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22:01:39
【方劑組成】大黃12克
,厚樸18克
,枳實9克,芒硝18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六杯煮厚樸
、枳實,取三杯,內(nèi)大黃再煎取一杯,去滓
,內(nèi)芒硝,更上火上一二沸
。溫服
,得下勿再服。
【方歌】大承氣湯救急方
,厚樸枳實硝大黃
,陽明實熱滿塞閉,迅猛通利滌胃腸
。
案.png)
【方解】大黃緩下
,芒硝軟堅,二藥合用攻下頗峻
,復(fù)佐以消脹破結(jié)的厚樸、枳實
,則蕩滌腸胃
、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實
、大熱
、大滿,以至塞而不利或閉而不通者
,均得攻而克之
。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08條:陽明病,脈遲 ,雖汗出不惡寒者
,其身必重,短氣
,腹?jié)M而喘
,有潮熱者,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
,微發(fā)熱惡寒者.
,外未解也,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
,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勿令大瀉下
。
解析:潮熱,是說熱如潮涌
,勢甚洶涌
,一身如蒸,無處不熱之意
。本條可分以下三段解之:①脈遲
,為不及脈,常主寒主虛
。今陽明病見脈遲
,故雖汗出不惡寒,陽明病的外證已顯
,但其人仍必有身重短氣等外濕內(nèi)飲的證候
,因外證還在,因此還不能考慮用下法
。②若汗出不惡寒
,其人腹?jié)M而喘,并有潮熱者
,則脈遲是由于里實氣血受阻的反映
,這時肯定是外欲解,可攻里
。若手足亦不斷汗出
,更是大便成硬的確證,則宜大承氣主之
。③若汗出不惡寒
,其熱不潮,則里熱不實
,不可與承氣湯以攻之
,即便腹大滿而不通者,亦只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
,慎不可使之大瀉下
。
按:水火不相容
,水盛則火欲息,火盛則水欲絕
。陽明病法多汗
,即熱極于里,津液外亡之象
。表有濕則身重
,里有飲則短氣,其熱還不甚
,里尚不實甚明
,此時何得妄攻?由于脈遲屬不及
,一般主寒主虛
,不過里實極者,則血氣受阻
,而脈亦遲
,故陽明病脈遲,首宜當(dāng)心其虛
。雖汗出不惡寒者
,明是不可妄攻的否定語氣。其身必重
、短氣
,即不可妄攻的可能見證。后之大承氣湯主之
,當(dāng)無此證
,讀者多連讀下去,而把身重
、短氣亦說成大承氣湯的適應(yīng)證,實屬大錯
。試看書中論身重的條文很多
,而無一可下者,尤其《傷寒論》第219
、221兩條所論與此很相似(見白虎湯條和梔子豉湯條)
。但均禁下,古文詞義簡奧
,不易理解
,因不免詞費細釋如上,以供參考
。
《傷寒論》第209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
,轉(zhuǎn)矢氣者
,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轉(zhuǎn)矢氣者
,此但初頭硬,后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
,與水則噦
,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fù)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矢氣者
,慎不可攻也。
解析:燥屎即硬便
,矢氣即放屁
,有潮熱為里實的確證,故陽明病潮熱
,若大便微硬者
,即可與大承氣湯以攻之;便不硬者,則不可與之
。假如不大便已六七日
,而無其他證候足以證明大便之硬否,可先試服小承氣湯
,服后不大便而轉(zhuǎn)矢氣者
,即為有燥屎的確據(jù),便可用大承氣湯;若服小承氣湯后不轉(zhuǎn)矢氣
,則下初頭硬后必塘的大便
,這種情況是不可用大承氣湯的。如果不經(jīng)試服小承氣湯
,而誤用大承氣湯攻之
,則必致腹脹滿
、不能食的里虛證。虛欲飲水自救
,但胃氣虛飲水則不受而噦
。其后發(fā)熱者,是說服小承氣湯
,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
,潮熱即已,但以后又復(fù)發(fā)潮熱的意思
。這種情況必大便又硬而少
,仍宜用小承氣湯以和之。當(dāng)然服小承氣湯后不大便
,則可與大承氣湯
。若不能轉(zhuǎn)矢氣,慎不可用大承氣湯攻下
。
按:陽明病潮熱
,為里實可下的證候,但用什么藥攻下,還須進行方證之辨
。大承氣湯為攻下峻劑
,尤其不可輕試。有潮熱
,同時見大便硬結(jié)者
,為大承氣湯的適應(yīng)證。上條的手足濈然汗出
,為大便硬的證候之一
。而本條則無大便硬的明確證候,但潮熱和六七日不大便
,有可能為大便硬結(jié)
,因出小承氣湯試之一法。不過若潮熱
