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代孟子與其弟子萬章等編著,約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孟子名軻
,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
,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
,以孔門傳人自任,后世尊稱為“亞圣”。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而成“王道”,認為人性本善
,強調(diào)個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學(xué)說與孔子學(xué)說一起
,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一書
,《史記》本傳中稱有七篇
,東漢學(xué)者趙岐作《孟子章句》,將每一篇分為上下
,成七篇十四卷
,各篇名均采擷每篇首若干字詞組成,并無實際意義
。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經(jīng)”
。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第三篇 公孫丑上 第一章
原文:公孫丑問曰:“夫子當(dāng)路于齊
,管仲
、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
?”
譯文: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dāng)權(quán)
,管仲、晏子的功業(yè)可以再度興起來嗎
?”
原文:孟子曰:“子誠齊人也
,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騿柡踉髟唬弧嶙优c子路孰賢
?’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
?’曾西艴然不悅
,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
,如彼其專也
;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
;功烈
,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
?’”
譯文: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
,只知道管仲、晏子
。曾經(jīng)有人問曾西:‘您與子路哪個更有才能
?”曾西不安地說:‘子路可是我先輩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
?’那人又問:‘那么您與管仲哪個更有才能呢
?’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你怎么竟拿我和管仲來相比呢
?管仲得到國君的信賴是那樣的專一
,主持國政的時間又是那樣的長久,可成就的功業(yè)卻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你怎么竟拿我和他來相比呢
?’”
原文: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
譯文:孟子接著說:“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
,你以為我愿意跟他相比嗎?”
原文:曰:“管仲以其君霸
,晏子以其君顯
。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
譯文: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
,晏子輔佐景公名揚天下。難道管仲
、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
?“
原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譯文: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簡直是易如反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
,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
;武王
、周公繼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
,則文王不足法與?”
譯文:公孫丑說:“您這樣一說
,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
。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
,都還沒有做到統(tǒng)一天下
。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
,然后才統(tǒng)一天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您把實行王政說得那么容易,難道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xué)習(xí)了嗎
?”
原文: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
?由湯至于武丁
,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
,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
,猶運之掌也
。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
,流風(fēng)善政
,猶有存者;又有微子
、微仲
、王子比干、箕子
、膠鬲皆賢人也
,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
,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
,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镃基
,不如待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駮r則易然也
。夏后、殷
、周之盛
,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
;雞鳴狗吠相聞
,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
,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
,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
,未有甚于此時者也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釉唬骸轮餍校儆谥绵]而傳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
,民之悅之
,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
,惟此時為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孟子說:“我們怎么可以與文王相比呢
?從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
,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jīng)很久了
,時間久了就難以變動,武丁使諸侯們來朝
,統(tǒng)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zhuǎn)一樣容易
。紂王與武丁相隔沒有多久,那些勛舊世家
、傳統(tǒng)習(xí)俗
、良好作風(fēng)、善政德教
,當(dāng)時還存留著
,又有微子、微仲
、王子比干
、箕子、膠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
,所以能統(tǒng)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權(quán)
。那時候沒有一尺土地不是紂王所有
,沒有一個百姓不屬于紂王統(tǒng)治
,在那種情況下
,文王只能憑借方圓百里的國土起事
,所以是非常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
,不如趁形勢
;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nóng)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興盛的時候
,國土都沒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xiàn)在的齊國卻超過了
;雞鳴狗叫的聲音,從首都直到四方邊境
,處處可聞
,而齊國就有那么多的民眾。國土不需要新開辟
,老百姓不需要再增加
,如果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
。況且
,稱王天下的賢君不出現(xiàn),時間沒有比現(xiàn)在更久的了
;民眾被暴政的摧殘迫害
,沒有比現(xiàn)在更厲害的了。饑餓的人不擇食物
,口渴的人不擇飲料
。孔子說:‘德政的推行
,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
。’現(xiàn)在這個時候
,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
,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
。所以
,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
。這也只有現(xiàn)在這個時候才能做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第三篇 公孫丑上 第二章
原文: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
,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
?”
譯文:公孫丑問:“老師您要是擔(dān)任齊國的卿相
,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即使成就霸業(yè)和王業(yè)
,也不足為怪
。如果這樣,您會動心嗎
?”
原文: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動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譯文:孟子說:“不會
,我四十歲后就不動心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原文:曰:“若是
,則夫子過孟賁遠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譯文:公孫丑說:“若是這樣
,先生比孟賁要強多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曰:“是不難
,告子先我不動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譯文:孟子說:“做到這個并不難
,告子不動心比我還要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文:曰:“不動心有道乎
?”
譯文:公孫丑問:“做到不動心有什么方法嗎?”
