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兩虧
。
【治法】溫陽補氣養(yǎng)血。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上面內(nèi)容中我們介紹了關(guān)于這個補肝湯的知識
,這些湯對補肝的效果是非常的好
,而補肝一定要降低給肝臟所帶來的傷害,補肝保肝的話就不能給自己喝酒
,也不能熬夜
,熬夜和喝酒對肝臟的傷害都是非常大的,也很容易因此而患上肝癌
,所以說避免接觸到這些病因?qū)Ω闻K的護(hù)理才是最好的
。
古代中醫(yī)怎么防傷寒
《傷寒論》六經(jīng)體系是疾病共性規(guī)律的概括,以六經(jīng)生理為基礎(chǔ)
,闡釋其病理變化
,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tǒng)萬病
。
《金匱》則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該病的個性特點來研究辨治疾病
。
二者雖均屬辨證論治范疇,或均以辨證論治精神來論治疾病
,但明傷寒六經(jīng)之理
,可達(dá)萬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內(nèi)通于六經(jīng)(臟腑經(jīng)絡(luò)氣化)
,外應(yīng)于六氣
,萬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
。而金匱則重在一病一理
,明于此而難例于彼,停留在經(jīng)驗之水平
。
故愿大家以傷寒六經(jīng)為經(jīng)(核心)
,以雜病論治為緯,融會貫通
,成一家之體
。
體會2:論辨陰陽之綱領(lǐng)
一、辨五臟之陽虧陽衰要點
腎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氣短聲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陰陽之總體要點(舌脈神氣聲色便)
陽 陰
舌 舌紅苔黃干燥 舌淡苔白滑潤
脈 脈大有力 脈弱無力
神 有 無(但欲寐)
氣 亢奮 疲乏
聲 高亢 低弱
色 紅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
、坎離卦解
離卦寓心
,真陰寓于中
坎卦寓腎,元陽潛于內(nèi)
二者互為其根
人體合而觀之
,一陰一陽而已
;更以陰陽凝聚而觀之,一團(tuán)元氣而已
。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體會3:鄭氏理法特點
一
、理論上:
沿襲內(nèi)經(jīng)傷寒之學(xué)術(shù)思想,
特重陽氣――元陽
、真氣
。
氣化六經(jīng)――乃傷寒一部之真機!
二
、診斷辨證上:
首辨陰陽
!
重辨六經(jīng)!
萬病總在陰陽之中
!
三
、論治上:
“但扶真陽,內(nèi)外二邪皆能治”
“陽者陰之根也
,陽氣充足
,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
治療上但求回陽,扶陽,救陽…
四
、用藥上:
承襲仲景六經(jīng)用藥特點,
簡方重劑
,大辛大熱,
四逆
、理中類
,重用附、姜
、桂
,
遵六經(jīng)以治萬病,絕不拘于傷寒
。
體會4:傷寒論――立法垂方之作
氣化二字
,乃傷寒書一部之真機!
傷寒者
,邪傷太陽寒水之經(jīng)也
,非獨為風(fēng)寒所傷立論
,邪犯太陽寒水之界,諸邪皆寒也
,故太陽賅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
,皆有惡寒也;表陽被
郁
,太陽不開也。故有一分惡寒
,即有一分表證
。邪犯太陽,與太陽寒水合化
,寒水者
,太陽之本也,客多從主
,故諸邪皆寒也
。
治之以開腠疏表,因勢利導(dǎo)之
,以從太陽之開
,麻桂峻劑為首選;體弱
、氣虛
、年老諸輩,宜助少陰之陽
,少陰者
,太陽陽氣之根源也,故
麻
、附
、辛為常用之劑,六經(jīng)一體也
,六氣一氣也
!
老父有不助小兒之理乎?
