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春國家級名中醫(yī)
、余杭一院名中醫(yī)館客座專家
人人都說鍛煉好,但已經退休的國家級名中醫(yī)徐再春教授
,卻不這么認為
。
!聽聽國家級名中醫(yī)怎么說
!.png" />
徐再春在接受《杭州日報》采訪時表示:人生有一傻,沒病吃藥最傻
。別老照鏡子
,看看肚子有沒有大起來
,特別是老年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忌下『笃疵憻掃@是不對的
,40歲前必須鍛煉,50歲前適當鍛煉
,60歲后不鍛煉
、多保養(yǎng)才是正確的。
其實不光中老年人
,年輕人也該注意鍛煉適量
。
最容易犯的5個運動錯誤01走得多人在劇烈運動時,體內會產生較多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
,當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時
,會使脾臟產生白細胞的能力大大降低,致使淋巴細胞中細胞活性大大降低
。02速度快對于走路和跑步而言
,強度就是速度,強度過大容易發(fā)生運動傷害
。比較常見的有膝關節(jié)
、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及腰部的疼痛和損傷
。03早起就猛跑不吃早餐或不補水就出門“狂走猛跑”
,會導致血糖過低。早起時
,人體血液更黏稠
,特別是心腦血管病患者,運動風險更大
。此外
,凌晨是心血管病高發(fā)期,高危人群應避免清晨劇烈運動
。04嚴寒酷暑無阻研究表明
,極端溫度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一熱一寒
,是心腦的“大敵”
。目前早晚溫差大,一定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
,避免過度運動
。05靠走路減肥人體一天中攝入的熱量越多,器官負擔越重
,但如果再進行超負荷的運動
,器官的負擔則翻倍
,久而久之,加快器官衰老
。休息才是最好的鍛煉1
、小憩20分鐘 — 讓心臟動起來多項研究表明,小憩是減壓神器
,能提高靈敏度和工作效率
,也更有利于心臟健康。研究發(fā)現
,一周午睡3次以上
、每次小于30分鐘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37%。2
、喝杯熱茶 — 讓大腦動起來發(fā)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
,喝水能夠讓你的大腦提速14%,有助于保持思維敏捷
。天氣漸熱
,喝杯熱茶還是清熱止渴的法寶,因為熱茶能促使毛孔張開
,加速汗腺分泌
,還可以利尿。3
、伸個懶腰 — 讓肺動起來伸懶腰能增加對心
、肺的擠壓,增加全身的供氧
,還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收縮和呼吸的加深
。大腦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
、舒適
。4、吃健康零食 — 讓腸胃動起來在兩餐之間或餐前吃點健康零食
,既可以讓你得到身心的放松
,還有助于補充營養(yǎng)。建議在上午10點或下午3點左右給自己來個短暫的“茶歇”
,酸奶、水果
、堅果等都是比較健康的零食選擇
。5、簡單運動 — 讓身體動起來拉拉筋
、扭扭腰
,或者深蹲
、靠墻站立、高抬腿
、俯臥撐都是比較簡便易行的運動
,還可以練一兩組瑜伽或太極的動作,時間不必太長
,幾分鐘就能讓身體充分放松
。6、曬太陽 — 讓免疫力動起來曬太陽的好處不勝枚舉
,但國人曬太陽的時間仍遠遠不夠
。不妨在你感到疲倦時,把曬太陽這個功課補上
。上午10點和下午4點是曬太陽的最佳時間
,此時可以散散步,或者邊曬太陽邊打電話
,一舉兩得
。可以多曬曬背部
、雙腿和頭頂
,有助于鈣的吸收、合成
,還能提高免疫力
,每次曬15~20分鐘為宜。7
、發(fā)呆5分鐘 — 讓精神動起來美國哈佛醫(yī)學院和馬薩諸塞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
,發(fā)呆是最簡單的減壓方式。他們發(fā)現
,心無雜念
、腦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時候,大腦中的α腦電波得到加強
。這種特殊的腦電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載
,讓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從而改善情緒
,減輕壓力
,緩解焦慮不安,還能加強記憶力
,緩解疼痛
,并提高免疫力。另有研究發(fā)現,每天適當發(fā)會呆能將焦慮和抑郁風險降低25%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爸袊蠲览蠅坌恰钡拈L壽方
人人可復制
▲ 張明珠 1905年6月22日生于上海,后隨丈夫到北京定居
,被譽為“中國最美老壽星”的老人張明珠老人說
,要想健康長壽,就是做人“馬馬虎虎”
,一定要心態(tài)平和
、不生氣。你聽說過患過癌癥的人能活過一百歲嗎
?你見過中國相貌最年輕
、壽命最長的老人嗎?這位老人就是張明珠
,出生于1905年
。2011年,她參加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的一檔節(jié)目
,震驚觀眾
!因為,106歲(2011年)的她
,不僅是自己走上臺的
,而且皮膚細膩、神采奕奕
!那么
,這位被譽為“中國最美老壽星”的老人,到底有什么樣的長壽養(yǎng)顏秘訣呢
?下面就一起來學一學吧
!1、愛曬太陽愛走路張明珠老人有兩大習慣
,一是堅持走路
,各大公園都是老人經常去的地方,那里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痛蠖嗾J識她
,她也樂意與大家聊天。二是曬太陽
,飯后或是散步時都要在外面曬一會兒太陽
。2、癌癥就是“不死之癥”
,不必在乎對于長壽老人
,我們聽到最多的是他們大多一生健康
,很少得病。但張明珠老人不是這樣的
。她88歲的時候患腸癌,一共做過3次大手術
