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基礎

      脈癥的取合

      祝由網(wǎng) 2023-11-12 21:55:18

      一個正確診斷的確立,須要建立在對客觀病情全面占有的基礎上

      ,而望聞問切就是獲得這種材料的必要手段
      。醫(yī)者經(jīng)過全而收集病情并對其做深入縝密的分析
      ,最后得出合乎實際的判斷
      ,從而完成了辨證的全過程
      。通常對四診獲得的材料越豐富全而
      ,越有利于彼此間的互相聯(lián)系與印證
      ,診斷的正確性就越高

      每病皆有應見之脈癥

      ,如太陽傷寒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
      ,頭痛身痛,無汗而喘
      ,口和不渴
      ,脈浮緊。邪八少陽而現(xiàn)寒熱往來
      ,胸脅苦滿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
      ,脈弦細
      。脈數(shù)見熱證,脈遲見寒證
      ,虛證脈弱
      ,實證脈強,脈浮有表證
      ,脈沉有里證
      ,由于脈象與癥狀表現(xiàn)相一致,古人稱之為脈癥相應
      ,這是發(fā)病的一般情況
      。也有虛證現(xiàn)實脈,實證現(xiàn)虛脈
      ,熱證脈遲
      ,寒證脈數(shù)等,由于脈與癥不相吻合
      ,這就是脈癥不應
      。脈癥相應者為順,治療起來一般較為順手
      ,脈癥不應為逆
      ,治療起來較為復雜。

      由于脈癥不應是癥狀和脈象各反映一種性質的病癥

      ,其中因有一真一假而不能并存
      ,就須舍棄一方,而以另一方為判斷疾病的依據(jù)
      ,因有取有舍
      ,前人對這種情況就稱為脈癥的取舍。辨證過程中脈癥取舍說的由來已久
      ,陶節(jié)庵就是對此論述較早的一位醫(yī)家
      。陶氏在其所謂邪熱入府,大便難也
      ,大便不難
      ,豈敢下乎
      ?其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謂少陰病
      ,身有熱也,假若身不發(fā)熱
      ,豈敢汗乎
      ?此取癥不取脈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帐嫌终f:“大抵病人表里虛實不同
      ,邪之傳變有異,有癥變者
      ,或有脈變者
      ,或有取癥不取脈者,或有取脈不取癥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睜柡螅钪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張景岳
      、張路玉、何夢瑤諸醫(yī)家
      ,都曾論及這個問題并有所發(fā)揮
      ,成為診斷學中一個組成部分。下面分舍脈從癥與舍癥從脈兩個方面予以敘述

      舍脈從癥

      所謂舍脈從癥

      ,是指脈癥不應,經(jīng)過醫(yī)者分析
      ,認為癥狀反映了疾病的本質特征
      ,從而作為判斷疾病的依據(jù),因脈象對辨證無甚意義而不予考慮
      ,稱為舍脈從癥
      。李中梓說:“脈促為陽,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
      ,若脈促厥冷為虛脫
      ,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脈遲為寒
      ,常用干姜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
      ,身體濈濺汗出
      ,則用大承氣
      ,此又非遲為陰寒為脈矣
      。皆從癥不從脈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崩钍吓e例本之仲景《傷寒論》
      。促脈數(shù)而時止(一說乃急促之謂)一般主陽盛傷陰。熱郁大腸麗致泄瀉并現(xiàn)促際
      ,自當用葛根芩連清而止之,這是常法。若雖見促脈
      ,不但無熱象可言
      ,反卻出現(xiàn)身冷肢厥等陽虛癥狀,不但不能作熱泄治療
      ,還急須溫壯心腎之陽
      。由于脈癥不應,李氏通過辨析
      ,認為應舍脈從癥
      。另例亦是如此,遲脈為陽不勝陰之候
      ,若遲而有力
      ,非但無虛寒之象,反見到不惡寒
      ,反惡熱
      ,身濈然汗出,大便秘結等
      ,此時不能循常以脈遲作寒治
      ,而應舍脈從癥接實熱治之,須用大承氣湯之類方劑瀉熱攻實

