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yǎng)生遵循三原則,,清淡飲食夜臥早起
春季如何養(yǎng)生?春季養(yǎng)生重在順應春天陽氣升發(fā)
、萬物始生的特點
,注意保護陽氣
。具體可以從飲食
、起居、精神和運動等方面進行養(yǎng)生
。今天小編總結了一個簡單的春季養(yǎng)生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一、合理飲食:清淡為宜
生遵循三原則,,清淡飲食夜臥早起.png)
“對于春季養(yǎng)生來說
,飲食調養(yǎng)的作用亦舉足輕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瘪R建總結出如下幾點:
1
、飲食清淡——消春火。春季人易上火
,經常出現(xiàn)舌苔發(fā)黃、口苦咽干等情況
,因此飲食宜清淡
,忌油膩
、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吃些敗火的食物
,如綠豆湯
、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
2、辛甘之品——助春陽
。稍微有些辛味的東西,如蔥
、生姜
、韭菜、蒜苗等都是養(yǎng)春氣的食物
。唐朝《千金方》有句話叫“二三月易食韭”。食用這些東西
,對人體春季陽氣生發(fā)很有好處
。
3
、少酸增甘——保脾胃
。春季為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進食辛溫升散之品
,而生冷黏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因而在春季應適量吃些甜品
,少吃酸味食物
。
4
、黃綠蔬菜——防春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按豪А笔谷松眢w疲乏,精神不振
,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
,如胡蘿卜、南瓜
、番茄
、青椒、芹菜等
,對恢復精力
、清醒頭腦很有裨益
。
5、細選食物——少疾病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后
,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
,活力增強
,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
。由此,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塔菜
、芥藍
、西蘭花等新鮮蔬菜
,以及柑橘、檸檬等水果
,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功效;胡蘿卜
、菠菜等黃綠色蔬菜
,富含維生素A
,擁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
,從而可抵抗侵襲
。
6
、胃腸疾病——要當心。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易在春天發(fā)作
,飲食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豐富的肉湯
、雞湯
、魚湯
、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
,因這些食物有較強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產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
。
7
、祛痰養(yǎng)肺——保平安。慢性氣管炎
、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fā)作,宜多吃具有祛痰
、健脾
、補腎
、養(yǎng)肺的食物
,如枇杷、橘子
、梨、核桃
、蜂蜜等
,有助減輕癥狀
。
值得一提的是
,多喝粥也是不錯的選擇,可在早餐或晚餐中進食一些溫腎壯陽
、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血的保健粥
,如雞肝粳米粥、韭菜粳米粥
、豬肝粳米粥等
。此外,適當食用蔥姜蒜
,又叫食物中的“速效感冒片”,能有效預防感冒
,也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
二
、夜臥早起:調養(yǎng)精神
“首先
,春季養(yǎng)生應注意精神調養(yǎng)及睡眠起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瘪R建指出
,春屬木
,與肝相應
。肝主疏泄,在志為怒
,惡抑郁而喜調達。故春季養(yǎng)生
,既要力戒暴怒
,更忌情懷憂郁
,要做到心胸開闊
,樂觀愉快
。馬建建議大家到戶外散步,舒展身體
,飯后
、睡前適當散步
,消食化氣
,無思無慮,心身得以休養(yǎng)
,神清氣爽。但要留心
,春天尤其在初春
,乍暖還寒
,還需視天氣增減衣服
,預防春溫發(fā)生,適當“春捂”很必要
。春季正常睡眠尤為重要,應堅持“夜臥早起”
,遵循天人相應,順應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和特點
,合理調整四季睡眠與養(yǎng)生
,進而增強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
,避免疾病發(fā)生
。
三
、適量運動:循序漸進
“再次,春季養(yǎng)生應加強鍛煉
