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藥的配伍和用量,在發(fā)揮治療作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時一點點的偏差就會造成不同中藥的配伍變化很多
藥方中藥物配伍的恰當與否
例如麻黃本為發(fā)汗藥,但如配用適當量的生石膏
荊芥為解表藥
防風可以治頭疼
再如黃連配肉桂可治心腎不交的失眠
藥方的組織 例如,四君子湯(參 宋代名醫(yī)錢乙 有人用動物實驗 發(fā)現把茵陳 只有把茵陳 也有人把四逆湯,經動物實驗 附子加炙草 日本著名漢方醫(yī)學家矢數道明先生 可見藥物的配伍變化非常重要 藥物的用量對療效也有很大關系。 例如桂枝湯中 桂枝加芍藥湯中 小建中湯中 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 厚樸三物湯:厚樸八、枳實五 小承氣湯:大黃四、厚樸二 厚樸大黃湯:厚樸一 再如 并指出“六脈沉細,而數者即用大劑 近幾年 用白虎加人參湯湯劑以245mg/kg口服 當將知母 當知母 如在知母、人參5:9時 如在此藥中 還有的單位 結果表明 另外 例如 人參對不禁食(不饑餓)的實驗動物 五苓散對沒有水腫的人或實驗動物 近些年來,從實驗動物中證實了氣候冷暖確對藥效作用有密切關系 例如:用附子浸出物給動物使其出現心傳導障礙的毒性反應為指標 在同一時期 當室溫處于9~12℃時,出現強心作用 所以,臨床用藥如果不注意配伍變化和藥量大小的變化 本文選摘自《跟名師學臨床系列叢書——焦樹德》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3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針灸治痛的“三則”和“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