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當歸四逆湯組成】2 【當歸四逆湯方歌】3 【當歸四逆湯方解】4 【當歸四逆湯主治】5 【當歸四逆湯醫(yī)案】6 【醫(yī)案分析】7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當歸四逆湯的論述8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8.1 病機分析8.2 治法與方義分析8.3 配伍特點8.4 辨證要點8.5 應用范圍8.6 四逆散,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比較9 附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9.1 組成9.2 功用9.3 主治10 附方─黃耆桂枝五物湯10.1 組成10.2 功用10.3 主治11 陽和湯 一類方11.1 主治11.2 特征11.3 伴見證11.4 病勢11.5 病機11.6 治法與方義分析11.7 配伍特點11.8 臨床運用11.8.1 證治要點11.8.2 用量特點11.8.3 使用注意11.8.4 臨床加減
【當歸四逆湯組成】當歸12g 桂枝9g 炒白芍9g 細辛(先)3g 炙甘草5g 通草3g 大棗(掰)8枚
案分析,功效與作用.png)
【當歸四逆湯方歌】當歸四逆用桂芍,細辛通草甘大棗
,養(yǎng)血溫經通脈劑
,血虛寒厥服之效。
【當歸四逆湯方解】本方多由營血虛弱
,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
,治療以溫經散寒
,養(yǎng)血通脈為主。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
,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
,營血不能充盈血脈
,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
、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
。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
,倍大棗,加當歸
、通草、細辛組成
。方中當歸甘溫
,養(yǎng)血和血;桂枝辛溫
,溫經散寒
,溫通血脈,為君藥
。細辛溫經散寒
,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yǎng)血和營
,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
。通草通經脈
,以暢血行;大棗
、甘草
,益氣健脾養(yǎng)血,共為佐藥
。重用大棗
,既合歸、芍以補營血
,又防桂枝
、細辛燥烈大過
,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
。
配伍特點
溫陽與散寒并用,養(yǎng)血與通脈兼施
,溫而不燥
,補而不滯。
運用
本方用于血虛寒厥證
,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或腰
、股
、腿、足
、肩臂疼痛,口不渴
,舌淡苔白
,脈沉細或細而欲絕為辨證要點
。
加減化裁
腰
、股
、腿
、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加川斷
、牛膝、雞血藤
、木瓜等以活血祛瘀
;若兼有水飲嘔逆者,加吳茱萸
、生姜
;若婦女經期腹痛
,及男子寒疝
、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
、肢冷脈弦者
,可加烏藥、茴香
、良姜
、香附等以理氣止痛。
【當歸四逆湯主治】(1)陽氣不足而又血虛
,外受寒邪。手足厥寒
,舌淡
,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
。
(2)寒入經絡、腰
、股
、腿、足疼痛
。
【當歸四逆湯醫(yī)案】肖某
,女
,29歲
,1999年1月9日初診。主訴5年前起
,每至冬季即感雙手發(fā)涼,遇冷水后指端變白
,繼則發(fā)青
,伴輕度麻木疼痛感,約半小時后自行緩解
。今入冬以來癥狀加重
,需近2h才能緩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贪Y:形寒肢冷,指麻唇蒼
