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常用藥對2則(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醫(yī)案日記
2023-05-03 05:57:35
黃連常用藥對2則
伏新順 青海省中醫(yī)院
黃連配吳茱萸

吳茱萸味辛苦而性大熱,有小毒
。入肝、腎
、脾胃經(jīng)
。可溫中止痛
,降逆止嘔,殺蟲
。吳茱萸善解肝經(jīng)郁滯而能行氣止痛,以止痛止嘔之功為佳
。溫中散寒,功類干姜
。吳茱萸為肝經(jīng)主藥,性雖大熱
,但在肝郁氣滯時(shí)
,如有熱象,亦可與寒涼藥同用
,如左金丸。左金丸由黃連
、吳茱萸組成,出自《丹溪心法》
。方以黃連瀉心火
,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
,肝火自平
;吳茱萸辛熱入肝,行氣解郁
,引熱下行
。二藥為伍
,一寒一熱
,寒為正治,熱為從治
。主治肝膽郁火之脅痛
,嘔吐
,吞酸
,燒心等病癥。常用量原方黃連與吳茱萸之比為6:1
。目前均用1.5~6克
。因系寒熱并用,寒重加重吳茱萸用量
,熱盛加重黃連用量。
黃連配阿膠
阿膠味甘
,性平。入肺
、肝
、腎經(jīng)。可補(bǔ)血止血
,滋陰潤肺。黃連瀉心火
,除煩熱
;阿膠補(bǔ)陰血而潤燥
,既能滋腎水,又可補(bǔ)心血
。二藥為伍,清補(bǔ)合用
,使腎水得養(yǎng)而能上濟(jì)于心
,心火得清
,心神自安。屬補(bǔ)腎水
、瀉心火之法
。對陰虛火旺之虛煩不得眠最為適宜
,也用于熱病傷陰之虛煩不眠等病癥。常用量黃連1.5~6克
,阿膠9~15克
。阿膠應(yīng)另行烊化
,沖入藥汁中內(nèi)服。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黃連雖苦,但是它的功效作用卻是非常強(qiáng)大的, 而且在藥用方面的功能更是顯著
。下面一起來看看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吧!
黃連的藥用功效
1
、清熱去火:黃連苦寒,瀉火解毒功效很強(qiáng)
,凡是濕熱阻滯證
,溫病高熱,煩躁不安等都可使用
,治療濕熱常配以半夏
、瓜萎等,治療火熱常配以朱砂
、地黃等。
2
、抗菌消炎:黃連素對痢疾桿菌
、結(jié)核桿菌
、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及白喉?xiàng)U菌等都有抑制作用
,對痢疾桿菌的作用最強(qiáng)
,對消化道炎癥也有效果
。
3、降低血糖:黃連素對血糖的調(diào)控與藥物的計(jì)量和給藥的方式有關(guān)
,在治療糖尿病時(shí)適當(dāng)在靜脈滴水中加少量黃連素能明顯降低血糖
,但是靜脈滴注量不能過高
。
黃連的藥用禁忌
1
、凡陰虛煩熱
、胃虛嘔惡
、脾虛泄瀉
、五更泄瀉慎服
。
2、黃芩
、龍骨
、理石為之使
,惡菊花
、芫花、玄參
、白鮮皮
,畏款冬,勝烏頭
。
3、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
、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黃連的不良反應(yīng)
1
、用量過大:過量服用黃連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
、氣短、發(fā)痙
,常規(guī)劑量則較安全
。
2
、藥不對證:黃連屬大苦大寒之品,瀉火力強(qiáng)
,易傷陽氣。
3
、過敏反應(yīng):口服黃連粉或黃連素
、注射黃連素均有發(fā)生過敏反應(yīng)
。
黃連的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黃連及小檗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溶血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
、霍亂弧菌、炭疽桿菌
