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散的組成,功效主治,瓜蒂散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8:07:14
【原文】
1. 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
,胸中痞硬
,氣上沖喉咽
,不得息者
,此為胸有寒也
,當(dāng)吐之
,宜瓜蒂散
。(166)
案.png)
2.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
,邪結(jié)在胸中
,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當(dāng)須吐之
,宜瓜蒂散。(355)
3.宿食在上脘
,當(dāng)吐之
,宜瓜蒂散。(《金匱要略》第十篇)
【組成】
瓜蒂炒黃
、赤小豆各等份
,豆豉10g
【煎服方法】
將二藥研細(xì)末,取3克
,豆豉煎湯乘熱送下
。
【功效主治】
癲、狂
、癇屬痰飲所致者
,或痰涎、宿食滯于上脘
。
【注意事項及轉(zhuǎn)歸處理】
1.張子和云:“涌吐之藥
,或丸或散,中病即止
,不必盡劑
,過則傷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2.服藥須緩緩飲之
,端坐勿動,待藥性發(fā)作時起動
。服后30分鐘不吐者
,可飲熱水半碗;或含沙糖一塊
;或助以探吐
。
3.痰涎已盡,仍干嘔不止者
,可飲冷開水
;或蔥白煎湯冷飲;或服麝香0.2g止吐
。
4.吐后一二時再進糜粥
,禁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食物
。
5.吐后癥狀減輕
,需再涌吐者,可一周后進行
。
6.體質(zhì)虛弱者
,可用小劑緩?fù)拢蜓a吐同施
,或先補后吐
。
7. 藥后昏眩,慎勿驚慌
,飲冷水即解
。
8. 藥后痰水并涌,或泄瀉無度
,或頭額汗出淋漓
,皆為中病。
9. 吐后氣逆不舒
,據(jù)癥選用旋復(fù)代赭湯
,半夏瀉心湯,竹葉石膏湯
。
10. 吐后心中懊惱
,頭目昏眩不得眠者,酌用梔豉湯
。
11. 吐后臍腹疼痛
,輕者不必治療,次日仍不止者
,可炒鹽熨敷痛處
。屬胃家實者,調(diào)胃承氣湯治之
。
12. 仲圣云:“大法春宜吐”
,春天陽氣在上,有助鼓邪外出
,然需急吐者
,勿須待春。
【禁忌】
1.諸亡血家
,虛家
,脈弱、脈數(shù)者
,忌之
。
2.高血壓、高心病者
,忌之
。
【類方】
1. 大陷胸丸:同可治胸膈痰飲
。不同者,大陷胸丸證為痰熱互結(jié)
,病勢趨下
,宜于攻下者。
2.大承氣湯:同可治宿食
。不同者
,大承氣湯所治之宿食,病勢趨下
,臍周拒壓
,宜于攻逐者。
【臨床運用】
1.治胸中多痰
、頭痛不欲食
。(《肘后方》)
2.胸膈痞悶,痰壅塞礙
,脈得浮或滑
。(《總病論》)
3.飲食過飽,填塞胸中
。(《內(nèi)外傷辨惑論》)
4.寒痰結(jié)于膈上
,及濕熱頭重鼻塞。(《張氏醫(yī)通》)
5.卒中痰迷
,涎潮壅盛
;癲狂煩亂,人事昏沉
;食填中脘
,欲吐不出。(《醫(yī)方集解》)
6.風(fēng)眩頭痛
,懊惱不眠
;水腫黃疸;火氣上沖
。(《傷寒論類方匯編》)
7. 齁喘
。(《名醫(yī)類案》)
