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zhì)
,若體內(nèi)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
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六
、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
,傷口愈合的時候都會發(fā)癢。但這與全身發(fā)癢不同
。
10大重要穴位的功能1足三里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
,強脾健胃;
二是促進新陳代謝
,強壯肌體
;
三是提高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增強免疫能力
。
叩拔足三里
,對消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
、血液系統(tǒng)
、循環(huán)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
、泌尿系統(tǒng)
、生殖系統(tǒng)的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尤其對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
、功效更為明顯
。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
、胃潰瘍
、胃下垂、胃痙攣
、消化不良
、肝炎;神經(jīng)衰弱
、癲癇
、失眠
、頭痛、貧血
、偏癱
、高血壓、低血壓
、動脈硬化
;冠心病
;糖尿病
、遺尿癥;陽痿
、早泄
、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
、月經(jīng)過多
;傷風感冒;膝關節(jié)炎
、下肢關節(jié)炎等疾病
。
2關元穴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腎壯陽
,補腎壯陽
,調(diào)經(jīng)固沖,清熱利濕
,此穴有培腎固本
,調(diào)氣回陽,主生殖
,主元氣之功效。是男子藏精
、女子蓄血之處
。
三是補虛固本。此穴能增強生殖系統(tǒng)功能
,提高免疫能力
,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
,壯一身之氣
。
主治:
陽痿、早泄
、遺精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宮頸糜爛、子宮脫垂
、盆腔炎
、不孕癥、遺尿
、尿閉
、尿失禁、膀胱炎
、腎炎
、尿道炎、陰濕疹
;痢疾
、疝氣、脫肛
、高血壓
、糖尿病
;健忘
、神經(jīng)衰弱;虛脫
、身體虛弱
。
3中脘穴功能:
一是能調(diào)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滯
。此穴有調(diào)胃和中
、補虛益氣、納谷化濕
,降逆止嘔之功效
。
主治:
胃痙攣、胃潰瘍
、胃下垂
、胃脹滿、消化不良
、嘔吐
、口臭、腸炎
、十二指腸潰瘍
、痢疾、闌尾炎
、便秘
、肝炎
、膽囊炎、黃疸
、高血壓
、心絞痛、中暑
、癲癇
、癔病、神經(jīng)衰弱
、失眠
、咳嗽、哮喘
、吐血
、子宮脫垂、月經(jīng)不調(diào)
。最主要是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更是治療各種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內(nèi)關穴功能:
一是能理氣活血
;
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
心絞痛
、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
、心動過緩
、心律不齊;休克
、昏迷
、暈厥、暈車
、失眠
、癔病、癲癇
、精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晃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胃痙攣、嘔吐
