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藝欣賞 >> 散文與詩歌

于丹《論語》心得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

,2500多年前的經(jīng)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fā)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chǎn)生觸動嗎
?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
、心靈觀、處世之道
、交友之道
、人格修養(yǎng)之道
、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
。全書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
,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以人生詮釋人性
,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
,體悟經(jīng)典的平凡智慧

------------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
──《于丹論語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張黃色的長沙發(fā)上
,旁邊是紅衫的央視主持人柴靜
。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們的對面
,準備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

這是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點是“百家講壇”的演播室
,話題則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展開
。服裝未經(jīng)設計,訪談也很自由
。但我看著這一對桃紅李白
,總不知孔老夫子見了會作何感想,便不懷好意地問: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
?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
,孔子是什么樣的?

誰知于丹并不上當
,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
,沒有色彩

好聰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
!我也立即回應:那我今天就有點兒像孔子了
。我這一身灰,等于沒有色彩
。不過
,灰色也有灰色的好處,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
,比如你們的鮮紅和潔白

觀眾大笑

訪談在笑聲中結束,我卻有點兒意猶未盡
。事實上
,我要問的問題是:孔子是不是眾人都需要的?如果是
,那么
,他應該是什么樣的?

答案其實就在剛才的笑談中: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孔子應該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對于“色彩”和“溫度”的定義
,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
,無非就是灰色
。灰色的色彩感不強
,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
,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適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
。所謂“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
,無非是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
,我們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

實際上,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于一時一地或一人
。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
,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說
,生命之樹常青
,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
,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
,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
,也就沒有生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希望孔子是灰色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蛘哒f,我們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
,沒有人會喜歡只有灰色的世界
。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時
,才能顯示它的普適性
,顯示它的高貴和純粹。因此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
。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姹紫嫣紅
,千姿百態(tài)
,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
,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
;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疑嵘肺唬嗖时WC了活力
。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
。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
,古今中外
。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jīng)]有色彩
,沒有性別
,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
,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
。但我知道
,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
,人民的孔子
,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

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
,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
,現(xiàn)代人的生活
,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
大家別以為
,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
,現(xiàn)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
,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
;就好像春天要播種
,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
,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
,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
,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
,后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
,很多是就事論事
,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
,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
,你看,蒼天在上
,靜穆無言
,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
。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
、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
,把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說孔夫子是圣人
,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
,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
;而圣是接近土地的
,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
,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是盤古開天辟地
,但這個開辟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
,啪
,劈開,然后金光四射出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天地萬物
,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

中國人習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里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
,盤古生其中
,萬八千歲。天地開辟
,陽清為天
,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一日九變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
。萬八千歲
,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
,盤古極長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里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后來天地分開了
,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
,陽清之氣上升為天
,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并不是天地開辟的完成
,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
,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
,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
,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
,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
;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
,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
;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
,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xù)
,這個故事還要接著講:
天地開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
,地每天加厚一丈
,盤古也“日長一丈”,跟著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
,最后是“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
,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并稱為“三才”

所以
,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
,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
,他通常是用和緩的
,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
。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tài)度
,也是儒家的一種態(tài)度。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2)
------------

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
,經(jīng)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
。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
,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

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tài)度
,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與西方不同
,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
、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
,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
。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
,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
、地
、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常會說
,天時、地利
、人和是國家興旺
、事業(yè)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發(fā)

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
。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們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
,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

它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qū)鄰里間的和諧
,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
;人對自然萬物
,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
,有一種默契

這是一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
,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
,而他的內(nèi)心卻十分莊嚴
。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追蜃邮且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
,政治平穩(wěn)
,需要哪幾條呢?這個故事在《論語》里叫做“子貢問政”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
,只有三條:足兵,足食
,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
,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
,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矯情
,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
,您說先去什么?
孔夫子說:“去兵
。”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
,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
。”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
,從古而今誰不死啊
?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
物質(zhì)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它僅僅是一個指標
;而真正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
,則來自于信仰。
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
,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
,說21世紀評估各個國家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
,已經(jīng)不是過去簡簡單單GNP(國民生產(chǎn)總值)一個標準,還要看GNH
,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國民幸福指數(shù)。
也就是說
,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
,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nèi)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
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未曾經(jīng)參加過一次國際調(diào)查
,數(shù)據(jù)顯示
,當時我們國民的幸福指數(shù)只有64%左右。
1991年再次參加調(diào)查
,這個幸福指數(shù)提升了
,到了73%左右。這得益于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實施