、痢疾桿菌等均有較強(qiáng)抗菌作用
,對白喉、枯草
、百日咳
、布氏
、結(jié)核等桿菌也有抑制作用
。
2
、降血糖作用:黃連煎劑和黃連素灌服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
,黃連素的降血糖作用可能通過抑制糖原異生或促進(jìn)糖原酵解所致
。
3
、溶栓作用:黃連素對富含血小板凝塊的收縮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
,黃連素抑制凝塊收縮后對尿激酶和鏈激酶引發(fā)的凝塊溶解有明顯的促進(jìn)作用
。
4
、正性肌力作用:黃連素靜注對犬心有較強(qiáng)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律減慢
,舒張壓下降,脈壓增加
,總外阻力下降
,每搏輸出量增加
。
5
、抗心律失常作用:谷維素能明顯增加黃連素口服生物利用度
,二者混合制成的黃谷素口服可對抗大鼠烏頭堿
、冠脈結(jié)扎誘發(fā)的心律失常
。
6
、腦損傷保護(hù)作用:腦缺血使腦內(nèi)興奮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大量增多,黃連素可明顯抑制Glu誘導(dǎo)的腦細(xì)胞C-fos高表達(dá)
,抑制Glu引起細(xì)胞內(nèi)鈣離子升高
。
7、抗腫瘤作用:黃連素不論在體外和體內(nèi)試驗(yàn)對小鼠肉瘤S180都有明顯抑制作用
,對鼻咽癌和宮頸癌、裸鼠移植瘤也有抑制作用
。
黃連的藥用選方
1、治心煩懊憹反復(fù)
,心亂,怔忡
,上熱
,胸中氣亂
,心下痞悶
,食入反出:朱砂四錢
,黃連五錢,生甘草二錢半
。為細(xì)末
,湯浸蒸餅
,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
,食后時(shí)時(shí)津唾咽下
。
2
、治心下痞,按之濡
,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
,分溫再服。
3
、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
,脈浮滑者: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
,栝樓實(shí)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
,先煮栝樓,取三升
,去滓,內(nèi)諸藥
,煮取二升,去滓
。分溫三服。
4
、治大熱盛
,煩嘔
,呻吟,錯(cuò)語
,不得臥:黃連三兩
,黃芩、黃柏各二兩,梔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
,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二服,忌豬肉
、冷水
。
5
、治諸痢牌泄,臟毒下血:雅州黃連半斤
,去毛
,切
,裝肥豬大腸內(nèi),扎定
,入砂鍋中
,以水酒煮爛
,取連焙
,研末
,搗腸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
,米湯下
。
6
、治下痢:宣黃連
、青木香,同搗篩,白蜜丸
,如梧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崭癸嬒露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日再
。其久冷人
,即用煨熟大蒜作丸
。嬰孺用之亦效。
7
、治臟毒:鷹爪黃連末,用獨(dú)頭蒜一顆
,煨香爛熟
,研和入臼
,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
、四十丸
,陳米飲下
。
8、治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
,亦治霍亂:大黃二兩,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頓服之