,切除了全部結腸
,大腸也被切掉了1米。第3次做手術時
,她才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癥
。但她滿不在乎地說:“癌癥,癌癥
,就是不死之癥
,我要跟癌癥作斗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睡到自然醒“飲食有度,睡眠要足
;多曬太陽
,多做運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刻煸缟纤阶匀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起床活動和看一會兒電視后,再睡一個多小時
,午飯后還要睡大約3個小時
。充足的睡眠,保證了足夠的精力
,也使得皮膚光滑潤澤
,富有彈性。4
、愛美喜打扮
,顏色鮮艷心情好中老年人也要愛打扮、愛漂亮
,打扮好看了心情自然會好
,心情好了身體也就好了。張明珠老人平時就愛涂脂抹粉
,衣服上還要灑點香水
,喜歡穿顏色鮮亮、款式新穎的服裝
,孫子輩們也總會給她送些紗巾之類的小禮品
,她總是十分開心。▲張明珠愛吃紅燒肉▲106歲
,這皮膚▲還能包餛飩▲老人一百歲時的照片5
、有肉吃肉,有菜吃菜
,尤愛紅燒肉飲食是決定一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實,吃東西也要吃得雜
。比如
,玉米、白薯
、南瓜
、米飯、饅頭
、紅燒肉等
。因此,我們吃飯應該葷素搭配
,合理飲食
。張明珠老人最愛吃紅燒肉,她的好皮膚也都源于此
。6
、“馬馬虎虎”才長壽要想健康長壽,就一定要心態(tài)平和
、不生氣
。用張明珠老人的話來說,就是“馬馬虎虎”
。忘記自己的年齡
,也是長壽的秘訣之一!這些方法不僅能讓你健康長壽
,還能美容養(yǎng)顏
!將這些方法告訴你的朋友們,祝大家即使一百歲也仍舊健康
、美麗
!
中醫(yī)至理名言30句,看懂了這些中醫(yī)的根本!
在此小道精選三十句關于養(yǎng)身
、養(yǎng)心
、 養(yǎng)生 的至理名言奉上
。
一、養(yǎng) 身
1,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 飽食即臥
,食物停聚未及消化
,積而淤滯,氣滯不行
,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
。
2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動也
。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
,精不流則氣郁
。(《呂氏春秋》)
解讀: 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fā)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
,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
。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
。形體不活動
,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
,氣就滯積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于運動
。
3
,食畢,飲清茶一杯
,起行百步
,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
解讀: 古人自古講究飯后 養(yǎng)生
,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
,即飲茶、散步
、揉腹
,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
,必有益身體 健康 。
4
,早起不在雞鳴前
,晚起不在日出后。(《太平御覽》)
解讀: 中醫(yī)認為人們的作息應該符合生理作息規(guī)律
,清代 養(yǎng)生 專家曹庭棟認為:“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晝動夜靜
,乃陰陽一定之理
。”
他還指出:“早起不在雞鳴前
。蓋寅時初到(晨3時)為肺生氣之始
,正宜酣睡。至卯時(晨5時)入大腸
,方可起身”
, 辰時(晨7時)日出陽氣升騰,應起身晨操
,進食
,不宜再臥床。晨起應在這兩個時代中間
。
5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解讀: 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
,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yǎng)陽,秋冬補陰
,以便服從于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
,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長。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
,就會損傷其本源
,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
。
6
,齒,骨之窮也
,朝朝琢齒
,齒不齲。(《 養(yǎng)生 要集》)
解讀: “牙齒堅完”是 健康 長壽的象征
,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 養(yǎng)生 方術
。腎主骨
,齒為腎之余,也屬于骨頭的一部分
。
齲齒
,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
,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
,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 健康
。
7
,五谷為養(yǎng),五蓄為助
,五菜為充
,五果為益。(《 養(yǎng)生 四要》)