、呃逆
;膈肌痙攣、妊娠惡阻
、低血壓
、無脈癥等
。對各種心臟病、各種精神病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療效較好
。
5合谷穴功能:
一是能清熱解表
;
二是能疏筋散風,通降腸胃
。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熱鎮(zhèn)痛
。
主治:
感冒、咳嗽
、頭痛
、三叉神經(jīng)痛、面神經(jīng)麻痹
、癲癇
、精神分裂癥;腸炎
、痢疾
、痔瘡、小兒脫肛
、牙痛
、鼻炎、鼻出血
;扁桃腺炎
、結膜炎、耳聾
、急性肩風濕
、五指痙攣、難產(chǎn)
、麻疹
、多汗、失語癥等
。尤其對感冒后引起的頭痛治療效果更佳
。
6涌泉穴功能:
一是清腦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
三是清熱散風
。
對此穴位經(jīng)常拔罐,可以導引腎經(jīng)虛火及上焦?jié)釟庀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并有疏肝明目
、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壓
,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
,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腫的作用。
主治:
休克
、昏迷
、眩暈、中暑
、健忘
、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
;癲癇
、癔病、精神病
、小兒驚風
;腦出血、功能性癱瘓
、功能性失語
、面部痙攣、高血壓
、心絞痛
、心肌炎、扁桃腺炎
、咽炎
、咳嗽、鼻衄
、黃疸
、胃痛、水腫
、陽痿
、腰痛、膝關節(jié)痛
、胸痛
、視力減退、麻疹
、疝氣等
。
7陽陵泉功能:
一是通筋活絡;
二是疏經(jīng)利節(jié)
;
三是清熱利膽
。
主治: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關節(jié)炎、踝關節(jié)炎
、坐骨神經(jīng)痛、腓神經(jīng)麻痹
、脈管炎
、類風濕、腰痛等病
。也是治療肝膽疾病的要穴
,對肝炎、膽囊炎
、黃膽的治理作用也較好
。同時還對高血壓、癲癇
、遺尿
、腳氣等病有治療作用。
8風池穴功能:
一是清心明目
;
二是清熱散風
;
三是通竅活絡。
主治:
腦血栓
、腦震蕩
、腦膜炎、健忘
、癲癇
、精神病、偏正頭痛
,失眠
、眩暈、甲狀腺機能亢進
,落枕
、青光眼、夜盲癥
、視神經(jīng)炎
、視網(wǎng)膜炎、鼻炎
、咽炎
、高血壓、耳鳴
、瘧疾
、耳聾等。
9殷門穴功能:
一是通經(jīng)活絡;
二是疏通筋脈
。
主治:
腰痛
、坐骨神經(jīng)痛、腰間盤突出
,下肢肌肉風濕癥
,癱瘓。
10命門穴功能:
一是補腎調(diào)經(jīng)
;
二是理腸固脫
。
主治:
遺精,陽痿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痛經(jīng)、遺尿
、腰痛
、頭痛、耳鳴
、痔瘡
、便秘。
《養(yǎng)生歌》遠看醫(yī)院像天堂
,近看醫(yī)院像銀行
;
住進醫(yī)院像牢房,不如提前去預防
;
健康是無形資產(chǎn)
,養(yǎng)生是銀行存款;
疾病是惡性透支
,大病是傾家蕩產(chǎn)
;
別的全都是假的,只有健康是真的
;
莫等病了找醫(yī)生
,沒病就要做養(yǎng)生;
寧可站著去保健
,絕不躺著吃藥片
;
不養(yǎng)生就養(yǎng)醫(yī)生,不保健就養(yǎng)醫(yī)院
;
健康永遠是無價
,堅持養(yǎng)生和保健。
中醫(yī)入門之方藥基本知識
中醫(yī)入門必備之方藥基本知識
方和藥是中醫(yī)兩種最重要的要素
。你對中醫(yī)的方藥了解嗎?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年P于方藥的疾病知識
,歡迎閱讀
。
一、君臣佐使
多種藥物配成的處方
,稱做方劑
。方劑的組成有一定的法度,稱做方制
。所以