。
9
、治甲赤痛
,除熱:黃連半兩
,大棗一枚(切)
,上二味
,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
,展綿取如麻子注目
,日十夜再
。
10
、治膿皰瘡
,急性濕疹:黃連
、松香、海螵蛸各三錢
。共研細(xì)末
,加黃蠟二錢
,放入適量熟胡麻油內(nèi)溶化,調(diào)成軟膏
。涂于患處
,每日三次
,涂藥前用熱毛巾濕敷患處,使瘡癡脫落
。
11
、治小兒口疳:黃連、蘆薈等分
,為束。每蜜湯眼五分
。走馬牙疳
,入蟾灰等分
,青黛減半
,麝香少許。
12
、治醇酒厚味
,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
,或連頭面頸項(xiàng)作痛:黃連(炒)一錢五分
,生地黃
、牡丹皮
、當(dāng)歸各一錢
,升麻二錢。上水煎服
,實(shí)熱便秘加大黃
。
黃連的食用方法
1
、黃連解毒湯:黃連9克,黃芩
、黃柏各6克
,梔子9克
,將四味一同放入砂鍋中
,水煎30分鐘,取汁即可
,每日1劑,分2次溫服
。
2
、黃連粥:黃連10克,白糖15克
,粳米50克
,加水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
。
3
、黃連炒冬瓜:黃連10克
,冬瓜250克,食鹽
、味精各2克,醬油
、料酒各5毫升
,蔥花
、姜末各6克
,炒制
,佐餐食用
。
4
、黃連蒸豬肚:黃連10克
,豬肚250克
,食鹽
、味精各2克,蔥花
、姜末各6克
,醬油
、料酒各5毫升,蒸至豬肚熟透即可出鍋
,佐餐食用
。
5
、黃連三子茶:黃連5克,女貞子
、枸杞子
、沙苑子各10克
,將幾味放入保溫杯中
,以適量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
猜你喜歡:
1. 哪些人不能吃黃芪功效有哪些
2. 刺血療法的功效和作用
3.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4.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5. 大黃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6.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常用藥對匯集
【威靈仙 葛根】 各10g 通絡(luò)祛風(fēng)、解痙止痛
,適用于頸椎病之頸項(xiàng)強(qiáng)痛并證。
【海桐皮 豨簽草】 10~15g 祛風(fēng)濕
,適用于風(fēng)濕痹病
。
【附子 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
、1~1.5g(吞服) 溫陽祛寒,適用于命門火衰證
。主治命門火衰。
【附子 干姜】 3~10g(先煎)
;2~8g 溫陽祛寒、溫補(bǔ)脾腎
,適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之里虛寒證
。脾腎陽虛適用。
【桂枝 附子】 5~10g
;10g(先煎) 溫陽固表、溫陽化氣
,適用于風(fēng)濕表虛證、腎陽不足之腰痛
。
【棗仁 柏子仁】 養(yǎng)心安神
,適用于血虛失眠證
。
【龍骨 牡蠣】 20~30g 鎮(zhèn)驚、收斂
,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驚
、癇病,滑泄不止諸證
。重鎮(zhèn)心肝生用;固攝收澀鍛用
。
【磁石 珍珠母】 各30g,先煎
。定驚安神,適用于心悸
、少寐病
。
【旋覆花 代赭石】 10g(包煎)
;20~30g(先煎) 降逆滌飲,適用于痰飲嘔吐
、咳嗽氣喘病證。
【全蝎 蜈蚣】 6只
;3只 熄風(fēng)止痙,適用于各種痙病
。研磨吞服,1.5g/bid
,病重者加倍
。
【地龍 僵蠶】 各10g 抗癲癇、止痛
,適用于肝陽挾痰之癲癇
、頭痛
。小兒按年齡適當(dāng)減少。
【川芎 露蜂房 】10~15g
;10g 散風(fēng)止痛
