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大承氣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22:01:39

      【方劑組成】大黃12克

      ,厚樸18克
      ,枳實9克,芒硝18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六杯煮厚樸

      、枳實,取三杯,內(nèi)大黃再煎取一杯,去滓
      ,內(nèi)芒硝,更上火上一二沸
      。溫服
      ,得下勿再服。

      【方歌】大承氣湯救急方

      ,厚樸枳實硝大黃
      ,陽明實熱滿塞閉,迅猛通利滌胃腸

      【方解】大黃緩下

      ,芒硝軟堅,二藥合用攻下頗峻
      ,復(fù)佐以消脹破結(jié)的厚樸、枳實
      ,則蕩滌腸胃
      、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實
      、大熱
      、大滿,以至塞而不利或閉而不通者
      ,均得攻而克之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08條:陽明病,脈遲

      ,雖汗出不惡寒者
      ,其身必重,短氣
      ,腹?jié)M而喘
      ,有潮熱者,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
      ,微發(fā)熱惡寒者.
      ,外未解也,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
      ,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勿令大瀉下

      解析:潮熱,是說熱如潮涌

      ,勢甚洶涌
      ,一身如蒸,無處不熱之意
      。本條可分以下三段解之:①脈遲
      ,為不及脈,常主寒主虛
      。今陽明病見脈遲
      ,故雖汗出不惡寒,陽明病的外證已顯
      ,但其人仍必有身重短氣等外濕內(nèi)飲的證候
      ,因外證還在,因此還不能考慮用下法
      。②若汗出不惡寒
      ,其人腹?jié)M而喘,并有潮熱者
      ,則脈遲是由于里實氣血受阻的反映
      ,這時肯定是外欲解,可攻里
      。若手足亦不斷汗出
      ,更是大便成硬的確證,則宜大承氣主之
      。③若汗出不惡寒
      ,其熱不潮,則里熱不實
      ,不可與承氣湯以攻之
      ,即便腹大滿而不通者,亦只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
      ,慎不可使之大瀉下

      按:水火不相容

      ,水盛則火欲息,火盛則水欲絕
      。陽明病法多汗
      ,即熱極于里,津液外亡之象
      。表有濕則身重
      ,里有飲則短氣,其熱還不甚
      ,里尚不實甚明
      ,此時何得妄攻?由于脈遲屬不及
      ,一般主寒主虛
      ,不過里實極者,則血氣受阻
      ,而脈亦遲
      ,故陽明病脈遲,首宜當(dāng)心其虛
      。雖汗出不惡寒者
      ,明是不可妄攻的否定語氣。其身必重
      、短氣
      ,即不可妄攻的可能見證。后之大承氣湯主之
      ,當(dāng)無此證
      ,讀者多連讀下去,而把身重
      、短氣亦說成大承氣湯的適應(yīng)證,實屬大錯
      。試看書中論身重的條文很多
      ,而無一可下者,尤其《傷寒論》第219
      、221兩條所論與此很相似(見白虎湯條和梔子豉湯條)
      。但均禁下,古文詞義簡奧
      ,不易理解
      ,因不免詞費細釋如上,以供參考

       《傷寒論》第209條:陽明病

      ,潮熱
      ,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
      ,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
      ,轉(zhuǎn)矢氣者
      ,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轉(zhuǎn)矢氣者
      ,此但初頭硬,后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
      ,與水則噦
      ,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fù)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矢氣者
      ,慎不可攻也。

