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
,將以補茶話焉”
,說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
,《安溪縣志》有“常樂
、崇善等里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后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fā)展
。詩人阮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郁嵯峨
,甚陰常濕生叢茶。居人清明采嫩葉
,為價甚賤保萬家……”之句
。隨之茶區(qū)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yōu)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制茶品質為最優(yōu)
。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
,由于它適制烏龍茶
,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制成的烏龍茶
。而在臺灣
,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
,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
,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
安溪鐵觀音制作嚴謹
,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
,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為春茶
,產量占全年總產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為夏茶
,產量占25~3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為暑茶
,產量占15~20%
;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為秋茶,產量占10~15%
。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
。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
,俗稱秋香
,但湯味較薄。夏
、暑茶品質較次
。鮮葉采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后,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
,采下二
、三葉。采時要做到“五不”
,即不折斷葉片
,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
,不帶單片
,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
,特別是早青
、午青
、晚青要嚴格分開制造,以午青品質為最優(yōu)
。
安溪鐵觀音的制造工藝
,要經過:涼青、曬青
、涼青
、做青、(搖青攤置)
、炒青
、揉捻、初焙
、復焙
、復包揉、文火慢烤
、揀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
優(yōu)質鐵觀音茶條卷曲、壯結
、沉重
,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
,砂綠顯
,紅點明,葉表帶白霜
,這是優(yōu)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征之一
。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艷清澈
,葉底肥厚明亮
,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
,入口回甘帶蜜味
;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譽”
。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