桑菊銀翹諸方
,輕淺傷風(fēng)之劑也
。
和營衛(wèi),疏表寒之力不足矣
。乃上竅不利之劑
,太陽重證不可與也。即濕熱之邪重傷太陽
,亦必麻桂荊防與麻附辛之類也
。
“今人只知冬月為傷寒
,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傷寒
,只要見得是太陽經(jīng)證的面目
,即是傷寒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體會5:三陰論
少陰是三陰的基礎(chǔ)
,為坎中一點真陽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
。故三陰陽虧
,皆可補少陰;三陰陽衰
,終要累及少陰
。三陰濁陰寒凝久伏不
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輩
。另三陰為三陽之根
,三陽不解者,久則入三陰
,三陽不振者
,即可助三陰之陽,附姜桂是也
。
六氣之體
,六經(jīng)之體也。太陽氣虛
,麻附細(xì)可也
。即可治太少兩感證,又可治表虛證
。太陰陽虧
,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
。厥陰烏梅
丸是主方正治
,附姜桂俱全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稍龉鹬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厥陰經(jīng)證,血分寒凝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萸
、生姜、附子湯可也
。
體會6:治陽氣陰血
仲景之論
,陽氣陰血不分也
。陽即是氣,血即是陰
。附子大辛大熱
,少陰之陽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救陽、扶陽不可缺也
,缺則不力
。干姜辛熱,太陰
之陽藥
,也回陽助陽,從后天以滋先天也
。故四逆輩從先后兩天著眼
,互為資助,以炙甘草和諧之
。故能起重疾沉疴
,為回陽救逆之正局。
白通
、通脈
、加豬膽汁皆變局也。然回陽救逆
,起重疾沉疴
,非重劑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
,干姜60g
,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
600ml
,分溫再服
。格陽者用通脈,戴陽者用白通
,格拒不能受藥者
,以熱藥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陽欲散者
,加來復(fù)湯斂之
。
陰欲脫者,加人參以救之
。
昏迷竅閉者
,加麝香以開之
。
最佳之劑,莫過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湯
,挽垂絕之陽
,救暴脫之陰,斂欲散之氣
,仍欲重劑
,可仿李老之劑重用法。
少陰陽氣實一身陽氣之根
,六經(jīng)陽虛四逆皆可用之
。不必待肢厥脈微矣。太陽陽虛麻附辛可也
,重者合四逆湯用之
。少陽陽明皆多熱證。但
三陰陽虛
,皆可用之
。太陰陽虛,輕則理中
、建中
,重則合四逆輩。厥陰陽虛
,也用四逆
,觀烏梅丸可知也。
體會7:三陽統(tǒng)于陽明
,三陰統(tǒng)于太陰論
三陽統(tǒng)于陽明
,胃氣不衰,邪斷不能入三陰也
,陽明為三陰之屏障
。陽明統(tǒng)于腸胃,居中屬土
,萬物所歸
,無所復(fù)傳。為諸臟腑有形之邪外
出之徑也
。太陽蓄血
,有桃核承氣湯證,以陽明之府為出路也
,少陽膽腑證
,發(fā)熱而嘔,心下急
,郁郁微煩
,大柴胡湯或柴胡加芒硝湯證
,
皆以陽明為出路也。
邪犯三陽
,均要累及陽明
,太陽有鼻鳴干嘔,少陽心煩喜嘔
,嘔而發(fā)熱
,故太陽以姜棗和胃止嘔,少陽以姜夏和胃止嘔
,故服小柴胡湯上焦
得通
,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而解之
。
太陰為后天之本
,與陽明同為中氣,統(tǒng)“胃氣”
,稟生之后
,脾胃太陰之氣則為最重,先天之氣
,非胃氣不能滋之,內(nèi)經(jīng)云有胃氣則生
,無
胃氣則死
,傷寒也有除中死證。李東垣因之而創(chuàng)脾胃論
,但仍以仲景為最
。大小建中湯為太陰之輕劑,理中人參湯則為太陰之中劑
,理中合
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稱建中之重劑
。臨證宜時時固護(hù)中氣,急危重證則宜回陽救陽
,但四逆湯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劑
。總之
,時時處處要
顧護(hù)“胃氣”
,陽明太陰為胃氣之本也。另外
,陽明太陰屬于中焦
,為坎離心腎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滯
,宜溫而不宜寒
,寒凝滯塞
,水火不交,否結(jié)諸證生矣
。
體會8:南人陽氣更虧論
北人南人孰之陽氣更虧乎
?北方冰裂之地,冬長夏短
,天地多寒而少暖
,其人腠理密,陽氣虛于外而實于內(nèi)
。多熱飲熱食
,助內(nèi)在之陽氣,
故北人陽氣不易虧也
。
南方天地所長養(yǎng)
,天氣暑熱,其人腠理疏松多汗
,陽隨汗泄
。常飲涼茶冰水,少食辛辣
,陽氣多傷而少助
,故南人陽氣更虧也。
因之
,則南方更宜仲景之學(xué)
,養(yǎng)生則宜時時處處顧護(hù)陽氣,治病則不忌大劑理中四逆
,雖觀之稟賦較北人稍弱
,但有故無殞則無殞也!至少
姜附桂萸之用不應(yīng)比北方少矣
。
體會9:師列書單
奈跟師不能久也
,遂向老師討教書單,師不易輕授
,學(xué)生討矣
。但不敢獨吞,遂公之與同道諸君共享
。
一
、鄭氏三書――傷寒之學(xué)諸家莫于倫擬。
二
、陳修園醫(yī)書十三種――可師可法
!
