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與中醫(yī)
張存悌 李明哲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腹瀉高燒
,施今墨救治
.png)
1931年5月
,時任中華民國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哲姼笨偹玖罴姹逼叫袪I主任的張學良將軍因多吃了些櫻桃,引起腹瀉和高燒
。“不但腹瀉如水
,而且頑固的高燒折磨得他無法進食和入睡
。”住進協(xié)和醫(yī)院后
,經(jīng)美國醫(yī)生赫爾親自檢驗
,確診為腸傷寒。赫爾用盡“當時最為先進的針劑藥品
,可是張學良的病情仍不見起色
。到了6月下旬,他甚至身軟骨痛
,消瘦異常
,幾乎連起床進餐的氣力也沒有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毖又?月
,“張學良的病情一度出現(xiàn)轉(zhuǎn)危跡象”,每天只能依靠嗎啡來改善他的精神狀態(tài)
。7月下旬
,部將萬福麟和于學忠勸他改用中醫(yī)藥治療,延請京城名醫(yī)施今墨
,張學良首肯
。赫爾因為此病久治不愈,“難以交待”
,“破例允許施今墨以中草藥來做為西醫(yī)的輔助”
。從此施今墨每隔三天來協(xié)和醫(yī)院為張學良診脈處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昂迷谑┙衲扇≈嗅t(yī)療法效果顯著”
,到了8月,“張學良已能起床并下地行走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月下旬
,張學良的病情大有改善,進入恢復(fù)階段
。不久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張學良中斷療養(yǎng)
,投入軍務(wù)當中
。(竇應(yīng)泰:《破譯張學良的長壽密碼》)
戒煙體虛,陳存仁調(diào)補
九一八事變后
,少帥張學良“發(fā)憤圖強
,要戒絕鴉片嗜好,到上海請密勒醫(yī)生為他全身換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鄙虾┐蠛喽旁麦蠟樗峁┝艘惶幒勒瑢iT供他居用
。張學良戒煙后身體極度虛弱
,需要中醫(yī)調(diào)補一下。杜月笙一向“喜歡服中國藥”
,名醫(yī)陳存仁“屢次為杜氏及其家人處方
,因此他就推薦我去為少帥看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标惔嫒驶貞洠骸皬埳賻浽谶@間華屋中戒煙成功
,但他的神經(jīng)已衰弱到極點,凡是神經(jīng)衰弱的癥象
,他完全具備
。”
“我由一位少帥的參謀長陪同進去
,先看見有一個面目黧黑
,身體瘦削的人,穿著一件長袍
,在室外踱來踱去
。我想這個人既瘦且弱,叫他看護少帥
,也不像樣
,誰知道那個參謀長一見到那人,即刻立正行禮
,說:報告副司令
,陳大夫到
。原來這個穿長袍的就是張學良少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張少帥見到我
,就和我拉手,并說了相當客氣的話
。我觀察他出言吐語
,發(fā)覺他的衰弱程度達于極點,他雖戒了煙
,但體力消失殆盡
。我診脈之后,為他處方
,開的都是名貴藥物,第一味是吉林人參
,第二味有關(guān)東鹿茸
,而且關(guān)照他到英租界大馬路樂家老鋪達仁堂去配方。旁邊有一副官說:人參鹿茸咱們由北方帶來的還有兩箱
。片刻之間
,已把兩個箱子搬到少帥桌邊。我一看這些人參
,都是天字號的吉林老山人參
,價值不菲。如是者我連續(xù)為他看了半個月以上
。后來他就奉命出洋考察去了
。我回想過去,真是英雄見慣亦常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段业尼t(yī)務(wù)生涯》)
愛子有病,馬二琴醫(yī)治
遼沈名醫(yī)馬二琴曾任張作霖帥府保健顧問
,張作霖
、張學良父子常請馬二琴看病,人多稱贊
。馬氏曾說:“比如我開個鞋店
,張大帥買了我一雙鞋,并不等于我的鞋每雙都特別好
,這不算什么
。”又說:“張大帥有錢
,吃我的藥也和賣給別人一樣
,八角錢就是八角錢,一元錢就是一元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1929年秋
,張學良將軍9歲的兒子張閭琪忽染重病,初時咳嗽
,后來發(fā)熱
,嚴重時高熱達到39℃。此兒系張學良和于鳳至的第三個兒子
,長得清秀而斯文
,與張學良酷肖,老帥張作霖親自為之取名
。閭琪自幼老實厚道
,比兩個兄長都聰明,因此被少帥伉儷引為至愛
。夫婦為了救治愛子
,不惜在東三省遍請名醫(yī),多方調(diào)治
。沈陽城里的外國西醫(yī)幾乎都請遍了
,閭琪的病均未見好轉(zhuǎn),在連續(xù)月余的高熱不退之后
,又陷入了昏迷狀態(tài)
。11月初,馬二琴上門為張閭琪治病
。他認為閭琪患的是肺傷寒
,幾劑中藥服下,病情危重的張閭琪出現(xiàn)轉(zhuǎn)機
,高熱逐漸轉(zhuǎn)輕
,也能稍許進食了。其后
,張閭琪在醫(yī)院檢查病情時
,竟被日本人設(shè)計殺害(《文史博覽》竇應(yīng)態(tài):張學良愛子沈陽遇害始末)。
張姓的名人有哪些?
