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行囊》
比爾?波特著
書籍介紹:
2006年春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爾波特橫穿從北京到香港的大半個中國,追尋六位禪宗祖師的足跡,拜訪了他們開創(chuàng)的六個禪宗道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抖U的行囊》就是這次旅程的全景記錄
。在這本書中,比爾波特將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
、與禪宗大師的訪談實錄及有關(guān)禪宗最早的記錄和自己的經(jīng)歷結(jié)合起來
,描述了中國宗教中心發(fā)生的各種變化以及在世事變遷中保留下來的宗教遺產(chǎn)。比爾波特用充滿智慧和幽默的語言描述著他遇到的每一件事
。不管是參觀中國最古老的藏經(jīng)洞
,參加持續(xù)六個小時的宗教儀式,還是在自己的房間里尋找鬼魂卻一無所獲
,吵醒了少林寺負責藝術(shù)的和尚
,再或者是拜見中國第一禪庵的主持
。比爾之前的作品《登天之道:邂逅中國隱士》(即《空谷幽蘭》)已經(jīng)成為了美國各禪宗中心和各大院校的推薦讀物,在中國
,其中文譯本(《空谷幽蘭》)也廣受歡迎
。《禪的行囊》也必將步其后塵
,成為一本有影響的禪宗暢銷書
。
美國亞馬遜五星評價!
第一章 不立文字(1)
第一章不立文字
終于到家了。美國西北的夏日,天色向晚,黃昏悠長。幾個小時之前,我坐在飛機上,從自家所在的小鎮(zhèn)頭頂?shù)偷吐舆^,透過舷窗
,分明可以看見家門口的那片黃杉林。離開了兩個多月
,院子里的草坪大概已是蕪蔓不堪
。機身在空中轉(zhuǎn)過一個彎,小鎮(zhèn)慢慢消失在了舷窗外
。半小時后
,飛機在西雅圖著陸,我從機場出來
,打車去了科爾曼碼頭
,坐輪渡過普捷灣,再換兩趟公交車到達湯森港的喜互惠超市
。我的老伙計費恩?威爾克斯在超市門口接上我
,然后開車穿過那片兩公頃大小的黃杉林,把我送回了家
。
今天是中國的陰歷四月初八日,佛陀誕辰。在這一天
,佛教徒要為悉達多太子立像沐浴香湯以資紀念
。我躺在樓上浴室的貓腳浴缸里,開始回味剛剛結(jié)束的旅程—— 這大概是我的私人慶祝方式
。爬出浴缸
,我上了床,想睡上一覺
,可是心緒還停留在中國
。我又從床上爬起來
,開始寫這本書。
這次旅行始于2006年春天的北京。在中國
,農(nóng)歷新年標志著春季的開始,這一天新月初升
,距離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與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的等分點最為接近
。2006年的農(nóng)歷新年是公歷1月29日,而我到達的那天是2月26日——也就是說
,春天已經(jīng)開始了將近一個月
。但是,決定春天何時開始的中國古人居住在黃河流域
,北京則遠在他們北方千里之外
。在北京,現(xiàn)在仍是不折不扣的冬天
。到達時天色已晚
,站在機場航站樓外的寒風里等出租車的一會兒工夫
,我竟不得不打開背包
,拿出大衣套在身上。我真正想穿的其實是秋褲
,但顯然我不能不顧體面地在大庭廣眾之下穿秋褲
。
通常我會去找一家旅館住下。不過這次,我的老朋友泰德?伯格讓我住在他那兒
。他的住處位于北京城東部一個漆黑小區(qū)里一座漆黑的六層公寓樓漆黑的頂樓。出租車司機成功地找到了小區(qū)的大門
,然后便迷失在黑暗的樓群之中了
。沒有路燈和門牌號的指引,在多次嘗試碰壁之后
,我終于找到了那座樓
,爬上了正確的樓梯。
泰德不在家,他正在美國參加電影節(jié)
,展映他那部關(guān)于中國隱士的紀錄片《共坐白云中》。他的美國室友給我開了門
。公寓很小
,陳設(shè)簡單——年輕人的家都是這樣,大概是因為不打算長期停留
,所以能省則省
,就算有錢也寧愿花在更直接的享樂上
,比如買瓶好酒。不過屋里暖和極了
,每個房間都裝了暖氣片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不得不開著窗戶。泰德給我安排的房間屬于他的另一位中國室友
,因為我的到來
,她暫時回父母家住了。房間里除了一張床
,一只床頭柜和一個衣柜之外別無長物
。我的旅程就將從這個樸素的小房間里開始。很好
。
正文 第一章 不立文字(2)