      解析:燥屎即硬便

      ,矢氣即放屁
      ,有潮熱為里實的確證,故陽明病潮熱
      ,若大便微硬者
      ,即可與大承氣湯以攻之;便不硬者,則不可與之
      。假如不大便已六七日
      ,而無其他證候足以證明大便之硬否,可先試服小承氣湯
      ,服后不大便而轉(zhuǎn)矢氣者
      ,即為有燥屎的確據(jù),便可用大承氣湯;若服小承氣湯后不轉(zhuǎn)矢氣
      ,則下初頭硬后必塘的大便
      ,這種情況是不可用大承氣湯的。如果不經(jīng)試服小承氣湯
      ,而誤用大承氣湯攻之
      ,則必致腹脹滿
      、不能食的里虛證。虛欲飲水自救
      ,但胃氣虛飲水則不受而噦
      。其后發(fā)熱者,是說服小承氣湯
      ,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
      ,潮熱即已,但以后又復(fù)發(fā)潮熱的意思
      。這種情況必大便又硬而少
      ,仍宜用小承氣湯以和之。當(dāng)然服小承氣湯后不大便
      ,則可與大承氣湯
      。若不能轉(zhuǎn)矢氣,慎不可用大承氣湯攻下

      按:陽明病潮熱

      ,為里實可下的證候,但用什么藥攻下,還須進行方證之辨
      。大承氣湯為攻下峻劑
      ,尤其不可輕試。有潮熱
      ,同時見大便硬結(jié)者
      ,為大承氣湯的適應(yīng)證。上條的手足濈然汗出
      ,為大便硬的證候之一
      。而本條則無大便硬的明確證候,但潮熱和六七日不大便
      ,有可能為大便硬結(jié)
      ,因出小承氣湯試之一法。不過若潮熱
      、不大便
      ,即實系先干后溏者,亦是小承氣湯證
      ,若試與大便硬的大承氣湯證
      ,只能使之轉(zhuǎn)矢氣
      ,當(dāng)然無效
      ,但亦無害,而后再與大承氣湯則最妥當(dāng)不過
      。故遇到大小承氣湯疑似之證
      ,先給服小承氣湯亦可看成定法
      ,雖說試之,實即治之
      ,不可不知

       《傷寒論》第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
      ,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
      ,發(fā)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澀者死
      。微者
      ,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
      ,則止后服。

      解析:太陽傷寒

      ,治當(dāng)發(fā)汗
      ,若吐、若下均屬誤治
      ,故病不解
      ,邪熱乘吐下之虛而陷于里,因而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
      ,日晡所發(fā)潮熱,而不惡寒
      ,則外已解
      ,當(dāng)然可攻里。獨語如見鬼狀
      ,即譫語之甚者
      。潮熱而譫語,大便已硬
      ,為大承氣湯證

      證之劇者

      ,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
      ,即捻衣襟
      、摸床沿。惕而不安
      ,即無故恐懼而不安
      。此皆意識模糊、生機欲息的形象
      。氣將脫則微喘
      ,精欲竭則直視。脈弦屬太過主實
      ,故還可用大承氣湯背城一戰(zhàn)而望生
      。脈澀屬不及主血少,邪實正虛
      ,已難于攻治
      ,故不免于死。

      若上述之輕微者

      ,只發(fā)潮熱而譫語
      ,則無關(guān)于生死大事。不過里實熱結(jié)
      ,宜攻而已
      ,大承氣湯主之。若服后得快利
      ,則止后服

      《傷寒論》第215條:陽明病,譫語

      、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氣湯下之

      解析:譫語有潮熱,為熱實于里

      、大便成硬的確證
      。胃有熱當(dāng)能食,今反不能食者
      ,乃里實更甚
      ,即胃中有燥結(jié)的宿食關(guān)系。若其人能食,則胃中無燥結(jié)只大便成硬耳
      ,但均宜大承氣湯下之。

      《傷寒論》第217條:汗出譫語者

      ,此為風(fēng)也
      。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
      ,語言必亂
      ,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
      ,宜大承氣湯

      解析:汗出多則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結(jié)

      ,譫語即里有燥屎的確證
      。此為風(fēng)也,是說此為太陽中風(fēng)轉(zhuǎn)屬陽明病者
      ,燥屎當(dāng)下
      ,但須太陽證罷乃可下之。若下之早
      ,則使外邪盡陷于里
      ,勢必加甚其語言錯亂。表虛里實
      ,即是說表邪內(nèi)陷則表已虛
      ,邪并于里,則里益實
      ,比較原證更重一等
      ,但下之均當(dāng)愈,宜大承氣湯