解讀: 谷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而水果、蔬菜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
、補益和補充
。
8,善養(yǎng)性者
,先饑而食
,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
,不欲頓而多
。常欲令飽中饑,饑中飽耳
。(《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 善于修身養(yǎng)性的人懂得在餓之前而吃東西
,在渴之前而飲水。吃的次數多
,攝入的食物量就少
,不想吃的次數少,吃的次數少攝入的食物量就多
。常想吃就會有飽腹感
,餓極了就會吃很多。
這句話相當于我們所說的少吃多餐
,感覺餓了再吃
,這樣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9
,琴醫(yī)心
,花醫(yī)肝
,香醫(yī)脾,石醫(yī)腎
,泉醫(yī)肺
,劍醫(yī)膽。(《幽夢續(xù)影》)
解讀: 這是古人論及的高級 養(yǎng)生 術
,即是借助各種方式來全方位修身養(yǎng)性
,調理身體:美妙動人的琴聲,讓人聽了心曠神怡
,有助于養(yǎng)心
;
嬌嫩鮮艷的花朵讓人欣賞,可以驅除煩躁情緒
,利于養(yǎng)肝
;撲鼻而來的香氣讓人味覺頓開,可以養(yǎng)脾
;
針灸按摩可以養(yǎng)腎
;山林間的泉水瀑布,凈化空氣
,可以養(yǎng)肺
;持刀舞劍常鍛煉,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斷的品性
,可以養(yǎng)膽
。
10,衣服厚薄
,欲得隨時合度
。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
。(《 養(yǎng)生 要錄》)
解讀: 我國古代醫(yī)學家早就懂得衣著與 養(yǎng)生 的關系
,認為衣服的厚薄應該隨時節(jié)且適度。暑天不可穿太薄
,寒天不可穿太厚
。
衣服要和外界氣候,有個適應度
,不可過于極端
。并進一步指出:“寒熱之時,妄自脫著
,則傷于寒熱矣
。寒欲漸著,熱欲漸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二、養(yǎng) 心
1,心有所愛
,不用深愛
,心有所憎,不用深憎
,并皆損性傷神
。(《急千金要方》)
解讀: 孫思邈認為,修心之法
,貴在靜怡中和
,切忌過度和猛烈。有深愛的事物
,切忌過分投入
,同樣,心有很厭惡的事物
,也不要厭惡久恨
,這樣都是有損心性和心神的。
2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縱,欲縱成災
;樂不可極,樂極生衰
。(《 養(yǎng)生 四要》)
解讀: 歷代醫(yī)家首列寡欲養(yǎng)神為 養(yǎng)生 學之第一要義
,認為清心寡欲才是 養(yǎng)生 之道,凡事適度。過度縱欲就會引發(fā)身體有災害
,過度追求享樂
,則會讓肌體產生衰退。
3,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素問·上古天真論》)
解讀: 心志閑適而少有欲望
,心里安定沒有恐懼,形體疲憊但不倦怠
,因此真氣調順
,各人隨其所欲
,都能滿足自己的愿望。
4,大喜蕩心
,微抑則定;甚怒煩性
,稍忍即歇
。(《退庵隨筆》)
解讀: 大喜使人心神激蕩時,略微抑制便可安定
;暴怒使人性情煩躁時
,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緒不穩(wěn)時要自我克制
,這樣有益于你的 健康
。
5,夫精神志意者
,靜而日充者壯
,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讀: 養(yǎng)心在養(yǎng)神
,我國歷代 養(yǎng)生 之論
,無不強調清靜養(yǎng)神。心神安靜的人
,精氣日漸充實
,身體就 健康 ;心神躁動的人
,精氣日漸損耗
,身體就衰老。
6
,物來順應
,事過心寧,可以延年
。(《龔廷賢壽世保元》)
解讀: 是對于現實事物要順其自然
,事情過后就不要耿耿于懷,做到內心寧靜
,這樣才可以延年益壽
。
7,安則物之感我者輕
,和則我之應物者順
,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
解讀: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
,人生于“安”
、“和”二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鞍病奔挫o心
,“和”即順心,追求安寧那么外物感動我就輕
,崇尚和諧那么我感應外物就順
,外輕內順,那么人生的道理就具備了
。
8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yǎng)
,所忌最是怒
。(《老老恒言》)
解讀:養(yǎng)生 在貴在養(yǎng)氣,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氣的運行失常
,尤其是在生氣發(fā)怒時
,最忌諱的就是犯怒,怒氣最傷身
。
9,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春秋繁露》)
解讀: 仁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外無貪欲而內心清凈,心境平定和順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間的美好東西來保養(yǎng)身體, 所以壽命長久而且身體 健康
。
10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
,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
。(《 養(yǎng)生 要集》)
解讀: 想多了就會消耗過多的心神
,念頭多了就會心志發(fā)散而不聚焦,欲望多了就會干擾清醒得運用智慧
,事情多了就會感到身體疲勞