      某些慢性病因為發(fā)病時間較久

      ,脈象多無顯著變化或呈現(xiàn)平脈,診斷用藥往往多據(jù)癥而定
      。小兒發(fā)病因牛理特點及周圍環(huán)境影響
      ,脈象變化起干瞬時,舍脈從癥之機也不少
      。有些老年人因年齡關系而脈管變得強硬有力
      ,診治時也應考慮到這種脈象外雖強而內則虛,不應一律視為實脈
      。選方用藥宜多據(jù)病癥之表現(xiàn)
      ,須溫則溫
      ,須補則補,不要為脈之假象所惑而輕用涼肝瀉火之品
      。以上所舉是臨床上常遇到的舍脈從癥的幾種情況
      。周學霆有“偏正頭痛不向脈”,“痿癥不從脈”
      、“老痰不變脈”之說
      ,這當然不能一概面論,但在脈不足憑時則憑癥
      ,這也確是事實

      合癥從脈

      所謂舍癥從脈,簡言之是指辨癥時脈癥不符

      ,舍棄反映表面現(xiàn)象的癥狀
      ,取反映疾病本質的脈診為辨證論治的依據(jù),稱為舍癥從脈
      。李中梓說:“結胸癥具
      ,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
      ,下之則死
      ,是宜從脈面治其表也。身疼痛者
      ,常以桂枝麻黃解之矣
      。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
      ,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
      。此皆從脈不從癥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也是據(jù)《傷寒論》以為舍癥從脈的例證
      。大小陷朐湯治療的結胸病由痰飲實熱之邪結聚胸脅腸胃,脈當見沉緊或滑實有力
      ,此時始可用二湯峻逐
      。若脈浮大,或因表邪未凈
      ,或因正氣有虧
      ,結胸癥雖具,不宜驟然一味攻下
      ,尤其是大陷胸湯
      。身體疼痛或并兼其它表癥,常用桂枝湯、麻黃湯解表散寒治之
      ;但若尺脈遲緩
      ,是營血不足或陽氣式微,猛浪施以麻桂之劑
      ,極易導致傷陰亡陽
      ,正確的治法是調其營和其衛(wèi)。這主要是據(jù)脈斷病而決定治法
      。若舍脈從癥
      ,虛實不分
      ,寒熱不辨
      ,誤發(fā)其汗,也易致變癥迭起

      脈與癥都是疾病征象的反映

      ,大體上癥以識病,脈以定性
      。由于疾病種類繁多
      ,且又變化奠測,又兼以臺病宿疾
      ,脈癥表現(xiàn)有典型
      、非典型及反常之各異,因此
      ,每一疾病都是復雜的
      。一脈而主數(shù)病,異病可出現(xiàn)同一癥狀
      ,不但脈癥時有不統(tǒng)一
      ,即癥或脈本身在反映病情上也有撲朔迷離似是面非的情況。這就產(chǎn)生了脈癥取舍的問題
      。前代有的醫(yī)家已研究了脈證取舍問題
      ,提出的見解也值得重視。徐靈胎說:“癥者
      ,病之發(fā)現(xiàn)者也
      。病熱則癥熱,病寒則癥寒
      ,此一定之理
      ;然癥竟有與病相反者,最易誤治
      ,此不可不知者也
      。如冒寒之病,反身熱而惡熱;傷暑之病反身寒而惡寒
      ;本傷食也
      ,而反易饑能食;本傷飲也
      ,而反大渴口干
      。此等之病,尤當細考
      ,一或有誤
      ,而從癥用藥,即死生判矣
      。此其中蓋有故焉:或一對病勢未定
      ,如傷寒本當發(fā)熱,其時尚未發(fā)熱
      ,將來必至于發(fā)熱
      ,此先后之不同也;或內外異情
      ,如外雖寒而內仍熱是也
      ;或有名無實,如欲食好飲
      ,及至少進即止
      ,飲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
      ;或右別癥相雜
      ,誤認此癥為筱癥是也;或此人舊有他病
      ,新病方發(fā)
      ,舊病亦現(xiàn)是也。至于脈之相反
      ,亦各不同:或其人體之脈
      ,與常人不同;或病耗未現(xiàn)于脈
      ;或痰氣阻塞
      ,營氣不利,脈氣乖其所之
      ;或一時為邪所閉
      ,脈似危險,氣通即復
      ;或其本有他癥
      ,仍其舊癥之脈
      。凡此之類,非一端所能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傄藵撔捏w認,審其真實
      ,然后不為脈癥所惑
      。”所有這些歸根結底
      ,與疾病的多樣性
      、多變性及人體機能狀態(tài)有關,尤其是脈象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尤多
      。臨床上除據(jù)脈象所見探測其主病外
      ,還要考慮到患者的稟賦、生活條件
      、職業(yè)居處
      、年齡男女及四時季節(jié)等等對脈象可能發(fā)生的影響。只有全面加以考慮分析
      ,才能得脈診之真諦,正確評定其實際價值