      按:汗越于外

      ,則津液竭于里,若復(fù)熱實
      ,燥結(jié)至速
      。譫語即有燥屎之候,故不可輕視
      ,一俟表解
      ,即須大承氣湯下之。陽明病不怕證實
      ,最慮津虛
      。后有發(fā)熱汗出的急下證,意即在此,可互參

      《傷寒論》第220條:二陽并病

      ,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
      、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
      ,宜大承氣湯

      解析:二陽并病,指太陽陽明并病而言

      。若太陽病證已罷
      ,但發(fā)潮熱、手足滎滎汗出
      、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證已極明顯
      ,故下之則愈。

       《傷寒論》第238條: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滿,初頭硬
      ,后必溏
      ,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氣湯

      解析:陽明病下之后,遺熱未除

      ,故心中懊憹而煩
      ,若里有燥屎,腹當(dāng)硬滿而拒按
      ,則仍可攻之
      。若只微滿,大便初頭硬
      ,后必溏
      ,為梔子豉湯的虛煩證,則不可攻之
      。如確審其有燥屎者
      ,宜大承氣湯下之

      按:心中懊憹而煩為梔子豉湯和大承氣湯的共有證,其主要區(qū)分即在虛滿與實滿

      ,此腹診之所以必知者

       《傷寒論》第239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

      、煩躁
      、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
      ,故使不大便也。

      解析:胃腸中干

      ,大便成硬
      ,欲行難通,故繞臍痛而煩躁
      。欲行暫止則痛與煩亦暫止
      ,時休時作,故謂發(fā)作有時
      ,此亦有燥屎的確證
      ,言外宜大承氣湯攻之。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

      ,汗出則解;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
      ,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
      ,發(fā)汗宜桂枝湯。

      解析:見桂枝湯條

      按:此只日晡所發(fā)熱而脈實

      ,又何須大承氣湯的猛攻?殊不知方發(fā)汗汗出即轉(zhuǎn)屬陽明
      ,其病傳變迅急
      ,來勢猛惡可見,于此正在變化莫測之際
      ,當(dāng)頭痛擊
      ,亦正其時。醫(yī)家不但要知常規(guī)
      ,更要知隨機應(yīng)變
      ,可與后之急下諸條互參自明

      《傷寒論》第241條: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

      ,煩不解
      ,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解析:大下以后

      ,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煩未解
      ,并腹?jié)M且痛
      ,此仍為有燥屎之證。其所以大下之后還有燥屎者
      ,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盡的緣故
      ,宜大承氣湯再下之。

      按:此即承前之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條,而重申攻毒務(wù)盡之義

       《傷寒論》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解析:小便不利

      ,則大便當(dāng)溏,今以里熱盛實
      ,邊結(jié)邊流
      ,因致大便乍難乍易。雖外時有微熱
      ,但其人喘冒不能臥
      ,顯系實熱自里迫上的證候,因斷言此有燥屎也
      ,宜大承氣湯下之

      《傷寒論》第251條:得病二三日,脈弱

      ,無太陽
      、柴胡證
      ,煩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
      ,雖能食,以小承氣湯
      ,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至六日
      ,與承氣湯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
      ,雖不受食
      ,但初頭硬,后必溏
      ,未定成硬
      ,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
      ,屎定硬,乃可攻之
      ,宜大承氣湯

      解析:無太陽、柴胡證

      ,是說無太陽表證和少陽柴胡證
      。今煩躁而心下硬,并四五日不大便
      ,里實的證候已顯
      ,況能食,更是多熱無寒確證,似可以議下了
      ,但以脈弱
      ,心下硬,亦可能是胃虛
      ,所以可少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
      ,可略安其煩躁,進行觀察至六日
      ,還不大便
      ,已可證其非虛,故可用小承氣湯
      ,用量增至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
      ,雖不能食
      ,有似實結(jié)已甚,但若小便少者
      ,大便仍初硬后溏
      ,未定成硬,不可攻之;若不慎而攻之
      ,則使溏瀉不已
      。必須小便利,則屎定成硬
      ,乃可攻之
      ,攻之宜大承氣湯。

