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莊暴見孟子
,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
譯文:莊暴進見孟子,說:“我朝見宣王的時候,宣王給我說他喜愛音樂
,我不知道應該用什么應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接著問孟子道:“國君喜好音樂怎么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俊?/p>
原文:孟子曰:“王之好樂甚
,則齊國其庶幾乎
!”
譯文:孟子說,“宣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
,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
原文: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
譯文:后來有一天
,孟子拜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jīng)告訴莊暴您喜愛音樂,有這回事嗎
?”
原文:王變乎色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譯文:宣王聽后臉色一變,慚愧地說:“我喜歡的不是先代帝王留下來的清靜典雅的音樂
,只不過是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
原文: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
譯文:孟子說
,“大王如果非常喜愛音樂
,那齊國恐怕就會治理得很好了!在這件事上
,現(xiàn)在流行的音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文:曰:“可得聞與?”
譯文:宜王說:“可以把這些道理說給我聽嗎
?”
原文:曰:“獨樂樂
,與人樂樂,孰樂
?”
譯文:孟子說:“獨自一個人聽音樂的樂趣
,和與別人一起聽音樂的樂趣,哪一種更快樂些
?”
原文:曰:“不若與人
。”
譯文: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聽音樂更快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文: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孰樂
?”
譯文:孟子說:“和少數(shù)人一起聽音樂的樂趣,與和多數(shù)人一起聽音樂的樂趣
,哪個更快樂
?”
原文:曰:“不若與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譯文:宣王說:“不如與多數(shù)人一起聽音樂更快樂
。”
原文:“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
,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父子不相見
,兄弟妻子離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裢跆铽C于此
,百姓聞王車馬之音
,見羽旄之美
,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父子不相見
,兄弟妻子離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藷o他
,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
,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

今王田獵于此
,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
,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
?’此無他
,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
,則王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譯文: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
!假如大王在演奏音樂
,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
,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愛音樂,為什么還讓我們這么貧窮困苦呢
?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
,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偃绱笸踉趪C,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
,見到旗幟的華麗
,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
我們大王喜愛圍獵,為什么還讓我們這般貧窮困苦呢
?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
,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于不與百姓一同娛樂的緣故
。 假如大王在演奏音樂
,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
、吹蕭奏笛的音聲
,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
?’
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
,見到旗幟的華麗
,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打獵呢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同樂
,就能受到民眾的擁戴,稱王天下了
。”
《孟子》第二篇 梁惠王下 第二章
原文: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有諸?”
譯文:齊宣王問孟子說:“據(jù)說周文王的園林有七十里見方
,有這事嗎?”
原文: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孟子答道:“文獻上是這么記載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文:曰:“若是其大乎
?”
譯文:宣王問:“真的有這么大嗎?”
原文:曰:“民猶以為小也
。”
譯文:孟子說:“百姓還覺得小了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文: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
,何也?”
譯文:宣王說:“我的園林四十里見方
,百姓還覺得它大了
,這是為什么呢?”
原文: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與民同之
。民以為小
,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
,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
,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
。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
譯文:孟子說:“周文王的園林方圓七十里
,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鳥獵獸的可以去
,這個園子周文王是與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認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我剛到齊國邊境時
,打聽了齊國有哪些重要的禁令
,才敢入境
。我聽說國都郊區(qū)有個四十里見方的園林,射殺了園中的麋鹿
,就如同犯了殺人罪;這就像是在國中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
,百姓認為太大了
,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孟子》第二篇 梁惠王下 第三章
原文: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
譯文: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么講究嗎?”
原文:孟子對曰:“有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
,是故湯事葛
,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
,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
,樂天者也
;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詩云:‘畏天之威
,于時保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譯文:孟子回答說:“有的。只有有仁德的君主才能夠以大國的身分侍奉小國
,所以商湯侍奉過葛伯,周文王侍奉過昆夷
。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夠以小國的身分侍奉大國
,所以周太王古公亶父侍奉過獯鬻族、越王勾踐侍奉過吳王夫差
。以大國身分侍奉小國的
,是以天命為樂的人
;以小國身分侍奉大國的
,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能夠保有天下
,敬畏天命的人能保有自己的國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娊?jīng)·周頌·我將》說:‘畏懼上天的威靈
,國家因此才能夠安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
,寡人好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宣王說:“先生說得太好了
!不過,我有個毛病
,就是逞強好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原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
!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宋耐踔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
,作之君,作之師
,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
,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譯文: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喜愛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
?’這只是匹夫之勇
,只能與個人較量
。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
!”《詩經(jīng)·大雅·皇矣》說:‘周文王義憤激昂,發(fā)令調兵遣將
,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強了周人的福祉
,沒有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
。’這是周文王的勇
。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書》說:‘上天降生了百姓
,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
,降生了老師
,這些君王和老師的責任就是幫助上天來愛護老百姓。所以
,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
,都由我來負責
,普天之下有誰敢違背上天的意志起來作亂呢
?’
