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
周. 鬻熊
簡介
鬻熊(生卒年不詳),姓羋(音米) ,名熊。是祝融氏的后代
,是陸終第六個兒子季連的后裔。鬻熊九十歲拜見文王
,文王把他當作老師
。到了武王
,成王都把他當作老師
。楚人以鬻熊為始祖
。
提要
《鬻子》一卷 ,舊本題周鬻熊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冻缥目偰俊纷魇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高似孫《子略》作十二篇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陸佃所校十五篇
。此本題唐逢行珪注
,凡十四篇
,蓋即《崇文總目》所著錄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肌稘h書?藝文志》道家《鬻子說》二十二篇
,又小說家《鬻子說》十九篇,是當時本有二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a href="/ddjy_100/226.html">列子》引《鬻子》凡三條
,皆黃
、老清靜之說,與今本不類
。疑即道家二十二篇之文。今本所載與賈誼《新書》所引六條文格略同
,疑即小說家之《鬻子》說也。杜預《左傳注》
,稱鬻熊為祝融十二世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追f達疏謂不知出何書
。《史記》載鬻熊子事文王
,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
,熊狂生熊繹。成王時舉文
、武勤勞之后嗣
,受封於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載魏相奏記霍光
,稱文王見鬻子
,年九十馀
。雖所說小異
,然大約文
、武時人
。今其書乃有昔者魯周公語
,又有昔者魯周公使康叔往守於殷語
,而賈誼《新書》亦引其成王問答凡五條,時代殊不相及
。劉勰《文心雕龍》云
,鬻熊知道
,文王諮詢
。遺文馀事
,錄為《鬻子》
。
原序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師也。年九十見文王,王日:“老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卞髯尤眨骸笆钩疾东F逐糜
,已老矣
。使臣坐策國事
,尚少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蔽耐鯉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著書二十篇
,名日《鬻子》
。子者
,男子之美稱
,賢不逮圣,不以為經(jīng)用
,題紀標子,因據(jù)劉氏
。九流即道流也
,遭秦暴亂,書記略盡
。澎子雖不預焚燒,編秩由此殘缺
。依漢書藝文志
,雖有六篇
,今此本乃有十四篇,未詳孰是
。篇或錯亂
,文多遺闊。敷衍大道
,銼撰明史,闡域中之教化
,論刑德之是非,雖卷軸不全
,而其門可見。然鄧林之技
,荊山之玉
,君子徐文
,可得觀矣
。鬻子博懷道德
,善謀政事
,故使周文屈節(jié)
,大圣咨詢
,情存帝王之道
,辭多斥救之要
,理發(fā)致通遠
,旨趣恢弘
,實先達之奧言,為諸子之首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椊M仁義
,經(jīng)緯家邦
,垂勸誡之風
,陳弘濟之術(shù)
,王者覽之
,可以理國
。吏者遵之
,可以從政.足使賢者勵志
,不肖者滌心
。語日:“詩三百
,一言以敝之,曰
,恩無邪,言而不朽
,可為龜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卞髯诱摰溃瑹o邪之謂欽
。幸以休務之隙
,披閱子史
,而書籍實繁
,不能精備
。至干此子
,頗復留心
。尋其立跡之端
,探其闡教之旨,豈如寓言
。迂恢馳術(shù)飛辯者矣
。亦乃字重千金
,辭高萬風歲
。聊為主解
,略起指歸
。馳心于古之上
,寄懷于千載之下
。庶垂道見志
。懸諸日月,將為君子
,幸無忽焉。
逢行珪序
進鬻子表
臣行珪言,臣聞:結(jié)繩以往,書疏蔑然
。文字之初
,教義斯起
。記言之史設
,褒貶之跡聿興
,書事之官置
,勸戒之門由啟
。于是
,國版稠迭謨訓昭彰唱讃之道,以弘闡揚之理
,茲暢徳業(yè)彌縟英華。日新雕琢性情
,振其徽烈
,逮乎周文傳圣。鬻子稱賢
,意合道同,實申師傅
。鬻子降已大啟心期
,明宣布政之方
,廣立輔成之筞足
,使萬機留想
,一代咸休
。稽古有宗
,發(fā)明耳目,尋其著述之旨
,探其斥救之辭,莫不原道心
,以裁章研神理而啟沃彌綸。彝訓經(jīng)緯區(qū)中不徒讃說:微言務于遺翰而已
。鬻熊為諸子之首
,文王則圣徳之宗
。熊既文王之師
,書乃政教之體
。雖篇軸殘缺
,提舉猶備紀綱
。譬彼盤盂
,發(fā)揚有愈
。臣家傳儒
,素積習忠良,覩明主奉師之蹤
,覧賢者盡義之道
,循環(huán)征究
,妙極機神
,敢率至愚
,為之注解
。研覃析理以敘私情
,剪截浮辭用申狂瞽
。伏惟陛下
,則天垂訓
,越極宣風
,稽太上之至和
,興帝王之炯誡
。股肱諒直,獻替無疑
,大舉賢良
,寧濟區(qū)宇
。四海革面
,八表宅心
,務本修文
,垂拱無事。臣以草萊卑賤
,識度庸淺,荷堯沐舜
,擊壤謳歌,周施政教之端
,屬聽太平之詠
,志存綴輯以述矢言。簡牘難周
,辭意斯拙。謹以繕冩
,奉獻闕庭
。庶日月昭明
,布余暉于漏隙
。時雨咸泊灑余潤于纎枯
。望報塵露之資
,豈議沉舟之楫
。天威咫尺
,神魄震驚。謹上表以聞
,伏聽慈旨
。謹言
。永徽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華州鄭縣尉臣逄行珪上
。
下文中【】內(nèi)為后人插注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賢者舉之,不賢者不預。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傳行者。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為法教可稱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