,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為豐富,而且中
、低沸點香氣組分所占比重明顯大于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制成的烏龍茶
。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啟立即芬芳撲鼻
,滿室生香
。生產出優(yōu)質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①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②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
、氣候環(huán)境中
,并得到精心培育;③精湛的采制技術
。三者缺一不可
。
鐵觀音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
、廈門
、漳州以及廣東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tǒng)的“功夫茶”品飲方式
。使用陶制小壺
、白瓷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燙熱
,然后在壺中裝入相當于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
,沖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
,正是“未嘗甘露味
,先聞圣妙香”。1~2分種后將茶湯勻傾入小盅內
,先嗅其香,繼嘗其味
,淺斟細啜
,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有朋自遠方來
,饗以功夫茶
,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而品飲者亦以能嘗到一杯名貴的鐵觀音茶為快
。
鐵觀音茶問世以來
,以其優(yōu)異品質馳名遐邇。鐵觀音原產地堯陽鄉(xiāng)人在臺灣省
、港澳地區(qū)以及越南
、泰國、印尼
、新加坡經營茶行多達130余家
。1945年王聯(lián)丹莊的“泰山峰”牌鐵觀音在新加坡獲得一等獎金牌。1950年王炳記的“碧天峰”牌鐵觀音在暹羅(即泰國)獲得特等獎金。1982年被商業(yè)部評為國優(yōu)產品
,名列全國首位
。同年國家經委授予安溪茶廠出品的“安溪鳳山牌特級鐵觀音”以金質獎章的最高榮譽。
鐵觀音茶一向為閩
、奧
、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品嘗
,輒難釋手
,50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為華北人民所喜愛
,現在則美名遍及全國各地
,消費量在不斷增長。1979年
、1984年日本市場兩度掀起“烏龍茶熱”
,特別是福建鐵觀音,更以其迷人的香味
,風靡日本各地
。在日本,鐵觀音幾乎已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
本山茶:外形 條索尚肥壯
,緊結
,較沉重,葉梗紅亮
,細瘦整齊
,尾部稍大,竹子節(jié)明顯
,色澤烏潤呈熟透的香蕉皮色
,具有青蒂綠腹紅點的特點。
內質: 湯色橙黃色或清黃色
,味清純
,略濃厚,香氣類似鐵觀音但較清淡
。
葉底:黃綠色
,葉尾尖薄,長圓形
,葉面有隆起
,主脈略細稍浮白。
本山茶
,原產于安溪
。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莊燦彰撰《安溪茶業(yè)調查》稱:“此種茶發(fā)現于60年前(約1870年),發(fā)現者名圓醒,今號其種曰圓醒種
,另名本山種
,蓋堯陽人指為堯陽由所產者”。香高味醇
,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似
。該茶于1984年在全國茶樹良種審定會上被認定為全國良種。在安溪栽培面積達1.6萬多畝
,居全縣第三位
,為縣內四大當家良種之一。主產于安溪西坪
、虎邱
、蓬萊、尚卿
、長坑
、蘆田等鄉(xiāng)鎮(zhèn),并先后傳播到閩南
、閩中等部分烏龍茶區(qū)
。
本山茶也是無性系品種,屬灌木型
、中葉類
、中牙種,樹姿開張
,枝條斜生
,分枝細密,葉型橢圓稍長
,葉薄質脆
,葉片稍內卷,葉緣波浪明顯
,葉齒大小不均
,牙密而且細長
,和鐵觀音有點相似
,品質較優(yōu),有觀音弟弟之稱