8. 咳嗽痰厥,涎潮閉塞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者;上喘中滿
,酸心腹脹
,時時作聲,痞氣上下而不宣暢者
;頭腫
、瘰疬
,及胸臆脹膚之間,或瘡痂不消
,及膿水不止者
;赤白帶下,或如白物脂者
、有污濁水不止;小兒發(fā)驚
,涎潮
,搐搦如拽鋸,人事不省
,目瞪喘急將欲死者
;癲癇者宜數(shù)吐之。(《儒門事親》)
9. 胸中有停痰宿水
,而成諸證者
;噤口痢,水藥不得入口
,入則吐出
;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痰氣壅塞者;龜胸龜背者;狂
、癇者
;臟結(jié)者;淋疾
;反胃諸嘔者
;病者悲哭啼泣者。(《皇漢醫(yī)學(xué).獨嘯庵氏說》)
【淺議】 . umi
此涌吐痰涎
、宿食之方
,臨床使用以痰涎、宿食停滯胃脘
,癥見胸脘滿悶
,惡心欲吐,吐出為快
,苔膩多涎
,脈遲、滑有力
,或兩寸獨盛為目標(biāo)
。
涌吐
,八法之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蓪⑽竷?nèi)瘀結(jié)之痰涎
、宿食涌泄而出,從而使氣機通暢
,升降有序
。其論溯源于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其高者
,因而越之
。”仲圣制本方
,開吐法之先河
,金元四大家之張子和,深得涌吐之秘
,用吐法除頑疾
,起沉疴,療效驚奇
。其運用最為廣泛
,亦最為靈活,如治療痹證
,肺痿
,癇證,瘧疾
,上喘腫滿
,一切涎嗽,頭痛
,兩目暴赤
,瘰疬,暈車
、暈船
,喜怒,健忘
,婦人無子
,哭不止,赤瞳貫子
,砂石淋
,心痛,水腫
,黃疸
,久瀉
,半側(cè)身麻、腹中有塊如瓢
,肥氣
,伏瘕,支飲
,癭瘤等病證
,皆以涌吐取效。惜未詳述使用標(biāo)的
,致后學(xué)者難以仿效
。所舉諸證,僅示可吐以治
,非唯吐可治
。臨床使用必須以適應(yīng)證
,禁忌證
,反復(fù)權(quán)衡,不可孟浪而輕率使用
。方中瓜蒂
,即苦丁香也,《本草正》謂:“能升能降
,其升則吐
,善涌濕熱頑痰積飲,去風(fēng)熱頭痛
,癲癇
,喉痹,頭目眩暈
,胸膈脹滿
,并諸惡毒在上焦者,皆可除
之
。其降則瀉
,善逐水濕痰飲,消浮腫水臌
,殺蠱毒
,蟲毒,凡積聚在下焦者
,皆能下之
。蓋其性峻而急,不從上出
,即從下出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幚韺嶒灡砻鳎蟛槐荒c道吸收
,可刺激黏膜
,使黏膜分泌增多,蠕動與逆蠕動加強
,出現(xiàn)劇烈嘔吐
、腹瀉,使病邪頃刻消失
,余親睹吐出之痰涎如膠如涕
,或有大棗、核桃大小塊狀痰者
。吐后神清氣爽
,肢厥轉(zhuǎn)溫,非他藥可及也
。然毒性甚強
,《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9年12期報道,一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
,煎服50克瓜蒂
,未幾嘔吐綠水、血水
,面色蒼白
,大汗出,脈搏摸不清
,血壓測不到
,經(jīng)住院多方搶救,無效死亡
,距服藥僅17小時
。故須嚴(yán)格遵守用量、用法之規(guī)定
,勿犯禁忌
。
痰飲、宿食留蓄于胃
,阻遏胸陽
