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大黃10克
按:原量大黃
【用法】水煎大黃
【方歌】調胃承氣用甘草
【方解】此于大承氣湯去消脹行氣的枳實
、厚樸,而加安中緩急的甘草,既不足以消脹去滿,又緩硝黃的急下,故以調胃名之。【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解析:見甘草干姜湯條
。《傷寒論》第70條: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解析:發(fā)汗表解身和
,則不應發(fā)熱或惡寒。若無熱而惡寒者,是已陷于陰虛證;若不惡寒但熱者,則已傳為里實的陽明病,此當和其胃氣,宜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論》第94條: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解析:脈浮取以候衛(wèi),沉取以候營
,浮沉無所偏勝即脈陰陽俱停,乃營衛(wèi)自調之象。太陽病雖還未解,但脈陰陽俱停,陰陽自和可知,法當振栗汗出而自解。但陽脈微者,即脈浮而較微者,為衛(wèi)不和于外,應責在表,故宜先汗出而解(言外宜桂枝以發(fā)汗)按:太陽病不解
《傷寒論》第105條: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解析:過經 《傷寒論》第123條:太陽病 解析:溫與慍古通用 按:極吐下藥 《傷寒論》第207條:陽明病 解析:陽明病 《傷寒論》第248條:太陽病三日 解析:太陽病三日,雖發(fā)汗而病不解 《傷寒論》第249條:傷寒吐后 解析:吐后腹脹滿,因吐而胃不和也 【臨證思考】本方證常見于外感熱病各個階段 臨床要注意:三承氣湯 【辨證要點】陽明病 【驗案】劉某 大黃10克 結果:上藥服一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4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黃甘草湯功效主治
下一篇:
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