,舌質淡
,苔薄滑,脈沉細澀
。證屬陽虛血弱
,寒凝經脈
。治宜溫陽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以當歸四逆湯加減:炒當歸15g
,炒白芍15g,桂枝10g
,川芎10g,丹參20g
,炙細辛3g
,制附子6g(先煎),黃芪30g
,鹿角膠10g(烊化),干姜6g
,補骨脂10g
,炙甘草5g。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1療程(4周)后
,諸癥悉除,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 (摘自《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醫(yī)案分析】“每至冬季即感雙手發(fā)涼
,遇冷水后指端變白
,繼則發(fā)青,伴輕度麻木疼痛感”
,這是比較典型的雷諾氏病
。因是寒冷因素觸發(fā)
,又是肢末端疾患
,判斷為中醫(yī)中的“血虛寒厥”證可能性最大。從西醫(yī)觀點看
,是因肢末端離心臟最遠
,肢末端血管又太細小
,易受寒邪收引影響
。再加上特殊的“體質”
,血管便很易痙攣、收縮
,血流不通
、不暢
,于是指端始則發(fā)白
,繼則瘀青。中醫(yī)則認為
,同樣原因,為何普通人不會
,獨該類患者如此呢
?應是該患者血虛不能充脈,故細脈絡更易“塌陷”
,而寒性凝滯收引
,又成了肢末端血脈不通疼痛或凍瘡的導火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钥闯觯形麽t(yī)的認識在本病中有點相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吧噘|淡
,苔薄滑
,脈沉細澀”,也基本與血虛寒厥證一致
。另外,患者還“形寒肢冷”
,除了指麻以外還“唇蒼”
,血虛寒厥證一般不會有此表現,似另有腎陽不足的病機
。因為
,腰
、少腹
、膝時有時無的、非天氣變化所致的冷感,以及全身怕冷
、冬天著衣明顯比別人多的表現
,大多是腎陽虛
。
作者亦作此考慮
,認為“陽虛”加“血弱寒凝”,故用當歸四逆湯加補陽散寒的制附子
、鹿角膠
、干姜、補骨脂
。加川芎
、丹參則是為了加強血脈通暢,引諸藥到達末端病所
。也有喜加蟲類通絡藥達此目的的
,如地龍、僵蠶
、全蝎
、蜈蚣之類。加黃芪也許是考慮氣能生血
,或是考慮陽氣一體
。先不提增強療效吧,加之至少是無礙的
。全方辨證準確
,用藥主次分明
,方
、藥選擇的理由都較為充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本段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當歸四逆湯的論述上次討論到溫里劑的第二節(jié)
,回陽救逆
。溫里劑第三節(jié)
,溫經散寒。溫經散寒適應的病證跟外寒有關
。由外寒直中,越過體表皮毛
,主要涉及到經絡
、肌肉、骨節(jié)
,這一些由寒邪為患為主的這類證候
。這類病證的發(fā)生
,跟外寒有一定關系。同時也有體內的陽氣不足
。內寒招致外寒這樣的一種常見的可能
。從基本病積來看
,寒邪直中能夠因為寒滯經脈
,引起了血脈不利。血脈運行不通
,不通則痛
。產生以疼痛為特點的一類病證
,包括痹證
。
另外,寒凝經脈
,氣血瘀滯
,也可以產生一些像陰疽一類的陰證的瘡瘍
,這一類的外科病證
。這是寒滯經脈,引起血脈不通
,氣血瘀滯
。這是一個總的病機。
寒滯經脈有外邪直中因素
,也有體內正氣虧虛
,特別陽氣虧虛,陰血不足
,這些正虛的特點
。這個表上列了一些常用藥物的舉例,作為參考
,也體現在后面的兩個方里面。
寒邪直中
↓
寒滯經脈(血脈不利)
↑
素體正虛辛溫散寒:桃枝血脈不利活血通脈:川芎
、紅花陽氣不足
陰血虧虛溫里助陽:肉桂
、紅花滋陰養(yǎng)血:當歸、芍藥
、熟地
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當歸四逆湯是寒傷血脈,血脈凝滯了
。當歸四逆湯證的基礎
,一般認為本身就有陽氣不足
,陽氣不足
,陰血也不足。所以有的說它血虛受寒
。能夠受寒
,自身陽氣也不足。陽氣不足
、陰血不足
、感受寒邪,所以既有體質的陰陽兩虛的特點
,又有外邪直中的因素
。
病機分析
外邪直中和體內本身陽虛不溫。陽虛失溫有關
。造成手足厥寒
,舌淡苔白
。
陽氣不足陽虛失溫手足逆冷
舌淡苔白寒邪直中損傷陽氣寒滯血脈血行不暢痛證陰血不足無以盈脈脈細欲絕
或沉細寒邪收引凝滯
,造成血脈不通,除了寒性收引凝滯
,本身陰血不足
,脈道不充也有關系
