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著一個帖子:“在你很小的時候,父母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所以他們吃飯弄臟衣服時,請不要怪罪;如果有一天,他們站也站不穩(wěn)、走也走不動了,請你抓住他們的手,就像當年他們牽著你一樣……”這段話其實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總有一天,父母會成為你的孩子。當我們和父母的角色互換時,請像當初他們對待我們那樣去關愛他們。
父母開始變得像孩子
37歲的劉先生來北京十多年,每年跟父母見面都很少,父母只能通過電話了解兒子的工作和生活。“近一兩年,我感覺特別明顯,以前爸媽一周打一兩次電話,現(xiàn)在恨不得一天打兩三個,說的都是一些瑣事,比如電視壞了怎么辦,某某保險能不能買等等?!眲⑾壬f,回想小時候,爸爸是他的“十萬個為什么”,無論什么問題,他都會得到耐心的解答;現(xiàn)在角色互換了,他卻總忍不住用不耐煩的口氣回應。
網友羽翼的一段話,更是讓太多人感同身受:“在家照顧老爸幾天,看見他就像看到孩子一樣,我悄悄走進他的臥室,老爺子睡得很香,燈沒關,電視還在那里閃呀閃……立刻想起了小時候爸媽給我關燈的場景?!?/p>
吳先生的父親80多歲了。他回憶說,有一天他買回一盆水仙,父親問:“這是啥?”他回答:“這是水仙?!边^了一會兒,父親又問,他不耐煩地說:“都說了是水仙,記不住嗎?!”到了下午,上幼兒園的兒子回來問了同樣的問題,吳先生告訴他“這是水仙”。不一會兒,兒子又問。就這樣,一個問題,他回答了兒子8次?!巴蝗婚g,我想起上午對待父親的一幕,又記起很多年前,父母也曾這樣一遍遍重復回答我的問題,感到很不是滋味?!?/p>
角色互換,我們沒做好
可以說,角色互換后,大多數(shù)年輕人做得都不好。有人這樣總結:“我們處在一個尷尬的年齡,開始關心爸媽,卻不愿說出口;想多陪陪爸媽,卻更貪戀手機電腦;知道爸媽想和自己說話,卻不知道他們的話要怎么接;看到爸媽在變老,卻不耐煩他們的過時和嘮叨。心里時時刻刻在愧疚,卻依然帶給他們落寞?!边@種矛盾心理的普遍存在,主要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認知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結構會發(fā)生變化,功能出現(xiàn)退化,導致記憶力、辨別力、學習能力等認知功能下降,有的老人還會有智力和行動障礙,再加上高速發(fā)展的科技,導致老人與社會脫節(jié),因此比較依賴子女。另一方面,年輕人的心態(tài)和價值觀因求學和工作閱歷增加而改變,面對父母的原地踏步,就容易出現(xiàn)互不理解、溝通困難的情況。
第二,中國父母的教育,主要以孩子為中心,父母時刻惦記孩子的所需所想,甚至在年老后還為孩子的房貸、車貸乃至生活奔波。這樣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方式,被一代一代傳遞和延續(xù)下去,年老的父母就成了容易被忽略的“免費保姆”。但請別忘了,終究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想想現(xiàn)在的父母,或許就能看到老去的自己。
第三,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壓力倍增,忙是現(xiàn)實,也是借口。我們總覺得“來日方長”,對父母說忙總是理直氣壯,陪伴父母的計劃總會一推再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不論再忙,都會抽時間陪孩子去公園、做游戲。
長期的忽視,難免給老人帶來身心傷害。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寂寞、缺少關愛的老人免疫功能容易下降,慢性病增多。美國加州大學對1600名60歲以上老人的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經常感到孤獨的老人,壽命會減少6年。如果父母突然變得沉默,或者脾氣變差、容易激動,甚至得理不饒人,主動要求別人的關注和關懷,說明老人缺愛了。
給父母更多的愛
當你站在學校門口,看著孩子飛奔進懷抱時,可曾想過,這種熟悉的幸福,父母如今只能獨自懷念;當你手把手教孩子認識世界時,可曾想過,這份耐心和寬容,父母已經許久沒有感受到了。當父母被不可逾越的時間和高速發(fā)展的科技拋棄時,我們應該像對待孩子一樣,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對此,李娟研究員給出以下建議:
