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的形上思想與中庸的“性與道”的道德理論
中庸末后的一段
,以討論一句詩作為結(jié)語:詩曰:“德輅如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泵q有倫,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至矣。從這結(jié)語看來
,“德輔如毛”,這輕微得像毫毛一般的“德”,總還是可直接感觸到,總算是具體的事物;但“上天之載”在這里
,我們主要并非討論這句中庸的含義如何,而只是要透過它去了解到中庸這篇文章寫作上的某些特質(zhì)。猶如我們要理解“易”,便先要理解周易一書乃是“擬議”于“易”而寫作的;我柄對于中庸,則先要知道此書是在易傳的形上思想的背景下寫作的。“毛猶有倫”,中庸借用了這句詩
,乃在表達(dá)出,乾坤合德而產(chǎn)生的“仁”,它的端倪再小,在意識上總可直接把握到;而“性”則不可以直接把握了。中庸與易傳之不同
,乃是中庸從道德方面論“性”,而易傳則從形上方面論“易”。為了更明白中庸確是在易傳的形上思想的背景之下寫作的,以下我再列舉三段原文:故至誠無息
,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yuǎn),悠遠(yuǎn)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子曰:鬼神之為德
詩曰,神之格思
詩云
“至誠”即“易”
則此句對“至誠”的贊嘆
可以說,上列的后兩段
“鬼神”是“不見而章”的
從天地鬼神作比方是如此
則“神之格思”之“神”
“微之顯”
君子之道
在這里,我必需明白地指出
朱子的中庸章句則注解為:“費(fèi)
又在此段稍后處
,“詩云,鳶飛戾天”之下再解釋這個“費(fèi)”字P意義說:“子思引此詩,以明化育流行朱子的注解是可取的。
我個人的主觀
我從“用財”的“用”這方向去引申
因此,從人心言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而從“行”的方面來說
,節(jié)制于“喜怒哀樂”之間,相信一般人也能辦得到,愛人之“仁”,相信一般人都能實踐出來,然而,“及其至也”,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也要七十歲才能做到,——而“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則堯舜亦所不足其“至”之難知之處,“費(fèi)”的方面在于“仁”的感知之無止境
最后
以上,總算能夠看出來
,中庸確是在易傳的形上思想的背景下寫成的。用以貫通“人”與“易”的,是“仁”與“性”
;中庸則以“誠之”與“誠”,來貫通“仁”與“性”,完成“人與易”的天人之間的無間然的關(guān)系。這個結(jié)構(gòu),既屬于中庸,也屬于整個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以下
,先列出中庸第一章的全部原文: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
,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a致中和在這第一段里
第二段則全就“道”上說去
第三段,提出個“喜怒哀樂之未發(fā)
,謂之中”的“中”字,再提出一個“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的“和”字,把無間然的“性與道”的流行說出來了。最后
,“致中和”可使“天地位,萬物育”,則此所謂之“中和”,非僅指人心之內(nèi)之“中和”而已,乃透過人心,指向形上的“中和”。這一章的段落大略如是,現(xiàn)在來討論它的思想
。此中庸的第一章
,乃是有系統(tǒng)地把易傳的形上思想,在道德思想方面加以發(fā)揮。“易”顯其“性”
,“性”復(fù)顯為“人之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對于“易”
由于“易”的顯發(fā)
易的課題是:如何由這天下的多與動,去認(rèn)識真正的道體——“易”
而中庸的課題是:如何由這人心中的種種“喜怒哀樂”的發(fā)用
從“道”的流行的形態(tài)而言
“易”在人身之內(nèi)
此一純粹的“性”,乃人之所以生成
“易”雖在人身之內(nèi)而為“性”
以上是“性”與“道”的關(guān)系
因此
可是
因此
這“修道之謂教”
第一,這表示了
第二,“天命之謂性”
因此,從人生論這方面看去
而從儒家看來
這樣
,“修道之謂教”的修道便可以理解了,乃是中庸第二十章所說的:“修道以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只有“修道以仁”
在這個地方,需要提一提:“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對于這“不睹”
由此,我們知道了
,欲要“仁”的發(fā)用能守于“中正”,反求于“性”是必需的。反求于“性”,實無異于體認(rèn)于“易”。中庸的第一章,只說過“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卻沒有說出“性”是什么。但是,透過整章,我們卻可以看到,“性與道”在這里都被納人一個“中”字里面。這表示
,從整個人看起來,“性與道”都在人之“內(nèi)”。純粹的“性”既在人之內(nèi),“仁”也在人之內(nèi)。“中”的指謂是“內(nèi)”
,其內(nèi)涵是“性”與“仁”,并包括“仁”的發(fā)用。并,且,“中”為“天下之大本”,而“和”則為“天下之達(dá)道”,則“和”亦自“中”出。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qimenjichu/410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山天大畜">
,火命的人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