、不大便
,即實系先干后溏者,亦是小承氣湯證
,若試與大便硬的大承氣湯證
,只能使之轉(zhuǎn)矢氣
,當(dāng)然無效
,但亦無害,而后再與大承氣湯則最妥當(dāng)不過
。故遇到大小承氣湯疑似之證
,先給服小承氣湯亦可看成定法
,雖說試之,實即治之
,不可不知
。
《傷寒論》第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
,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
,發(fā)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澀者死
。微者
,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
,則止后服。
解析:太陽傷寒
,治當(dāng)發(fā)汗
,若吐、若下均屬誤治
,故病不解
,邪熱乘吐下之虛而陷于里,因而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
,日晡所發(fā)潮熱,而不惡寒
,則外已解
,當(dāng)然可攻里。獨語如見鬼狀
,即譫語之甚者
。潮熱而譫語,大便已硬
,為大承氣湯證
。
證之劇者
,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
,即捻衣襟
、摸床沿。惕而不安
,即無故恐懼而不安
。此皆意識模糊、生機欲息的形象
。氣將脫則微喘
,精欲竭則直視。脈弦屬太過主實
,故還可用大承氣湯背城一戰(zhàn)而望生
。脈澀屬不及主血少,邪實正虛
,已難于攻治
,故不免于死。
若上述之輕微者
,只發(fā)潮熱而譫語
,則無關(guān)于生死大事。不過里實熱結(jié)
,宜攻而已
,大承氣湯主之。若服后得快利
,則止后服
。
《傷寒論》第215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氣湯下之
。
解析:譫語有潮熱,為熱實于里
、大便成硬的確證
。胃有熱當(dāng)能食,今反不能食者
,乃里實更甚
,即胃中有燥結(jié)的宿食關(guān)系。若其人能食,則胃中無燥結(jié)只大便成硬耳
,但均宜大承氣湯下之。
《傷寒論》第217條:汗出譫語者 ,此為風(fēng)也
。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
,語言必亂
,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
,宜大承氣湯
。
解析:汗出多則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結(jié)
,譫語即里有燥屎的確證
。此為風(fēng)也,是說此為太陽中風(fēng)轉(zhuǎn)屬陽明病者
,燥屎當(dāng)下
,但須太陽證罷乃可下之。若下之早
,則使外邪盡陷于里
,勢必加甚其語言錯亂。表虛里實
,即是說表邪內(nèi)陷則表已虛
,邪并于里,則里益實
,比較原證更重一等
,但下之均當(dāng)愈,宜大承氣湯
。
按:汗越于外
,則津液竭于里,若復(fù)熱實
,燥結(jié)至速
。譫語即有燥屎之候,故不可輕視
,一俟表解
,即須大承氣湯下之。陽明病不怕證實
,最慮津虛
。后有發(fā)熱汗出的急下證,意即在此,可互參
。
《傷寒論》第220條: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解析:二陽并病,指太陽陽明并病而言
。若太陽病證已罷
,但發(fā)潮熱、手足滎滎汗出
、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證已極明顯
,故下之則愈。
《傷寒論》第238條: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滿,初頭硬
,后必溏
,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氣湯
。
解析:陽明病下之后,遺熱未除
,故心中懊憹而煩
,若里有燥屎,腹當(dāng)硬滿而拒按
,則仍可攻之
。若只微滿,大便初頭硬
,后必溏
,為梔子豉湯的虛煩證,則不可攻之
。如確審其有燥屎者
,宜大承氣湯下之
。
按:心中懊憹而煩為梔子豉湯和大承氣湯的共有證,其主要區(qū)分即在虛滿與實滿
,此腹診之所以必知者
。
《傷寒論》第239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解析:胃腸中干
,大便成硬
,欲行難通,故繞臍痛而煩躁
。欲行暫止則痛與煩亦暫止
,時休時作,故謂發(fā)作有時
,此亦有燥屎的確證
,言外宜大承氣湯攻之。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
,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
,發(fā)汗宜桂枝湯。
解析:見桂枝湯條
。
按:此只日晡所發(fā)熱而脈實
,又何須大承氣湯的猛攻?殊不知方發(fā)汗汗出即轉(zhuǎn)屬陽明