      按:本條的脈弱和首條的脈遲

      ,均屬不及的一類脈
      ,陽明病見之,必須精心觀察
      ,慎重用藥
      ,尤其脈弱而伴心下硬,更當(dāng)考慮胃虛
      ,即有一二實候
      ,不可妄試攻下,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
      。至五六日再增至一升,用藥何等慎重
      ,四五日至六七日
      ,觀察何等周詳。治大病難
      ,治疑難病更難
      。病家急躁,醫(yī)者粗心未有不敗事者
      。條文中雖未說四五日未大便
      ,然據(jù)六七日不大便一語,則四五日至六七日未大便自在言外
      。古文簡練
      ,讀者應(yīng)細心體會。

      《傷寒論》第252條: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無表里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此為實也。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解析:目中不了了,是說視物不清的意思

      。睛不和
      ,是說睛昏暗而不光澤的意思。傷寒六七日
      ,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并無其他明顯的表證和里證
      ,而只見大便難
      ,身微熱,此為熱實于里的險惡證候
      。外迫雖微而上攻甚烈
      ,病勢猛劇,治療稍緩將危及生命
      ,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按:傷寒表證突然而罷,里實證候不待形成即出現(xiàn)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等精氣欲竭的險惡證候
      。傳變急劇
      ,大有不可終日之勢
      ,哪容“只大便難而身微熱”再行觀望之理,應(yīng)急釜底抽薪
      ,以大承氣湯急下之

       《傷寒論》第253條:陽明病,發(fā)熱

      、汗多者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解析:陽明病

      ,若見發(fā)熱而汗多不止者,這是熱盛蒸騰于里
      ,津液欲竭于外之象
      。宜急下熱以救津,如稍有遲緩則不能救急
      ,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4條:發(fā)汗不解

      ,腹?jié)M痛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解析:發(fā)汗而病不解,馬上傳里腹?jié)M痛

      ,傳變?nèi)绱搜杆倜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稍緩則險證蜂起,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按:以上三條

      ,均以病情猛惡而行應(yīng)急制變之治,看似不重
      ,稍有延誤
      ,禍變立至,學(xué)者宜仔細玩味而熟記

       《傷寒論》第255條:腹?jié)M不減

      ,減不足言,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解析:此承上條言,雖已下之

      ,則腹?jié)M不減
      ,即有所減亦微不足道,病未盡去
      ,故還應(yīng)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6條:陽明少陽合病

      ,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
      ,失也
      。互相克賊
      ,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
      ,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解析:脈滑而數(shù),主里有實熱

      ,故下利
      ,脈滑數(shù),當(dāng)有宿食
      ,宜以大承氣湯下之

      按:古人以為陽明屬土,少陽屬木

      ,陽明與少陽合病則呈木克土
      ,故必下利。此和后之“脈不負”以下一段文字
      ,均屬五行推理
      ,這里從略。

      《傷寒論》第320條: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解析:少陰病,津血本虛

      ,若傳陽明
      ,則燥結(jié)異常迅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谠镅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已有熱亢津枯之勢,故急下以救津液
      ,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

      ,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解析:自利清水

      ,色純青,謂所下皆青色穢濁的水樣便
      。熱結(jié)于里
      ,故心下必痛,此即《瘟疫論》所謂為熱結(jié)旁流者是也。邊下清水
      ,邊實結(jié)心下
      ,熱亢津亡,災(zāi)禍立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诟稍镎撸岩娖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按:以上所述常見于瘟疫癥,病勢猛惡

      ,初得即致人于沉昏不起
      ,形似少陰病的但欲寐,因以少陰病冠之
      ,其實為熱實于里的陽明病
      。胡老親身體驗:年輕時,一日正在睡中
      ,突然身如倒
      ,昏冒不知所以。初以為夢
      ,嗣后以腹痛欲便
      ,乃知已病。遂下利黑水樣便二三次
      ,臭惡異常
      ,以后即沉昏不省人事,家人惶恐,乃請西醫(yī)注射藥針
      ,天明頭腦稍清
      ,但口干舌燥、腹?jié)M痛不休
      ,因服大承氣加甘草湯得快下乃安
      。因所患與本條論述頗相似,故附此以供參考