原文:曰:“有
。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
,不膚橈,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于人
,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
,亦不受于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
,若刺褐夫。無嚴(yán)諸侯
。惡聲至
,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yǎng)勇也
,曰:‘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
,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鲜┥崴圃樱睂m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
,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
?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
,雖褐寬博
,吾不惴焉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
,吾往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鲜┥嶂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譯文:孟子說:“有,北宮黝培養(yǎng)勇氣的方法是:肌膚被刺破而不退縮
,眼睛被刺不轉(zhuǎn)睛
,若是有一根毫毛被別人傷害
,也覺得猶如在廣庭大眾下遭到鞭打一樣
。他既不愿受普通平民的侮辱
,也不愿受大國君主的侮辱;把刺殺大國君主看作如同刺殺普通平民一樣
;他不尊敬諸侯,受到辱罵必然要罵回去
。孟施舍培養(yǎng)勇氣的方法又不同
,他說:‘我對待不能戰(zhàn)勝的敵人和對待能夠戰(zhàn)勝的敵人一樣
,如果估量敵方的強弱而后前進
,思慮勝敗后才交鋒,就是害怕敵方的三軍
。我怎么能因為必勝才戰(zhàn)斗?我只是無所畏懼罷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鲜┥嵯裨樱睂m黝像子夏
。這兩個人的勇氣,我也不知道誰更好些
,但孟施舍的方法較為簡約
。從前曾子告訴子襄說‘你崇尚勇敢嗎?我曾經(jīng)聽我的老師孔子談?wù)撨^關(guān)于大勇的論述:反躬自問而覺理虧
,哪怕對方是平民,也不能去恐嚇
;反躬自問而覺理直
,即使面對千軍萬馬
,我也毫不退縮
,勇往直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鲜┥岜3譄o所畏懼的勇氣,這又不如曾子所守的原則來得簡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
譯文:公孫丑說:“請問先生的不動心與告子的不動心,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
原文:“告子曰:‘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
,勿求于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坏糜谛模鹎笥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可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不可。夫志
,氣之帥也
;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
譯文:孟子說:“告子說:‘不懂得對方的語言
,就無法理解對方的心思
;不理解對方的心思,就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氣
。’不理解對方的心思
,就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氣
,是可以的;不懂得對方的語言
,就無法理解對方的心思
,就不可以了。人的意志
,乃是人的意氣的主帥
,人的意氣
,是充滿人體內(nèi)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意志確立了方向,意氣就會跟隨
。所以說:‘保持自己的意志,不要糟蹋自己的意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文:“既曰‘志至焉,氣次焉’
,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
譯文:公孫丑又問:“您既然說:‘志到哪里
,氣也隨之到哪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终f:‘保持自己的意志,不要濫用自己的意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是為什么呢
?”
原文:曰:“志壹則動氣
,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
,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譯文:孟子說:“意志專一則會使意氣轉(zhuǎn)移,意氣專一又會使意志搖擺
,現(xiàn)在看那些倒行逆施、趨炎附勢的人,正是因為意氣用事影響了他們的心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原文:“敢問夫子惡乎長
?”
譯文:公孫丑又問:“請問先生擅長什么呢
?”
原文: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
譯文:孟子說:“我善于分析了解別人的言辭
,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
。”
原文:“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
譯文:公孫丑說:“我想再請問一下什么叫做浩然之氣?”
原文: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
,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
,配義與道
;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
,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
,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長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渥于叾曋鐒t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
;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譯文:孟子說:“這很難說清楚,它作為一種氣
,是最偉大、最剛強
,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損害它
,那就會充滿于天地之間。這種氣
,要配上最佳行為方式和正常的道路,如果不是
,就會泄氣
。它是集聚最佳行為方式在心中所生起的,不是憑偶然的最佳行為方式所能獲取的
。行為中有不滿足于心的,就會泄氣
。所以我說
,告子不一定知道最佳的行為方式
,因為他把義看作是外在的東西
。如果有事情必然要發(fā)生
,先不要去糾正,心里面不要忘記它
,不要去助長它。千萬不要像宋國人那樣
,宋國有個人擔(dān)心他的禾苗長不快而把禾苗拔高
,累了一天回家,告訴家里人說:‘今天我太擔(dān)憂
,所以幫助禾苗長高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膬鹤于s快跑去一看
,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拔苗助長的人太少了
。以為沒有什么益處而放棄的人,就是不鋤草松土的懶漢
;幫助禾苗快速成長的人
,就是拔苗助長的人
;他們這樣做
,不但沒有什么好處,反而會傷害事情的發(fā)展
。”
原文:“何謂知言
?”
譯文:公孫丑又問:“什么叫作善于分析了解別人的言辭呢
?”