【言君子修於內(nèi)、理於外
,端其形
、正其影,體真徳之安守沖妙之機
,言出以成教。方謀事必為法則
,茍於政而不預,豈安為之哉
,所以止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
【君子不與人謀則已矣,若與人謀,務存大道而言之,不以違道飾非,不以茍命求王。由,用也。】
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
【君子終日言之而不離體要,謀於政事而咸由於道。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非道之言
,君子不用也
。】
而不能必見受,
【衆(zhòng)目視於偽,不留視於真。衆(zhòng)心耀於名,不能察於實
。夫庸主必惑於衆(zhòng),豈能受於道教哉
。故君子之道
,不必見納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能必忠,
【盡心論道而必竭忠盡道,言不邪譎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而不能必入。
【盡忠論道,聖君必納
,庸主所難
。故有道之君
,上下親愛,忠讜進用
,智術(shù)無隠
。以石投水
,何齟齬哉
。而不明之主
,君臣疏忌
,小人侍側(cè)
,端正棄遺
,諂佞是親
,忠信不用
。掩目而視,豈不惑歟
,必忠言之不入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能必信,
【言君子不茍合,不妄言,正色端辭
,澄清真實
,必存之於信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而不能必見信。
【信言不美,而合於道
。庸主惑於衆(zhòng)邪,豈信用君子之言乎
?言不以見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 ,施之於行。
【言君子但為善 ,將以攻惡
,善不自是
,惡不非人
,施之於行,不顯之於言説
。】
故非非者行是 。
【言是非於人是所同也,非於人者 ,人亦非之君子
。將非於人
,終不以非非人自行
。是道以論彼之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惡惡者行善,
【善惡在身,是所共也
。君子務善以攻惡
,不以惡惡於人
,所以彰惡於行善道也
。】
而道論人。
【謀事必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惡,顯是而明非,不茍求所以知而道徳自明也。】
大道文王問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極,髙而無際 ,深不可測
。綿六合、橫四維
,不可以言象盡。不可以指示説應
。無間之跡,終政教之端
。包萬物之形
,彰三光之外
。為而不有
,行而不見
,有道之王動而同之
。妙用無窮
,故謂之大
。文王因用無窮
,故謂之大師
。聞道可為永則,因以名篇也
。】
政曰:昔者文王問於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雖臨馭億兆而不獨專,從師問道以求政術(shù)之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敢問人有大忘乎?”
【尊師道故曰敢問,文王思存大道以終政事,心跡在於經(jīng)逺,所以先問於大忘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對曰:“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文王曰:“敢問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問,文王欲能終大忘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過則勿憚改,終日不為惡,惡去於身也。豈但墨面髠髮是為形食哉,故其蚩尤見誅,四兇就戮,夏癸絶祀,商辛覆宗,賊身害軀,破家失國,其行如此是為大忘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其行如此是謂之大忘。
【終成所答之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為政以徳必貴,於道為化,國之福焉。當文王之時而通稱三王者,據(jù)近以及逺,明道以同也。周者
,合也
,備也
。言五帝三王貴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無所不備也
。】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貴道徳之帝王,稱昔者
,以逺喻近為之勸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聖明之稱者,皆委賢吏在顯職,故道化興而萬國寧,明聖不獨運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
【民惟邦本,得衆(zhòng)斯昌。建極乗時,必資兆庶。人効其力,以成其功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力生於神,
【生者有國必先靈祐,皇天上帝
、社稷山川
、神跡玄符
,無不來會
。成湯降神受夏大命
,武王夢神遂大戡殷
。夫冥運兩儀
,鼔動萬物,豈有使之然哉
?莫不大化於自然玄應
,而義用造之
,非我理自相符
,故曰力生於神者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而功最於吏,
【王者發(fā)政施令而不自為,必屬賢能以任使之。故天下和平
,人知所保
,此賢吏善最之功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福歸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