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種單樅特點
宋種單樅特點,鳳凰鎮(zhèn)是單樅茶的發(fā)源地
,是廣東省種茶歷史最悠久
,保留古茶樹最多的“茶鄉(xiāng)”
。鳳凰山區(qū)瀕臨東海
,茶區(qū)在海拔1400多米的烏崠山麓
,最高達1498米
。茶區(qū)云霧繚繞
,晝夜溫差大,自然環(huán)境有利于茶樹的發(fā)育及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zhì)
。
宋種單樅的品質(zhì)特點:

單樅茶葉片大
,芽葉肥大,成茶外形條索緊結(jié)重實
,條直粗壯,色黃褐似膳皮色
,油潤有光;
肉質(zhì)香氣馥郁
,天然花香突出,湯色橙或橙黃
,清澈明亮
,口感香醇
,滋味濃厚鮮滑潤喉回甘,飲畢聞杯
,余香留底
,大有“繞鼻三日不絕”之勢。
葉底肥軟腹黃亮勻齊
,紅邊明顯(老齡單樅有獨特的“高山韻”)
,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宋種成茶不僅品種稀貴
,而且產(chǎn)量極少
,每一片茶葉都彌足珍貴。濃郁的人文歷史特色
,歷經(jīng)沉淀
,成就了它古老尊貴、清幽淡雅
、意味深長的韻味
,集山水的精華正氣,詩情畫意于一飲
、一品間
,堪稱茶中極品,杯中珍品
。
單叢茶的品種
宋種1號 別名宋茶
, 又名團樹葉、大葉香
、巖上珍
、黃梔香、民兵茶
、豐產(chǎn)茶
、東方紅、老茶王
、宋種古單叢
。有性繁殖植株。喬木型
, 大葉類
,中芽種。 南宋末年
,太平寺的高僧看好烏崠大庵村山腰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于是便栽種了宋種單叢茶。金枝玉葉
,茶底整潔
,葉鑲紅邊
,山韻特顯,茶氣連連綿綿
。有齒頰留芳之感
,雋永幽遠,清快爽適
,清幽淡雅
、意味深長的韻味。元成宋種系有性繁殖植株
,茶樹齡已在600年以上
,形狀奇特,品質(zhì)優(yōu)良
,該株的抗逆性和適應(yīng)性極強
,有獨特的山韻風(fēng)格。元成宋種茶現(xiàn)為單叢茶的佼佼者
,植株最大
、最健康,是粵東最老正樅茶樹
。每年產(chǎn)量是10-13斤左右
。2013年的產(chǎn)量是11.2斤。
是鳳凰茶區(qū)現(xiàn)存另外最古老的一株茶樹
。系從烏崠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后代中單株篩選而成
。生長在位于海拔約1150米的烏崠李仔坪村頂厝幾塊巨大的泰石鼓之間。據(jù)說是南宋末年由村民李氏幾經(jīng)選育后傳至今天
,樹齡達600多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管理人為村民文振南。老叢已經(jīng)有批量扦插繁殖
,形成宋種1號無性繁殖系后代
。鳳凰各地現(xiàn)均有引種栽培,高山地帶數(shù)量較多
。 主干圓徑為1.65米
,離地面60厘米處有三大分枝,圓徑分別為0.65米
、0.94米和0.75米
,分枝密度中等, 葉片呈上斜狀著生
,成葉長10.9厘米
,葉寬4.3厘米,葉形橢圓
,葉尖漸尖
,稍下垂,葉面微隆, 葉色綠
,有光澤
,葉質(zhì)硬度中等,葉身內(nèi)折
,主脈明顯
,側(cè)脈平均10對,葉緣微波
,葉齒細
、淺、鈍
,共33對
。由于茶樹蒼老,育芽能力一般
,每年只采摘一輪春茶
。 其后代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fā)期在春分前