但等到1996年再參加調(diào)查時
,發(fā)現(xiàn)這個指數(shù)下跌到了68%。
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
。它說明
,即使一個社會物質(zhì)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xiàn)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極為復雜的心靈困惑

讓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多年以前
,看看就在那樣一個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那些圣賢是什么樣子

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
,他曾經(jīng)夸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論語·雍也》)
就是說
,顏回家里很窮,缺衣少食
,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里
。這么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也許很多人會說
,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
,那有什么辦法

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
,而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
。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的時候
,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tài)度

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
,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誠然,誰都不愿意過苦日子
,但是單純依靠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

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
。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
,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實
,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
,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nèi)來
,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nèi)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
,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鞓返纳睿腋?鞓分皇且环N感覺
,與貧富無關
,同內(nèi)心相連。
在《論語》中
,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子貢曾經(jīng)問老師:“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
;一個人很富貴
,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

老師說
,這很不錯。但還不夠
。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
,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
,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
,而且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
。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
,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
,他依然是內(nèi)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3)
------------

這是多高的驕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
,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nèi)心的快樂

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很多內(nèi)心富足的君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jīng)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
。而一件小事
,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
,您應當“束帶見之”
。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
,扎上領帶
,去見見領導。

陶淵明說
,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
。就是說,他不愿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
。于是把佩印留下
,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
,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
,奚惆悵而獨悲”
。我的身體已經(jīng)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
,住得好一點
,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
,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他不愿意過這樣的生活
,“悟已往之不諫
,知來者之可追”,于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陶淵明的意義
,不在于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
,他讓每一個人心里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安貧樂道,在現(xiàn)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
,每個人都在努力發(fā)展著自己的事業(yè),收入多少、職位高低
,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diào)整心態(tài)
,并且調(diào)整與他人的關系
。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
,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您能告訴我一個字
,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
!”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
,叫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
,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
。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
?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
,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圣人
,他不會讓你記住那么多
,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jīng)說過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
,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
。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
,同時要想到別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
,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
,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
。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jīng)過去了
,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
,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
?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
,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
,走到河邊
,見一個姑娘正發(fā)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
,我把你背過去吧
。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
,又不敢問
。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
,就問老和尚說
,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
,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
,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
,你寬容別人
,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憂”呢
?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
,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
,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yè)
,婚變
,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
,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
,沒有客觀標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
,算大傷還是小傷
?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
;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
,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
,我們的內(nèi)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
,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
,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
,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jīng)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么叫仁?老師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
。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么叫智?老師說:“知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绷私鈩e人就叫智慧。
關愛別人
,就是仁
;了解別人,就是智
。就這么簡單

那么
,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墩撜Z·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
;你自己想實現(xiàn)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xiàn)理想
。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
,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英語課本上,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
,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
,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
?什么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
,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后來有一天
,出去微服私訪
,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里
,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fā)現(xiàn)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
,后面有人追我。老漢說
,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
。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
,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
。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
?老頭說
,不知道
,我家里沒有別人。
后來追兵走了
,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
。老漢關上門繼續(xù)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
,你為什么敢收留那個人
?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
,你怎么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
,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
,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
,一下都解決了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實際上
,孔子也罷,莊子也罷
,陶淵明
、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圣賢的意義是什么呢
?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
,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
,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贩浅3粤Φ厝⑽蛞惠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真正的圣賢不會端著架子、板著面孔說話
。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jīng)驗
,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
,讓我們?nèi)匀挥X得溫暖
;而他們在千古之前
,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
,看我們?nèi)匀辉谒麄兊难哉撝惺芤娑选?/span>

------------
于丹《論語》心得之二 心靈之道(1)
------------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
,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
,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
,真的能開解現(xiàn)代人的心結嗎?
人生百年
,孰能無憾
?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
,七十二賢人
,這么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
。那么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
,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
既然死生
、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
,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
,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
,對待他人充分尊重
、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
,那么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的真君子
,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
,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
。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
,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
,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
,將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


一種遺憾
,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
。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
,“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
,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我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載
,寫的是英國著名網(wǎng)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yī)
,這本來是個很小的事情
,她以為一會兒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
,牙病是會引發(fā)心臟病的
。可能她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
,結果讓小女孩看到的是驚人的一幕:她的媽媽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她沒有想到要看心理醫(yī)生
,也許她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
、回避
、永遠回避
,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yī)。