這將是一次朝圣之旅 。我的目的地是禪在中國的發(fā)源地,其中最重要者
,包括了禪宗六位祖師——初祖達摩
、二祖慧可、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 ——開創(chuàng)的道場。禪的歷史地位由這六位高僧所建立
,他們都沒來過北京
,不過,在向古代大師們致敬之前
,我還有些基本問題需要解決
,語言是其中之一。從北京開始是必要的
。
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 。禪師們常說,“不可說
,不可說”
,“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于其他任何佛教宗派
。對于這樣一種特別倡導“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的教法,西方和東方卻都有大量著作行世
,這本身看上去就是個自相矛盾的難題
。我并不指望解決它,只想繞到它的身后做一番試探
,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獲
。第二天一早
,我給明堯打了個電話。明堯是佛教刊物《禪》的主編
。
“禪”的發(fā)音在英語(Zen)和漢語(Chan)中略有不同。在中國,每次我說到“Zen”,人們總是糾正我:“應該是‘Chan’。”他們說,“‘Zen’是日本的禪。中國禪和日本禪是不一樣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边@可以算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但不管是中國的“Chan”,日本的“Zen”
,還是朝鮮的 “Son”
,它們都指向同一種心境。
我愿意說“Zen”而不是“Chan”,是因為我更習慣“Z”的發(fā)音。而且這也是禪誕生時人們的念法(語言學家對“禪”字古音的訂正傾向于 “dzian”)。在禪宗得以發(fā)揚光大的中國南方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江西贛江流域
,今日當?shù)厝说姆窖砸廊话选岸U”念作“Zen”
。十七世紀滿洲人入主中原
,建立清帝國之后,他們按照自己的方言規(guī)定官話的標準
,禪在官方語言里的發(fā)音才變成今天這樣
。更何況,禪早已不再是中國的或者日本的
,它屬于一切發(fā)愿見性成佛的人
,一切心無所住、笑對如此瘋狂時代的人
。
在電話里 ,明堯邀我一起吃午飯。他的妻子明潔也會來
。明潔是我上一本書的中文版譯者
,所有人都喜歡她給中譯本起的名字:《空谷幽蘭》。在此之前
,還真沒有人寫過一本關(guān)于中國隱士的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犊展扔奶m》的出版產(chǎn)生了一些影響:在西安,居然因此形成了一個隱士協(xié)會
。隱士協(xié)會將終南山區(qū)的茅篷和洞穴位置登記造冊
,定期派人到山中分發(fā)藥品和食物,甚至郵件
。
明堯和明潔約我在一家素食餐廳見面。餐廳在北京城東北部的柳芳南里,取名“荷塘月色”。凈慧法師的一幅字掛在門口醒目的位置:“日日是好日”①。凈慧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的副會長,明堯、明潔,還有這家餐廳的主人夏澤紅居士,都是他的弟子。餐廳的主人過來打了招呼,然后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包間。明堯后來告訴我,夏居士是他主編的刊物《禪》的主要資助者之一。
正文 第一章 不立文字(3)
我找明堯的目的正與他這本刊物有關(guān)。我想知道,在中國出版一本與禪有關(guān)的刊物需要涉及哪些資源和努力。就著一桌子素食和一種用新鮮梅花釀制的飲料,明堯向我娓娓道來。
是凈慧創(chuàng)辦了《禪》。他在媒體領(lǐng)域的另外一項成就是把《法音》締造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佛教期刊。這本雜志的內(nèi)容包括佛教哲學和經(jīng)典的討論,以及佛教界的新聞故事。1989年之后,凈慧決定創(chuàng)辦一本新刊物。他本人是一名禪師,禪的要義在于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他覺得中國需要一本專門討論這種修行方式的刊物,這本刊物的名字就叫《禪》,明堯主動參與了它的編輯工作。
