
。圣人之有天下也
,受之也
,(原刻受作愛,依《治要》改)非取之也
。(原刻取上有敢字
,依《治要》刪)百姓之于圣人也,養(yǎng)之也
,非使圣人養(yǎng)己也
,則圣人無事矣。(原刻脫矣字
,依《治要》補(bǔ))毛嬙
、西施
,(《文選》《神女賦注》
、《四子講德論注》引此文西并作先
,按二字古通)天下之至姣也
。衣之以皮倛,(《御覽》三百八十一引作褐
,又《類聚》十八倛上多褐字)則見者皆走
;易之以元緆
,則行者皆止
。由是觀之
,則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辭之
,則色厭矣
。走背跋〔足龠〕窮谷野走十里
,藥也
,走背辭藥則足廢。故騰蛇游霧
,飛龍乘云
,云罷霧霽,(《御覽》九百三十三又九百四十七引作散
,《后漢書?隗囂傳注》引作除)與蚯蚓同
,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屈于不肖者
,權(quán)輕也
;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
。堯?yàn)槠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能使其鄰家。(《御覽》六百三十八引此句作不能使家化)至南面而王
,則令行禁止
。由此觀之
,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
。故無名而斷者
,權(quán)重也;弩弱而矰高者
,乘于風(fēng)也
;(二句又見《書鈔》百二十五、《御覽》三百四十八)身不肖而令行者
,得助于眾也
。(自騰蛇游霧至此,又見《韓非子?難勢篇》
,文多異
。古人引書每不屑屑字句,既于大義無關(guān)
,可置不論)故舉重越高者
,不慢于藥;愛赤子者
,不慢于保
;絕險(xiǎn)歷遠(yuǎn)者,不慢于御
。(二句又見《意林》
,兩于字并作其)此得助則成,釋助則廢矣
。夫三王五伯之德
,參于天地,通于鬼神
,周于生物者
,其得助博也。(按自毛嬙西施至此凡二百四十五字
,原刻并脫
,依《治要》補(bǔ))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
。工不兼事則事省
,事省則易勝;(原刻脫此句事字
,依《治要》補(bǔ))士不兼官則職寡
,職寡則易守。(原刻托此句職字,依《治要》補(bǔ))故士位可世
,工事可常
。百工之子,不學(xué)而能者
,非生巧也
,(《御覽》七百五十二引此文生下多而字)言有常事也。今也國無常道
,官無常法
,是以國家日繆。教雖成
,官不足
。官不足則道理匱,道理匱則慕賢智
,慕賢智則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
。(自道理匱則慕賢智至此句心字止,凡二十一字
,原刻并脫
,依《治要》補(bǔ))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原刻脫之字
,依《治要》補(bǔ)
,與《御覽》七十六引此文合)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無一貴
,則理無由通
,通理以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為天下
,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
;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
;立官長以為官
,非立官以為長也
。(原刻長上有官字
,依《治要》刪,與《御覽》六百六十六引此文合)法雖不善
,猶愈于無法
,所以一人心也。(《治要》以此句為注文)夫投鉤以分財(cái)
,投策以分馬
,非鉤策為均也。(《御覽》四百二十九引此文非下有已字,古已與以通)使得美者
,不知所以德
;使得惡者,不知所以怨
,此所以塞愿望也
。(《治要》愿作怨,與《御覽》六百三十八引此文合)故蓍龜
,所以立公識(shí)也
;權(quán)衡,所以立公正也
;書契
,所以立公信也;度量
,所以立公審也
;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
。凡立公
,所以棄私也。(自故著龜至此凡五十一字
,原刻并脫
,依《類聚》二十二、《御覽》四百二十九引此文補(bǔ))明君動(dòng)事分功必由慧
,(原刻脫必字
,依《治要》補(bǔ),下二句同
,又《治要》慧作惠)定賞分財(cái)必由法
,行德制中必由禮。故欲不得干時(shí)
,愛不得犯法
,貴不得逾親,(《治要》作規(guī))祿不得逾位
,士不得兼官
,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
,以事受利
。若是者,上無羨賞
,下無羨財(cái)
。
因循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xì)。因也者
,因人之情也
。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
,則莫可得而用矣
。(矣字依《治要》補(bǔ))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原脫見字
,據(jù)《長短經(jīng)?是非篇》補(bǔ))祿不厚者
,不與入難。(難字依《治要》補(bǔ))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
,則上不取用焉
。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
,則莫不可得而用矣
。此之謂因。(之
、謂二字原倒
,依《治要》乙轉(zhuǎn))
民雜
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 ,(原刻所能二字不重
,依《治要》補(bǔ))此民之情也。大君者
,太上也
,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
,而皆上之用也
。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
,無能去取焉
。(原刻去、取二字倒
,依《治要》乙轉(zhuǎn))是故不設(shè)一方以求于人
,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原刻:必執(zhí)于方以求于人
,故所求者無一足也
。依《治要》改)大君不擇其下,故足
。不擇其下,則易為下矣。(原刻易字在矣上
,依《治要》改)易為下則莫不容
,莫不容故多下,(原刻脫此句莫不二字
,依《治要》補(bǔ))多下之謂太上
。君臣之道,臣事事(原刻作有事
,依《治要》改
。《治要》又有注云:言事其所事)而君無事
,(原刻此下有也字
,依《治要》刪)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
,而君無與焉
,仰成而巳。故事無不治
,(原刻脫故字
,依《治要》補(bǔ))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
,而務(wù)為善以先下
,(原刻務(wù)作獨(dú),依《治要》改)則是代下負(fù)任蒙勞也