,春茶開采期在谷雨前幾天
。發(fā)芽密度中等,芽梢較短
,新梢平均長2.5厘米
,著葉2—3片,節(jié)間長0.8厘米
,嫩梢黃綠色
,無茸毛。生殖生長因樹老衰弱
,近幾年無花也無果
,抗寒抗旱力較強,適應(yīng)性較好
。 單株產(chǎn)量高
。]958年前,春茶株產(chǎn)8斤左右
。]959年對該樹進行三改(改土
、改園、改樹)
, 即刮除樹身寄生苔蘚地衣
,剪除枯枝,搬開樹邊巖石,壘石砌坎
,擴大園基
,客:上二尺余厚,使茶樹日趨茂盛
、高大
。]963年更為旺盛,采制春茶1 7.8斤
,為歷史最高紀錄
。以后株產(chǎn)逐年下降,可悲的是1987年該樹遭到一個精神病人的砍伐
,產(chǎn)量更為低落
。后經(jīng)管理戶文氏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逐漸恢復(fù)生機
。至1990年采制春茶9.8斤
,每斤售150元。1991年春茶10.6斤
,每斤450元
。1992年春茶株產(chǎn)9斤。1993年春茶10.5斤
,每斤430元
。1994年春茶11斤,每斤450元
。1995年春茶9斤
,每斤800元。]996年春茶7.2斤
,每斤950元
。1997年管理戶在該茶樹附近,種下白葉單叢茶樹32株爭吃養(yǎng)分
。加上九十年代烏崠公路通車
,到烏崠山的人慕名必定參觀宋茶和拍照,受人為攀采和踐踏
,使植株枝疏葉稀
,土壤堅實,樹勢逐年衰退
。1997年采制春茶6.1斤
。1998年春茶5.4斤。1999年春茶降至4.8斤
。2000年春茶只剩4斤
。成茶條索緊實沉重
,色烏褐油潤,湯色金黃
,香氣濃郁
,味道甘醇,老叢韻味獨特
,回甘力強
,耐沖耐泡
。是著名的單叢名茶之一
。
花香單叢茶 別名東方紅之父。有性繁殖植株
。小喬木型
,小葉類,遲芽種
。
因成茶沖泡時溢出自然的芝蘭花吞而得名
。同時又是當(dāng)今鳳凰鎮(zhèn)單株產(chǎn)量最高的—株茶樹,故有東方紅之父的稱謂
。原種系從烏崠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后代中單株篩選而成
。由管理人文建新的祖上選育后,代代相傳至今
。生長在海拔1 200米的烏崠中心村村后的
,山頂筋底處。樹齡400多年
。老叢1984年由鎮(zhèn)政府組織扦插繁殖
,至今已經(jīng)有較大批量的無性繁殖后代,形成花香單叢茶老叢無性繁殖系
。其后代在鳳凰高l山茶區(qū)引種較多
。 植株高大,工干明顯
, 樹姿開張
, 最低分枝下垂接近地面,形似蘑菇狀
。樹高4.7米
,樹幅5.5X5.7米,主干圓徑1.58米
,分枝密度大
,葉片上斜狀著生。葉長6.3厘米
, 叫寬4厘米
,葉形橢圓或卵圓,葉尖圓尖,葉面平滑
,葉色深綠
,有光澤,葉身內(nèi)折
,葉質(zhì)硬度中等
,葉緣微波狀,葉脈8對
, 葉齒疏淺
, 齒數(shù)21對。春芽萌芽期在清明前后
,春茶采摘期在立夏前
。 發(fā)芽密度大,育芽能力強
,幼嫩芽梢淺綠色
,無茸毛。春梢長5.4厘米
,著塵葉數(shù)3—4片
,節(jié)間長1.2厘米。開花期11月15—30日
,花冠直徑4.2X3.6厘米
,花萼5片,花瓣6—8片
,花絲乳白色160枚
,花藥黃色,柱頭三分*
,淺綠色
,結(jié)實率低,朔果灰褐色
,內(nèi)含茶籽多數(shù)為2—3粒
。/
單株產(chǎn)量高。樹勢壯旺
,年采摘3輪次
,全年株產(chǎn)超過20斤。1990年采制春茶14斤
。1995年春茶15斤
,每斤毛茶銷售200元。1996年5月6日采制春茶16斤
,每斤售出220元
。1997年春茶13斤