后來她成了著名的球星
,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她
,就請牙醫(yī)到家里來吧
,咱們不去診所,這里有你的私人律師
,私人醫(yī)生
,還有所有親人陪著你,你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請來了牙醫(yī)

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正當牙醫(y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
,一回頭
,吉姆·吉爾伯特已經(jīng)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
,記述這件事情時用了這樣一句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
?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一個陰影
,影響到你的生命質(zhì)量。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
,但大家一定聽到過這樣的說法
,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出來的空氣
,它是灰色的
,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
,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
,對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tài)不同
,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zhì)量。
有一個寓言
,它說在某小鎮(zhèn)上有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
,她失去了父親,跟媽媽相依為命,靠做手工維持生活
。她非常自卑
,因為從來沒穿戴過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在這樣極為貧寒的生活中
,她長到了十八歲

在她十八歲那年的圣誕節(jié),媽媽破天荒給了她二十美元
,讓她用這個錢給自己買一份圣誕禮物

她大喜過望,但是還沒有勇氣從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過
。她捏著這點錢
,繞開人群,貼著墻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見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
,心中不無遺憾地想,我是這個小鎮(zhèn)上最抬不起頭來
、最寒磣的女孩子
。看到自己特別心儀的小伙子
,她又酸溜溜地想
,今天晚上盛大的舞會上,不知道誰會成為他的舞伴呢

她就這樣一路嘀嘀咕咕躲著人群來到了商店
。一進門,她感覺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
,她看到柜臺上擺著一批特別漂亮的緞子做的頭花
、發(fā)飾。

------------
于丹《論語》心得之二 心靈之道(2)
------------

正當她站在那里發(fā)呆的時候
,售貨員對她說
,小姑娘,你的亞麻色的頭發(fā)真漂亮
!如果配上一朵淡綠色的頭花
,肯定美極了。她看到價簽上寫著十六美元
,就說我買不起
,還是不試了。但這個時候售貨員已經(jīng)把頭花戴在了她的頭上

售貨員拿起鏡子讓她看看自己
。當這個姑娘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時
,突然驚呆了,她從來沒看到過自己這個樣子
,她覺得這一朵頭花使她變得像天使一樣容光煥發(fā)

她不再遲疑,掏出錢來買下了這朵頭花
。她的內(nèi)心無比陶醉、無比激動
,接過售貨員找的四美元后
,轉身就往外跑,結果在一個剛剛進門的老紳士身上撞了一下
。她仿佛聽到那個老人叫她
,但已經(jīng)顧不上這些,就一路飄飄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小鎮(zhèn)最中間的大路上
,她看到所有人投給她的都是驚訝的目光,她聽到人們在議論說
,沒想到這個鎮(zhèn)子上還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
,她是誰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歡的那個男孩
,那個男孩竟然叫住她說: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榮幸地請你做我圣誕舞會的舞伴

這個女孩子簡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
,用剩下的這四塊錢回去再給自己買點東西吧
。于是她又一路飄飄然地回到了小店。
剛一進門
,那個老紳士就微笑著對她說
,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
,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
,這個頭花也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來取

這個故事結束了
。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
,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內(nèi)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nèi)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
。太在乎得失的人
,被孔子斥為“鄙夫”。
鄙夫
,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
,就是不上臺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經(jīng)說過
,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國家大事嗎
?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
,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
。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
,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
,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樣的區(qū)別
?《論語》中對于“勇敢”有怎樣的詮釋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
,他很率性
,對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
孔夫子曾經(jīng)調(diào)侃說
,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上推行不了
,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時還能跟隨我的
,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聽到這個話非常得意。結果老師后面還有一句話說
,我之所以這么說
,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么都沒有
。(《論語·公冶長》)“好勇”是子路的特點
,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nèi)涵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問老師說:“君子尚勇乎”
?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

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陽貨》)

意思是說
,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
,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
,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
,才是真正的勇敢
。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
,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
,甚至越貨殺人
,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么這個“義”
、“道義”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種內(nèi)心的約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诱f,“以約失之者
,鮮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ā墩撜Z·里仁》)一個人內(nèi)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
,就做到了約制
。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后來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jīng)論述過勇敢
,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
。他說: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
。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為勇