三、黃元御醫(yī)學(xué)全書――重在四圣懸樞!
四
、趙獻(xiàn)可
,醫(yī)貫――重先天命火!
五
、左季云1.傷寒論類方匯參2.雜病治療大法
六
、朱丹溪,格致余論
,反觀之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
七
、醫(yī)宗金鑒
學(xué)問之道,讀書為要
!李老之學(xué)
,60%淑于內(nèi)經(jīng)仲景,未列者因應(yīng)知之列也
。
體會10:張仲景三陰本質(zhì)
陰陽水火
,共居一體,不可分也
,但有多少偏頗
,有陰無陽,謂之死陰
;有陽無陰
,謂之孤陽。
1.少陰是陽衰
,三陰之極,最終均要累及少陰
,故四逆湯
,三陰皆可用也,治之回陽
、助陽
、救陽。
2.太陰是中焦寒濕
,“太陰之上
,濕氣治之”,胃氣之所在
,后天之本也
,五臟六腑皆所賴之以生,稟生之時,先天以生后天
,稟生之后
,
先天皆賴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賴
。故仲景時時處處顧護(hù)胃氣
。補中、健中
、溫中
、理中,皆一理也
,程度不同而已
。
3.厥陰病要在“陽散”,厥陰之上
,風(fēng)氣治之
,風(fēng)大則散也。疏泄太過之謂也
,治之以斂之
、鎮(zhèn)之、潛之
、降之
。
山萸、烏梅
、五味以斂欲散之陽也
,磁石、紫石英
、龍牡
、桂萸鎮(zhèn)之、潛之
、降之也
。
體會11:體悟仲景時時顧護(hù)胃氣
仲景稟《內(nèi)經(jīng)》“人以胃氣為本”之言,在六經(jīng)用藥中處處皆能體現(xiàn)
。
1.太陽――桂枝湯以姜棗和營衛(wèi)
。亦以姜棗和胃氣也,炙甘草和諸藥
,亦和胃氣也
。啜粥以滋胃氣,以助汗之源也
。
2.陽明――白虎湯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氣也
。
3.少陽――小柴胡湯之用姜棗參草皆助胃氣之劑
。
4. 太陰――建中、理中之助中焦
,強脾胃之正局也
,為萬世不易之法,后世諸家皆稟之
。
5. 少陰――炙草
、干姜也溫中之劑也。
6. 厥陰――烏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
,特顧胃氣也
。
體會12: 拾穗集
1.吳氏回陽飲
熟附子50-100-300 少陰之陽藥
干姜30-60 太陰之陽藥,以輔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陰之陽藥
,可以吳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 砂仁
、半夏――開中焦之痞氣 ,中焦乃天地氣交之所
3.細(xì)辛――交表里陰陽之氣(太陽之表和少陰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細(xì)辛的作用――交內(nèi)外之陰陽
4.斂厥陰之氣――山萸
、烏梅
、五味子,氣血陰陽欲脫欲散者重用之
。
5.小青龍湯以五味子――顧護(hù)衛(wèi)氣
6.交心腎上下之水火――蔥白
引心之真陰下交于腎
啟少陰之陽上交于心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
,勿以輕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湯中)―――伏少陰之火―――護(hù)火之神劑也
!
9.清震湯―――治暑濕頭重不解者
。
蒼術(shù)100 升麻60 荷葉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湯+清震湯
治頭重不解者。
體會13:附子
、理中
、四逆可助六經(jīng)之陽
六經(jīng)陽氣虧者,皆可加附子
,皆可加四逆湯以助之
,六經(jīng)本是一經(jīng),六氣乃是一氣
,皆人體坎中陽氣也
。
一、桂枝甘草湯治心陽虛心悸證
,不愈者或較重者,可加炮附子
,或四逆
,或理中湯。桂枝甘草湯助心陽
,四逆
、附子、理中類可助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與桂枝附子甘草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互參。
二
、甘草干姜湯可治虛寒肺萎
,可治多涎,可治少陰咽痛
,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
,合而成四逆也。
三
、麻黃甘草湯可治水
,開腠發(fā)汗,若陽虛者
,可加附子
,或麻附辛湯,或麻附草湯
。
四
、附子甘草湯可治陽虛畏寒,甚者加干姜
,以成四逆湯也
。
五、吳茱萸湯治厥陰臟寒犯胃證
,若劇者
,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類以治之。
六
、當(dāng)歸四逆湯以治厥陰經(jīng)證
,不愈者加吳茱萸、附子
、生姜以助之
。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dāng)歸四逆湯加……
。六經(jīng)陽衰皆可加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