,系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
本山因其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所以價格比較便宜
。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其與鐵觀音的區(qū)別
,所以很多茶葉店都將其當成鐵觀音來賣。其香氣與鐵觀音雖然不同,但品質也非常出色
,品質優(yōu)良
,香高品醇,同時也具有烏龍茶耐泡的共同特性
,加上價格實惠
,是愛喝鐵觀音的朋友們的最佳替代品了。
注意:如果是毛茶
,本山的茶梗細而長
,由于做工的原因,本山茶梗會出現“肉斷皮不斷的”現象
,產生茶梗一節(jié)一節(jié)的
,很像竹子的桿,因此
,本山梗有“竹子節(jié)”的俗稱
,而鐵觀音,則一折即斷
,而且橫截面相當整齊
,像用刀子砍過的一樣,而本山
,你怎么折
,那個橫截面都會有“胡須”。
另
,鐵觀音的鋸齒很鈍
,而且不規(guī)則,本山的鋸齒相對較尖銳
,較規(guī)則
。
毛蟹:外形茶條緊結,梗圓形
,頭大尾尖
,牙葉嫩,多白色絨毛
,俗稱白心尾
,色澤褐黃,尚鮮潤
,砂綠細而不明顯
。
內質: 湯色清黃或橙黃色,滋味清純略厚
,香清高
,略帶茉莉花香
,稱為清花味。
葉底:葉張圓小
,中部寬
,頭尾尖,呈橢圓形
。葉緣鋸齒深
,密,銳而且鋸齒向下鉤
,似鸚鵡嘴
,葉片較薄,主脈稍浮現
。
毛蟹植株灌木型
,中葉類,中芽種
。樹姿半開展
,分枝稠密;葉形橢圓
,尖端突尖
,葉片平展;葉色深綠
,葉厚質脆
,鋸齒銳利;芽梢肥壯
,莖粗節(jié)短
,葉背白色茸毛多,開花尚多
,但基本不結實
。一年生長期8個月。育芽能力強
,但持嫩性較差
,發(fā)芽密而齊,采摘批次較多
,樹冠形成迅速
,成園較快,適應性廣
,抗逆性強
,易于栽培
,產量較高
。適制烏龍茶
,為高級“色種”的原料;制紅
、綠茶
,毫色顯露,外形美觀
,品質尚佳
。
大葉烏龍(又名大葉烏)
原產于安溪長坑珊屏。無性系品種
。其由來:相傳清雍正九年(1731)
,安溪長坑人氏蘇龍,將安溪一種茶苗移栽于建寧府(今南平市)
,產量高
,品質好,當地茶農認定為優(yōu)良品種
,竟相繁殖栽培
。沒過幾年,蘇龍辭世
,當地茶農以蘇龍姓名諧音命名為“烏龍”
。后又根據其品種特征,稱為“大葉烏龍”
,而區(qū)別于其他烏龍品種
。
大葉烏龍植株灌木型,中葉類
,中芽種
。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
,節(jié)間尚長
;葉橢圓形或近倒卵形,尖端鈍而略突
,葉面略呈弧狀內卷
,葉色暗綠,葉厚質脆
,鋸齒較細明
。開花結實率尚高。適應性廣
,抗逆性強
,根系發(fā)達,耐旱又耐寒
,少受病蟲為害
,育芽能力強
,產量較高。制烏龍茶品質尚佳
,制綠茶品質尚好
,制紅茶品質次之。
梅占:
原產于安溪蘆田
。無性系品種
。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種是,清道光元(1821)前后
,蘆田有一株茶樹
,樹高葉長,但不知其名
。有一天
,西坪堯陽王氏前往蘆田拜祖,蘆田人特意考問王氏那株茶叫名
?王氏不知
,一時答不上來,抬頭偶見門上有“梅占百花魁”聯(lián)句
,遂巧取“梅占”為其茶名
。另一種是,清嘉慶十五年(1810)前后
,安溪三洋農民楊奕糖在百丈坪田里干活
,有位挑茶苗的老人路過此地,向楊討飯
,楊盡情款待
,老人以三株茶苗贈送。楊把它種在“玉樹厝”旁
,精心培育
,長得十分茂盛。采制成茶
,香氣濃郁
,滋味醇厚,甘香可口
。消息一傳開
,大家爭相品評,甚為贊賞
,但叫不出茶名來
。村里有個舉人根據該茶開花似臘梅的特征,將其命名為梅占
。此后三村五里廣植擴種
,就逐漸馳名各地
。
梅占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
,中芽種。樹姿直立
,主干明顯
,分枝較稀,節(jié)間甚長
;葉長橢圓形
,葉色深綠,葉面平滑內折
,葉肉厚而質脆
,葉緣平鋸齒疏淺。開花多
,結實少
。育芽能力強,芽梢
。
黃金桂:外形 條索尖梭且較松
,體態(tài)較飄,不沉重
,葉梗細小
,色澤黃楠色,翠黃色或黃綠色
,有光澤
。
內質: 湯色金黃明亮或淺黃明澈。香氣特高
,芬芳優(yōu)雅
,常帶有桂花,梔子花和梨香的混合香
,滋味醇細鮮爽
,有回甘,適口提神
,素有香
,奇,鮮之說
。
葉底:黃綠色
,葉片先端稍突間,呈長圓形
,主脈浮現
,葉片較薄
,葉緣鋸齒教淺。
“黃旦”又名黃金桂
。 原產于安溪縣
。其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