,適用于劇烈的偏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僅可治標(biāo)
,中病即止
,不宜久服
。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
、0.5~1g(吞服);3~10g 適用于邪躆脈絡(luò)
、久治不愈之病證
。有毒
,只宜暫用,不能久服
。
【僵蠶 蟬衣】 3~8g
;3~6g 祛風(fēng)除疹
,適用于風(fēng)熱癮疹之病證。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
;10~15g 滋補(bǔ)肝腎
、降逆下行
,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
、耳鳴。
【陳皮 青皮】 10g
;5~10g 理氣健脾
,適用于肝胃氣郁之脘痞病證。效果較小
。
【枳實(shí) 厚樸】 除脹消痞
,適用于氣滯濕阻之痞滿證。效果較大
。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脘協(xié)痛
、痛經(jīng)病。治氣分郁滯。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氣
、活血、止痛
,適用于氣滯血瘀之脘腹痛。治氣滯血瘀
。長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
;10~15g 行氣活血
,適用于氣血瘀滯之協(xié)痛
、閉經(jīng)病。長于疏泄
。
【川楝子 路路通】 各10g 疏肝通絡(luò)
,適用于肝郁之疝氣
。
【檳榔 沉香】 10g;1~3g(煎服后下)
、0.5~1g(研磨沖服) 理氣降逆
,適用于氣滯氣逆證
。藥力峻猛
。
【小茴香 沉香 】 1~3g
;后下
、3~5g(煎服)
、2~3g(吞服研磨) 理氣止痛
,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腹痛
。藥力和緩
。
【莪術(shù) 三棱】 各10g 行氣散血
,適用于血瘀氣滯癥瘕病
。
【雞內(nèi)金 三棱 】 3~8g
;3~10g 消癥瘕、通月經(jīng)
,適用于血瘀型閉莖、癥瘕
。要節(jié)房欲、忌冷物
、勿勞乏
,堅(jiān)持?jǐn)?shù)月才能奏效。
【桃仁 紅花】 10g
;5~10g 濡潤行散、活血化瘀
,適用于血瘀證。
【五靈脂 蒲黃】 5~10g(入丸
、散用);5~10g(包煎) 利濕祛瘀
,適用于瘀濕相兼證。祛瘀之力大于利濕之功
。
【澤蘭 益母草】 10~15g
;20~30g 活血調(diào)經(jīng)
、利尿退腫,適用于血瘀挾濕的鼓脹
、閉經(jīng)病
。此藥對藥性平和
,有久服不傷正之特點(diǎn)
。
【乳香 沒藥 】 5~10g 活血止痛
,適用于血瘀痛證,特別是跌打損傷痛證。此藥對味苦氣濁
,易致惡心嘔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
【三七 血竭】 3~5g;5g 祛瘀止痛
,適用于血瘀型血證
。
【水蛭 (蟲亡)蟲】 3~5g(煎服)
、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癥,適用于血積癥塊
、婦人血積經(jīng)閉
。為峻猛破血藥
,孕婦禁用
,體質(zhì)虛者應(yīng)加入益氣養(yǎng)血藥
。
【麥芽 谷芽】 10~15g(炒用) 消食健脾,適用于食積不化
。此藥對含脢量較高
,若炒焦則降低脢的活力,影響其療效
,故以微炒為好。
【款冬 紫菀】 各10g 適用于涼燥咳嗽證
。
【牡蠣 玄參】 30g(生用);15g 軟堅(jiān)散結(jié)
、消瘤廮,適用于陰虛挾痰熱之廮證
。
【熟地 當(dāng)歸】 10~15g;10g 養(yǎng)血填精
,適用于精血不足證。
【熟地 白芍】 10~15g;10g 補(bǔ)血填精
,適用于精血虛弱證。此藥對主靜守純養(yǎng)
,陽氣未衰,脾運(yùn)尚健時(shí)
,方為合適。
