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登革熱的鑒別診斷
1
2
3
、麻疹,咳嗽,流涕,流淚4
5、流行性出血熱
,亦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中毒癥狀,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綜合征,發(fā)熱,出血,休克與少尿依次出現(xiàn)很常見,休克常于退熱時發(fā)生,血液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異型淋巴細胞常超過10%,血小板減少,尿中出現(xiàn)大量蛋白質和膜狀物6、猩紅熱,急性咽喉炎較明顯
,表現(xiàn)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膿性分泌物,頜下及頸淋巴結腫大,觸痛,發(fā)熱24h后開始出疹,始于耳后,頸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為彌漫充血性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退色,伴有癢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形成口周蒼白圈,咽拭子培養(yǎng)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鏈球菌生長。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基本信息 4 前言 5 標準正文 5.1 1 范圍 5.2 2 術語和定義 5.3 3 診斷依據(jù) 5.3.1 3.1 流行病學史 5.3.2 3.2 臨床表現(xiàn) 5.3.3 3.3 實驗室檢查 5.4 4 診斷原則 5.5 5 診斷 5.5.1 5.1 無癥狀感染者 5.5.2 5.2 疑似病例 5.5.3 5.3 臨床診斷病例 5.5.4 5.4 確診病例 5.5.5 5.5 重癥病例 5.6 6 鑒別診斷 6 附錄 6.1 附錄A(資料性附錄)病原學 6.1.1 A.1 分類 6.1.2 A.2 形態(tài) 6.1.3 A.3 生活史 6.2 附錄B(資料性附錄)流行病學 6.2.1 B.1 傳染源 6.2.2 B.2 傳播途徑 6.2.3 B.3 易感人群 6.2.4 B.4 地區(qū)分布 6.2.4.1 B.4.1 國外分布 6.2.4.2 B.4.2 我國分布 6.3 附錄C(資料性附錄)臨床表現(xiàn) 6.3.1 C.1 常見臨床表現(xiàn) 6.3.2 C.2 重癥臨床表現(xiàn) 6.4 附錄D(規(guī)范性附錄)實驗室檢查 6.4.1 D.1 血涂片鏡檢 6.4.1.1 D.1.1 血涂片的制作 6.4.1.2 D.1.2 染色 6.4.1.2.1 D.1.2.1 吉氏染色 6.4.1.2.2 D.1.2.2 瑞氏染色 6.4.1.3 D.1.3 血涂片檢查 6.4.2 D.2 巴貝蟲核酸檢測 6.4.2.1 D.2.1? 樣本處理 6.4.2.2 D.2.2 試劑組成 6.4.2.3 D.2.3 操作步驟和結果判讀 6.4.2.3.1 D.2.3.1 引物序列 6.4.2.3.2 D.2.3.2 第一輪擴增 6.4.2.3.3 D.2.3.3 第二輪擴增 6.4.3 D.3 巴貝蟲抗體檢測 6.4.3.1 D.3.1 方法 6.4.3.2 D.3.2 試劑組成 6.4.3.3 D.3.3 操作步驟 6.4.3.4 D.3.4 結果判讀 6.4.4 D.4 動物接種 6.5 附錄E(資料性附錄)鑒別診斷 6.5.1 E.1 瘧疾 6.5.2 E.2 萊姆病 6.5.3 E.3 恙蟲病 6.5.4 E.4 黑熱病 6.5.5 E.5 登革熱 6.5.6 E.6 敗血癥 7 參考文獻 8 標準全文 1 拼音 WS/T 564—2017 bā bèi chóng bìng zhěn duàn
2 英文參考 Diagnosis of Babesiosi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 WS/T 564—2017《巴貝蟲病診斷》(Diagnosis of Babesiosi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7年08月01日發(fā)布
,自2018年02月01日起實施。
4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
。本標準起草單位:上海市寄生蟲學會、復旦大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陳家旭、程訓佳
5 標準正文 巴貝蟲病診斷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醫(y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巴貝蟲病的診斷