,臣反逸矣
。故曰:君人者,好為善以先下
,則下不敢與君爭為善以先君矣
,(原刻脫為字,依《治要》補(bǔ))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
,(原刻私作稱
,又脫其字,并依《治要》補(bǔ)正)有過
,則臣反責(zé)君
,逆亂之道也。君之智
,未必最賢于眾也
,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原刻欲下脫以字
,依《治要》補(bǔ))則不贍矣
。(原刻則下有下字
,依《治要》刪)若使君之智最賢,(原刻脫使字
,依《治要》補(bǔ))以一君而盡贍下則勞
,勞則有倦,倦則衰
,衰則復(fù)反于不贍之道也
。(原刻于下有人字,依《治要》刪
。此十字作一句讀)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
,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
,謂之倒逆
,倒逆則亂矣。人君茍任臣而勿自躬
,則臣皆事事矣
。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
,不可不察也
。
知忠
亂世之中,亡國之臣,非獨(dú)無忠臣也;治國之中,顯君之臣,非獨(dú)能盡忠也。治國之人,忠不偏于其君;亂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然而治亂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
。臣之欲忠者不絕世,而君未得寧其上
,無遇比干
、子胥之忠,而毀瘁主君于闇墨之中
,遂染溺滅名而死
。由是觀之.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
。何以識(shí)其然也
?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
,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
,(原作義
,依《意林》引此文改)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
。故明主之使其臣也
,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
。是以過修于身
,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
,人務(wù)其治
,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yè)
,和順以事其上
,(吏原作史,又于和下復(fù)衍吏人至正以凡十五字
,今依文義刪正)如此則至治已
。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
;治國之君
,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
,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于忠也
。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
;忠盈天下
,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
,堯不能以為存
。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yùn)非之名
,則得人與失人也
。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
;粹白之裘
,(粹原作狐,依《意林》引此文改)蓋非一狐之皮也
;(《意林》皮作腋
,按《御覽》七百六十六
,又九百九并作皮,與《治要》合)治亂安危
,存亡榮辱之施
,非一人之力也。(按此六句又見《文選》《盧子諒答魏子悌詩注》
、《四子講德論注》)
德立
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原刻脫者字焉字
,依《治要》補(bǔ)
,下三句并同)立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
;立正妻者
,不使嬖妾疑焉;(原刻嬖妾作群妻
,依《治要》改)立嫡子者
,不使庶孽疑焉。疑則動(dòng)
,(原刻此下有兩動(dòng)二字
,依《治要》刪)兩則爭,雜則相傷
,害在有與
,不在獨(dú)也。故臣有兩位者國必亂
,臣兩位而國不亂者
,君在也,恃君而不亂矣
,失君必亂
;(原刻必作則,又脫而字
,并依《治要》補(bǔ)正)子有兩位者家必亂
,子兩位而家不亂者,父在也
,恃父而不亂矣
,失父必亂。(原刻必作則
,又脫而字
,并依《治要》補(bǔ)正。又《治要》三父字并作親)臣疑其君,無不危之國
;(原刻脫其字之字
,又君下有而字,并依《治要》刪補(bǔ)
,下二字仿此)孽疑其宗
,無不危之家。
君人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
,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矣
。(原刻脫矣字
,依《治要》補(bǔ))然則受賞者雖當(dāng)
,望多無窮
;受罰者雖當(dāng),望輕無已
。君舍法
,而以心裁輕重,(原刻脫而字
,依《治要》補(bǔ))則同功殊賞
,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
。是以分馬者之用策
,分田者之用鉤,(原刻脫兩者字
,依《治要》補(bǔ))非以鉤策為過于人智也
。(原刻鉤策二字倒,又脫也字
,并依《治要》補(bǔ)正
。《長短經(jīng)?適變篇》引作:非以鉤策為過人之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
。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
,則事斷于法矣。(原刻脫矣字
,依《治要》補(bǔ))法之所加
,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于君也
。(原刻脫兩其字及也字
,并依《治要》補(bǔ))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長短經(jīng)?適變篇》引作:則怨不生而上下和也)
君臣(此篇原刻全脫,依《治要》補(bǔ))
為人君者不多聽,據(jù)法倚數(shù)以觀得失
。無法之言,不聽于耳
;無法之勞
,不圖于功;(二句又見《文選?長楊賦注》)無勞之親
,不任于官
。官不私親,法不遺愛
,上下無事
,唯法所在。
逸文
行海者,坐而至越
,有舟也;(《六帖》十一舟下有故字)行陸者
,立而至秦
,有車也。(句亦見《六帖》十一)秦
、越遠(yuǎn)途也
,安坐而至者,械也
。(《御覽》七百六十八)
厝鈞石,使禹察錙銖之重,則不識(shí)也。懸于權(quán)衡,則氂發(fā)之不可差,則不待禹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