,方劑是用單味藥物治療的進一步發(fā)展。它的特點是:具有綜合作用
,治療范圍較廣,并能調(diào)和藥物的毒性
,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
。
方劑的組成,分君
、臣
、佐、使四項
。一般處方用藥多在四種以上
,均按這四項配伍,即使少于四種藥或多至幾十種
,也不能離此法則
。否別漫無紀律,方向不明
,前人所用有藥無方
。
1.君:君是一方的主藥,針對一病的主因
、主癥能起主要作用的藥物
,即《內(nèi)經(jīng)》所說:主病之謂君。君藥不一定一方只有一個
,也不一定猛烈的藥才能當君藥
,主要是看具體情況和需要來決定的。
李東垣曾說:假如治風
,則用防風為君;治寒
,則用附子為君;治濕,則用防己為君;清上焦
,則用黃連為君;清中焦
,則用黃芩為君。依此類推
,即使是比較性味薄弱的藥物
,如桑葉
、菊花、陳皮
、竹茹等
,都有作為君藥的資格。
2.臣:《內(nèi)經(jīng)》上說:佐君之謂臣
。臣是指協(xié)助和加強君藥效能的藥物
,如麻黃湯中的桂枝就是幫助麻黃發(fā)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黃湯中是臣藥
。臣藥在一個方劑內(nèi)
,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種君藥可以有幾種臣藥;如果一方中有兩個君藥
,還能用較多的臣藥來配伍
。
3.佐:臣之下稱做佐,佐藥就是接近于臣藥的一種配伍藥
。除了與臣藥一樣協(xié)助君藥的作用
,還能協(xié)助君藥解除某些次要癥狀。
例如
,麻黃湯用杏仁為佐
,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
,幫助君藥解除麻黃湯證的次要癥狀
。另一方面,假使君藥有毒性或者藥性太偏
,也可利用佐藥來調(diào)和
。
4.使:從?使?字的意義來看,使藥是一方內(nèi)比較最次要的藥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秲?nèi)經(jīng)》說:應臣之為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芍顾幨浅妓幍囊环N輔助藥
。在臨證上一般把使藥理解為引經(jīng)藥,引經(jīng)藥的意思是將藥力引到發(fā)病場所
,所以也叫引藥
,俗稱藥引子。
君
、臣
、佐、使等字面雖含有封建意味
,但實質(zhì)上是用來代表主要藥和協(xié)助藥
,以說明方劑的組織形式
。幾千年來,中醫(yī)在方劑的配合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jīng)驗
,無論經(jīng)方和時方都是遵守這個原則制定的
。
在這里順便談一談?經(jīng)方?和?時方?的問題。中醫(yī)從單味藥的使用發(fā)展到方劑
,這是很早以前的事
。《內(nèi)經(jīng)》里就有烏賊骨
、茹藘和雀卵組成的血枯方
,制半夏和秫米組成的失眠方,澤瀉
、白術和麋銜組成的酒風方等
。到張仲景博采眾方撰述《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劑更為完備
。后人重視其著作尊為經(jīng)典,并稱其方為經(jīng)方
,把后來方劑叫做時方
。我們認為經(jīng)方的療效是肯定了的.,但時方的價值也是不可否認的
。時方的形成
,也是中醫(yī)學術不斷發(fā)展的例證之一。同樣的理由
,上面說過的六經(jīng)辨證法是以《傷寒論》為主
,三焦辨證法是以《溫病條辨》為主,一在漢朝
,一在清代
,不僅沒有抵觸,而且相得益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稖夭l辨》的方劑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還有不少的發(fā)揮和補充。所以
,在古為今用的目標下
,我們應重視經(jīng)方,也應重視時方
,還要重視現(xiàn)代的有效方劑
。
二、七方
方劑在應用上
,出于所用藥物的種類多少和產(chǎn)生療效的快慢不同
,又分為七類
,簡稱七方,即大方
、小方
、緩方、急方
、奇方
、偶方和復方。
1.大方:病邪強盛
,非大力不能克制
,須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氣湯便是
