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傳播
,造成流行。傳染病流行時,發(fā)病迅速吳有性
《溫疫論》一書提出了當時對傳染病的稱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時而有其氣"
《溫疫論》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通過空氣與接觸,由口鼻進入而致病
《溫疫論》也十分重視機體抵抗力的重要性
。該書認為:"正氣充滿,邪不可入",機體抵抗力強,則雖有接觸傳染的可能,但不大會發(fā)病。假如"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機體抵抗力減低,又受到傳染,則可以發(fā)病。《溫疫論》還提出了傳染病的傳染途徑是"有天受
,有傳染"。"天受"就是空氣傳染,"傳染"就是接觸傳染。所以書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氣"""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溫疫論》認為傳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發(fā)的。《溫疫論》在傳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
、流行性的大量論述都十分科學。尤其在17世紀中葉細菌學出現(xiàn)之前,《溫疫論》提出了:"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這種異氣即"戾氣"。這種學說是十分先進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溫度論》記載了不少治療傳染病的新方法
。如書中認為傳染病初起宜用達原飲,等到病深;些,即所謂"邪毒犯胃"時,即不厭"急證急攻"。這些方法都為后世傳染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溫疫論》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清代一些著名醫(yī)家如戴北山、楊栗山、劉松峰、葉天士、吳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溫疫論》的基礎上有所發(fā)揮,有所創(chuàng)造。我國歷代醫(yī)家在與傳染病斗爭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溫病學說。溫病學說,淵源于《內經》,孕育于《傷寒論》,產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在溫病學說的發(fā)展過程中,《溫疫論》作為我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的貢獻是很大的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2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經效產寶》—最早的產科專著
下一篇:
《針灸甲乙經》-—最早的針灸學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