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這首經(jīng)方,曹穎甫
      、蒲輔周
      、胡希恕、岳美中
      、黃煌都這么用

      荊十三 2024-03-07 10:12:26

      導(dǎo)讀:方劑藥物的用量一直是大家熱衷討論研究的話題

      ,桂枝湯作為《傷寒論》第一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的文章是婁紹昆先生在《婁紹昆講康治本<傷寒論>》中收錄的關(guān)于桂枝湯用量的一些探討
      ,一起看看眾多名醫(yī)對這首“第一名方”如何應(yīng)用

      微信圖片_20240120113716.png

      康治本中的藥物劑量現(xiàn)在到底如何換算呢?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復(fù)雜問題

      。我們不準(zhǔn)備參與到這個問題的討論中去
      ,只是遵循著近現(xiàn)代著名中醫(yī)臨床家的用藥經(jīng)驗(yàn)。

      康治本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換算:桂枝三兩

      ,用10g;芍藥三兩
      ,用白芍10g
      ,或者赤、白芍各5g
      ;甘草二兩
      ,一般用6g;生姜3片
      ,相當(dāng)于5g
      ;大棗12枚,現(xiàn)在用4~5枚

      現(xiàn)在常用桂枝湯方: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生姜3片,大棗4~5枚

      曹穎甫

      、蒲輔周、范中林
      、岳美中
      、黃煌、胡希恕
      、馮世綸都是用這樣的劑量

      日本漢方家臨床使用中藥的劑量,是上述中國醫(yī)家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他們用量較少和古今劑量的換算關(guān)系不大
      ,主要是考慮中藥的安全問題,還和日本的中藥材比較少有關(guān)
      ,他們使用的中藥材大多是從我國進(jìn)口的

      現(xiàn)在中國經(jīng)方醫(yī)學(xué)界有人主張應(yīng)該把日本漢方醫(yī)學(xué)使用中藥的劑量翻一番或者翻兩番,我現(xiàn)在就是這樣做的

      。當(dāng)然
      ,以上的劑量換算只是為初涉臨床者提供一個指導(dǎo)性的原則,并不是終極的結(jié)論。何紹奇在《紹奇談醫(yī)·關(guān)于仲景方用藥劑量的問題》中對此就提出“還有若干疑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我把他的觀點(diǎn)摘錄如下
      ,以供參考。

      盡管有了這樣一個大致可行的標(biāo)準(zhǔn)

      ,但在許多問題上還有疑問
      ,需要探討。例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
      、生姜、炙甘草
      、麻黃各一兩
      ,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按 6銖為一分
      ,四分為一兩,即24銖為一兩計(jì)
      ,雖說是小汗之方
      ,但劑量就太輕了。

      如桂二越婢一湯:桂枝十八銖

      ,麻黃十八銖
      ,芍藥十八銖,炙甘草十八銖
      ,石膏二十四銖
      ,大棗四枚,生姜一兩二銖
      。折合下來
      ,桂枝0.75兩,麻黃0.75兩
      ,芍藥0.75兩
      ,炙甘草0.75兩,石膏一兩
      ,大棗四枚
      ,生姜一兩(2銖無法折算)。再按1/10的比例折合現(xiàn)代用量
      ,則桂枝
      、麻黃、芍藥不過2g
      ,石膏不過3g

      徐靈胎《傷寒論類方》說桂麻各半湯就按他的“古一兩,今二錢零”折算下來,已經(jīng)是很小劑量

      ,還要分三服
      ,“猶勿藥也”(等于不吃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磥硭哺械交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今人郭子光《傷寒論湯證新編》可能也看到折算下來劑量太小,乃將桂麻各半湯的桂枝用6g
      ,芍
      、姜、甘
      、麻
      、杏各3g,棗4枚
      ;桂二越一湯
      ,桂、芍
      、麻
      、甘各3g,石膏12g
      ,棗4枚
      ,姜3g。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古一兩
      ,今一錢”的標(biāo)準(zhǔn)
      ,對某些方也許差不多
      ,但對以上這些方
      ,就有疑竇了。

      再如石膏的用量

      ,《傷寒》《金匱》均有“雞子大一枚”之方
      ,而在大清氣熱的白虎湯中的石膏用量為一斤,照現(xiàn)在這樣的藥量折算則為一兩
      ,而且還是十六兩歸斤的一兩
      ,實(shí)折今 31.25g,去掉尾數(shù)
      ,則為30g
      。雞子大一塊石膏,今日實(shí)秤為50多克
      ,而作為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變方
      ,方中用石膏不過是清其郁熱的厚樸麻黃湯,卻用雞子大一枚,比白虎湯的石膏還多
      ,有是理乎
      ?從前,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姜春華先生
      ,姜老也覺得不合適
      ,他開玩笑說:“可能漢代的雞蛋比現(xiàn)在小,但漢代的雞蛋是多大
      ,我們怎么知道
      ?”今人于急性熱病,當(dāng)用石膏者
      ,遠(yuǎn)不止30g之量
      ,張錫純治“腦膜炎”用至每劑120g;蒲輔周治“乙腦”暑熱型
      ,雖9歲兒童亦用至60g
      。因此,按漢一兩約等于今一錢
      ,即3g的折算法
      ,一斤等于十六兩,則仲景白虎湯之一斤只合今30g
      ,就恐怕是“病重藥輕”了