原文: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于其心
,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
,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
,必從吾言矣
。”
譯文:孟子說:“聽了偏頗不正的言辭就知道其有所隱蔽
,聽了夸大的言辭就知道其有所沉溺,聽了邪惡的言辭就知道其有所偏離
,聽了搪塞的言辭就知道其有所困窮
。這是從心里產(chǎn)生
,而危害到政務(wù)
;如果萌發(fā)于政務(wù),就會妨害事情的辦理
。如果再有圣人出現(xiàn)
,也會同意我這個見解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宰我、子貢善為說辭
,冉牛、閔子
、顏淵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
,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粍t夫子既圣矣乎
?”
譯文:公孫丑又問:“宰我、子貢善于言辭
,冉牛、閔子
、顏淵善于闡述規(guī)律的變化
。孔子則都有
,可他還是說:‘我對于辭令,是不擅長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敲聪壬呀?jīng)是圣人了嗎
?”
原文:曰:“惡
!是何言也
?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迂曉唬骸畬W(xué)不厭,智也
;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
,夫子既圣矣!’夫圣
,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
譯文:孟子說:“唉呀
,這是什么話?從前子貢向孔子問道:‘先生是圣人嗎
?’孔子說:‘圣人那是我做不到的,我能做到的只是學(xué)習(xí)感到滿足
、教人不知道疲憊罷了
。’子貢說:‘學(xué)習(xí)上不滿足
,是智慧;教育上不怠倦
,是仁的表現(xiàn)
。既有愛又有智,先生就是圣人了
。’那圣人
,孔子都不敢自居
,你這是什么話?”
原文:“昔者竊聞之:子夏
、子游
、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
、閔子
、顏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譯文:公孫丑又問:“從前我聽說
,子夏
、子游
、子張都各有孔圣人的一方面的長處,冉牛
、閔子、顏淵則學(xué)得很具體
,請問先生您屬于哪一種
?”
原文:曰:“姑舍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譯文:孟子說:“暫時不談這些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原文:曰:“伯夷
、伊尹何如?”
譯文:公孫丑又問:“伯夷
、伊尹這兩個人怎么樣?”
原文: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治則進
,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進
,亂亦進
,伊尹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允藙t仕
,可以止則止
,可以久則久
,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
;乃所愿
,則學(xué)孔子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譯文:孟子說:“他們處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認可的君主不侍奉
,不是他認可的民眾不使喚
,世道太平就出來做官,世道昏亂便退而隱居
,這是伯夷的處世態(tài)度。任何君主都侍奉
,任何人民都使喚
,國家能治理也上進,國家混亂亦上進
,這就是伊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猿鍪司统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可以退避就退避,能長久干就長久干
,能迅速果斷就迅速果斷,這就是孔子。他們都是古代的圣人
,我沒有能做到他們那樣
;至于我所愿望的,則是向孔子學(xué)習(xí)
。”
原文:“伯夷
、伊尹于孔子
,若是班乎?”
譯文:公孫丑又問:“伯夷
、伊尹能與孔子相提并論嗎?”
原文: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
譯文:孟子說:“不
,自有人類以來
,沒有比得上孔子的
。”
原文:曰:“然則有同與
?”
譯文:公孫丑說:“那么,他們之間有相同的地方嗎
?”
原文: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
,皆不為也
。是則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譯文:孟子說:“有得。得到方圓百里的土地而統(tǒng)治之,他們都能使諸侯來朝見
,使天下統(tǒng)一
;要他們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
、殺一個無辜的人來得到天下
,他們都不會干。這就是他們的共同之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曰:“敢問其所以異
?”
譯文:公孫丑又問:“那他們之間不同的地方呢
?”
原文:曰:“宰我、子貢
、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
,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迂曉唬骸娖涠Y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
,等百世之王
,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腥粼唬骸M惟民哉
?麒麟之于走獸
,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
,河海之于行潦,類也
。圣人之于民
,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譯文:孟子說:“宰我、子貢
、有若,他們的智謀足以了解圣人
,他們再卑劣也不至于阿諛奉承
。宰我說:‘依我來觀察孔夫子,其賢能超過堯
、舜很多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迂曊f:‘見其外表就知道其政務(wù)如何
,聽到其音樂就知道其君施政的規(guī)律,即使從百世之后來評價這百世之中的君王
,沒有一個能違背孔子的主張
。自有人類以來
,就沒有比得上孔子的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腥粽f:‘難道只有民眾有高下之分嗎
?麒麟比于走獸
,鳳凰比于飛鳥
,泰山比于土堆,河海比于水塘
,都是同類
。圣人比于民眾
,也是同類
。但卻遠遠地超過了他的同類,大大高出他的同類
,自有人類以來,沒有誰比孔子更負有盛名的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孟子》第三篇 公孫丑上 第三章
原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悅而誠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酥^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孟子說:“憑著自己的實力
,假借仁義之名者
,可以稱霸于諸侯
,稱霸一定要憑借國家實力的雄厚強大。依靠道德的力量
,推行仁政者,可以稱王天下
,稱王天下不一定要求國家強大
;商湯憑借七十里國土,周文王憑借百里國土就使人心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