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遠也

在蘇軾看來,真正的勇者有一種“過人之節(jié)”
,他們能夠忍受像韓信那樣的胯下之辱
,而成就輔佐劉邦決勝千里、掃平天下那樣的大業(yè)
。他不會像平常人逞一時之勇
,圖一時之快。這是因為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zhèn)定
,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所謂“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別人
,但當別人沒有任何緣由地時常冒犯你
,你能做到不怒嗎?
我們經(jī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吹降氖沁@種情況:
比如一個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
,他星期二就開始向各個朋友復述這件事,到星期三的時候
,他已經(jīng)郁悶得不想出去見人了
,到星期四的時候就開始找碴兒跟家人吵架了……

其實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你每復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頓
,意味著事情過去之后
,你每天還在繼續(xù)挨打。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
,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
,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么
,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個大才子
,佛印是個高僧
,兩人經(jīng)常一起參禪、打坐
。佛印老實
,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
,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
?就活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
,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
?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說看你像尊佛
,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
,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
于丹《論語》心得之二 心靈之道(3)
------------

這個故事適用于我們每個人
。大家想想,為什么我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
,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他們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遠嗎

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
,悲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
!樂觀主義者則說
,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
,緣于心態(tài)不同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君子因為有心態(tài)的平和
、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nèi)而外的自然流露
;小人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tài)
,驕矜傲人,因為他內(nèi)心多的是一股躁氣
,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

我曾經(jīng)在鈴木大拙的書中讀到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戶時期的一個著名的茶師
,這個茶師跟隨著一個顯赫的主人
。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禪一體
,茶道與參禪是二而一的過程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辦事,舍不得離開茶師
,就說
,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給我泡茶

那可是一個社會很不穩(wěn)定的時期
,浪人、武士依恃強力橫行無忌

這個茶師很害怕
,對主人說
,您看我又沒有武藝,萬一路上遇到點事可怎么辦

主人說
,你就挎上一把劍,扮成武士的樣子吧

茶師只好換上武士的衣服
,跟著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
,主人出去辦事
,茶師就一個人在外面。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浪人
,向茶師挑釁說
,你也是武士,那咱倆比比劍吧

茶師說
,我不懂武功,只是個茶師

浪人說
,你不是一個武士而穿著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嚴
,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

茶師一想,躲是躲不過去了
,就說
,你容我?guī)仔r
,等我把主人交辦的事做完
,今天下午我們在池塘邊見。
浪人想了想答應了
,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館,他看到武館外聚集著成群結隊的前來學武的人
。茶師分開人群
,直接來到大武師的面前,對他說
,求您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的最體面的死法吧

大武師非常吃驚,他說
,來我這兒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求生
,你是第一個求死的
。這是為什么?
茶師把與浪人相遇的情形復述了一遍
,然后說
,我只會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
。求您教我一個辦法
,我只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大武師說
,那好吧
,你就再為我泡一遍茶,然后我再告訴你辦法

茶師很是傷感
,他說,這可能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

他做得很用心
,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然后把茶葉放進去
,洗茶
,濾茶,再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
,捧給大武師

大武師一直看著他泡茶的整個過程,他品了一口茶說
,這是我有生以來喝到的最好的茶了
,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jīng)不必死了

茶師說
,您要教給我什么嗎?
大武師說
,我不用教你
,你只要記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就行了。
這個茶師聽后就去赴約了
。浪人已經(jīng)在那兒等他
,見到茶師,立刻拔出劍來說
,你既然來了
,那我們開始比武吧!
茶師一直想著大武師的話,就以泡茶的心面對這個浪人

只見他笑著看定了對方
,然后從容地把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
;再解開寬松的外衣
,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面
;又拿出綁帶
,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然后把褲腿扎緊……他從頭到腳不慌不忙地裝束自己
,一直氣定神閑

對面這個浪人越看越緊張,越看越恍惚
,因為他猜不出對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
。對方的眼神和笑容讓他越來越心虛。

等到茶師全都裝束停當
,最后一個動作就是拔出劍來
,,把劍揮向了半空
,然后停在了那里
,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么用了。

此時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
,說
,求您饒命,您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有武功的人

其實
,是什么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
,是那種從容
、篤定的氣勢。

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
,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
,很仁厚
,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
;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
,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
,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
,不好;相反
,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
,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
,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
。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
,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
;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
,使你的生命飽滿
、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
,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
,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
,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
、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
。這些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
,你歡欣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三 處世之道(1)
------------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
,但無論如何
,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
,我們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

