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氣來不實而微,此兩脅 滿
。肝脈來濡弱
,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
。
春以胃真肝脈至內(nèi)外急
,如循刀刃責(zé)責(zé)然(《巢源》作賾賾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張弓弦)
,色青白不澤
,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甚曰今病
。
肝藏血,血舍魂
,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
,不敢正當(dāng)人)
,令人陰縮而攣筋,兩脅肋骨舉(一作不舉)
,毛悴色夭死于秋
。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
。厥陰者,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筋者
,聚于陰器
,而脈絡(luò)于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
,故唇青舌卷
,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
,金勝木也
。
肝死臟,浮之弱
,按之中如索不來
,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旺
,其脈弦細而長曰平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
,子為虛邪
,雖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
,是心之乘肝
,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微澀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澀)者
,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為賊邪
,大逆
,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
,是脾之乘肝
,土左手關(guān)上陰絕者,無肝脈也
,若癃遺溺難言
,脅下有邪氣,善吐
,刺足少陽
,治陽。
左手關(guān)上陰實者
,肝實也
。苦肉中痛
,動善轉(zhuǎn)筋
,吐
,刺足厥陰治陰。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
,如琴瑟弦
,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病
,四至脫精
,五至死,六至命盡
,足厥陰脈也
。
肝脈急甚為惡言(一作妄言),微急為肥氣
,在脅下如覆杯
,緩甚為嘔,微緩為水瘕痹
,大甚為內(nèi)癰
,善嘔衄,微大為肝痹縮
,咳引少腹
;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頹疝
,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
,微澀為螈 筋攣
。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
,當(dāng)病墜
,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其濡而散色澤者
,當(dāng)病溢飲,溢飲者
,渴暴多飲而溢入肌膚腸胃之外也(《素問》溢入作易入)
。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
,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
。得之寒濕
,與疝同法
,腰痛足清、頭痛
。
扁鵲云:肝有病則目奪精
,虛則寒,寒則陰氣壯
,壯則夢山樹等
,實則熱,熱則陽氣壯
,壯則夢怒
。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
,在志為怒
,怒傷肝,精氣并于肝則憂
,肝虛則恐
,實則怒,怒而不已
,亦生憂矣
。
色主春,病變于色者
,取之滎
。
病先發(fā)于肝者,頭目眩
,脅痛支滿
;一日至脾,閉塞不通
,身痛體重
;二日至胃而腹脹 ;三日至腎
,少腹腰脊痛
,脛酸;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
。
病在肝,平旦慧
,下晡甚
,夜半靜。
假令肝病
,西行若食雞肉得之
,當(dāng)以秋時發(fā)病
,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
,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zāi)
,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
凡肝病之狀
,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虛則目 無所見
,耳無所聞,善恐
,如人將捕之
,若欲治之,當(dāng)取其經(jīng)足厥陰與少陽
,氣逆則頭目痛
、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
肝脈沉之而急
,浮之亦然,苦脅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
,時小便難
,苦目眩頭痛,腰背痛
,足為寒時癃
,女人月事不來,時亡時有
,得之少時有所墮墜
。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
,脅下苦滿
,或時眩冒,其脈弦長
,此為可治
,宜服防風(fēng)竹瀝湯、秦艽散
。春當(dāng)刺大敦
,夏刺行間,冬刺曲泉
,皆補之
;季夏刺太沖
,秋刺中 ,皆瀉之
。
又當(dāng)灸期門百壯
,背第九椎五十壯。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寒中
,惡血在內(nèi)
, 善 ,節(jié)時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
,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
。
凡有所墮墜,惡血留內(nèi)
,若有所大怒
,氣上而不能下,積于左脅下
,則傷肝
。
肝中風(fēng)者,頭目
,兩脅痛
,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
肝中寒者
,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fā)熱