多幾句問候。把每天跟孩子說話的時間分配一些給父母,與父母同住的子女尤其應該做到這一點。“今天去哪兒溜達了、買什么東西了”……從聊天中,子女不但能得知父母近期的身體情況,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比如老人是否聽信他人,上當受騙等。
多一點耐心。父母學習發(fā)短信、用微信,其實是不愿錯過你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不要嫌他們學得慢,要像對待孩子一樣耐心。如果老人經常聽到的是子女不耐煩的口氣,再遇到問題就會憋在心里,時間一長,容易變得沉默寡言、抑郁焦慮。
多一些嘗試。帶父母去看看電影、唱唱歌,學習電腦和攝影,讓他們也體驗一下年輕人的生活,與時俱進的老人內心少了“老了不中用”的感覺,就會變得更有自信,對身心健康都有益。
多幾種技巧。首先是聊天技巧,有人抱怨爸媽每次打電話總是“老三句”―――吃了沒、工作累不累、身體怎么樣,根本說不到一塊。其實,跟父母聊天可以先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入手,找出一兩件事來征求父母的意見,讓他們覺得被尊重和認可,然后再談別的事。其次是相處技巧,要關注、了解父母的需求,并坦誠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小事上,子女多做妥協(xié);不要試圖改變父母,畢竟他們這么過了半輩子。第三是哄父母開心的技巧,比如陪媽媽逛街,和他們一起運動,整理兒時照片,聽他們講年輕時的故事等。
成功的父母對孩子采取愛而不嬌、嚴格而又民主的態(tài)度。家長會后您要注意客觀地向孩子傳達老師的話,起密切孩子和老師感情紐帶的作用。切不可只字片語地片面學舌,更忌諱拳腳相加,這樣只會影響師生間的正常關系。那么,家長怎樣做才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要了解研究孩子。有位母親要求孩子不進游戲廳,但當孩子磨著要錢去玩時,心又軟了,放棄了要求,還囑咐孩子別告訴爸爸。
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家長都應以愛護孩子、培養(yǎng)其良好的品行為出發(fā)點,以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態(tài)度貫穿始終。獎勵懲罰要適度。每逢寒暑假,常見有些家長領著考試出色、升學理想的孩子出入于麥當勞、大商場,孩子儼然立了大功一般。其實學生努力學習,與工人努力生產農民努力勞動父母努力工作一樣天經地義。
孩子基本是在家長、老師最直接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因此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配合,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一旦家長與老師發(fā)生矛盾,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孩子,因為孩子不知道究竟哪方的意見對時,容易混淆是非觀念,處于兩難境地。不可否認,作為教師的一方,在教育學生、對待家長中,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處理問題簡單粗暴、訓斥家長等等。
在他知道做錯事情,想辦法哄你開心的時候。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愛我們,孩子是最不希望我們受傷害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我是從我和兒子相處的日常溫馨時刻體會出來的。
暖心時刻1:當他發(fā)現(xiàn)我有些生氣,眉頭皺起的時候,他就會說:“媽媽不要生氣,我再不惹你生氣了”。然后用手來撫平我緊皺的眉頭,直到我的眉頭舒展開,他才會安心。
暖心時刻2:他經常用“好的,我不再這樣做了”,然后再親親你的臉,說“媽媽,我愛你”。來哄生氣的我。
暖心時刻3:在你大聲吼過他,他手足無措,這個時候你的一個擁抱,馬上會使他安靜下來,緊緊的抱緊你,看著他委屈的神情,作為媽媽你就會為你方才的行為后悔萬分。
我的女兒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
有一天,我下班回來,剛進家門,她歡快開心的朝我跑過來,迎接我,將握著的一團東西塞到我手里。
我一看,一團用餐巾紙包著的東西。
這是什么?