       《傷寒論》第322條:少陰病

      ,六七日,腹脹
      、不大便者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解析:腹脹

      、不大便,已屬里實可下之證,況由少陰病傳來
      ,須慮其津液枯竭而致虛
      ,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按:津液虛損則易致熱實

      ,熱實更易致津液枯虛
      ,虛實相搏,則虛者益虛
      ,實者益實
      ,正虛病實,將難任藥矣
      。故少陰入陽明略見其端
      ,即宜急下。

      以上三條

      ,除自利清水一條外
      ,其余二條皆少陰病傳變?yōu)殛柮鞑≌撸豢刹恢?/p>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13條:痙為病

      ,胸滿口噤
      ,臥不著席,腳攣急
      ,必齘齒
      ,可與大承氣湯。

      解析:口噤

      ,即牙關(guān)緊閉
      。臥不著席,謂背弓反張
      ,仰臥則背不著于席
      。齘齒,即上下齒相切意

      熱壅于里則胸滿

      、津燥、筋急因致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卩湟韵聻榀d之劇烈狀,此可與大承氣湯以下其熱

      按:破傷風(fēng)多見此證

      ,宜注意。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21條:問曰:人病有宿食

      ,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
      ,尺中亦微而澀
      ,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解析:脈浮大主熱盛

      ,而澀主血少。胃為水谷之海
      ,榮衛(wèi)之源
      。宿食實于里則發(fā)熱,榮衛(wèi)源絕則血少
      ,故脈應(yīng)之浮而大
      ,按之反澀,尺中亦澀而微也
      ,宿食當(dāng)下
      ,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22條:脈數(shù)而滑者

      ,實也
      ,此有宿食,下之愈
      ,宜大承氣湯

      解析:脈數(shù)而滑者,為熱實于里之應(yīng)

      ,故知此為有宿食
      ,宜大承氣湯下之即愈。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23條:下利不欲食者

      ,有宿食也
      ,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解析:下利一般多能食

      ,里有宿食則不能食,里實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按:噤口痢多由于有宿食者,宜注意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37條:下利

      ,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解柝:下利而脈不微弱,三部皆平

      ,為不虛偏實之候
      。按之心下堅,顯系邊流邊結(jié)之證
      ,故當(dāng)急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38條:下利,脈遲而滑者

      ,實也
      ,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解析:脈遲主寒

      ,但里實甚者則脈亦遲,今遲與滑俱見
      ,則不為寒而反為熱實甚明
      ,故下利見此脈,則知為里實所致
      ,實不去則利不止
      ,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39條:下利

      ,脈反滑者
      ,當(dāng)有所去,下乃愈
      ,宜大承氣湯

      解析:下利,虛人最甚

      ,脈當(dāng)微弱
      ,今脈反滑為里實之應(yīng),故謂當(dāng)有所去
      ,須下其實乃愈
      ,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40條:下利已差

      ,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
      ,以病不盡故也,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解析:此即所謂休息痢,因初病時未能驅(qū)盡病毒

      ,故至?xí)r復(fù)發(fā)
      ,當(dāng)下盡其毒
      ,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第1條:問曰:新產(chǎn)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師曰:新產(chǎn)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fēng),故令病痙
      。亡血復(fù)汗
      ,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
      ,故令大便難。產(chǎn)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陽氣獨盛
      ,故當(dāng)汗出
      ,陰陽乃復(fù)。大便堅
      ,嘔不能食
      ,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fā)熱者
      ,此為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

      解析:見小柴胡湯條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第6條:產(chǎn)后七八日

      ,無太陽證,少腹堅痛
      ,此惡露不盡;不大便
      ,煩躁發(fā)熱,切脈微實
      ,再倍發(fā)熱
      ,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
      ,至夜即愈
      ,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
      ,結(jié)在膀胱也

