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
------------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
──《于丹論語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張黃色的長沙發(fā)上,旁邊是紅衫的央視主持人柴靜。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們的對面,準備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
這是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點是“百家講壇”的演播室,話題則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展開。服裝未經(jīng)設計,訪談也很自由。但我看著這一對桃紅李白,總不知孔老夫子見了會作何感想,便不懷好意地問: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樣的?
誰知于丹并不上當,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好聰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應:那我今天就有點兒像孔子了。我這一身灰,等于沒有色彩。不過,灰色也有灰色的好處,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們的鮮紅和潔白。
觀眾大笑
訪談在笑聲中結束,我卻有點兒意猶未盡。事實上,我要問的問題是:孔子是不是眾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應該是什么樣的?
答案其實就在剛才的笑談中: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孔子應該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對于“色彩”和“溫度”的定義,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適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謂“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無非是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
實際上,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于一時一地或一人。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說,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沒有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希望孔子是灰色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但是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jīng)]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
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
大家別以為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
說白了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
其實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
大家知道
我們說孔夫子是圣人
神圣神圣
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
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是盤古開天辟地
中國人習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里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里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后來天地分開了
這并不是天地開辟的完成,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xù)
天地開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并稱為“三才”
所以
讀《論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tài)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tài)度。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2)
------------
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jīng)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
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tài)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
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
我們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
它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qū)鄰里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這是一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nèi)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wěn),需要哪幾條呢?這個故事在《論語》里叫做“子貢問政”。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矯情
孔夫子說:“去兵
子貢又問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
物質(zhì)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說21世紀評估各個國家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已經(jīng)不是過去簡簡單單GNP(國民生產(chǎn)總值)一個標準,還要看GNH,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也就是說
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未曾經(jīng)參加過一次國際調(diào)查
1991年再次參加調(diào)查
但等到1996年再參加調(diào)查時
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
讓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多年以前
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
就是說
也許很多人會說
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
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
誠然,誰都不愿意過苦日子
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
其實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鞓返纳睿腋?鞓分皇且环N感覺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子貢曾經(jīng)問老師:“貧而無諂
老師說
更高的境界是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3)
------------
這是多高的驕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