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陰(今紹興)祝家橋人
, 晚年自號"傲霜軒主"。滬上名醫(yī),重視陽氣,擅用附子,人譽"祝附子",為火神派中獨樹一幟的著名醫(yī)家
先祖世代業(yè)醫(yī),弱冠隨父人蜀
1926年為避川亂趕赴上海
祝氏主張中醫(yī)改革,"努力中醫(yī)革命四十年"
祝氏以溫?zé)崴幬飳掖尉戎挝V夭∪耍饾u形成以重視陽氣
祝味菊性情豪爽
祝氏主要著作有《傷寒新義》、《金匱新義》
一、治人之本,扶陽為重
祝氏崇尚二張(仲景、景岳)之學(xué)
,對陽氣的作用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他所稱之"抗力"、"體力"、"體氣"、"體質(zhì)", 實質(zhì)上都是指的人體正氣,具體而言就指人體陽氣。強調(diào)溫?zé)岱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西醫(yī)治病,講究病原療法,認為"一病有--病之特兇
, 舉一病而求一特效之藥"(一)得陽者生,失陽者死
在《傷寒質(zhì)難》中
,祝氏用大量篇幅引證《內(nèi)經(jīng)》及仲景、景岳等著名醫(yī)家的重陽之論,強調(diào)陽氣在人體生理、病理、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如論述人體生理,祝氏說:"人以陽氣為生
,天以日光為明。宇宙萬物,同茲日光;賢愚強弱,同茲氣陽。向陽花木, 繁榮早舂;陰盛陽虛,未秋先衰論述病理
論述治病,他說:"及其既病
針對時醫(yī)用藥喜涼畏溫,喜柔惡剛
多成焉
(二) 陰不宜盛
就陰陽關(guān)系而言,祝氏認為
祝氏重陽,也不廢陰
(三) 宜溫者多,可清者少
根據(jù)多年體會
,祝氏認為,現(xiàn)代人無論就其體質(zhì)而言,還是患病以后,"宜溫者多,可清者少",這是他十分重要的經(jīng)驗,也是其擅用溫?zé)崴幬锏那疤帷Kf:"今人體質(zhì),純陽者少,可溫之證多,而可涼之證少。""吾非不用寒涼也,特以今人體質(zhì)澆薄,宜溫者多,可清者少。溫其所當溫,不足為病。淺薄之流,譏吾有偏,非知我者也。"他引證《內(nèi)經(jīng)》所論, "秦漢體格,去古已遠,今人稟賦更薄,斫傷更甚,虛多實少, 彰彰然也。大凡壯實之人,能受清藥;虛怯之體二、善用咐子,配伍獨特
祝氏推崇
、繼承張仲景、張景岳的溫補思想,但又有所開拓,主要體現(xiàn)在廣泛應(yīng)用附子上,以致人譽"祝附子",而這正是火神派最突出的用藥風(fēng)格,因之將其歸人火神派更恰當。祝氏擅用附子有如下特點:(一)廣用附子
,百藥之長祝氏在理論上重視溫?zé)岱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在傷寒治療中,始終擅用附子
其次
,在成方中加人附子,如治陰疽名方陽和湯,祝氏嫌其溫?zé)岵蛔悖J為加人附子、磁石效果更佳,"蓋此方能振奮陽氣,祛寒消腫也,但方中缺乏附子,為美中不足,余每次用均加附子。"例如鶴膝風(fēng)案:某男,38歲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4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火神派的忠實傳人--唐步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