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易傳》中曾經(jīng)反復申述《周易》的三材之道,如《系辭傳》說:
“《易》 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薄墩f卦傳》 說:“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材而兩之,故《易》 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 六位而成章?!薄断缔o傳》還說:
“六交之動,三極之道也?!薄顿靡住?雖然博大精深,但概言之無非就是三材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其實質(zhì)內(nèi)容確是講“性命之理”的,所以《系辭傳》說:“ 《易》與天地準,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薄靶?命之理”就是“死生之說”,怎樣才能知道生物的“性命”“死生 ”呢?孔子說“樂天知命”。對天道感興趣,孜孜不倦地研究天道,就能獲得“性命”“死生”的道理。而這正是中醫(yī)學的核心內(nèi)容,即中醫(yī)的“天人合一”觀。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又說: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
其具體應用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說:“惟賢人 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中傍人事以養(yǎng)五臟?!膘`樞.邪客》 說: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jié),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胭;地有十二經(jīng)水,人有十二經(jīng)脈;地有泉脈,人有衛(wèi)氣;地有草莫,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jié);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jié);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三才之道在脈法中也有應用,如《索問三部九候論》說: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
中部地,手陽明也;
中部人,手少陰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
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人身這三部九候之脈,又與五臟系統(tǒng)各個部位有相應關聯(lián)。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這也是我建立《中醫(yī)外感三部六經(jīng)說》的根據(jù)之一。 孔子三才之道說貫穿于整個中醫(yī)學之中,就不一敘述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qimenjichu/405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孔子養(yǎng)生觀
下一篇: 孔子“以一貫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