,早芽種
。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
,節(jié)間較短
;葉片較薄,葉面略卷
,葉齒深而較銳
,葉色黃綠具光澤,發(fā)芽率高
;能開花
,結實少。一年生長期8個月
。適制烏龍茶
,也適制紅、綠茶
。制烏龍茶
,香奇味佳,水色金黃
,葉底黃亮
,獨具一格。安溪黃金桂較之鐵觀音
,湯色較濃
,香味撲鼻。
(一)黃旦的采制工藝是烏龍茶中風格有別于鐵觀音的又一極品
。采制工藝十分”考究
。只有掌握恰當,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品種特征
。黃旦一年可采四至五季
,即春茶、夏茶
、暑茶
、秋茶和冬茶(又稱冬片)。春茶萌芽期一般在三月上、中旬
,采摘應擇新梢伸育形成駐芽后
,頂葉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采下二、三葉
。過嫩成茶香低味澀
,過老則香粗味淡;同時
,要注意輕采輕放
,及時收青,妥為貯運
,防止劣變
。黃旦梗細小
,葉較薄
,氣孔大而密,含水量少且散失快
,易發(fā)酵
,在初制時仍按照閩南烏龍茶的初制工藝進行,即鮮葉
、涼青
、曬青、搖青
、炒青
、揉捻、初烘
、包揉
、復烘、復包揉
、烘干
,但尤其要注意把握有利于“保水保青”的技術要點,曬青應比鐵觀音輕
,搖青也宜輕
,轉數宜少。前幾次涼青時間宜短
,待鮮葉青氣消失
、清香顯露、散發(fā)出馥郁茶香
,葉面呈青綠色
,有光澤,葉蒂青色,葉緣米紅色
,葉面略卷
,即可進行炒青。則還應注意的是
,炒青時間宜短
,但要炒透,烘焙溫度宜稍低
,火候宜稍輕
,才能保證成荼香氣清純。
(二)黃金桂的品質特征 由于茶樹品種和制作上的特色
,形成了黃旦獨特的品質
。黃旦品種制成的黃金桂成品茶,其“貴氣”主要顯示在“一早二奇”上
。一早
,即萌芽、采制
、上市早
。黃旦一般為4月中旬采制,比一般品種早10余天
,比鐵觀音早近20天
。二奇,即外形“黃
、勻
、細”,內質“香
、奇
、鮮”。黃金桂成品茶的品質特征為
,外形條索緊細卷曲
,色澤油潤金黃;內質香氣高強清長
,優(yōu)雅奇特
,味似桅子花、桂花
、梨花香等混合香氣
;滋味清醇鮮爽;湯色金黃明亮
,葉底黃綠色
,紅邊尚鮮紅
,柔軟明亮。素以“一聞香氣而知黃旦”而著稱
,古有“未嘗天真味
,先聞透天香”之譽。品飲精品黃金桂
,湯色金黃明亮
,輕嗓滿口生津,滋味清醇甘鮮
,飲后齒頰留香
,沖泡多次仍有余香,令人心曠神怡
。黃金桂正因其獨特的品格和上市早的優(yōu)勢
,贏得市場,倍受茶人青睞
。
跟桂花樹葉子很像的叫什么茶葉?
1.
說起閩南烏龍茶的早春品種“黃金桂”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
,這也不奇怪
,與鐵觀音這等閩南烏龍茶的當家品種相比
,黃金桂的確屬于地道的小眾茶
。
不過,小眾并不意味著“茶不如人”
。
有時候
,墻內開花還墻外香呢!
可能很多茶友感到莫名奇怪
,放著這么多烏龍茶品種不說
,偏生單挑這款小眾茶說
,義芳君您這安著什么心哪!
其實,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黃金桂就是閩南烏龍茶
,乃至福建烏龍茶里的那只“鴨”——這款茶是閩南烏龍茶眾多品種中最早與大家見面的品類
,而且也還是閩南烏龍茶的四大當家花旦之一,主產于安溪縣
。
您瞧
!前幾天,義芳君閑得沒事
,上山兜轉了一圈
,果不其然,當周邊鐵觀音、大葉烏龍
、本山
、毛蟹等本家兄弟們還在養(yǎng)精蓄銳,黃金桂早已按捺不住
,探出頭來俏爭春
!
照此樣子,估摸著差不多再過十來天
,也就是清明節(jié)前后也就能嘗鮮了
!難怪有茶人稱之為烏龍茶里的“明前茶”,竟也不奇怪呢
!說到這里
,該好好敲打一下那些只認“明前茶只有綠茶”人的腦袋了,想不到烏龍茶里也有明前茶呢
!
2.
好了
,話說回來,這黃金桂究竟長啥樣
?有什么特點讓人耳目一新的呢
?
其實,您別說
,還真有
!不說它長得如何像迎春、探春一般大家閨秀吧
,但好歹也是小家碧玉般的秀美
。
黃金桂的葉片顯得比較薄,葉色黃綠透著光澤
。遠遠望去
,就是一片明晃晃的黃綠色海洋,在周邊茶園中具有非常明顯的辨識度
。
黃金桂
,本名叫“黃旦”或“黃棪”,還被人們美譽為“透天香”
。
茶如其名
,我們不妨從黃金桂的名稱入手來認識一下黃金桂茶吧。
先來說說黃旦(黃棪)
。
這名稱才算是黃金桂的本名
。大凡有名有姓的茶葉一般都有一段美麗的歷史傳說,黃金桂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