面對自己親近的人
,我們又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
,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呢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
、做人的規(guī)矩
。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

簡單地說
,它告訴我們的是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里的分寸。

我們常常會說
,什么事情該做
,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好的
,什么事情是壞的

其實,很多時候對一個事情的判定
,并不能簡單地以應該不應該和好不好來區(qū)分
。你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
,會直接影響到這件事的性質(zhì)

孔子特別強調(diào)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愛
,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
,何如
?”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孔子給出的答案讓我們乍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里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
,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
,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huán),無止無休
。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
,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
。也就是說
,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
,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jīng)有負于你的人和事
,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
,還有第三種態(tài)度
,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
,用你的耿介
,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
,用自己高尚的人格
,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夫子的這種態(tài)度
,就是告訴我們
,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
,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物質(zhì)的繁榮
,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更要求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
,要迅速地做出判斷
,選擇屬于自己的、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
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
,卻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卻常常做出彼此傷害的事情來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系
,卻常常適得其反

為什么會這樣?
怎樣的關系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
,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tài)
,所謂“過猶不及”。為什么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tài)呢

孔子的學生子游說:“事君數(shù)
,斯辱矣;朋友數(shù)
,斯疏矣
。”(《論語·里仁》)“數(shù)”(shuH)是“屢次”的意思
。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
,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
;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
,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有一個哲學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

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
,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
。它們老是不知道大家應該保持一種什么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
,互相借不著熱氣
,于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
,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了
,就又開始疏離;離得遠了
,大家又覺得寒冷……經(jīng)過很多次磨合以后
,豪豬們才終于找到了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
,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尤其是都市里
,原來的大雜院都拆了
,建成了單元樓,已經(jīng)沒有這院里頭一家包餃子
、十家挨著都送到的事了
,已經(jīng)沒有大院一起過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
。往往是同在一個單元里邊住了三四年
,鄰居都認不全

因為周圍人際關系冷漠,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障礙越來越多了

這種障礙多了以后會怎么樣呢
?就會加重我們所信賴的幾個朋友身上的負擔。
你會覺得:我的好朋友應當對我好一點
,我也會自覺地對他好一點
。你會覺得:你們家有什么私事
,比如兩口子打架了
,為什么不告訴我呢?我可以給你們調(diào)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大家真的應該聽聽子游的這句話:“事君數(shù)
,斯辱矣
;朋友數(shù),斯疏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嚯x過近,必然要傷及他人

那么
,應該怎樣與朋友相處呢?
子貢曾經(jīng)問過他的老師
,孔夫子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則止,勿自辱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墩撜Z·顏淵》)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
,善意地引導
,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
,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
,不要什么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三 處世之道(2)
------------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
,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那么,對待自己最親近的家人
,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妻之間
、戀人之間
,也需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嗎?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
,說現(xiàn)代人的交往中
,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這種行為往往發(fā)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
,母子之間
,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
,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么什么
;我就為了這個家
,才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親也經(jīng)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
,自從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
,人也變老變丑了
,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
,你為什么不好好念書呢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為非愛行為
,因為
,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經(jīng)看到有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
,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她在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
,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
,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
,也應該保有

無論父子母女之間,還是多年夫妻之間
,一旦沒有了這種距離
、這種尊重
,越過了這個尺度
,到了《論語》中說的“數(shù)”這個階段,彼此已經(jīng)不獨立了
,就產(chǎn)生了隱患
,離疏遠甚至崩潰就不遠了。
《論語》告訴我們
,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
,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這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
,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ㄒ坏┤_,馬上就要凋謝了
;月一旦全圓
,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
,未全圓
,仍使你的內(nèi)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
,親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點分寸
,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
,適度為最好

那么對待工作是不是應該越熱情越好呢?
無論是份內(nèi)的工作還是份外的工作
,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做得越多越好呢

對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嗎

“子曰: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墩撜Z·憲問》)也就是說
,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
,不要越俎代庖
,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這是當代社會特別應該提倡的一種職業(yè)化的工作態(tài)度

可能有許多大學生去外企實習過
。你一進去,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會給你一個jobdescription
,就是關于你的工作崗位的描述
,告訴你,這個崗位是干嘛的
。從一個文秘打字員
,一直到高級主管,都有自己的崗位描述