《禪》最初是一本發(fā)行量僅三千冊的季刊,隨后改為雙月刊
,發(fā)行量也增加到兩萬五千冊。如此規(guī)模的雜志,每期需要投入大約六萬元人民幣用于編輯
、印刷和發(fā)行
,折算下來,每冊的成本差不多是兩塊五
。雜志是免費贈閱的
,它的經(jīng)營完全依靠外界的資助。主要資助人包括荷塘月色餐廳的老板
,以及擁有服裝品牌“真維斯”的一個香港家族企業(yè)
。不過普通讀者也會捐助一些錢。
印刷和郵寄費占去了絕大部分成本。雜志社在河北的柏林寺有一間辦公室,但明堯基本上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編輯工作。雜志被分發(fā)到各地的寺廟中供人取閱,同時,人們也可以寫信給明堯告知他們的通信地址,收到信后,柏林寺就會把雜志按地址寄過去。
這本雜志從未在審查方面遇到過麻煩。明堯并不需要在出刊前將稿件送審,只要在雜志印出之后寄幾本給宗教管理部門。明堯告訴我,政府其實對這本刊物相當贊賞,把它視為其他宗教組織都應效法的榜樣。
內(nèi)容方面,《禪》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佛教徒作者投稿,不過大多數(shù)文章還是出自凈慧的出家和在家弟子。他們的共同點在于著重推廣“生活禪”——一種不論在小區(qū)公寓還是寺院里都能實踐的修行。
明堯告訴我,中國人正在重新點燃對佛教的熱情,但這種熱情還很膚淺,并經(jīng)常是出于誤解。他說:“大多數(shù)人要么是被密宗的神通異能吸引,要么是在
凈土宗里尋求逃避,他們并不對完全的解脫感興趣
。但其實任何修行都要立足于禪,包括密宗和
凈土宗
。禪是佛心
,學佛的人早晚都會走向禪修這條路。禪在中國曾經(jīng)瀕臨滅亡
,這兩年剛剛有點好轉(zhuǎn)
,將來怎么樣還很難說
。”
“對禪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年輕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
。但是要讓人們真正理解禪,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禪宗的寺院現(xiàn)在也越建越多
,但更重要的是重建禪的精神。這就是我們的雜志想做的事情
。重現(xiàn)唐朝時的繁榮是不可能了
,現(xiàn)在需要的是讓人們理解:怎樣在現(xiàn)代世界、日常生活里實踐禪的思想
。這是禪的根本
,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
。禪關(guān)心的是我們當下的生命狀態(tài)
,而不是那些形式上的東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正文 第一章 不立文字(4)
盡管對禪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但明堯認為,缺少合格的導師是個很大的問題。人們不知道從哪兒開始,怎么開始。而《禪》可以在這一點上提供幫助。它提供相關(guān)的知識和必要的鼓勵,但它不能代替導師的作用。明堯承認,真正有資格教授禪的人實在太少了
。許多自稱能教人學禪的人其實不能,他們只是在空談
。
我終于等到了真正想問的問題:如何解決語言的問題?禪宗大師們的確一貫看不起語言。他回答我:“不用語言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雜志會盡量用普通讀者能看懂的語言
。語言是為了區(qū)別事物才產(chǎn)生的,但真正的道超越了語言上的區(qū)別
。從這一點看
,語言是需要跨越的障礙,但是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前,需要有人用語言來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意識到這一點
。自己悟道和教人學道都離不開語言
。當禪宗大師們直指人心,告訴弟子不要受制于語言的時候
,他們的意思是:道并不在語言之中
。他們并不是要我們不看書,不讀經(jīng)
。以文字見道
,就如以手指月。語言的作用如此
,我們的雜志作用也如此
。它為人指示正道。如果人們想知道月亮的樣子