。
三、養(yǎng) 生
1
, 養(yǎng)生 之道
,莫先于飲食。(《嘉業(yè)堂叢書》)
解讀: 指 養(yǎng)生 應該首先從合理飲食開始,“藥食同源”
、“藥補不如食補”
,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藥更有用。
2
,精
、氣、神
, 養(yǎng)生 家謂之三寶
。(《理虛元鑒·心腎論》)
解讀: 中醫(yī)認為,精
、氣
、神為人身三寶,精足
、氣盈
、神全是 養(yǎng)生 延年益壽之根本。固本生精
,精生而化氣
,氣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
3
,戒暴怒以養(yǎng)其性,少思慮以養(yǎng)其神
,省言語以養(yǎng)其氣
,絕私念以養(yǎng)其心。(《續(xù)附· 養(yǎng)生 要訣》)
解讀: 戒暴怒能養(yǎng)人的性情
,少進行思考焦慮益于養(yǎng)神
,少言語聒噪有利于養(yǎng)氣,杜絕各種私欲能養(yǎng)心
。
4
,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
,則再振根基
,尚余強半。(《景岳全書》)
解讀: 這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中興” 養(yǎng)生 理論
,指的是中年是身體由盛轉衰的時候
,人應當抓住中年時期元氣尚未大虛之機,認真地加以調理
,使元氣得以復常
,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
5,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
。以一日分為四時
,朝在為春,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解讀: 我國的 養(yǎng)生 學特別強調“天人合一”
。先人們認為
,人活于天地之間,與自然界是和諧統(tǒng)一的
,當自然界發(fā)生變化時
,人體也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只有順應自然
,人們才會長壽
。
養(yǎng)生 不僅要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時的變化
。
6
,少年之情,欲收斂不欲豪暢
,可以謹德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閼
,可以 養(yǎng)生
。(《類修要訣》)
解讀: 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斂起來而不要豪放暢快
,可以嚴謹自己的道德
;老年人的感情,應該豪放暢快而不要悒郁閼塞
,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生命
。
7,善服藥者
,不如善保養(yǎng)
。(《永樂大典》)
解讀: 中醫(yī)理論素有“三分治七分養(yǎng)”之說
,平時保養(yǎng)得當
,不僅身體 健康 ,還可免遭服藥之苦。
8
,善攝生者
,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
。(《備急千金要方·養(yǎng)性》)
解讀:養(yǎng)生 之道
,要順應自然和規(guī)律。善于 養(yǎng)生 的人
,不違背日月自然的規(guī)律
,不違背歲月年齡的特點。
9,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
。(《素問·上古天真論》)
解讀: 上古時代的人
,是知曉 養(yǎng)生 大道的,能遵循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
,符合自然運作的規(guī)則和定數
,飲食有節(jié)度,起居有規(guī)律
。
10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
,可以延年
。(《壽世保元》)
解讀: 古人重視精神層面的 養(yǎng)生 ,認為讀書可以愉悅心靈
,山林出游可以陶冶情操
,釋放興致,精神層面的 養(yǎng)生
,對延年益壽很重要
。
養(yǎng)生是什么意思
養(yǎng)生是什么意思
養(yǎng)生的意思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guī)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yǎng)護活動。
養(yǎng)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
,它包括中華中醫(yī)學
、康復學、營養(yǎng)學
、美學
、心理學
、國學、物理學
、化學
、藝術、烹飪
、運動學
、佛學、道學
、儒學等等
。
保養(yǎng),是指遵循生命法則
,通過適度運動
,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yǎng)生息
,恢復應有機能
,這是養(yǎng)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yǎng)
,是指開闊視野
、通達心胸、廣聞博見
,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
,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yǎng)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
滋養(yǎng)
,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guī)律
,調配合宜食療
,以滋養(yǎng)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
實質上
,養(yǎng)生就是保養(yǎng)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