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小青龍湯使用標(biāo)準(zhǔn),小青龍湯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01:53:44

      【小青龍湯使用標(biāo)準(zhǔn)】

      1.頭痛,發(fā)熱惡寒

      ,無汗
      ,脈浮緊

      2.咳喘氣逆

      ,甚則倚息不得臥
      ,痰稀白呈泡沫狀
      ,鼻涕過多如清水樣
      ,心下部有振水音

      3.四肢浮腫重痛

      ,不出汗者。

      臨證中若具備1

      、2條或只具備第2條
      ;或具備2、3條均可用

      【小青龍湯禁忌癥】

      1.外感風(fēng)熱

      ,痰熱內(nèi)蘊(yùn)而見咳嗽氣急,痰稠黃
      ,發(fā)熱口渴
      、苔黃、脈數(shù)者忌用

      2.脾陽不足

      ,腎陽式微的停飲,為咳、為喘
      ,以及虛證咳喘
      ,亦非本方所宜。

      【小青龍湯醫(yī)案】

      門人高XX曾治一外感痰喘

      ,其喘劇脈虛
      ,醫(yī)皆諉為不治。高XX投以小青龍湯
      ,去麻黃
      ,加杏仁,又加生石膏1兩
      ,野臺參5錢
      ,1劑而喘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制浞磸?fù)
      ,又繼投以從龍湯,亦加人參與生石膏
      ,其病霍然頓愈

      又:子XX治曲姓叟,年60余

      ,外感痰喘
      ,10余日不能臥。醫(yī)者投以小青龍湯2劑
      ,病益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有熱而不敢多加生石膏者其病必加劇)
      。XX視之
      ,其脈搏一息六至,上焦煩躁
      ,舌上白苔滿布
      ,每日大便2~3次,然非滑瀉
      。審證論脈
      ,似難挽回。而XX仍投以小青龍湯
      ,去麻黃
      ,加杏仁,又加野臺參3錢
      ,生龍骨
      、生牡蠣各5錢
      ,生石膏1.5兩。1劑病愈強(qiáng)半
      ,又服1劑全愈

      按:前案但加補(bǔ)氣之藥于小青龍湯中,后案并加斂氣之藥于小青龍湯中

      ,似近于少年魯莽
      ,而皆能挽回至險之證,亦可為用小青龍湯者多一變通之法矣(錄自《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按語】

      1.治外感痰喘

      ,服小青龍湯,病未全愈
      ,或愈而復(fù)發(fā)者
      ,應(yīng)即服從龍湯以收十全之功,方藥如下:龍骨1兩(不用煅搗)
      、牡蠣1兩(不用煅搗)、生杭芍5錢
      、清半夏4錢
      、蘇子4錢(炒搗)、牛蒡子3錢(炒搗)
      ,熱者
      ,酌加生石膏數(shù)錢或1兩。若遇脈象虛者
      ,用小青龍湯及從龍湯時
      ,皆宜加參,又宜酌加天冬
      ,以調(diào)解參性之熱
      ,然如此佐以人參、天冬
      ,仍有不足恃之時
      ,可用生山萸肉3兩,急煎數(shù)沸服下
      ,此即回生山茱萸湯(錄自《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2.王文鼎曰:“小青龍湯用時須根據(jù)病情注重配伍

      ,方中姜、辛
      、味三藥一般等量用之
      ,注意調(diào)節(jié)升降開合的適宜,方中麻黃的運(yùn)用亦有分寸
      ,初病表實(shí)用麻黃
      ;次用麻黃絨(麻黃搗爛去粉末留用)
      ;后期而汗出用麻黃根,劑量可用30g
      。初期桂枝
      、白芍宜等量,病久漸需須白芍倍桂枝
      ,仿建中意在收斂
      。”又曰:“小青龍湯治風(fēng)寒外束
      ,寒飲內(nèi)停
      ,如寒熱兼挾,口干思飲
      ,飲不多者加石膏
      ,喘甚加杏仁,咽痛加山豆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3.李蘭舫曰:“肺寒飲偏重,則干姜之量倍于五味子(南五味子)

      ,肺虛久咳
      ,則五味子(北五味子)之量需酌情加重,甚則倍于干姜
      ,肺虛用蜜炙干姜
      。對高年咳喘之人,用五味子時常用沉香數(shù)分同杵
      ,以取酸收之中略帶流走之性
      ,無留邪滯中之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本段摘自《經(jīng)方使用標(biāo)準(zhǔn)》

      相關(guān)文章:

      小青龍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治療慢性氣管炎并肺氣腫07月01日小青龍湯加味治療喘咳嘔逆06月29日小青龍湯加味治療風(fēng)寒襲肺

      ,咳嗽作喘02月26日小青龍湯的功效與作用,小青龍湯醫(yī)案一則10月30日小青龍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04月23日小青龍湯治療哮咳80例臨床觀察04月23日小青龍湯加減在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中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04月23日小青龍湯加減治療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的療效04月23日小青龍湯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期的療效04月23日小青龍湯條文
      ,配方
      ,方歌方解,小青龍湯的功效與作用06月23日小青龍湯的功效與作用,小青龍湯臨床應(yīng)用醫(yī)案