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
,周武王便認為是自己的恥辱。這是周武王的勇
。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如今大王要是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老百姓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
,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也
。
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
,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儛
,遵海而南
,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
,巡狩者
,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
,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
。春省耕而補不足
,秋省斂而助不給
。夏諺曰:“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吾王不豫
,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
,為諸侯度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
,饑者弗食,勞者弗息
。睊睊胥讒
,民乃作慝。方命虐民
,飲食若流。流連荒亡
,為諸侯憂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
,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從獸無厭謂之荒
,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
,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肮f,大戒于國
,出舍于郊
。于是始興發(fā)補不足
。召太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w《徵招》、《角招》是也
。其詩曰:‘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
【譯文】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
?”
孟子回答說:“有
。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
。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
。國君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
,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
,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有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
,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
,這樣還不能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
、朝舞兩座山去觀光游覽,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
,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圣賢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
“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
!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的意思
。沒有不和工作有關系的
。春天里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
;秋天里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
。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歷
,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
,我怎么能得到賞賜?一游歷一巡視
,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
。”現(xiàn)在可不是這樣了
,國君一出游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
。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
,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
,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
。這種出游違背天意
,虐待百姓
,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
。真是流連荒亡
,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么叫流連荒亡呢
?從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連
;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
;嗜酒不加節(jié)制叫做亡。古代圣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
,也無荒亡的行為。至于大王您的行為
,只有您自己選擇了
。’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
,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
,然后駐扎在郊外
,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chuàng)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
!’這就是《徴招》、《角招》
。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么不對呢
?’‘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
。”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
。毀諸
?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
,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
,則勿毀之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耕者九一,仕者世祿
,關市譏而不征
,澤梁無禁
,罪人不孥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
,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
,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
,哀此煢獨
。’”
王曰:“善哉言乎
!”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
王曰:“寡人有疾
,寡人好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姟吩疲骸朔e乃倉
,乃裹糇糧,于橐于囊
。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
,爰方啟行
。’故居者有積倉
,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
,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王曰:“寡人有疾
,寡人好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對曰:“昔者太王好色
,愛厥妃
。詩云:‘古公亶甫
,來朝走馬,率西水滸
,至于岐下。爰及姜女
,聿來胥宇
。’當是時也
,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
,于王何有
?”
【譯文
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
?還是不拆毀好呢?”
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
。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
,就請不要拆毀它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宣王說:“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
?”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
;對于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
,不征稅
;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
。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
;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
;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
。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娊?jīng)》說:‘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
。”
宣王說:“說得好呀
!”
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
,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
,我喜愛錢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
。《詩經(jīng)》說:‘收割糧食裝滿倉
,備好充足的干糧,裝進小袋和大囊
。緊密團結爭榮光
,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
。’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
,行軍的人有干糧
,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
,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
,我喜愛女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娊?jīng)》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
。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
。帶著妻子姜氏女
,勘察地址建新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菚r,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
,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
。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
,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
。則如之何
?”
王曰:“棄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曰:“士師不能治士
,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內不治
,則如之何
?”
王顧左右而言他。
【譯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他的朋友照顧
,自己出游楚國去了
。等他回來的時候
,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
。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么辦呢
?”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
,那應該怎么辦呢
?”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
,那又該怎么辦呢?”
齊宣王左右張望
,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
。

孟子謂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
,非謂有喬木之謂也
,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
曰:“國君進賢
,如不得已
,將使卑逾尊,疏逾戚
,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
,未可也
;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
;見賢焉
,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
,勿聽
。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見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
,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
,勿聽
;國人皆曰可殺
,然后察之
;見可殺焉,然后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譯文】
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
,并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纱笸跄F(xiàn)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
,現(xiàn)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
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
,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系疏遠的提拔到關系親近的人之上
,這能夠不謹慎嗎
?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
,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
,還是不可輕信
;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
,發(fā)現(xiàn)他是真正的賢才
,再任用他
。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
,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
,還是不可輕信
;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
,然后去考查他
,發(fā)現(xiàn)他真不好,再罷免他
。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
,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
,還是不可輕信
;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后去考查他
,發(fā)現(xiàn)他真該殺,再殺掉他
。所以說
,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
,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
,武王伐紂,有諸
?”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曰:“臣弒其君可乎
?”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
,未聞弒君也
。”
【譯文】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
,武王討伐商紂
,有這些事嗎
?”
孟子回答道:“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
。”
宣王問:“臣子殺他的君主
,可以嗎
?”
孟子說:“敗壞仁的人叫賊
,敗壞義的人叫殘
;殘
、賊這樣的人叫獨夫。我只聽說殺了獨夫紂罷了
,沒聽說臣殺君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
,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
,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夫人幼而學之
,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
,雖萬鎰
,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
,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
【譯文】
孟子謁見齊宣王
,說:“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師去尋找大木料
。工師找到了大木料
,大王就高興
,認為工師是稱職的
。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
,大王就發(fā)怒
,認為木匠是不稱職的
。一個人從小學到了一種本領
,長大了想運用它
,大王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的本領來聽我的’,那樣行嗎
?設想現(xiàn)在有塊璞玉在這里,雖然價值萬金
,也必定要叫玉人來雕琢加工
。至于治理國家,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的本領來聽我的’
,那么
,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辦法)去雕琢玉石不可
,有什么不同呢
?”
齊人伐燕,勝之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
,或謂寡人取之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
,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
,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
,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