,閉塞氣機,升降外達障礙
,是以胸滿肢厥
;邪欲上出,故見沖逆嘔吐。宿食之治
,在上者宜吐
,本方是也;在中者宜和
,生姜瀉心湯是也
;在下者宜下,承氣湯是也
。若暴飲暴食
,或食入不潔之物,致胸滿頭暈
,噯腐
,惡心欲吐者,宿食在胃也
,可吐之
。情急不及置藥者,以雞翎等物探吐亦可
。
肝郁氣滯
、憂思?xì)饨Y(jié)、驚恐氣亂
,皆可致痰飲內(nèi)生
,蒙蔽心竅
,為癇
、為癲、為狂
,類今之癲癇
、精神分裂癥。多有胸滿而煩
,氣上沖逆
,嘔吐痰涎,四末厥冷等癥狀
。若邪有外出傾向
,且體壯脈實者,服本方療效甚佳
。
憶1973年冬某日
,武醫(yī)生親戚張某,25歲
,腰粗背寬
,軀壯體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及d癇而外人不知
,以其病發(fā)于夜
,晝則如常人也。據(jù)云病時
,口吐涎沫
,作羊叫聲,手足抽搐
,小便自遺
。因婚娶期臨,懼女婚后知隱
,始來求診
。察其脈癥,視為痰迷心竅
,擬瓜蒂散3克
,豆豉煎湯送服。余雖千叮嚀
,萬囑咐
,詳告煎法服法,宜忌事項及止吐之法
,然彼不之聽
。止吐之治,其法簡單
,其效快捷
,奈彼以為新汲井水寒冷,飲之得病
,而飲以
溫
。再者,吐因藥而起
,不找系鈴人解鈴
,反找他人,豈不糊涂
!一誤再誤
,幾致鑄成大錯。是日張某如法服下
,一時許嘔吐發(fā)作
,涌出痰涎甚多,吐凈猶仍干嘔
。翌日仍嘔
,飲食少許,須臾吐出。三日依然
。第四日仍嘔惡不食
,遂去某地段醫(yī)院就診,彼諱莫如深
,不言嘔吐之因
,僅述嘔吐之狀,某醫(yī)注射愛茂爾
、氯丙嗪
,嘔吐仍不止。延至第五日晨
,方臥驢車至
,唬得余三魂六魄不知所剩幾多。但見昔日彪形巨漢容顏全非
,面色蒼白
,沉睡不醒,強呼之
,聲如蠅
,四末厥冷,肌膚不溫,六脈微細(xì)
,血壓9.3/5.3kPa
,急令住院搶救。余擬四逆加人參湯
,頻頻喂飲
,內(nèi)科翟醫(yī)生補充液體,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
,并加用腎上腺素提升血壓
。至午方神志清醒
,四末轉(zhuǎn)溫
,血壓恢復(fù)至14.6/8.5kPa。住院三日
,諸癥消失
,出院調(diào)養(yǎng)。雖遭此驚險
,所幸癲癇不再
,亦算得大于失。
《金匱要略》一物瓜蒂湯
,僅瓜蒂一味
,本治中暑身熱疼重。而劉吉紅先生研末吹鼻,治療黃疸
,鼻息肉
。據(jù)云,吸人片刻
,鼻涕如注
,、皆黃水也
。
【病案】 亦.丨寧:.齡_W
嬈>1.頭痛
李某
,男,16歲
,學(xué)生
。因“文革”故,數(shù)年廢學(xué)
,書本知識學(xué)得甚少
。后學(xué)校恢復(fù)考試制度
,功課負(fù)擔(dān)甚重
,終日舞墨誦文,不得少息
。其父望子成龍心切
,課余之外,另有作業(yè)
。內(nèi)外加壓
,積勞成疾,未已便頭痛眩暈
。疲勞
、天熱后尤甚。暈痛劇時嘔吐痰涎
,吐后則暈痛減輕
,神氣清爽。觀其面色萎黃
,形容瘦弱
,神疲懈怠,舌苔白膩
。詢知飲食不思
,大便3?4日一行。腹診一無所苦
。切得脈象沉滑無力
。
脈癥相參
,證屬痰飲為患。蓋用腦勞心
,心脾兩傷
,憂思?xì)饨Y(jié),痰飲遂生
。觀其狀
,病邪有外出之勢,法宜因勢利導(dǎo)
,一涌吐之
。涌吐之用,實倒行逆施之舉
。體質(zhì)虛弱者
,顯屬不
瓜蒂散