。
2.1
巴貝蟲 Babesia. spp
寄生在人和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原蟲,感染人的主要有田鼠巴貝蟲(Babesia microti)
、分歧巴貝蟲(B.divergens)、鄧肯巴貝蟲(B.duncani)、獵戶巴貝蟲(B.venatorum)等(參見附錄A)。2.2
巴貝蟲病 babesiosis/babesiasis
由巴貝蟲感染引起的一類 *** 共患寄生蟲病
2.3
無癥狀感染者 asymptomatic case
無臨床癥狀的巴貝蟲感染者
2.4
重癥巴貝蟲病 severe babesiosis
巴貝蟲病確診病例
5.3.2 3.2 臨床表現(xiàn) 3.2.1 常見臨床表現(xiàn):寒戰(zhàn)、發(fā)熱
3.2.2 重癥臨床表現(xiàn):高熱
5.3.3 3.3 實驗室檢查 3.3.1 血涂片鏡檢查見巴貝蟲(見附錄D的D.1)
3.3.2 巴貝蟲核酸檢測陽性(見附錄D的D.2)
3.3.3 巴貝蟲抗體檢測陽性(見附錄D的D.3)。
3.3.4 動物接種巴貝蟲陽性(見附錄D的D.4)
5.5.2 5.2 疑似病例 符合3.1,并同時符合3.2中任一條
5.5.3 5.3 臨床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時符合3.3.3。
5.5.4 5.4 確診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或疑似病例
5.5.5 5.5 重癥病例 確診病例,同時符合3.2.2
6 附錄
6.1.2 A.2 形態(tài) 巴貝蟲在紅細胞內形態(tài)多樣。常見蟲體形態(tài)有環(huán)形
6.1.3 A.3 生活史 巴貝蟲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在人或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發(fā)育階段和媒介蜱體內發(fā)育階段
6.2.2 B.2 傳播途徑 經蜱叮咬
6.2.3 B.3 易感人群 人對巴貝蟲普遍易感
6.2.4 B.4 地區(qū)分布 6.2.4.1 B.4.1 國外分布 巴貝蟲呈世界性分布
6.2.4.2 B.4.2 我國分布 我國首次人體巴貝蟲感染病例報告可追溯到1944年,洪式閭對重慶地區(qū)一例疑似瘧原蟲感染者的血涂片檢查時
6.3.2 C.2 重癥臨床表現(xiàn) 重癥患者起病急
6.4.1.2 D.1.2 染色 6.4.1.2.1 D.1.2.1 吉氏染色 染色前先用甲醇固定血膜
6.4.1.2.2 D.1.2.2 瑞氏染色 在薄血膜上加瑞氏染液5~8滴,固定染色1 min~2 min。然后再加5~8滴蒸餾水于血膜上
6.4.1.3 D.1.3 血涂片檢查 染色后的血膜用光學顯微鏡檢查。經瑞氏或吉氏染色后
6.4.2 D.2 巴貝蟲核酸檢測 6.4.2.1 D.2.1? 樣本處理 采取核酸提取試劑盒或其他基因組DNA提取方法提取巴貝蟲DNA。
6.4.2.2 D.2.2 試劑組成 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和PCR擴增試劑盒
。6.4.2.3 D.2.3 操作步驟和結果判讀 6.4.2.3.1 D.2.3.1 引物序列 采用巢氏PCR方法從患者紅細胞中檢測巴貝蟲18S rRNA特異性基因
。引物序列如下:引物名稱
引物序列
Bab 5(第一輪上游引物)
5'AATTACCCAATCCTGACACAGG3'
Bab 8(第一輪下游引物)
5'_TTTCGCAGTAGTTCGTCTTTAACA3'
Bab 6(第二輪上游引物)
5'GACACAGGGAGGTAGTGACAAGA3'
Bab 7(第二輪下游引物)
5'CCCAACTGCTCCTATTAACCATTAC3'
6.4.2.3.2 D.2.3.2 第一輪擴增 以引物Bab5和Bab8進行第一輪擴增,反應體系為50μL:
Taq酶 5 U/μL??? 0.25μL
10×buffer??? 5μL
dNTP??? 4μL
Bab520μmol/L??? 1.5μL
Bab820μmol/L??? 1.5μL
DNA模板??? 2μL
ddH2O??? 35.75μL
PCR過程為:
95℃ 5 min
;95℃ 45 s,55℃ 45 s,72℃ 1min共35個循環(huán);72℃ 7 min。6.4.2.3.3 D.2.3.3 第二輪擴增 取PCR產物2μL
,以Bab6和Bab7進行第二輪擴增,反應體系為50 μL:Taq酶 5 U/μL??? 0.25μL
10×buffer??? 5μL
dNTP??? 4μL
Bab620μmol/L??? 1.5μL
Bab720μmol/L??? 1.5μL
PCR產物??? 2μL
ddH2O??? 35.75μL
PCR過程為:
95℃ 5 min;? 95℃ 45s
,55℃ 45 s,72℃ 1min共35個循環(huán);72℃ 7 min。將第二輪的PCR產物進行電泳