,他們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
這頓飯吃了很長時間。明堯還談到別的事情
。飯后,他帶我去見了一群比丘尼
,大約有十幾人
。這些比丘尼也是凈慧的弟子。我和凈慧相識于1989年
,如果不是他為我指點中國隱士的蹤跡
,我不可能寫出《空谷幽蘭》。所以
,某種程度上
,我也接受過凈慧“傳法”,也可以算是他的弟子
。
比丘尼們暫時借住在北京的一處公寓樓里 。她們的庵院眼下正在南方一千公里外的湖北黃梅興建,那里離禪宗的四祖寺很近
。在公寓門口
,我們換上拖鞋,跟著比丘尼宏用進了前廳
。幾位比丘尼在給我們沏茶
,是那種放了龍眼和紅棗的清真茶。宏用告訴我
,她們正在準備參加念誦《大般若經(jīng)》的法會。長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jīng)》在七世紀中葉由玄奘(602-664)從印度帶回并譯成中文,它是大藏經(jīng)中篇幅最長的單篇佛經(jīng)
,是所有講授般若的經(jīng)典的老祖宗
。念誦法會是凈慧組織的,將在兩天以后舉行
。地點是趙州柏林寺
。
宏用對我說,她希望我能給比丘尼們講講般若。我一時無語
。出家人請在家居士開示,這是非常罕見的事
。有些寺院甚至明確禁止居士開示
。我想她大概是出于對遠來客人的禮貌,讓我簡單說幾句
,于是答應了
。宏用站起身,帶我們走進客廳
,這里已經(jīng)被改造成一間禪堂
。比丘尼們跟著進來,各自在蒲團上坐下
。宏用重復了她的請求
,我只好就《心經(jīng)》發(fā)表了些看法。《心經(jīng)》是所有關(guān)于般若波羅蜜多的經(jīng)典中篇幅最短的
。我實在講不出太多
,而比丘尼們也慈悲為懷,沒有繼續(xù)為難我
。
正文 第一章 不立文字(5)
基督教時代開啟之前,大乘佛教已在貴霜帝國(范圍大致覆蓋了今天的北印度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形成
,般若是它的核心概念。般若
,指的是“超越知識的”
,沒有被知識或者分別心所污染的本心——相當于吃下善惡果之前的亞當、夏娃
。簡單地說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再加上“波羅蜜多”
,意思就變成“無上的智慧” 或者“完美的智慧”
。獲得這種智慧能令人看見事物的本來面目
,看見自我的存在原是空,是心中生起的幻境
。
般若波羅蜜多一系的佛經(jīng)在公元二世紀到三世紀傳入中國 ,為其后禪宗的形成奠立了哲學基礎(chǔ)。隨著這些強調(diào)智慧的經(jīng)典一同傳來的
,還有教授禪那的經(jīng)卷
。“禪那”
,是梵語“dhyana”的音譯
,它指的是進入禪定的修行。禪那隨后就被簡稱為禪
。但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禪
,則是般若與禪那相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體系。這一切并沒有隨著般若和禪那傳入立刻發(fā)生
,而是一直等到幾百年后的五世紀末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到中國之時。在這之前
,禪那和般若還是兩碼事
,有人打坐入定,也有人追求般若智慧
,但沒有人修禪
。禪修意味著將兩者合二為一,行住坐臥
,了無分別
。沒有禪那的般若是口頭禪畫餅充饑,而沒有般若的禪那則是無本之木
。修禪意味著取消般若與禪那之間
、智慧與靜慮之間的分別,同時它又必須以二者為基礎(chǔ)
。
我如此簡略地解釋了般若之后,又把《心經(jīng)》逐句解說一番。宏用和眾比丘尼向我躬身致謝。正要離開的時候,宏用告訴我,凈慧托她帶話,邀請我參加念誦《大般若經(jīng)》的法會。我本來另有打算,但這樣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于是約好,第二天下午我們一起去柏林寺。
我回到泰德的公寓,等我的朋友莫德偉下班后來接我 。莫德偉是美國駐華使館的一等秘書
,曾經(jīng)和我一起在臺灣待過
。他接上我
,開車出城,向機場方向駛?c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德偉的兒子在北京順義國際學堂讀書
,今晚他要參加一場學堂舉辦的音樂會。一百多個孩子演奏著各種西方管弦樂器