。用大方的時候
,應先考慮正氣能否勝任,因為大下可以傷陰
,大汗可使亡陽
,邪雖去而正氣隨傷,這就失卻用大方的意義了
。
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對的
。邪氣輕淺的,只要用較輕的方劑
,或者根據(jù)大方減小其制
,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氣湯便是
。
3.緩方:一般慢性
、虛弱性病癥,不能急切求效
,宜用藥力緩和的方劑來長期調(diào)養(yǎng)
,如補法中的四君子湯,即是緩方一類
。
4.急方:急方和緩方是相對的
。是在病勢危急時用來急救的,例如腹瀉不止
,手足逆冷
,脈微欲絕,用四逆湯回陽
。急癥用急方
,不僅藥力要專,藥量也宜重
,故常與大方結合應用
。
5.奇方:奇是單數(shù)
,奇方即專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個
,就用一種君藥來治療主癥
,以求其藥力專一,故叫奇方
。但奇方并不等于單味藥
,亦有臣藥、佐藥等配合
。
6.偶方:偶是雙數(shù)
,含有雙方兼顧的意思。如同時有兩個病因
,需要用兩種君藥來治療的
,就叫偶方。臨證上所說的汗下兼施
,或攻補并用
,都屬偶方一類。
7.復方:復是復雜
、重復的意思
。凡是病因較多或病情較復雜的就需用復方治療。如五積散是由麻黃湯
、桂枝湯、平胃散和二陳湯等方劑組成
,用一方來祛除風
、寒、痰
、濕以及消痞去積
。
另一種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
,它法不效
,更用另一方法,如《內(nèi)經(jīng)》所說:奇之不去則偶之
,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去之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
,復方也叫重方
,不同于一般與單味藥相對而言的復方。
七方是方劑組成的法則之一
。除此以外
,還有從治療作用來分的
。如張景岳曾把方劑分為?八陣?,即補陣
、和陣
、攻陣、散陣
、寒陣
、熱陣、固陣
、因陣
。補陣的方劑是用于元氣虧損,體質(zhì)虛弱的病癥;和陣的方劑是用來調(diào)和病邪的偏勝;攻陣的方劑是用于內(nèi)實證的;散陣的方劑是用于外感證的;寒陣的方劑是用于熱證的;熱陣的方劑是用于寒證的;固陣的方劑是用于滑泄不禁癥的;因陣的方劑都是因癥立方的
。目前
,一般方劑的分類多照汪昂《醫(yī)方集解》所分,計分二十二類:
1.補養(yǎng)劑:滋補人體陰陽氣血不足
,消除一切衰弱病癥
,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等
。
2.發(fā)表劑:疏散外邪
,解除表證,如麻黃湯
、桂枝湯等
。
3.涌吐劑:引邪上越,使其嘔吐
,如瓜蒂散
、參蘆散等。
4.攻里劑:以通便導滯
,清除腸胃實邪為主
,如大承氣湯、大陷胸湯等
。
5.表里劑:既疏表邪
,又除里邪,表里雙解法
,如大柴胡湯
、桂枝加大黃湯等。
6.和解劑:用和解方法來達到祛除病邪為目的
,如小柴胡湯
、逍遙散等。
7.理氣劑:疏理氣機,解郁降逆
,如四七湯
、旋覆代赭湯等。
8.理血劑:和血祛瘀
,養(yǎng)營止血
,如四物湯、膠艾湯等
。
9.祛風劑:通陽散風
,滋陰息風,如小續(xù)命湯
、地黃飲子等
。
10.祛寒劑:扶陽溫中,祛逐內(nèi)寒
,如真武湯
、四逆湯等。
11.清暑劑:清解暑邪
,如香薷飲
、六一散等。
12.利濕劑:排泄水濕
,如五苓散
、五皮飲等。
13.潤燥劑:滋潤津血枯燥
,如瓊玉膏
、消渴方等。
14.瀉火劑:清熱解毒
,如白虎湯
、黃連解毒湯等。
15.除痰劑:化痰滌痰
,如二陳湯
、礞石滾痰丸等
。
16.消導劑:消積行氣
,健運脾胃,如枳術丸
、保和丸等
。
17.收澀劑:收斂精氣,固澀滑脫
,如真人養(yǎng)臟湯
、金鎖固精丸等。
18.殺蟲劑:驅除腸寄生蟲,如集效丸
、化蟲丸等
。
19.明目劑:專治目疾,如羊肝丸
、撥云退翳丸等
。
20.癰瘍劑:專治外科腫瘍、潰瘍
,如真人活命飲
、散腫潰堅湯等。
21.經(jīng)產(chǎn)劑:專治婦科月經(jīng)及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