      小青龍湯的組成及功效方解

      小龍湯的組成及功效方解就是能夠溫肺化飲解表散寒

      ,特別是針對一些由于風(fēng)寒所造成的感冒
      ,具有著很好的緩解作用。外寒發(fā)熱無汗喘
      ,咳痰清淡溪多
      ,胸悶,干嘔
      ,過敏性鼻炎等癥狀都是比較好的
      。慢性支氣管炎癥選擇使用杏仁
      ,竹茹半夏,作為主要的偏方通過煎煮使用可以起到化痰止咳潤肺的作用
      。對于一些痰比較多而且不能夠平臥的患者
      ,可以選擇使用葶藶子和車前子15克加水煎煮服用。

      小青龍湯配方

      小青龍湯的主要

      配方材料:麻黃(去節(jié))9克

      、芍藥9克
      、細(xì)辛3克、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去皮)6克、五味子3克
      、半夏(洗)9克

      用法用量:

      上藥八味

      ,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300毫升,去滓
      ,分兩次溫服
      。若口渴,去半夏
      ,加栝樓根9克;微利
      ,去麻黃
      ,加蕘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
      ,去麻黃
      ,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
      ,少腹?jié)M者
      ,去麻黃,加茯苓12克
      ;若喘
      ,去麻黃,加杏仁(去皮
      、尖)9克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一七九)臨證談小青龍湯的劑量

      我們在讀《重訂傷寒論》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重訂傷寒論》里面

      ,小青龍湯的劑量是這樣的


      麻黃八分
      ,姜半夏三錢,炒干姜八分
      ,拌搗五味子三分
      ,川桂枝一錢、北細(xì)辛五分
      ,白芍一錢
      ,清炙草六分。

      當(dāng)我們看到劑量的時候
      ,千萬不要說是印錯了
      ,沒有印錯,《通俗傷寒論》里面的小青龍湯的劑量就是這樣的
      ,姜半夏三錢
      ,量最大,次之就是桂枝和白芍各用了一錢
      ,而其他的都少于一錢
      。如果按每錢三克來算,那么小青龍湯方就是:

      麻黃2.5克
      ,姜半夏9克
      ,炒干姜2.5克,五味子1克
      ,桂枝3克
      ,細(xì)辛1.5克,白芍3克


      我們把上一節(jié)的《范文甫專輯》里的兩則醫(yī)案和《通谷傷寒論》里這張方劑放在一起來思考
      ,臨床上,確實(shí)有很多機(jī)會用小青龍湯的時候
      ,是需要用小劑量的


      什么時候需要用小劑量?治寒飲
      ,治內(nèi)傷
      。當(dāng)傷寒表不解不明顯的時候,而僅僅是治療心下有水氣
      ,或者說
      ,壓根就不是治外感,是治療內(nèi)傷寒飲癥的時候
      ,看起來
      ,我們需要用小劑量。

      而內(nèi)傷的寒飲癥
      ,這里面表散的藥
      ,劑量都小
      ,而有一味藥劑量獨(dú)大,就是姜半夏
      ,而半夏是治痰飲的
      ,是治里的。

      小青龍湯劑量治療上焦寒飲需要小劑量
      ,如病屬內(nèi)傷
      ,證無表證,生白芍
      、五味子常用各9g
      。如見表證,麻黃
      、桂枝加量
      ,五味子減量,如生麻黃常用9g
      ,桂枝常用6g
      ,五味子常用6g或3g。

      小青龍湯在臨床上特別是治療一些內(nèi)傷咳嗽
      ,有喘
      ,后背發(fā)冷,用量就要加大才會有效
      ,麻黃9g
      ,生白芍9g,五味子9g
      ,干姜9g
      ,清半夏9g, 細(xì)辛9g (先煎)
      ,桂枝9g,生甘草30g
      。這種劑量
      ,就不是泡水喝,而是煮成湯劑來喝


      總結(jié):小青龍湯小劑量泡水喝治療聲音嘶啞
      ,說不出話有奇效。按《傷寒論》原劑量來開
      ,煮成湯劑
      ,對咳喘,后背發(fā)冷有特效


      小青龍湯原文: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
      ,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jié)M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論第41條:傷寒
      ,心下有水氣,咳有微喘
      、發(fā)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咳逆倚息
      ,不得臥
      ,小青龍湯主之。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一八三)臨證談小青龍湯/

      《傷寒緒論》里有這么一則醫(yī)案:“石頑治包山金孟珍

      ,正月間忽咳吐清痰
      ,咽痛,五六日后大便下瘀
      ,晦血甚多
      ,延至十余日,請治于余
      。其脈六部皆沉弦而細(xì)
      ,此水冷金寒之候也”。

      這個案例說痰清稀
      ,咽痛
      ,大便帶有瘀血,又過了十多天
      ,才治療
      。摸了一下脈,脈是沉弦而細(xì)
      。當(dāng)我們把大便下血作為主證的話
      ,會想到金匱里面的遠(yuǎn)血條文:“下血,先便后血,此遠(yuǎn)血也
      ,黃土湯主之”