      葉霖說:“人之稟質

      ,各有不同,而脈應之
      。如血氣盛則脈盛
      ,血氣衰則脈衰;血氣熱則脈數(shù)
      ,血氣寒則脈遲
      ;血氣微則脈弱,血氣平則脈和
      ;性急人脈急
      ,性緩人脈緩;肥人脈沉
      ,瘦人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还褘D室女脈濡弱
      ,嬰兒稚子脈滑數(shù)
      ;老人脈弱,壯人脈強
      ;男子寸強尺弱
      ,女子尺強寸弱
      。又有六脈細小同等,謂之六陰
      ;洪大同等
      ,謂之六陽。至于酒后脈數(shù)大
      ,飯后脈洪緩
      ,久饑脈空,遠行脈疾
      ,臨診者皆須詳察
      。”這些都是經(jīng)驗之談
      ,不容忽視

      舍脈從癥與舍癥從脈是中醫(yī)診斷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這種方法就其實質來談

      ,乃是全面收集材料
      ,并對其做全面的綜合分析,通過對脈癥之互勘互證
      ,在知常達變的基礎上
      ,透過現(xiàn)象,由表及里
      ,由此及被
      ,去偽存真,揭示本質
      ,最后得出合乎實際的正確判斷
      。可見脈癥從舍說的出現(xiàn)
      ,是有其進步意義的
      。但對于古人所謂的從和舍,我們不應停留在字面上做機械的理解
      ,而應領會其精神實質
      。實際上舍中有從,從中也有舍
      ,不過對不同疾病及發(fā)病的不同階段
      ,脈與癥在辨析疾病上各有側重與專長,所發(fā)揮的作用不盡相同而已
      。無論是癥是脈
      ,若把其孤立隔絕起來,其本身的診斷價值就會大為減弱
      ,直至喪失
      。它們是互為依存
      ,互相補充的,只有把二者融為一體
      ,始能收相得益彰之功
      。對前面所舉脈癥從舍病案,也應作如是觀
      ,它們并不曾完全的從一方
      ,也不曾完全的舍一方,只是相對而言罷了
      。張景岳說:“凡診病之法
      ,固奠妙于脈,然有病脈相符者
      ,有脈病相左者
      ,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難明處
      ,必須用四診之法詳問其病由
      ,兼辨其聲色,但于本來先后中正之以理
      ,斯得其真
      。若不察此而但謂診可憑,信手亂治
      ,亦豈知脈疰最多真假
      。見有不確,安能無誤
      ?且常診者知之猶易,初診者決之甚難
      ,此四診之所以不可忽也
      。”此論允當
      ,可遵可行