女兒一臉期待的仰頭看著我,沒有說話。
我一層一層的揭開餐巾紙,里面露出了紅燒肉,并且紅燒肉上也粘上了紙。
外婆在旁邊說,“這是你女兒中午在幼兒園吃了紅燒肉,覺得特別好吃,專門包起來帶回來給你吃的!”
那一刻,我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
我一邊吃著粘著紙的紅燒肉,一邊蹲下來,緊緊抱著小小的女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能告訴她,紅燒肉真香,真好吃!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記得大概孩子兩歲半的時候,孩子慢慢懂事了,有次因為我有事處理,就把孩子放她奶奶家,準備離開的時候,孩子那種不舍的表情,眼睛含淚,讓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也很不舍,很想哭。這個時候我感受到原來孩子已經這么離不開我,依賴我了。
外婆讓非常生氣委屈的兒子打媽媽一下,兒子說:“不行!我不舍得?!鳖D時,我后悔的眼淚奪眶而出:兒子比我想象的要愛我!
兒子從一歲多跟小朋友玩,我就知道了,他個性好強。被我引導得分享是會的,可是誰要不經他同意搶他玩具,他肯定要搶回來。哪怕是搶玩具的孩子大得多,他也毫不畏懼。
上學了,知道打架不好,他的原則是你不動我不動??墒侵灰l先惹他,他立馬還手,像條件反射似的,而且一定要打贏。同學一般不敢惹他。
可就是這樣個性的兒子,在我用力的打了他兩下手臂(揮手時甚至還不小心刮到他臉上了,只因輔導作業(yè),覺得他沒用心聽),在他最委屈最生氣時,外婆哄他,讓他打一下媽媽,他卻說,他舍不得!
“不舍得”,僅僅三個字,卻道盡了他對父母濃濃的愛,讓我瞬間感受到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愛父母。讓我們對孩子更多一點耐心和愛吧!.
當我態(tài)度不好,并且大聲訓斥孩子,孩子突然抱住我說,媽媽,I love you, I am sorry! 媽媽,我愛你,對不起!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媽媽都會有這個感受 不管我們怎么對待孩子 孩子依舊會愛我們
你所描述的情景,是因為孩子有自愈能力,但傷害并非消失,而是放在了他的潛意識里面。他能夠那么容易原諒父母的過錯,只是因為孩子會原諒。
說孩子更愛父母,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的愛更加純粹,不帶一點點雜質,孩子完全的依賴和信任父母。從生物學來說,也許這是幼兒生存下去所夾帶的技能,用無限的真心和依賴,用善于原諒的技能在促使自己能夠得到父母更大的庇護,更有可能成年。
你說的情況,第一種可能,孩子沒有安全意識,不懂得輕重后果,玩耍的時候存在錯手的可能。第二種可能是弟弟的出生,讓老大沒有安全感,覺得被剝奪了父母的愛和庇護,所以出現(xiàn)了攻擊行為。
最重要的一點,父母不要用惡意去揣測孩子,孩子沒有我們大人的心機。去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誘因,那往往都是愛的初衷。
無條件的愛他,給他更多的關愛,創(chuàng)造一些與老大的獨處時間,在大小之間保持中立,不因為小的而忽視大的,不要總讓大的讓著小的,不要在大小之間比較,讓大的參與到照顧小的中去。
'我是個全職媽媽。我記得我有一次在街上時我的鞋帶掉了。我的寶貝馬上跑過來。說媽媽,媽媽你等一會兒。我?guī)湍惆研瑤瞪?。有時候我在街上提了很多東西。寶寶馬上說媽媽,媽媽我?guī)湍闾嵯?,你一個人太累啦!有時候,我有點累頭痛,我說媽媽想睡一會兒,她說媽媽我自己去完,我不吵你,你好好睡覺吧。感覺我的孩子比我更懂事,更愛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aoren/613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治療老年病人的心理問題的處方
下一篇: 不出門也可以讓老人做健身運動保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