,1998年春茶19斤,1999年春茶19.5斤
。
成茶外形美觀
,條索緊結(jié)較直而纖細,色洋灰褐油潤
,湯色金黃,滋味醇厚
,芝蘭花香氣清高,老叢特韻明顯
,耐沖泡
。
宋種芝蘭香 ,也是宋代4株老名叢之一.老叢母樹共有2株
。產(chǎn)地及分布:原產(chǎn)廣東省潮安縣鳳凰茶區(qū)
。相傳植于南宋末期,距今有700多年歷史
。這幾年在廣東省農(nóng)業(yè)廳、潮州市林業(yè)局主持下
,采用嫁接法推廣
。廣東北部、西部茶區(qū)有少量引種
。 特征:植株高大
,其中一老叢母樹高5,9m
,樹冠幅7·9m
,樹姿較直立,分枝密度中等
,葉片上斜狀著生
。葉長橢圓或略倒卵圓形,葉色黃綠
,葉身內(nèi)折
,葉面平,葉緣波狀
,葉尖漸尖
,葉齒稀銳,葉質(zhì)中等
。芽葉黃綠色
,茸毛少,一芽三葉百芽重113g.特性:芽葉生育力中等
。一芽三葉期5月上旬
。老叢單株產(chǎn)量最高9·9kg
。后代產(chǎn)量較高。適制高香型烏龍茶
,制紅茶
、綠茶也有突出的品種香,香型為芝蘭香
。制烏龍茶
,品質(zhì)特優(yōu),香氣幽雅
,有細銳的芝蘭花香
,滋味醇厚鮮爽,回甘力強
,湯色橙黃明亮
,極耐沖泡,有明顯的高山老叢"特韻"
。春茶放至年底 "返春"后
,香味更優(yōu)。適應(yīng)性強
。扦插繁殖力中等
。盛花期在10月下旬,花而不實
。
適栽地區(qū):最適區(qū)為海拔800m以上的廣東大
、中葉種茶區(qū),次適區(qū)為400m以上大
、中葉種茶區(qū)
。) 栽培要點:宜采用雙行單株或單行雙株條植,每667m2
,植3000株左右
。用分段修剪法適時定型修剪,投產(chǎn)前期以養(yǎng)為主
,采養(yǎng)結(jié)合
,促進分枝。
蜜蘭香單叢
產(chǎn)地及分布:原產(chǎn)廣東省潮安縣鳳凰茶區(qū)
,母樹已有200年以上歷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鳳凰茶區(qū)種植面積近7Ohm
特征: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張
,分枝中等
,葉片稍上斜狀著生。葉長橢圓形
,葉色黃綠
,富光澤
,葉身內(nèi)折,葉面平
,葉尖漸尖
,葉緣平,葉齒鈍淺
,葉質(zhì)厚軟
。芽葉淺黃綠色,茸毛少
,芽三葉百芽重122.0g. 特性:芽葉生育力強
。葉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下旬。產(chǎn)量高
,每667m2達150~300kg
。制烏龍茶,品質(zhì)特優(yōu)
。成茶有濃蜜幽蘭特韻
,香氣酶郁持久,滋味濃醇甘爽
,湯色橙黃明亮
,耐沖泡,品質(zhì)穩(wěn)定
。制紅茶、綠茶也有品種特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鼓嫘院颓げ宸敝沉ぽ^強。盛花期10月中旬
,花而不實
。 ) 適栽地區(qū):最適宜區(qū)海拔為600m以上的廣東大、中葉種茶區(qū)
,次適宜區(qū)為300m以上茶區(qū)
。
栽培要點:宜采用雙行單株或單行雙株條植,每667m2植3000株左右
。
八仙 又名八仙過海
。是原有單株母樹的無性繁殖個體,經(jīng)多年培育形成的老叢
。其后代屬無性繁殖系
。喬木型,中葉類
,遲芽種
。母樹原產(chǎn)于鳳凰鎮(zhèn)鳳西埡后村
,系從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后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其無性繁殖后代