。所以血行不暢以后
,不通則痛。當他血脈不充
,感受寒邪
,出現脈細欲絕。在《傷寒論》上
,當歸四逆湯的主證以手足厥寒
,體現陽虛,脈細欲絕
,體現陰血不足
。寒凝血滯,這個為代表
。手足厥寒
,脈細欲絕
,當歸四逆湯主之
。
治法與方義分析
溫經散寒
養(yǎng)血通脈君當歸養(yǎng)血活血桂枝溫經散寒
溫助陽氣臣細辛白芍滋陰養(yǎng)血,緩急止痛佐通草通利血脈
制桂
、辛之溫燥佐使大棗益氣健脾養(yǎng)血
調和諸藥甘草這個證候多發(fā)生在寒邪直中,凝滯產生的一種手足厥寒
,兼有疼痛
,包括現在很多像凍瘡、凍傷
,以及痹證受寒邪發(fā)作,所以教材上寫到
,各個關節(jié)部位反映出來的痹證
,包括可以是手足、腰腿這類骨節(jié)
,由于這個寒邪凝滯
,陰血不足
,產生的痹證也是常用的范圍
。
當歸四逆湯在臨床治療凍瘡報導很多,凍傷也很多
,這在過去曾經在有一段對外戰(zhàn)爭當中
,我們全國研究治療凍傷方面
,后來出來有效方劑
,有效治劑,當歸四逆湯也是當時很重要的
。很受重視的一個方
。
當歸四逆湯的功效
,溫經散寒
,養(yǎng)血通脈,反應了外來之寒
,溫并兼散
。養(yǎng)血通脈是考慮血脈瘀滯不通和疼痛
,或者針對脈細欲絕
,體現出血型不暢
,養(yǎng)血通脈。
方里的君藥
,當歸、桂枝聯合做君
。桂枝
,溫陽,又散寒
。對外寒
,溫經散寒
,對內在陽氣不足
,能溫助陽氣。它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當歸養(yǎng)血活血
,針對血脈瘀滯
,血脈不充
,血虛血滯的特點。
臣藥
,細辛和白芍
。細辛增強桂枝的溫散作用,助陽
,溫散寒邪。芍藥和當歸協同
,益陰養(yǎng)血
,緩及止痛。
佐藥用通草
,利用它可以通利血脈
,偏于寒性
。制約桂枝
、細辛之溫燥。這里的通草
,很多人認為是木通
,因為在唐以前,木通都寫微通草
,而這個木通的提出
,是在唐代的《藥性論》開始的,這個方是東漢張仲景的
,當時很多寫的通草實際上是木通
。
說到木通,這就涉及到最近經常談到的關木通
,馬兜鈴酸引起急性腎衰的問題
,這個急性腎衰
,我們國家運用,六十年代已經有認識到關木通引起急性腎衰死亡病例報導
,那還是在中醫(yī)雜志
,所以這類副作用,歷來通過配伍的方法來解決它
。關木通是北方的木通,南方川木通為代表
。功效上
,基本相近,略有差別
。所以很多現代應用來說,很多都選用川木通
。但就是關木通
,它也有一個你通過配伍制約它,比如這類利水清熱藥
,中醫(yī)很少
,就除了基礎方
,很多常用方
,或者滑石、澤瀉
、木通這類
,幾樣配伍
,那可以減少它的用量
。既有功效的協同,又有相近功效之間毒副作用的相互牽制
。所以歷來很多力水藥中間用到木通
,很多常用方
,這里不是指的基礎方
。常用方
,你看都是多樣相近功效藥物的并用、聯用
。不能夠單一味藥
,量大。所以在六十年代
,提出來它的用量,應該是6克
,6克以內安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在很多藥味少,而用量現在臨床上
,可以說是中藥用量越來越大
,所以我自己看法
,跟配伍用量
,這個有一定關系。當然研究當中沒有都解決以前
,相對川木通安全一些
。這是談到通草,這里通草
,根據考證指的是木通。唐以前
,本草書都是寫通草
,實際上是木通。唐以后
,通草
、木通才分開了
。
說到這個佐藥通草
,通利血脈,制桂枝
、細辛的溫燥
。大棗與甘草可以益氣健脾養(yǎng)血,甘草能調和諸藥
。
當歸四逆湯體現了溫經散寒和養(yǎng)血通脈相結合
。針對體質上的陽氣不足
,陰血也不足,感受外寒
,引起了血脈凝滯
,而產生的一系列病證。現在用得較多的
,涉及到剛才說的
,包括像凍傷、凍瘡
、痹癥
、婦科痛經,這一分面用得比較多
。當然涉及到脾胃
、肝脾不和,兼有胃脘痛
,嘔吐這一類
,吞酸
,可以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萸、生姜
。
當歸四逆湯建立在桂枝湯的基本結構上
,陰陽雙向調節(jié)
,它仍然也這種桂枝
、芍藥這一類陰陽雙向調節(jié)的架構。但由于用在溫經散寒
、養(yǎng)血通脈為主
,所以當歸四逆湯從這個方本意,它強調血脈瘀滯
,陽虛失于溫通,所以里面這個生姜這類它就沒有用
。如果用到加吳萸
、生姜湯,用到內在臟腑
,特別涉及到胃氣
,它用生姜能和胃降逆
,溫里
。這個是變化了
。什么時候去掉,什么時候加進來
,反應出對于這個藥物的應用
,這個藥物的特點
。一般來講
,用到生姜來和胃降逆,剛才我們說到和吳萸的相配
,有它的特點
,而且用量上要偏大。和胃降逆作用才強
。它用來協助溫散表邪,或者調和氣血