      又如仲景書中附子的用量,四逆湯用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破八片
      ;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湯用附子三枚,炮
      ,去皮
      ,一枚破八片。附子是我家鄉(xiāng)四川江油的特產(chǎn)
      ,四逆湯的附子
      ,常人取中者即使如乒乓球大,也在15g以上
      ,大者則在20g以上
      ;桂枝附子湯用三枚,則有50~60g之多

      再如麻黃湯中杏仁七十枚

      ,實(shí)秤為27.5g
      ,此方君麻黃,臣桂枝
      ,杏仁是佐藥
      ,沒有用如此大量的道理。桂枝湯中
      ,桂枝
      、芍藥、炙甘草
      、生姜劑量都照“古之一兩
      ,今用一錢”改了,但大棗原方是以“枚”計(jì)
      ,無法改
      ,只好照原書寫上十二枚,這么一來
      ,大棗用量就大大超過君藥

      至于百合病諸方,俱用百合七枚

      ;炙甘草湯
      ,用大棗三十枚;桃核承氣湯
      、大黃牡丹湯
      ,用桃仁俱用五十枚;扺當(dāng)湯
      ,用水蛭三十個
      。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仲景藥量比今天重。這恐怕是不爭的事實(shí)

      應(yīng)當(dāng)指出

      ,也有一些醫(yī)家認(rèn)為古今藥量并無不同之處,看見《傷寒論》用細(xì)辛四兩
      ,附子四兩的
      ,也照量使用
      。這是清末民初的廣東名醫(yī)陳伯壇
      、譚彤輝、易巨川與黎庇留

      陳伯壇疏方僅三五味

      ,湯分量奇重,如附子
      、干姜等藥
      ,每味動輒數(shù)兩
      ,或多至十二兩者。

      黎庇留也善用辛熱藥干姜

      、附子
      ,虛寒痼疾,往往一劑而起
      ,但誤用也可殺人
      。因而譽(yù)之者,稱其為“活神仙”
      ;毀之者
      ,則稱他是殺人狂[以上見謝永光《香港中醫(yī)藥史話》及劉筱云《近世名醫(yī)憶述》(載《香港現(xiàn)代中醫(yī)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嶺南四家是與四川的“火神派”遙相呼應(yīng),有一些共同之點(diǎn)的
      。由此也可見
      ,無視古今度量衡的差異,固然是一種偏見
      ,而不免食古不化之譏
      ;但有一些重要的藥,如石膏
      、附子
      ,其用量是否都要按“古一斤,今一兩
      ,約等于30g”去用
      ,則大有可商。例如現(xiàn)在許多研究《傷寒》《金匱》的書
      ,白虎湯的石膏用量都是30g
      ;四逆湯、芍藥甘草附子湯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大黃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
      、附子湯等方的附子一律都是10g
      ,是不是會直接影響療效?我認(rèn)為值得進(jìn)一步探討
      ,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東西

      何紹奇先生精通醫(yī)理,書讀萬卷

      ,堪稱“中醫(yī)活字典”
      。以上所提出的藥物劑量問題
      ,還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他對中醫(yī)藥學(xué)的臨床具有敏銳性和洞察力
      ,文章中所提出的“活神仙”現(xiàn)象
      ,已經(jīng)被近20年“火神派”的臨床實(shí)踐所證實(shí)。他在《紹奇談醫(yī)·風(fēng)濕三方》中說:“我治風(fēng)寒濕痹
      ,附子總在每劑30g以上
      ,只要單味先煮40分鐘,即無中毒之虞
      。曾治沈陽一女性類風(fēng)濕性脊柱炎患者
      ,連續(xù)用藥4年,已服附子數(shù)十斤之多
      ,療效不錯
      ,也未見蓄積中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褂酶阶拥慕?jīng)驗(yàn)
      ,一直指導(dǎo)著我的臨床。

      ……以下是廣告時間……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63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粒藥沒吃
      ,用這個方法治好了" rel="prev"> 失眠七八年,一粒藥沒吃
      ,用這個方法治···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我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
      ,前不久在一家中醫(yī)院做牽引手法復(fù)位術(shù)治療,可我不明白的是
      ,為什么做過手法后
      哪些兒童智商高(小孩智商高的表現(xiàn))
      哪些兒童智商高哪些兒童智商高誰都想自己的孩子更聰慧一些,可怎樣才能如愿呢
      ?專家們提示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春季轉(zhuǎn)眼之間就要到了,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野菜也成為時尚之舉。野菜的吃法很多
      ,可清炒
      ,可煮湯,可做餡
      ,營養(yǎng)豐富
      ,物美價廉,殊不知野菜在抗癌方面也有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