,確認片段大小約為400 bp的特異片段。PCR產物經割膠回收后,連入載體,進行克隆并測序分析,確定巴貝蟲感染。6.4.3 D.3 巴貝蟲抗體檢測 6.4.3.1 D.3.1 方法 采用間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人血清
6.4.3.2 D.3.2 試劑組成 巴貝蟲診斷抗原(5μg/mL~10μg/mL)包被的96微孔板
6.4.3.3 D.3.3 操作步驟 在盛有0.5 mL稀釋液的1.5 mL塑料離心管或稀釋板孔中
,加入5μL待檢測樣混勻。在包被巴貝蟲抗原的96微孔板中加入稀釋的待檢樣品100μL(復孔檢測),設陽性對照2孔,陰性對照2孔,并設空白對照2孔,置37℃孵育30 min。隨后棄去孔內液體,用洗滌液洗滌3次,每次間隔1 min,甩干。除空白對照孔外,每孔加入酶標結合物50μL,37℃孵育30 min。棄去孔內液體,用洗滌液洗滌3次,每次間隔1 mm,甩干。每孔依次加入底物A液、底物B液各50μL,輕叩微孔板混勻,37℃避光放置5 min~10 min。每孔加入終止液50μL6.4.3.4 D.3.4 結果判讀 用酶標檢測儀在450 nm波長下
6.4.4 D.4 動物接種 取患者外周抗凝血
6.5.2 E.2 萊姆病 萊姆病也是一種以蜱為媒介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6.5.3 E.3 恙蟲病 有恙螨叮咬史
6.5.4 E.4 黑熱病 有到過黑熱病流行區(qū)
6.5.5 E.5 登革熱 有到過登革熱流行區(qū)
6.5.6 E.6 敗血癥 有寒戰(zhàn)、高熱
7 參考文獻 [1] 吳觀陵
[2] 諸欣平,蘇川
[3] 馬永紅,巴貝斯蟲與巴貝斯蟲病的免疫預防
[4] 陳小光,李學榮
[5] 《中國瘧疾的防治與研究》編委會,中國瘧疾的防治與研究
[6]? WS 259—2015 瘧疾的診斷.
[7] 瞿逢伊
[8] Homer MJ, AguilarDelfin I,Telford SR 3rd, Krause PJ, Persing DH. Babesiosis. Clin Microbiol Rev.2000,13(3):451469.
[9] Hunfeld KP, Hildebrandt A, Gray JS. Babesiosis: Recent insights into an ancient disease. Int J Parasitol.2008,38(11):12191237.
[10] Kjemtrup AM, Conrad PA. Human babesiosis: an emerging tickborne disease. Int J Parasitol.2000,30:13231337.
[11] Vannier E,Krause PJ. Human babesiosis.N Engl J med.2012,366(25):23972407.
[12] Wei Q, Tsuji M, Zamoto A, Kohsaki M, Matsui T,Shiota T,Telford SR 3rd, Ishihara C.Human babesiosis in Japan: isolation of Babesia microtilike parasites from an asymptomatic transfusion donor and from a rodent from an area where babesiosis is endemic.J Clin Microbiol.2001,39(6):21782183.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
8 標準全文
登革熱是可以治愈的。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患者主要癥狀為發(fā)熱、頭痛、肌肉痛、皮疹等。該病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癥狀一般較輕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
擴展資料:
由于本病系由蚊子傳播
登革熱一般在蚊子叮咬后3至14天內發(fā)病
,急性期的一兩天內,患者體溫會升高到39℃至40℃,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關節(jié)痛及明顯疲乏等癥狀,可伴有面部、頸部、胸部潮紅、結膜充血等。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福建17例登革熱集中爆發(fā) 已治愈5例
病原體侵入機體
,消弱機體防御機能,破壞機體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infection)。表現(xiàn)有臨床癥狀者為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