,雖說這是在中國
,可是根本看不見古箏、琵琶和二胡之類的樂器
。德偉的兒子演奏的是鼓
。他們的水平都不賴。五年級的時候我也學過小提琴
,不過我真正的愛好是玩彈球——塵土飛揚的戶外
,鋪著地毯的客廳,都是我戰(zhàn)斗過的地方
。我不禁回想起心愛的瑪瑙石彈球
,想起當年令人難忘的告別賽。它們曾經(jīng)帶給我太多快樂
。我把它們都扔哪兒去了
?我不禁出神癡想,自己當年是因為什么拋棄了它們
。大概是電視罷
。不太可能是小提琴。
正文 第一章 不立文字(6)
從音樂會離場的時候,我見到了德偉的妻子懋華。她坐在音樂廳的后排,一開始沒看到我們。我們都有點餓,沒有堅持到音樂會結(jié)束便中途離場,去了附近的一家馬來西亞餐廳。懋華在惠普公司上班,我們剛認識的時候她就在那兒,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到了中國區(qū)市場部經(jīng)理的位置。她總是能同時做兩件事——我指的當然不是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而是同時跟兩個人對話。這會兒她正同時跟三個人對話:她老公、兒子,還有我,而且三場對話之間毫不相干。如果我試著這么做,就會覺得自己的魂丟了一半。我一直沒能學會那種輪流把三四個球拋向空中的雜技。我已經(jīng)完全不記得那天晚上我們說了什么,吃了什么
。當然,除了美味的沙嗲
。對了
,還有椰子布丁。
吃完飯已經(jīng)很晚,趕回泰德那間熱得要命的公寓不太現(xiàn)實
,于是德偉夫婦留我過夜。他們就住在附近的一處別墅小區(qū)里
,這個由一百多幢帶花園的獨立住宅組成的居住區(qū)有個英文名字
,意思是“河畔的花園”。開發(fā)商是個臺灣女人
,她自己也住在小區(qū)里
,她的房子占了整整一個街區(qū)。我們開車經(jīng)過她門前
,看到臥室還亮著燈
。懋華低聲告訴我:那女人離過婚,而且還很漂亮
。我不知道她為什么要跟我說這些
,而且還要壓低聲音。不過他們沒讓我就地下車——我只能按著他們的提示往下想
,想象自己敲開房門
,跟女主人搭訕說,能跟你喝杯酒么
?
第二天一早,我在德偉家的客房里醒來,跟他一起回到城里。下雪了,北京城一時之間安靜了許多。在泰德的公寓門口,德偉把我放下,我上樓待了幾個小時,然后出門打車去找明堯、明潔和比丘尼們。我們乘著由三輛黑色奧迪組成的車隊離開了北京。司機們在高速路上的車流里以一百二十公里的時速呼嘯穿梭。三小時之后,我們到達了位于趙縣的柏林寺
。
公元858年,從諗和尚結(jié)束了他二十多年的云游生涯,駐錫趙州城弘法
,成為禪門一代宗師,世稱趙州禪師
。趙州就是今天的趙縣。從高速公路上下來
,我們得知通向柏林寺的大路因為修下水管道而封路了
,只好迂回至縣城南面,恰好路過趙州橋——這是世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建于公元600年
。關(guān)于趙州禪師的公案里曾提到過此橋,有人問趙州:“如何是石橋
?”師曰:“度驢度馬
。”——這就是我所說的禪宗對待語言的態(tài)度
。語言在此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可是仍有成千上萬的禪門弟子坐在蒲團上冥思苦想
,試圖領(lǐng)會禪師給出的答案之中的微言大義
。或者再舉一個著名的例子
,有人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回答說:“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诹硪粋€場合
,有人問了同一個問題,他的回答卻是:“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了趙州橋,我們開上了一條土路
,鉆進縣城里的一片舊城區(qū)
,七拐八拐之后
,終于到了柏林寺。
正文 第一章 不立文字(7)
下了車,就有一名僧人引著我們走過錯綜復雜的長廊
,來到寺院最里面方丈居住的院子。柏林寺的方丈明海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
。畢業(yè)不久
,他就出家做了和尚。他的才華很快得到凈慧的賞識
,2003年
,凈慧把方丈之位傳給了當時年僅三十五歲的明海。此刻
,他站在門口歡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