,現(xiàn)已在鳳凰茶區(qū)及潮安縣各產(chǎn)茶鎮(zhèn)廣泛栽培
。也是鳳凰茶區(qū)主要栽培品系之—。饒平縣
、粵北
、粵西茶區(qū)亦有引種。該種系烏崠山名叫文混的茶農(nóng)于1898年從埡后村黃甘樹的“大烏葉’(與“接種”單從茶同一母樹)茶樹上選取插穗
,用長枝無性繁殖法扦插活八株茶苗后
,分別栽種在刁二問地理條什的茶上,長大后除了樹型有差異外
,其他都保持原母樹的優(yōu)良性狀
,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樣,1958年鳳凰茶葉收購站站長尤炳回將其命名為“八仙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眴螀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后來簡稱為“八仙茶”。
調(diào)查樹生長在海拔1050米的烏崠李十子坪村下厝叫下路腳的茶園里
。栽培歷史100多年
,管理人為村民文統(tǒng)濤。植株高大
,樹姿較開張
,樹高4.8米,樹幅5.3X4.8米
,主干圓徑0.95米
,分枝密,最低分枝高度90厘米
,葉片上斜狀著生
。葉長9.8厘米,葉寬4.2厘米
,葉形長橢圓
,葉尖圓尖而下垂,葉面隆起
,葉色深綠
,有光澤,葉身內(nèi)折
,葉質(zhì)硬度中等
,葉緣波狀,葉脈9對
,細
、淺
、利的葉齒28對。春芽萌發(fā)期在清明前后
,春茶采摘期多數(shù)年份在立夏后3—5天
,是烏崠山春茶采收最遲的“收山茶”之一。發(fā)芽密度
,戶等
,芽葉肥壯,其后代育芽能力較強
,幼嫩芽梢深綠色
,無茸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愦荷议L14厘米
,著生葉數(shù)3—4片,節(jié)間長1.8厘米
。11—1 2月為開花期
,盛花期11月5—20日,花冠直徑3.8X4.2厘米
,花萼5片
,花瓣6—8片,花絲乳白色中略帶淺綠色
,98—170枚
, 花藥淺黃色,柱頭三分* 淺綠色
,1995—1996年都是只開花不結(jié)實
。
單株產(chǎn)量高。植株枝繁葉茂
,年新梢生長3輪,全年株產(chǎn)約14斤茶
。1996年5月13日采制春茶9斤
,每斤1200元。1997年5月3日采制春茶9.5斤
,每斤2000元
。1998年春茶9斤,每斤1200元
。1999年春茶9.3斤
,每斤1400元。是鳳凰山名單叢之一
。 成茶條索緊直
,較其他單叢茶碩大
,黑褐色,油潤有光澤
,湯色金黃
,清澈明亮,韻味獨特
,甘醇爽口帶微甜
,香氣高銳濃郁,耐沖耐泡
。
姜花香 又名姜母香
、通天香。有性繁殖植株
。小喬木型
,中葉類,中芽種
。
原種系從烏崠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后代中單株篩選而成
。因成茶沖泡時,飄溢出清高的姜花香氣而得名
;又因滋味甜爽中帶有輕微生姜辣味而稱為姜母香
。生長在海拔約900米的鳳西中坪村半山腰的茶園里,樹齡100多年
,管理人張鵬臻
。老叢已經(jīng)有少量扦插和嫁接繁殖,其后代主要分布在中坪及附近各村
。 植株較高大
,樹姿較開張,樹高3.86米
,樹幅4.26X3.76米
,主干圓徑1.1米,分枝密度中等
,葉片上斜狀著生
。成葉長9.6厘米,寬3.7厘米
,葉形長橢圓
,葉尖漸尖或鈍尖,葉面微隆
,葉色綠
,有光澤,葉身平展,葉質(zhì)硬度中等
,葉緣波狀
,葉齒疏淺,齒數(shù)28對
,葉脈6對