宜,然不吐則邪無以出
,證情若此
,計將安出?仿黃龍湯制方之意
,一用四君子湯以扶正
,一用瓜蒂散以祛邪。擬:
黨參l〇g白術(shù)lOg茯苓lOg甘草6g煎湯送下瓜蒂散3g
二診:藥后嘔吐痰涎約有碗余
,頭痛眩暈不再
。謂頭腦清晰,若撥云見日
。此痰飲逐出故也
。其后之治法,即調(diào)氣機
,健脾胃
,使得痰飲不生,方為補天之道
。擬小柴胡湯加味:
柴胡12g黃芩10g半夏l〇g黨參l〇g甘草6g茯苓15g澤瀉15g白術(shù)15g三劑
三診:夜讀深更
,或氣溫偏高亦未暈痛。為除病根
,原方續(xù)服三劑
。后聞高考,蟾宮折桂
。
2. 癲狂
于某,32歲
。產(chǎn)后兩月
,為七情所傷而病癲狂
。癥見咬牙切齒,稱鬼詈罵
;或閉目不應(yīng)
,呆若木雞;或哭泣不休
,如喪考妣;或高歌號叫
,若慶圣誕;情志多變
,涎涕滿襟
。亦有清醒之時,謂稱膽怯善驚
,心胸脹滿
,氣上沖逆,欲吐不得
。視其舌
,邊尖紅、苔白膩
。切其脈
,緩而滑,并觸知雙手厥冷如冰
。
觀其脈癥
,此為癲狂。初由肝氣之郁
,繼而受驚氣亂
。氣郁、氣亂
,痰飲遂生
。侵據(jù)神舍,蒙蔽心竅
,故見上述怪狀
。《傷寒論》116條:“胸中痞硬
,氣上沖咽喉
,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
,當(dāng)吐之
。”寒者
,痰之誤也
。擬: 恥i
瓜蒂3g赤小豆3g共研細(xì)末
,豆豉15g煎湯送下。
服后片刻
,傾吐不已
,吐出痰涎如膠如涕,并泄瀉數(shù)次
,當(dāng)日便狂定神清
。翌日,雖無物可吐
,仍干噦不止
,或飲少許亦旋即吐出。急煎半夏10g冷服
,嘔吐始止
。后擬舒肝安神劑予以善后。
3. 狂 乂 ..乂乂卜
董某
,男
,25歲,農(nóng)民
。先是求偶遭騙
,繼因小竊受責(zé),
驚氣交加
,遂病狂
,歷時已逾兩月。癥見狂言妄語
,不避羞恥
。煩躁不安,四處奔波
,家人懼出意外
,緊緊跟隨,稍有疏忽
,便杳無蹤影
,遺失手表、衣服等物
。然隨身攜帶之紙筆
,從未丟失,每經(jīng)一事
,皆認(rèn)真記錄
,且語言通暢,字跡整齊
。夜間不寐
,亦毫無倦容
。病雖如此
,尚能接受治療
。
今日來診,謂稱頭痛難忍
,徹夜不寐
。不欲飲食,惡心嘔吐
,吐出物皆系痰涎
。舌尖紅,苔黃膩
,脈象滑數(shù)
。《素問.舉痛論》云:“驚則心無所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杜R證指南醫(yī)案.龔商年》按云:“狂由大驚大恐,病在肝膽胃經(jīng)
,三陽并而上升
,故火熾則痰涌,心竅為之閉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墒怯^之,驚恐刺激
,氣機逆亂
,則痰濁內(nèi)聚,侵據(jù)神舍
,蒙障神明
,故有此狂。今邪有上出之象
,宜因勢利導(dǎo)以治
。擬:
豆豉15g煎湯送服瓜蒂散6g
二診:藥后上吐下瀉十余次,頭痛大減
,狂妄亦輕
。仍煩躁易驚,難以成寐
。苔黃膩
,脈滑數(shù)
。俱系痰熱之象。治宜清熱化痰
,開竅寧神
,擬導(dǎo)痰湯加味:
陳皮l〇g半夏l〇g茯苓l〇g甘草6g黃連10g石膏30g枳實10g竹茹10g膽星l〇g石菖蒲l〇g五劑三診:神清狂止,睡眠好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