      如果我們把咳吐清稀痰,咽痛作為主證的話
      ,就有可能會想到傷寒
      ,金匱里面治療痰飲的方劑。

      “遂與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其血頓止
      。又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咽痛亦可
      ,而覺心下動悸不寧
      。詢其受病之由,乃醉臥渴引冷飲所致
      ,改用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一劑
      ,悸即止,咳亦大減
      ,但時吐清痰一二口
      。乃以桂酒制白芍,入真武湯中與之
      ,咳吐俱止
      ,尚覺背微惡寒倦怠,更與附子湯二劑而安”


      為什么用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大便下血就止了呢?是因為脈沉弦而細(xì)而用的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為什么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就能讓咽痛緩解了呢?但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咽痛有緩解
      ,可是,又有了心下動悸不安
      。心下動悸不安是因為口渴喝了很多的冷飲所導(dǎo)致的
      ,于是又用了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心動悸就好了
      ,咳嗽也大大的緩解了,但是
      ,偶爾還會吐清痰
      。于是又用了真武湯,真武湯里本身就有白芍。是不是把真武湯里的白芍用桂枝酒還是肉桂酒來制過以后
      ,然后用到真武湯里
      ,結(jié)果是咳吐俱止。這個患者通過了一系列的治療
      ,基本上都好了
      ,但是,就是最后背上還覺得有點(diǎn)冷
      ,精神還欠佳
      ,于是又開兩劑附子湯,病就全好了


      這個醫(yī)案
      ,我們讀完了以后,都還不知道為什么
      ?但是
      ,讀完以后,總覺得這是用經(jīng)方的高手
      。真正的經(jīng)方使用就應(yīng)該這樣使用
      。我們是臨床上使用經(jīng)方的時候,太拘泥于我們對傷寒論的解讀了
      ,于是我們用經(jīng)方遠(yuǎn)遠(yuǎn)沒有古人用得靈動
      。我們始終拘泥于在六經(jīng)里面辯證,到底是太陽病還是少陰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偸怯X得一個病不會跑得那么快吧。然后我們又拘泥于某一個方子治某一個病的
      。一但辨為在某一病里面
      ,可能我們會很少一天一天的六經(jīng)辨證會辨出不同的結(jié)果來,于是
      ,我們不同的方證
      ,也可能出現(xiàn)的機(jī)會就少了。而真正古人用經(jīng)方
      ,可能有一部分高手就是這樣用的


      本案可謂方隨證轉(zhuǎn)之典范,盡管說不出多少理由來
      ,就覺得這個醫(yī)案好
      。依次使用五方,總不出少陰病
      、太陽病范圍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止大便下血
      ,麻黃附子甘草湯止咽痛,小青龍湯止心下動悸
      ,真武湯治咳吐清痰
      ,附子湯治背微惡寒。每一種都有每一種的主證
      ,每一種都有每種的主方
      ,每一個主方都解決了每一個主證。方和方之間的轉(zhuǎn)換就是這么靈活


      如此使用經(jīng)方
      ,值得我們后學(xué)者思考、學(xué)習(xí)
      、借鑒


      小青龍湯從開始說到現(xiàn)在,說了很多規(guī)矩
      ,其實(shí)很多規(guī)矩在臨床上都是相對的
      ,而實(shí)際的真正臨床醫(yī)生在臨床上的用方和接方都是很靈活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61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大棗5枚
      ,生石膏45—100克
      ,半夏15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居梅ā考宸ㄍ辄S湯方
      。【歌訣】越婢加半夏湯方
      ,治咳逆上氣肺脹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
      。——《傷寒論》
      、《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
      ,甘草7克,黃芩
      、干姜
      、大棗各5.5克,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
      、用法同前。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
      ,注家有謂
      ,系因人參增氣,故去之
      。原注:臣億等
      ,謂半夏、
      2023-06-25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當(dāng)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dāng)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dāng)歸三兩
      ,芎藭三兩
      ,芍藥一斤,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
      ,澤瀉半斤。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日三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礁琛?當(dāng)歸芍藥散川芎,茯苓白術(shù)澤瀉從
      ,妊娠血虛少腹痛
      ,養(yǎng)血行氣并止痛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炙甘草6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克鍦胤
      !痉礁琛寇吖鹦g(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氣沖胸滿頭眩暈
      ,解外化飲同時除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
      、白術(shù)而成
      。苓術(shù)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湯中
      ,則解表同時利水
      2023-06-24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堕L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xì)辛、干姜
      、人參
      、當(dāng)歸、附子
      、蜀椒
      、桂枝
      、黃連、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bǔ)血、安蛔止痛之功
      。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
      。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男
      ,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咴V早泄4?5年
      ,乏力,小腿肚子軟
      ,頭暈
      ,腰痛,四肢涼
      ,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無汗
      ,納可
      ,起夜3?4次,大便1?2日1次
      ,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脈弦細(xì)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去皮)
      、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
      ,去心)、麻仁15g(5兩)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芍藥15克
      ,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二杯煮取半杯
      ,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