,即所謂運動調養(yǎ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瘪R建解釋
,冬季,人體新陳代謝
,藏精多于化氣
,各臟腑器官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入春后就要加強鍛煉
。馬建建議大家到空氣清新處,如公園
、廣場、草地
、樹林
、河邊
、山坡等環(huán)境舒適的地方
,玩球
、跑步
、打拳、做操
,形式不拘,取己所好
,盡量多活動
,使春氣升發(fā)有序
,陽氣增長有路
,符合“春夏養(yǎng)陽”要求。年老行動不便之人
,趁風日融和
、春光明媚之時,可在園林亭閣虛敞之處
,憑欄遠眺,以暢生氣;但不可默坐
,免生郁氣
,礙于舒發(fā)
。鍛煉時需注意
,經過冬季這個運動“低潮期”,人體肌肉松弛
,關節(jié)、韌帶僵硬
,中樞神經
、內臟系統(tǒng)功能相對較弱
,故要循序漸進
,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防止外傷
。另外
,運動后還要加強保暖
,避免傷風感冒。由于春季氣候較為干燥
,運動中又要大量排汗,要及時補充水分
。
春夏秋冬飲食養(yǎng)生法
四季食養(yǎng)是?因時制宜?養(yǎng)生法則的具體體現(xiàn)。主要內容有春季飲食養(yǎng)生
、夏季飲食養(yǎng)生
、秋季飲食養(yǎng)生以及冬季飲食養(yǎng)生。
一 、春季飲食養(yǎng)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fā)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夜臥早起
,廣步于庭
,被發(fā)緩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
,養(yǎng)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
,夏為寒
,奉長者少?。春屬木
,其氣溫,通于肝
,主發(fā)泄
,風邪當令
,為四季之首
。這一時期,陽氣初升
,天氣由寒轉暖,萬物萌發(fā)生機
,人體陽氣得以升發(fā)
,肝氣得以疏泄
,氣血趨向于體表
,積一冬之內熱也將散發(fā)出來。人體的腸胃經過冬季的長期進補和正月的肥甘美食
,積滯較重,且易釀生痰熱。此外
,由于風邪當令
,人體易為風邪所傷
。風為陽邪
,具有升發(fā)、向上
、向外的特點,易引動伏邪而發(fā)病
。有舊病宿疾的人
,特別是平素肝陽偏亢的人
,此時易萌發(fā)目疾
、眩暈、頭痛等病
。有肝炎病史者,也易感肝區(qū)脹痛
。同時
,時令性春季傳染病也易流行。
《飲膳正要》說;?春氣溫
,宜食麥以涼之
,不可一于溫也
。禁溫食及熱衣服?。根據春溫陽氣升發(fā)
、腸胃積滯較重
、肝陽易亢以及春溫易于流行的特點
,春季飲食養(yǎng)生宜有冬季的溫補和肥甘厚味轉為清補養(yǎng)肝
,通利腸胃
。
[常用食物]
(1)清補養(yǎng)肝食物:春筍
、芹菜、薺菜、菠菜
、枸杞葉、荸薺
、海帶
、雞蛋
、瘦豬肉
、鯉魚、山藥等
。
(2)通利腸胃食物:蘿卜、海蜇
、菠菜
、黃瓜
、香蕉
、蕎麥、馬齒莧等
。
[食譜舉例]
(2)芹菜炒肉絲:芹菜、瘦豬肉
,炒食
。用于清補養(yǎng)肝
。
(3)枸杞頭炒雞蛋:枸杞頭
、雞蛋,炒食
。用于清肝明目,養(yǎng)肝補血
。
(4)蘿卜粥:蘿卜
、粳米
,煮粥
。用于通利腸胃,清潔腸道
。
[飲食宜忌]
(1)宜清淡飲食
,以顧護腸胃。
(2)不宜肥甘厚味
,以免阻滯腸胃
,釀生痰熱
。
(3)不宜溫熱類食物及辛辣類調味品
,以免助熱動火,觸發(fā)肝陽上亢
。
二、夏季飲食養(yǎng)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
,此謂蕃秀
,天地氣交
,乃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使之無怒,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
,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熱
,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閡瘧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屬火
,其氣熱
,通于心
,主長養(yǎng),署邪當令
。這一時期
,天氣炎熱
,暑氣迫人,人體陽熱偏熱
,腠理開泄
,汗出過多,易耗氣傷津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升散開泄
,耗氣傷津,體弱者易為暑邪所傷而致中暑
。人體脾胃功能此時也趨于減弱,食欲普遍降低
。若飲食不節(jié)
,貪涼飲冷
,又易致脾陽損傷
,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脾胃病證;或飲食不潔
,易致泄瀉、痢疾等腸道疾病和食物中毒
。又長夏屬土
,其氣濕
,通于脾
,濕邪當令。此時每見陰雨連綿
,濕邪充斥,人體易為濕邪所傷
,或暑邪夾濕
,易患者濕病證。
《飲膳正要》說:?夏氣熱
,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熱也
。禁溫飲飽食
,濕地儒衣。?根據夏季暑熱偏盛
、汗多耗氣傷津
、脾胃功能減弱
、易患腸胃疾病
,以及長夏暑濕當令、易患暑濕病證的特點
,夏季飲食養(yǎng)生易清熱解暑,益氣生津
,長夏并宜清暑利濕
。
[常用食物]
(1)清熱解暑食物:金銀花
、菊花
、綠豆、赤小豆
、苦瓜、冬瓜
、紫菜
、西瓜等。