張儀(?-前310)
,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
,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
,封武信君
。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
,瓦解了蘇秦倡導(dǎo)的連橫抗秦策略。后入魏為相
。
張蒼(
?-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
。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有功
,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
張禹(
?-前5),西漢河內(nèi)軹(今河南濟源)人
。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
,封為昌侯。在位六年
,以老病歸
。
張邯(?-23)
,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
,得到王莽的稱贊
,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人
。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
、都尉
。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
、太中大夫等
。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
張純(
?-56),平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
。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
,在位十年。
張酺(
?-104)
,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
,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
,十二年罷相
,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
。為政剛正不阿
,抑制豪強。卒于相位
。
張奮(
?-102)。張純之子
。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
,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
。卒于家
。
張禹(?-113)
。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
,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nóng)拜為宰相,為政節(jié)儉
,重農(nóng)墾水利
。
張敏(?-112)
,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
。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
。在位奉法守紀
,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
張皓(49-132)
,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
,任司空
,在位四年。
張歆
,東漢河內(nèi)人
。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
張顥
,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
。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
,東漢汝南細陽人
,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
?-191)
,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
,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
張延(?-186)
,東漢河內(nèi)人
,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
,后被宦官下獄至死
。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
,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
,在位四年。
張悌(
?-286)
,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
,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
,力戰(zhàn)而死
。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
,任中書令
,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
。咸寧五年(279)免相
,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
,任中書監(jiān)加侍中光祿大夫
,在位六年,“盡忠匡輔
,海內(nèi)晏然”
,封為壯武郡公
。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
,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wù)。高宗即位
,以顧命大臣輔政
,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太子少傅
,監(jiān)修國史。
張文
,(605-678)
,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
,拜為宰相
。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
,辦案公正
,執(zhí)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
張大安
,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
,同中書門下三品
,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
,貶為普州刺史
,終于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
?-689)唐京兆(今陜西長安縣)人
。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
,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
,遷內(nèi)史令。同年
,以不滿武則天專權(quán)
,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
,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
,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
。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
。唐隆元年(710)韋后殺中宗立少帝
,命為宰相,僅十余天
,韋后被殺
,他亦被貶。
張柬之
,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
,次年發(fā)動政變
,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
,迫武則天退位
,擁立唐中宗復(fù)辟,以功升天宮尚書
、中書令等職
,仍居相位。
張仁愿(
?-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
,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
。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
張嘉福(?-710)
,籍貫不詳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
,拜為宰相,監(jiān)修國史
。同年免相
,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
,第二次拜相
,封為燕國公
。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
,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
,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
,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
。開元八年(720)拜相
。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xùn)|候
。子延賞
、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
,史稱“三相張家”
。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
。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
張鎬(
?-764?)