      張景岳有“從舍辨”,于脈癥從舍不無新意

      。此引錄之
      ,以資參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胺仓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當舍癥從脈者,有當舍脈從疰者
      ,何也
      ?蓋癥有真假
      ,脈亦有真值,凡見脈癥有不相合者
      ,則必有一真一值隱乎其中矣
      。故有以陽癥見胡脈者,有以陰癥見陽脈者
      ,有以虛證見實脈者
      ,有以實證見虛脈者。此陰彼陽
      ,此虛彼實
      ,將何從乎?病而遇此
      ,最難下手
      ,最易差錯,不有真見
      ,必致殺人
      。矧今人只知見在,不識隱微
      ,凡遇癥之實而脈之虛者
      ,必直攻其癥而忘其脈之真虛也;或遇脈之弦大面癥之盅者
      ,亦必直攻其脈面忘其癥之無實也
      。此其故正以似虛似實,疑本難明
      ,當舍當從
      ,孰知其要?醫(yī)有迷途
      ,莫此為甚
      。余嘗熟察之矣,大都癥實脈虛者
      ,必其癥為假實也
      ;脈實癥虛者,必其脈為假實也
      。何以見之
      ?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
      ;腹雖脹病而脈見微弱者
      ,必胃盤也。虛火虛脹
      ,其堪攻乎
      ?此宜從脈之虛不從癥之實也
      。其有本無煩熱面脈見洪敬者,非火邪也
      ;本無脹滯面脈見弦強者
      ,非內實也。無熱無脹
      ,其堪瀉乎
      ?此宜從癥之虛,不從脈之實也
      。凡此之類
      ,但言假實,不言假虛
      ,果何意也
      ?蓋實有假實,虛無假虛
      。假實者病多變幻
      ,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虛者虧損既露
      ,此其所以無假也
      。大凡脈癥不合者,中必有奸
      ;必察其盤以求根本
      ,庶乎無誤,此談不易之要法也

      “真實假虛之候

      ,非曰必無,如如寒邪內傷
      ,或食停氣滯而心假急痛
      ,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證,此以邪閉經(jīng)絡而然
      ,脈雖若虛,而必有痛脹等癥可據(jù)者
      ,是誠假虛之脈
      ,本非虛也。又若四肢厥逆
      ,或惡風怯寒面脈見滑微-癥
      ,此由熱極生寒,外雖若虛而內有煩熱便結等癥可據(jù)者
      ,是誠假虛之病
      ,本非虛也
      。大抵假虛之證,只此二條
      。若有是實脈而無是實癥
      ,即假實脈也;有是實癥而無實脈
      ,即假實癥也
      。知假知真,即知所從舍矣
      。近見有治傷寒者
      ,每以陰脈作伏脈,不知伏脈之體
      ,雖細雖微
      ,亦必隱隱有力,亦必明明有癥
      ,豈容任意胡猜以草菅人命哉
      !仁者必不然也。

      “又有從脈從癥之法

      ,乃以病有輕重為言也
      。如病本輕淺別無危候者,但因見在以治其標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chu/1048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脈象變動之病理方面認識(二)
      用對比的方法辨脈和病機在古脈學中尤為常見
      ,這可能是與中醫(yī)的理論體系的基礎是陰陽有關。因為二分法在中醫(yī)學的各個領域中都是表現(xiàn)得突出的
      ,脈診亦不例外
      ,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來徐去疾
      這些都是毒藥,有毒中藥來查查看
      下面的這些中藥本身帶有毒性,服用這些藥物時一定要多加小心
      ,切不可擅自服用
      ,需遵從醫(yī)生指導。大毒中藥三分三
      、川烏
      、馬錢子、巴豆
      、冰涼花
      、草烏、莨菪子
      、雪上一枝蒿等
      。有毒中藥斑蝥、八厘麻
      、土荊皮
      、千金子、馬尿泡
      、天南星
      中藥熬多長時間最好,一副中藥熬幾次最好
      中藥熬多長時間最好,一副中藥熬幾次最好雖然現(xiàn)在吃西藥比較方便,但中藥還是有它獨特的魅力
      ,比如副作用小
      健脾祛濕中藥方10多種方法,調理脾胃治療食欲不振
      健脾祛濕中藥方10多種方法,調理脾胃治療食欲不振關于脾主運化,本就喜燥惡濕
      ,如果濕邪過重,會導致運化失常
      ,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稀溏
      ,腹?jié)M腹?jié)q
      ,不思飲食,噯腐吞酸
      交媾陰莖痛的問診
      交媾陰莖痛是指同房時
      ,陰莖疼痛,甚則牽引少腹作痛.本病發(fā)生的病因病機有以下方面:肝經(jīng)繞陰器
      ,肝主筋
      ,房事時宗筋主事,可因肝郁氣滯或寒凝肝脈
      ,使肝之經(jīng)脈不利
      ,陰器脈絡失和而同房時陰莖疼痛;或囚腎虛
      何謂”四診法”
      中醫(yī)學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的長河
      ,演變至今已形成了獨特的診斷方法,中醫(yī)診斷方法可以概括為望診
      、聞診
      中醫(yī)脈象之滑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