      解析:產(chǎn)后七八日,無太陽表證而少腹堅且痛

      ,其為惡露結(jié)滯不去甚明
      ,更審其人不大便、煩躁發(fā)熱
      ,尤其倍于日晡時
      ,而脈微實不食,食則譫語
      ,一派里實的證候
      ,至夜即愈亦有別于一般的瘀證,以知為熱實于里
      ,因使惡露結(jié)于少腹而不去也
      ,故宜大承氣湯主之。

      按:產(chǎn)后惡露不盡

      ,一般不宜大承氣湯,但由于熱實而致惡露結(jié)而不去者
      ,又非此不治,不可不知
      ,關(guān)鍵所在
      ,須辨方證。

      【臨證思考】基于以上所論

      ,可知大承氣湯為攻下竣劑
      ,但熱實達至一定高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
      。不當(dāng)用而用
      ,和當(dāng)用而不用
      ,均足以誤人性命。燥屎宿食雖屬本方應(yīng)用的指標(biāo)
      ,但不是應(yīng)用本方的目的
      。以上所述,在不同情況而有不同的證候
      ,必須熟記
      。尤其應(yīng)變急下各條,更要心中有數(shù)
      。若謂大承氣湯法即泄下
      ,所治不外大實
      、大熱
      、大滿云云,而于具體適應(yīng)證毫無所知
      ,敢斷言其動手便錯
      。今就其方證的辨證要點歸納如下:

      1.陽明病脈遲、汗出

      、不惡寒
      、發(fā)潮熱、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

      、發(fā)潮熱而譫語者。

      3.陽明病譫語有潮熱

      、不能食有燥屎
      、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譫語

      、無太陽證者

      5.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難而譫語者

      6.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

      、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

      8.病人煩熱汗出則解

      ,日晡發(fā)熱而脈實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

      、煩不解
      、腹?jié)M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

      、有時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11.脈弱

      、煩躁心下硬
      、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無表里證
      ,大便難身微熱者。

      13.少陰病傳為陽明病

      ,自利清水
      ,色純青、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14.少陰病傳為陽明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15.下利脈滑而數(shù)

      、或脈遲而滑、不欲食者

      【辨證要點】里實熱大便難者

      【驗案】孔某,男

      ,42歲
      ,遷西縣中學(xué)體育教師。1976年11月3日初診
      。平素?zé)o病
      ,但地震后不久出現(xiàn)肝硬化腹水,聽醫(yī)生說要補充蛋白質(zhì)
      ,其妻煮一只雞一次吃下
      ,誰知以后一周大便不行,腹脹難忍
      ,用幵塞露不下
      ,用生理鹽水、肥皂水灌腸皆無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呋杌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時說胡話,舌苔黃膩中褐
      ,脈沉弦滑
      。腹大如鍋按之痛。證屬水食積聚成陽明里實熱
      ,熱犯神明
      ,治以急下陽明實熱,與大承氣湯:

      大黃12克

      ,枳實12克
      ,厚樸18克,芒硝15克(分沖)

      結(jié)果:患者服一煎

      ,大便先干后溏,瀉一大盆黑便惡臭熏天
      ,人即感清醒
      ,腹如卸負重。后改服小柴胡合茵陳五苓散
      、茯苓飲等,囑其喝雞湯少吃肉
      ,并多吃蔬菜水果
      ,調(diào)理半年后腹水漸消。

      相關(guān)文章:

      厚樸在大承氣湯中的配伍作用分析大承氣湯的臨床運用醫(yī)案大承氣湯加減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4例大承氣湯組成

      ,加減
      ,方歌方解,大承氣湯的臨床運用《難病奇方系列叢書第三輯: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歌
      ,組成
      ,功效與作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4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大棗5枚
      ,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考宸ㄍ辄S湯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靖柙E】越婢加半夏湯方
      ,治咳逆上氣肺脹,熱壅飲逆外邪郁
      ,解外逐飲力能昌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甘草7克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
      ,3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
      ,四肢涼
      ,怕冷,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
      ,納可,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
      ,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脈弦細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