【當(dāng)歸 丹參 】 10g(溫炒)
;15~20g 補(bǔ)血活血通經(jīng),適用于閉經(jīng)
、月經(jīng)過少病。
【雞內(nèi)金 白術(shù)】 3~10g
;10~15g 補(bǔ)脾健胃,適用于脾胃虛弱之病證
。
【蜈蚣 當(dāng)歸】 1~3g(吞服效佳)
;10~15g 扶正養(yǎng)血、祛風(fēng)通絡(luò)
,適用于虛痹證
。此藥對與蜈蚣、白花蛇藥對相比
,均有通絡(luò)治病效用,此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
,彼藥對之通絡(luò)搜邪力強(qiáng)。
【附子 人參】 30g(先煎)
;10g(濃煎) 大溫大補(bǔ)
、回陽救脫,適用于陽氣欲脫病證
。
【玉竹 生地】 10g;15g 滋陰養(yǎng)津
,適用于肺陰虧損之干咳
、陰虛津涸之消渴
、陰虧失養(yǎng)之痹證
。此藥對為純陰藥對
,胃陽尚健時(shí)可用之
,否則需和他藥配合
。
【麥冬 天冬】 各10g 滋養(yǎng)肺胃腎之陰
,適用于陰虛之消渴
、干咳病
。胃家素寒者應(yīng)慎用
。
【何首烏 仙靈脾】 10~15g(2~3個(gè)月) 平補(bǔ)腎中陰陽
、生精強(qiáng)身,可用于精子異常之不孕證
。
【益智仁 補(bǔ)骨脂】 各10g 收澀
、溫脾腎
,適用于脾腎陽虛之泄泄
、勞淋
。
【蛤蚧 紫河車】 1~1.5g;1.5~3g 補(bǔ)益肺腎
,適用于久哮
、久喘勞嗽之病證。哮喘久嗽之病證
,以正虛標(biāo)實(shí)為多,故使用時(shí)應(yīng)加些祛邪藥
。
【菟絲子 杞子】 各10~15g 平補(bǔ)腎中陰陽,適用于腎精不足證
。
【山茱萸 山藥】 10~15g;10g 益腎澀精
,適用于男子腎虛遺精、女子腎虛帶下
。以不熱不燥
、補(bǔ)而不滯
、能補(bǔ)能澀為特點(diǎn)。
【仙靈脾 仙茅】 各10g 溫補(bǔ)腎陽
、興陽道
,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
、女子宮寒不孕證
。1. 和蛇床子、石楠葉藥對相比
,藥性較緩。2. 和肉蓯蓉
、巴戟天藥對相比,均有補(bǔ)腎助陽之用
。3. 彼藥對溫補(bǔ)柔潤,此藥對溫補(bǔ)燥烈
。
【蛇床子 石楠葉】 溫補(bǔ)腎陽
、興陽道
,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證
。
【仙靈脾、仙茅】 1. 和藥對相比
,藥性較峻。2. 宜暫用
, 不宜久服
。3. 久用宜加蓯蓉
、鎖陽溫潤之藥物
。
【肉蓯蓉 巴戟天】 補(bǔ)腎助陽,有溫而不燥
,補(bǔ)而不峻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證
。和仙靈脾、仙茅藥對相比
,均有補(bǔ)腎助陽之用
,此藥對溫補(bǔ)柔潤
,彼藥對溫補(bǔ)燥烈
。
【覆盆子 紫石英】 10g
;10~15g 暖宮補(bǔ)腎、固精止帶
,適用于腎陽虛寒證
。
【鹿角 巴戟天】 3~10g(煎服)
、1~2g(吞服);10g 益腎助陽
、溫通督脈
、填補(bǔ)精血
,適用于腎督陽虛病證
。須防傷陰之弊
。
以下由中國醫(yī)藥學(xué)院醫(yī)學(xué)系第39屆許太乙同學(xué)所整理
相須藥對
【紫河車 鹿角】 5g;3g 填補(bǔ)精血
,溫補(bǔ)腎督
。適用于腎督陽虛
,精血虧乏之證。陰虛有火者禁用
【赤石脂 禹余糧】 10-20g 澀腸
,固崩漏
、帶下,適用于久泄
、崩漏、帶下之病證 僅供收澀之用
,若脾腎兩虛者
,加上培補(bǔ)脾腎之藥
。
【木蝴蝶 鳳凰衣】 3g
;5g 潤咽喉
,開音
。適用于音喑病
,對慢性喉炎、聲帶小節(jié)失音尤為適宜
。
【硼砂 烏梅】 1-2g
;5g 止嘔
,適用于胃虛之嘔吐
,而尤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嘔吐
。
【柴胡 升麻】 3-8g 升舉陽氣
。適用于氣陷證
【檳榔 常山】 10g (常山酒蒸炒熟) 截瘧,并能緩和胃腸
,順胃氣
,引藥下行,避免單用常山截瘧有嘔吐之弊