,其病傳變迅急
,來勢猛惡可見,于此正在變化莫測之際
,當(dāng)頭痛擊
,亦正其時。醫(yī)家不但要知常規(guī)
,更要知隨機應(yīng)變
,可與后之急下諸條互參自明
。
《傷寒論》第241條: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解析:大下以后
,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煩未解
,并腹?jié)M且痛
,此仍為有燥屎之證。其所以大下之后還有燥屎者
,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盡的緣故
,宜大承氣湯再下之。
按:此即承前之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條,而重申攻毒務(wù)盡之義
。
《傷寒論》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
解析:小便不利
,則大便當(dāng)溏,今以里熱盛實
,邊結(jié)邊流
,因致大便乍難乍易。雖外時有微熱
,但其人喘冒不能臥
,顯系實熱自里迫上的證候,因斷言此有燥屎也
,宜大承氣湯下之
。
《傷寒論》第251條: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
、柴胡證
,煩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
,雖能食,以小承氣湯
,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至六日
,與承氣湯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
,雖不受食
,但初頭硬,后必溏
,未定成硬
,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
,屎定硬,乃可攻之
,宜大承氣湯
。
解析:無太陽、柴胡證
,是說無太陽表證和少陽柴胡證
。今煩躁而心下硬,并四五日不大便
,里實的證候已顯
,況能食,更是多熱無寒確證,似可以議下了
,但以脈弱
,心下硬,亦可能是胃虛
,所以可少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
,可略安其煩躁,進行觀察至六日
,還不大便
,已可證其非虛,故可用小承氣湯
,用量增至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
,雖不能食
,有似實結(jié)已甚,但若小便少者
,大便仍初硬后溏
,未定成硬,不可攻之;若不慎而攻之
,則使溏瀉不已
。必須小便利,則屎定成硬
,乃可攻之
,攻之宜大承氣湯。
按:本條的脈弱和首條的脈遲
,均屬不及的一類脈
,陽明病見之,必須精心觀察
,慎重用藥
,尤其脈弱而伴心下硬,更當(dāng)考慮胃虛
,即有一二實候
,不可妄試攻下,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
。至五六日再增至一升,用藥何等慎重
,四五日至六七日
,觀察何等周詳。治大病難
,治疑難病更難
。病家急躁,醫(yī)者粗心未有不敗事者
。條文中雖未說四五日未大便
,然據(jù)六七日不大便一語,則四五日至六七日未大便自在言外
。古文簡練
,讀者應(yīng)細心體會。
《傷寒論》第252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無表里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此為實也。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
解析:目中不了了,是說視物不清的意思
。睛不和
,是說睛昏暗而不光澤的意思。傷寒六七日
,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并無其他明顯的表證和里證
,而只見大便難
,身微熱,此為熱實于里的險惡證候
。外迫雖微而上攻甚烈
,病勢猛劇,治療稍緩將危及生命
,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
按:傷寒表證突然而罷,里實證候不待形成即出現(xiàn)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等精氣欲竭的險惡證候
。傳變急劇
,大有不可終日之勢
,哪容“只大便難而身微熱”再行觀望之理,應(yīng)急釜底抽薪
,以大承氣湯急下之
。
《傷寒論》第253條:陽明病,發(fā)熱 、汗多者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解析:陽明病
,若見發(fā)熱而汗多不止者,這是熱盛蒸騰于里
,津液欲竭于外之象
。宜急下熱以救津,如稍有遲緩則不能救急
,宜大承氣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