我們很多單位現(xiàn)在所缺失的正是這種崗位描述
。我們對崗位往往有定性卻沒有定量。我們老是說:年輕人要好好干
,一個人干仨人的活才好呢
。認為這樣是替領導分憂。實際上這并不符合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精神
,誰的活兒誰操心
,這樣的話,大家合起來才是一盤棋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這里面隱含著一個前提,就是“在其位
,要謀其政”
,先把你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那么
,在其位,怎么謀其政呢

首先是做事的原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也
,無莫也
,義之與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裁唇凶觥傲x之于比”
?就是用“義”作為比照,作為法則

孔子的意思是說
,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
,不無故反對
,沒有薄沒有厚
,沒有遠沒有近
,沒有親沒有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道義
,就是行事的原則和標準。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

在“言”與“行”之間
,孔夫子更看重“行”。他很不喜歡那些夸夸其談的人

他說:“巧言令色
,鮮矣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墩撜Z·學而》)愛說漂亮話
,做出取悅于人的樣子,在這種人里找不著真正的仁者

孔夫子鼓勵的是什么呢
?是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追蜃犹岢觥吧餮浴保褪钦f話要小心
,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用老百姓的話說叫“禍從口出”,沒那么嚴重的話
,起碼也是“言多語失”

孔夫子的學生子張,要學習干祿
。什么是干祿呢
?就是做官。
子張想到社會上擔任點職務
,請教老師應該怎么做
。孔子告訴他說:“多聞闕疑
,慎言其余
,則寡尤;多見闕殆
,慎行其余
,則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
,祿在其中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墩撜Z·為政》)
“多聞闕疑”
,就是要先帶著耳朵去,多聽
,有疑問的地方就先放一放
。我們常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jīng)驗
;而聽聽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
,包括他經(jīng)歷的坎坷,走過的彎路
,那是間接經(jīng)驗
。你多聽點間接經(jīng)驗,也有好處

“慎言其余”
,就是自己覺得有把握的地方
,說話時也要小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皠t寡尤”
,就會少了很多怨尤。
“多見闕殆”
,就是要多看
,有疑問的地方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
,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闊天空呢

你閱歷豐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謹慎
。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論語·泰伯》)。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
,要像站在深淵旁邊一樣謹慎行事
,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樣小心翼翼。
多思
、多想
、多聽、多看
、謹言
、慎行,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寡悔”
,讓你自己少一點后悔

世上沒有賣后悔藥的。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
,一切皆成定局
,無法挽回。一個人如果在說話里面少了指責
、抱怨,在行為中少了很多讓自己后悔的經(jīng)驗
,這個人出去做官做事
,就能成功了。

------------
于丹《論語》心得之三 處世之道(3)
------------

這段話多實用

“言寡尤
,行寡悔”這六個字,對我們今天不是照樣有用嗎

我在網(wǎng)絡上看到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
,一天到晚在家里發(fā)脾氣
,摔摔打打,特別任性
。有一天
,他爸爸就把這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籬笆旁邊,說:“兒子
,你以后每跟家人發(fā)一次脾氣
,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過一段時間
,你看看你發(fā)了多少脾氣
,好不好?”這孩子想
,那怕什么
?我就看看吧。后來
,他每嚷嚷一通
,就自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
,自己一看:哎呀
,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他爸爸說:“你看你要克制了吧
?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fā)一次脾氣,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下來一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個孩子一想,發(fā)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
,一天不發(fā)脾氣才能拔一根
,多難啊
!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
,他也只能不斷地克制自己。
一開始
,男孩兒覺得真難啊
,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fā)覺自己已經(jīng)學會了克制
。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
,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xiàn)在不發(fā)脾氣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爸爸跟孩子來到了籬笆旁邊
,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jīng)拔光了
,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里
。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fā)一次脾氣
,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
。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
,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

這個寓言
,可以用來解讀《論語》中的“言寡尤
,行寡悔”這句話。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
,要想一想后果
,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
,籬笆已經(jīng)不會復原了
。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
,謹慎再謹慎
,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說話要用腦子
,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

要想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中
,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jié)

那么
,在孔子看來,什么叫禮節(jié)呢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jié)
。他尊禮,守禮
,行禮,并不是做給別人看
,而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