,面翕然赤
,涔涔有汗,胸中煩熱
。
肝中寒者
,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燥
,善太息
,胸中痛,不得轉(zhuǎn)側(cè)
,時盜汗
、咳
,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
,喘
,怒罵,其脈沉
,胸中又窒
,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
。肝傷
,其人脫肉 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
,目瞑
,瞳仁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
肝水者
,其人腹大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而脅下腹中痛
,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xù)通。
肝脹者
,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
肝著,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
,兩脅下痛
,邪氣走心下,足脛寒
,脅痛引少腹
,男子積疝,女子瘕淋
,身無膏澤
,善轉(zhuǎn)筋,爪甲枯黑
,春瘥秋劇
,色青也。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
,有頭足如龜鱉狀
,久久不愈,發(fā)咳逆 瘧連歲月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也?肺病傳肝
,肝當(dāng)傳脾
,脾適以季夏旺,旺者不受邪
,肝復(fù)欲 還肺
,肺不肯受,因留結(jié)為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滿脅脹
,善恚怒叫呼
,身體有熱而復(fù)惡寒,四肢不舉
,面白
,身體滑,其脈當(dāng)弦 長而急
,今反短澀
,其色當(dāng)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
,襄公問扁鵲曰:吾欲不診脈
,察其音,觀其色
,知其病生死
,可得聞乎?答曰:乃圣道 之大要
,師所不傳
,
黃帝貴之,過于金玉
。入門見病
,觀其色、聞其呼吸
,則知往來出入
,吉兇之相。角音人者,主肝聲也
,肝聲呼
,其音琴,其志怒
,其經(jīng)足厥陰
。厥逆少陽則營衛(wèi)不通,陰陽交雜
,陰氣外傷
,陽氣內(nèi)擊,擊則寒
,寒則虛
,虛則猝然喑啞不聲,此為厲風(fēng)入肝
,續(xù)命湯主之(方在第八卷中)
。但踞坐不得低頭,面目青黑
,四肢緩弱
,遺矢便利,甚則不可治
,賒則旬月之內(nèi)
,桂枝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呼而哭
,哭而反吟
,此為金克木,陰擊陽
,陰氣起而陽氣伏
,伏則實,實則熱
,熱則喘
,喘則逆,逆則悶
,悶則恐畏
,目視不明,語聲切急
,謬說有人
,此為邪熱傷肝,甚則不可治
。若唇色雖青
,向眼不應(yīng)可治
,地黃 煎主之(方在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
,太息
,其狀若死者,烏梅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
。若其人本來少于悲恚
,忽爾嗔怒,出言反常
、乍寬乍急
,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
,若不即病
,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
。若其人虛
,則為寒風(fēng)所傷;若實
,則為熱氣所損
。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
青為肝,肝合筋
,青如翠羽者吉
。肝主目,目是肝之余
,其人木形相比
,于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
,平背直身
,小手足,有材好勞
,心小力多
,憂勞于事,耐春夏不耐秋冬
,秋冬感而生病
,足厥陰。佗佗然脅廣合堅脆傾正
,則肝應(yīng)之
。正青色小理者,則肝小,小則臟安
,無脅下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淮掷碚邉t肝大
,大則虛
,虛則寒,逼胃迫咽
,善膈中
,且脅下痛。廣脅反者則肝高
,高則實
,實則肝熱,上支賁加脅下急為息賁
,合脅危(一作兔)
。 者則肝下,下則逼胃
,脅下空
,空則易受邪。脅骨堅者
,則肝堅
,堅則臟安難傷;脅骨弱者
,則肝脆
,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脅腹好相者
,則肝端正
,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則肝偏傾
,偏傾則脅下偏痛
。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
。膽少陽為肝之部
,而肝氣通于內(nèi)外,部亦隨而應(yīng)之
。沉濁為內(nèi)
,浮清為外,若色從外走內(nèi)者
,病從外生
,部處起
;若色從內(nèi)出外者,病從內(nèi)生
,部處陷
。納病前治陰后治陽,外病前治陽后治陰
。陽主外
,陰主內(nèi),凡人死生休否
,則臟神前變形于外
,人肝前病,目則為之無色
,若肝前死
,目則為之脫精,若天中等分
,墓色應(yīng)之
,必死不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磻?yīng)增損斟酌賒促
,賒則不出四百日內(nèi),促則不延旬月之間
,肝病少愈而猝死
。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
, 點見顏頰上
,此必猝死。肝絕八日死
,何以知之?面青目赤
,但欲伏眠
,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
,(一日二日死
。)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吉兇之色在于分部
。順順而見,青白入目必病
,不出其年
,若年上不應(yīng)
,三年之中,禍必應(yīng)春
、木
、肝、脈
、色青
,主足少陽脈也,春取絡(luò)脈分肉
,春者木始治
,肝氣始生,肝氣急
,其風(fēng)疾
,經(jīng)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
,故取絡(luò)脈分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