。春芽萌芽期在春分前后,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前后
。發(fā)芽密度較大
,發(fā)芽較整齊,育芽能力中等
,芽色淺綠
,無茸毛。春梢肥壯
,持嫩性較強
,春梢長11厘米,著生葉數(shù)3—4片
,節(jié)間長2
,4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
,國慶節(jié)以后為新梢休止期
。盛花期11月15—30日,花冠直徑3X3.6堙米
,花絲140—156枚
,花量少,結(jié)實率低
,朔果大部分內(nèi)含2粒茶籽.單株產(chǎn)量中等
。全年株產(chǎn)茶葉4斤左右。1996年4月27日采制春茶2.1斤每斤售價1500元
。1997年4月17日采制春茶2.8斤
。2001年采制春茶2.2斤,每斤銷售8000元
。
成茶條索緊直
,較纖細,淺黃褐色油潤
,湯色金黃明亮,姜花香氣清高持久
,味道鮮爽
,微甜中稍帶生姜味,韻味獨特,耐沖泡
。是鳳凰山名單叢茶樹之一
。
玉蘭香單叢
產(chǎn)地及分布:原產(chǎn)廣東省潮安縣鳳凰茶區(qū),母樹有200多年歷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鳳凰茶區(qū)種植面積近7Ohm2
。廣東羅定、英德茶區(qū)有少量引種
。特征:植株高大
,樹姿較直立,主干明顯
,分枝密度中等
,葉片稍上斜狀著生。葉長橢圓形
,葉色綠
,富光澤,葉身稍內(nèi)折
,葉面微隆
,葉尖漸尖,葉緣平
,葉齒稀淺
,葉質(zhì)較軟。芽葉黃綠色
,茸毛少
,一芽三葉百芽重130·g。
特性:芽葉生育力較強
。一芽三葉期為4月下旬
。產(chǎn)量中等,每667m2達1OOkg以上
。適制烏龍茶
。成茶色澤烏親,玉蘭花香清幽酶郁
,滋味濃醇鮮爽
,湯色清澈明亮,連泡十兒次香味猶存
。適應(yīng)性和扦插繁殖力較強
。盛花期11月上旬,花多少實
。
適栽地區(qū):最適宜區(qū)為海拔400~5OOm以上廣東大
、中葉種茶區(qū)
。 栽培要點:(同玉蘭香單叢)。
桂花香單叢
無性系
。小喬木型
,大葉類,中生種
。二倍體
。為鳳凰單叢花蜜香型珍貴名叢之一,因有桂花香味而得名
。 產(chǎn)地及分布:原產(chǎn)廣東省潮安縣鳳凰茶區(qū)
,母樹有300多年歷史。
特征:植株高大
,樹姿半開張
,分枝尚密,葉片上斜狀著生
。葉片橢圓形
,葉色黃綠,富光澤
,葉面平
,葉緣平,葉身內(nèi)折
,葉齒稀銳
,葉質(zhì)厚軟。芽葉淡黃綠色
,茸毛少
,葉芽三葉百芽重115.0g. 特性:芽葉生育力尚強。葉芽三葉期為4月上
、中旬
。產(chǎn)量中等,每667m2達1OOkg以上
。適制烏龍茶
。成茶桂花香清幽細長,滋味濃醇爽口
,湯色橙黃明亮
,耐沖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购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扦插繁殖力強。盛花期為11月上旬
,花而不實
。
適栽地區(qū):最適宜區(qū)為800~10OOm的廣東省大
、中葉種茶區(qū),次適宜區(qū)為400~600m茶區(qū)
,低山、水田不宜種植
。栽培要點:(同玉蘭香單叢)
。
蛤蛄撈單叢
又名老蛤摸。無性系
。.因母樹形態(tài)取名
。
產(chǎn)地及分布:原產(chǎn)廣東省潮安縣鳳凰茶區(qū),在鳳凰高山茶區(qū)有少量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