,調和營衛(wèi)
,都量比較小。
配伍特點
陰陽并調
,散寒為主
。溫中寓補
,補中寓通
。
陰陽并調也就是陰陽雙向調節(jié),還是和前面的桂枝湯的結構
,和小建中湯的結構
,從思路上,陰陽雙向調節(jié)是一致的
。溫補結合
,同時補中寓通。它有活血通經這類作用
。
辨證要點
手足厥冷
,舌淡苔白,脈細欲絕
。
臨床證治要點
,按《傷寒論》上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以陽氣不足
,陰血不足為立足點。舌淡苔白,反應出陰陽氣血都不族的這種特點
。不管是用在哪類病證當中,這是使用基本依據
。
應用范圍
經脈受寒
,血脈不利,不通則痛─痹證
。胃脘痛:加吳茱萸
、生姜
、佛手
、黨參。
胃脘痛是指中焦虛寒為基礎
,這里原有中焦陽氣不足
。感受寒邪直中,內外寒邪結合
,不通則痛。引起了胃脘痛
,伴隨有肝脾不合
,胃氣上逆。往往可以加吳茱萸
、生姜這一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杂型趟幔彩侵扑岢S?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頭痛:加川芎
、玄胡。
外有寒邪閉阻經絡引起頭痛
,增加活血止痛的力量
。腰腿痛:加牛膝
、杜仲
、狗脊。
作用主要在偏中下
,所以要加上祛風濕
,壯腰膝這些藥物。寒滯經脈,血脈不利
,血行不暢─肢冷、肌膚紫暗
。凍瘡:加丹參
、川芎、雞血藤
。紫斑肢寒(雷諾氏證):重用白芍,加丹參
、川芎
、附子。厥陰肝經寒證的主方
。寒傷厥陰
,以當歸四逆湯為主方。
痛經:加桃仁
、紅花
、川芎
、澤蘭
、香附。(在溫經散寒的基礎上
,加一些活血止痛的藥)疝痛:加臺烏
、小茴香
。
厥陰受寒
,誘發(fā)酸痛,可以結合烏藥
、茴香
。這也是常用的。前陰冷痛:加臺烏
、川楝
、淫羊藿
。
肝經絡陰器
,比如前陰冷痛這一類,烏藥
、川楝都是行氣
,疏肝、溫肝的。臺烏
、淫羊藿都是溫性的
。川楝子具有較強的疏肝行氣止痛作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院拖鄳臏厮幭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去性取用。以上這些方面都是肝經循行的部位
。相應的結合活血行氣的藥物。
四逆散,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比較《傷寒論》上有四逆散,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
,這幾個都是以四逆見癥做為命名的方子
,這比較當中
,從病機上
,主治證候上
,四逆的特點上,可以進行比較
。
四逆湯是典型的四肢厥逆
,冷過肘膝
。它四逆主癥的特點。
四逆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病機主治心腎陽虛
特別是腎陽虛衰以后
,陽氣之根本不足
熱力來源根本虧虛
自身體質陽氣虧損造成陽氣被郁,氣機阻滯
,清陽不能實四肢外有寒邪引起
,內可有陽氣不足
血脈瘀滯造成四肢厥寒四逆特點典型的四肢厥逆
冷過肘膝范圍小
僅僅手足
,指頭還微溫手足厥寒
,不是厥逆
冷的程度沒有四逆湯重,手足不冷過肘膝治法附子干姜溫陽
透過溫脾腎陽氣
,溫陽氣之根本外邪入里郁遏陽氣造成
透邪解郁既要散外來之寒,又要溫補陽氣陰血,加上通脈解除血液凝滯
。這三個都是《傷寒論》的名方
,都以四逆為名。
附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組成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
功用
溫經散寒
,養(yǎng)血通脈
,和中止嘔。
主治
血虛寒凝
,手足厥逆,兼寒邪胃
,嘔吐腹痛者
。
我們說這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是一個當歸四逆湯主要的一個附方。所以它的主治證候
,仍然有血虛寒凝,手足逆冷
,同時它又內證
,寒邪直中,還有犯胃
,犯胃嘔吐腹痛
,而用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往往臨床它還有制酸作用
。
附方─黃耆桂枝五物湯
組成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功用
益氣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