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BUPLEURI RADIX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
,分別習(xí)稱“北柴胡”和“南柴胡”
。
相關(guān)名軟柴胡、硬柴胡、芽胡、芽柴胡
、紅柴胡、春胡
、春柴胡
、南胡
、才胡
、茈胡、地薰
、蕓蒿
、茹草
。
一味中藥——柴胡!.png)
產(chǎn)地北柴胡主產(chǎn)于河北
、河南
、東北、陜西等地
。南柴胡主產(chǎn)于江蘇
、安徽、東北等地
。
采收加工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和泥沙
,干燥
。
性狀鑒別北柴胡
呈圓柱形或長圓備形,長6~15cm
,直徑0.3~0.8cm
。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
,下部分枝
。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
、支根痕及皮孔
。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
,斷面顯纖維性
,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
。氣微香
,味微苦。
南柴胡
根較細(xì)
,圓錐形
,頂端有多數(shù)細(xì)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
,靠近根頭處多具細(xì)密環(huán)紋。質(zhì)稍軟
,易折斷
,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
飲片 北柴胡
呈不規(guī)則厚片
。外表皮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和支根痕
。切面淡黃色
,纖維性。質(zhì)硬
。氣微香
,味微苦。
醋北柴胡
形如北柴胡片
,表面淡棕黃色
,微有醋香氣,味微苦
。
南柴胡
呈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片
,外表皮黑棕色或紅棕色,有時可見根頭處具細(xì)密環(huán)紋或有細(xì)毛狀枯葉纖維
。切面黃白色
,平坦,具敗油氣
。
醋南柴胡
形如南柴胡片
,呈黃褐色,質(zhì)干脆
,微有醋香氣
。
性味歸經(jīng)苦、辛
,微寒
。歸肝、膽經(jīng)
。
性能特點本品苦辛微寒
,芳香疏泄,輕清升散
,入肝
、膽經(jīng)。既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而和解退熱
,又條達(dá)肝氣而疏肝解郁
、調(diào)經(jīng) 止痛,且能升發(fā)清陽而舉陷
,為和解少陽
、疏肝解郁調(diào)經(jīng)及升陽舉陷之要藥
。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
,升舉陽氣
。
主治病證(1)邪在少陽寒熱往來
,感冒高熱
。
(2)肝郁氣結(jié),脅肋疼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痛經(jīng)。
(3)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
、子宮脫垂
、胃下垂等。
配伍柴胡配黃苓:柴胡苦辛微寒
,善疏散退熱
;黃苓苦寒,善清熱瀉火
。二藥合用
,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qiáng),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3~10g;入丸散
。解表退熱宜生用
,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能升發(fā)
,故真陰虧損
、肝陽上升之證忌服。
藥理本品有解熱
、鎮(zhèn)靜
、鎮(zhèn)痛、鎮(zhèn)咳
、抗炎
、抗菌、抗病毒
、保肝利膽
、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潰瘍等作用。
故事《柴胡》名稱的由來
,有一個民間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一個地主老財家,顧有柴姓和胡姓兩個長工
,他們互稱兄弟
,有一天胡弟突然得了一種怪病,一會兒發(fā)熱
,一會兒又發(fā)冷
。狠心的地主老財竟然把生病的胡弟解雇并逐出家門。 柴兄很為生氣
,找地主老財申訴無果
,一氣之下,柴兄背起胡弟便出走了
。途經(jīng)一座山邊
,胡弟實在是走不動了,躺在地上
。柴兄去找野果充饑
。胡弟的肚子餓得難耐
,隨意在山邊地上拔了一種似竹葉子的草根咀嚼起來
,一時便感覺身體輕松多了
。等到柴兄回來時,發(fā)現(xiàn)柴弟時泠時熱的毛病沒有了
!胡弟把這個情況告訴柴兄
。
柴兄、胡弟兩人都認(rèn)為此野草肯定是一種藥
,于是便挖了一些帶回去
,給那些得了忽冷忽熱的窮苦人煎湯喝,不料效果非常好
,確有治病的功效
。于是他們兩人便用此草為人治病,治愈了很多人
,后人為了紀(jì)念他們
,而將此草藥稱為“柴胡”,延續(xù)至今
。
柴胡的典故不僅如此
,它與林黛玉也有段凄美的故事。林黛玉夢見她被許配他人
,寶玉手持小刀挖心
,猛地從惡夢中蘇醒過來,此后一直頭暈
、不思飲食
、多夢多疑
。
當(dāng)時經(jīng)一個醫(yī)生診斷后,開了藥方:“黒悠閑散”
。就是柴胡配當(dāng)歸
、白芍、白術(shù)
、茯苓
、生姜、甘草
、薄荷等
,即為悠閑散
,用于治療郁抑癥或不樂
,再加上地黃補(bǔ)血,因為地黃為黑色的
,所以又稱為“黑色悠閑散”
,果然林妹妹病情大大好轉(zhuǎn)。 由于柴胡的傳奇故事
,自古以來
,柴胡便成為中藥寶庫中不可缺的一味解表良藥。始載于《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
、驗方等僅供專業(yè)中醫(yī)人士參考學(xué)習(xí),不能作為處方
,請勿盲目試藥
,本平臺不承擔(dān)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zé)任!