(2)益氣生津食物:三藥
、甘蔗、西瓜
、蕃茄
、蘋果
、葡萄
、菠蘿、烏梅
、鴨肉、咸鴨蛋
、雞蛋等
。
(3)清暑利濕食物:意思仁
、馬齒莧
、冬瓜
、赤小豆、茯苓、砂仁等
。
[食譜舉例]
(1)金銀花茶:金銀花
、白糖,沸水沖泡代茶飲
。用于清熱解暑。
(2)綠豆湯:綠豆
,煮濃湯
。用于清熱解暑
,瀉火解毒
。
(3)天生白虎湯:西瓜絞汁飲。用于清熱解暑
,生津止渴。
(4)馬齒粥:馬齒莧
、粳米
,煮粥。用于清暑利濕
,防治腸道疾病。
[飲食宜忌]
(1)易酸甘食物
,以開胃生津
。
(2)宜清淡易消化飲食
,以顧護脾胃
。
(3)宜新鮮潔凈食物,以免損傷脾胃
。
(4)宜多飲清涼飲料,如西瓜汁`金銀花晶
、菊花晶
、綠茶
、刺梨汁
、淡鹽水等
,以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
(5)不宜過食生冷及冰鎮(zhèn)飲料,以免損傷脾陽
。
(6)不宜肥甘厚味
,以免損傷脾胃
。
(7)不宜熱性食物
,以免助熱動火。
(8)不宜辛散開泄太過
,以免耗氣傷津。
春季養(yǎng)生
春三月
,從立春到立夏前
,包括立春
、雨水
、驚蟄、春分
、清明、谷雨六個節(jié)氣
。春為一年四季之首
,是萬象更新之始
,春回大地
,天氣由寒轉暖,是陽氣升發(fā)的季節(jié)
。春季養(yǎng)生應遵循養(yǎng)陽防風的原則
。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
,向上向外疏發(fā),因此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避免
。[2]春季多風,而風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
,它可能引發(fā)各種傳染性
、流行性疾病,如感冒
、白喉、猩紅熱
、麻疹
、流腦
、水痘、扁桃體炎
、肺炎等
,所以春季要謹防流行病
。春季是冬夏轉換交替的季節(jié)
,冷暖氣流互相交爭,乍暖還寒
,天氣變化無常。氣候的不穩(wěn)定
,使對氣候敏感的人有諸多不適應
。對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調攝
。
《
黃帝內經》關于四季養(yǎng)生的論述
春三月,此為發(fā)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夜臥早起
,廣步于庭
,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
,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夏為實寒變
,奉長者少
。
夏三月,此為蕃秀
。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夜臥早起
,無厭于日
,使志勿怒
,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
,養(yǎng)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奉藏者少
。
冬三月,此為閉藏
。水冰地坼,勿擾乎陽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溫
,無泄皮膚
,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
,養(yǎng)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
,奉生者少。
精神養(yǎng)生
春屬木
,與肝相應。肝主疏泄
,在志為怒
,惡抑郁而喜調達。故春季養(yǎng)生
,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
,要做到心胸開闊
,樂觀愉快,對于自然萬物要“生而勿殺
,于而勿奪,賞而不罰”(《四氣調神大論》),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
,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良好情懷和高尚品德
。所以
,春季“禁伐木
,毋覆巢殺胎夭”((淮南子·時則訓》),被古代帝王視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內容之一
。而歷代養(yǎng)生家則一致認為,在春光明媚
,風和日麗
,鳥語花香的春天
,應該踏青問柳
,登山賞花,臨溪戲水
,行歌舞風,陶冶性情
,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
,充滿勃勃生氣,以利春陽生發(fā)之機
。
起居調養(yǎng)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于表
,皮膚腠理逐漸舒展
,肌表氣血供應增多而肢體反覺困倦,故有“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之說,往往日高三丈
,睡意未消
。然而
,睡懶覺不利于陽氣生發(fā)
。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臥早起
,免冠披發(fā)
,松緩衣帶,舒展形體
,在庭院或場地信步慢行
,克服情志上倦懶思眠的狀態(tài)
,以助生陽之氣升發(fā)
。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極易出現(xiàn)乍暖乍寒的情況
,加之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