當做官的人
,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
,不管這個人多么年輕
,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jīng)過
,他就小步快走
,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
,應該表示尊敬
;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
,也應該表示尊敬
。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
,叫“弱勢群體”
,更應該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擾他們太久
,不要驚擾了他們的傷痛
,你應該悄悄地從他們面前經(jīng)過。

這就是一種禮儀
,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孔夫子在其他場合也是這么做的。
《論語·鄉(xiāng)黨》記載:“鄉(xiāng)人飲酒
,杖者出
,斯出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班l(xiāng)人儺
,朝服而立于阼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编l(xiāng)親們一起行鄉(xiāng)飲酒禮
,儀式結束后,孔子總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門后
,自己才走
,絕不與老人搶行。鄉(xiāng)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
,孔子一定穿著朝服
,恭敬地站在東面的臺階上
這都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禮節(jié)。大家可能會覺得
,一個圣人做這點事
,還用記載在典籍上嗎
?這不是誰都懂的道理嗎?這是夸圣人嗎

其實
,所謂圣賢的言談舉止就是這么樸素,樸素得甚至讓今天的我們都有些懷疑
。這種故事就像發(fā)生在你的鄰里
,發(fā)生在你的家里。
但這是多么溫暖啊
。它讓我們覺得圣賢未遠
。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體會到的經(jīng)驗
,留給我們
,一起分享。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jīng)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痈嬖V他說:“修己以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焙煤眯逕捵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
子路一聽
,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
?不會這么簡單吧?于是又追問
,說:“如斯而已乎
?”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逕捄米约旱那疤嵯拢傧敕ㄗ寗e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
,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堯、舜其猶病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逕捵约海⒆尠傩者^上幸福的生活。像堯
、舜這樣的圣賢之君還發(fā)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
。做到這一點
,難道還不夠個君子嗎

《論語》中到處是這些樸素的、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
,而很少長篇大論的大道理
。我們不會覺得《論語》所說的道理遙不可及,而是會感到很溫暖
、很親切

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
,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修身”
,是對家國
、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雍退牡茏恿幾觥白詈玫淖约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別人曾經(jīng)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子路沒有回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雍髞韺ψ勇氛f
,你為什么不這樣回答呢:“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當我發(fā)憤用功的時候
,我可以忘了吃飯;當我快樂歡喜的時候
,我會忘了憂愁
。在這樣一個行所當行,樂所當樂的過程中
,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經(jīng)垂垂老矣
。這是孔子的寫照,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個寫照。
儒家哲學說到底
,是培養(yǎng)一種踐道者
,也就是培養(yǎng)一批能夠擔當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這個階層中的精英的品格
,就是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他可以忘卻一己的得失
,把自己融入到一個大的群體利益中

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
,一種社會擔當
。但其前提又是樸素的,是始自于腳下的
。修身養(yǎng)性
、做好自我,就是起點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
,抱怨處世艱難。其實
,與其怨天尤人
,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
,謹言慎行
,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
,我們會少很多煩惱
,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
,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
,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
,去輻射他人
,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廣闊的社會
,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我想,這不僅僅是《論語》里面的一種道德理想
,它同樣適用于21世紀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所享受的那種歡樂,同樣是我們今天快樂的源泉
。這大概就是《論語》可以給我們今人最大的借鑒和經(jīng)驗所得吧


------------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1)
------------

大家讀《論語》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詞:君子
。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
,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
,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
、描述總結在一起
,會發(fā)現(xiàn),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
。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nèi)心
。他的內(nèi)心完滿
、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yǎng)
,而后表現(xiàn)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jīng)問過孔夫子,什么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
,就可以叫君子嗎
?”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
,無所愧疚
,當然沒有什么可憂可懼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
,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
,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
,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
,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jīng)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
,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墩撜Z·憲問》)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
,說“不憂”、“不惑”
、“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
,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
,他的內(nèi)心無比仁厚、寬和
,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
,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
,才能真正做到內(nèi)心安靜
、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qū)區(qū)半個世紀之前
,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
,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里
。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
,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
,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
,只有讓內(nèi)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
。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
,這就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80/7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但丁《神曲》
《發(fā)現(xiàn)心靈的智慧》王陽明人生哲學感悟
《發(fā)現(xiàn)心靈的智慧》 ——王陽明人生哲學感悟 自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后
《次第花開》
《次第花開》 希阿榮博堪布 揭開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的秘密  堪稱當今最優(yōu)雅的佛學心靈隨筆 作者簡介 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
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