版權(quán)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我們分享文章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此文出于學(xué)習(xí)分享
、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yè)用途
。若涉及作品內(nèi)容
、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郵箱:2042938103@qq.com)
,立即處理
。
經(jīng)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yī)路漫漫
,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
,諸君為伴
- END -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禁忌的簡單介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劜窈墓πc作用禁忌
,以及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本文目錄一覽:1、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2
、柴胡功效與作用點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3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介紹4、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是什么意思5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禁忌柴胡的功效與作用禁忌是什么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
分別北柴胡及南柴胡。
別名地熏
、茈胡
、山菜、茹草
、柴草
,具有清熱解表、和解少陽
,疏肝解郁
,升陽舉陷的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
、瘧疾
、肝郁氣滯、胸肋脹痛
、脫肛
、子宮脫落、月經(jīng)不調(diào)
。
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牟窈墓πc作用及禁忌的知識
,歡迎閱讀。
柴胡的功效:
別名:茈胡
、地薰
、山菜、茹草
,柴草
。
性味:苦,辛
,微寒
,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膽經(jīng)
。
功效:解表退熱
,疏肝解郁
,升舉陽氣。
主治:感冒發(fā)熱
、寒熱往來
、瘧疾,少陽證
,肝郁氣滯
,氣虛下陷,胸肋脹痛
,脫肛
,子宮脫落,月經(jīng)不調(diào)
。
用法用量:煎服
,3~9g
柴胡解熱生用量宜大,升陽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
,陰虛骨蒸宜鱉血炒
。
對瘧疾癥
,柴胡又可與草果
、青皮等配伍應(yīng)用。
見肝氣郁結(jié)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痛經(jīng)等
,均可與當(dāng)歸
、白芍、香附
、郁金等藥同用
。
大葉柴胡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huán)節(jié)
,有毒
,不可當(dāng)柴胡用。
柴胡治療感冒常與葛根
、羌活等同用
。
柴胡有較佳的退熱作用,邪在少陽
、寒熱往來
,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
。
柴胡的作用:
北柴胡
和解少陽:用于外感發(fā)熱
,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熱往來及瘧疾寒熱等,如(傷寒論小柴胡湯)
、(柴葛解肌湯)
。
升陽舉陷:用于中氣不足
,清陽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
、胃下垂等
,如(脾胃論補(bǔ)中益氣湯)。
熱入血室:婦女患外感發(fā)熱期間遇到月經(jīng)來潮
,外邪傳入血室
,致寒熱發(fā)作。
如(和劑局方逍遙散)
。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
,脅肋脹滿疼痛,及肝郁血虛
,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
,如(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
南柴胡
根莖細(xì)
,圓錐形
,頂端有多數(shù)細(xì)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
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
,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huán)紋。
質(zhì)稍軟
,易折斷
,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
。
具敗油氣
。
大葉柴胡
特點:葉較寬,長圓形或廣披針形
,小傘梗細(xì)如絲狀
。
比小總苞長3-4倍。
生于林內(nèi)及灌木叢中
。
狹葉柴胡
特點:主根多單生
,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2~6mm