,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
。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
張鎰
,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
,次年罷相
,謫鳳翔右節(jié)度使,后為叛將所殺
。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
,旋罷。三年
,再次拜相
,同年卒于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
。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
,在位三年。
張浚(
?-902)
,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
,在位五年
。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
。后被朱溫殺害
。
張文蔚(?-908)
,河間(今屬河北)人
,唐昭宗天復(fù)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
,朱全忠滅唐
,任后梁宰相。
張策(
?-912)
,敦煌人。后梁開平二年(908)拜相
,兼刑部侍郞
。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
?-936)
,開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
。后被石敬塘殺害
。
張孝杰,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
。咸雍八年(1072)
,封陳國公、北府宰相
,賜國姓耶律氏
。
張琳(?-1122)
,沈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
,北宋曹州人
。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
。咸平元年(998)再拜相
,三年罷相。
張知白(
?-1028)
,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
,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
張士遜(964-1049)
,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
,次年罷相
;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
,次年罷相
,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wù)悉由裁奪
。
張商英(1043-1121)
,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
,大革蔡京弊 政
。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
,靖康元年(1126)拜相
。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
。南宋初被處死于潭洲
。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
。紹興五年(1135)拜相
,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
張浩(
?-1163)
。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
,改姓張
。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
,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嘉靖八年,為內(nèi)閣首輔
。在位六年
,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
張璧(
?-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
,不久病逝
。
張治(?-1550)
,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
。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
張居正(1525-1582)
,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
。隆慶元年(1567)入閣
。穆宗死后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
,大力改革弊政
。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
。萬歷十年張居正逝世
,遂代為內(nèi)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
,次年
,以父喪離職。
張位
,明新建(今屬江西)人
。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yù)機務(wù)
,為相果敢善斷
。
張瑞圖(1576-1641)
,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
,累升中極殿大學士
、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
張至發(fā)(?-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
。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nèi)閣首輔大學士
。無大作為。次年
,罷相歸家
。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
。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
,參預(yù)機務(wù),累加太子太保
、吏部尚書
,后降清。
張瑞
,山東掖縣人
。順治十年(1653)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
。次年卒于相位
。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滴醵辏?681)累官刑、戶部尚書
、文華殿大學士等職
,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滴跞四辏?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
。四十年以疾辭職
,七年后逝世。
張鵬翮(1649-1725)
,清四川遂寧人
。雍正元年(1723)拜相
,三年卒于相位。
張廷玉(1672-1755)
,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
。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
,備受雍正
、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
,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
。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
,轉(zhuǎn)東閣大學士
。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務(wù)派首領(lǐng)
。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nèi)閣學士
、兩廣總督
、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
。(
?—前186),漢初大臣
,城父(今安徽亳縣)人
,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
、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chuàng)建了西漢王朝
,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
。兩次出使西域
,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
、文學家
,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
,提出"渾天說"
,繪制星象圖
,發(fā)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
,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教
,人稱張?zhí)鞄煛?br>張仲景:東漢醫(yī)學家
,河南鎮(zhèn)平人。勤求古訓(xùn)
,博采眾方
,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
,為后人尊為醫(yī)圣。
張 飛:字冀德
,燕人
,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
,戰(zhàn)長坂名震于時
。傳與劉備、關(guān)羽結(jié)義于桃園
,世稱桃園三結(jié)義
,被后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
,河南南樂人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
,江蘇蘇州人
。他嗜酒,每大醉
,呼叫狂走
,而后乃下筆,逸勢奇絕
,連綿回繞
,人稱"草圣"。
張擇端 北宋畫家
,東武(今山東諸城)人
。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yī)理論家
,浙江紹興人
。他闡發(fā)了醫(yī)易相通的中醫(yī)理論
,對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
。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
,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
,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義和團首領(lǐng)。
張秀眉:清末,貴州臺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lǐng)袖
。
張?zhí)鞄煟旱兰抑匾宋铩?br>張大千:著名畫家
。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lǐng)。(1890-1940)字藎忱
,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
,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
。西安事變的組織者
。字漢卿,號毅庵
,生于1901年農(nóng)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
,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
,愛國民主人士
。(1872-1955),四川南充人
。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導(dǎo)人
,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
,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先后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
張愛玲
,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
,上海人
。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
171
哪個姓張的帝王最有說服力?
姓張的名人很多啊。
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宗師(張?zhí)鞄煟?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shù)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lǐng)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y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云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dǎo)演之一 張藝謀
張儀(
?-前310)
,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
,縱橫家
,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
。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
,瓦解了蘇秦倡導(dǎo)的連橫抗秦策略
。后入魏為相。
張蒼(
?-前152)
,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有功
,封為北平侯
。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
?-前5)
,西漢河內(nèi)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
,封為昌侯。在位六年
,以老病歸
。
張邯(?-23)
,籍貫不詳
。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
,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