,有5~7條平行脈;復(fù)傘形花序多數(shù);總苞片1~3,條形
,傘幅5~13,小總苞片4~6
,花梗6~15;雙懸果棱粗而鈍
。
醋柴胡
味苦,性微寒
。
歸肝
、膽經(jīng)
。
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qiáng)疏肝止痛作用
,適用于肝郁氣滯的脅痛
、腹痛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
常與枳殼
、香附
、川芎等同用。
鱉血柴胡
苦
,微寒
。
歸肝、膽經(jīng)
。
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
,增強(qiáng)清肝退熱、截瘧功效
。
常與青蒿
、地骨皮、白芍
、石膏
、知母等同用,增強(qiáng)表里退虛熱作用
。
1
、柴胡治傷寒初覺發(fā)熱,頭疼腳痛:柴胡(去苗)半兩
,黃芩(去黑心)、荊芥穗各一分
。
上三味
,銼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生姜一棗大(拍碎),煎至八分
,去滓
,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
,更煎三五沸
,熱服。
(《圣濟(jì)總錄》解毒湯)
2
、柴胡治傷寒五六日
,中風(fēng)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食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
,身有微熱
,或咳嗽:柴胡半斤,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取三升
。
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小柴胡湯)
3
、柴胡治口糜生瘡: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兩
。
上二味
,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
,水一大盞
,煎至六分,去滓
,細(xì)細(xì)含咽之
。
(《圣濟(jì)總錄》柴胡湯)
4、傷寒壯熱,頭痛體疼
,口干煩渴:石膏
、黃芩、甘草
、赤芍藥
、葛根各一兩,麻黃(去節(jié))
、柴胡(去苗)各半兩
。
上搗羅為散。
三歲小兒每服一錢
,水一小盞
,入生姜少許,蔥白三寸
,豉二十粒
,同煎至五分,濾去滓
。
溫服
,不計時候,汗出為效
。
量兒大小加減
。
(《局方》柴胡散)
5、柴胡治傷寒日數(shù)過多
,心中氣悶
,或發(fā)疼痛,狂言不定
,煩躁不得睡
,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兩,大黃一兩
,樸硝一兩
,甘草半兩,枳殼一兩(去穰)
。
上五味為末。
每服三大錢
,水三盞
,煎至六分。
溫服
,一日只二服
,不可多服。
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
。
(《博濟(jì)方》柴胡散)
6
、柴胡治外感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
,頭疼身痛
,_瘧初起:柴胡一二三錢,防風(fēng)一錢
,陳皮一錢半
,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生姜三五片
。
水一鐘半,煎七八分
。
熱服
。
(《景岳全書》正柴胡飲)
7、治妊婦寒熱頭痛
,不欲食
,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chǎn)后傷風(fēng)
,熱入胞宮
,寒熱如瘧,并經(jīng)水適來適斷;病后勞復(fù)
,余熱不解:柴胡一兩
,黃芩、人參
、甘草(炙)各一分半
。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一盞,去滓
,溫服
。
(《類證活人書》黃龍湯)
8、柴胡治肺瘧
,煩熱嘔逆:知母一兩
,柴胡二兩(去苗),人參一兩(去蘆頭)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杏仁一兩(湯浸
,去皮
、尖、雙仁
,麩炒微黃)
。
上件藥,搗羅為散
。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方》)
9
、治脅肋疼痛
,寒熱往來:柴胡二錢,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半
。
水一鐘半,煎八分
。
食前服
。
(《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
10、柴胡治眼暴赤腫痛:柴胡
、蒼術(shù)
、甘草等分。
上為末
。
白水煎;如頭痛壯熱
,則用生姜、蔥煎(服)
。
(《朱氏集驗方》柴胡散)
11
、柴胡治肝黃,面色青
,四肢拘急
,口舌干燥,言語蹇澀
,爪甲青色: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決明子半兩
,車前子半兩,羚羊角屑半兩
。
上件藥
,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
(《圣惠方》柴胡散)。
空心柴胡
12
、柴胡治肝郁氣滯
、脾胃濕熱、便結(jié)府實型胰腺炎:柴胡15g
,黃芩
、胡連、木香
、延胡索各10g
,杭芍15g,生大黃15g(后下)
,芒硝10g(沖服)
。
水煎服,每日1劑
,重者2劑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常見外科急腹癥》清胰湯I(xiàn)號)
13、柴胡治胸中大氣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